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是另一个玉文化繁荣的时代,这时民间盛行佩带各种玉佩饰。有钱的人上到帽檐前饰,中至玉腰牌,玉挂件,下至玉鞋扣,几乎全身上下都是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会带个玉手镯、玉耳环,玉扳指等。所用玉料大多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别以产于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最为名贵,黄玉也同样价值不菲。翡翠也是在清早期流入中国的。但由于翡翠石料一般较为细小,所以多用来做介面,耳环等小件器。我们现今看到的大部分玉佩饰都是明清两代的产物。
辨别和田玉的真假:
一、看玉器的材料:
材料是玉器收藏的首要前提,优质玉材对于一件玉器至关重要。目前通常的价格,同等级别的子玉是山料的6--8倍。在市场或网上,更常见以无皮之山料或俄料,充和田子料出售。俄料亦属山料且物质成份一样,因出矿地在俄国境内而称俄料,其价更低得多,特性是色白但玉质太水即是透明感过重,密度和油质感均比不上正宗和田子玉料好!若以俄料充和田子料件出售,经验少者难以辨之,目前在市场或网上唯数不少。
真正的羊脂玉,目前国家没有标准,它是产于冰雪复盖的冰河中。羊脂玉白若羊脂,不但白且绝不反青,其油脂度特高,不是一般色度达到羊脂级的山料或子玉可匹敌的。有些老玩家玩玉几十年也难得一求。羊脂玉取得难度之高加上其稀有度,所以爱玉者常有寻羊脂玉难,难于上青天之感。可以这样说,现在就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精绝之品羊脂玉。
现如今自称羊脂玉的,其实大多数是高白色的山玉或子玉,如不带皮的高白玉一般多是山料。玉工都知道子玉价佫高之山料数倍,在做工时一定想尽办法的留皮。有些为了冒充子玉而想方设法做烧染假皮子的,也常可见之。无皮的玉是不是子玉,就要靠鉴定者的经验和眼力来确定了,因此往往存在着争议性。
按照和田玉的同等级来说,子料最为贵重,山流水次之,山料又次之。
二、辨认造型纹饰:
造型是玉器审美的构架,也是决定玉器收藏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造型是由功能及玉坯形状决定的,其比例权衡要适当。匀称而不呆板,均衡而又稳定的是美的作品。
纹饰是玉器的装饰,它的美丑容易为人们觉察、感受。一般说它服从于器型的需要,或者它们两者都取决于社会功能的需要。装饰要看结构、章法、繁简、疏密等处理,凡结构章法有条不紊,统一和谐就具鉴赏价值。
三、分析工艺细品艺术:
玉器工艺是由料变为器的技术条件,它的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被人真正认识,是鉴赏上的一个难题。凡砣工利落流畅、娴熟精工必然是美的或比较美的,反之,板滞纤弱,拖泥带水,则是收藏价值锐减的标志,不可贸易集之。 艺术是每件玉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做到的。凡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都是艺术美的表现,反映了丰富的收藏价值。反之工艺差,艺术低劣,一味摩古者违反艺术美的作品,鉴赏价值就逊色得多了。所以对玉的收藏除重视玉的材质,还要注重玉的工艺水平,关注玉的艺术性。原因很简单,玉的材质越好,在大自然中的存量越稀少,其加工难度也越大,制造一件良玉就越难成功,价值就越高。
四、尽量选购皮色子玉:
和田子玉外表分布的一层褐红色或褐**玉皮,因此习惯上称为皮色子玉。有秋梨、芦花、枣红、黑等等颜色,琢玉艺人以各种皮色冠以玉名,如秋梨皮子、虎皮子、枣皮红、洒金黄、黑皮子等等。世界上不少玉石都带有此色,但不如和田玉皮色美丽。利用皮色可以制作俏色玉器,自然成趣,称为得宝。
和田子玉色皮的形态各种各样,有的成云朵状,有的为脉状,有的成散点状。色皮的形成是次生的。自古以来,同等的带皮色的子料价格要比不带皮色的仔料贵得多。自然灿烂的皮色,是和田玉子料特有的特征,也是真货的标志。但假沁色的带皮子料近年非常多见,沁色多附着于表面。外表没有油分比较干涩,没有水头,需要注意区分。
