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的历史

砚的历史,第1张

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

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

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

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种石头。

产石之处,必然有石工,所以产砚的地方遍布全国各地。

七十年代末,在陕西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套绘画工具,其中有石砚、研棒及砚盖,距今约7000年左右。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墨砚,是用鹅卵石打磨制成。

不过,那时的墨为天然矿石,因而砚还需用研棒辅助,才能将墨磨至细。

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现在的砚呢?目前所知,要直到两汉时期。

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需再借助磨杵或研石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

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我国传统有四大砚,即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

著名的有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东鲁砚、江西龙尾砚、山西澄泥砚。

端砚产于广东端州(肇庆市)东郊端溪,唐代就极出名,李贺有诗日:“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石工攀登高处凿取紫色岩石来制砚。

端砚有“群砚之首“的称誉,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扪之若婴儿之肤,。

温润如玉,磨之无声,发墨光润。

石上且有鸲鹆眼等自然纹理,歙砚产于徽州,徽州是府治,歙县是县治,同在一地。

所以歙砚与徽墨乃是“文房四宝”中同产一地的姐妹。

歙砚的特点,据《洞天清禄集》说:“细润如玉,发墨如饥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

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端砚资源缺乏,名贵者已不多;歙县地处黄山之阳,取材广泛,近年仍有镂刻工极细之艺术大砚出产。

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取之极难。

澄泥砚产于山西绛州,不是石砚,而是用绢袋沉到汾河里,一年后取出,袋里装满细泥沙,用来制砚。

另有鲁砚,产于山东;盘谷砚,产于河南;罗纹砚,产于江西。

一般说,凡石质细密,能保持湿润,磨墨无声,发墨光润的,都是较好的砚台

种类砚,按材质来分,可有石类、陶瓦类、金属类、漆砂类等,而砚的主要材质是各种砚石。

砚石一般以产地命名,我国出产有200多种砚石,其中最的当属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红丝砚(另一说法为澄泥砚)。

洮河砚(洮砚),产于古洮州(今甘肃省卓尼、临潭一带)洮河流域,故名。

洮砚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传唐代柳公权论砚:“余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而洮河砚石具体开采年代无从可考。

宋时,洮河砚与端砚、歙砚、红丝砚并称“四大名砚”。

洮河石石质坚润细腻,颜色碧绿沉静,花纹绮丽奇妙,发墨而利笔,为上乘名贵砚材。

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

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

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宋代苏轼《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

洮河石以碧绿色为主,誉称“鸭头绿”,另有鹦鹉绿、柳叶青、蛾绿之说。

宋代晁无咎《砚林集》:“洮河石贵双赵璧,汉水鸭头如此色。”宋代张文潜和山谷诗:“明窗试墨吐秀润,端溪歙州无此色。”宋代杨信相诗:“但见洮州琢蛾绿,焉用歙溪眉子为。”洮河石膘,以色泽金黄为主,亦是秀美可爱,历来为人所重,故有“洮砚贵如何,黄膘带绿波之说。”另有洮河紫石,称为鹈血。

洮河石纹绮丽,故洮河石又被誉称为“绿漪石”、“绿歌石”。

宋代黄庭坚《以团茶、洮河绿石砚赠无咎、文潜》诗:“洮河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韩军一《甘肃洮砚志》文:“崖石之文理佳者,如薄云散开,缥缈天际。

或花纹微细,隐约浮出。

或有水波莹回,似川流一脉。

或色沉绿,通体纯洁无痕,莹润可观。

或水气浮津,金星点缀,石嫩如膏,按之温软而不滑者。

凡此数类,皆津润涓洁。

绿颜如茵,虽暑之盛至,贮水犹不耗,发墨庶乎有光。

墨沉所积,细密而薄,拨之随手脱落。”

洮河砚石采石坑口颇多,有喇嘛崖、水泉湾、水城右边(纳儿)、碣仔岩、滨上岩、扎甘岩、大谷岩、沙扎、结拉、中沟、圈滩沟、鹰子嘴、拐洞湾、石虎梯等多处,以喇嘛崖、水泉湾水坑等老坑砚石为上乘,又以宋代老坑喇嘛崖所产崖石为最优。

洮河石产地地处偏远,苏轼称之在“西山之西,北山之北”,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开采十分困难。

金元好问《赋泽人郭唐臣所藏山谷洮石砚》云:“旧闻鹦鹉曾化石,不数鹈能莹刀。

县官岁费六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洮。”更有“洮河石贵双赵璧”、“得之为无价之宝”之说。

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

如宋代赵希鹄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

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

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晁无咎《砚林集》中有诗并铭: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

