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与石头怎样辨别

玉与石头怎样辨别,第1张

1、从玉料材质去判断

玉料材质温润,不粗砺,且半透明,玉器的材料必须是天然的矿石。从战国开始就有用玻璃冒充玉器的历史,到了今天,经常用价格低廉的国外近似和田玉料(产地俄罗斯、韩国、加拿大等)或合成材料冒充。

2、从玉器的颜色去辨伪

由于地质运动,玉石从山上滚到河里,经过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浸泡后的皮色。和田玉经过滚动剩下的仔玉的玉质是最好的,除了得益于昆仑山对玉温润的作用,也得益于河水的长期浸泡。乾隆时就喜欢用保留皮色的仔玉做的小器。

3、从工艺痕迹去断代

人们往往用金属、金刚砂等工具将玉器穿孔、镂雕,在古代还使用牛筋等工具。玉上的孔和线条往往留下历史上制作的痕迹。如果说无款的瓷器还可以通过窑址、胎土、釉色等方面去分析,那么鉴别素玉则有更多的困难,只能从浸蚀程度的深浅和材料去初步判断其年代。

4、根据综合资料去分析

结合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综合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去补充自己在玉器鉴别上的认识,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不是朝夕而成的。一件玉器的最终鉴别,也只有材料、颜色、工艺、造型、纹饰这5个方面的要点统一后才能成立,前提就是掌握综合的理论和知识。

扩展资料

软玉与硬玉的区别:

1、软玉比硬玉更注重历史,雕工等内在的韵味。同样的一块软玉,如果是古玉价值会高许多。

2、硬玉比软玉更注重颜色,大小。一块新玉如果质地很好,比一块古玉价值高。

3、两者都注重“水头”。但软玉“内蕴”,翡翠“外张”。在灯光下,软玉色泽是灰暗的,翡翠却很耀眼,当然其寓意不同。

参考资料:

--玉石

松花砚台源于明末,兴盛于清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此石砚自清朝康熙皇帝起便被封为“御砚”,专供宫廷使用。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对松花石砚评价甚高。

据清乾隆四十三年编《西清砚谱》记载,康熙皇帝御制松花石砚——“双凤砚”识语:“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乾隆皇帝称颂曰:“松花玉,色净绿,细腻温润,可中砚材,发墨与端溪同,品在歙坑之右。”当年琢御砚都由宫内府造办处承办,采料控制很严,因地处清始祖发祥之地,产期封禁,不为一般人所知看,所以后来产地随清王朝灭亡而失传断产。乾隆皇帝高度称颂它,视为珍品,一直为皇室所珍藏,流于民间极少,岁月流失松花石砚试穿二百余年。品牌的培育和推介十分关键。松花砚是大清宫廷御砚,如果说“四大名砚”具有贵族气质,那么松花砚就具有皇族血统。在我国诸多砚种的发展历史中,只有松花砚被封为“御砚”。所以,我省的松花砚产业一定要以“宫廷御砚”为载体,围绕特色做文章。要加大宣传力度,把松花砚产业做成品牌产业,以品牌的影响力带动松花砚产业跨上新的台阶。目前,松花砚的影响力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砚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有必要开展多种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宣传,真正使松花砚品牌传遍全国、走向世界。据我所知,近两年,通化、白山两市分别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松花砚之乡”和“中国松花砚文化产业基地”的称号,他们也乘势开展了许多宣传活动,出版发行了一些关于松花砚的书籍,在报刊上辟出专版刊载有关宣传松花砚的文章、诗词、歌曲等,举办文化旅游节,举办各种展会,政府部门和企业把松花砚作为一张重要名片进行推介,等等。通过宣传,提高了松花砚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做法是可取的。