和田白玉挂件价格,要看是什么样的白玉,它的白度、玉质、雕工,品相、油润度、重量、产地等等,羊脂白玉也就是优质白玉,由于白度和净度都非常高,所以目前市场是以每克来计价的,品质在和田玉中也是最高的。市场价格是根据各地区的消费水平来定的,一般1000——3000元不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每克卖到4——5000元(籽料的羊脂白玉×3)。普通白玉,根据重量和雕刻水平来定价,从200元到上几万元的都有。另外,青海料和俄罗斯料由于润度达不到新疆和田料的水平,白玉的价格都较和田料的低,但精品价格仍然很高,有的极品还要高于和田料。
这种托底一块玉。镶嵌一个金灿灿的弥勒佛,所谓和田玉足金吊坠,站在真伪鉴定的角度,这是真品!目测在10克左右,玉器市场行情在100元到150之间。
根据目前国家鉴定标准:透闪石玉统一归为和田玉,不作产地区分的鉴定原则,俄料,韩料,青海料都是能出证书的和田玉,所以必须承认它是真品和田玉。
但是这类和田玉足金吊坠用的,不是新疆和田料,而是廉价的韩料(属于广义和田玉),料质嫩,结构疏松,机械模具打磨成型,其他金属托底,贴合一层金箔,金箔非常薄。用金微乎其微,001克计算,而不是纯粹的足金,所谓足金指的是金箔的成色。
超市,商场,金店等实体标价几千,抽奖打一折销售,购买价值不高,建议楼主慎重考虑购买。
如何鉴别和田玉好坏看一下几个要点:
1、和田玉质地细腻。所谓质地细腻,是呈现滋润感。一块好的和田玉,就像一块“凝脂”般润泽,白玉像羊脂、像猪油,黄玉像鸡油。
2、和田玉肉眼可以看到细密的小云片状、云雾状的玉花,这是和田白玉特有的肌理特征。
3、和田玉的光泽很温和,这是由于表面有非常细小的凹凸,类似毛玻璃,用10—20倍的放大镜就可看到,所以对光线的反射不是很强。和田玉是 “精光内蕴”,如一个儒雅之士,性情温厚,才情内在而不张扬,所以是温润的——这“温润”二字最能概括和田玉的特点,常言“温润如玉”,它代表了中国人传 统的审美观。
4、“脉理坚密”除了反映在外观上的细腻之外,另一重要标准是坚硬不吃刀。一块真正的和田玉,用普通刀具在其表刻划,不会留下任何划痕。反 之,用刀能轻易刻划的,便不是和田玉。而且它可以划损玻璃,而自身无伤。观察雕件,由于和田玉韧性很强,雕刻时不容易起崩口,其他玉石韧性差,比较脆,容 易起崩口。因此,许多石英岩类玉石都是用模子高温压出来的,没有手工雕刻的痕迹。
5、由于“脉理紧密”,所以重,掂在手上有沉重压手的感觉。和田玉质地致密细腻,滋润柔和,具油脂光泽,份量重。这些特性其实都来自于一点:脉理紧密。因为紧密,所以重,所以细腻而润,所以坚韧,所以不太透明。
6、看颜色。和田玉因颜色不同,有白玉、黄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之分。质地相近的情况下,黄玉因稀少最贵,白玉次之,青白玉、青玉、碧玉、墨玉价值就低些。羊脂玉指色极白且质地细腻者,很昂贵。许多白玉都是白中透青或白中带灰。
7、看皮。和田籽料常带皮。看皮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辨别籽料的依据。现今市场上有大量人工染上皮色的和田玉,一方面由于现在时尚玩皮,另一方 面可使人相信是籽料。这种加工多出自新疆、河南。真皮和人工染的假皮的基本区别是:假皮是色浮于表面的,薄薄一层,颜色鲜艳;真皮的色渗透入内,色泽自 然,且表面有微微凹凸,行内称“毛孔”。
资料来自: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历史上有名的玉佩
历史上有名的玉佩,现在的玉石非常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因为玉对人的身体有好处,有玉养人人养玉的说法,下面我分享一篇关于历史上有名的玉佩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有名的玉佩11、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唐代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唐代李白的《古风》中提到“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意思是虽然三度献给楚王,但宝玉被弃置不采用。