不可得兼,一可足温。

然可爱,目鸲鹆,何以易之,鸭头绿。

金代元好问曰:王将军为国开临洮(今卓尼),有司岁馈,可会者,六百钜万,其于中国得用者,此砚材也。

近代“老坑洮砚”作品屡次作为国礼赠与国外元首,敦煌菩萨砚以甘肃省 名义赠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琵琶砚赠与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稀少。

老坑石形成于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约为四亿万年至三亿五千万年前。

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石,矿带运动复杂,很难形成岩石层,储量极少。

矿藏量经千年开采,几近枯竭,加之开凿之地崇山峻岭、悬崖大壑、气候多变,采集难度极大,比端砚、歙砚更为难得。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

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

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随着文化回归,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使用、送礼、收藏的需求都在扩大,洮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市场也在逐渐扩大。

市场供应紧缺。

市场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乱真,使得很多喜欢洮砚的人误解,收藏数百方作品而无一方老坑洮砚的人也是有的。

随着洮砚老坑石的开采越发艰难,石料越来越少,今后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砚更会一砚难求。

端砚,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故名端砚。

据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那么端砚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端砚历来为世人所重,唐代已被列为贡品,宋时与端砚与歙砚、洮河砚、红丝砚(另一说法为澄泥砚),并称“四大名砚”。

后世端砚流传甚广,影响益深,逐渐被推上”诸砚之首“的位置。

端砚石细腻温润,“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元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暖嫩而不滑”,发墨利笔,是上佳砚材。

端砚石石品丰富,有石眼、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蕉叶白、青花、翡翠、火捺等石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端砚按砚石颜色可分为紫端、绿端、白端等,另有黑端的记载。

端砚石主要颜色是紫红色,色泽古朴典雅,庄重大方。

端砚石按坑口可分为老坑、坑仔岩(另称“岩仔坑”)、麻子坑、宋坑、梅花坑、半边山、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白线岩、有冻岩、蚌坑、龙岩、斧柯东(沙浦诸坑)、七星岩等,而其中以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出产石质最佳,称为“上三岩”。

端石石质最好的,当首推老坑诸洞砚石,开采十分困难,苏轼《端砚铭》云:“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 歙砚,产于古歙州(今安徽、江西一带),故名。

歙砚种类较多,产地各异,其中以产自今江西婺源龙尾山的龙尾砚石质最优,最负盛名。

据宋代唐积《歙州砚谱》记载,龙尾砚石开采于唐代开元年间,距今已有近1200多年的历史了。

唐开元二年,玄宗曾以龙尾山金星石所制“龙鳞月砚”,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

五代时,龙尾砚倍受南唐后主李昱推崇,据宋代阙名《砚谱》记载:“李后主留意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圭墨、龙尾石砚,三者为天下冠。”宋代歙砚发展达到顶峰,歙砚名声愈显,与端砚、洮河砚、红丝砚并称“四大名砚”。

龙尾砚石质坚润,发墨利笔,宋代欧阳修《砚谱》云:“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论其优劣,龙尾远出端溪上”。

宋代蔡襄《咏徐虞部龙尾砚》诗云:”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

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歙砚石品纹理丰富,有罗纹、金星金晕、银星银晕、眉子、水波纹、玉带、龟甲等,欣赏、收藏价值较高。

其中,罗纹又细分为细罗纹、粗罗纹、暗细罗纹、刷丝罗纹、金花罗纹、金晕罗纹、算子罗纹(算条罗纹)、角浪罗纹、瓜子罗纹、牛毛罗纹、犀角罗纹、泥浆罗纹、水波罗纹、乌丁罗纹、龙鳞罗纹、松皮罗纹(松纹罗纹)、倒地罗纹、石心罗纹、卵石罗纹等,宋代苏轼《万石君罗文传》,称龙尾罗纹砚为“万石君”。

眉子(眉纹),又细分为细枣心眉子、粗枣心眉子、长眉子、短眉子、粗眉子、细眉子、线眉子、对眉子、笑眉子、金星眉子、金花眉子、白眉子、鳝肚眉子、雁攒湖眉子、锦蹙眉子、海浪眉子、簇眉子、阔眉子等,观赏价值较高,历来为世人所喜爱。

金星,又可细分为雨点金星(暴雨金星)、粟米金星、谷粒金星、绿豆金星、凤眼金星、葵花金星、金线、金晕等,金星金晕形态万千,如舞鹤、如寒雁、如鸳鸯、如游鱼、如卧蚕、如仙人、如朝霞、如云气、如星斗、如暴雨,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云:“(龙尾石)其质坚劲,大抵发墨,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

