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种银制品贯穿了整个中华历史,那它就是银制首饰。银制首饰也是出现时代最早、出产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类银制品。从银被开始冶炼,首饰便应运而生,并一直保持着几千年流行不息,牢牢占据着时尚潮流。直到今天,银制首饰仍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银制首饰发展的几千年岁月中,到底有哪些银制首饰曾经是时尚圈的弄潮儿,下面我将为大家一一细数。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64543a98226cffcc800957ab2014a90f703ead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1、银簪。也被称为银笄,即及笄之年佩戴的银簪,用于束发或者将冠帽别在头发上。商代已经出现银簪,但形式较为简单,为长方柱状,一端尖一端膨胀。
2、银钗。功能与簪殊途同归,主要应用还是束发和持冠,但是在形状上有所区别,一般的银钗是两头尖中间膨胀,相当于由两根簪交合在一起组成的。
3、银梳。跟现在的梳子形状是差不多的,但古时代梳子的功能不仅仅只限于梳头发,它还有跟银钗银簪一样束发的功效。
4、银扁方。因此首饰形状长而扁而得名。在清代特别流行,满族妇女有种发型叫“两把头”,扁方就是为了固定“两把头”而生的首饰。
5、银步摇。是戴在头上的一种装饰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最先使用步摇,后来传入中原,在唐朝开始全国盛行成为时代印记。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9198618367adab4aefa318b80d4b31c8601e4d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6、银项链。即套在脖子上垂挂胸前的链形首饰。项链是最早的首饰,自人类出现时便有产生,但银项链的出现则要追塑到新石器时代。
7、耳坠。这也是中国古代银制品中出现较早的首饰,已经出土的就有商代银耳坠。
8、银臂钏。也称臂镯,是手臂上的装饰品,是一种古老的银制首饰,现在已无人问津,只有个别少数民族有出产。
9、银手镯。即戴在手腕上的环状装饰品,出现时间也非常早,石器时代便已经有生产,但当是是陶制品,商周时代开始生产银制手镯。
10、银戒指。即古代所称的指环。佩戴戒指最初是为了趋邪避秽,后来才深化为装饰品首饰。
11、银面具。面具顾名思义是面部的装饰品,商周时期便已出现。银面具首饰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非常党见,辽、金等都有面具陪葬的习俗。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241f95cad1c8a786593d60c66c09c93d71cf50e6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已经搜罗到这么多古代首饰种类,如果你还有什么家传首饰品类是上面没有的,请留言给我。
1赞美苗族的诗词
1、苗族姑娘 作者:短刀 现代 你在古苗河的温眸中沐浴 流水亲吻你每一寸肌肤 你是湘江打磨千年的玉 你是月光下晶莹剔透的永恒 苗族姑娘 是谁卸下了你银饰的花冠 教高山的流水托起你沉睡的梦 你是整个山谷的公主 壁立千仞是铁将军把守 谁都不能轻易靠近 你是天地间最美的虹 苗族姑娘 出门的时候母亲为你做好了衣裳 蜡染的骏马尽情飞度 锦绣的凤凰自由腾飞 你是深山清澈的泉 你是江天金色的凤凰 我开始怀疑我的听觉 你一定是从远古一路歌唱而来 我开始怀疑我的视觉 你走路的时候河水泛着金光 我开始怀疑我的嗅觉 你回眸一笑山花正开得烂漫 我开始嫉妒那吻你的河水 我开始敬畏那护你的高山 你是水中的阿狄丽娜 你的温柔让星光迷乱 苗族姑娘 苗族姑娘 头戴王冠 身穿史诗2、我是苗族人的汉子 作者:淡言 现代 我是苗族人的汉子 命中给过我陡峭的山峰,葱郁的森林 伸手可及的鸟鸣 只要迈开脚步就能与草尖私语 我的财富不止于大山和溪流 不止于生辉的银饰,古朴的吊脚楼…… 苗家妹动人的情歌也会 一次一次让我的血液 千回百转 我有古铜色的肌肤,钢铁铸成的躯干 山的脊梁 我有大自然赋予的灵性 只需大吼一声 群山就会回敬我一万次回声 无须舞台,无须伴奏 歌声是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 青苔辅就的地毯 只须借一片森林作背景 就让彩虹挂在树梢上 