据战国时期,刘向考订的《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周国有砥厄,宋有结绿,梁国有悬愁,楚国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2、蓝田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至明万历年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所谓蓝田,即葱岭(昆仑山)出玉之别名,而后也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蓝田是葱岭玉的别名,也被误以为是西安的蓝田玉。
扩展资料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由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繁钦诗中“美玉”是指玉做的佩,或写作“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明清是另一个玉文化繁荣的时代,这时民间盛行佩带各种玉佩饰。有钱的人上到帽檐前饰,中至玉腰牌,玉挂件,下至玉鞋扣,几乎全身上下都是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会带个玉手镯、玉耳环,玉扳指等。所用玉料大多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别以产于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最为名贵,黄玉也同样价值不菲。
翡翠也是在清早期流入中国的。但由于翡翠石料一般较为细小,所以多用来做介面,耳环等小件器。我们现今看到的大部分玉佩饰都是明清两代的产物。
历史上有名的玉佩2和田玉
和田玉从中国的历史来说绝不是一统天下的。最有学术价值,最有文物价值,最有收藏价值的玉器里面,很多根本就不是和田玉。因为在中华文明形成阶段,孕育文明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中下游和长江流域中下游,根本不可能与西域进行交通,和田玉料也就无从谈起,但玉器也要照做,自然是使用其他玉料。和田玉的正式大规模使用是从西周时期(虽然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中有一部分被认为可能是和田玉,但毕竟在总数中是很少一部分,不能视为已经开始成规模使用)开始,彼时中原与西域地区交往通商,开始有成规模的和田玉料流入华夏文明地区。经过与之前使用的地方玉料比较,发现和田玉确实从各方面来说是最优秀的,从此和田玉开始占据中国玉舞台的中央。
之后的各个时期,中国中原地带的势力,对西域一带的掌控时强时弱,和田玉料对中原的供应能力也就有高有低,相应地,和田玉自然不可能包办所有玉器。汉代,张骞通西域之后,玉料的供应不再成为问题,和田的玉料能够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原,从而使得汉玉基本上都使用和田玉。于是汉代成为中国玉器的一个顶峰,从它的工艺,到它的精气神,达到了一个峰值。这样就造成了和田玉从汉代开始,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成为了最高等级的一个玉种。自此各个朝代,高等级的玉器就是和田玉为大了。但是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特例,就是辽代,辽代的玉器基本用的是东北的地方玉,也可以叫草原玉,这也是一种闪石玉,硬度较高,但是它的光泽和油性比较差。当然,辽代的高等级玉器也还是使用和田玉,但是它的一般玉器确实基本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原玉。
岫玉、河磨玉
