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器的种类众多,常见的大约为七类:
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烧成温度在900摄氏度左右,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黄河流域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赭陶为主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等色绘饰的陶器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几何形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漩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出土一件陶钵,其口沿内壁上画有3组跳舞的人群,5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植物纹样,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
黑陶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3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灰陶和夹砂陶占据主要位置
白陶的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000摄氏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安阳殷墟出土白陶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就不再烧造了
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又加上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颜色
瓷器器形若按大类分:有碗、杯、盘、壶、罐、盏、觚、盆、瓶、炉、盒、匝、枕、洗、尊、缸、冥器、塑雕、日用瓷器、文房用品等。每一大类又有若干品种。还可以按瓷种、釉色、时代等分类,但是主要分类是根据器形分类。谢谢
是的。中国是瓷器之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英语中,“瓷器(china)”和“中国”是同一个词,不管原因是什么,至少它表明了瓷器和中国之间的持续关系。中国人历来“尊天”,仰望的是青天,青天是“正义”的化身。因为对天的崇拜,天的蓝色就会成为中国人的“绿色”基因,于是自然把绿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穿藏蓝布,用青瓷碗,吃绿色食物。
读书人希望“胜于蓝而胜于蓝”,在仕途上有“蓝天”的梦想,想做人民热爱的“蓝天”,即使回到田野后,仍想着能“名垂青史”,“留心依史”由此可见“绿色”在学者心中的分量。青花瓷的流行是最直接的例子。青花瓷是一种白底蓝花的彩色瓷器。它属于釉下彩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它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它是在绿色毛坯上画上图案,涂上透明釉,在窑中高温烧制而成。
青花瓷的普及改变了长期以青瓷为主的局面。中国引以为傲的瓷器历史始于青花瓷的出现。最早的青花瓷发现于唐代。这只蓝白相间的碗出土于1999年印度尼西亚海上的“黑石”号唐代沉船1983年在扬州文昌阁附近三元路遗址出土的唐代青花瓷宋代的青花发现的很少,因为它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并没有变得流行起来,到目前为止,还能看到宋代的青花瓷器。
1956年在浙江龙泉金沙塔出土的宋代青花碗青花瓷真正的辉煌在元代,装饰构图饱满,层叠而不乱,笔触流畅有力,轮廓渲染沉稳,主题图案多样。马未都说:“天下皇帝袁清华的出现,确立了清华七百年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
黑瓷和白瓷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两类瓷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瓷窑都烧制精美的白瓷和黑瓷。
白瓷与黑瓷的区别主要在于瓷釉中铁的含量高低。中国古代瓷器中,铁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呈色元素,铁含量的高低对瓷器的呈色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白瓷瓷釉里铁含量低于1%,而黑瓷瓷釉中铁含量大于5%,铁含量在1-5%之间时,瓷器会呈现从绿色、**到酱色的颜色,铁元素含量越高,瓷器的颜色越深。因此,白瓷和黑瓷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白瓷瓷釉中铁含量低,而黑瓷瓷釉中铁含量高。
中国是瓷器之国,历史上许多瓷窑都烧制精美的白瓷和黑瓷。比如隋唐邢窑白瓷、宋代定窑白瓷、明代德化白瓷都是非常著名的白瓷品种。黑瓷中东晋德清窑黑瓷、宋代建窑黑瓷、吉州窑黑瓷等也都是享誉古今的珍品!
