"螭纹剑鞘饰"是什么东西?

"螭纹剑鞘饰"是什么东西?,第1张

饰于鞘外,近人称为“招文带”。长条形,片状,两端下弯,背面有一个方形的仓,仓的侧面有透孔。其上纹饰有三种:螭纹,凸雕大小双螭;谷纹,为凸起的谷粒;勾云纹,为正反相连的勾云,一端饰一小兽面,兽两眼部特别大,头上有绳纹。鞘口饰玉名曰“捧”。

从文献上看,明代玉礼器主要有圭、璧、琮、两圭有邸。所见多为玉圭和玉璧。

玉圭是明代重要的礼器,《明史•舆服志》对其形制、大小、用途有有记载。考古发掘出土的明代玉圭数量较多,一般均放置于装潢精美的盒内,形制规整,均为上端呈三角形的长方形玉片,纹饰主要是谷纹,还有山形纹等。谷圭在明代帝王妃嫔墓中出土较多,一般两面均满饰排列有序的谷纹,取意谷圭

以聘女。明代玉圭有素圭、山纹圭、弦纹圭、海水江牙与三星纹玉圭、谷纹圭、仿商玉圭等。

目前能够断定为明代玉璧的主要有谷纹璧、螭纹璧、云纹璧三种。

螭纹璧 有多种形式,有的在璧的一面圆雕单螭或双螭,另一面或光素,或有云纹,或饰谷纹。有的在璧的边沿处雕双螭,螭身在璧的一面,螭头在另一面;还有的在璧孔内、表面及边沿处浮雕多只螭龙。明宣德以前的螭纹,与元代螭接近,均为长发,人字形肩,眼、鼻五官紧凑集中在脸的前部,身细长,琢磨不甚圆润。明宣德以后的螭纹,面部结构较复杂,下颌部前凸,琢磨较细致。

谷纹璧 璧的一面饰谷纹,另一面为其他纹饰,谷粒无螺旋形小尾,圆而高,较汉代谷纹稍大。

云纹璧 璧的一面凸雕仿古勾云纹蚕纹。这种勾云纹比前代的长而大,线条较细,排列稀疏,璧的表面有较强的玻璃光。

以下由惶感编辑整理

有角和四爪,这是中国龙的标准类型。其它的是相似类型。

角龙:指有角的化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 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颜色分:有青龙、黑龙、黄龙等。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因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非标准类型

不是严格意义的中国龙,只是龙的近族。主要来自于神话文学《山海经》,一般而言属于文学想象。

1、无角的

蛟 (Jiāo):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

中国龙不同种类(21张)

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虺(huǐ):是龙的一种,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化龙,曾出现在 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 (qiú):是龙的一种。故古文献中注释:“有角曰虬,无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之句。

蟠螭(pánchī):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2、单足的

夔龙 (kuí lóng)

夔龙觥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3、有翼的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翼龙与英国文化里的“龙”(崛蚣),类似。

4、鱼化龙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

西班牙海滩现神秘“海怪”尸体

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2013年8月各大新闻网站热报的“西班牙海滩现神秘海怪尸体”,就是这种。

这不是严格意义的中国龙,只是类似。

5、其它

椒图,又作铺首,形似螺蚌,性好闭,故常装饰于门上的衔环。

中国龙(属名:Sinosaurus)意为“中国的蜥蜴”,是兽脚亚目坚尾龙类恐龙的一属,生存于晚三叠纪或早侏罗纪。中国龙的化石发现于中国云南省的禄丰组。中国龙是种二足、肉食性恐龙。还没有足够的资讯可以估计它们的高度与体重。

中国龙是由中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在1948年所叙述,化石为一个上颌与牙齿。中国龙最初被认为是种接近于双脊龙的腔骨龙超科恐龙,奥利佛·劳赫(Oliver Rauhut)在2000年提出中国龙是种更衍化的兽脚类,接近冰脊龙与中国双脊龙。

中国龙的属名Sinosaurus容易与曲鼻龙(Sinusonasus)产生混淆。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Animalia——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纲:蜥形纲Sauropsida——目:蜥臀目Saurischia

——亚目:兽脚亚目Theropoda——(未分级)坚尾龙类Tetanurae——属:中国龙属Sinosaurus Young, 1948

异于恐龙

恐龙:

不是中国龙的类型。

恐龙是另一物种,不过是借用了龙的名称罢了。

龙爪又称芦荟。芦荟品种很多,已纷类定名的有500种以上。

但目前已知有药用价值的仅十几种。品种不同,药效成分和含量有较大差异。主要的药用芦荟品种如下:

1、木芦荟,又叫木剑芦荟、直立芦荟、本芦荟、鹿角芦荟、乔木状芦荟等,日本称为木立芦荟。

木芦荟原产地为东南非洲,叶汁极苦。药典中未载入,日本认为木芦荟是最好的药芦荟品种。在日本进行商品化生产用木芦荟加工成芦荟干粉,可医治各种疾病。木芦荟还可应用到食品中。

木芦荟的主要特点是,植株直立成乔木状,这也是其命名的原因。原产地株高可这6米以上,在温室中也可长到2米左右,但单叶比较小,叶肉也较薄,适宜于加工利用。当然不同的栽培品种其形态上有很大变化。

一般12月开出红色的圆锥形总状花序,但一般果实不成熟。但其主干基部可不断长出侧枝,可用于分株繁殖。生长两年以上,单叶重40克左右,老叶药效好。内含抗癌成分,能治疗糖尿病等,被日本认为是最好的药用品种。

