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定义及名称由来
翡翠是一种以硬玉为主的纤维状、致密块状的钠铝硅酸盐矿物体。硬玉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造岩矿物之—辉石中的一种少见品种,属单斜晶系。晶体形态为短柱状、纤维状微晶体。翡翠的颜色千变万化,多绿、红、紫、蓝、黄、灰、黑、无色等。根据绿色的色调、亮度利饱和度,翡翠可分为祖母绿色、苹果绿色、葱心绿、菠菜绿、油绿、灰绿等人种。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折光率1.66—1.68,双折射率0.012—0.020,无多色性。硬度6.5—7,密度325-43g/韧性极强。翡翠的英文名称为Jadeite。 意为佩戴在腰部的宝石。翡翠—词作为硬玉的名称,行业内外基本达成共识的说法有二:
一是借用。 翡翠一词最早早出现在汉代,原意是指一种羽毛颜鲜艳的小鸟。“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这是东汉年间许慎《说文解字》对翡翠二字的解释。后来,古人将这两个原本形容鸟羽毛的字转用红色和绿色的饰物。大概到了宋代,翡翠二字合并,用来描写碧绿绿色的碧玉,这时的“翡翠”两个字所说的玉,是硬玉的体:因主要产于缅甸,故又称为缅甸玉。
二是音误。在明末翡翠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而当时中国山产的和阗玉被称为翠玉。当缅甸硬玉流入中国时,由于分辨出这不是中国的和阗玉即翠玉,即将之称为“非翠”,即“这不是中国的翠玉”之意,久而久之,“非翠”就变成了“翡翠”了
在中国云南省腾冲地区,曾多次发现用翡翠玉料磨制的很原始的玉器。如1987年,在云南保山地区龙陵县出土了三把玉斧,经鉴定,材质为翡翠;再经考古学测试,为远古时期的文物。目前谈论翡翠历史比较系统、资料较为丰富的文章是杨希林先生所撰写的《翡翠简史》一文,杨希林先生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出土的汉唐等时期的翡翠,其原石应为日本所产,经高丽(朝鲜)运人中国,而不是缅甸出产的翡翠。但至少在唐代以前,商品级的硬玉矿物在中国很少见,也还未获得翡翠的美称,如1970年在陕西省西安南郊,唐代玢王府旧址地窖发现的出土文物中有翡翠六颗,但其名称却与其他玉石一道题记为“颇黎十六”。显然,当时人们还未将硬玉矿物定名为翡翠,当时流人中国的翡翠除产自日本外,还有可能来自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一带。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记《滇游日记》中已明确记载有在腾冲、保山两地加工、经营翡翠(后来才称为翡翠)的消息,从记载中可以看出,腾冲的翡翠加工业和翡翠商贸活动已经达到了繁荣的程度;清乾隆时期的大学士,纪昀(1724-1805)所著《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记载:“记余幼时……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如蓝田,乾黄强名之玉耳,今则以为珍玩,价出真玉上矣.…盖相去五六十年,物价不同已如此,况隔越百年乎!”从徐霞客在永昌府(今云南保山、腾冲一带)加工“翠生石”(翡翠)时(1639),至纪昀幼时(1734年左右)的近百年间,翡翠仍未被内地认为是价值较高的“真玉”,其消费群体很小,价格也很低。所以,皇室、贵族当然不屑使用价格低的玉石自贬身价。因此不能因十三陵中没有翡翠,就断定当时在民间也没有发现和使用翡翠。根据史料及考证,从周朝至明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1644年),中国民间已有翡翠玉器及饰品,但数量极少,未受到起码的重视,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软玉(和阗玉)文化最辉煌的时代。软玉,尤其是软玉中的白玉,在使用上占有主导地位——我们从故宫博物馆所藏的玉件珍品中可以看出这一现象,这一时期的玉件多为各种软玉制作的雕件。即使到了明代,翡翠也未被重视。清代康熙以后,缅甸国王常将翡翠饰品作为贡品,向中国皇帝进贡,历史上著名的“翡翠之路”得到了拓展,康熙之后,由于乾隆皇帝对玉有着特殊的爱好,使得大量的翡翠进入皇亲国戚阶层,翡翠业迅速地兴旺了起来,翡翠逐渐流人中国上层社会,为统治阶级所注重,尤其在清末,翡翠受到慈禧的特别偏爱,其身价陡然上升。