啄木鸟的鼓点就会让你魂不守舍 我不是手执经筒修行的信徒 我也依恋 山外灯红酒绿的滚滚尘世 喜欢夜色中璀璨的霓虹 喜欢那些异族的兄弟和姐妹,喜欢 那些与命运抗争的子民,同情 街头乞讨的残疾人,流浪的狗猫…… 我从不相信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我只知道 太阳是从苗寨的对面坡爬上来的 越过我家的屋檐 与袅袅升起的炊烟相遇 把温暖传递给吊脚楼前挂着的 一排排丰腴的玉米 我是苗族人的汉子 我用一把芦笙吹响爱情,亲情,丰收 我的歌声高过山峰 长过直白向东的河流,只因 我是蚩尤始祖的后裔,苗家的汉子3、西江千户苗寨 作者:陈林海 现代 夜幕比我先到达西江 漫山遍野的灯光 早已为我准备好一场辉煌的盛宴 我木呆着 不知道从哪开始 才能摸到时间的轨道 雨是匆匆赶来的 一脸倦容 被我搀扶着从山腰走到山脚 吊脚楼躲在历史的暗角 看热闹的人群 挤走了荷塘一夏的蛙鸣 我在想 第一盏灯是在哪个屋子里最先点亮 然后再传播火种 如果一年点亮一户 那么千户千年的光阴 又要经历多少艰辛磨难风吹雨打 这个屹立在天地间的露天博物馆 把苗族文化摆放在山野间 用现代的方式演绎着 我真想像山间来回逡巡的风 从这一扇门穿过另一扇门 从这个朝代走到另一个朝代 (注: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
4、苗族哭嫁 作者:独上西楼 现代 哭完所有亲人对自己的好 哭来所有亲人 相送的丰厚嫁妆 明天我就离开父母 离开兄弟姐妹 离开生我养我的小村寨 随喜欢又陌生的阿哥 去到从来没有呆过的家 相处一个村寨的陌生人 今天 有一千个理由任性 今天 仍然是父母亲最疼爱的闺女 今天 是兄弟姐妹们 形影不离的玩伴 今天 有一万个理由哭嫁 我们以习俗的名义 给你幸福和庄严的仪式 哭嫁一个月 哭出所有的情感 前面那些手足情深的日子 在亲情倾注中 我泪流满面 请允许我哭得像个孩子 在哭嫁声中 穿上苗族最美丽的服装 戴上最爱的银饰 我是从天上下凡的仙女 跨过娘家的门槛 美丽而自信 在我跨入婆家大门的那一刻 我会发自心里微笑 给我深爱的人 和我喜爱的未来 我将成为最美的妻子 我将成为最好的妈妈 我站在哪里啊 都是一道最美的风景5、假如苗语消失了 作者:寻安 现代 假如苗语消失了 世界将缺少一件交流的工具 民族森林里将有一棵古老的大树死亡 只留下干枯的躯体 所有的知识,所有的传承 都将随飘叶落下,化作泥土 供养给其他的大树 几百年后 那美丽的苗服,那精致的银饰 那洁白无暇的鸽子花,那多子多福的石榴图 所有的种种…… 都将接近死亡,或已经死亡 只留下一件件毫无生命力的器物 甚至连器物都不会留下 腐烂、风化在历史的长河中 再过几百年后 也许会有学者、考古学家知道但那又怎样,徒留一声声可怜的叹惜 到那时,还有几个人 会记得"苗年”,会记得“四月八” 会挑花,会刺绣,会织锦,会蜡染 会制作那美丽的银饰 对于苗族人而言,谁还会记得 也许都忘了 忘了苗族的历史 忘了苗族的文化 忘了苗族的节日 忘了苗族的风俗 一切有关苗族的 苗族人都忘了 如果有一天 你遇见了我 我说我是苗族 但是 却只能说其他民族的语言 只知道过其他民族的节日 你会怎样看我 是怜悯,是嘲笑 还是无奈,又或是一笑而过 当今的社会 各行各业都竞争激烈 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 强者生,弱着亡 苗族的语言正在逐步走向死亡 苗族语言的再生力正在不断衰减 新生的事物,都一律沿用其他民族的名称 什么电脑,什么手机,直接照搬 最可怕的是 许许多多的大人们,不再教导孩子们说苗族的话 不敢想像,几百年后 苗族将往何处而去 还能往何处而去。
2赞美"银饰"的句子有哪些1、有些姑娘性格的贾宝玉,从小在金银饰品锦衣玉食里长大。
2、这套洋装,配上这条银饰,相得益彰,更突显出你高雅的气质。
3、东晋时期,青瓷、铜铁冶铸工艺,特别是金银饰品工艺,已形成较强的地方特色。
4、我们不经营低档的银饰,只有高品质、独家设计的镶宝石首饰,价格范围在25美元和500美元之间。
5、银色情人节当然送银饰喽!暧昧阶段的,送银发簪;求爱阶段的,送银耳环;锁定阶段的,送银项链;定情阶段的,送银戒指;结婚阶段的,上交银联卡!
6、银色情人节送银饰表爱恋:银耳饰戴上幸福坦然。银项链感到温暖。银手镯使你力量无限。银头饰使你加倍实干。银戒指助你爱情美满。银首饰使你快乐无边!
7、我们要采购银饰珠宝,宝贵的和半宝石,珠宝,彩色的具体物,银和牛仔裤珠。
8、按佩戴部位的不同,苗族银饰可以分为: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脚饰等。
9、相比之下,另一枚十九世纪日本手制雕花兽形纯银饰物,则显得娟媚局促,一如他们的浮世绘画风,所有的工丽都徒具其形,失于浮华。
10、经营奥地利水晶,外单925纯银饰品,比基尼,韩国进口饰品,服装配饰。