雕刻技艺传承和创新至关重要。松花砚雕刻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松花砚雕刻技艺”被列入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收藏热的不断升温,砚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新的角色,已不单单是研磨书写的工具。现在的松花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种文化产品,也是人们抒发“雅兴”的工艺品、珍贵的收藏品和交际往来的礼品。这就对砚材选题、创意设计、雕刻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砚材选题、创意设计上,既要传承中国古代砚的文化、秉承“皇宫御砚”的高贵品质,又要与时俱进,更新设计理念,深入挖掘松花砚文化内涵,突出地域特点,以独特的地域特色、关东文化特色,反映区域民族风情,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雕刻技艺也应该融入现代元素。据我所知,电脑雕刻技艺已经在使用,这应大力推广。还要重视雕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目前雕刻高级人才短缺,要下功夫抓好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松花砚从过去的皇宫御用,到现在的走进寻常百姓人家,用途发生了很大转变。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要考虑到让消费者“买得起,搬得动,用得上”,既要注重实用性,也要注重观赏性,将观赏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

产业的壮大和升级势在必行。近年来,我省的松花砚产业发展迅猛,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通化市采取加强政策扶持、实施项目带动、为企业贴息贷款等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了松花砚产业快速发展。通化市由原来的1户集体企业,发展到私营企业与个体企业227户,其中,有2户企业注册资本超千万元。2010年,全行业生产砚台2万多方,销售收入超亿元,创利税600多万元。白山市江源区采取“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协会组织、树立品牌、市场运作”的模式,通过宣传造势,靠政府搭台强势打造,政策引导,产业扶持,在企业减免税、开拓市场等方面大力扶持,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成为当地最具活力、最有前景的新兴特色产业。如今,江源区域内有奇石馆近500家,从事松花石产品加工及包装、配套等相关企业已经发展到100多户,松花砚及松花石其它系列产品的年生产能力突破11万余件,产值近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松花石作为我省的资源优势,已经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成为新兴的文化产业。但是,应该看到,松花石(砚)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少,规模化、集约化运作程度不高,部分零散经营业户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松花石(砚)产业的发展壮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结合实际,高位谋划松花石(砚)产业发展思路和长远规划,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快松花砚产业转型升级。要注重产业中的文化创造、创造中的产业运作及消费中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内涵。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扶持松花石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已把松花石产业纳入吉林省文化创新产业提升计划之中。吉林省还成立了松花石、松花砚地理产品保护管理领导小组,江源区松花石、松花砚地理标志通过了申请注册。一个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得到省委、省政府如此重视,可谓是我省松花石产业的春天来了。我们相信,松花石(砚)产业一定会成为中华石(砚)文化的一朵奇葩,绽放出绚烂美丽的光彩。

特点:松花石砚是用吉林特产优质松花石料精雕细刻而成,松花石又称“松花玉”,因产于松花江之源而得名,古今中外闻名。此石属于沉积而成的细晶石灰岩,内含方解、石英,刚柔相济,极易发墨,又久磨不减其锋。它的成岩结构致密,贮水不涸。因质地坚细,敲击能出铜声。开磨以后,用水冲洗不留痕迹。松花石色调丰富,同矿共生翠绿、绛紫、驼青、紫绿相间四种石料,而且纹理各异,点线兼而有之,画面奇于天成,构成众多石品。其中以“松江静水”、“松江荡水”、“绿静”为珍贵。以“赤柏纹”、“紫袍绿带”、“龙眼”、“凤眼”为奇特。石品之多不亚于端、歙二砚产地。用它制成的松花石砚,“温润如玉,绀绿无暇,质地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齐名。

天然的松花奇石是天然的艺术品,是大自然的精灵、大自然的奇观,是大自然赋予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它独立成景,自然成画,一景一首诗,一石一天地,绘出了人们生活的图画,谱写出自然美的乐章。观赏松花石具有千姿百态的造型,姹紫嫣红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风化花纹,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也是一种艺术上的追求和陶冶。又有始终如一日、坚贞沉静孤高的气节。它是传万世而不毁、流芳万代的艺术佳品,丰富了人生,美化了人间;它幽美的内涵和诗情画意般的意境是美的真谛、艺的启迪,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风格;它是具有关东丰韵天地之大观、聚自然而神奇,是大自然妙造的神工艺术。它自然成趣、天下无双,而被赏石家、收藏家所宠爱,被文人墨客所崇拜,留下了赞颂天然松花石美姿和品格的赞誉。

