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币与普通流通币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在流通性和使用功能性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的区别为:
1、可流通性质不同。样币是不允许流通的,只能做样品展示使用,不能用于消费,而普通流通货币是可以流通的,是可以用于消费的。
2、制定不同。样币是检验人民币印制质量和鉴别人民币真伪的标准样本,而流通人民币只是在其印刷之后供使用的。
3、票面不同。样币上印制“样币”字样,纸币样币加印序号及“禁止流通”字样,而普通流通货币是没有这些字样的。
——样币
——流通货币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开始发行人民币流通纪念币(以下简称:纪念币),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后的四、五年期间,我国在货币管理环节上曾出现的工作疏忽所造成一度的混乱状况,使流通纪念币样币(以下简称:样币)给广大纪念币爱好者们带来了一丝疑惑、一阵惊喜和一份企盼。 与流通纪念币样币同时存在的人民币样币,还有流通硬币样币、流通纸币样币、流通纪念钞样币。按人民币发行先后顺序出现的分别是:流通纸币样币、流通硬币样币、流通纪念币样币、流通纪念钞样币。 我们说样币是币,是因为它有人民币面额,具备货币所有基本特征和元素,特别之处在于表面多了“样币”二字,其中的一个字还写明了是“币”。在民间,钱币爱好者都认为它是币,而且是流通纪念币中的珍品种类之一。 我们说样币不是币,是因为央行从未认为样币是流通币,一直明文规定样币严禁参与流通;样币是货币发行机构和商业银行进行货币管理工作时使用的工具。说样币不是币的理由,还因其在社会上显得十分罕见。 由此,样币是一类较为奇特的钱币藏品。 样币是做什么用的 1984年10月,央行开始发行纪念币并称其功能与现行的人民币等值流通。 出于纪念币参与流通,这就面临一个新的情况:因为从1949年共和国成立到1984年发行纪念币,群众对纪念币是陌生的。在此情形下,央行就得为全国各地的央行分支机构和商业银行配套与纪念币完全一致的、用于比对真伪的标准参照物(样本),即最权威的货币效验标准。当时的国有商行主要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这几大行。 样币是由央行统一印制并配发至各金融机构作为鉴别人民币的标准工具。如出现了储户持某款纪念币向银行进行相关咨询或求证钱币本身问题,当地央行或商业银行的货币管理和出纳业务的工作人员则会以上级配发的样币进行对照、验明、鉴定,从而给出代表银行官方的正式回复。 所以,便有了央行指令中国造币公司上海造币厂和沈阳造币厂在制造纪念币的同时,又制造了数量不等的同名称的样币,其真实数量未曾向社会公开。 严格意义上,样币是在货币被确定发行后而铸造并推出的银行内部工作币,与未确定发行货币设计草稿性质的“样币”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不是一个概念。所以,在称谓上易与那些未发行的货币设计效果样币混为一谈。 样币的基本特征 样币与同题材的纪念币在直径、重量、图案、文字、面额等方面相同,规格完全一致,惟一区别是在正面(极少数在背面和正背两面)铸有汉字“样币”二字,阳文,左右排列。一枚套的纪念币有一枚样币,两枚套的纪念币则有两枚样币,依此类推。 从纪念币爱好者和钱币市场反馈的综合信息看,绝大多数样币是被镶嵌在不透明的硬塑料薄版的圆洞里,再装入透明的硬塑料盒内,硬塑料板的颜色以红、绿等为主。 早期样币上的“样币”二字与币文显得格格不入,字体风格与币面其他字体完全不同。放大镜下的“样币”二字刻痕明显,字体虽说不丑,但确实很难看,丝毫谈不上艺术和什么美感。笔者认为这是造币厂刻意为之,目的是勿让“样币”二字与纪念币的内容相混淆。从艺术鉴赏角度来说,单“样币”二字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后期的“样币”二字,字体稍微端庄得体一些,但与钱币主题文字的字体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 样币是怎么流入民间的 这些原本应静静躺在银行文件保险柜里的工作币,为什么会“光临”钱币市场、进入纪念币收藏者手中? 