史料记载,曾有一外国进贡者向慈禧献上一颗大钻石,她不接受,反而欢迎送给她小件翡翠的人。在慈禧的殉葬品中,有翡翠西瓜两个,绿皮红瓤,黑子白丝,估价值白银500万两;翡翠甜瓜4个,形象神似,估价值白银600万两;翡翠荷叶1件,叶上布满绿筋,估价值白银285万两;翡翠白菜2棵,生动逼真,令人叫绝:菜心上有两只满绿的蝈蝈,绿叶旁有两只**的马蜂,均为一块玉料制成,估价值白银1000万两。另外还有许多翡翠制品。1928年慈禧墓为军阀孙殿英所盗,致使这批翡翠珍宝大量流人外国。从史料中及这些史实可以看出,到了清代特别是清末,翡翠在中国王文化及玉贸易中的地位已超过了白玉和其他玉石。总之,翡翠制品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就已流人中国西南边陲,但数量极少;在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中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600年)
不论我们承认与否,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中国人都受着和田玉多多少少的影响,这种与生俱来的联结从数年前就已开始,它可生产、祭祀、馈赠、交换、货币、藏器、装饰与美观,并作为中国人最崇尚的“信”的最高权力集合——玉玺,来定夺天下之事。
中国人尊玉、爱玉、佩玉、赏玉、恋玉、玩玉、藏玉,自古以来如此。
深入我们先祖血脉的玉石情缘,如同印刻在骨子里的烙印,无法抹去——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我们才刚遇见玉石,便会怦然心动,一眼就被它深深吸引住的原因。
中国人对玉的特殊爱好自古有之,喜爱玉甚于黄金和其它珠宝,在古代“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并以玉的温润色泽代表仁慈、坚韧质地象征智慧,不伤人的棱角表示公平正义,敲击时发出的清脆舒畅的乐音是廉直美德的反应。正因为此,自古以来得到人们由衷的偏爱。
玉有软玉、硬玉之分,二者为两种不同的矿物。在中国境内出产的绝大多数为软玉,而和田“羊脂白玉”则为软玉中之珍品。硬玉的主要产地为缅甸,因其玉质、颜色等各方面优势较之软玉更受世人所喜爱。
广义上的玉除了硬玉、软玉之外还包括蓝田玉、岫岩玉、南阳独山玉、蛇纹石玉、石英石玉、水晶石、鸡血石、方解石玉、青金石、玛瑙、珊瑚、大理石玉及其他意义上的宝石。其中新疆产出的“和田玉”、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玉”、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陕西蓝田山产出的“蓝田玉”合称“中国四大名玉”。在玉石家族众多成员中,最名贵的当推翡翠。
玉,都是古老的,在大山的腹中,深藏了亿万年。玉是大自然最精彩的结晶,随着天地沧桑,有的玉破山而出,裸露于天地风雨冰雪之间,又呈现出别一种玉的资质。在经历了风刀霜剑的之后,有一部分玉滚落在山涧、河流之中,历经磨砺最终成就又不一样的玉质。这玉,彻心彻骨地和光同尘,与风雨雷电,水火冰雪,相亲相融,是真正承受了天地灵气的人间精魂。玉器是大自然对于人类最美好的馈赠,可惜只有中国人对它怦然心动,因为只有中国人发觉了玉的美好,而且倾心倾情。
玻璃种紫罗兰翡翠原石
中国人爱玉,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稀有或色泽美丽的外观,而是有着更深一层的美学价值:因为玉凝结着人们深深的感情——对故乡的怀念,对祖先的崇拜。这种恋乡怀祖之情,培养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孕育着中国传统美学;这个美的传统,一直沿续了数千年,始终焕发着不朽的光彩。
养生之效
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据古书记载,人身有“精、气、神”三宝,“气”的使用尤为突出,而玉石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据现代科学测定,玉材本身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锌、铁、铜、锰、镁、钙、钾、钠等,长期配戴自然矿物可以补充人体不足的元素和微量元素,吸收或排泄过剩的元素和微元素,使人体保持一个特有的正间值。如今,人们以玉石为原料,加工成玉枕、玉垫、健身球、按摩器、手杖、玉梳等保健成品,长期正确使用,对人体具有养颜养生、镇静安神之效。
