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十四面漆黑的寿山石印章,不知道值钱吗

我有一个十四面漆黑的寿山石印章,不知道值钱吗,第1张

价格从几百到几万不等,具体看品种是什么样的。

黑色寿山石有纯黑、灰黑和黑皮三种品种。黑田石是黑色的田石,因色相不同,可分为纯黑、灰黑和黑皮三种,虽然在寿山石中黑色石种并非主流品相,但其所散发的那种端庄厚重、肃穆沉静的气质,却是寿山石中独一份的,这是它们为其它石种所不能取代的最重要的原因。

魏汝奋的寿山石圆雕作品《数珠罗汉》,罗汉高107厘米,长82厘米,宽52厘米,底座长112厘米,宽88厘米。罗汉是用寿山石名品之一牛角冻雕刻,石质晶莹滋润,呈半透明状,赭褐色。罗汉高额长耳,方脸,面带微笑,神态安详。肩披帔,着广袖长袍,胸袒露,胸前刻一佛像。左手按地,右手握一串佛珠靠在膝上;右腿弯曲,左腿盘卧于股下作坐姿。帔肩、衣袍皆线刻缠枝莲花纹花边。雕像底座正面四方刻四条夔龙,衬以缠枝卷草纹、海水纹;背面刻一圈缠枝莲花纹,署“魏汝奋制”隶书款。此件罗汉造型优美自然,刻工极其精细,为清代寿山石圆雕精品。 魏汝奋其人生平不详,至今未能见到关于他的文字资料,然而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福州博物馆均收藏有他所雕刻的罗汉像,这些作品形神兼备,刀法娴熟,艺术水平极高。魏汝奋的《数珠罗汉》,人体比例准确饱满,坐势自然舒展,神态悠然自得,表情异常生动;衣纹用刀流畅,富有动感。不论从作品前部看,或是从背部看,都十分和谐自然。而且石雕艺人善于利用巧色,用石材的浅色部分雕刻外披的袈裟,深色部分雕刻罗汉肌体,作品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是一尊圆雕的杰作。 从南北朝的寿山石猪到《数珠罗汉》,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寿山石圆雕技法在不断发展,不论在造型、题材或是巧色利用上,都有重大突破,使圆雕作品更臻精美。

清代是寿山石雕的昌盛时期,史籍记载,雍正时寿山石雕已纳入官府的征税范围,雕刻艺术因材施艺,分别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动物及玉镶嵌各种器皿,印章的钮饰更加精致多样,表现技法上出现了阴刻和链条技法,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套“宝印”,就是用一块田黄刻制并由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 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

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等钮饰基础上,造诣很高,风格独特的印钮艺术,寿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之物、珍藏之宝。由于石章钮饰的出现,寿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变革与发展,刀具、握刀与运刀的方法都有了改变,过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顶着木柄长刀具雕刻,刀向多显直线,对于细小的印章钮头来说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了,刀具演变成为手凿与修刀,完全用手掌握,运刀如笔,刀法刚柔相济,婉转流畅,所表现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时,受中国画的影响,出现了高浮雕技法、皱法雅洁,实有画意,从此,寿山石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微雕除了一般雕刻所要有绘画、书法、雕刻基础之外,还要有特选的材料、特制的刀具、特别的眼力、特有的指功、特异的意念、特殊的毅力、独特的构思,另外在材料的磨制、刨光、上色、保养等方面也都要有特色。

特制的刀具

要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硬度的刀具,刀具太软,吃不进去,刀具太硬,一碰就裂。刀具选定了要进行磨制,磨制刀具是微雕创作的一个难点。有人说,刀具磨成了,微雕就成功了一半。要刻细微的字,笔划就要更小,而刀具尖必须比笔划更小,肉眼当然看不见,这就要凭手感、凭意念去磨制。刀具根据不同的用途有长短大小之别,刀口还分为圆的、平的、斜的、尖的、三角的、多角的等形状。这些一般都要创作者自己制作。

特别的眼力

古人强调:“练字先练眼”,就是说写字不仅靠手写,还要靠眼来看,而且大部分是靠眼晴看了再写。据统计,写字时,65—70%是靠眼睛看,剩下的30—35%才是靠手的运动。眼睛看什么呢?看字的重心、笔划长短、运笔走向、结构稳定等,这些是决定字写好坏的要素。而且要刻那么小的字,没有明察秋毫的眼力是不行的。练眼力时,排除杂念,意守丹田,专心致志地注视某物,经常练,时间久了物体会越来越大,越来看得越清楚。我由于经常练眼力,视力就比一般的人好。我创作微雕不用放大镜,可以看清楚所雕刻的每个字,否则雕刻错了、漏了怎么发现?