根据笔者多年观察,样币流入民间的“线路图”大致有以下几条: 1、由于1998年12月央行所进行了全国机构大改革,撤销了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一级的省级分行以及各地的地一级的市级分行,成立了现在的9大区行和总行及重庆两个营管部。同时,各商业银行机构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另外,随着国内金融机构不断的增、调、并,银行行业内部之间的工作人员人事变动频繁。凡是机构进行大的调整或工作人员的变动,总会给工作带来一定程度不利影响,客观上就给样币管理造成了空隙和漏洞。 2、在各地的央行分支机构、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中,具体担负货币发行、出纳管理等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因常规的人事调动、轮换岗位、辞职离开、退居二线、正式办理退休等情况而未及时做好样币的移交、上缴、封存等程序,也不排除个别工作人员私自带走的。另外,在一些地区银行的个别领导眼里,对样币管理的意识不强,样币就如同银行办公用品中的订书机、大头针一样,特别是在进行行内干部职工岗位调整的前后,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安排,只要被调整的干部职工顺利稳当到位,还有什么必要去纠缠这些样币?加之,相关人员都是一起长期在货币发行和出纳部门共事的老同事,有时在工作交接上实在抹不下情面硬性追要或清点。 3、对下发到各地央行分支机构的样币,本应当进行必要监督和管理的,工作却没做到位。同样,央行对省一级的商业银行和地市一级的商业银行掌管样币部门和责任人的日常管理工作不力。 从货币调拨指令看,造币单位肯定是按央行指示严办的,造币厂在铸造完成后统一解缴央行,再由央行分配到其各地分支机构,由分支机构配发到省一级的“工农中建”或地市一级的商业银行。管理样币的工作人员一般不会将样币给予银行其他部门人员,因为这会招惹麻烦,估计是从具体管理人手中直接流入民间和钱币市场。其中:极少数样币可能由央行分支机构、省一级的“工农中建”、地市一级的商业银行这3个渠道同时流入民间,而样币从造币机构直接进入民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银行什么部门、哪些人员容易得到样币?据了解,在银行总部机关并非所有部门和人员轻而易举得到样币,往往在老牌商业银行的基层出纳、货币发行口子却容易得到样币。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基层单位,即样币的出口点,但上级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各地央行分支机构货币发行处(科)具体负责样币的管理,可不要小看其中分管样币的人,就是行长想亲眼目睹样币,还得靠下级提供。如果是一位糊涂领导,管理不严,那流失的就更严重了。 经观察,在2000年5月条例施行前,央行对不断流入社会和失散在民间的样币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予以遏制,社会上不断有各种样币出现,到了2004年底2005年初甚至都不时有新版样币流出。 真正彻底扭转样币管理混乱局面的是随着2006年12月《人民币样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颁布和实行,社会上就看不到新版样币了。尽管目前钱币市场上有高价收购的声音却无应音,因为现在的银行工作人员遵纪守法意识明显增强了,谁还会干这傻事? 迷雾重重的样币铸造量 以目前非常有限的造币企业相关资料计算,样币单枚(套)最大制造量是2万,最小的是01万,已知样币品种的数量基本上是在15万-17万之间。 