龙尾砚采石坑口众多,有罗纹坑、金星坑、眉子坑、水舷坑、水蕨坑、桥头坑、叶九坑、碧里坑、紧足坑、溪头坑、外庄坑、驴坑、济源坑、罗纹里山坑、庄基坑(学校背)、柴林等。

其中,罗纹坑、金星坑、眉子坑、水舷坑为龙尾砚石四大老坑,所产砚石最优。

明代的砚端庄厚重,纹饰也较古朴。除仍以端、歙石砚为人所宝重外,澄泥砚、瓷砚、漆砚、铜砚也有制作。另外,还有用木、铁作砚的。并且在砚上雕刻诗句、铭文,成为风气。

这些砚的制作,逐渐出现了脱离实用,走向工艺美术品的趋势。由此,砚台分为实用砚和赏玩砚。当然,也有一部分砚台既可使用又可把玩。

明清时期,端、歙更加讲求石质,雕刻花纹、造型式样等日渐丰富,并在砚上镌刻名人诗词、题识,同时也追求外装砚匣的装潢考究和华丽美观。当时还出现了许多制砚名手,有王岫筠、汪复庆等。雕刻艺术上追求自然,出现了随形砚式,因材制砚,形式多样,致使明代砚从使用价值转化为艺术价值,达官贵人的附庸风雅、收藏砚台的风气大为流行。由于文人、士大夫、艺术家的直接参与,亲自选材,亲自设计和制作,大大提高了明清砚石的质地与装饰。

清初乾隆朝重新整理,并大力开发砚石资源,所以乾隆朝所产的端砚质地、花纹,均优于以前任何一朝。清末张之洞总督两广,又行采取,所获既多,且为大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清代砚台的材料更加丰富多样,有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此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不下几十种材质。由于清代执政者重视始祖发祥地东北,所以在这时又大力推崇产于东北混同江的“松花石砚”,将其定为御砚。

清代砚的制作极注重雕刻,方法、题材同石雕、牙雕、玉雕也很类似。制砚工艺更为发达,砚材的品种,雕刻的技术,形式的精巧,以及砚匣的装潢,都有许多考究。清代砚台同明代一样,也有重美观而不问实用的倾向,成了供欣赏的装饰品。特别是用一些不太发墨的材料如玉石、翡翠、水晶来制砚,美观性増强了,但实用性却大为降低。

明清时期是砚成为一种工艺美术品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时期,砚台从制砚工艺上讲,品种增多,有些不适于研磨的材料,如翡翠、象牙、料器也选作砚材,这纯属工艺美术上的需要。

明清石砚除以石质取胜外,还特别注重雕刻造型,式样繁多,蔚为大观。这时的砚式如鼎形、琴形、竹节、花樽、马蹄、新月、莲叶、古钱、灵芝、蟾蜍等,逞奇斗胜,各臻其妙。还有保存天然石质朴美,不假釜凿的天然砚。文人学士也常在砚上题刻铭文,甚至镌刻肖像,使之不仅成为文房用器,也是价值很高的工艺品。

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随着历史的演进,后来我国砚产地增加了广东肇庆、安徽、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为主,都具有砚石细腻、雕刻精美、发墨快、不损笔、不易干涸和易于洗涤等优点。

艺人们都是经验丰富,他们往往因材施艺,充分利用砚石的各种天然形态、色汗纹理、透明石眼,巧于雕成各式砚台,风格清隽高雅,堪称“文房之宝”。

千百年前雨于今日落下,可千百年前的人却早已难寻踪迹,即便留下几卷方巾、几篇被世人口口相传的诗文,却也难以寻得往日的闲情雅致。

时间的流淌,并非断点。即便没有人能够永生,可所有不被侵蚀的物品仍会见证着朝代更迭、沧海桑田。今日,笔墨纸砚的故事虽被人们熟知,可也避免不了被取代的命运。有人说着:笔墨纸砚乃是一种情怀,追忆往事。可家里的文房四宝却还是逃脱不了束之高阁的命运,偶尔心情好才能见见阳光。

于古人而言,笔墨纸砚乃其性命也。可并非所有的笔墨纸砚都可称为文房四宝。笔者,以湖笔为首、宣笔历史最为悠久;墨者,以徽墨最为出名,味道芬香而持久;纸者,乃以宣纸最为出色;砚者,则以红丝砚、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四大名砚"。

笔墨纸砚中,唯砚台不同。古人称砚台为文房四宝之首,因其可"传万世而不朽"。随着朝代的更迭,砚台的材质越来越多、形状也越来越丰富,陶瓷玉石无所不有,书家世家都喜欢收藏。

一方砚台

纵使砚台形状各异,可流传千百年,可说到底不过是一块石头罢了。那这块石头是如何走上书桌,并成为文房四宝之首的呢?