松花奇石品德贵在于它或禅居深山,或栖息于水泊,心态稳重平和平;美在内涵,不善张扬;雅在自然,不加修饰;志在磨励,去伪存真;坚在拒腐,灵寿永恒。以石为友,朝夕相处,石就会向你吐出心声,只要禅心悟石,用心去听就会听到石上蚕呤蛙鸣、嗅到花草芳香、觉察到微风细雨的柔情 ,什么功名利禄,都可抛到九霄云外。

奇石的采集;小镐,背兜,布鞋,干粮。这是进山寻石的必备品,要在河边和峡谷内寻找奇石,这类地方找到宝贝的几率较大。能不能找到一块好石头,眼力固然重要,更重要是采石者的感觉。日常要多进行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提高自己的鉴赏和审美能力。采到的石头,先要用水浸泡,然后用毛刷去除风化泥土层,露出这块石头的真面目,这个过程要小心,不能碰坏石头,奇石就是奇在了纯天然形成,如果有人在上面做了手脚,内行一眼就能看出,这块石头也不值钱了。大块的一定要用现代机械才能挖出来。

松花石又名松花玉,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区中国松花石之乡-江源区是海相泥质沉积岩。松花石是数亿年前海相运动过程中海底的淤积细泥,经过沉积、覆盖、压制等物理过程形成的坚硬的沉积型微晶石灰岩。其基本的矿物质成分是:方解石、石英、云母、黏土以及少量的金属矿物质等。且松花石无毒、无味、无辐射,色泽丰富,质地细腻,矿藏稀少,既能用以雕刻实用和观赏砚台,还可作为名贵的建筑装饰及加工工艺品用料。在民间更是盛传着可做镇宅之宝之说。江源区松花石产业办,中国松花石网,海林。

长白山脉树木丛生,林海茂密,松涛阵阵。六月时节,松林中黄绿色的松花开放,给初春的长白山脉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而这种石头的颜色和开放的松花色泽一样,因此先人把它叫做松花石,以松花石板料雕制的砚

松花砚

松花砚

就叫松花砚。

用于加工松花砚的松花石最早发掘于长白山脉安图县,两江镇,砥石山的浑同江江畔,是清朝皇帝的御用物品。

实际上松花石的应用可推朔到很远的时代。古时,人们的胡子和头发是用剃头刀刮掉的,而能把剃头刀磨的飞快的石头磨刀石就是松花石。生活在长白山区的先民们,在浑江江边、通化的山凹中陆续发现、发掘了多处松花石的矿床,当时开采松花石主要用于制做磨刀石,也就出现了很多的老坑的缘故。当时的松花石并非是专门用于雕制成砚台的,这就是现在这些地区老坑的数量很多,而清朝皇家御砚极少的缘故。

正式用松花石制砚[1]始于明朝末年,推重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等帝对松花石砚都十分欣赏,康熙帝还封它为“御砚”,一直专供宫廷长期使用。

康熙皇帝来长白山祭奠先祖的时候就作过《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流花叠锦锈縠明。

彩帆画鷁随风轻,箫韶小奏中流鸣,苍岩翠壁两岸横。

浮云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

貔貅健甲皆精锐,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观兵。

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

两江镇的松花石就是在这期间,砚材则由专司衙门用毡包、车拉从关东运到北京故宫造办处,被带进宫中专供制砚之用,加工成砚台供皇帝御用的。清朝皇帝之所以推崇松花砚,把它列入四大砚之中,一方面是关东家乡物品的固有情节,使它关怀备至,另更是松花砚的砚质和色泽都是上乘的缘故。这些在《西清砚谱》中,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载。

