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多刺的植物。在棘刺尖端雕刻的猕猴。 形容 欺骗 的 勾当 或 艰难 的事业。
成语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 然后 能观之。”
成语语法: 作宾语、定语;指骗人的勾当
汉口堤角公园位于汉口的东北角,占地约20公顷,因距闹市区较远,虽风景秀丽、绿化成荫,但平时游玩的人其实并不多。我曾多次到过此园,因之路熟。从古色古香大门进入,很快就在秀美的“闻风阁”前找到了《猴趣》大型石雕。这组石雕是由四只灰白石质精细雕琢的猴子组成,据说每只猴子高24米,宽13米,厚13米,重达3吨,四只猴子神态各异,一只蒙眼、一只捂耳、一只掩口、一只端坐,均呈半蹲姿势,模样憨态可掬,逗人喜爱。于是我便用相机分别给他们照了像,看看这些照片也蛮有意思。
四只猴子的起源或传说是什么?取意如何?我特意查了一下资料。
解释之一:三只猴子呈半蹲姿势,模样憨态可掬:第一只用手捂着耳朵,第二只用手捂住嘴巴,第三只用手蒙着眼睛。行家介绍,取自孔子的那句话:“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 论语》载,颜渊问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应该怎样解释?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
解释之二:在日本学派生出《三猿像》图画来。画中三只猴子,一只捂耳,一只掩嘴,一只蒙眼, 表示不听不说不看。此图画题材,源自守庚申习俗。中国道教认为人体中有作祟之神三种,叫三尸虫。《太上三尸中经》:三尸虫“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间,上告天帝,以记人之造罪”。为了防止三尸虫殃人,逢庚申之日.夜晚不卧,守之若晓,这就是古代的守庚申风俗。守庚申的风俗传到日本,人们取三尸虫之数——三,和庚申之申的属相——猴,绘出三猿图像。画画上猴子捂耳、掩口、蒙眼,该是针对三尸虫在天帝面前进谗言而构图的。
解释之三:日本有 3 只猴子的说法,日语里猴子的发音是 “SARU”,这和文言文的动词否定形的词尾“ZARU” 很相近。如同中国有“少说为佳”、“祸从口出”、“不见不烦'等说法一样,日本也有劝人少惹是非的“不听、不看、不说”这种说法。而“不听”、“不看”、“不说”的词尾发音都是 “ZARU',听起来如同在说 “SARU”猴子。因此,日光的表现这“三不”形象的3 只猴子雕像在日本很有名。
解释之四:三不猴-不说、不听、不看。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论语》这部汉族引以为经典的修身处世之道也为少数民族所向往和尊重。孔子教导后人说:“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
从这四种解释可以看出,四只猴子石雕寓意的是一种“三不”或“四不”儒家思想。
《论语·颜渊篇》中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粗浅地理解,就是说孔子的弟子颜渊问仁,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这个克己,就是要把自己的行为举止克制在“礼”的范围之内。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做到克己复礼了,天下就归于仁治了。而为仁的条目则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不符合行为规范的,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行动的就不行动。这些条目都难实行。此章恭敬忠,比较容易学,学到了,就是仁。人们在古董店里常常看到的一尊“三不猴”座灯,便是源自《论语》中这“不说、不听、不看”的取意。现在汉口堤角公园里石雕多了一只猴子,其取意亦源自《论语》。四只猴子呈半蹲姿势,模样憨态可掬:一只用手捂着耳朵,一只用手捂住嘴巴,一只用手蒙着眼睛,还增一只安然稳坐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四不”之道—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动的不动,钊示人们要慎言善为、处世修身,从而免招是非,免惹争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