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头三通有什么讲究

佛头三通有什么讲究,第1张

问题一:佛头三通不正,有什么说法吗? 没听说有什么说法。而且有的地区念珠不带佛头,于是就没有三通。代表诸佛菩萨众生平等。

问题二:佛头和三通有什么区别?我想穿一串规范点的佛珠 佛头就是三通。通常一般对佛学有所了解的,一般都称为三通,或者母珠。因为叫做佛头的话,不太尊敬。

佛珠现在用的最多的分2个大类,一个是手串,一个是念珠。手串,就是戴着手腕上的单串的珠子。念珠一般指108颗的。

念珠一般由母珠(三通),子珠和隔珠组成。母珠1套,子珠108颗,隔珠3颗。子珠每27颗,加一颗隔珠。隔珠可以根据异地你的规律或者美观,可以多加几颗。女生以5mm,6mm的珠子为主,戴在手上一般4-5圈,男生一般以7mm,8mm为主,4圈左右。

佛珠是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在使用佛珠时,不要过分计较它的构造,颗数和质料才好。

只要能做到“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也就可以早证菩提,成就涅盘了。

阿弥陀佛!

问题三:藏式佛珠,三通佛头下的挂件,有什么讲究 不是讲究,而是习惯,具体有什么说法,那就渊源很久了,知道的人不多吧。

问题四:佛珠手串佛头有什么讲究 阿弥陀佛!

有三通的,代表皈依三宝。主珠代表佛,其他珠代表僧,绳代表法。

没有三通的,代表诸法平等,心无挂碍。

问题五:三通佛头往上戴还是往下戴 三通佛头向上,戴在脑后。不能向下。三通佛头代表佛陀,正中间的隔珠代表地藏菩萨,两边隔珠是护法菩萨,其他108颗是108罗汉,地藏菩萨在地狱救度众生,所以地藏菩萨朝下,佛头朝上。如果你有漂亮昂贵的隔珠想吊在胸前,可以穿个绳子吊在正中间那个位置,一样可以达到效果,没必要非得挂在三通下面。将地藏菩萨朝上戴只能说明此人已入地狱。当然很多人会批评我迂腐,觉得自己只是玩文玩而已,如果你不信佛就当我没说,随便戴吧。

问题六:佛珠的佛头三通丢了有什么说法吗? 没说法,因为是常有的事,在配一个就好了。

问题七:我想把我的三通佛头改成四通能行吗?有什么说法啊? 文玩这东西,感觉就是凭个人爱好

问题八:手串佛珠带佛头和不带佛头啥讲究 阿弥陀佛!

有三通的,代表皈依三宝。主珠代表佛,其他珠代表僧,绳代表法。

没有三通的,代表诸法平等,心无挂碍。

问题九:什么材质佛头三通好 不锈钢材质的

问题十:带佛头的手串和不带佛头的有什么区别 如果是佛珠的话一般都是要带佛头的,因为有了那个三通的佛头,才好连接佛塔,就是佛头上那个大致像个圆锥形的东西。在用手捻佛珠的时候也是捻到佛头时翻转过来再往回捻,不可以从佛头越过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收藏、佩戴,有些手串也是不带佛头的。这样的手串把玩手捻时就没什么佛教规矩了。

严格说,藏银配饰应该用在藏式佛珠上。藏式佛珠没有纯圆形的,多见为桶形、苹果形、圆片形、不规则形等。(我猜是因为以前的藏族人不懂用车床,做不出滴流圆的珠子)

所以说,如果你的沉香佛珠是圆形的,那就属于汉传佛珠,不适合配藏银饰品。

当然,文化习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藏传佛教在中原的流行,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融合,以及珠串、文玩的流行,市面上确实出现了很多不太“讲究”的“混搭”佛珠。

其实只要自己喜欢就好,反正现在大多数人带佛珠,也只是作为一种饰品而已。怎么搭配都可以。

但需要注意的是,配藏式佛珠时,不同材质间一定要加垫片,这是与汉式佛珠最大的区别。尤其是金属与植物、动物材质之间,一定要有垫片。否则藏银配饰会严重磨损佛珠本身,也会让佛珠与藏银的接触面变黑。

