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太阳升起的东方,有一对金色的凤凰。这对美丽的神鸟,为了寻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栖息下来,就不停地飞啊、飞啊,飞了七七四十九天以后,飞到了福州市郊的寿山、九峰和芙蓉三座山峰的上空。
凤凰见这里处处翠竹苍松,山花烂漫,山间飞泉喷洒,流水潺潺,立即就被这仙境一般的风光迷住了。神鸟唱啊、飞啊,快活地绕着三座山峰飞来飞去,—会儿掠过寿溪水,一会儿冲上九重天,上下盘旋着,久久不愿离开。直到太阳渐渐西沉,这对凤凰才双双飞落寿山溪边,在一丛白绒绒的芦花下过夜。
没想到,到了四更天,那只美丽的雌凰产卵了,生了一粒彩蛋,百鸟一起飞来向它祝贺。它们扑棱着翅膀离巢飞起,飞到凤凰栖息的上空,绕着一片荧荧的白光飞舞。
这时东边山头还没露白,山林里的百鸟忍不住欢快地唱起歌来。鸟儿们围着凤凰飞着、唱着,唱亮了山,也唱亮了水,唱得那粒圆圆的彩蛋闪着一圈一圈的红光,乐得那只雄凤围着彩蛋跳来跳去。
不料,正在这时候,被山中奇光异彩吸引来的寿山人,发现了凤凰,他们高兴地大声喊道:“啊!凤凰!凤凰!山里出了凤凰!”
这一喊糟了!那只正高兴着的雄凤蓦地受惊,“啪”的一声,双爪踩在蛋上,它也顾不得蛋壳破了,便与雌凰一起飞回东方去了。
那粒破了壳的凤凰彩蛋的蛋清和蛋黄从壳里流了出来,流着流着,慢慢地流入了寿山溪里,又随着溪水缓缓地向前流去……
星移月转,寒来暑往,这凤凰蛋液溶进了寿溪里,使溪水变得更清了、更柔和了,在太阳光下泛着金色、**和红色的光波。这溪水又慢慢地渗进溪边的水田,把田底的石头染成黄、白和淡红几种颜色。
因渗进地里的蛋黄浓淡厚薄不匀,所以在寿山石中,就有了黄金黄、桔皮黄、桂花黄、枇杷黄、杏花黄、鸡油黄、粟子黄、葵黄和豆黄等各样色种。
那被人称为“银裹金”的田黄石,因染了蛋黄又染了蛋清,表皮是洁白,石芯却是纯黄的,所以特别名贵,价值超过黄金几倍!
传说固然美丽,其实寿山石原本是一种天然石料,品种繁多,主要分布在福州市郊寿山的田坑、水坑、山坑等地。
18“其实想要描述寿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请简要概括作者这样说的原因。(6分)
19寿山石宁可被“弃置门外”,也不愿“雕琢成器”。对此应当如何理解?(5分)
20作者默想自己是一块寿山石,表达出什么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交代寿山石的由来,突出“自然的伟力”,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铺垫和对照作用。
B作者认为宝石的珍稀程度取决于它的自身质量,同时在不同用途上也能决定它们自身的价值。
C作者不主张将寿山石琢磨出各种形态,是因为寿山石无法超凡脱俗,寿山石的灵魂也无法复活。
D本文以寿山石为线索,先写寿山石的发现,接着写寿山石被人为利用,最后抒写作者的思考。
E文章末段指出“石头的心意永远存在”,真切地表达出对朴素自然之美的追求,深化了文章主题。
参考答案
18、①不对等的描述,常常是人类可笑的附会。
②过多的定语和形容词也许只是增加了繁琐,败坏了它们天然的质朴简洁。
③寿山石在形状上并无什么特殊。
19、寿山石被“弃置门外”,本质没有遭到破坏,守住了灵魂。而被“雕琢成器”,则“被赋予不同的用途,而使身价显示出富贵与一般来,这就完全违背了石头本身的平等意识”。人为塑造的束缚,往往造成灵魂的悲剧。
20、表达了作者不愿追求功名利禄,不愿被人为塑造束缚,一心追求平等人格的思想感情。
这样写形象生动,表达自然,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寿山石的默想,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1、BC
B作者不主张“在不同用途上决定它们自身的价值”。
C是因为作者不愿让寿山石“寄寓富贵悠闲”,“人为改造得千娇百媚”。
福建山岳连绵、丘陵起伏,蕴藏着丰富的石材,亚热带气候孕育着葱郁繁茂的林木,漫长的海岸滩涂有色彩斑谰的贝壳。心灵手巧的艺人就地取材,将石、木、竹、贝等材料加工创作成为身价不凡的寿山石雕、青石雕、木雕、竹刻、贝雕等工艺品,其中以福州寿山石雕、惠安青石雕和福州、莆田的龙眼木雕为代表。 寿山石雕为福建最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它是以福州北郊寿山所产的色彩斑烂绚丽、光泽润滑的寿山石为原料,根据石料的自然形状、色泽和纹理,因材施艺,将天然美与艺术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雕刻艺术品。 寿山石雕早在1500年前的南朝即已问世。至宋代,逐渐形成独立的专业。元、明之际,寿山石印章钮饰艺术开始闻名于世。清代名手辈出,著名艺人杨玉璇、周尚均雕刻的佳作,冠绝一时。近代,雕刻技艺蔚成“东门”及“西门” 等各具风格的流派。西门派雕刻名师林清卿,运用中国画手法雕刻薄意作品,独辟蹊径,精巧绝伦。东门派多利用石材之自然形态雕刻人物,主要艺人有林友琛等。 经历代艺人的努力,寿山石雕技艺不断提高,佳作纷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的《九鲤连环卣》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宝庭的《二十八古兽印钮》、林亨云的《海底世界》以及石雕名作《求偶鸡》、《花果累累》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均为传世之作。 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有圆雕、浮雕、薄意、镂空和镶嵌等。优良的质材、精湛的技艺使寿山石雕蜚声海内外。许多珍品为博物馆、珍品馆及收藏家所珍藏。 惠安青石雕(包括花岗石雕),主要用于建筑装饰,以龙柱、石狮和各种人物浮雕为代表,其特点是雕画结合,精雕细镂,形象生动,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产品有浮雕、圆雕、影雕和碑石四大类。 明代以前的青石雕多为圆雕,风格粗犷。明末李周和清代李木生等石雕艺人,在工艺上精雕细琢,造型上追求形态神韵之美,所雕的人物、花鸟、渐趋精巧传神。当代惠安石雕艺术更臻成熟,作品遍及全国各地,如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南昌“八一”纪念塔、井岗山纪念碑、厦门集美鳌园等都有宏伟壮观的石雕作品。影雕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石雕工艺,在古青石板上精心雕琢,不论仿制照片或国画都维妙维肖。 福建木雕艺术是从民间建筑、家具、佛像雕刻逐步发展起来的。品种有龙眼木雕、黄杨木雕、樟木雕、金木雕、彩木雕等。主要产地有福州、莆田、泉州、闽北等,各地风格有别,佳作有《后羿》、《悟》等。福州龙眼木雕着重仿古,刀法细腻,注重神韵,风格淳朴,造型简练概括,稳重大方,具有劲健浑厚的艺术特色;莆田黄杨木雕和龙眼木雕则以精致的透雕见长,风格古朴典雅、刻划细腻、层次分明,闽南一带的金木雕流行以透雕与浮雕相结合,并施以金彩,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泉州的彩木雕,主要以飞禽走兽为题材,追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树根雕,是近年来承传木雕、并借鉴其他工艺而演变发展起来的工艺美术新品种,它利用天然乔木或藤本植物之老干枯根,相形度势加工成为人物、飞禽走兽、瓜果等陈列品,寓天然野趣,显物象神韵。