对于造币厂厂志等资料中提及的几款数量为03万的样币,笔者认为其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确定。因为作为派发到各基层货币发行管理业务部门的样币数量,03万显然是不够数的,而作为高级礼品又显得简单了一些,量也多了。推测应是总数中的一部分数据。因为造币厂全档资料并未公开,而现在流入社会的一些厂志,也只是显示造币厂某一时段数据而已。 出于馈赠需要,造币机构曾制作了数量极少的精制币礼品,个别币配了证书却无编号。这个数量究竟是多少?央行包括造币机构未曾披露过。像建党、女足精制样币所馈赠的对象都是贵宾一级的。既然是贵宾,甚至包括外国中央银行或金融机构的高层。当时、现在和今后是不会因为要变现而出手的。因此,这些精品既使有真实的数量存在着,但对于大众化的纪念币市场和整个社会而言,出现的概率几乎是零。但是,并不是永远都不会出现,也许会出现各种意外的情况,使精品进入钱币市场。 针对上述已知数据,笔者总的看法是:流通纪念币中的精制币、精制样币、普通样币,与金银币同样存在着铸造量和发行量模糊不清的现象,特别是流通纪念币中的礼品包装类,只要央行不公布其准确的数量,与金银币一样,任何个人、任何央行之外的单位都没资格确定,他们是说不清的,即使说了,是缺少信服力的。另外,对于现在还未出现的精制币或精制样币,绝对不能说央行未曾造过。央行未对此作过披露,因此,就不可有这样的断言。 谈到数量及版别探究话题,我国最著名的流通纪念币收藏家孙克勤先生堪称这方面的楷模。在孙克勤编著的《中国普通纪念币珍品图录》(北京出版社出版)书里,在对某款币的数量及版本,以及出现于市场的描述中,多采用了亲眼体会“发现”、“未发现”、“不多见”和“估算”等探索的口吻,十分谨慎和严谨。 孙先生在该书中多次提到,近年来仍有小批量纪念币精品在持续不断露面的现象,比如建国35年上海版精制币(P4页),2007年4月“露面数十套”;建国40年精制币(P18页),2007年市场出现;第11届亚运会精制币(P19页),2005年之后一次性冒出小批量的;植树节精制币(P21页),2006年突然出现“数十套”;希望工程精制币(P39页),2008年在深圳突然出现“百枚”。可以看出建国35年币是1984年发行,2007年出现,时隔竟然达23年;建国40年币1989年发行,2007年出现,时隔18年;第11届亚运会币1990年发行,2005年出现,时隔15年;植树节币1991年发行,2006年出现,时隔15年;希望工程币1994年发行,2008年出现,时隔14年。 精品“突然”出现在市场的原因,据分析应该是长期存压品,或与银行机构设置及掌管纪念币的工作人员有一定关系。货币发行业务部门与钱币学会通常合署办公,有的学会管理着一定数量的纪念币,或出自于银行的行长办、行政、接待、宣教、工会等部门,应排除钱币市场币商行为,试问有谁会捂着早年精制币这么多年? 因精制币不受任何规定的管制,预计随着纪念币市场趋热,今后还会陆续出现。精品突然出现的现象,同样适用解释样币出现的路径。 样币具有集藏价值 笔者在本文“样币有何基本特征”一段中,认为“样币”二字没有任何观赏价、艺术价值。但是,为什么却又说样币具有极大的集藏潜力和价值呢?这是因为: 一、样币的稀罕性决定了其显贵的地位和坚实稳定的市价基础。一是与同题材的纪念币相比,样币数量是稀少的。我们可以大致推算一下:1984年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台港澳),以每个省一级的央行分支机构和商业银行“工农中建”来计算,再按每一个省级行政区平均有10个地市一级的央行分支机构和“工农中建”,共有1450个货币发行管理业务部门,按每个基层业务部门配发10枚(套)计算,总计需要145万。倘若再加上央行总行、各家商业银行总行、造币总公司和具体造币厂、国外央行等处的留存、归档,现在常见的15万-17万之间的数量是符合实际的。即使1988年设置海南省和1997年成立重庆直辖市净增2个,再到1997年和1999年设立港澳2特区,总数为33个,样币数量仍在2万上下。关键之处在于,与全国参与纪念币集藏总人数相比,“溜”出来的样币毕竟是极少数了。曾记得1993年古玩市场上几乎没有样币出现,1994年和1995年北京月坛、上海肇家浜路样币的叫价一般是30-150元,后来市价逐步上涨了。二是寻找样币配套的纪念币爱好者不断增加,从而加大了收藏界和市场对样币的本能需求。