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关于玉器制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万年前。两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了一些原始饰品的制作,这些制作比较粗粝的饰品材质各异,主要有兽骨、贝壳和石头(石头包括一些河磨石、透闪石等)这三种材质。制作工艺上除了简单的钻孔刻画外,甚至还有染色工艺(暂不确定这些颜色是出于先民们刻意染色还是自然染色,因为当玉器、石器与朱砂等颜料放在一起长达千年之后,在它们的表层就会形成朱砂沁,所以不能排除自然染色的可能)。这一系列的发现,足可见两万年前原始人类就已经掌握了石器的钻孔技术和刻画技术。
西周时期 雕刻动物
早在旧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已经有了爱美之心,于是就有了佩戴饰物的习惯,最开始先民们只是有意识的将一些漂亮的石头上钻眼穿绳佩戴,在饰品上还没有出现刻画雕琢图案的痕迹。先民们利用当时所捕杀动物的兽齿或较尖锐的石头做钻头,在实用器和饰品上面钻孔。
汉代 玉雕人
后来经过无数次的制作之后,先民们发现在钻孔时加入一些硬度比较高的细沙不但会加速钻孔的速度,还会增加钻头的使用寿命,而这些硬度较高的细沙主要是指被后世称之为“解玉砂”的一种细沙。因为技术的限制,当时的人们只能用双手转动镶有兽齿钻头或者石头钻头的木棍来打眼,至于器物的表面也只能用最原始、最初级、最简单的打磨方式来制作器物表面简单的形状,所以最初的玉器大都是素面无纹,器型通常被磨成圆形或者被磨成方的。
石器 齐家文化
距今约八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在玉器的制作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还看不到细阴线,其上的“牛鼻穿”和阴刻线都是由最原始的方法制作的,“牛鼻穿”是由石钻头加解玉砂钻出(红山文化的孔道一般由桯钻和管钻加解玉砂钻出),而阴刻线则是由绳子带动解玉砂琢磨而成。所以在红山文化时期应该还没有出现能够制作出较细阴刻线的旋转陀机。
红山文化玉鸮 牛鼻穿孔
陀机出现的时间很多人认为是良渚文化时期,但笔者认为砣机的出现或许与制陶工艺工具的发展出现有极大的关联(因为制陶工具也是由脚踩来带动旋转,砣机的原理也是如此,究其原因无非两点。
第一就是给制玉解玉提供更大的力度,第二就是用脚蹬可以解放双手,让手去更好的操作解玉琢玉的细节处理)当然关于砣机的出现时间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细阴线不像也不能够是用绳子加解玉砂就可以制作出来的,这种细密的阴刻线更像是用刀加解玉砂磨出来的。关于砣机现在可以定论的是,商代制玉的工艺可以确认是双人操作的砣机制作的,而且商代已经用青铜陀具替代了原来的石质或者骨质钻刻工具。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先民们最早用的雕琢工具是野兽牙齿或者石制较尖锐的工具。先民们用这种硬度偏弱的工具在玉石上反复刻画,可能是千百次的刻画才形成了这些馆藏文物的线条和形态。
雕刻精美的玉器局部展示
良渚文化玉器表面上的那些细密的图案很多线条都是用传说中的“昆吾刀”刻制的,而关于“昆吾刀”究竟为何物?现在还在探讨,这种刀是否为青铜所制呢?但如果它是青铜制作的话,那么为什么良渚文化没有青铜器出土呢?反倒是几乎没有在玉器表面雕琢图案的齐家文化有很多青铜器物的出土,这一现象是否有悖常理呢?