牙雕的主要产地在福州、莆田。福州牙雕源于传统的龙眼木雕,布局繁而不乱,雕法细腻流畅,气度稳重大方,风格独树一帜,是中国象牙雕刻四大流派(京、穗、沪、榕 )之一。现代牙雕佳作《曹大家》和《走雨》、《回娘家》等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是传统工艺美术吸取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的成功之作。莆田牙雕装饰性强,技法全面,作品以雕刻古代人物见长,主要代表作有《追击》和《史湘云醉卧芍药丛》等。福州玉雕别具神韵,圆雕山水花鸟形象逼真、工艺精细,玉雕《水仙花》潇洒飘逸、神采飞扬,融寿山石雕艺术于玉雕之中,自成一格。福州角雕以巧工奇镂闻名,多以蜻蜓、虾蟹、夏蝉、芦苇、动植物为题材。佳作有《柳蝉》等,画面神韵生动,角质透明,柔和淡雅。竹刻以福州和漳州的为代表,艺人以“留青法”缩刻古名人字画竹片上,刀法精细、风格隽逸古雅,主要作品有竹刻笔筒、挂联、花插和镇纸等。 贝雕的主要产地在平潭、东山、福鼎、霞浦。平潭贝雕因材施艺,并力求形、纹、色的融和;东山贝雕以贝堆盆景为主;福鼎贝雕与漆器结合;霞浦贝雕则以贝贴画为主,都各具特色。
寿山石简介
福建省福州市北郊40公里有一个名叫“寿山”的小山村,寿山石矿脉分布在小村四周的群山溪野间,明朝以后,
寿山石开始应用于印章材料。寿山石的特点是,其质洁净如玉,柔而易攻,备受篆刻家们的赏识。 寿山石矿床分布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寿山村周围群峦、溪野之间,西自 旗山,东至连江县隔界,北起墩洋,南达月洋,约有十几公里方圆。 寿山石属火山热液交代(充填)型叶腊石矿床,根据地质研究,距今 14亿年的侏罗纪,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其后,在 火山喷发的间隙或喷发结束之后,伴有大量的酸性气、热液活动,交代分解 围岩中的长石类矿物,将K、Na、Ca、Mg和Fe等杂质淋失,而残留下来的较稳 定的Al、Si等元素,在一定的物理条件下,或重新结晶成矿或由岩石中溶脱 出来的Al、Si质溶胶体,沿着周围岩石的裂隙沉淀晶化而成矿。 矿石的矿物成份以叶腊石为主,其次为石英,水铝石和高岭石,少量黄铁矿。
福建寿山石雕被誉为“榕城三宝”之一,为中国玉石雕刻百花园中的奇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寿山石,有“石帝”“石后”之称,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之六德,其石质、石色、石形,石纹丰富多彩,晶莹滋润,储藏品种丰富,硬度为摩尔 25 - 27 之间,是上等雕刻彩石,有“贵石而贱玉”之说。福州先民早在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就已将它打磨成石珠、石镞了。已出土发现寿山石雕刻品距今已 1500 年了。南宋时,寿山石矿已规模开采。经元、明、清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寿山石雕产业。
寿山石雕刻艺术品精巧绝伦、巧夺天工。明、清时期,寿山石雕的印钮技法已达到极高的境界,明、清后期,对寿山石印章情有独钟,康熙等皇帝用寿山制宝玺,寿山石印章成为帝王权力的象征,寿山石特别是田黄石身价也随之倍增,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有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寿山石雕刻艺术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它的社会影响面极广,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之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收藏家们好评,寿山石在中国玉石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其工艺品常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国家元首和世界知名人士。寿山石雕刻工艺品,特别是寿山石印章更是受到世人们青睐。寿山石工艺品已经成为中国玉石雕刻品中“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以石会友”、“以石增缘”、“以石增情”成为寿山石文化艺术的一大特色。
寿山石雕,作为文化现象,至少已经有1500年历史了。从福州出土的南朝随葬品--“寿山石猪”文物可以证明,自15世纪的南北朝起,就有了寿山石文化。但明确无误地称为寿山石文化的,则只是近20年来的事。寿山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极为宽广,其本上是一种以晶莹、彩丽、高洁、通灵的寿山石为核心,敷衍向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各个领域,诸如文化、精神、道德等领域的结合与升华。它涉及的范围很大,诸凡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都对它有深刻的影响,或者又反过来由其上述文化锦上添花,使两者相得益彰。可以看到,寿山石与书画、篆刻结缘而有印章学、篆刻学;寿山石与地质、物理、化学结合而出现“田黄学”与文学结合而产生寿山石文学、寿山石诗词和音乐,等等。还有传统文化中的释、道、儒以及民俗对寿山石文化的影响,与可以包含其中。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认定:寿山石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内容广泛,围绕着寿山石而发展的特殊文化。它经历了萌芽、成长、成熟的漫长历史过程,而于近代发展成为五彩缤纷、艳丽夺目、扬誉海内外的一种中华文明。
寿山石
福州的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之一。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
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涓涓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黄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石种。田黄的共同特点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剔透,且有细密清晰的萝卜纹,尤其黄金黄、橘皮黄为上佳,枇杷黄、桂花黄稍次,桐油黄是田黄中的下品。田黄石中有称田黄冻者,是一种极为通灵澄澈的灵石,色如碎蛋黄,产于中坂,十分稀罕,历史上列为贡品。