2、库拉索芦荟,又名巴巴多斯芦荟,洋芦荟。也叫美国芦荟、芦荟蕃拉、翠叶芦荟、真芦荟。

库拉索芦荟原产于美洲西印度群岛的库拉索群岛和巴巴多斯岛,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巴巴多斯芦荟。我国称之为翠叶芦荟,日本叫"芦荟蕃拉”。其叶汁经干燥获得的生药叫“老芦荟”

为红色膏体,呈不透明的红褐色或暗褐色,因此也称“肝色芦荟”,载入药典中。  库拉索荟多年生本植物,茎较短,叶簇生于茎顶,直立或近于直立;

每片重可达05~15kg,单株重可达10~ 20公斤,肥厚多汁;呈狭披针形,长15~ 36cm、宽2 ~ 6cm,先端长渐尖,基部宽阔,粉绿色,边缘有刺状小齿。

花茎单生或稍分枝,高60 ~ 90cm;总状花序疏散;小花长约25cm,**或有赤色斑点;管状小花6裂;雄蕊6,花药丁字着生;雌蕊1, 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三角形蒴果,室背开裂。花期2~3月。

三年以上老叶药效成分高。叶肉粘胶物质占总叶重的65%~75%,是药用、保健、美容的主要品种。因叶肉成分中有一种腥味,口感略差。

3、皂草芦荟,又名皂质芦荟、花叶芦荟。

皂草芦荟的叶汁如肥皂水-样,十分滑腻;叶片薄,其上花纹和斑点极多。皂草芦荟也未被载入药典,但被证明外用治疗风湿症效果很好,新鲜叶汁也有一定护肤作用。 皂草芦荟的形态特点是,茎高30cm左右,叶比木芦荟大。

耐寒性较强,地下有发达的葡匐茎,可用于繁殖新植株用。皂质芦荟有许多变种,如广叶皂质芦荟,主要用于观赏,叶上有白色条斑,纹理清楚,叶片较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皂质芦荟最明显的特征是叶正背面生长有不规则的白**斑纹,从幼苗到成株斑纹不褪。

几乎无茎,叶从生。春开橙色花。和其它大多数芦荟不同之处是叶中几乎不含芦荟大黄素,所以无苦味,无通便效果。对外伤、皮肤病、美容效果好,很少有皮肤过敏反应。叶肉碱性强,内服易引起“烧心”,对溃疡病治疗效果明显。

4、上农大叶芦荟

上农大叶芦荟是上海农学院植物科学系植物遗传育种研究室从库拉索芦荟中选出的更适宜保护地栽培的变异品种。上农大叶芦荟叶片 被有白色蜡粉,叶色翠绿,最大叶片长可达85厘米,宽可达12厘米,叶肉肥厚洁白姐无苦味。

在盆栽条件下分蘖能力极弱,主茎不分枝。它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保护地集约化、产业化芦荟生产适宜的优良变种,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生长速度快,也适宜家庭栽培。

我国云南元I地区和海南岛种植的元I芦荟和海南大叶芦荟,也被认为是年引入的库拉索芦荟的变种。

这三种与库拉索原种的区别主要是:叶色青绿或黄绿,白粉不明显,叶斜展疏散。叶面易生凹凸的病斑病块、抗病性差。但速生,皮薄,叶肉粘胶提取率高。

5、中国芦荟,又称斑纹芦荟。又名油葱,蔑草、龙蔑草、龙角、鸵。

中国芦荟是库拉索芦荟的变种,学术界称之为中国芦荟或华芦荟。因所含蒽类物质较少,是理想的食用芦荟种。已载入我国药典,其叶汁干燥品为不规则团块破碎的颗粒,棕褐色或黑绿色。

在中国云南元江地区、福建闽南和广东沿海有-定面积栽培,东南亚诸国都有种植,主要是海外华人较多地区。

其特点是,茎较短;叶簇生,螺旋状排列,叶面有白色斑纹,叶肉质肥厚,狭披针形,长10~ 20cm、厚5 ~ 8mm,先端渐尖,边缘有刺状小齿,基部阔而抱茎。

花茎单生或分枝,高60 ~ 90cm;为总状花序,疏散型;花梗长约25cm,花**或有紫色斑点,具膜质苞片;花筒6裂;雄蕊6,花药2室,背部着生;子房二位,花柱线形。蒴果呈三角形,长约8mm。花期7~8月。分蘖能力极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我国民间有此变种普遍栽培。

扩展资料:

龙爪的好处:

将龙爪叶去皮,捣烂,拌蜂蜜,每日2匙,可治:气管炎,哮喘。

对芦荟的药物研究证明,它作为药物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通便利肠 芦荟能促进动物的大肠蠕动,而对小肠影响不大,因此证实了芦荟的泻下作用的主要部位在大肠,而起作用的化合物是芦荟细胞内所含的蒽醌衍生物。

②强心降压 芦荟茎中的提取物有降压作用,提取的柠檬酸钙是强心剂。

③促进免疫 芦荟有免疫刺激能力,它可刺激白细胞DNA的快速合成,还可刺激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快速增生,既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又可促进坏死细胞脱落,对创伤有促进愈合的作用。

④拮抗肿瘤芦荟含有抗肿瘤的活性物质,如用芦荟提取物浸出液让肿瘤患者服用,可抑制肉瘤S180和艾氏腹水癌的生长。芦荟中的芦荟素A是一个高分子糖蛋白,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主要抗致纤维肉瘤和淋巴细胞白血病。

⑤抗菌消炎 试验表明,芦荟有抗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须发癣菌等菌类的活性,而其醇浸液对人体结核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龙爪

玉双螭纹臂搁,长10厘米,宽34厘米,厚1厘米。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状,长方形,两端呈“S”状,两侧下卷,正面凸雕双螭衔灵芝图案,背面饰云纹。据此品的样式、螭纹及灵芝的特点可确定为元代早期所制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292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