另一个大的玉产区是辽宁地区,出产的是岫玉,在辽宁省岫岩县一带。实际上岫玉是个大概念,有狭义上的、广义上的之分。广义上的说,凡是在那个地区出产的玉都应该称为岫玉,不过在所有的重要的玉产区里,岫岩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同时存在两种在地质学和宝石学上完全不同的玉种。一种是狭义的岫玉,就是现在在大街上经常看到的大的雕件,绿颜色的大玉雕件,也有发姜**的,叫做辽宁黄玉摆件,这些都是岫岩玉。岫岩玉的主要成分是蛇纹石,而不是和田系的透闪石以及阳起石。岫岩玉的摩氏硬度48~55,相对和田玉它是软的,就经济价值来说岫岩玉远远低于和田玉,岫岩玉通常用来制作较大摆件,因为用它制作小型器物或饰物是卖不上价的,只有加以精湛的技艺和设计形成艺术品才具有较高的价值。
河磨玉
从广义来说岫玉里面还有一种,也产自岫岩,叫做河磨玉,收藏古玉的称古河磨玉为老河磨。现在因为和田籽料暴涨,便有人说河磨玉就是岫岩玉里的籽料,这是一种偷换概念。为什么呢?不错,它基本产自河床,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与和田籽料的出身是一样的。但它与岫岩玉则完全是两个东西,岫岩玉是蛇纹石,而河磨玉与和田玉一样是一种闪石玉。河磨玉的摩氏硬度、矿物学成分、化学成分都与和田玉相差不多。因此,河磨玉的品质和油润度都与和田玉相近,自古就是名贵玉料,且为中国最早使用的玉料。它与和田玉的区别主要在于颜色和透光性,河磨玉基本上没有白色的。它是什么颜色呢?绿色、**,甚至有一部分深绿和达到将至蓝色。如果有一些玉器,它的颜色是发草绿色,或者发黄,这种黄不是正黄而是偏一些草黄,还有的'时候会有发点墨绿色的玉器,硬度又非常的高,手感接近和田玉但透光性明显低于和田玉,基本上就是辽宁岫岩的河磨玉。
南阳玉/独山玉
第三个主产区是在河南的南阳,称为南阳玉,也叫独山玉。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悠久的产地,开采时间相当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被开采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玉器,大家都应该知道——和氏璧。说到和氏璧,就要说《完璧归赵》,从我们上中学学这篇课文开始,就给了我们所有人两个错误的概念。
第一,大家以为和氏璧是璧,在中学课本《完璧归赵》的插图上,蔺相如捧着一个东西,要往柱子上砸,秦王在那边惊恐地看着。他捧着的那个东西,被画成一个战汉时期非常著名的大型出廓璧形象,这完全是一个外行因文生义的臆想,因为它不是一个璧。璧是用来礼天的,天是最高的。璧用来礼天,相应地,璧在玉器里面的等级就非常高,在古代作为礼器的璧基本上都是采用最好的玉料制作的,以至于可以用璧来指代所有的好玉。我们通常说的白璧无瑕不是说一个玉璧没有瑕疵,没有斑点,它指的是一块很好的白玉,上面没有瑕疵,但这块白玉可以是任何形象。所以如果和氏璧确曾存在,那它不是璧。因为据说和氏璧最后被制成了传国玉玺,此说法见于唐朝张守节所撰的《史记正义》,后来被作为《史记》的注:“正义崔浩云,李斯磨和璧作之,汉诸帝世传服之,谓传国玺。韦曜吴书云玺方四寸,上句交五龙,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光印的部分就四寸见方,汉尺一寸等于231厘米,那么光印的部分就要9厘米厚,更何况上面还带五龙钮,它就需要玉坯更厚。如果它是一块璧的话,璧的基本形状是片状的,自古制玉工艺都是减料成形,一旦开好了坯是片状的,就绝不可能再做成一个方块状——厚度不够了,所以从这点上来说和氏璧也绝不是璧。实际上历史上也有很多人怀疑过和氏璧是否真的存在过,就是因为有这个明显的逻辑错误。根据和氏璧的故事,卞和献这块东西,到最后剖开,发现是好玉,它其实就是一块原石,明确地说是个大独籽,所以蔺相如应该是捧着块大石头在吓唬秦王。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珠玉第十八》里有一句话:“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者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正是说的这个道理,如此厚达一尺的一块玉料倒是正与传国玺的尺寸对应。
