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金蝉远离地面,独孤而清傲,不食人间烟火,只饮露水,为高洁的象征,因此总结出关于金蝉的三个寓意:
第一:是取谐音,金蝉谐音“金钱”,寓意财源滚滚来,一般商人喜欢用这种说法。
第二:是中国古代延续上千年的传统说法,称蝉有先知先觉的的含义,寓意知人所不知,觉人所不觉。一般阴阳家和玄学家喜欢用这种说法。
第三:说蝉有“蜕变高鸣”的属性,所以,有得中高第的说法,一般学子喜欢用这种说法。
应该就是这些拉 我就知道这么多 呵呵
有象征意义,象征高洁的品格。
以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蝉》为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作品原文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扩展资料: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己平。”颈联随之一转,换了主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诗人由蝉的命运联想到了自身的不幸,回忆自己的仕宦生涯,流露出不尽的感慨。
“梗犹泛”这里用典,形容自己飘泊不定的宦游生活。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此联下句饱含了故园之思。
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
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
-蝉 (唐代李商隐诗作)
知了,学名叫“蝉”,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半翅目蝉科动物。知了飞进家里,从科学角度而言,并不是什么预兆,只是一种不太常见的自然现象而已。知了是一种对人类无害的昆虫,如果飞进家里,建议不要伤害它,可以把它捉住,到室外放生即可。
每到炎炎夏日,就是蝉的生长活跃期,但凡有树木和丛林的地带,经常会听到蝉的激越清朗的鸣叫声。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小精灵,并在诗歌中予以歌咏赞美。
唐朝诗人虞世南诗中写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代诗人骆宾王在诗中写道:“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古人认为,蝉高居树巅,“吸风饮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由此可见,蝉在古人心目中,已被视为品行高洁的君子的象征。
按照过去的一些说法,蝉飞进家里,属于“大吉之兆”,无论经商或者做官都会步步高升,鸿运当头。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毫无根据的不经之谈。蝉在正常情况下生活在野外,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遭到天敌的追逐,慌不择路地逃跑,有时会误打误撞闯入人家。蝉的飞行技术在昆虫中也不太高明,有时如果非得太快,或者受到风力影响,也有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果蝉飞到你家里,不必惊慌,可以在不伤害它的前提下捉住它,送到野外放生。如果对蝉的形象感到畏惧,不敢直接下手捉拿,可以先用塑料袋或者湿毛巾把它盖住,再把它包起来拿到野外。蝉是一种对人无害的野生动物,因此不仅紧张也不必伤害它。
1、腰缠万贯,知了,也被称为蝉,与缠同音。因此,古人们经常将玉知了挂件别于腰间,寓意着腰缠万贯,意为财源滚滚来,一般商人们都喜欢用这个说法。
2、一鸣惊人,知了每到夏天都会发出鸣叫声,且叫声绵绵不断,响亮清晰。在这之前,知了需要蛰伏很长时间,所以玉知了挂件也有着一鸣惊人的寓意,象征着一飞冲天。
3、生生不息,玉知了挂件还有着生生不息的寓意,因为知了拥有着很顽强的生命力,虽然知了鸣叫的时间只有一个夏天,但却很坚强,所以玉知了挂件象征着绵延不息的生命力。
知了趴在窗子上是好事情啊。蝉的寓意是君子,因为在古人的眼中,蝉是只饮露水的,有种清高的感觉 。古人认为蝉性高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在最后脱壳成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故而古人十分推崇。同时,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从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如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成语中称作“蝉形玉含”,寓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而把蝉佩于身上表示高洁。蝉与玉一样也有五德的:头上有冠带 是文;含气饮露 是清;不食黍稷 是廉;处不巢居 是俭;应时守节而鸣 是信。早在魏晋时期,曹植视蝉为“贞士”陆士龙交蝉引为“至德之虫”,故蝉这一意象被文人们赋予高洁之物并以自喻的内涵,唐代尤盛。
1、一鸣惊人是玉蝉的寓意之一。蝉这种生物是需要孕育4-5年的时间才能破土而出,长出翅膀,这是个十分艰辛的过程,但最终都能蜕变成功,翱翔天地。蛰伏数年,一朝放声,响彻天地。所以佩戴玉蝉吊坠,不管是在学业上还是事业上都有一鸣惊人、一夜成名的美好寓意。
2、富贵延绵也是玉蝉的寓意之一,蝉谐音“缠”,所以也有腰缠万贯的寓意,同时蝉的鸣叫声又是延绵不绝,自然富贵钱财也会延绵不绝的到来。
寓意一:蝉的形象在玉雕中很常见,寓意:腰缠万贯,因蝉又名“知了”,也含知足常乐的意思。
寓意二:为“一鸣惊人”,有得中高第的说法,一般莘莘学子喜欢用这种说法。
寓意三:是中国古代延续上千年的传统说法,称蝉有先知先觉的的含义,寓意知人所不知,觉人所不觉,一般阴阳家和玄学家喜欢用这种说法。
寓意四:蝉的寓意是君子,因为在古人的眼中,蝉是只饮露水的,比喻为人清正。
寓意五:静心,蝉与佛家的禅同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