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行层理:在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相互平行的、水平或近水平的、由中粗砂岩、砾岩组成的层理,一般认为是在水流能力比形成大型交错层理更强的高流态条件下的平坦底床上形成的,其特点是颗粒粗,伴生剥离线理,与大型交错层理共生。形成环境主要为河流、海滩、浊流等环境。
2 递变层理:也称粒序层理,以粒度递变为特征的沉积单位。递变层内除了粒度递变之外,一般无任何层理;其底部与下伏岩层总是突变接触,单个递变层的厚度变化大,一般为几厘米-几十厘米。常见于浊流环境中,在潮坪、河滩、三角洲、陆棚等亦可见零星分布。
3 沉积环境:一个发生沉积作用的、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地貌单元,并以此与相邻的地区相区别。
4 沉积盆地分析:将沉积盆地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如沉积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学科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如钻孔、露头观察和地球物理等方法对盆地的形成、沉积充填、古地理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5 无障壁海岸:无障壁海岸与广海陆棚之间不存在障壁岛、沙坝或生物礁等障壁地形。海水与大洋连通性好,可以充分的流通和循环,海水的盐度正常。这里受到明显的波浪和沿岸海流的作用。这类海岸又称作广海型海岸或大陆海岸
6 现实主义原理:现在正在进行着的地质作用,也曾以基本相同的方式和强度在整个地质时期发生过,古代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作用加以解释。
7 瓦尔特相律:瓦尔特相律的基本含意是:在连续的地层剖面中,垂向上几种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相互出现的次序,与它们在横向上所出现的相带顺序是一致的。
8 福劳德数:福劳德数是急流和缓流的定量判断准则,与流体流速、重力加速度和流体深度有关。计算公式为:Fr= 惯性力/重力=V/ gh 其中:Fr为福劳德数,V为流体流速;g为重力加速度;h为流体深度。 Fr =1时,为临界流;Fr>1时,惯性作用大于重力作用,水流为急流;当Fr <1时,惯性作用小于重力作用,水流为缓流。
9 生物礁:生物礁是指由造礁生物原地生长建立起来的水下隆起,沉积厚度比相邻地区大,具有完整的生物骨架,形成深度从海水表面到水深200米以下,有些地区可延伸到深达500米。 10 冲积扇:由洪水携带沉积物从山区流出,在出山口的山麓地带因坡降减小、流速减缓条件下沉积物堆积而成。主要分布于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区。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辐向剖面呈下凹状,横向剖面呈上凸状,扇体半径自几百米到几百公里。一系列冲积扇体叠置可构成冲积扇体系。
二、 简述题(任选3题,每题20分,共计60分)
1 简述层面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环境意义。
(判分标准:类型(1)满分为8分,应答出主要的波痕类型的名称、特征、环境意义,据回答情况给分;类型(2)-(5)满分各为3分,每种类型的名称、特征、环境意义各占1分)
层面构造是在沉积岩层面(顶面或底面)上的各种特征,主要有波痕、细流痕、剥离线理、冲刷痕、压刻痕。
(1)波痕:由水流、波浪或风的作用,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波痕的类型、波痕的大小、形态、对称性、介质类型各有不同,按介质及作用(成因)类型分为水流波痕、浪成波痕、干涉波痕和改造波痕、孤立波痕、风成波痕。
A、水流波痕由单向水流作用在床沙表面所产生的,在河流、三角洲等环境常见。
B、波浪波痕是由波浪作用于床沙表面而产生的波痕,在湖泊、海洋的滨岸地区常见。
C、干涉波痕和改造波痕是在浅水区,由不同方向的波浪或不同方向的水流,同时或基本同时的联合作用下形成的干涉波痕和改造波痕常出现于前滨或潮间带,是很好的沉积环境和古水流标志。
D、孤立波痕是在泥质物表面由于砂供应不足而形成的不连续底形,孤立波痕与正常波痕相似,但它们发育不全,波高较低,因此波痕指数较大,构成透镜状层理。
E、风成波痕一般具有直、长而平行的脊,形态不对称,其内部构造和水流波痕相似,具有前积纹层。风成波痕发育于沙漠、海岸、干旱—半干旱气候下的河流等环境中。
(2)细流痕:细流痕是由细小水流的刻蚀作用所形成的表面侵蚀痕迹。当水位下降使沉积物表面暴露于水面之上时,水便从沉积物中溢出,形成薄层水,并侵蚀沉积物表面,形成细流痕。细流痕具有不同的形状,如树枝状、网状,细流痕可作为指示沉积物表面间歇短期暴露和古坡向的一个标志,常见于潮间带、海滩、湖滨、洪水后的泛滥平原区。