齐家文化 青铜刀
还有就是齐家文化中虽然出现了青铜制作的镜子、青铜制作的刀以及青铜制作的斧子但并没有出现青铜制作的解玉工具。而青铜制作的砣具,直到商代才出现。青铜砣具的出现使得制玉工具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商以后的玉器纹饰也因为青铜冶炼技术的不断提升而变得越来越精美。
当然,关于上古制玉在《诗经·小雅·鹤鸣》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事实上这句诗是被改过词语的,其实原文是“他山之石,可以错玉”。而这里的“他山之石”指的就是砣子和黄沙、红沙、宝沙等磨玉用的细沙,其硬度高于玉,因为它们通常被用来解玉,所以统称这些硬度大于玉石的细沙石为“解玉砂”,而这句诗中“错”有磨砻之意。
到了汉代因为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青铜砣具开始被铁制陀具取代。因为铁制砣具比青铜砣具更加坚硬耐用,并且自西汉发明“炒钢法”之后,中国的钢铁技术一直领先世界(炒钢法工艺领先于欧洲八百年),所以钢铁砣具一直延续到现在,不同的是铁制陀针越来细,样式功能也越来越完善,砣具的硬度也随之增强。
刻有阿拉伯文的玉雕
古代玉器制作一般有选料、开大料、扎锅、冲锅、磨锅、掏膛、镂空、上花、钻孔和抛光的工序。
加工玉的第一步就是得把玉石切割。即开大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解玉”,解玉一般用大型的线锯由两人拉动配合解玉砂切割大料,然后就是上陀机用大陀轮切出大样,再经过成型、碾陀上花、用桯钻钻孔、搜弓镂花,皮陀抛光,一件玉器才能算是成品。那么古人没有现在的电锯等先进工具,他们是如何将这么繁杂工艺雕琢到见方大小的玉料上呢?
估计您想不到,最初的解玉是用麻绳锯。在锯的时候,麻绳上沾有解玉砂,因为摩擦受热会使麻绳烧断,并且受热后会加大麻绳与玉料之间的摩擦力,解玉砂也会在摩擦过程中大量掉落,所以古人会不断的往麻绳里加一些硬质细沙和水,这样就能把玉石切割下来。不过这样不停的拉锯非常费工夫,也很考验人的耐力,当然也非常辛苦。并且这样雕琢的切口会留下明显的波浪纹。
玉璧 西汉
切割下来之后就要琢玉,打磨光滑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加工。因为接下来的加工需要更精细化的雕琢,需要双手专门去调节力度、角度和长度,于是古人就发明了砣机,砣机的发明使得玉工的双手得到了解放,更加方便研磨和操作。史前社会的玉工是席地而坐,把玉放在大的砥石上,加以蘸水沙研磨,打磨成光滑规整的形状。
文化器制作刻痕
其次就是钻孔。钻孔在古玉制作上很是重要,因为大多说古玉都是用作佩戴或者穿绳附着与衣帽之上。因为孔道在古玉上很普遍,所以孔道是鉴定古玉的重要途径。首先对于古人而言,钻孔是个时间活儿。已知出土最早的钻头是一些用黑石英制成的,黑石英的硬度是7度,而一般的玉是6,经过实验,将用同种材料仿制的钻头装在木柄上,通过人力或者原始机械反复旋转,最终可以在玉料上打出孔洞,但是这种制作方式非常考验制作者的耐力。关于孔道制作如果仔细观察古玉就会发现,在玉孔处会有解玉砂旋钻所遗留下的螺旋纹,如果将螺旋纹在放大镜下观察后你就会发现螺旋纹上会不规则的排布有晶粒状凸点。
老珠子孔道
在讲了古人制玉的一下方法之后,下面我们具体详述,看看古人究竟是如何用“他山之石”来加工玉的?
首先我们要看一下一种流传千年的制玉机器,这种制玉机器就是砣机,它又名“水凳”,而我们经常听到的“坐水凳”这个词就是形容,制玉工作者制玉时的状态为坐着制玉!
战国玉印章上的砣工
解玉砂,解玉砂往往都是用比玉石硬度高的矿物,细小的解玉砂一般直接来自于河道,而那些比较粗大的解玉砂会被用于钻孔或者充当切割工具,解玉砂比较尖锐的会被用在一些繁杂的纹饰雕刻上,大块解玉砂的用途类似于我们现在切割玻璃用的玻璃刀尖部的金刚石。
各种细砂
砣具,最常见的工具,可用于切割、镂空、钻孔和打磨。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切割机。
线具,同样是用于切割,一般会做成弓形锯的样子,用于玉器的镂空,拉丝工大都为线具切割而成,但是这种切割非常麻烦,切一块玉都要数小时之久。
线具切割镂雕的玉簪首
管具,管状道具主要用来打孔,一般都是满满钻进去的,如同钻木取火一般,钻出一个孔来,这种孔道一般而言比较大。
桯具,也是用来打孔的,不过是实心的,这种孔道比较小,一边用于穿绳连缀,比如金缕玉衣的玉片孔道都是这种方式制作的。
桯具打出来的孔道
总之,古人制玉因玉而制,随形而造,孔道和痕迹是古玉鉴定的必由之路,在笔者看来鉴玉学很多鉴定知识都来自于痕迹学原理!