相传早母系氏族时期就已经产生了最早的石砚,而且在当时还并未有如此动听的名字,砚台的发明也并未是为了研磨,而是谷物的研磨,后世经过发展改革,形成了现如今研墨的砚台。

现如今,博物馆中所存的1958年从陕西宝鸡出土的《双格研磨盘》乃是砚台的起源,尽管使用的材质粗糙,打磨也不精致,但是尺寸、比例都与现如今的一般无二,还有盘中残留颜料,即使经过几千年,也仍然留下了印记。

秦一统天下,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至汉代时,随着文字的普及,砚台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石砚、陶砚、漆砚、青铜砚等各种材质均有,雕花的类型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三足砚、兽足、龟形等无所不包括。或许材质并未太精致,造型也并不是十分好看,但与之前相比已经超脱了研磨的功能。

汉代以青铜器出名,文学、艺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纵使是一块小小的砚台,雕刻的花样也十分多,让人叹为观止。

魏晋初现,隋唐盛行——瓷砚

朝代更迭、年岁变换,岂是一人之力可改变的?江山倾覆、沧海桑田、人来人往、风云变化,留下来的不过是几处残破的避风所,缺了一个角的书桌上杂乱地摆着毛笔与磕破了的砚台,以及一封尚未写完的家书。

陶瓷乃我国的象征,其中青花瓷更是以其淡雅的色调和风雅的花纹受到了各个朝代的喜爱,至清朝时,更是达到巅峰。

烧制的砚台始于魏晋时期,人们已熟知烧制的艺术,并将砚台也送进了烈火中,粘土在高温中逐渐凝固,形成好看的形状。出火、冷却后,在进行其他处理——雕花、上色等各种步骤,最终在历史上留下"陶砚"这个名字。但魏晋时期,国家动荡、政权更迭,人民四处流窜,自顾不暇,谁又会在乎这一方砚台的的命运呢?

直至隋唐时期,国运强势、国家安定,人们才像是靠岸的船舶,逃离了狂风暴雨、幸得一时风平浪静,得以与良人相伴余生。恬静的生活、茶余饭后,有笔墨纸砚可相伴。

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思想也就越发开放,对生活的品质和各种事件都多了一些期盼。能够吃饱肚子了,就想要每天都能吃上肉;有了石砚,就想要金银玉石的砚台。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唐朝灯红酒绿、茶余饭后的背后,文人墨客的诗中多的是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小人当道的种种不满,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证明自己地位的精雕细刻的金银砚台,反而是素雅大气的瓷砚更受追捧。唐代诗人李峤曾在《砚》中写到"光随锦文发,形带石岩圆。"笔墨纸砚乃之名。

唐朝以开放著称,与周围的国家密切来往、互通有无。手工匠者的技术更是炉火纯青,使用的材料更加丰富多彩。前朝时,制砚台的材料大多是品质不好的,比如粗制的陶砚;但到唐朝,挑剔的诗人怎么会满足于粗糙的陶砚呢?他们更想要精致、优质的陶泥,才能制作出心喜的砚台。

需求与供给本就是双胞胎,政府开始开采品质更高的端石、歙石等专用砚材,自此才结束了许久的杂石制砚历史。砚台的品质也越来越高,后期呈现了四足鼎立的局面,端砚、歙砚、红丝砚、澄泥砚为唐朝时的四大名砚台。

时光无法穿越,流逝的岁月无法回来,我们无法窥视他们,他们也无从得知这个世界。但纵使时代不同,但我们还是从一个个出土的物件中,看到了前朝的繁华、孤独前行的书生、仰面而叹的佳人,朝前看,我们的世界里也照样不缺这样的爱恨情仇。纵使时代变化,可人却依旧多情。

朝代更迭,藕断丝连

历史是分段的,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风景与人;但历史又是惊人的相似,每一个朝代都是在吸取前朝的经验,在前朝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辉煌。

纵使唐朝辉煌的政绩让人叹为观止,可终究也逃不过衰落,或许是历史的回环,或许是命中注定,宋朝取代了唐朝。许多的地方都还留着前朝的影子,就连砚台的样式也如此。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好地发现这个世界的变化。宋朝的砚台与唐朝并无很大区别,也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些小改动。