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质地细腻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纯白,有的白中带嫩黄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温润,越往里层,色地越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越加明显,似鲜血储于白绫缎间。石品以通灵、纹细、少格者为佳,质地不逊于优质田黄石。
红田石:田石中色红者称为红田石。生为红田有两种原因,一为自然生成一身原红色;一为人工煅烧而成后天红,天生的红田石称为橘皮红,是稀有石种。
寿山村东南有山名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依山傍水有坑头洞和水晶洞,是出产水坑石的地方。因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称“溪中洞石”。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质尤罕,因此今日市场上所见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旧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冻”之说。水坑石是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主要品种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鱼冻、环冻、坑头冻及掘性坑头等,色泽多黄、白、灰、蓝诸色。
山坑石,是寿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档寿山石印章和石雕艺术品的主要原料来源。高山系是山坑石的总代表。
高山石通灵莹丽,唯石品多达百种,石质优劣各异,命名多不规范,以色、以相、以产地、以始掘者命名现象都有。以色分类的有红高山、白高山、黄高山、虾背青、巧色高山。以相分类的有高山冻、高山环冻、高山晶、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冻、高山牛角冻、高山鱼脑冻、高山鱼鳞冻。以产洞命名的有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玛瑙洞高山、油白洞高山、大健洞高山等等。
在高山东北2公里处的杜陵山中,出产一族相对独立的石材,统称杜陵坑石。杜陵坑石品种繁多,亦有以石色、以开采人名和开采方式来区别命名石种的习惯,如白杜陵、红杜陵、黄杜陵、杜陵晶、棋源洞杜陵等。
源于杜陵坑山临溪处的善伯洞,从质地来讲,此石温腻脂润、半透明、性微坚,肌理多含金砂点和粉白点,杜陵坑石则无。从颜色上看,色多鲜艳。1989年以来,屡出佳石,其石分为红善伯洞、黄善伯洞、白善伯洞、善伯晶、银裹金善伯洞、善伯尾等。
在寿山村东南8公里处有月洋村,有座山称月洋山,其周遭所产寿山石统称月洋系石。月洋系产石仅十余种,其中最佳丽的神品,要称芙蓉石,芙蓉石被称为中国“印石三宝”(田黄、芙蓉、鸡血)之一。芙蓉石洞在月洋山顶峰,石质极为温润,凝脂,细腻,虽不甚透明,然雍雅尽在其中。同时,芙蓉石亦是寿山石中一大石族,以色划类,分为红芙蓉、白芙蓉、黄芙蓉、芙蓉青、红花冻芙蓉;又有以洞分类者,称将军洞芙蓉、上洞芙蓉等。
旗山系寿山石矿藏丰富,品种繁多,是仅次于高山系的第二大系。旗降石石质结实,温润,坚细,凝腻,微透明或不透明,实有光泽,色彩丰富,以红、黄、紫、白等两色及多色相间者常见,是寿山石中一大家族,如黄旗降、红旗降等。
寿山石的应用和欣赏
寿山石除了大量用来生产千姿百态的印章外,还广泛用以雕刻人物、动物、花鸟、山水风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种艺术品。这种供艺术雕刻用的寿山石主要产于寿山及峨嵋、东仔、湖潭、石碧头等矿床,其矿物成分以地开石、高岭石为主,叶腊石次之。
优美的寿山石艺术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仅有助于物质文明,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精神文明事业的发展。它可以使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益寿延年。例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用旗降石为材料所创作的“曲水流觞”就描绘了公元353年(永和九年)的兰亭盛会。正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所赞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所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作品布局合理,境界旷远,富有诗情画意。其他如高山石“竹林七贤”亦为郭功森的佳作。冯久和的高山石“鸟鸣花果艳”则展现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生机永存。陈敬祥以高山石为材料所创作的“求偶鸡”,在寿山石雕中首创了镂空雕技法(1956年),刻有一只母鸡在鸡笼内扑翅欲出,笼外几只公鸡跳跃求欢,真实可爱。林亨云以高山石为材料所创作的“海底世界”广泛采用了镂空雕的技法,不仅红、黄、赭、白、黑、灰等各色艺术形象布局合理、协调一致,而且同一颜色中还有浓淡或深浅之分,使作品显得别有风韵。特别是原来重达65公斤以上的高山石石料,经过他精心雕镂,最后只剩下不足20公斤。由此而使作品更显得色彩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虚实结合,玲珑剔透。各种鱼类游弋于水中,怡然自得。
那些色泽暗淡、质地较差的寿山石则不能用作石雕材料,可大量用于工业生产,如耐火材料、造纸、橡胶、塑料、涂料、油漆、陶瓷、水泥、化学工业等生产即用之。
赏寿山石重在“三看”