古代匠人先把珍珠固定在卡子里然后用一种传统上应用很广的人力转杆,来回拉动,漫漫钻通,并不复杂
这种人力钻杆,在30年前的木匠行里,是主要的钻眼工具他的原理是,在一根直木棒上一端装钻头在木棒纵向整体正反方向,缠上细皮条细批条横向上装有横杆,把横杆来回拉动,批条带动竖的横杆正反来回旋转,于是钻头随之钻通材料这在古代玉器加工上,也有应用
任南所展示的红山玉器要比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红山玉器品种更多、更丰富,一些展品是当世的孤本、无价的珍宝。比如一件外形酷似红山玉猪龙的玉件,在环状玉件中间断开的咬合部,夹着一块细小的金属片。任南介绍说,这块玉出土时就夹着这块金属片,这金属片非比寻常,拿着它在坚硬的金刚石、玉石上哪怕轻轻一划,一划一道痕!
言及017毫米玉石钻孔之谜,任南说,这种做工奇特的玉器不止在红山文化遗址中被多次发现,在距今5300多年的安徽凌家滩古人类遗址中也有出土。“辽西的红山文化与安徽的凌家滩文化是有关联的,两地所出土的器物在诸多方面有承递关系。5300多年前的凌家滩先民,用直径不超过015毫米的钻管在玉器上钻出直径017毫米的管孔芯,比人的头发还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管钻工艺技术。”
只是玉石如此坚硬,雕钻比头发丝还细的管孔绝不是石片、骨针这类简单器具所能完成的,古人究竟使用了怎样的神秘器具呢?前些年,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用鲨鱼牙制作的雕玉工具,鲨鱼牙的硬度高于玉石,但用粗大的鲨鱼牙却无论如何干不了雕钻017毫米玉石钻孔的细活,“我们发现,玉石埋在土里的时候,是软的。
难道古人在玉石刚出土时,就立刻开始加工?即便如此,古人所用的器具到底是什么样的?采用了一种怎样的特殊制作工艺呢?”连见多识广的任南也认为这依然是难以破解的“谜中之谜”。
类似017毫米玉石钻孔这种至今难以解释的神奇现象,任南还在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遇见过一例。“在四块每块重达几吨的三星堆玉石上,我们发现,多处切痕的底端呈两头上翘的弧形,这就推翻了线切的传统结论。以今天的技术手段,能在坚硬的玉石上形成这种上翘的弧形,只有一种工具可以做到:盘锯!”在距今至少4800年的久远年代,三星堆遗址所在地,居然出现了类似“盘锯”式的切割工具,这怎么可能?
关于017毫米玉石钻孔的成因之谜至今争议不休,虽然存在种种疑团,但传统的“线切说”依然颇有市场,可在三星堆的玉石切痕前,震惊之外唯剩疑惑,“线切说”根本无法立足!