11、银色情人节当然送银饰喽!感应阶段的,送银发簪;求爱阶段的,送银耳环;锁定阶段的,送银项链;定情阶段的,送银戒指;结婚阶段的,上交银联卡!
12、花溪青岩古镇一银饰店给游客承诺卖的是纯银首饰,结果却用崴货坑人。
13、其实除了翠鸟羽毛和金银饰品的难得以外,点翠工艺的繁细与精致也是点翠饰品成为稀世之品的原因之一。
14、苗族人酷爱银饰,尤其是苗族少女,她们常常头戴银冠、项挂银圈、身穿银衣、手配银镯、脚系银链,以多为美,以重显富。
15、我选择了银饰的莲花,搭配白色的菩提根,在中间用椰壳格片做颜色点缀。
3关于苗族的银饰服饰民风民俗的作文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
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
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
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
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
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
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
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
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
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
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
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视拜山神、树神、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遇有暴风骤雨,要烧黄腊祭鬼;小孩生病,要拜献石头神;大人生病,要杀猪祭水井神,并取“灵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鬼”,即“推牛还愿”,祈求神灵保佑。相信财神,并有“开财门祭”,祭瞬钉一方尺红布于门上,魔公呛咒,杀鸡献祭,以示求财。
4描写苗族妇女衣服的句子有哪些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百褶裙。
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
便装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图案花纹色彩斑斓的百褶裙,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的装饰,明艳动人。
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传统。
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
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
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
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
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辞海》里记载“苗绣已同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苗族刺绣、服饰正如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的:“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和前景。
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苗族服饰图案承载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从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达功能。由于历史的久远,这些图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传达的特定含义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无法完全解读,这也是苗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5关于吊脚楼的诗句七律
