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是位于内蒙古正北的一个边境小城。去二连浩特看看不是一天两天的梦想。但是,真正决定动身的是上火车前的两个小时。
进入九月份以来,我一直拿不定主意十一去西安还是去二连浩特。九月二十七日下午,脑子里突然像放**一样出现“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色,心中像被重物撞击了一样隐隐作痛。这种感觉我熟悉,是乡愁。在一种形容不出来的混沌状态中定了去二连浩特的火车票。
来不及拿什么东西,帆布双肩包里塞了件睡衣和一块儿大披肩就出发了。晚上十点上火车,火车行驶三个小时后,下去了很多人。我盖上大披肩在一个长座位上安然入睡,连梦都没做过。不知过了多久,当我睁开眼睛时,车停了,所有人都在准备下车,一个男孩儿看我还在躺着,笑呵呵的告诉我到终点站了。
出站时天还没亮,手机还在关机不知道几点。大街上只有刚刚和我一起下火车的人们,有些人被接站的亲朋好友接走了,有的进了车站对面的旅店。我一个人不知道东南西北,有些孤单。天也冷。也进了那个旅店,可是没房间了。只好又走了一百多米进了另一家旅店,房间很大,但是,比我想象的便宜很多。进入房间我才打开手机,五点多。又美美地睡了一觉。早上八点多出门。
这是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小城,打车不管去哪里都是起步价就到了。半天时间轻松就把几个商业点逛完了。不堵车,不排队。人们悠闲自在,开店的人居然中午还回家吃饭休息。安然自在的生活。
别看这么小的城,但是,外国人很多,浙江人很多,还有很多新疆蒙古族人。有些不理解的是新疆蒙古族人说的蒙语和我差不多,而本地蒙古族人的蒙语却不跟我一样,甚至无法用蒙语交流,所以,我在这里完成了今生办得最有才最奇葩的一件事情——跟当地的一个蒙古人说话,说不通了,最后请一个浙江人给我们当的翻译。回到旅店,想起来就忍不住笑。
第二天我不觉得这事奇葩了。因为,发现在二连浩特没有不懂蒙语的人。在这里的浙江人说蒙语个个比我好。你跟他们说汉语普通话有可能不懂,但是,说蒙语没有不懂的。也没有不会说的。这才猜测几年前听的那则笑话有可能是真实的事情。那则笑话是:我们通辽的一个蒙古人,给蒙古国人当翻译。他首先自我介绍说:我是某某公司的翻译。他说的这句话里只有“我”是用蒙语说的,其他词都是汉语,像公司的名、公司和翻译都是汉语词。这样蒙古国人不懂了,但是,人家是翻译呀,就得跟着走啊!走了一天,吃了饭,吃完饭蒙古国人想上厕所,问我们的翻译厕所在哪里,可是蒙语的厕所这个词,我们的翻译听不懂了。万般无奈,蒙古国人只好比划,这比划,我们的翻译看明白了,说,啊,你要上厕所啊!,在那边。(他说的这句话里的厕所这个词还是汉语)。蒙古国人就向那边走,人家走出几步时,翻译又把人叫住了说:你千万别进女厕所了啊!蒙古国人又听不懂了。这时旁边座位上的一个南方人忍无可忍骂开了:妈的,这他妈蒙古国人真笨,我都听懂了他还不懂。
在二连浩特买东西也是很惬意的事情。在这里的批发市场上,零售价批发价差不多,都很便宜,不用担心上当受骗。
第一天我买了两副蒙古玛瑙手镯和一些玛瑙原石的手链。回到旅店越看越喜欢,所以第二天早上又去买了一些,尴尬的是,试戴一副手镯,戴的时候轻松戴上了,可是,摘不下来了,各种办法都试了,还是摘不掉,只好买了。自我安慰:我和这手镯前世有缘。不可思议的是回来几天后,对面的小姑娘娜娜轻松就帮我摘下来了。
在二连浩特的第二天,来这里上大学的外甥女军训结束,我的旅途有了小伙伴。我们用一个下午的时间逛了国门景区和恐龙遗址公园。
站在国门前向那边望去,茫茫旷野无边无际。虽然是两国边境,但是,不像云南打洛那边让人有紧张感。这里的游人也不多。给人的感觉非常宁静祥和。
二连浩特是内蒙古最早载入国际古生物史册的恐龙化石产地。这里有恐龙遗址公园。偌大的旷野上到处摆放着很多恐龙骨架与大大小小的各种恐龙模型,整个大公园里只有我和外甥女两个人。在初秋的夕阳下,好像回到了远古的恐龙时代。
这里还应该说的是外甥女的学校——这里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分校——内师大国际学院。学校建在郊区,建筑漂亮,校园环境优美。有很多外籍教师和俄蒙留学生。外甥女他们这届开始,前两年在本校上,后两年去蒙古国国立大学上,本科毕业就能拿双学位双毕业证,研究生待遇。