陶冶之趣
万物皆有灵性,翡翠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采天地之精华,集日月之光辉,更被视为是石头中的灵石。中国人相信翡翠有灵性,自古就有藏玉、佩玉的传统,长久佩戴可人玉相通。一片翠玉戴在手上、挂在胸前或系在腰间,除了装饰之美外,还有避邪求吉的神秘功能。有许多收藏家在欣赏玉、把玩玉的过程中,达到自身心灵与玉所代表的精神内涵相契合,逐步提高自己的欣赏趣味,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增值之选
中国有句老话:“乱世买黄金,盛世买翠玉。”在战乱不定时,黄金当作货币可随时抛售,但太平时,要买高回报的保值物作为长期投资。“千斤难买无暇玉”,种好色好的翡翠日渐涨价,尤其近些年,优质的翡翠供少求多,升值特别快,是很好的收藏保值增值之物。
中国玉器经过数千年的持续发展,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以及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
编稿:杨凡 责任编辑:杨凡
1、其实清代的翡翠到现在为止,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历史冲刷,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的。清代翡翠开始流行,其实应该要从乾隆那个时候提起,在乾隆之前大家对于翡翠并不了解,当时很少会有人佩戴这种翡翠,并且在那个时候翡翠的加工技术比较粗糙,而且造型也是特别简单的,所以在那个时候翡翠仅仅是在民间有小范围的流行。
2、不过在那个时候乾隆特别喜欢送上一些奇珍异宝,特别是珠宝玉石,为了能够收罗到更多珍惜的玉器,乾隆不远万里把一些珠宝玉石运送到皇宫当中,由此才诞生了现在特别珍贵的一些古董玉器。
3、不过在那个时候,因为新疆发生反叛,所以导致玉石的流通道路受阻,一些和田玉没有办法送到皇宫。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开始在其他的一些地方寻找替代品,翡翠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进入乾隆的视线的,当时在皇宫里有很多玉石方面的专家,开始对翡翠这种类型的珠宝展开了研究,所以在那个时候也就诞生了清代翡翠。
4、乾隆时期也是翡翠价格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候,翡翠的价格和以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此以后,那些高端的翡翠就成为了皇室尊贵的代表,这些翡翠也受到了那些贵族的喜欢,后来在很多皇家的墓葬当中,还发现了许多翡翠的陪葬品。
5、清代的时候,翡翠的雕刻工艺和现在是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的,而且在那个时候翡翠的数量还有种类也是比较多的,当时主要的翡翠雕刻品是玉佩。总而言之,清代也是我国翡翠发展历史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时间段,在那个时代翡翠的发展还有流行,也为我国现在的翡翠文化奠定了非常强有力的基础,为现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相信翡翠在未来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的。
1、据《缅甸史》记载,公元1215年勐拱人珊尤帕受封为土司,传说他在渡勐拱河时无意中在沙滩上发现一块形状像鼓一样的玉石,这就是翡翠,这里就成为后来翡翠玉石开采之地。
2、而另一种传说是13世纪中国的马邦商贩沿西南丝绸之路与缅甸、印度进行贸易往来,一个云南马夫为平衡马两侧驮子的重量,在今勐拱一带抬起路边的石头押驮,回来发现押驮石头磨成翠绿色从而发现了翡翠。
3、翡翠真正大规模开采而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应该是在明代,尽管在北京明十三陵发掘的明万历皇帝(1573~1620)陵出土的大量珍宝中没有翡翠制品,但是明代缅甸曾隶属云南永昌府管辖。
4、马罗刚和蔡汉伦根据对云南腾冲出土文物的考证,认为元代以前腾冲墓葬物品中没有翡翠,因此认为元代以前的“翡翠”并不是现代真正的翡翠,认为翡翠在中国出现是明朝以后的事情。