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雕制成工艺品的寿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寿山石的原石,因为它的质地、颜色、光泽和纹路等,也自有它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寿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因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于唐光启三年(887年)的寿山村“寿山广应院”被焚于火。火后在“广应院”的故址留有许多寿山石,以后被称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游寿山寺》诗写:“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断珉”指被“广应院”僧人收藏过的“寿山石”。但其时收藏“寿山石”原石可能不是为艺术欣赏,而是为了雕琢之后制造器具。明末,曹学铨发现并开始收藏田黄石,至清代,“寿山石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于是在收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也掀起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寿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价值连城的寿山石工艺品外,其本身的质地、纹理、颜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极具收藏的价值。比如说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因为有“易金十倍”的价值,收藏一块田黄石,便是一个资产的“保险箱”,也可以说是财产数量的象征。因此从古至今不断有“千金买田黄”或是“万金买田黄”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为了艺术的欣赏。现代寿山石收藏家仍有许多热衷于原石的收藏。1982年,美国—个教授“万金买田黄”,便是买了一块2两重的田黄原石材。台湾有一个收藏家,专门收藏寿山石中的“芙蓉石”。中国画家齐白石有“百石富翁”的佳话。他则穷搜广采,收藏了一千颗,而且是质量上乘的“中国三大印石”之一的“芙蓉石”,被人戏称为“千石王子”。
寿山石雕品始见于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见有收藏的例子。梁克家的《三山志》说,宋代寿山石开始大量开采,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的玩物。大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者则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宋代的寿山石雕艺术已经达到可以供玩赏的水平了。于是便有了“收藏”的历史。但大多数为宫廷及达官贵人所收藏。元末,开始用寿山石刻印,并因此有寿山石印钮艺术的产生,收藏寿山石印材和寿山石印钮,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专利”,并一直影响到现在,成为一种历史性的社会风气。
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收藏鉴赏寿山石雕,应该有以下三看:
一看“因材施艺”是否恰当。寿山石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泽,雕刻出造型和色泽相适应的作品。我们在鉴赏和选购寿山石雕作品时要看雕刻艺人在“因材施艺”方面的独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质、石形、石色、石纹来确定相应的题材与造型,而不是牵强附会。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寿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极为简练的技法,发展为现代精细的高浮雕、透花雕和圆雕等。一件寿山石雕精品往往综合应用各种传统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寿山石雕的技法,是通过运刀的刀法来体现的。寿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简练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浑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鸟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圆雕、古兽印钮等雕刻则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适于收藏家、鉴赏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总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寿山石印章形制
寿山石印章有四方章、立字章、扁方章、引首章、椭圆章(“鸭蛋章”)、圆形章和随形章(天然章或自然章)等,其中以四方章最为常见和应用广泛。
印钮形制繁多,技艺精湛,闻名中外。大致可以分为七类:
①古兽类,俗称“兽头”,在寿山石石章的钮饰中占主要地位。艺术造型甚多,其中以古狮、螭虎最为常见。其他还有龙、凤、鳌、蛟、熊等。
②动物类,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常见的野兽、家畜,如龟、蛇、虎、象、熊、豹等,以及用十二生肖为题材的“生肖钮”。
③翎毛类,如鸡、鸭、鹅、鹰、鹤、喜鹊等。
④鱼虫类,如鲤鱼、金鱼、螃蟹、蝉等。
⑤人物类,多以仙佛形象为主,如弥勒、罗汉、寿星、八仙等。也可以人兽结合,如伏兽罗汉、刘海戏蟾等。
⑥花果类,如牡丹、玉兰、荷莲、菊花、水仙、梅花、桃子、南瓜、佛手、石榴、葡萄等。
⑦博古图案类,平顶印章多刻博古图案钮,如夔龙、夔凤等,其技法为浮雕、阴刻、麻花(即“线刻”)三种。另外,还有钟鼎彝器、古钱、瓦当、斗台、寿字、亭如楼阁等钮饰。
印台有平台、覆斗台、坛台、天然台等四种。平台寿山石印章又有刻边与不刻边之分。“刻边”就是在台下的四周施加阴刻或浮雕的纹饰,如夔龙、蟠龙纹、凤纹、鸟纹、兽纹、云纹雷纹等,多仿效古代青铜器上的图案。印面一般不加装饰。但在近代也有人在其上加刻薄意、浮雕或阴刻花纹、文字(俗称“麻花”)等。
有道是:深山之灵石,巧匠有所钟。自古人皆爱,只因其趣浓。
寿山石文化:
由于寿山石“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于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区北郊五凤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两只寿山石猪俑,这说明,寿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被作为雕刻的材料。元代篆刻家以叶蜡石作印材,使寿山石名冠“印石三宝”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加上明、清帝王将相的百般青睐,从而形成寿山石雕刻艺术从萌芽到发展到鼎盛的一脉独特的民间工艺文化史,寿山石雕也成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爱的文化艺术珍品。
当今,作为艺术的寿山石雕本身,可以说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见载于典籍的文字史料却又如此缺乏。毋庸忌言,寿山石文化是在严重的“缺血”状态下发育起来的。这是一种文化的错位。
