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早写到蝉的诗歌出现在《诗经》里。《诗经·七月》中写道:“四月秀_,五月鸣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四月份草长得很茂盛,五月份可以听得见蝉鸣。《诗经·荡》中也写道:“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蝉鸣如沸水一样,扰乱人的思绪。这里的蜩、螗指的都是蝉。
2、先秦时,写到蝉的诗歌多写其鸣叫。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将蝉入诗已不单单是描写其声音,而是对声、形、生活方式等进行多方面描写。如南北朝时期范云的《咏早蝉诗》“生随春冰薄,质与秋尘轻。端绥挹霄液,飞音承露清。”此诗就对蝉的多方面进行了细腻的描述。
3、魏晋时期的诗人在写蝉时,已将蝉赋予了感情色彩。陶渊明在《己酉岁九月九日》写道:“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西晋的陆机在《拟明月何皎皎》中写道:“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这里的“哀蝉”、“寒蝉”正是作者对蝉赋予了感情。
4、等到唐宋时期,诗词创作已经达到顶峰,写蝉的篇目也大大增加。诗词中的蝉与文人多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唐宋文人在诗词中多有用到托物寄情的手法,蝉被赋予诸多情感象征。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古诗词中蝉的意象。
虞世南《蝉》这首古诗的意思是: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蝉》原文:
作者:唐代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扩展资料
《蝉》赏析:
《蝉》这首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蝉因为被寓意品行高洁,所以在古来常被文人用作自喻,表示自己的清高。同时是具有仙性的意思。
此外由于蝉的生命轨迹不容易被追踪,人们不知道他是如何生和死的,其实蝉在土中的休眠期很长,而且人们也搞不清他到底吃什么,传说是餐风饮露,古人认为只有神仙才能靠此生存,并切将这中推测引申为品性高洁的象征。
简介:
蝉可以羽化重生,所以在玉文化之中,被赋予了复活与再生的深刻意义,被华夏民族之历代玉雕师们反复的去表达着、琢磨着。
蝉幼时生活在土壤之中,历经多年之后而出土羽化,变成为成虫。汉代以来,人们皆以蝉的羽化,来比喻人之能够重生!因此,汉代以后流行将玉蝉作为随葬品放于死者口中,称作琀蝉,寓意亡灵,精神不死,可以待时去再生而复活!
《蝉》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20课。本单元文章均是以说明文为主要题材的文章,前面两篇已经学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两篇讲读课,对说明文的特征、方法、语言有了初步认知,而本文则是一篇既有情节、有描写,读起来更像故事的带有文学性的说明文,是自读课,学习本文,在引导孩子们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孩子们科学探索的兴趣。同时还要引导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趣味,关注作者如何细致观察,如何客观记录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从而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独特方法,体会文章所体现的细致观察、科学探索的精神。这段文字是课后的阅读提示。我在处理时会聚焦到趣味这个点上。
因为是自读课,老师要学会放手,要引导孩子们学会如何利用旁批和阅读提示来自读自学课文。
文章一共9个旁批,着力抓趣味点。预设有1,2,3,4,5,7。
本文的说明对象在这个季节很常见,比较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学习本文既能拓宽孩子们对大自然有关昆虫知识的了解,又能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鉴于这些理解学习文章就更有优势了。授课时可以引导孩子们抓住有趣旁批一旁批3,4里的 有趣、乐趣和神奇 二字入手。带动调动孩子们激情进入课文。
孩子们真正走进文本,以读带品,以读带物之后。通过这样两组词来串联起,作者的科学观察和情感倾注——
预设以下细节处:
以情节、故事或描写来打通孩子们亲近文本的通道。
不安静(2)----聪明(4)------神奇(旁批3)-----奇怪(10)-----奇妙(20);
纤弱、柔弱、脆弱、弱小——强壮、坚强;
某种特别的危险、面前危险重重;
不安静、倒霉、可怜、阳光下的享乐、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
1透过趣味性了解这篇带有文学性说明文的特点。
2通过作者的细致观察,发现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
透过趣味性了解这篇说明文的文学性的特点。
教学准备: 收集蝉的,制作PPT
教学课时:1课时
导入
来到洛阳这几天一直在下雨。我记得儿时暑假一到下雨天就很开心,因为可以到树下的洞里捉蝉啦。
孩子们,你们捉过蝉吗?你了解蝉吗?若捉过,你知道蝉的前世今生吗?若没有捉过,就更有必要和我一起学习法布尔的《蝉》。
一,了解蝉的前世(地穴时代)(2---8+12---25)
阅读这部分可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了解蝉的地下生活之谜。同时发现蝉的神奇、聪明之处。
1蝉出现的季节、地点
2蝉的洞穴(小圆孔、隧道)
3蝉在隧道内的活动。
4蝉身体里的汁液
以上是蝉的前世——挖土掘洞时代。
明确:
⊕作者的仔细观察体现在哪里(学生自主挑选词、句、段,师生共同品读赏析,课堂生成)?
作者何以了解这么多知识?得益于作者的认真、仔细地观察。可以得益于作者对蝉这个学生问的热爱和兴趣。
蝉的洞穴和金蜣等其它昆虫的洞穴不同之处,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谈做到的大小缠在隧道内,工作的方式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蝉的地穴常常选择在含有汁液的植物跟顶上,是为了从这些根须取得汁液。”这一点既能见出蝉的神奇本领,更能见出蝉选择的智慧。
(二)产卵再入地
1产卵(地点选择、如何产卵、数量几何)
2天敌破坏(谁?如何破坏)
3孵化(形状、空中摇摆)
4再入地(挖穴隐藏)
明确:
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法布尔的独创专利。
我们只知道蝉聒噪了一个夏天之后走向死亡,却不知道后边还有一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传承——蝉如何产卵的?蝉的幼虫是什么时间、在哪里、如何出现的(学生自主挑选词、句、段,师生共同品读赏析,课堂生成)?
二,观察蝉的今生(出穴时代)(8----11+1+26)
1出穴地点
2脱壳(蜕皮)
3空中体操
4阳光下欢唱
明确:
⊕爬出地面的蝉干了什么(学生自主挑选词、句、段,师生共同品读赏析,课堂生成)?
爬到地面上的蝉是我们最熟悉的,可是我们的熟悉仅限于刚爬出洞的蝉和在树枝上聒噪的蝉。
对于法布尔的仔细观察,科学探索,见证了蝉在脱壳的那短短的时间内的详尽过程——奇怪的体操又有几人亲眼目睹?更有几人能详细描述?
这,得益于作者的仔细认真和专注。
四,总结
蝉的三生三世——掘土挖洞、出穴欢唱、产卵再入地,这三个阶段各自各经历了多长时间?
法布尔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又如何用这样的文字表述出来?靠的是什么?我们从中获得了什么?你探究出什么?
1仔细观察,孜孜不倦,认真探索的科学求真精神。
2蝉洞穴地点的选择,产卵地的选择,我们当明白取和舍的辩证与统一;蝉对自己天敌蚋的无动于衷让我们明白,自然界有太多的悲天悯人(悲悯情怀)。
3蝉掘土挖穴,做了4年黑暗的苦工,却仅仅享受了一个月的华丽生活——穿起了漂亮的外衣,长出了与飞鸟相匹敌的翅膀,沐浴在阳光下尽情欢唱。你认为值得吗?
这就是小小的蝉所赋予我们的人生哲理。
一、古诗《蝉》的意思
话文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二、原文
《蝉》是唐代文学家虞世南所作,全诗原文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三、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
传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编有《北堂书钞》160卷、《群书理要》50卷、《兔园集》10卷等,另有诗文集10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4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