藏传佛教手串一般没有86颗之数。现将一般的数量和寓意展示如下:

(一)一百零八颗

是最为罕见的数目,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懊恼,从而使身心能到达一种沉寂的形态。百八懊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讲法,总的来讲,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来、如今、将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懊恼。如经中所言:

诸菩萨问: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阴有集,不知为痴,转入意地亦如是,识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有阴有集,乃至触亦如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无三世之语,而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既以心认识三为意地三,故通三世,如云集起名心、筹量名意、别知名识。意三既尔,故使所依五根亦尔。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百八。

(二)一千零八十颗

按天台宗实际,十界无不性具善恶,故一千零八十数目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懊恼,分解一千零八十种懊恼。“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即:1、天堂界,2、饿鬼界,3、畜生界,4、修罗界,5、人世界,6、天上界,7、声闻界,8、缘觉界,9、菩萨界,10、佛界。

(三)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进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十信:

1、决心,2、念心,3、精进心,4、慧心,5、定心,6、护法心,7、回向心,8、戒心,9、舍心,10、愿心。[8]

十住:

1、初发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贵住,5、方便具足住,6、正心住,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顶住。

十行:

1、欢欣行,2、饶益行,3、无瞋恨行,4、无尽行,5、离痴乱行,6、善现行,7、无著行,8、尊重行,9、善法行,10、真实行。

十回向: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2、不坏回向,3、等一切佛回向,4、至一切处回向,5、无尽功德藏回向,6、随顺对等善根回向,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8、如相回向,9、无缚无著摆脱回向,10、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

1、欢欣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难胜地,6、现前地,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法云地。

四善根:

指见道以前,观四谛及修行十六行相以到达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包括:1、暖位,2、顶位,3、忍位,4、世第一法位。

(四)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进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等觉: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践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如欲详细理解,请参阅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

妙觉:指觉行圆满之终究佛果,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位。

(五)三十六颗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以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包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反。

(六)二十七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圣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十八有学:1、随信行,2、随法行,3、信解,4、见至,5、身证,6、家家,7、一间(一种),8、预流向,9、预流果,10、一来向,11、一来果,12、不还向,13、不还果,14、中般涅盘,15、生般涅盘,16、有行般涅盘,17、无行般涅盘,18、下流色终究。

九无学:1、退相,2、守相,3、死相,4、住相,5、可进相,6、不坏相,7、不退相,8、慧摆脱相,9、俱摆脱相。[17]

(七)二十一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十地”见“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弟子珠”一段的引见,兹不赘述。而“佛果”指到达最终究成佛的果位。

(八)十八颗

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1、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

六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认识。

(九)十四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取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1、使众生返照自性,取得摆脱;

2、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

3、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4、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

5、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

6、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

7、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

8、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

9、使性多婬者,不生色念;

10、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瞋恚;

11、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闇;

12、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13、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14、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藏式佛珠也有圆的,现在很多上师和喇嘛身上的佛珠都是圆的。桶珠和鼓珠,算盘珠藏族民间用的更多一些。有说法是由于受手工制作条件和材料的限制而产生的。首先,藏族几乎是全民信奉佛教,而且自古一直如此,每个人的身上差不多最少都要有一条或几条佛珠,由于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工艺也没那么精湛,所以车成圆珠一来比较费精力,二来也不一定那么圆,所以鼓珠和桶珠就很流行,很多藏眼一类的菩提子自己就可以加工成鼓珠了。所以你现在看到真正的老藏式桶珠鼓珠都不是很规则,大小也不均匀,但反而有一种古朴朴实的美感。二来,藏族制作佛珠的很多材料也决定了制作圆珠子比较困难,比如老椰壳磨成的佛珠几乎都是扁的,很少有圆的,另外有些骨头制作的佛珠要磨成圆珠也很困难,随形状制作成桶珠更合适(嘎巴拉里的指骨念珠很具代表性),珊瑚也是这样,本身就是长条型的材料比较多见,所以中间打孔后稍加磨制就可以佩戴了。所以藏式的鼓珠桶珠就这样形成了一种传统,即使在工艺发达的今天仍然不乏其魅力,而被约定俗成了一种代表性的佛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094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