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红宝石,其实不过是银铺用不知名的人造水晶切割出来的罢了,胜在切面很工整,一颗小拇指指甲盖大的红宝石镶嵌在银戒托其中,四周包围了十二颗小红宝石,无论从哪个角度望过去都是闪闪发亮的,很是美丽。
江都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地方,那里有我的许多朋友,我们一起去学习经管,学习礼仪,一起军训挨骂,一起踏上舞台,也一起喝过酒,在路边撸过串,半夜在公园的路灯下笑得像个疯子的自拍,坐着没有头盔的摩托车在无人的曲径狂飙。
阿落笑道,太久远了。
是了,那以后,已过了十年。我把红宝石戒指从一堆杂物里取出来,端放在手心处,布满灰尘的戒指暗淡无光,戒托发黑。好似也就剩下这个小东西留下来了,这些年搬过无数次个住处,能一直留在身边的东西并不多。很多书也在搬迁中遗失了,香水,衣服,饰品,化妆品,被子枕头,都在每一次换地方时能扔即扔。
阿落说我是一个很淡的人。
我一直没明白,淡是什么意思。
我把红宝石戒指用牙膏洗刷了一遍,喜欢绿茶味的牙膏,不喜欢薄荷味,却不喜欢绿茶味的饮料,当然,也不喜欢薄荷味的饮料。以一种怪异的姿态存在,又以一种卑微的姿态活着,所幸无人看管,可以肆意妄为。
戒指上的红宝石还沾着没有擦拭的水珠,窗户透过的阳光细碎的洒落在戒指上,清亮的水珠也被染成了阳光的颜色,折射出红宝石闪烁的光芒。
我还记得当时买这个戒指的心情。
忐忑不安与期待,怀着复杂的心情在决定后又豁然开朗。
喜欢,怎么能不喜欢。
每天都戴在手上,舍不得摘下,后来是怎么被封存起来了,是热情过去了吧。就像一锅水一直在加热,烧开了,也烧干了,烧干了的热情不是不喜欢,只是没有那么强烈的喜欢了。
后来才明白,有些事物,喜欢,可以埋藏在心里很久很久,有些事物,不喜欢,就算表现得再热情,都会觉得牵强。有时候东西坏了,确实可以修,可是人们的关注点往往在于修,却不知道,不喜欢的东西坏了,还是不喜欢,就算修好了,也还是不喜欢。重点是我不喜欢了,而不是它坏了。
我把红宝石戒指小心翼翼的用绸布包裹起来放入首饰盒中,拥有是一种幸福,如果不能,那就把喜欢藏起来,藏深一点,假装不喜欢,可能还有可能继续喜欢下去。
我知道这样很丧,但是,喜欢就是喜欢,你要我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还会喜欢多久,可能是下一个十年,可能是明天,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
白银的比重是十点四九。老天宝白金戒指的比重是二十一点四,白银的比重是十点四九,我们可以通过同体积的材料来辨别,白金的重量几乎是白银重量的两倍。老天宝白金戒指用肉眼观察是灰白色的,质地比较坚硬,硬度为43;而白银的色泽是洁白的,质地细腻光润,比白金软一些。
这个银戒指很漂亮,一看就是老工艺。黑的年代的象征,别擦亮啊,会擦坏的。“元吉”应该是当时做这个戒指加工店的店号,按当时的话叫着刻号,现在叫着商标。凭工艺看是用钢模打出来的,应该是民国的。
古代饰品估价要加入文化遗产价值,做工精美的,后妃王侯将相使用过的,按照其历史价值和工艺估价。不在这个范畴的不值钱,毕竟古代工艺不可以和现在相比,现在的更好一些。
这只是一个银戒指,你放心,红宝石不可能是真的。俗话说好马还有好鞍配。真正的红宝石不可能用银子做戒指托,会用黄金的。所以,尽管凭照片无法辨别红宝石真假,但正常情况下,这枚戒指应该不是真的红宝石。
金银首饰都是按克回收的,称一下多少克,再查一下现在银多少钱一克,就知道能值多少钱了。
不值钱。铜戒指的价格在几百元左右,因为铜的颜色过于暗沉,目前市场上的铜戒指并不热销。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民国男子的服饰品
(一)帽子
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
1、礼帽
清朝末年,礼帽传入中国。民国初年常见于 礼仪 场合,因此称礼帽。中国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礼帽,先将羊毛擀压成毡坯,再盔烫成帽胎,整理、装饰成帽。
礼帽如果按风格来分,有大礼帽和小礼帽两种。大礼帽的帽冠较高,一般高度在14~19厘米之间最为普遍;而小礼帽款型则相对较小。
除了按照风格样式来分,还可以按照礼帽的材质来分,通常可以分为:皮礼帽、呢子礼帽、兔绒礼帽、条绒礼帽等。
礼帽也可分冬夏两种款式,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丝葛。它的形状大多是圆顶,下面有宽阔的帽檐。穿着中式、西式服装都可以戴礼帽,这是当时男子最庄重的服饰。至于其它便帽,样式也比较丰富,一般都以各人的身份、地位及职业而定,没有统一的制度。
2、瓜皮帽
