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上刻的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含义是:皇帝受上天的任命,必然国运长寿、永久昌盛。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皇帝的印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据传秦王政十九年,秦破赵,得和氏璧。后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红楼梦》贾宝玉的玉上刻的字是通灵宝玉。
通灵宝玉为贾宝玉落胎时口衔的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字,也称“通灵玉”,贾母将之称为贾宝玉的命根子。通灵宝玉对贾宝玉的人生发挥原罪、金箍棒、紧箍咒三重作用。贾宝玉多次摔砸通灵宝玉,彰显了他的爱情坚贞和叛逆精神,但以失败、妥协而告终。
象征意义:
通灵宝玉是把双刃剑,好比《西游记》的紧箍咒。通灵宝玉和紧箍咒象征人生的宿命。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不可逃避的自然欲求和社会重担,它们必然构成人生的负累、压迫、束缚、枷锁,由此而生种种烦恼、痛苦和压力。
惟正邪两赋有情人能觉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走向叛逆。宝玉对通灵宝玉大不敬,动不动就砸玉,不仅表示他反抗金玉缘,还体现了宝黛二玉的叛逆精神。
宝玉有一块玉,玉上写了两行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不要失去不要遗漏此玉,才能保的一生长寿和永久兴盛。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对偶句,莺儿不是说过吗,“我看二爷玉上的话倒与姑娘项圈上的话是一对儿。”两句话意思接近,从字面上来解,是说只要不丢失,则能长命百岁,平平安安。
80回后有宝玉失玉的一段文字,而丢了这块玉,也预示着命运的重大转折,即“知祸福”。而“一除积祟,二疗冤疾“,则是在前80回宝玉凤姐中马道婆魔法时,通灵玉已发挥了它的这两个功效。那个癞头和尚念的几句诗里,有一句”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也说明了日后发生了重大变故时,虽是寄予了吉祥与祝愿,但通灵玉与黄金锁,也改变不了主人的命运了
正面篆文: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背面篆文: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简介:通灵宝玉,《红楼梦》中的神话形象,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衔来,当做命根子挂在项上。贾宝玉是女娲剩一石转世真身(质),通灵宝玉则是其幻相(形)。薛宝钗项圈上的金锁受一僧一道点化,系通灵宝玉附生物,寓意“土生金”;一边金(薛宝钗)玉(通灵宝玉),一边木(林黛玉)石(贾宝玉),双方激烈对抗,寓意“金克木”。通灵宝玉对贾宝玉的人生发挥原罪、金箍棒、紧箍咒三重作用。贾宝玉多次摔砸通灵宝玉,彰显了他的爱情坚贞和叛逆精神,但以失败、妥协而告终。后四十回通灵宝玉丢失,从反面促成了金玉良缘、高魁贵子、家复中兴三件喜事。贾宝玉完成这些为通灵宝玉所注定的宿命后便离家出走,与通灵宝玉形质合一,由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变回女娲剩一石,诗云“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
这个玉锁上门刻的是“九如”两个字。字体是小篆。九如 是 祝寿之辞。
流行于清代。《随园笔记·庄子天地篇》载:“华封人祝尧曰:‘使圣人富,使圣人寿,使圣人多男’。尧辞之曰:‘多富则多事,多寿多辱,多男多累’”,九如:如山、如阜、如陵、如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荫、如南山之寿,也是祝寿之辞。瓷盘上绘佛手、桃、石榴,喻多福(佛与福音近)、多寿、多子,绘九个如意指代“九如”,合称“三多九如”。
传国玺或传国玉玺,为中国皇帝的信物,相传由和氏璧所雕成(一说是蓝田玉),根据记载和现存拓片,玉玺字迹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以及“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三种说法。
明朝大量制作帝王用玺以冲淡无传国玉玺之虚。明朝共制二十四方玉玺,称二十四御宝。
国初十七宝
皇帝奉天之宝:为传国玺,以镇万国,祀天地。用于祭天等大典礼仪
皇帝之宝:以颁诏与赦。皇帝日常用玺
皇帝行宝:以册封赐劳。用于赏赐
皇帝信宝:以征召军。用于召亲王大臣及调兵征伐
天子之宝:以祭享百神。用于祭祀山川鬼神
天子行宝:以封赐夷蛮。用于册立藩邦,封外国及赐劳
天子信宝:以调发番兵。用于施命外夷,招外服及征发
制诰之宝:以识诰命。用于颁布诰书,谕示臣僚
敕命之宝:以识敕命。用于钤印圣旨
广运之宝:以识黄选勘籍;以奖励臣工
皇帝尊亲之宝:以上尊号。用于祭祀宗庙
皇帝亲亲之宝:以谕亲王。用于册立亲藩
敬天勤民之宝:以训迪有司。用于赏赐守令官吏,敕谕朝觐官
御前之宝:以进御座、从军驾
表章经史之宝:以求经籍
钦文之玺:以钦文教
以上为明太祖所制十六宝,材质以青玉、白玉为主。其中“皇帝奉天之宝”、“皇帝亲亲之宝”、“敕命之宝”在靖难之役燕军攻入南京城时,被建文帝在大内乾清宫中举火焚毁,明成祖即位后重制,并增制“诰命之宝”,在嘉靖年间统称为“国初十七宝”
建文帝于建文三年正月制凝命神宝,材料为青玉,玺文为“天命明德 表正万方 精一执中 宇宙永昌”,方逾二尺,后毁
嘉靖新制七宝
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
大明受命之宝
巡狩天下之宝
垂训之宝
命德之宝
讨罪安民之宝
敕正万民之宝
以上七宝制于嘉靖十八年,均用玉。嘉靖四十五年冬,明世宗下诏称“先朝甲戌(正德九年)遇灾(乾清宫失火),御宝凡六,其五已遭毁。命有司觅美玉补造。”《万历野获编》认为这五枚补造的玉玺之前身,实系嘉靖四十年毁于西内永寿宫火灾,但嘉靖帝讳言此事,故托辞毁于正德九年。
清朝仿明制,大量制作帝王用玺以冲淡无传国玉玺之虚。清朝玉玺使用满汉双文篆书样,左满文,右汉文。清共制二十五方玉玺称清二十五宝。
亦有闻传国玉玺蒙元北遁时携走,明末清初时多尔衮领兵在青海地区决战北元时亦有得传国玉玺,但无确实史料可证。
清朝25方宝玺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满文“皇帝之宝”、栴檀香木“皇帝之宝”、“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 “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钤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