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翡翠手镯,它的价值主要还是玉质价值,翡翠在中国的历史其实很短暂,除非宫廷用器,一般民间流传的,历史价值是很有限的。请把镯子拿到自然光下,拍几张清晰照片上传上来,看清楚实物,我才能给你详细
2、根据这样的实际情况,这个手镯估值不会太高,因为按现在的品质要求,缺点有点多——首先种不够老,底脏,再就是颗粒不算细,水短了点,勉强算糯种。
3、清代地主墓穴出土的翡翠玉镯,通体为乳白色,有两个对峙的翠绿色斑点,墓是清朝的。
1、清代时期缅甸翡翠并未得到大规模的开采,对于翡翠的质地划分也并没有如今细致,即使是清宫廷,对于原料的看重也远不如今,而是更在乎对材料的使用。
2、老种翡翠和新种的区分,只看种水。老种翡翠结构紧密细腻,结晶颗粒小,色泽均匀纯净,水头足,光感强,起莹起胶。新种翡翠结构疏松,颗粒大、密度小,水头短,耐磨性差,颜色不均匀,底色多显示灰白、乳白、浅绿等色。
3、明清翡翠往往会被检测出蜡或者其他物质的残留,但毕竟是弱酸并不会酸蚀透整件作品,因而其天然的内部结构并未被破坏,这也是我们鉴定其是否为天然的重要方面。
4、清代至民国时期,常见的翡翠饰品是朝珠、翎管、扳指儿、龙钩、别子、手镯、戒指、耳坠、表杠、烟壶。
5、清代老翡翠的盛行,要从乾隆皇帝说起,因为在此之前,很少有人佩戴翡翠制品,它不仅加工粗糙,美观程度不高,而且款式单一,因此并不受欢迎。而乾隆皇帝热衷于收藏玉石字画,他为了制作心爱的玉器,不惜从几千里之外,派人将玉石运送进京,因此才有了现在的国宝“大玉海”和“大禹治水”。
6、从清宫翡翠器翠的质地等级看,大部分均为老坑种翠料,而通身满绿的“纯翠”甚少,尤其水头足、玻璃地、艳绿欲滴的高翠更是难得一见,只有从小件的佩饰中偶可找到。白地含斑点状的翠较多,还有一批无绿的白地翠。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称翠为“翠玉”,偶称翡翠。劣质翠称翠根子,个别的承袭原名仍称“云玉”,有的黄签上称翠为“绿玉”。
7、故宫翡翠藏品多源自清朝,雍正时期翡翠器件极少,乾隆时期器件渐增,晚清慈禧掌权时期的翡翠藏品器物最多。
1、上海嘉禾拍卖会上,一对玻璃种带飘花的清朝翡翠手镯,最终以成交价828万人民币被成功拍卖。
2、北京举例拍卖会上,同样是一对清朝翡翠手镯,最终成交价为713万人民币。
3、在北京银座拍卖会,一只三色翡翠手镯被买家以667万人民收入囊中。
4、香港保利2017年的拍品中,有一只帝王绿翡翠手镯被不知名买家以5659万港币拍走。
5、而在2018苏富比春拍上,一只压轴出场的满绿翡翠手镯,一经亮相就吸引了所有竞拍买家的目光,其绿色浓郁均匀,且透明性极好,就真的像有绿油要滴落下来一般。它被估值8000万到1亿港元,连专家都表示这是近年苏富比遇到最美的一只翡翠手镯。
这是一款天然翡翠A货,豆种,部分带原石皮壳色(**),现代制作的翡翠手镯,算真品,但没有历史年代。
翡翠判断年代,其实有一个典型识别特征:看抛光。这类高抛光,呈玻璃光泽的,都是1982年以后的工艺,一目了然,并不高深莫测。
种粗,棉厚,水头短,色泽平普,带油青色,结构疏松,尽管用量足实,一般玉器市场行情不超过700元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