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料及考证,从周朝至明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1644年),中国民间已有翡翠玉器及饰品,但数量极少,未受到起码的重视。这一时期的玉件多为各种软玉制作的雕件。即使到了明代,翡翠也未被重视。
清代康熙以后,缅甸国王常将翡翠饰品作为贡品,向中国皇帝进贡,历史上著名的“翡翠之路”得到了拓展。
康熙之后,由于乾隆皇帝对玉有着特殊的爱好,使得大量的翡翠进入皇亲国戚阶层,翡翠业迅速地兴旺了起来。翡翠逐渐流入中国上层社会,为统治阶级所注重(尤其在清末,翡翠受到慈禧的特别偏爱,其身价陡然上升。据记载:曾有一外国进贡者向慈禧献上一颗大钻石,她不接受,反而欢迎送给她小件翡翠的人。在慈禧的殉葬品中,有翡翠西瓜两个,绿皮红瓤,黑子白丝,估价值白银500万两;翡翠甜瓜4个,形象神似,估计价值白银约600万两;翡翠荷叶1件,叶上布满绿筋,估计价值白银285万两;翡翠白菜2棵,生动逼真,令人叫绝:菜心上有两只满绿的蝈蝈,绿叶旁有两只**的马蜂,均为一块玉料制成,估计价值白银1000万两。另外还有许多翡翠制品)。
1928年慈禧墓为军阀孙殿英所盗,致使这批翡翠珍宝大量流失海外。从史料中及这些史实可以看出,到了清代特别是清末,翡翠在中国文化及玉石贸易中的地位已超过了白玉和其他玉石。
另外,翡翠制品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就已流入中国西南边陲,但数量极少;在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中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600年),具体说来从周朝至明朝,翡翠饰品在我国还很稀少,在使用上没有受到注意和重视;在封建社会晚期(公元1644~1911年),由缅甸北部至中国云南腾冲,再至中国内地的“翡翠之路”得到了较快的拓展,翡翠饰品在我国的地位和影响已逐渐超过软玉中的上品——白玉,受到了宫廷权贵的喜爱而盛行于统治阶层;历史进入近代及现代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翡翠饰品已从宫廷及上流阶层走向民间。在中国,特别是在南方流行,并且在世界华人经济圈,中华文化,东方文化意识圈内流行。
翡翠的定义及名称由来
翡翠是一种以硬玉为主的纤维状、致密块状的钠铝硅酸盐矿物体。硬玉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造岩矿物之—辉石中的一种少见品种,属单斜晶系。晶体形态为短柱状、纤维状微晶体。翡翠的颜色千变万化,多绿、红、紫、蓝、黄、灰、黑、无色等。根据绿色的色调、亮度利饱和度,翡翠可分为祖母绿色、苹果绿色、葱心绿、菠菜绿、油绿、灰绿等人种。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折光率1.66—1.68,双折射率0.012—0.020,无多色性。硬度6.5—7,密度325-43g/韧性极强。翡翠的英文名称为Jadeite。 意为佩戴在腰部的宝石。翡翠—词作为硬玉的名称,行业内外基本达成共识的说法有二:
一是借用。 翡翠一词最早早出现在汉代,原意是指一种羽毛颜鲜艳的小鸟。“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这是东汉年间许慎《说文解字》对翡翠二字的解释。后来,古人将这两个原本形容鸟羽毛的字转用红色和绿色的饰物。大概到了宋代,翡翠二字合并,用来描写碧绿绿色的碧玉,这时的“翡翠”两个字所说的玉,是硬玉的体:因主要产于缅甸,故又称为缅甸玉。
二是音误。在明末翡翠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而当时中国山产的和阗玉被称为翠玉。当缅甸硬玉流入中国时,由于分辨出这不是中国的和阗玉即翠玉,即将之称为“非翠”,即“这不是中国的翠玉”之意,久而久之,“非翠”就变成了“翡翠”了
一楼说的对!翡翠的确是很晚才传入中国的,并不是想大家理解的那样,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我下面找到了一些资料,相信应该能对你有所帮助:
翡,赤羽雀也,这是东汉年间许慎《说文解字》对翡翠两神出鬼没解释。后来,古人将这两个原本形容鸟羽毛的字转用到描写红色和绿色的饰物。大概到了宋代,两字合并,用来描写碧绿色的的碧玉(非指矿物学中的碧玉Sio2),这时的“翡翠”两个字所说的玉,却并不是我们现在的翡翠玉(即缅甸玉),而是一种软玉。现在,真正的翡翠玉,是硬玉的集合体,成分为钠铝的硅酸盐NaAl[Si2O6],因主要产于缅甸,故又称为缅甸玉。
翡翠,因其主要色是绿色和褐红色,因而与古人的翡为红、翠为绿的解释是吻合的。大概也是这个缘故,翡翠两字才逐渐从碧玉(软玉)变成今天硬玉集合体的专称。
根据考古文物资料,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认为,18世纪硬玉才从缅甸传入中国云南。一般认为我国真正出现缅甸是明代以后的事。到了清代,由于皇宫贵族对她的喜爱,才身价百倍,成为玉中之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