乾隆帝称赞它:“松花王,色净绿,细腻温润,可中砚材,发墨与端溪同,品在歙坑之右。”认为松花石砚完全可与名砚之冠端砚媲美。

而《格致镜源》一书云:“松花石砚温润如玉,纣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能使松烟浮艳,毫款增辉。昔人所称砚之神妙无不兼备,询足超轶千古。”

在中国的历史上,砚台做为文化御用物品,使它传承于后世。

松花石更有在大自然作用下,鬼斧神工的雕琢下形成的奇石,皮层深厚,纹理清新,姿态优美,是奇石界最新推崇的新石种。

北朝鲜亦有古松花石砚出现,朝鲜族朋友叫它们为“海州砚”,其图饰和今天的韩国钱币图形一样,这一砚史有待考证。

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中三大石砚端、歙、洮下墨发墨如何?历史以来评价如何?咱们在此处做一研究讨论。

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条件是:1、均为老坑石料。2、以评鉴砚台下墨发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为单位。

砚台的实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

以下为端、歙、洮砚石的对比: 石材 平均硬度 下墨 发墨 端砚 29 弱于洮、歙 强于洮、歙 洮砚 31 强于端,弱于歙 强于歙,弱于端 歙砚 4 强于端、洮 弱于端、洮 注:墨条的硬度是(22—24),刻刀的硬度是(钨钢刀:约7白钢刀:约6碳钢刀:约5)

从以上可以看出,石材硬度较软则砚石显空隙率小,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从而达到很好的发墨效果;而反之石材硬度较硬则显示矿物较软者稍粗、粒间间隙稍大,从而可以达到很好的下墨,下墨与发墨本身是矛盾体,好的砚质要恰好能够调和矛盾,就是要细而不滑,涩而不粗。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三大石质名砚中,端砚硬度较软,所以发墨更好,而歙砚硬度较硬,所以下墨更好,大文学家欧阳修在《砚谱》中评价:“歙万出于龙尾溪,其石坚劲,大抵多发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为贵,其石理微粗,以其手摩之,索索有锋芒者尤佳”。而洮砚硬度较于端歙之间,下墨优于端砚而发墨优于歙砚,所以从下发墨上来讲是将矛盾体调节到恰到好处。 洮砚

亦称洮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唐属洮州)一带洮河深水处。洮砚因其石质细腻,纹理如丝,气色秀润,发墨细快,保温利笔,北方最为贵重,宋时已经稀少,解放后又恢复了生产。

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

如宋代赵希鹄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晁无咎《砚林集》中有诗并铭: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温。然可爱,目鸲鹆,何以易之,鸭头绿。

金代元好问曰:王将军为国开临洮(今卓尼),有司岁馈,可会者,六百钜万,其于中国得用者,此砚材也。

近代“老坑洮砚”作品屡次作为国礼赠与国外元首,敦煌菩萨砚以甘肃省政府名义赠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反弹琵琶砚赠与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洮砚的稀少

洮砚老坑石在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最难采集,特级老坑石早在宋末(1175年)就已断采,如今每得一块洮砚特级老坑石都相当于得到千年的古董。

宋初,王陬(zōu)收复洮砚石材产地洮州(今属甘肃省卓尼县),被封为赵土司管理矿区,洮砚被选为皇宫贡品,只有皇朝高官、文豪富商能够拥有,百姓只是听闻甚至难得一见。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可见洮砚老坑发墨不弱于端砚老坑(即下岩),但采集难度更大、石料稀有、更难获取。

郭培元《论洮砚》:“世人知洮砚之妙,至有胜端歙之处。自宋以后名隐而不显者,因地处边陲,得之不易,兼无专书著录之故,非才不良也,诚为憾事”。已道出洮砚虽有胜端、歙,但自宋之后老坑石逐渐绝迹,得之不易。洮砚老坑石的稀缺在市场上尤为明显。