特有的指功

所谓指功,是手臂、手腕、手指的力气和手指头感觉的敏锐、灵敏能力。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功夫就到家了,再硬的材料都会吃刀,任何质地的材料上手一摸,就能感觉出来。各人练功的方法不同,但殊途同归,都必须达到上述要求。

特异的经验

微雕字、画笔划都很小,而且在制作时会出现粉屑,肉眼是看不清楚笔划的,这当然只能凭手感、凭经验,雕刻时笔划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必须恰到好处,一气呵成。如刻“王”字,三横一竖,长短刚好成了一个“王”字。如果一竖向上伸出一点就变成了“主”字,向下伸出一点就变成“手”字,上下都伸出则成了“丰”字,这一竖要刻得刚刚好,上接第一横,下连第三横,分毫不能差。意念要靠自己练习。要练到凭意念,把力量、感觉都集中到刀口,达到意到、力到、气到,舒展自如心手相应,游刃有余,不用看就可以写可以画,刀随意念运转,丝毫不差。熟能生巧,所以,与其说是意念,其实也是经验衍生出来的意念。

特选的材料

材料是微雕的基础,可用来制作微雕的材料虽然很多,但要经过选择,要选择软硬适中、表面光平、质地细腻、纯洁无瑕、不涩不腻的材料,大体上有五大类。金属质地:包括金、银、铅、锡、铜、铁等;矿石质地:包括宝玉、宝石、玛瑙、翡翠、水晶、叶腊石、滑石等;陶瓷质地:包括陶瓷、泥等;动物质地:包括象牙、兽骨、犀角、牛角、鹿角、贝壳、琥珀等;植物类型:包括黄杨木、紫檀木、红木、竹根等。这些都各有特色,都是微雕艺术品的好材料,也可按材料软硬程度分为软微雕材料和硬微雕材料两大类。一般地说,选用质地贵重的材料创作的微雕艺术品更珍贵,更有收藏价值。

特殊的毅力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毅力,微雕创作更要有特殊的毅力。练毅力最好的办法是练气功。气功确实给我坚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我日夜伏案雕刻,持久操刀,但手不酸、不麻、不结茧,所刻的字迹,清秀规范。如许通海创作寿山石微雕《毛泽东选集》这部作品时,整整花了1年又3个月时间,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有时通宵达旦,一心一意扑在创作上,室外发生什么事一点也不知道,甚至什么声音也没听到,几乎到了忘我的程度。

独特的构思

同样一块材料,在不同作者手中,由于各人的审美思想、艺术修养和技术特长的区别,加上创作意图和表现技法的不同,完全可能创制出完全不同的艺术品,因此构思设计就成了微雕创作的关键。构思设计,不仅要善于利用材料的特点,更要善于运用各种技巧,只有充分发挥作者的才能和特长,让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都体现出来,才能更好地展现微雕艺术的神奇魅力。

要创作一件精美的微雕作品,还要在材料的磨制、刨光、上色、保养、装璜等方面下一番功夫。就说上色吧,也是一个难点,主要有三难:一是上不了色,二是上色后不均匀,三是上色后笔划周围不干净,还有其它一些问题。

  寿山石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石性方面通俗的来讲是属于半玉质的,硬度较低。

  寿山石品种繁多,色彩斑斓,不同的石种从外形、色泽至肌理,都有其独特之处。虽然上好佳品和粗劣下品之间有天壤之别,人们凭肉眼也能断其优劣,但是,假如把100多个寿山石品种全部集中陈列在一起,就是行家里手恐怕也得眼花缭乱,三思而慎言。

  尽管当今市面上常见的寿山石只有二三十种,但是,不乏色泽相近、品质相似、肌理相似者。再加上造假技术渗透其中,这就使寿山石的鉴别更加复杂。

  

纹路和石质不一样。

1、纹路不一样。寿山杜陵石流水纹弯曲,比较紧密,而老岭石相对比较宽松。

2、石质不一样。寿山杜陵石属于山坑石,石料质地晶莹,老岭石属叶腊石矿,质地坚脆,微透明。

寿山石的硬度只是25到35之间,钻石的硬度是10,翡翠的硬度是65-7,和田玉是55-6,所以寿山石是不是坚硬无比,这要看相对什么而言,坚硬的钢刀划不动表面痕迹的石头很多,不能以此来断定是什么石

《中庸》第二十二章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美石为天地之大美,是自然界用亿万年岁月阐述生命意识的方式之一,也是自然界天然的艺术语言,它本身的“物之性”就是天地化育之“天性”,去发现和发展其“物质之性”的“尽物之性”之为即是“创造”。

中国人爱美石,仿佛是对那久远茫昧的石器时代的记忆,不但从视觉上看它们的形制,更是用手、用面颊去亲近这石头的质地。经过石雕艺人精心的审石描样、打凿雕琢和细致修磨,这些冰冷的石头被赋予了美丽的生命

