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字旁加玉是什么字?

日字旁加玉是什么字?,第1张

昱的拼音是yù,意思是日光。

基本释义:

一、光辉灿烂的,明亮而闪闪发光的

1、焜昱错眩。——《淮南子·本经》

2、后一日不亡,帝一日不得亲政。则此七年者,月之朗于夜,非日之昱于昼也。——王夫之《宋论·哲宗》

3、又如:昱昱,昱耀(明亮);昱奕(明盛)

二、照耀

日以昱乎昼,月以昱乎夜。——《太玄·告》

三、明天

昱,明日也。从日,立声。——《说文》。段玉裁注:“凡经传子史,翌日字皆昱日之假借,翌与昱同立声,故相借。”

相关组词 

一、昱日 [ yù rì ] 

解释:明天。亦为祭祀名。

王国维 《观堂集林·释昱》:“《卜辞》又有祭祀名曰昱日,殆与肜日同为祭之明日,又祭之称与?”

二、昱耀 [ yù yào ] 

解释:明亮。

南朝 梁武帝 《凤台曲》:“羽衣昱耀,春吹去复留。”

“王加玉”的读音是jué

珏jué: 合在一起的两块玉。二玉相并或二玉相碰。说明:在“琴瑟”二中,“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声响”之义,表明“琴瑟”为弹碰式乐器。珏,珏乃玉中之王。

解释

珏与玦同音,但两者又有不同,两者都是形如环而有缺口,但是从文字学角度来分析,两者的区别一目了然,珏,从字形上看,左边的王旁,也是玉,意思是两块玉在一起,所以珏是成对的,多见于出土古墓女主双耳侧,而玦则不然,玦只指环形有缺口的玉,通常为男子佩带,数量为一块,而就大小来说,珏比玦要小一些。

新石器时代、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墓葬中,常有发现,多放置于死者的耳旁。作耳饰玉器。到汉代,主要作佩玉用。玉珏用途,古今说法甚多,概括起来有五种:一作佩饰;二作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三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四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待于境或一定地方,见玦则不许还;五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

来源

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玦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小玉珏 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较大体积的块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新石器时代玉珏 制作朴素,造型多作椭圆形和圆形断面的带缺环形体,除红山文化猪龙形块外,均光素无纹。红山文化猪龙块(又称兽形块)形制特殊,形体普遍较大,有的块上有细穿孔,当是佩玉。考古发掘已经证实,该文化的大型块多出土于死者胸前,可以确定它不是耳饰。 商代玉珏呈片状,尺寸一般在5至10厘米,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光素的,环窄;另一种为龙形玦,作卷曲龙形,龙张口露齿,背饰扉棱,龙身饰勾撤云雷纹,俗称“假阳文”,线条转角方硬,图案化风格强烈。周代玉珏仍作片状,肉部明显宽于商代,中孔较小,并出现椭圆形块。玦身多为光素,部分饰弦纹、云雷纹,纹饰与商代相比有简化趋势。龙形玦很少,且多无脊齿。 春秋、战国玉珏数量最多,此期玉珏 形体较小,一般直径在3至5厘米。玦体作扁片状,普遍饰有纹饰,素面的很少。纹饰主要是当时流行的细密风格的蟠螭纹、蟠虺纹。用双钩阴线或宽阴线隐起加发丝线方式饰纹。

动物形块简化成阴线刻交尾双龙、双兽纹玦,少数精品在两端透雕兽首形象。汉代玉珏不多,风格沿袭战国,小玦不及战国时精致。此时出现了一些较大的玦,直径在10厘米以上,应是佩玉或符节器。 宋以后出现仿古玉珏 ,主要仿春秋战国造型。宋仿纹饰多不合古制,块体比战国厚重。明、清两代伪古玉珏 ,纹饰处理和雕刻刀法很难达到战国时自然流畅、锋利健劲的效果,往往徒具古形,缺乏古意。

该字同“曜”,读音: [ yào ]

部 首 :日  

释义

照耀;明亮。

日、月、星均称“曜”,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如“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其余依次类推。

可组词

宸曜[chén yào] 喻指帝王的恩泽。

虚曜[xū yào] 犹虚耀。 妄自炫耀。

曜煜[yào yù] 辉耀。

灵曜[líng yào] 同“ 灵耀 ”。

昡曜[xuàn yào] 光彩夺目。

艳曜[yàn yào] 同“ 艳耀 ”。

显曜[xiǎn yào] 显现闪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032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