瓜皮帽,也称“小帽子”,六块瓦帽,属于便帽的一种,是清朝最为普遍、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一种帽子。从小孩到老年,人人都可以戴它。它虽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却是人们日常所必需之物,甚至一天到晚的被人们戴在头上。因其造型呈多瓣状,和西瓜皮有点相似,在民间则被谑称为“西瓜皮帽”,这大概就是“瓜皮帽”名称的来源。这种便帽上锐下宽,以六瓣合缝,缀檐如筒,有的底边镶一约一至三厘米宽的小檐,有的无檐,只用一片织锦缎(又称片金)包个窄边,前端钉一个玉或翠的饰物,帽顶钉一个大红襻疙疸。俗称“帽头儿”。
“瓜皮帽”相传是沿袭明太祖所制六合帽,创自明太祖洪武年间,取其六合一统、 天下 归一之吉祥寓意,世人皆戴之。瓜皮帽的质料春冬用{缎,夏秋则多用实地纱,颜色以黑色见多,夹里用红,富者用红片金或石青锦缎缘其边。讲究点的人,也有在颜色和纹饰上与身上的袍褂配套穿的到清朝初年,在款式上虽然仍以六瓣合缝为之,男性戴的瓜皮小帽分平顶帽和尖顶帽。平顶有12瓣、8瓣两种,尖顶只有6瓣,12瓣是年过花甲的老年人戴的。8瓣是中年人戴的,尖顶6瓣的都是小青年戴的。,质地分为硬胎和软胎,平顶大都做成硬胎,内用硬纸板为衬并絮以棉花。尖顶大都为软胎,取其便利,不戴时可折之藏入衣袋之中,日之“军机六折”。帽子又有“结子”,俗称“算盘结”,都用红色或黑色丝绒线编成,有丧则用黑色或白色。结子的大小也随时而变,一度崇尚樱桃般的小结,转而又流行大结。清末有以珊瑚、水晶、料珠等代替结子的,其结子小如豆粒。又重蓝色,戴时喜将帽子偏倾于前而半覆于额前。至宣统时,帽檐有重叠多至七八道者。
另外,为区别帽子的反正,还要在帽缘正中靠下的地方,另缀一明显的“标志”,如四方形装饰物,此为“帽正”或“帽准”。帽正的质料取决于戴帽人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贵族或有钱的人,可用珍珠、美玉、玛瑙、翡翠、珊瑚、猫眼等各种名贵的宝石做帽正,更有用碧霞珠宝以炫其富贵与显赫者。一般人也可用烧篮、料器(玻璃)、小银片……等为帽正。当时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八旗的纨绔子弟,为求美观,往往还要在帽疙瘩上挂一缕一尺多长用红丝绳做成的红穗子,称做“红缦”。
3、鸭舌帽
民国时期,流行鸭舌帽,为青少年和 儿童 常戴,帽子前沿的形状好像舌头,戴时,帽子和帽舌相扣,前面低;后面较高,成为斜形,看起来类似瓦盖,因此,也有人叫它“瓦盖帽”,一般用灰色或蓝色的呢、布制成的。
另外,还有一种男学生所戴的帽子,称为学生帽。造型和鸭舌帽相同,但帽围较坚实,用厚胶片做帽舌,不能相扣。
(二)眼镜、钢笔
随着西服东渐的热潮,新的饰物也开始出现,眼镜流行趋势的大盛就是这时的一个代表,滴溜溜儿园的镜片固定在无框的金属架上,一时被称为金丝眼镜。民国初期男子最时髦的配饰就是一副金丝边眼镜,大城市里的洋行高级职员带一副金丝边眼镜当然是气派非凡,并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性象征。后来小城镇中的“布衣绅士”也不甘落后,也要带上一副金丝边眼镜以证明自己的新潮。还有些人眼睛很好明明不近视,但也要找副金丝边眼镜来戴,也算过了时髦隐。
(三)表
价格不菲的西式手表,对于装饰品不多的男子们来说,真是一件既美观又现地位品位的东西。先是流行戴在手腕上的手表,再后来,怀表流行了,一下子个个都要装模作样的在胸前吊上一条表链,就算没有必要,走在路上还要时不时停下脚步,拿出怀表来看一看,以让人知道他是时髦的人。
(四)腰带
腰带是中式长裤穿着时不可缺少的,腰带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专门系裤子的“裤腰带”一种是系在上衣腰间的“腰带”裤腰带是用黑色或蓝棉布缝制而成,宽约3厘米,也可以用白色丝绸制作。按风俗,小孩长到十二岁本命年时,应系红色裤腰带,另一种腰带原是系在长袍腰间的带子,一般的是在腰间束以湖色、白色或浅色的丝带,它的长度,可以在腰间系结后下垂与长袍齐。
(五)长围巾
民国时期最有只是的人群是大学学生和大、中学教师。他们的穿着与普通市民中的先生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习惯在长衫上系一条长围巾。到了民国后期,这一种穿着打扮,俨然成了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装束了。当时女性专用的手巾也被男士广泛的运用了,放在西装的口袋里显得格外绅士。
(六)手杖
民国初期,手杖更与眼镜、怀表一道,装饰着 留学 归来或者文明人士的虚荣世界,甚至令一些阔家**忍不住也要女扮男装时髦一下。上世纪前半叶,由于好莱坞**及西欧 绘画 的影响,人们逐渐钟爱于步行手杖了。当时时髦男子的必备装备还有当时称为“士的”的手杖,其实就是普通可见的手杖。不过因为年轻人认为如果叫做“手杖”,和老头子们用来助步的拐杖没什么区别,为了区别显示这是学的西方的做法,他们就直接将英文的“stick”音译为“士的”。拿着一根“士的”,学着英国绅士的模样走在大街上,让那些学了一点洋文的小伙子们感到得意洋洋。然而“士的”风还没吹多久,却又流行起拿马鞭了,就是西方用来策马的鞭子,和中国古时候的类似,但摩登青年们喜欢强调的是他的西式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