5、云南地区有出土的明代翡翠硬玉实物:昆明大普吉沐家山明代沐英国公家族墓出土了一件翡翠双螭璧、两件翡翠玉簪等翡翠饰品;云南富民迁挖古墓出土的玉手镯、护心玉、口含玉有5000余件之多,其中不乏翡翠饰品:近年腾冲因扩建修公路时,在上绮罗附近发现了一处明代翡翠玉器加工作坊的遗址,出土了几个翡翠弥勒佛,2只玉簪,1只水盘,盘中还有一些翠玉片。腾冲还出土了明代崇祯十九年李德人墓中的满绿翡翠手镯及龙牌等。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历来就爱玉,欣赏玉是一种高尚的嗜好。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就认识到玉石的坚硬和美丽,玉石不仅可以用来磨制工具、武器,又是美丽的装饰物件,寄托了人们的艺术情怀和精神追求,而且还作为一种礼器用来祭祀祖先,因此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就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
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历史,更反映了人们以玉比德、陶冶情操的愿望。
中国是世界上开采玉石最早的国家,近七千年的用玉历史成就了以新疆和田玉等为代表的璀璨玉文化,从周代的“三礼玉论”到唐代玉器中的佛教文化,无不表现出玉器与生俱来的细腻与温润。到清晚期,晶莹剔透、翠绿盎然的翡翠后来居上,顷刻间独领玉石之风骚,成为玉石之王。
乾隆、慈禧都是翡翠“发烧友”
翡翠称王与当时统治者的喜爱有很大的关系。传说乾隆就是翡翠最大的“发烧友”,当时皇帝身上的饰物、手玩件、宫廷摆宝阁上的摆设很多都由翡翠雕刻而成,乾隆对翡翠的喜爱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年命令云南巡抚进俸的物品就是翡翠玉器,尤为钟爱的就是被后人命名为“乾隆盛世十八宝”的十八件玉器,并成为后来玉器行争先效仿的玉雕题材。
“还有一个女人对翡翠的影响可谓是巨大的,就是慈禧太后,她对翡翠的喜爱、收藏绝对是顶级的,众所周知的“翡翠白菜”(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当时的价值就是500万两白银。令人叫绝的“翡翠西瓜”共四个,两个白皮黄籽粉瓤,两个绿皮白籽黄瓤,价值600万两白银。只可惜这些宝贝很多都流失了。”
唐朝就开始收藏新疆和田玉
新疆和田玉的历史更加久远,从唐朝宫廷里就开始收藏、使用和田玉了。尤其唐明皇爱玉如痴,常将玉赏赐给有功之臣和爱妃。北海团城国家珍宝馆,进门最大玉件就是新疆和田玉雕件—《大禹治水》,足有十几吨重。据说:当时皇帝下令限期三个月从新疆昆仑山运到北京,由于路途遥远,交通工具落后,误了期限领军大臣被杀头了。这块偌大的和田玉雕了几十个人物、山水、松柏和桥梁,大禹挥旗指挥民工造渠,场面壮观,雕刻生动,更让人惊叹的是,在那个无电、无工具的年代又是怎么雕出如此巨大的雕件的。解放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中国顶级的玉雕老艺人(号称五大巨首)研究这件作品是怎样雕出来的,专家们都望石兴叹,这至今还是个谜。
翡翠的流行
传说十三世纪初,云南的一个盐商偶然的从缅甸驮了一块石头回国,那块晶莹透亮的绿石头一下子征服了爱玉的中国人,这块石头就是翡翠,因其色泽艳丽、产出稀少、具有玻璃光泽、质地滋润、韧性较强、硬度高,在玉石家族中称“硬玉”,又称“玉中之王”。
翡翠产地多属于未开发山区,虽不致鬼魅魑魍、豺狼虎豹,但孟尹深山,往往走上一日不见阳光,茫茫林海,只有求玉人走出的小毛路;雾露河,滚滚浊流,每逢夏日雷雨天气,水面上处处泡起,缕缕烟生,烟生至三尺高度即聚拢不散,人坐在船中,伸手不见五指,如入五里雾中。除了蛮烟瘴气,蚊蟒疟疾以外,环境恶劣,加上工具原始,旱季短少,物资缺乏,玉石的开采,备极艰辛。
直到18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翡翠才真正大量进入中国云南。虽然翡翠从传入到应用也只有300~400年的时间,但由于喜爱翡翠的人们赋予其神奇的文化内涵,其短暂而辉煌的历史足以让其他玉石羡慕不已,并与其他玉石一并构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玉器文化。明代,我国出现缅甸翡翠;清代,由于王公贵族的喜爱(尤其是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推崇和慈禧太后的癖爱),被称为“皇家玉”,由此翡翠身价百倍,成为玉中极品。翡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眼中,它不仅是一种美丽的石头,还带有神秘的信仰和附托。古人与今人都皆爱玉、喜玉、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现业已成为世界各地炎黄子孙及韩国等地最流行的玉石,佩玉爱玉已成为一种现代时尚。