第二,和氏璧如果确实存在,它也绝不可能是和田玉。因为楚国距离和田地区路途遥远,中间隔着晋、隔着秦,不大可能得到大的和田独石。这块原石产自楚国,故事中说它产自荆山,也就是襄樊地区,不过那个地区确实不是一个传统的玉石产区。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老先生在《石雅》一书中,肯定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不过到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一块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最昂贵的玉石其实不是玉,只是一种完全不符合东周时代既定玉器审美标准的斜长石。楚国在她的国土里,最大、最有名的产玉区是南阳,西周时南阳地区有鄂国、吕国、谢国、郦国、蓼国、缯国、鄀国等众多诸侯国,到春秋初年,楚国强盛,这些小国逐一被楚所灭,这个地区遂属于楚国。所以很有可能和氏璧的原石是一块南阳玉,至于荆山的记载则可能是附会,毕竟当时襄樊地区是楚国的核心地区,而南阳是边缘地区(实际上南阳距离襄樊也并不算远,只不过一百多公里,即使对于东周时代,进行玉石的输送难度也不为大)。如果是这样,它的颜色就极可能也不是白色的,因为南阳玉的主流不是白色的,南阳玉里面有多种色调,以绿、青、杂色为主,也见有紫、蓝、黄等色,而白色玉只占南阳玉的10%左右,和氏璧很大可能是青绿色的。
其他的历史名玉
从古代到现代还存在的大的玉产区就是以上这三个地区了。当然在古代,除了这三个地区外,还有两个地区是名噪一时的名玉产地:一个是陕西的蓝田。蓝田玉在古代,尤其在战国以前,是非常重要的玉种,特别是在西北方向的几个原始文化里面,甘肃的地方玉和蓝田玉是主要的玉料。不过,有关蓝田玉还有一个说法,在《天工开物》里记载:“凡玉入中国,贵重用者尽出于阗、葱岭。所谓蓝田,即葱岭出玉别地名,而后世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其岭水发源名阿耨山,至葱岭分界两河,一曰白玉河,一曰绿玉河”。按这个说法,在古代有过两种蓝田玉。一种是陕西西安附近的蓝田所产之蛇纹石玉;一种是出自于葱岭的白玉或碧玉,实际还是和田系的玉石,应属闪石玉。再一大玉种是江苏溧阳梅岭闪石玉,这个玉矿现在基本绝矿没有了。著名的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料基本上来自两个地方,一小部分是通过龙山文化从北方传来的河磨玉,而大部分就是环太湖流域就地取材的梅岭闪石玉。不过到了现代,包括蓝田玉、扬子玉、西峡玉等都被统称作地方杂玉。
历史上有名的玉佩3凤形佩
新石器
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罗家柏岭遗址出土。
器呈牙白色,卷曲状,作首尾相衔团凤形,镂空透雕。头顶有勾形长冠,圆眼,尖喙,肩连双翼,短翅,长尾。尾部又分为双叉,其中一叉与凤头相连,爪卧于腹下。玉凤翅膀用阳线琢出羽翎纹,凤尾部上方琢一圆孔。
凤是古人创造出的瑞鸟,也为图腾。凤在古代历来被看作是神鸟。拥有它的人是有权势者或为显贵,也可能是负有通神职责的巫觋,佩戴它来与神灵沟通。
此凤造型秀美,构思巧妙,姿态活泼,非常注重细部的刻画,以镂空透雕并采用减地凸起阳线的雕刻技法,线条流畅,雕刻绝妙,代表了石家河文化玉凤雕刻的最高水平。
腰佩宽柄器玉人
商
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黄褐色,圆雕。玉人呈跪坐状,双手放于膝上,头上梳长辫一条。头顶戴圆箍形冠。头顶部有一对左右对穿的横穿孔,穿孔前还有一深孔。脸形很长,下颔较尖并上翘,长眉,臣字形大眼,阔鼻,嘴紧闭,头两侧方形耳。身着交领对襟长衣,腹前悬一长“蔽厀”,穿鞋。腰部近左侧佩一宽柄器,柄端上部为卷云形。
此玉人衣着华美,纹饰绮丽,神态威严,气质不凡,特别是腰间佩带的宽柄形器,形制特别,玉人的冠饰尤为奇特,根据卷筒上所刻纹饰,很像丝绸制品,形制优美。故此件玉人是殷商玉器中较为珍贵的一件,为研究当时商人冠饰、发饰及服饰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玉兔佩
西周
两件玉兔形状基本相同,绿色,体扁薄。玉兔呈伏卧状,侧视,圆眼,长耳后伏,嘴紧闭。翘尾,臀部肥硕,前后腿屈卧,刻出爪纹。用明刻线勾出身体各部位轮廓,嘴穿一透孔,两面纹饰相同。