寿山石雕的地位十分特别:一开始便被作为雕刻粗用器具的原材料,寿山上的僧侣,闲时就地取材,用寿山石雕香炉、念珠、佛像等,还被广泛作为殉葬的石俑。这些最早的雕件绝大多数都石质粗劣,雕工粗陋。现在很难见到明朝以前,工好材优的寿山石圆雕,甚至,连质地粗劣,雕工简陋的圆雕也难见到。显然寿山石雕在当时只被当作一种廉价粗俗的日常品。缺乏可作为考据的实物,无疑给寿山石文化史的考证增加了难度。
元明以降,寿山石的“身分”开始“两极分化”,这种“分化”在清朝表现得最为充分:或贵为天子身边的宠物,或贱比民间的粗杂之物。宋元明以来,偶有极个别材质较精的“幸运儿”巧遇青睐,被精雕细琢,摆进文豪权贵的案几之上,一时身价百倍。除此以外,绝大多数石雕仍然逃不开“贫贱”的地位。
任你随意审视一种诸如“茶文化”、“鬼文化”、“才子文化”等,动辄都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典籍卷帙浩瀚,与此相比,在寿山石艺术的文化坐标上,有一个特殊的“盲区”:就是“书面文化”的严重“缺血”。被称为寿山石文化的第一部专著的出现晚在清朝,高兆的《观石录》,全文2700字。书中对寿山石进行了“山坑”、“水坑”的简单分类,对140余枚寿山石作了描述和评价,分神、妙、逸三品,并言及石雕名人潘子和、谢奕、杨玉璇等人的艺术技巧,总结了他们雕刻寿山石“相石”、“解石”及磨光的经验。其实,《观石录》只是一本薄薄的寿山石的“文化品玩”杂感,难称“理论”。稍后,毛奇龄著《后观石录》,全文也只有3600多字,对49枚寿山石作“品玩”式的记录。文中较有历史意义的是对寿山石分类上首次提出“山、水、田”三坑之说,至今仍普遍被人们接受。“前后观石录”被后世誉为“双璧”。乾隆年间,藏石家郑杰编写《寿山石谱》,一反高、毛“因相命名,随色取号”的定名法,提出以产地命名石种的观点,被后人普遍采纳。
所谓文化,狭义地讲,就是文人对事物文化的介入。“前后观石录”的面世,标志着文人从文字上对寿山石艺术的真正介入,但“两录”充其量只是带有欣赏性质的文化随笔而已,真正较为完整、全面且理论性较强的寿山石专著应该是龚纶对寿山石的名品、产地、征故和雕冶作系统的评价的《寿山石谱》,全文一万余字。而后,还有张宗果的《寿山石考》、陈子奋的《寿山石印石小志》、潘主兰的《寿山石刻史话》、方宗王圭 的《寿山石志》及《寿山石全书》、陈石的《寿山石雕艺术》、施宝霖的《印钮艺术》、陈石和王植伦合著的《寿山石文化》等。这,大约就是几千年历史中有关寿山石雕艺少得可怜的一点“专著”文字的“代表作”了。此外,还有一点历代名人吟咏寿山石的诗句、散文等文学作品。与卷帙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相比,数量上少得可怜。
石农们的寿山石“文化”是几个全世界“通用”的“传说”,诸如女娲补天、凤凰下蛋之类,既可用在铁马冰河的北方,又可用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只要故事的地点改换一下就行。艺人们的“理论文化”通常是“一相抵九工”之类的“经验谈”,往往只是“口头文化”,需帮闲的墨客整理成文,才能得以留传。真正占踞文坛的文人雅士常“惜墨如金”,不屑为这“下里巴人”“浪费”笔墨。
19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沉陷于烽火战乱的严重侵扰之中,诸业俱废,民不聊生。寿山石雕行业也难于幸免。解放后,星移斗转,沧海桑田,百废俱兴,寿山石雕艺人的身分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他们从卑微的社会底层一下子变为受人尊敬的民间艺术家。寿山石雕艺人们自发组织了雕刻组,不久,东、西两大门派又屏弃宗派之见,联合成立了合作社,并发展为后来有数百人的工艺石雕厂,结束了长期以来寿山石雕刻界“各自为战”的“单干”局面。新老艺人们一起创作、研究,互相取长补短,大大地拓宽了创作的路子及思想的境界。揉诸派于一堂,结合薄意、镂雕、透雕、链雕等技法,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其他美术的长处,扩大了题材内容的领域,技艺与素养都大有长进,形成一种技艺上的知识回环。政府选送艺人到美术院校深造,艺人们在美院中接受艺术熏陶,艺术境界得到提升。数十年来,每日刻苦练就的“基本功”,和许多零碎的“经验”与靠长期的实践得来的潜在的艺术观有了理论高度的涵盖,使寿山石雕艺产生突破性的进展,寿山石“实践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实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文字文化”“缺血”的“贫瘠”局面仍然一时难于改观,文化是需要时间长久的“温养”的。
得寿山石默想
作者:小山
美石的结晶,源于火焰的洗礼。瑰丽的寿山石,我细细打量它的通体,其神秘的纹理和不确切、不可捉摸的色彩,太让我惊叹大自然的伟力。而寿山石破土而出,却是人间一个蹊跷。据说是和尚们依山修庙,揭去山的植被又凿掉许多岩层,于是宝石的矿脉显现。
但是,最贵重的石种,埋藏于山脚田间,溪水潺潺,蜿蜒绕行,石头像婴儿随流水嬉闹来到田埂河沿,耕田人弯身捡起,看着美丽生动,传阅于邻里。石头不是孤单的,农人们稍加仔细,又可寻到同样区别于普通卵石的这种美石。几代后,该石价格飙升,命名“田黄”。
怎么说,这种石头都是从暗处走出到明处,成为人世一种稀罕之物了。
其实想要描述寿山石的美,是徒然和拙劣的。不恰当的比喻很多,这里不必引述,因为不对等的对比,常常是人类可笑的附会。面对高级的东西,假如我们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完全可以沉默就表示尊重了,何必勉强自己大有局限的智能石头就是石头,过多的定语和形容词也许只是增加了繁琐,败坏了它们天然的质朴简洁。在形状上,寿山石并无什么特殊,如果人类不剥开泥土或者砾岩裹挟,它们混同凡尘自在,谁又能指认出其宝贵的本质
然而,人类不仅把它们提取出来,欣喜这宝物的存在,还使它们的价格递增。宝石当然可以分出等次,珍稀程度取决于它们自身的质量,这原本不算错的。我不能忍受的是,它们被赋予不同的用途,而使身价显示出富贵与一般来,这就完全违背了石头本身的平等意识。它们同处于山体田地里,小国寡民,鸡犬相闻,从无相互鄙夷或争斗,即使碰撞呼应,也如同风雨私语,彼此的共存乃天地造化的美意。
可人们大伤其脑筋来,把石头琢磨出自己要的形态,或治印送与皇上,或雕刻成艺术品对达官贵人献殷勤,或者用小技镂刻成掌上玩物、案几饰物,以为如此石头就身价倍增,有蓬荜生辉之功绩了。啧,不知道石头们究竟感激不感激当然,琢玉成器是大功,果真内在的生命被完好发现,因雕刻而出世,那简直形同灵魂复活!但,工匠既凡心功利,石头又如何超凡脱俗
我若是一块寿山石,我不愿意被如此寄寓富贵悠闲、人为改造得千娇百媚。苦刑害我失去天然。成为皇帝印玺如何他下的谕旨即使是金科玉律,未必不伤害天良。皇帝腐朽,印章孤寡于陈年旧制中,成了木乃伊。被供奉达官显贵更可悲了,非君子之交,不过被当成卑鄙交易的一部分,即使在堂皇案几上落座,也是藏污纳垢的明证,从此堕入污泥!至于雕虫之人,主观任意把我变成个非我所愿的样子,小家碧玉地袖珍于装点之事,那种委屈连石头心肠也是要暗自垂泪的,哀莫大于心死啊,人的愚昧常常让自由的心灵窒息而萎顿。
我若是一块寿山石,果然被人发现,发现者不知道我是珍宝,管他把我弃置门外被风雨剥蚀还是扔到墙头上白白地再受日月育化,这对命运都不是最坏的。因为他们毕竟没有破坏我,我还是囫囵原朴地活着,灵魂丝毫未损。即使无人问津,我也乐得逍遥,再生百年千载,让天地继续养护我的灵性。而一旦发现我的是位痴情君子,懂得我的美好,视我为珍奇,他必定舍不得用我交换名利而付给他人。