唐朝时,砚材质种类丰富多彩,精致美观,宋朝也差不多如此,但宋朝的砚台更在乎实用性。为此,一种名叫"抄手砚"的独特砚台横空出世。抄手砚多为长方形,端庄大气,为方便拿取,将其作为倾斜状,下方凿空。抄手砚乃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砚台形状。

不论哪个朝代,金钱和地位是人们不变的追求。纵使是一个不起眼的簪子,也要用金银装饰;一个终身放在书房的砚台,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心性。

砚台的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砚台从实用性转为收藏性。前朝之时,人们看重自己的砚台,象征的就是个人的性情,有人喜欢金银,有人热衷玉石,更有人对梅兰竹菊爱不释手。

明清时期,封建集权达到了顶峰,人们越发重文轻武,对文房四宝的追求也更上一个台阶。自然,市场上大部分的砚台都并非为了写字而产生,而是为了收藏。制作砚台的材质更加昂贵,不仅有泥、陶瓷,还增加了竹、木头、水晶、象牙。其次,砚身的雕花更是多样,飞禽走兽、树木虫鸟无所不有,甚至出现了铭文、书画,与前朝相比,可谓是砚台的时代。

其次,能工巧匠层出不穷。清代制砚名人顾二娘,平生所造砚不过百块。她对石材十分挑剔,擅用石头原本的纹路来雕刻,并非改变原本的纹理,而是以原本的纹理为基础,让雕花或颜料与之融为一体。所以,顾二娘所制砚台,无论是古香古色,还是鬼斧神工,所有的装饰与石头纹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清朝政府对砚台更是十分重视,民间、宫内,自有许多人悄悄记载了砚台的历史。

在文学的世界里,砚台早已默默守在一旁,看着时代变迁,铅笔、钢笔、碳素笔,来来往往,可最终站在角落的却还是只剩下自己一人。

或许现在的文房四宝已经变成了电脑、鼠标、键盘与网络。不是我们把砚台忘记了,而是经历千百年,能够真正懂砚台的人寥寥可数,也不再能研出纯净的磨了。

世界太过纷扰,灯红酒绿扰人心。我们与那个世界已经距离千年了,纵使在赶考的紧张关头,笔墨纸砚也不会再出现在书桌上,而是在某个黑暗的角落沉睡。

一方砚台,一世芳华。对制造者而言,每一块砚台都要倾注心血,像顾二娘一般的名匠,每一份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纵使一生所制造的数量有限,每一块都可做传世珍宝。对使用者而言,在每一个点灯看书的时候,都在一旁守候。

每一块砚台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或许是定情信物,又或是故人所留,无论是何种故事,我们都无法得知了,这些故事被埋藏在历史的深处,情却飘散风中,永远不可触碰。

前朝终究是前朝,过分纠结过去的事是不明智的。我们自然无法改变历史,但是却可以书写未来,携一支毛笔、一方砚台、几张宣纸和一块墨,画天下山水、书奇闻异事,让笔墨纸砚的芬香再次随风飘荡。

如果要探究起中国砚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作为与笔、墨、纸并称“文房四宝”,中国历代的文化人对砚台的珍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时尚的风气,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对现代人来说,古砚台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独特的收藏理财的价值。

砚台最早是从研磨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这种研磨器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西安半坡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捧中,有的磨盘带有槽臼,槽臼内还残留着研磨过颜料的痕迹。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调色用的色盘,这类色盘,磨盘和磨捧,可能是砚台的前身。洛阳西周墓出土的长方形石板,前宽后窄,石板磨光,研面残留朱砂,这种石板调色器的造型和用途同后来的砚台很为接近。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已有木牍、墨和研石的发现,可见至迟到战国晚期已有研墨的砚台。汉代使用砚台比较普遍,传世的数量也较多。

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的一座墓葬中,还出土了笔、墨、石砚、木牍(无字),铜销等成套文具,许多汉墓出土时带有砚台,说明当时的墨需要用研石研磨,这就证明了砚台最早是一种研磨器,直到汉代仍旧保留着这种性质。

两汉的砚台,从出土的资料看,有陶制的,也有石制的,形状大多为圆形、三足,足上有的刻花,有的作兽足,造型古朴,也有龟形砚。

魏晋时期,随着纸的广泛使用,砚的型制品种都有了发展,除了陶砚和石砚外,还出现了瓷砚,砚的形状有长方形和圆形并有足的。

隋唐时期的制砚工艺迅速发展,砚材的种类也较前代为多,石砚在唐代已普遍使用,并且出了端砚和歙砚等著名的产品。宋代的石砚更为盛行,到了明代,逐渐形成了我国的四大名砚--端、歙、洮、澄泥(后红丝和澄泥并列)。清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砚的制作,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498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