看似上千至2万的铸造量,但流入社会的样币在数量和规模上与同题材的纪念币相比,犹如大海的一滴水。 二、国家货币法律的颁布和各项规章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健全,是今后早期样币资源逐渐枯竭、干涸的一把固锁。由于国家已开始重视样币流损问题并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管,这对已进入社会收藏领域数量有限的样币来说,无形等于加了把“铁将军”。因此,其升值空间应十分可观。 钱币界收藏样币,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扭曲的追求”,这个看法值得大家商榷。持此观点的人士认为:如果钱币爱好者喜欢上了样币,就会滋生银行相关管理人员的违规行为。 笔者感到,此结论显得过于简单和武断。国家禁止样币流通,是因为样币流通了,会对金融秩序造成混乱。还是让我们来仔细推敲一下条例和办法:两个条规共同规定样币“禁止流通”,却未否定样币本身的钱币文化概念价值。 应该说钱币爱好者在任何货币面前,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因为货币的发行权和管理权在国家。一旦某些钱币因发行机构的闪失而流进社会,对收藏界人们来讲无疑是珍贵的,这是把玩钱币的最高境界之一,这一点完全符合物以稀为贵的真理,也不是什么新事物。如站在纯收藏的角度看,样币流入社会之错的板子不应“打”在钱币爱好者身上,只有靠具体负责货币发行管理的专职部门和人员今后严格依章办事、防微杜渐才是。
银币通常是指正式发行流通的银元;银元样币是指少量铸造,呈样未获批准的样品。
以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为例:曲须龙便是通过了审核,获准发行的正式龙洋。
长须龙虽然龙图很美,但因文字较粗壮,两边花枝也较曲须龙稍逊,所以呈样未得通过。只能做为样币存档了~
一、什么是纪念币?
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有纪念意义的货币就叫纪念币,是国家对普通货币的一种补充,对国民来说可以从另一个方面了解国家的货币政策,具有收藏及纪念价值。
二、纪念币分类:普通流通纪念币和贵金属纪念币
1、普通纪念币:
自1984年建国35周年开始发行以镍合金、铜合金、钢芯镀镍等金属制造的纪念币,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为法定货币,由银行等面值兑换,由于前期量小,受众面小,在2016年二轮生肖猴发行之前也都会溢价交易(不是溢价发行)。
普通流通纪念币
2、贵金属纪念币:
自1979年开始发行以金、银和铂族金属(钌、铑、钯、锇、铱、铂等8种金属元素)制造的纪念币,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由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销,为法定货币,但是溢价发行。
贵金属纪念币(熊猫金银纪念币)
三、普通流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区别
质材不同:
普通纪念币包括普通流通纪念币和纪念钞,材质是用于印制钞票的纸张或者铸造普通硬币的金属;贵金属纪念币包括金币、银币、铂、钯等或其合金铸造的纪念币,材质是金银等贵金属。
面额代表的意义不同
普通纪念币的面额表明其法定价值;
贵金属纪念币的面额是象征性的货币符号,并不表明其真实价值。
流通性不同
普通纪念币发行后,可与其他流通人民币等值流通,其面额计入市场现金流通量,成为货币供应量的一部分;贵金属纪念币不能流通,其面额不计入市场现金流通量。
在所有的古货币收藏中,袁大头是最受古玩爱好者欢迎的一种收藏品,原因就在于袁大头的发行时间离我们最近,是最容易收购到的一种货币,而且还能反映出袁世凯时期的经济文化。现在收藏袁大头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家都有几块上一辈人留下来的袁大头,那么这些袁大头到底值不值得收藏?袁大头一个值多少钱呢?