石头是不会腐烂的,时间和空间永远编织它的摇篮,石头的心意永远存在。有时,时间和空间会给石头一身青苔,那是阳光与露水给它披覆的锦绣,可比花朵或彩云,远非桑麻可能媲美。
“石中之王”,中国的国石寿山石。
水晶在中国多的地方是,寿山石唯一只产于福建福州北郊寿山村,以其村出产的叶蜡石为原料经过精雕细刻而成的,现在已是不可再生资源了。寿山石形成于一亿多年到两亿多年前之间,那时寿山一带发生剧烈的地壳变化形成火山喷发。寿山石本身也是火山岩活动的结果,但是它这种火山岩比较特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喷发,只是小规模的火山岩浆在活动,并且跟地下水、地下矿物质进行混合,形成一种物质叫热液,这种液体通过石头的断层缝隙挤压漫漫地渗透出来,后来凝固就形成了寿山石,因此寿山石长在岩层夹缝中,不可能一座山、一整片地开采,只能从石缝里面慢慢地寻找。由于寿山石开采困难而又稀有,因此显得特别珍贵,尤其是田黄石一般人难以得到。自古以来福州民间就有“一两田黄一两金”的说法,石头可与金子媲美。清朝毛奇龄《后观石录》记载:乾隆年间在闽采石山中采了很多漂亮的寿山石,运到京城马上售得千金。到了新中国成立由于外贸的发展,石价一天比一天上涨,七十年代在香港重不到三两,材质一般的田皇石都叫价在千元以上,如果雕刻成工艺品价值更高。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提到他向人民政府献出三颗乾隆皇帝印,都是用福建寿山田黄石雕刻而成的。而且现在寿山石已被列为国石,石质温润,同人的情感相吻合,这才是真正的好石头。极具收藏价值,强烈推荐!
回答者:知识小贩 - 助理 二级 9-16 20:02
“石中之王”,中国的国石寿山石。
水晶在中国多的地方是,寿山石唯一只产于福建福州北郊寿山村,以其村出产的叶蜡石为原料经过精雕细刻而成的,现在已是不可再生资源了。寿山石形成于一亿多年到两亿多年前之间,那时寿山一带发生剧烈的地壳变化形成火山喷发。寿山石本身也是火山岩活动的结果,但是它这种火山岩比较特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喷发,只是小规模的火山岩浆在活动,并且跟地下水、地下矿物质进行混合,形成一种物质叫热液,这种液体通过石头的断层缝隙挤压漫漫地渗透出来,后来凝固就形成了寿山石,因此寿山石长在岩层夹缝中,不可能一座山、一整片地开采,只能从石缝里面慢慢地寻找。由于寿山石开采困难而又稀有,因此显得特别珍贵,尤其是田黄石一般人难以得到。自古以来福州民间就有“一两田黄一两金”的说法,石头可与金子媲美。清朝毛奇龄《后观石录》记载:乾隆年间在闽采石山中采了很多漂亮的寿山石,运到京城马上售得千金。到了新中国成立由于外贸的发展,石价一天比一天上涨,七十年代在香港重不到三两,材质一般的田皇石都叫价在千元以上,如果雕刻成工艺品价值更高。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提到他向人民政府献出三颗乾隆皇帝印,都是用福建寿山田黄石雕刻而成的。而且现在寿山石已被列为国石,石质温润,同人的情感相吻合,这才是真正的好石头。极具收藏价值,强烈推荐!
回答者:X其实不想走 - 魔法师 四级 9-16 20:05
福州的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之一。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
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涓涓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黄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石种。田黄的共同特点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剔透,且有细密清晰的萝卜纹,尤其黄金黄、橘皮黄为上佳,枇杷黄、桂花黄稍次,桐油黄是田黄中的下品。田黄石中有称田黄冻者,是一种极为通灵澄澈的灵石,色如碎蛋黄,产于中坂,十分稀罕,历史上列为贡品。
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质地细腻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纯白,有的白中带嫩黄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温润,越往里层,色地越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越加明显,似鲜血储于白绫缎间。石品以通灵、纹细、少格者为佳,质地不逊于优质田黄石。
红田石:田石中色红者称为红田石。生为红田有两种原因,一为自然生成一身原红色;一为人工煅烧而成后天红,天生的红田石称为橘皮红,是稀有石种。
寿山村东南有山名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依山傍水有坑头洞和水晶洞,是出产水坑石的地方。因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称“溪中洞石”。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质尤罕,因此今日市场上所见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旧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冻”之说。水坑石是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主要品种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鱼冻、环冻、坑头冻及掘性坑头等,色泽多黄、白、灰、蓝诸色。
山坑石,是寿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档寿山石印章和石雕艺术品的主要原料来源。高山系是山坑石的总代表。
高山石通灵莹丽,唯石品多达百种,石
寿山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寿山位于福建福州北郊的寿山村,海拔1000米左右。寿山石的形成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矿石成份主要是叶腊石、地开石、高岭石等,特殊的生成条件使寿山石具晶莹滋润的丽质与五彩斑斓的色彩,以田黄石、芙蓉石、荔枝冻等为代表。质纯者色白,微含其他成份者五彩。微透明至半透明,极少数透明。呈珍珠光泽、凝脂光泽、玻璃光泽,绝大部分有滑腻感。寿山石分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据相关资料记载,寿山石品种不断被发现开采,其种类大约有160余种。田坑石简称“田石”,产于寿山溪旁水田古砂层中,外形殊异,多有红皮,红筋成格,肌理萝卜纹。质地脂润,温柔可爱。靠深挖田土收集而来,其中以**最为珍贵。水坑石产于寿山乡东南3公里处的坑头占山麓,因矿脉很陡,长期受地下水浸渍,易生成晶冻类珍品,有坑头洞、水晶洞等著名矿洞,顺其延伸至溪涧,故多透明状,光泽好,质细腻,系寿山石之最佳者。山坑石产寿山、月洋两乡。矿布10多平方公里,产品极多,质地差异较大,变化也复杂。