从二连浩特回来后,我一直很庆幸自己与这座小城的相遇。
来自网络
蒙古民族礼仪:一见客人边握手、边问好:“塔赛奴!”(您好)。客人进入蒙古包后,家庭主妇便向客人双手敬献喷香的奶茶。同时摆上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
客人要住宿,晚饭就是手把肉、美酒、面条或蒙古包子等。客人告别时,全家出蒙古包欢送,祝客人一路平安,欢迎再次光临。农区一般同汉族一样,炒各种菜加美酒招待客人。
扩展资料
蒙古族禁忌:蒙古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
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蒙古民族礼仪
-蒙古族
火 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 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 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水 忌
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 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 为生命之源。
病 忌
牧民家有重病号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 患者,不待客。
产 忌
蒙古族妇女生孩子时的忌讳。各地习俗大同小异。蒙古族妇女生孩子不让外人进产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挂 一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子挂弓箭,生女孩则挂红布条。客人见标志即不再进入产房。
忌蹬门槛
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牧区的蒙古人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 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忌摸头
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旧观念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模孩子的头,会对孩子的健康发育 不利。
忌打狗
到牧民家作客时,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 下马,以免狗扑过来咬伤人 千万不能打狗、骂狗,闯入蒙古包。
作客忌讳
牧民虽好客,但作客的忌讳也比较多。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 。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 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生活习性
蒙古族人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的吃法有“手扒肉”:将大块肥嫩绵羊肉用白水煮熟后端上桌,用蒙古刀割下 蘸作料吃;“烤全羊”:将整只羊去掉内脏,把各种调料填进切口和腹腔内,然后装炉烤制,烤成的全羊外皮香 酥、肉嫩味美,是招待贵宾的佳肴。蒙古族人酷爱饮茶,尤其是用砖茶煮的奶茶。此外,马奶酒也是蒙古族的 传统饮料之一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每年7蒙古族的服饰是蒙古袍。月、8月间,草原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住房,其特点是易于装拆搬迁。一座蒙古包只需两峰骆驼一辆牛车就可运走,两三个小 时就可搭盖起来。蒙古包内使用面积大,空气能很好地流通,采光好,冬暖夏凉,遮风挡雨,很适合牧民的生。