纯银999高仿银币
首先来说说普通年份的袁大头的价格吧。普通年份的袁大头一般是指民国3年,民国9年和民国10年发行的,这些年份的袁大头价格在600元钱左右,而民国8年的发行量少,价格在800元钱左右。另外还要看这些年份袁大头的保存情况,如果成色较新,没有多少磨损的话,价格可以达到1000元钱。现在很多人家估计都有普通年份的袁大头,如果拿到古玩市场上去卖,可以参考一下这个价格。
纯银999高仿银币
除了普通袁大头,还有一些特殊的袁大头,比如民国三年版有个O记版,这款袁大头由于图案特殊,而且稀有,价格可以达到100万左右;除此之外还有“签字版”袁大头,价格更高,市场价值已经有400万左右了。但是这些稀有袁大头可遇而不可求,早就被一些老古玩玩家收藏过去了,有的已经成为国家文物,放在博物馆里面了,作为普通收藏者几乎得不到。
所以说袁大头一个值多少钱也不好给出明确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家中现在有袁大头,那么起码值500元钱以上,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袁大头的价格也会越来越高。
一、国库银和普通银有什么区别
国库银是储备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纯度是999的银子。纯度为999的白银银是战时储备银,市面是不销售的,只有国家的机构才拥有。市面上流通的都是普通银。
二、国库
国家金库简称“国库”,是国家财政收支的保管出纳机构。国家既可以在财政机关内部设立独立国库,又可委托国家银行代理。
我国实行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制。为了节省人力、物力,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实行两套机构,一套人员的办法。国库业务实行垂直领导。各级国库主任由该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任,副主任由主管国库业务的副行长兼任。
三、国库的基本职责
根据《国家金库条例》的规定,国库的基本职责有:
(1)办理国家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和留解;
(2)办理国家预算支出的拔付;
(3)向上级国库和同级财政机关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4)协助财政、税务机关督促企业和其他经济收入的单位及时向国家缴纳应缴款项,对于屡催不缴的,应依照税法协助扣收入库;
(5)组织管理和检查指导下级国库工作;
(6)办理国家交办的同国库有关的其他工作。
四、白银
白银,即银,因其色白,故称白银,与黄金相对。多用其作货币及装饰品。古代做通货时称白银。
自古以来,白银就一直与黄金一起,被作为财富的象征。
与黄金相比,白银因供应充足且价值较低,故更多且更早地应用于造币,进入流通领域,很多国家均建立银本位制,把银币作为主流货币。
中国古代的银铸货币。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的银铸货币。20世纪60年代中期,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外包金银箔铅饼的殉葬冥币,说明楚国已经使用了圆饼形式的银铸币。1974年在河北战国时中山国遗址发掘出银质贝币 4枚。同年在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出土了18块银布币,其中空首布 1块,平首布17块,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银铸货币。中国的银质货币分银两和银圆 2种。银圆系近代仿外国银圆的产物。银两是中国古代的秤量货币,要检验其成色,秤定其重量,确定其价值后,才能充当货币使用。它的形制与规格,随时代不同而异。主要有棒(铤)、圆饼形、扁平(铤)、马蹄形、船形、秤锤形等形状。宋以前多称为铤,宋改称为锭,元以后总称为元宝。
汉代 汉代的银币,多在赏赐、租税、赎罪、珍藏,或与外国通商时使用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法定银币是汉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铸造的白金三品,以银锡合金为币材,质色纯白。第一种为圆形龙币,上有龙纹,叫做“白选”,重八两,每枚价值四铢半两铜钱三千文。另一种为方形马币,上有马纹,重六两,值五百。还有一种为椭圆形龟币,以龟甲为币纹,重四两,值三百,但它是“虚币”,不久即废。西汉末期,王莽于居摄二年(公元7)开始实行币制改革,发行了“银货”二品,“普通银”每流八两,值钱一千文,“朱提银”每流值钱一千五百八十文。
魏晋至隋代 银币已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如在南北朝晚期的内地贸易中,用银币作大额支付的已越来越多。这一时期银币的主要形式有银铤、银饼等。1955年在南京光华门外黄家营5号六朝墓出土有银五铢2枚,是仿照铜钱而制,可能并非用于流通。