周末在家中翻阅关于寿山石的书籍,遂粗记并整理了此文,以便于学习和记忆。

寿山石因产于福州寿山而得名,与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印石”。其矿物质成分非常丰富,主要以地开石、高岭石、叶蜡石、珍珠陶石、伊利石、绢云母石、石英等。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硬度,多用于篆刻和雕刻。被誉为“石中之王,国之瑰宝”。

寿山石种类繁多,其形成可上溯至数千万年前,多是由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质活动而产生的矿石,以石质细腻柔润、色彩斑斓、纹理浑然天成等特点而闻名于世。按照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如今在这三大类的基础上,有多出了两大类,分别是月洋和旗山。其中以田黄石为最珍稀。田黄石色黄如枇杷,质韧而坚,福州名谚中还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

寿山石的其他品种也不逊色,高山石、芙蓉石、都城石、玛瑙冰、桃花冻、天蓝冻各有千秋。诗人朱彝尊曰“天遣环宝生闽中”,剖之斑斓具五彩,他山之石皆卑凡。

寿山石雕始于南朝,兴于唐、宋,盛于元、明、清,复兴于当代。

从目前考古研究成果来看,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寿山石雕刻实物是用长方形的福州寿山老岭石雕刻,年代为南朝(公元420~589年),距今1500年,为贵族殉葬物品。

唐朝时期,佛教开始在南方兴盛起来。芙蓉峰山麓和延庆禅院等先后兴建。到了后唐、后晋时,附近还兴建了翠微院、林洋寺等寺庙,住院僧侣达数千人,使得当时的寿山成为佛教香火兴盛之地,四方香客络绎不绝。这些数以千计的僧侣就地取材,广泛收集寿山石,磨砺雕琢成小摆件、法器、佛珠,或作为馈赠给游客的礼品。寿山石雕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开始流向四方,闻名于世的。

到宋朝时,经济、文化、文化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寿山石的开采和雕制。题材多种多样,有人物、动物、神禽等,其作品生动活泼、风姿绰约、结构严谨,标志着寿山石的雕刻技艺开始走向成熟。

元、明之际,民间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寿山石由于其石质“洁净如玉,柔而易攻”遂成为最佳的印材之一。随着石章的出现,独特的石钮装饰雕刻艺术也问世了。

清朝时期,寿山石雕进入昌盛期,不但雕艺更为成熟,而且涌现了冠盖群石的崭新石种——田黄石。和前代相比,清朝时期的雕刻师能够按寿山石材的色质、形态不同,分别雕制人物、动物、文具、器皿、印章等,因材施艺的水平普遍提高。印章的钮饰更加精致多样,表现技法上出现了阴刻和链条技法,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套“宝印”,就是用这样一块田黄刻制并由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

到了清朝末期,寿山石雕出现了以“东门派”和“西门派”为主的流派。东门派以清同治年间的林谦培为鼻祖,他最擅长钮雕和圆雕,利用石料的自然形态与色泽,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花鸟等观赏性陈设品。西门派以同治、光绪年间的潘玉茂为鼻祖。作品纯朴浓厚、潇洒超脱,布局清雅逸致,富有意境,后来的西门派高手又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之法运用于寿山石雕刻上,独辟蹊径,融雕、画于一体,以刀代笔,开创了薄意艺术的新境界,故西门派又称“薄意派”,作品中深具高尚、雅致的书香气,“薄意”也成为寿山石雕的专用名词。

20世纪50年代,寿山石雕开始复苏,进入70年代后,东西两派融汇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收了古代与西方艺术之长,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异,出现了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银嵌等新技法。

寿山石雕艺术品的雕刻过程包含:

相石、描样、打坯、凿坯、修光、磨光等几道工序。

寿山溪两旁的水稻田中多产田黄石。按产地不同将田石分为上、中、下坂田石。顺溪水而下的中间地段成为中坂,所产田黄石质量最佳,色浓质嫩。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石形、石质、石色、石皮和萝卜纹、红筋等六方面来鉴别真伪。

石形

田黄石通常都保留有着天然的鹅卵石形状。但是在上坂头附近出产的田黄石有时会有棱角。原因是这里接溪流的源头,其被水流冲击而滚动的机会比较少。另外某些埋在地下的田黄石,由于地壳运动而碎裂,产生棱角。如果仔细寻找的话,在附近还可以找到其他有棱角、碎裂的小田黄石。

石质

田黄的质地温润可爱,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如果仔细观察,会显现出一种其他材质不具备的迷人光彩。

石 皮

尽管田**相按色相来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都是以**为基调。比如红田石,其色近橙黄如橘皮,但无绝不可能出现桃红、朱红和血红的色彩;黑田石则黑中带赭;即使是被称作“白田”的田黄,也并非纯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带淡**或蛋清色。

萝卜纹

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肌理往往隐约可见一条条细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

红筋

红筋是指田黄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它是田黄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渗透而形成的格纹。

“美”并不只是技术,

“美”是历史中漫长的心灵传递。

努力地仰望着,

仰望着那永恒不息的美的光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368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