喜好
蒙古式摔跤(现统称“博克”),不受年龄、体重和地区限制,不计时间,采取一次淘汰制。赛前,由一位德 高望重的长者进行编排和配对,现在则由大会组委会作出安排。参赛博克(摔跤手)必须是偶数,根据苏木(镇) 、旗(县)不同层次级别,参赛博克为32、64、128、256对不等。参赛博克上身穿镶有铜钉或银钉,用牛皮或 多层帆布制成的“昭德格”(摔跤服),腰间扎上宽厚的皮带,系上用红、兰、黄三色绸子制成的围裙,下身着白 色肥大的摔跤裤和绣有吉祥图案的套裤。足蹬蒙古靴。项戴五色绸穗制成的彩带“景嘎”.景嘎越多.表示参赛 博克获奖的次数越多。参赛出场前,将博克分列左右两翼,每方安排数名歌手,高唱助战歌。伴随雄壮高亢的 歌声,博克们腰胸挺直,双臂平伸,慢悠悠地上下摆动,跳跃出场。裁判员发令后,迎战博克握手致敬,然后 摆狮蹲雀跃之势,顷刻间争斗相扑,盘旋相持,施展扑、拉、甩、绊、推等多种技巧,各显身手,一决雌雄, 以膝盖以上部位最先着地者为败,一跤定胜负。负者不可再上场。连战数关,连克群雄者荣获冠军。获奖名额 以比赛规模而定。摔跤是力的礼赞,足踏风雷,臂撑天宇,疾若鹰,猛如虎,相搏之中足以觅见草原人民的顽 强性格。
1 服饰 蒙古族男女衣着款式相似,都穿长袍,长袍右开襟,不开权,袖长而窄,高领,袍子的袖口、领子、袍边都缝有图饰。由于季节的不同,袍子的选料也不一样,天气暖和时,王公贵族 喜欢用绸缎等上等衣料缝制长袍,穷人们则穿粗布缝制的袍子;寒冷季节用羊皮制作长 袍,也用羊毛、驼绒制作棉袍。另外,男人们也有穿光板皮衣裤的。讲究的男子穿长袍时都 扎腰带,并且在腰带右侧佩挂一把别致的蒙古小刀,腰带左侧挂烟荷包及打火用具,显得英健而晓勇。蒙古族妇女的袍子多为红、绿、蓝等鲜艳的颜色。长袍的领口、袖口、胸襟、下摆均有搭配刺绣。卫拉特蒙古已婚妇女不束腰带,因此,称已婚妇女为"不束开",即不束腰带的人,她们穿的袍子有"特尔利克",其式样是长袍的前面有襟、腰围有折子;还有一种"策格德格",其式样是前面开衩,无袖,似同长坎肩。 蒙古族妇女爱好装饰,喜欢留长辫,姑娘时梳两根,也有的梳十几根,都喜欢在发辫上 用绸缎绢做成长穗,也有挂附金圈、银圈、铜片、碧玉、珊瑚的。有钱人非常讲究首饰,佩戴珠宝、金银制作的耳环和手镯、戒指、项链。 2 饮食 蒙古人传统的食物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肉制品(红食),第二种是奶制品(白食),第三种是以奶为原料的饮品。蒙古人的饮食是有讲究的,饮食分为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夏季为4月至10月,主要食物是奶制品。这一时期,肉吃得相对少些。主要原因就是冬季需要吃肉增加脂肪,抵抗寒冷。经过几个月的积累后,到了夏季需要用奶制品进行消化和吸收,这对健康十分有益。蒙古小孩从小就吃奶制品,但是禁止过量吃肉,否则对身体健康不利。因此在古代,蒙古人很少有人得肝、胆和肠胃病的。 蒙古人很早就知道如何科学膳食,如何自我保健。在蒙古有一句谚语:早餐要自己一个人吃,午餐要和朋友分着吃,晚餐要给敌人吃。其意思与中国的“早饭吃饱,午饭吃好,晚饭吃少”有异曲同工之处。独特的饮食文化,造就了蒙古人强悍的体格。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蒙古人的饮食结构、饮食器具和饮食模式受西方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变化。受传统饮食文化影响较深的牧区,虽然还保存着一些古老的饮食文化,但可能是受苏联和西方的影响,现在蒙餐西吃成为新的饮食模式。而在城市,人们的饮食模式完全西化了。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有许多的大饭店、小饭馆,其餐饮环境、饮食餐具和上菜程序完全参照欧洲的标准。用餐环境讲究,餐具全部是刀叉和盘子。小饭馆虽然有奶茶,做的是蒙餐,但是蒙餐的结构、模式和餐具与西餐没什么两样。普通百姓家也是一样,饭桌上除了常出现色拉、汤、套餐外,还有面包、奶油、黄油、果酱等预备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