1、翡翠的文化起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翡翠玉的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有玉文化的国家。自古以来,人们视翡翠玉为吉祥如意,辟邪祛病,转运赐福,幸福美满之物;也是身份和富贵的象征;古有佩带翡翠玉能逢凶化吉、碎玉挡灾的传说。历代朝内高官,拜见皇帝以佩带的玉朝珠触地为礼,官位越高,佩带的玉朝珠就越长,此乃“君子比德于玉”是也。
2、翡翠的文化起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翡翠玉的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有玉文化的国家。自古以来,人们视翡翠玉为吉祥如意,辟邪祛病,转运赐福,幸福美满之物;也是身份和富贵的象征;古有佩带翡翠玉能逢凶化吉、碎玉挡灾的传说。历代朝内高官,拜见皇帝以佩带的玉朝珠触地为礼,官位越高,佩带的玉朝珠就越长,此乃“君子比德于玉”是也。
3、翡翠的文化起源翡翠的颜色自然而富于变化,鲜艳悦目,与自然界极为协调,代表着万物生机勃勃与青春活力。翡翠的颜色比以往任何玉的颜色都要鲜艳,它的质地比任何玉的都细腻,它能像一颗晶体那样透明,它的价值也是所有玉质中最高的,所以,人们称它为“玉中之王”,深受东方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喜爱。
4、翡翠的文化起源美丽的传说。传说13世纪初,云南的一个盐商偶然地从缅甸驮了一块石头回国,那块晶莹透亮的绿石头一下子征服了爱玉的中国人,从此,翡翠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谈到“翡翠”的由来,曾经有一种说法:在中国云南古代有一种鸟,这种鸟雄性呈艳红色,称为翡鸟,雌性呈艳绿色,称为翠鸟,翡翠鸟是一种很美丽的宠物,其羽毛非常漂亮可以做首饰。到了清代,翡翠鸟的羽毛作为饰品进入宫廷,尤其是绿色的翠羽,因此皇朝翠玉深受宫廷贵妃的喜爱。由于自然界产出的翡翠多为绿色和红色,渐渐“翡翠”这一名词由鸟禽转为玉石的名称,翡翠的由来也因此而得名。
5、翡翠的文化起源翡翠的由来还有一说,清朝初期,翡翠从缅甸通过“第二条丝绸之路”运入中国,而当时中国出产的和田玉被称为翠玉,为了加以区别,就称为非翠。时光流逝,非翠就变成翡翠了。
6、翡翠的文化起源从古至今的流行,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称,玉器伴随着中华民族至少走过了7000年历程。清代康熙以后,缅甸国王常将翡翠饰品作为贡品,向中国皇帝进贡,历史上著名的“翡翠之路”得到了拓展。康熙之后,由于乾隆皇帝对玉有着特殊的爱好,使得大量的翡翠进入皇亲国戚阶层,翡翠业迅速地兴旺起来,翡翠逐渐流行于中国上层社会,为统治阶级所注重,尤其在清末,翡翠受到慈禧太后的特别偏爱,其身价陡然上升,成为玉中极品。清代特别是清末,翡翠在中国玉文化及玉贸易中的地位已超过白玉和其他玉石,被称为“玉石之王”。
7、翡翠的文化起源慈禧太后极其推崇翡翠,她拥有的皇朝翠玉饰品众多,更将翡翠中的珍品称为“皇家玉”。她生前把玩犹感不足,死后陪葬品中,还有用优质翡翠制成的西瓜、桃子、荷叶、白菜等珍宝,另有27尊翡翠佛像也陪其长眠地下。
8、翡翠的文化起源宋美龄也是翡翠的发烧友,其对翡翠的喜爱不亚于慈禧。这两位中国历史上的“女中豪杰”极大地推动了翡翠及翡翠玉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9、翡翠的文化起源直到18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翡翠才真正大量进入中国云南。虽然翡翠从传入到应用也只有300~400年的时间,但由于喜爱翡翠的人们赋予其神奇的文化内涵,其短暂而辉煌的历史足以让其他玉石羡慕不已,并与其他玉石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玉器文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