另外,这些玉石上的切痕也不太可能是石器切割出来的,因为切割这么薄的石缝,石器必然断裂。
任南发现,这些玉石上的切割痕迹,有的是深达几十厘米的切口,有的切缝仅1毫米左右。按照常理,用线切割的痕迹应该是向下的,而这些玉石上切割出来的痕迹却是中间凹,两头向上翘。这种痕迹用线是切不出来的,倒很像用精密的切割锯切出来的。
从“以已知验证未知”的怪圈中跳出来
那个年代通过这种种“未解之谜”,不断向今天的文明世界传递着若隐若现的信息,有揭示、有叮嘱、有告诫
无论是017毫米的玉石钻孔,还是三星堆玉石的千古切痕,种种已发现和待发现的神奇现象已开始不断暗示今人,传统的考古理论需要做重大修正乃至颠覆性改写了。就比如我们认定辽西牛河梁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在牛河梁祭坛上挖出的冶炼青铜的坩埚又作何解释呢?考古学家郭大顺表示,考古队的确在牛河梁发现了青铜器件,这说明当时的红山人已经掌握了冶炼青铜的制作工艺。
如今人类的科技水平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但当今人类文明的发达也极易使我们堕入“以今天视角判定过去,以已知验证未知”的怪圈。学界也习惯用一种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社会发展史来考量人类自身的前世今生。凡是超出我们理解框架,令今人无法认定的事物与现象,不是被搁置忽略就是被视作异端,这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一些红山文化遗址中,不止一次发现粗劣的石器与一些先进器具并列存在,而这些器具绝不是石器时代所拥有的,红山文明真的是人类的起点吗?
在显微镜下观瞧细若毫发的017毫米的玉石钻孔,站在三星堆巨大玉石的奇异切痕前,一个已经消亡的伟大上古时代似恍惚浮动,神秘、旷远、惊世骇俗、难以探知。那个年代通过这种种“未解之谜”,不断向今天的文明世界传递着若隐若现的信息,有揭示、有叮嘱、有告诫、有预言,引领我们一步步临近世界奥秘的真相,悄然改变着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红山会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吗?那么凌家滩呢?良渚呢?都是人类文明起点?
还是跳不出地方主义窠臼,这些都是夏人的遗址,夏人失败后分别向南北逃亡,红山、凌家滩分别是哪个地区的南北方向?山东地区!夏人从山东地区分别向凌家滩(夏桀奔南巢),红山(夏桀王子北上)逃亡。
古代虽然没有锋利的工具,但前人用丰富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一套打磨玉器的方法。
第一步:开玉
这一步就是将未经雕琢的玉石切开,需要派人把玉架到木架子上,然后周围分别安排人用一些初级的刀具将其外边包围着的石头削去,削去多余的石头后就出现了一块完整的玉。
第二步:切割
这一步要先把之前完整的玉放到旋车上去。然后,一边安排多个经验丰富的工人轮流踩旋车的登板,另一边安排工人割玉。一位工人的左手托玉料将玉抵在旋车正在旋转的钢盘的刀刃,右手忙舀解玉的砂浆浇在玉石上。
割玉很有讲究,手拿割刀的人要根据设计好的图样裁出差不多的玉块大小。根据图样,玉料一般先切成条状或方状,以利于之后的雕刻。
第三步:冲洗
这里的冲洗不是生活中的洗干净东西就行,而是把上一步切好的条状或块状的玉料用钢圈合着参了水的红沙,一边磨一边冲,直到玉块上的方角变成圆角。
第四步:磨石
这一步需要借助磨石头的碢,把碢用来打磨玉石的粗糙表面,直到玉石的表面变得滑润和细腻。
第五步:雕刻
工人根据画好的图样现在玉石的表面大致勾勒设计图的轮廓,然后用各种小工具一点一点雕刻成型。这里安排的工人往往都是经验丰富的工人,否则一不小心就把一块宝贵的玉料给毁了你。
第六步:打孔
古代的玉一般用来佩戴在使用者身上,所以打孔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一步。工人们把玉放在小孔的桌上,然后一起使用金刚钻和弯弓来回旋转,直至穿透玉石到达桌上的小孔处。
琮
是中国古代汉族用于祭祀的玉质筒状物,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在玉器中,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璧。璧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环状物,凡半径是空半径的三倍的环状玉器称为璧。
璧,古代的一种器物名,一般为玉制,也有用琉璃制的。璧的形状通常呈扁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但也有出廓璧,即在圆形轮廓外雕有龙形或其他形状的钮。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
鸳鸯通天孔这一特征是为了美观和立体感设计的,同时也可以起到穿线悬挂的作用。
一般古代玉雕件的顶部左右有一横穿对孔,作为皇室贵族的饰品佩戴。
中国古代玉器中,明清玉器是广大玉器爱好者收藏的重点品类。明代玉器主要是采用我国新疆出产的和田美玉。和田美玉有质地温润、细腻、莹润的特点,仿佛有玻璃质般的感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