《甘肃洮砚志》记载:“凡物产于舟车交经之区,则其名易彰,而播易远(诸如端、歙)。产于梯航难及之乡,则其名不彰,而播不速,物因有幸有不幸欤!陇上鄙处西北(诸如洮砚),关山险阻,而彼洮石之绿沉泽腻天然胎孕者,实不幸产于斯土,则其名不若端与歙之彰,其播之不若端与歙之远且速,自不待论,此洮石之一厄也。虽然,龙泉之剑,不能长埋于丰城,卞和之璞,不能久委于荆山,天之生材,必有其用,而况洮石之绿沉泽腻天然胎孕者,足为文房之至宝,足供秘阁之清玩者哉。用是虽产于陇上,前贤颇已歌咏,惟断章遗句,终不敌端与歙之专书记载,故虽有耽嗜砚石者,言及洮石之音声色泽,终属茫然。遂使市者以赝冒真,而洮之实不见,购者以赝为真,而洮之名不振,职此之故,虽有超类轶伦之质,竟不能与端、歙之石争短长于文房。”

书中详细介绍了洮砚从来都不弱于端砚、歙砚,只因地处偏远地区传播力不足,地势险要开采难度大,历代战乱破坏较大,导致石材几近枯竭。市场流通劣质石材,以次充好,以赝冒真,喜好洮砚的人常因此失望,听闻洮砚的人也更是茫然。

1、稀少。老坑石形成于古生代的泥盆系,大约为四亿万年至三亿五千万年前。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石,矿带运动复杂,很难形成岩石层,储量极少。

矿藏量经千年开采,几近枯竭,加之开凿之地崇山峻岭、悬崖大壑、气候多变,采集难度极大,比端砚、歙砚更为难得。

希鹄《洞天清禄集》:“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2、随着文化回归,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使用、送礼、收藏的需求都在扩大,洮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市场也在逐渐扩大。

3、市场供应紧缺。  市场上98%以上都不是老坑石,多以假乱真,使得很多喜欢洮砚的人误解,收藏数百方作品而无一方老坑洮砚的人也是有的。

随着洮砚老坑石的开采越发艰难,石料越来越少,今后一方真正的老坑洮砚更会一砚难求。

端砚

其材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称斧柯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端砚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

歙砚

“歙砚”的开山祖是易砚。据史料记载,易砚始于春秋时代的燕国下都。到唐晚期,易州的奚超父子继承松烟制墨的技艺,并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创制了“易水砚”。后来奚超之子奚庭圭受到南唐李后主的赏识,被授予“墨官”,并赐姓李,后因避乱,移居安徽歙州,成为“徽墨”、“歙砚”的开山祖。然而易水古砚亦久盛不衰,名扬中外。

其料取于江西婺源县(唐属歙州)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故又称之为龙尾砚。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这就是砚台。

澄泥砚

澄泥砚,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澄泥砚的颜色以鳝鱼黄、蟹壳青和玫瑰紫为主。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在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西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松花石砚

松花石砚又叫松花砚,是与端砚、歙砚、红丝齐名的古代四大石质名砚。清朝时被御封为宫廷专用品。松花石砚以松花石为原料雕制而制成,松花石又名松花玉,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区。用于加工松花砚的松花石最早发掘于长白山区安图县两江镇砥石山的江畔,是清朝皇帝的御用物品。