唐五代 白银已出现正式进入流通的趋向。有些大额支付都用白银,其他如租税、赏赐、进奉、布施斋僧、军费岁计官俸赎罪、馈赠、赈恤救灾、债务等等,也有时用白银,尤其在岭南交广地区,“买卖皆以银”。唐、五代银币有铤、饼、钣、笏、笋、船形和银钱等。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银质“开元通宝” 421枚,当时大概还不是通货。此外还出土了安庸调银饼等,系上贡的租税性质银两。1956年陕西西安大明宫又出土了苗奉倩、杨国忠进奉的五十两大银铤。1962年陕西蓝田县关村庙还发现一块“壹铤重贰拾两”的小银铤。这些银铤多在面背刻凿有阴文,内容是进贡人的姓名官衔、年份及事由等。
宋代 银币已成为国家法定货币的一种,民间与官方普遍使用,不受区域的限制,通行全国,也是当时纸币的兑现基金。但白银在宋代尚未充分获得价值尺度及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职能。宋代白银的形式有多种,最普通的是锭,有大小几种。大锭重五十两,小锭则重量不等,有二十五两、十二两许、七两许、三两许等。大锭两端多呈弧状,束腰形,上錾文字,记有地名、用途、重两、官吏、匠人姓名等。宋代银锭已屡有出土。1955年湖北黄石市石寨山出土了 293件,大小不等,总计约重达3400两。1958年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也曾出土了5件。
此外,宋代宫廷还铸造过许多金银钱,作为冥钱殉葬、赏赐馈赠及娶亲时的撒帐钱或洗儿钱等,湖南长沙出土的“庆元通宝”银钱及传世的“太平通宝”银钱均属此类。
金代 章宗承安二年(1197)曾铸造“承安宝货”银币,自一至十两分为 5等,每两折钱二贯。这是中国有法定计数银币的开始。金朝民间多以银论价,交易完全用银1981和1985年在黑龙江省先后发现了5枚金代“承安宝货”银锭,面值均为一两半,重593克,字迹、库部押记及形制几乎完全相同。此外,还发现过正隆、大定、奉和年间的银锭。
元代 白银的货币作用日趋发展,不仅借贷、俸饷、爵赏、赐功、劳务报酬、大宗交易及税收用银,物价也以银来表示,甚至发行纸钞的准备金也用白银,以银为本位。这时期白银已经确立了它的货币地位,成为元代民间的通货之一。其形式仍以锭为主,呈扁平砝码状,大的五十两,上面多阴刻地名、监纳、库使、库副、提举司、秤子、银匠等名称。至元三年(1266)开始将银锭称为“元宝”。另外,元代还曾铸造过“大朝通宝”“至元通宝”、“元贞通宝”银钱及一种寺庙所造的供养钱等。
明代 英宗即位(1436)后,白银已体现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的货币职能。嘉靖时,用银就更为普遍,当时的田税、徭役、商税、盐税、关税和其他税收,都一律折银征收官俸和国库开支也用银支付。明代后期不但大宗交易用银,而且连小生意也都用碎银交易。这时白银最终排挤了纸币,并取代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明代银币的形式仍以银锭为主,最大的锭重五百两,一般元宝仍重五十两,还有各种小银锭和碎银两。大锭上都铸印有铸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小锭上有时还铸印有年号及地名。另外,明代还铸有大小不同的银钱,如“永乐通宝”、“万历通宝”、“天启通宝”及万历年间的各种“矿银”等。明代的各种大小银锭,传世和出土的很多。
清代 银两已成为法定的本位币,银两与制钱具有主辅关系。银两作为本位币的地位,到1933年废两改元时才被取消。清朝银币的名称和形式,种类繁多,各地银币也有自己的名称。大体可分为 4种:第 1种是元宝,俗称宝银,呈马蹄形,重五十两;第 2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十两,又称小元宝;第 3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似馒头,重一、二两到三、五两,也叫小锭;第 4种是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名称,重量在一两以下。
清朝晚期,由于外国银圆大量流入,充斥市场,为了抵制洋圆,挽回利权,兼以补银两与制钱之不足,始自行仿铸银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各朝,在福建、台湾、浙江、上海、湖南等省,先后仿铸了各种式样的“银饼”和“银钱”。光绪八年(1882),吉林省首先用新式机器试铸过银圆,称为“厂平”,不久即废,未正式通用。光绪十四、五年间(1888~1889)两广总督张之洞奉命在广东创办钱局,购置机器,铸造“龙洋”,各省见有利可图,纷纷效仿,均先后设厂,自铸本省的“龙洋”。宣统二年(1910),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圆为本位币,单位为圆。清代银圆面有“光绪元宝”、“宣统元宝”或“大清银币”字样,背刻铸蟠龙纹图案。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 9成。在流通中按个计数使用。据统计,清末铸银圆总计达 28亿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