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河南、云南
蜜蜡即密腊,呈不透明状或半不透明状的琥珀被称作密腊,树木脂液化石,为非晶质体,无固定的内部原子结构和外部形状,断口常呈贝层状,折射率介乎154至155,双折射不适用。
物理学验定,蜜蜡的比重在105至110之间,仅比水稍大,为珍贵的装饰品。
最常见的蜜蜡是产在波罗的海以及北欧的**蜜蜡。一般只有**,甚至有些还是半透明的状态。那里的蜜蜡有约四五百万年的形成历史,由于形成年代比较近,所以这样的蜜蜡还没有彻底石化,质地还比较柔软 。在蜜蜡中也只属于比较便宜的。
而真正珍稀蜜蜡的出产地一般在中东,例如伊朗、阿富汗,以及缅甸、巴基斯坦和非洲。有许多种颜色, 皆因埋藏地质含矿物质的不同。这些珍罕蜜蜡形成年代在四五千万年以上,甚至有一亿多年。但它们的数量却非常稀少,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蜜蜡一般生长在沉积地层和煤系地层中。
远在三四千万至一亿年前的始新世和白垩纪年代,地球上生长着许多针叶植物:松柏和枫树,这些树木多脂液,在某一地质时期受到外界强烈刺激,分泌了大量脂液落在地上,并随着地质层变动而深埋地下,再经过三四千万年以上的地层压力和热力,这些脂液便石化为蜜蜡。地质学研究又表明,琥珀最早形成于距今一亿年左右的白垩纪,最迟点则在距今二千万年左右的中新世,中新世形成的蜜蜡已经比较软(多米尼加蓝珀即其中之一)。之后,因针叶林剧减和石化时间愈来愈不足,加上地层运动渐渐稳定,蜜蜡的形成就愈来愈少。琥珀形成以后,在悠悠岁月中,经历地壳升降迁移、日晒雨淋、冰川河流冲击的种种磨炼,有的露出地表,有的再埋入地下。露出地表的蜜蜡,有的被冲入海中成为海珀,有的被冲入湖中成为湖珀,再埋入地下的成为矿珀,(多蕴于沉积地层和煤系地层)。琥珀在形成过程和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受到周围水土有机物、无机物和阳光、地热等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了种种变化,除母体仍为树脂(已经石化)外,其他诸如颜色、比重、硬度和熔点等,都产生了一定差异,甚为玄妙,甚为奥秘。古人始终无法获得合理解释,只有现代化学、物理学,才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分析出其中的玄妙。
蜜蜡即密腊,琥珀的一个品种,呈不透明状或半不透明状的琥珀被称作密腊,树木脂液化石,为非晶质体,无固定的内部原子结构和外部形状,断口常呈贝层状,折射率介乎154至155,双折射不适用。物理学验定,蜜蜡的比重在105至110之间,仅比水稍大,为珍贵的装饰品。
蜜蜡为非晶质体部分组织较疏松而又不含其他矿物的蜜蜡能浮于水(英文蜜蜡Amber一词自阿拉伯文,其原义即为“浮于水”的意思)。蜜蜡摩擦产生静电荷,能吸附纸片、铁屑等轻微物品,部分不摩擦亦带有静电荷,握之有“啜手”的感觉。
在中国,自古及今称呼蜜蜡亦有过好几个不同的名称,例如有虎魄、琥珀、珀、蜜蜡、遗玉、江珠、顿牟、育沛和红松香等数十种之多,其中亦有地方、和时代之分。但是现在,琥珀市场越来越细化的基础上,才分出了蜜蜡的支系。石化年份亦同于其他珀类,短则二千万年至五千万年,长则六千万年至上亿年,市场上常见的基本都是石化两千万年至五千万年的矿,石化年份越长的越罕见也越有价值。
中国的蜜蜡产地主要有三个,辽宁抚顺,河南西峡,云南丽江,不过呢,虽然中国出产蜜蜡,可情形却不容乐观:
1、辽宁抚顺的琥珀最出名
抚顺琥珀,与煤伴生,主要产于世界最大露天煤矿——抚顺西露天矿,沉积于煤层与煤层顶板的煤矸石夹干之中,其色泽油润,色彩变幻,手感细腻,暗香缭绕,是我国珍贵的稀有宝石,举世闻名。
抚顺不光琥珀名扬天下,它的琥珀雕刻工艺也是数一数二,其鼻烟壶琥珀内画,堪称一绝,已传承了7代,历史悠久,不过呢,说起来一声叹息,抚顺琥珀已经枯竭了,抚顺琥珀的雕刻老手艺也渐渐消失了。
2、云南的琥珀产量最少
中国云南,据考证,是我国古代的琥珀产地,云南永昌距离目前的缅甸琥珀产地仅130公里,但是产量不大,早在明代时就已经开采枯竭,当然,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文献中所记载的云南永昌琥珀,其实就是缅甸琥珀,而且,缅甸在古代本来就是咱中国的。
目前,在云南的丽江、宝山、哀牢山等地仍有琥珀出产,主要产于第三纪煤层中,颜色多为蜡**,半透明,个头很小,直径1~4厘米,产量很小,无大规模开采,所以,也没什么人关注,更谈不上知名度。
3、河南西峡的琥珀药用多
河南西峡的琥珀年龄很大,产于白垩纪的岩层中,距今已有1亿年,琥珀呈瘤状、窝状产出,大小不一,琥珀大者如鸡蛋,小者如米粒,当地人称之为“豆珀”。
西峡琥珀,大多数含有砂岩、方解石和石英包体,颜色有**、褐黄和黑色,半透明到不透明,内部偶然可见昆虫包体,质地松散、发脆,出土后容易裂成小块,所以并不适用于宝石,只能药用,真是令人惋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