片雕,线条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质朴可爱。这种形状的玉兔,在周代较为多见。玉兔纹最早见于商代。西周时期琢玉风格与商代有所不同,其造型生动,突出主要特征,线条遒劲有力,流畅自如,纹饰有繁、简之分。
玉蚕佩
西周
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704号墓出土。玉纯白色,器弯曲呈弧形,上粗下细。头部较圆,上有向外突出的双目。头下方雕刻爪纹,爪前后钻有一通透小圆孔。从头部向下,身体逐渐变细,到尾部呈尖状,身躯雕刻七条阴线纹,越往尾部阴线纹越密,代表身躯。头中部两面对钻一圆孔,可供系佩。造型生动逼真,玉质洁白,纯净光润,应为羊脂白玉。雕刻技法纯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并且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世界上唯一生产丝绸的国家。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养蚕业已经很普遍,遍及东西南北广大地区。许多墓葬均出土大量玉雕蚕,形状有直身形,有弯曲形、璜形等。有的墓还出土了丝绸残片。这些实物资料充分说明这段时期蚕丝业一直很发达。
玉人骑兽佩
战国
河南省洛阳西郊小屯村出土。玉为灰白色,上有褐色小斑点。圆雕。一孩童跪地,骑一卷尾似虎伏兽。
造型生动优美,人物眉清目秀,花纹精美,线条细如毫发,流畅自如,制作精绝,描绘出当时贵族小孩的神态。孩童所梳的发式称为“总角”。这是男、女未成年孩童的发式之一。
玉龙佩
战国
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玉为青绿色,局部有褐色沁。器呈“S”形状,唇上翘,口微张。器身满刻卧蚕纹,两面纹饰相同。背部上方有并列两透孔,可佩系。此种形状的玉龙,是战国时期较流行的典型器之一。
战国时期的玉龙,无论在制作技法、造型花纹等方面,都脱离了战国以前的规范,千姿百态,独具时代风格。出土龙形佩较多。战国时期,龙的形体更长了,形体多为“S”形,曲折弯转,自然流畅,动感强烈,形态各异。纹饰多为谷纹和云纹等几何纹饰。头上的龙角与耳形十分相近。
玉镂雕龙纹佩
战国
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一号墓出土。玉为碧绿色,体扁平。龙的躯体作卷曲状,龙首与尾向上勾卷,身躯向上弯拱。独角,扁圆眼,嘴微张,龙身中部较宽,近尾处分为二叉,一尾向龙背部弯曲,另一尾向下,在龙下腹部弯曲。龙首下颚、龙足、龙尾与龙身相连处,都雕刻成镂空状。通体雕刻单阴线卧蚕纹,龙身中腰处钻一孔,可供系佩。
龙形佩在春秋晚期开始大量出现,到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
玉螭虎食人佩
战国
玉为青色,镂空雕刻。两面纹饰相同,器表面残存有朱砂痕迹。器中部雕刻一螭虎,身躯卷曲蟠成环的形状。螭虎头部伏于一赤裸的女人身上,好似正在吞噬人的腹部。螭虎头部有双耳,菱形大眼,用其右爪抓住人的左臂,左爪抓住人的左腿。螭虎躯体两旁,镂空两个带有飞翼的神人。神人面部与被食人的面部神态祥和且肩生羽翅。
这种螭虎噬人的形象,可能和古代神话故事有关,经神虎食人后,凡人变成天上仙人。此器不仅是战国时期艺术价值极高的玉雕精品,而且是研究战国时期祭俗文化、仙化升天思想的珍贵实物资料,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透雕璜形螭纹玉佩
汉
白玉,体扁平。璜形,镂空雕刻,两面纹饰相同。器通体镂雕两条螭纹,长角双耳,细眉圆目,鼻部下凹,螭身镂空雕刻,身饰“二”字纹及羽毛纹。玉质纯净,白润剔透,器表面光滑而平整,纹饰精美,线条流畅。用隐起、镂空和阴刻等雕刻技法,纹饰华丽,雕刻技法娴熟,艺术气息浓厚,是汉代典型的璜形玉佩,是汉代玉雕中精品。
透雕双螭纹玉佩
汉
青玉,有黄褐色沁。体扁平,略成弧状长方形,镂空雕刻。中心有一椭圆形孔,两端各雕一螭纹,首尾衔接。螭脸部像猫形,独角,耳部外侈,宽眉宽鼻,眼紧靠眉、鼻处,呈方圆形,鼻部有波折纹饰。身体蟠曲缠绕,镂空雕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