龟山砚

据《九九砚谱》记载,龟山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泰安市唯一自产砚台。“龟血石”分布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龟山、鹤山南麓,按岩性,它呈砖红色,含铁质、泥质和微晶结构体,主要是方解石,含矿地层为早世纪馒头组。其石深埋于地下,而非生在山上,质地优良,储量极少,不易寻找,传说千年神龟出逃汶水后,化作一座山脉,与鹤山相对,其血化为两山之间的红色石头,吸龟鹤之灵气,被当地人称为“龟血石”。因龟鹤都是长生不老神,因而当地老百姓,把“龟血石”看作神奇之物,每年的正月十六,老百姓纷纷走出家门,先登高望远,再携“龟血石”回家,门口悬挂柏树枝,就可驱邪扶正,清秽辟毒,百病皆无,富贵平安一年。“龟血石”以软硬适中、温润、细腻、娇嫩闻名,做成的砚台易于发墨,研出的墨汁晶莹光亮,书写流畅,不易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龟血石”经“敲”听其声、“摸”感其温、“浸”察其色,十余道工序精心挑选后,手工雕刻制作成砚台,具有坚而不顽、柔中有刚、滑不拒笔、涩不滞墨等优点,且上布黄金斑点,纵横银线,有“研笔如锉、化墨如油,隔宿不漏”之美誉,极为珍贵。为传承珍贵的民间文化,2006年,泰安市政府把龟山砚手工雕刻技艺,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加以保护,2010年,龟山砚又被山东省旅游商品协会,评为“好客山东”十佳品牌、“平安泰山”代言礼品。经多年的探索,龟山砚已经集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于一体,既是书画爱好者实用之佳品,又是艺术爱好者珍藏之精品,还是走访亲朋好友馈赠之珍品,为鲁砚中新贵。由于纯手工制作,原材料稀少,龟山砚雕刻技艺濒临失传,故龟山砚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

黄石

在我国众多名砚当中,有一种千年前誉满中华,宋亡后销声匿迹数百年的名砚。它就是曾赢得了北宋书画四大家中米芾和黄庭坚高度评价的黄石砚。

黄石砚因产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的黄石山而得名。而黄石山因汉代张良拜师及祭奉其师黄石公的遗址,而始称黄石山。1990年,中国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对黄石砚以高度的评价,并亲笔题写“中国黄石砚”。

黄石砚的砚石品种及石品

黄石又名“葛仙公岩石”、“方城石”、“唐石”。方城石作为一种优质的砚石资源,其色彩亮丽,石质细腻温润。黄石砚石材可分为六大类:青石、紫石、青紫石、墨子石、玉黄石、凤眼石等。其中以青石、紫石最为常见,以石品纯净,无杂者为佳;青紫石融合了青石、紫石两者特色为一身,其色泽和细腻更胜一筹;而呈墨色的墨子石下墨如油如漆,因其蕴藏较深极为难得;玉黄石则表面多呈金**,少量表皮黄中带黑,多有黄龙纹石品和黄玉般光晕,给人以美妙奇幻的感觉。如紫檀木般的凤眼石,上面长着很多类似凤眼的石品。石中有状呈圆点者,大小不等,很象眼睛,有的有眼有珠,有的中间还有瞳孔,外层有晕,多到八九层的“双眼皮”。正圆形的明媚如画,有的翠绿相间,美观异常。这都叫“活眼”,有的不太清晰鲜明,或只是一个白点,或有眼而无珠。

黄石砚的石品有:金线、银钱、玉带、冰纹、水藻、玫瑰红、冻青、黄龙纹、翡翠纹、火捺、石眼等。方城黄石以其品质优良、独具特色,在北宋末年著称于世。北宋诗人、书画家黄庭坚偶得方城石砚爱不释手,视为至宝,亲登黄石山,并用“乃至此山自材美,物以致用当穷搜”这样的著名诗句赞誉;明代马愈著《方城石》称其为“石中上品”;爱石成癖的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砚史》一书中,罗列全国26种砚台,将黄石砚列为石砚之首,并和当时久负盛名的石砚相比较,其显著之处均在名砚之上或左右,在谈及端砚时,他在《砚史》中这样描述: “然方城温岩十磨,此石三十磨方相及。”和澄泥砚相比,“着墨如澄泥,不滑……墨发生光,如漆如油。”米芾把其它砚以黄石砚为标准作鉴别比较,足见黄石砚在当时书家心目中地位之重。宋高似孙撰《砚笺》,称黄石砚“墨光可鉴”;明代张应文在《论砚》中提及黄石砚,称其为“砚石上品”;清人朱栋在《砚小史》卷中称黄石砚“方城奇质,发墨如漆”。