国画大师黄宾虹说:“寿山石发明于元明之间,最初有寺僧见其石有五色,晶莹如玉,琢为牟尼珠串,引游四方。好事者以其可镌可刻,用以制印。”此说中所说“发明于元明之间”应为明制印的时间。现存最早的寿山石印石明代《皇帝之宝》,明孝宗朱佑堂、明光宗朱常洛等人都有许多寿山石质的玺印。清朝历代皇帝对寿山石章也很宠爱,印纽大师杨玉璇和周尚均,还被专职召入宫内,镂雕寿山石的印纽。可见寿山石章在当时是特别的受到重视。因此确立了寿山石章不平凡的地位,并推动了寿山石章雕刻艺术的发展。
清代民间也同样盛行寿山石章之风,著名篆刻家赵之琛、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钱松、吴昌硕、王福庵等都有刻制寿山石章,至今流散在民间和收藏于博物馆内。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炼,寿山石无论是印章、制钮、薄意还是雕刻,都已炉火纯青,具有十分可贵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青田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山口镇,故称之为“青田石”,属于叶蜡石中的一种。启功先生的一句诗文“青田印石千秋誉”,道出了青田印石的身份之高。一方有骨气的美石改变了一个时代,掀起了中华文化新鲜而充满活力的文人篆刻热潮。正如韩天衡先生所说:“以石代铜,印起八代之衰,在煌煌中国印章史里,青田石自有其不可磨灭的划时代的贡献。”
青田石不但有青如玉的封门青,还有各种色彩多、纹理奇的冻石,穿红着绿,不施粉黛,如江南小家碧玉,十分讨人喜爱,这是青田石的一个显著特点。按色彩和品名可分为十大类100多种。十大类分别为青色类、**类、棕色类、白色类、红色类、蓝色类、绿色类、褐色类、黑色类、多色类。品种名称既有历代文人、印家所取的富有书卷气的雅号,又有当地采石工人、雕刻艺人随手拈来的具有乡土气息的俗称,还有一部分按石质、色彩、产地而取得叫法,名称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其中有在中国石中独一无二的“蓝星、蓝带”石;有灵气十足、石中君子之称的“封门青”;还有天生奇石“龙蛋石”;而在龙蛋石中的“竹叶青”更讨人喜爱。
青田石的开采利用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起初仅作为实用的工艺小件。作为印章,至宋代就有“制为文房之雅具及文人所用之图章”的记载,如近年发现的“李玮图书”长玺型双面印就是宋代老坑青田紫檀冻,这是至今发现的最早青田石印章。元代“赵子昂始以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元代还有一位著名文人王冕,“初无人以花乳石刻印,自山农始也……”他所刻的花乳石便是青田石。自此沿袭多个世纪的铜印时代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文人自篆自刻石印新纪元,推动了中国篆刻以实用为主向艺术观赏为主的转变,大大地促进了篆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青田石成矿年代距今约一亿四千万年的晚朱罗世纪到白垩纪,学名叶腊石,硬度约28度,质地脆软温润,石章随刀刻划能尽得笔意韵味,天生为印人而生。流传至今的青田石印章珍品除文彭、何震、吴昌硕等篆刻大家的作品外,还有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乾隆皇帝八旬大寿贡品,全套60枚的“宝典福书”和现藏于南京博物馆的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三方青田石印章等。历代藏品展示了青田石不但为皇宫御用之珍品,文人雅士之至爱,而且博得历代朝臣、将领的青睐,时至近代,青田石以其卓越的天然品质,承载着一个国际级的印学社团——西泠印社。在《西泠后四家印谱》中见印344方,青田石216方,占了70%;西泠印社百年华诞之际,百位西泠名家为青田印石刻百咏,成就出一段段缘结青田的印界佳话。 昌化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西50余公里的浙西大峡谷源头海拔1300余米的玉岩山。昌化石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极少数透明。品种很多,大部色泽沉着,性韧涩,明显带有团片状细白粉点。按色分有白冻(透明,或称鱼脑冻)、黄冻、桃花冻、牛角冻、砂冻、藕粉冻等,均为优良品种。色纯无杂者稀贵,质地纤密,韧而涩刀,少含砂丁及杂质。
昌化冻石中有“血”者为上品“鸡血石”,所谓“鸡血”实是辰砂,即一种特殊的汞矿石,呈金刚质光泽,分布不匀,最名贵者“大红袍方章”,其印石六面红或四面红,红色鲜艳、纯净、光泽亮度高,纤密坚韧,几乎无“地子”。当然大部分鸡血石是有地子的。地子越灵透纯净越好。如桃花地鸡血红,遍体艳若桃花,鲜艳夺目;白玉地鸡血红,质地月白如素,无杂色,血色淋漓尽致;“刘关张鸡血石”,红、白、黑三色相间,极富特色;豆青地鸡血红,地子似豌豆青色,微透明,血色鲜艳;荸荠糕地鸡血红,其特征为透明度相当强,血呈红斑,片片诱人眼目;牛角地鸡血红,质地乌黑纯正,血艳,呈流纹,动感很强;藕粉地鸡血红,质地若冲泡而成的西湖藕粉,呈粉红色,鸡血醒目;肉膏地鸡血红,产量较多,质地有透明不透明之分,其红色似鸡血滴入石中为佳。鸡血石作为昌化石的代表,被誉为“稀世珍宝”,一是珍贵,因为它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长久保存而不褪色;二是稀有,上等精品独产于临安昌化一地。
昌化石的主要工艺用途是制作印章和工艺雕刻品,它所展示的东方特色文化,在世界文化艺林中独树一帜。 巴林石是中国四大名石之一。产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玛雅吐山北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带。巴林石色彩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适于刀刻,宜于表达意境。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被发现,并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称为“天赐之石”。巴林石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其发展先后经历了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等几个较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在八千多年前的历史长河中诞生、发展与兴旺。在中国北方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中不断得以完整、丰富和升华,它是草原的灵魂,是民族的作品,是世界的财富。