(3)剥离线理:砂岩层面上存在的水流线理称剥离线理,表现为彼此平行的线状浅沟和低脊或颗粒弱定向排列。剥离线理常分布在平行层理的层面上,是急流的良好标志。主要见于海滨、湖滨、三角洲平原和浊流环境。
(4)冲刷痕: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蚀出来的痕迹称为冲刷痕,风化露头上,在其上覆砂岩层的底面以凸起的铸型保留下来,可以形成于介质流动的各种环境中。如槽铸型由不连续的舌状突起体组成,突起的上游一端呈浑圆状,且突起稍高,向下游端变宽和变缓,一般平行水流方向的雁行状成群出现。大量发育于浊流环境中,是良好的古流向标志。
(5) 压刻痕:水流携带的物体在沉积物表面运动时所刻蚀出来的痕迹称为压刻痕(工具痕)。压刻痕主要见于河流环境。
2 简述浊积岩的沉积特征。
(判分标准:(1)内部结构的满分为10分,(2)古生物特征和(3)岩矿特征的满分各为 5分。)
(1)内部结构
一个完整的浊积岩序列由五个具特殊沉积构造的单位组成,即鲍马序列。鲍马序列是鉴定浊流沉积的重要标志。
递变段(块状层或粒序层,A段):递变段是浊积岩层序的底部单位,一般由砂岩和含砾砂岩组成;具明显的递变层理。底部含砾石,底面上有槽铸型、沟铸型等各种底痕,与下伏岩石为冲刷侵蚀接触。在厚的递变层底部可出现几厘米厚的逆粒序层,但很快就变成正粒序层。
平行层理段(B段):平行层理段主要由中、细粒砂级物质组成,有时也显示递变特征,沿层理面有时可见剥离线理。有时B段为块状砂岩,并与A段呈递变关系。
水流波痕纹理段或变形层理段(沙波纹层理段或包卷层理段,C段):此段一般由粉砂岩组成,常显示水流波痕纹理(如波状交错层理)或变形层理(如包卷层理),偶尔有爬升波痕交错层理或大型水流波痕层理,与下伏的水平层理段(B段)为突变接触。
水平层理段(D段):一般由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有明显的水平层理,与C段为渐变接触。
块状泥岩段(E段):此段一般由块状泥岩组成,为浊流之后稀薄的悬浮物质沉积形成。其中有时含半深水、深水有孔虫化石和平行层面或与层面微斜交的表生生物遗迹化石。
在E段之上发育有深海泥岩或泥灰岩,含典型的远洋生物化石,是浊流之间的间歇期正常深海沉积作用的产物,称F段。F段与E段不易区分。
完整的鲍马层序仅见于很厚的浊流沉积或复理石沉积发育的地区。鲍马序列常不完整,沉积序列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2)古生物特征
浊流沉积之间的深海沉积中含典型的远洋浮游生物化石,如有孔虫、放射虫等,沿层面分布有形态复杂的表面遗迹化石,如弯曲状、螺旋状、网格状等。而在浊积岩中则可含有异地带来的浅水动物化石,如浅水底栖有孔虫、钙藻化石和大型介壳化石等。
(3)岩矿特征
深海浊积砂岩的成熟度低,其矿物成分为陆源碎屑,且多为不稳定成分。除石英之外,还有相当多的岩屑、长石、云母和泥质,多为硬砂岩或岩屑砂岩及长石砂岩类。有时含浅水生物碎屑。分选和磨圆均较差,基质含量一般大于15%。
这是红珊瑚的一个品种,代表日本产的高品质红珊瑚。最顶级的阿卡级别红珊瑚产自日本高知县的深海。日本阿卡珊瑚的品质很优异,价格昂贵。
阿卡在日语里就是“赤”的意思,引到中国以后,好多人把顶级的红珊瑚称为赤血,英文被称CoralliumJaponicamKishinouye,行内人叫法:阿卡Aka、牛血红珊瑚、Red Coral 、赤色珊瑚;它一般生长在水深110-420米的海域。
1853年在黑船事件后,日本的阿卡红珊瑚被逼迫门户开放,被西方人运到欧洲去贩卖,这种高品质的珊瑚被称为阿卡AKA,日本阿卡红珊瑚无与伦比的品质才渐渐被世人熟知。而在此之前无阿卡(AKA)这个名称。所以阿卡就是指日本产的高品质红珊瑚。
扩展资料:
红珊瑚分为阿卡珊瑚、沙丁珊瑚、莫莫珊瑚。其中阿卡珊瑚算是这些种类里颜色最美、品质上佳的。
有这样几个角度可以帮助判断阿卡珊瑚的品质。
首先就是颜色。
阿卡红珊瑚是红珊瑚中非常优质的种类,品质极高,颜色深红美丽,牛血红极其闻名。阿卡红珊瑚的阿卡之名,就得名于日语“赤”的发音。因此其外表赤血一般的颜色就必不可少。
第二就是腊质程度,阿卡珊瑚有种油脂一样的光泽。
比如红珊瑚的另一品种沙丁,即便再红、再油,也做不到阿卡珊瑚的半透腊质;将它们放大看,更可以看到沙丁的介质分布群很零乱,而阿卡珊瑚则十分均匀。
第三就是珊瑚的纹路。
阿卡红珊瑚具有生长纹,横截面看,呈现同心圆形状,可以参考树木的年轮,一圈一圈的。当然,由于阿卡红珊瑚的质地非常细腻紧密,因此阿卡红珊瑚的生长纹并不是特别明显。但还是能明显感到非常自然的那种生长纹路。
第四就是白芯。
珊瑚的本色其实是白色,他们从食物和海水里吸收铁元素,慢慢变成红色,但是一些地方还留下白色的本色,尤其是靠近珊瑚内部的地方。
除此以外,因为红珊瑚是由珊瑚虫堆积而成,珊瑚虫穴居在红珊瑚的虫洞之中。所以,如果珊瑚上有虫洞,也是红珊瑚天然而正常的特征。
参考资料:
_红珊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