唐邢窑白瓷罐
宋定窑白瓷盘
明德化窑达摩像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首壶
宋建窑黑釉油滴盏
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盏
看你按什么分类,按产地分类有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广东石湾窑、山西窑、河南巩县窑、长沙窑……。按品种分类有官、哥、汝、定、均、龙泉、越窑……按釉彩分类有珐琅彩、粉彩、青花、点彩、单色釉红釉、黄釉、茶叶末釉、青釉、白釉、黑釉、釉上彩、釉下彩……
宋瓷窑场首推五大名窑,即汝、官、钧、哥、定。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窑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镇(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 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 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 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 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 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 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 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白釉
大约在北齐,古人才烧出相对意义的白瓷。唐代邢窑白瓷撑起了半壁江山;五代到北宋白瓷以邢窑、定窑为代表;凭借景德镇洁白如雪的高岭土,元代的枢府釉、明永乐的甜白釉,均领一时之风骚。17、18世纪,福建德化白瓷异军突起,大量出口欧洲各国,“中国白”之名对西方产生过巨大影响。
黑釉
黑瓷早在东汉就已出现。东晋的德清黑釉率先举起一面大旗,至唐代黑釉烧造已不再有技术障碍。宋之黑釉首推建盏,其原因在于宋代饮茶习俗的改良。在大环境影响下,辽金元的渔猎文化中也见黑釉。康熙一朝,景德镇烧造出著名的黑釉——乌金釉。以质量论,乌金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青釉
宽泛地说,商代已出现原始青瓷。唐代越窑青瓷被茶圣陆羽誉为如冰似玉,并最终成就了传奇的秘色瓷。从科学意义上讲,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官、哥、钧都属青瓷;此外,北方耀州青瓷和南方龙泉青瓷堪宋代民窑青瓷之代表。清代青釉按色差由深及浅,可分为豆青、东青、粉青。单用一种色彩作为表现手段,青瓷在古往今来的各色瓷器中无疑是魁首。
酱釉
严格意义的酱釉在宋以前未见实物,仅见褐釉。宋代酱釉迅速崛起,定窑中有名为“紫定”的品种;耀州窑亦大量生产酱釉,与定州酱釉在颜色上近似,但略显清亮。明代酱釉少见。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烧造酱釉,因使用紫金土,得名为“紫金釉”。至此,酱釉获得了其历史上最高的地位。
黄釉
汉代的铅黄釉首开黄釉装饰之先河。隋唐黄釉分两类,低温以三彩为主,高温以寿州窑黄釉为代表。辽代尚可见黄釉,而宋金元时期少见。按传统说法,明代黄釉以弘治"娇黄"首推第一。明清各朝将官窑黄釉的标准烧造延续下来,成为皇家规范。内外普施黄釉的瓷器被尊称为"黄器",又称"殿器"。
红釉
唐代长沙窑的铜红釉是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红釉;宋代钧窑之玫瑰紫色在当时可算最红的颜色;而真正意义的纯正红色诞生在元代。明代红釉首推永乐的“鲜红”和宣德的“牛血红”。清代红釉除大名鼎鼎的“郎窑红”外,还包括祭(霁)红、豇豆红、珊瑚红、胭脂红、盖雪红、窑变红等等。
绿釉
两汉及唐、辽重视厚葬,绿釉大部分充当了冥器角色。宋金绿釉首推定窑,称为“绿定”。元明时期对绿釉态度淡漠,直至清代康熙中期,郎廷极创烧著名的“郎窑绿”。清代绿釉包括瓜皮绿、湖水绿、苹果绿、葱心绿、松石绿等等。此外,孔雀绿釉属于一种特殊的绿釉,又称“孔雀蓝”,色彩独特。
蓝釉
唐代早期的三彩上首次出现了蓝色,入宋后则只有钧窑的天蓝釉可以贴近。元代景德镇重新以钴为呈色剂,烧造出纯正的蓝色。明代蓝釉以宣德朝的“宝石蓝”、“雪花蓝”最为著名。康熙时期的霁蓝、天蓝、月白,其釉色依次减淡。康熙朝复烧“雪花蓝”,雍正朝创新“青金蓝”,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官釉
唐代邢窑之“盈”字白瓷与越窑之“秘色”青瓷,是官釉瓷器的开端。北宋汝窑与官窑出现的灰蓝色调,标志着宋代官方陶瓷美学形成,这一标准延续至南宋之官釉及宋末元初之哥釉。明清时期,景德镇以青花、彩瓷占据了官制瓷器的领地,宋以来形成的官釉理念就此基本终止,仅烧造少量仿制品,供宫廷怀旧。
色斑
唐以前,陶瓷不见标准意义的色斑作品,仅见点彩。入唐后色斑作品大增,统称为“花瓷”。宋金磁州窑在黑釉之上以大片色斑装饰,称为“铁锈斑”;钧窑的民窑系统亦出现大量色斑作品。元代龙泉窑发明以褐斑装饰青瓷,日本称为“飞青”。清代康熙时期的“虎皮三彩”、乾隆时期的“桃花洞”,均为创新品种。
仿生
唐代绞胎、绞釉陶瓷的诞生,使人工之器向着相反的自然美学追求迈出了一步。宋代之兔毫、油滴、玳瑁、鹧鸪斑,以其高度审美层次,为仿生瓷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清代乾隆时期是仿生瓷的高峰,出现了仿木、仿玉、仿竹,仿石,仿古铜,仿剔红,仿金银等等。乾隆朝的仿生瓷已由仿釉至仿形,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