徐公砚

徐公砚是鲁砚中的重要品种。产于山东沂南县青驼镇。早在唐宋时期即负盛名。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宋代欧阳修、苏轼、米芾等名人,在其有关著述中都曾作过介绍和品评,而且评价甚高。

徐公砚石产于山东沂南县青驼镇辖区的砚石沟。是该镇独有的矿产资源,属玄武层,储量丰富。其石质坚硬,密度极高。叩之清脆,其声如磬,下墨如挫,发墨如油,色泽鲜润,且不损毫,堪称砚石材中之上品。多为不规则扁平状,形态各异,边生细碎石乳状的石纹,软硬适度,石色沉静,有青、黄、绿、茶、桔红等多种颜色。制成砚后自然古朴,清新淡雅,质嫩理细,扣之如磬,扪之如玉,下墨如挫,发墨如油,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此石还可刻制成镇纸、朗石、笔筒等艺术品,雕技与天然形态相得益彰,妙趣横生。

徐公石早在唐宋时就享有盛名。据传唐代徐晦赴京赶考,途经此地,偶然拾得形色可爱的石片,试磨成砚。在京会考时适逢天寒,砚墨结冰,考生均受影响,惟有徐晦砚墨如油,书写流利,一举考中进士,官一直做到礼部尚书。休官后缅怀奇砚,定居于此地,被誉为徐公,村名遂改为徐公店,砚石名为徐公石。后因产地偏僻,年久无闻。建国后,经过有关雕刻技师的发掘试制,终于使徐公砚重放异彩。1978年以来,徐公砚多次进京参展,赴香港、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展出,倍受青睐。

当今松花石砚的雕刻有个不良的倾向,就是雕刻的方向趋于和玉雕的加工方法,把松花石砚制作成了玉雕件,抛弃了砚台研磨墨块的功能。给研磨的空间很小,而不厌其烦地在繁文缛节上下功夫,这是松花石砚发展过程中的误区。砚台,必须保持砚在研磨过程中的实用性,违背了这一点,就只能把这类东西化分到石雕件了面去了,而在石雕件里面,松花石的商品价值并没有普通玉石贵,这就会造成整体商品的低价位抛售,给松花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后果。

在砚台的设计上,要保证砚塘的比例度占七成左右,这样一能体现出砚台的实用性,二能在审美视觉上舒服。而且要讲究深浅砚塘的搭配在一比四的比例度,便于砚出的墨汁收拢。周围的花草树木以及景色人物是起烘托作用,不要喧宾夺主,更切忌把松花砚作为摆设的玉件来雕制。

现代的砚台既是文房用品,又是工艺品。但它首先是研磨的工具,其次才是这种工具的艺术修饰。所以砚的主体性必须保持在七分以上,不能过度地强调它的修饰,毕竟砚石不是玉,不能把砚台当玉来雕琢。过度的雕琢会失去砚台的本性,弄的不伦不类,更失去了它的收藏价值。

一块上品的松花砚石在手,要多动脑,少动刀。先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结构,色泽变化,不要先急着把它磨平磨光,做成成品砚料。高手雕砚讲究“看三个月,思两个月,做一个月”。要看看所要雕琢的松花石料能不能在自己手中妙笔生花,再仔细思索研究它两个月,然后用一个月的时间雕琢,用寥寥几刀就出山现水,画龙点睛,这才是雕刻艺术所达到的最高艺术境界。

《琢砚要法》

--扬眉

其一

去璞留皮自然边,少动多静若悟禅,

两山一景七分水,池阔塘深晚渡船。

其二

天高地迥群峦宽,江清水阔柳如烟,

垆边晓月添春色,冰绡佳人把琴弹。

其三

俏色琢出玉容颜,繁星若雪梅花丹,

紫袍绿带衣边锁,金丝银线手中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021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