巴林石分为巴林鸡血石、巴林福田石、巴林冻石、巴林彩石、巴林图案石等五大类,并命名了上百个品种。近年来,在广大巴林石爱好者的共同帮助和支持下,巴林石的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有为的提高,使赏石、印石界的同仁以及广大的巴林石爱好者为之振奋和鼓舞,并称为各国政府间情感传递的独特礼品。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在上海召开,21个国家首脑聚集上海,巴林石印章被选为礼品馈赠给各国首脑。21枚巴林石由一块石头破成,纹理图案如波涛连绵起伏,被称为涌动的太平洋,寓意亚太经合组织各国经济如涌动的太平洋充满活力,乘风破浪。印文篆刻各国首脑中文名字,由西泠印社副社长、著名篆刻家韩天衡操刀治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西泠印社百名社员用百方巴林石刻制奥运印谱,谱就了巴林石发展的新篇章。
清代是寿山石雕的昌盛时期,史籍记载,雍正时寿山石雕已纳入官府的征税范围,雕刻艺术因材施艺,分别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动物及玉镶嵌各种器皿,印章的钮饰更加精致多样,表现技法上出现了阴刻和链条技法,乾隆用过的一套“宝印”,就是用一块田黄刻制并由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 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
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等钮饰基础上,造诣很高,风格独特的印钮艺术,寿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之物、珍藏之宝。由于石章钮饰的出现,寿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变革与发展,刀具、握刀与运刀的方法都有了改变,过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顶着木柄长刀具雕刻,刀向多显直线,对于细小的印章钮头来说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了,刀具演变成为手凿与修刀,完全用手掌握,运刀如笔,刀法刚柔相济,婉转流畅,所表现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时,受中国画的影响,出现了高浮雕技法、皱法雅洁,实有画意,从此,寿山石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微雕除了一般雕刻所要有绘画、书法、雕刻基础之外,还要有特选的材料、特制的刀具、特别的眼力、特有的指功、特异的意念、特殊的毅力、独特的构思,另外在材料的磨制、刨光、上色、保养等方面也都要有特色。
特制的刀具
要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硬度的刀具,刀具太软,吃不进去,刀具太硬,一碰就裂。刀具选定了要进行磨制,磨制刀具是微雕创作的一个难点。有人说,刀具磨成了,微雕就成功了一半。要刻细微的字,笔划就要更小,而刀具尖必须比笔划更小,肉眼当然看不见,这就要凭手感、凭意念去磨制。刀具根据不同的用途有长短大小之别,刀口还分为圆的、平的、斜的、尖的、三角的、多角的等形状。这些一般都要创作者自己制作。
特别的眼力
古人强调:“练字先练眼”,就是说写字不仅靠手写,还要靠眼来看,而且大部分是靠眼晴看了再写。据统计,写字时,65—70%是靠眼睛看,剩下的30—35%才是靠手的运动。眼睛看什么呢?看字的重心、笔划长短、运笔走向、结构稳定等,这些是决定字写好坏的要素。而且要刻那么小的字,没有明察秋毫的眼力是不行的。练眼力时,排除杂念,意守丹田,专心致志地注视某物,经常练,时间久了物体会越来越大,越来看得越清楚。我由于经常练眼力,视力就比一般的人好。我创作微雕不用放大镜,可以看清楚所雕刻的每个字,否则雕刻错了、漏了怎么发现?
特有的指功
所谓指功,是手臂、手腕、手指的力气和手指头感觉的敏锐、灵敏能力。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功夫就到家了,再硬的材料都会吃刀,任何质地的材料上手一摸,就能感觉出来。各人练功的方法不同,但殊途同归,都必须达到上述要求。
特异的经验
微雕字、画笔划都很小,而且在制作时会出现粉屑,肉眼是看不清楚笔划的,这当然只能凭手感、凭经验,雕刻时笔划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必须恰到好处,一气呵成。如刻“王”字,三横一竖,长短刚好成了一个“王”字。如果一竖向上伸出一点就变成了“主”字,向下伸出一点就变成“手”字,上下都伸出则成了“丰”字,这一竖要刻得刚刚好,上接第一横,下连第三横,分毫不能差。意念要靠自己练习。要练到凭意念,把力量、感觉都集中到刀口,达到意到、力到、气到,舒展自如心手相应,游刃有余,不用看就可以写可以画,刀随意念运转,丝毫不差。熟能生巧,所以,与其说是意念,其实也是经验衍生出来的意念。
特选的材料
材料是微雕的基础,可用来制作微雕的材料虽然很多,但要经过选择,要选择软硬适中、表面光平、质地细腻、纯洁无瑕、不涩不腻的材料,大体上有五大类。金属质地:包括金、银、铅、锡、铜、铁等;矿石质地:包括宝玉、宝石、玛瑙、翡翠、水晶、叶腊石、滑石等;陶瓷质地:包括陶瓷、泥等;动物质地:包括象牙、兽骨、犀角、牛角、鹿角、贝壳、琥珀等;植物类型:包括黄杨木、紫檀木、红木、竹根等。这些都各有特色,都是微雕艺术品的好材料,也可按材料软硬程度分为软微雕材料和硬微雕材料两大类。一般地说,选用质地贵重的材料创作的微雕艺术品更珍贵,更有收藏价值。
特殊的毅力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毅力,微雕创作更要有特殊的毅力。练毅力最好的办法是练气功。气功确实给我坚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我日夜伏案雕刻,持久操刀,但手不酸、不麻、不结茧,所刻的字迹,清秀规范。如许通海创作寿山石微雕《毛泽东选集》这部作品时,整整花了1年又3个月时间,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有时通宵达旦,一心一意扑在创作上,室外发生什么事一点也不知道,甚至什么声音也没听到,几乎到了忘我的程度。
独特的构思
同样一块材料,在不同作者手中,由于各人的审美思想、艺术修养和技术特长的区别,加上创作意图和表现技法的不同,完全可能创制出完全不同的艺术品,因此构思设计就成了微雕创作的关键。构思设计,不仅要善于利用材料的特点,更要善于运用各种技巧,只有充分发挥作者的才能和特长,让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都体现出来,才能更好地展现微雕艺术的神奇魅力。
要创作一件精美的微雕作品,还要在材料的磨制、刨光、上色、保养、装璜等方面下一番功夫。就说上色吧,也是一个难点,主要有三难:一是上不了色,二是上色后不均匀,三是上色后笔划周围不干净,还有其它一些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