西江苗寨看吊脚楼
千户参差依麓构,横穿白水响轻柔。
晴阳早已檐头挂,雨雾从来脚下遛。
耕作兴苗腾鼓韵,银雕饰寨竞歌喉。
幺姑拦道劝清酒,临别回眸梦自留。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6形容苗寨好风景的诗句高速蜿蜒云外蟠,群峰错落似波澜。
红花碧水分春色,黛瓦黄楼接翠峦。佳境何须天上有,风情岂仅画中看。
九黎后裔真高手,独造仙都在此间!夜郎有女养深山,丽质闺藏非等闲。今日彩楼初亮相,华车争道睹芳颜。
驱车百里御风行,未到西江已动情。风物何如苗寨好?山如翡翠水如琼。
芦笙侗鼓彻青霄,旗拥寨门人若潮。列队迎宾歌且舞,顿消游客旅途劳!远望层层吊脚楼,绵延栉比上山头。
恢宏岂可人间有?恍若仙宫降野畴。黄楼黛瓦绿葱茏,曲槛回廊凌半空。
牌匾依稀凝目望:农家酒店五云中。山上有楼楼上山,丛林掩映上摩天。
忽闻高处有人语,料是瑶台会百仙。云中仙府雾中花,满眼古风殊可夸。
若有村前三寸土,愿居苗寨做苗家。深深小店木楼阁,半倚青山半倚河。
白日客来尝腊味,夜间流水入南柯。金丝锦绣簇纤身,银饰凤冠肌理匀。
任是明星盛妆罢,难如苗妹最天真。马龙车水尾头连,金发黄肤磨踵肩。
谁道桃源难再现?西江日有武陵船。
7用郎酒和苗族风情作诗这个题目是让牯牛下崽,公鸡下蛋。因为郎酒的产地发祥地和苗族风情一点关系也木有,八竿子打不着。提问者也木有说是分开写,还是合在一起写,不过也木有关系。正好俺在饮酒作诗,就借助酒性。用格律诗结合一下写写耍子玩玩吧。
赤水古蔺老槽房,
天赐玉液酿琼浆。
酱香浓郁香四溢,
浓郁飘香到苗疆。
醇厚净爽芦笙恋,
木楼幽雅女梳妆。
苗女多情饮美酒,
饮罢郎酒心不慌。
三月三节会情郎,
银饰轻摇响叮当。
篝火焰炽升情爱,
回沙郎酒谱乐章。
提示:本原创诗作仅供欣赏,未经本人许可,剽窃以及用于商业用途必究。
8求对苗族服饰发饰的描写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南蛮传》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苗族服饰是一种原始苗族人民的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存根,一种无字的历书,一种无声语言和标志。
苗族服饰由于性别、年龄、婚否等情况而不同,并且有地区差别,但都保持一种从古至今的传统款式。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传统。服饰用料则以居住地出产的原料为主,多以棉、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而成。苗族男子的装束则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我们所说的苗族服装的款式多样,主要是指苗族女性的节日盛装或者叫礼服。苗族服装按地域可分为五种型制: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西型和海南型五种。
黔东南苗族服饰:流传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6个县市和都匀、荔波、三都、兴仁、安顺,广西融水、三江等区域。上衣有大领对襟或右衽半身。百褶裙长短不一,佩戴各式围腰和绑腿。发髻也有较大差异。黔东南苗族服饰大约有30多种款式。
黔中南苗族服饰:主要流行于贵阳、龙里、贵定、惠水、平坝、安顺、平塘、罗甸,云南的丘北、文山、麻栗和广西隆林等地。其特点是以黑、白、蓝色线绣衣裙或蜡染。大领对襟开,百褶裙,包头帕或头巾,髻发。黔中南苗族服饰有5种款式。
川黔滇苗族服饰:主要在川南、黔西、黔西北和滇东北、桂西北以及云南昭通、威信、楚雄、金沙等地。衣料主要是麻布,服饰色彩较浅,蜡染工艺普遍。服饰和发型多种多样。
湘西苗族服饰:主要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贵州松桃、四川秀山、酉阳、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有多彩头帕和变型式样,服饰亦有8种。
海南苗族服饰:由于海南苗族受当地黎族服饰的影响,苗女穿右偏襟长及膝部的长衫,仅一扣,无领,蜡染短裙,以黑、红色为主,花纹较少,束发,包一绣图案花纹的头巾,外面再盖一条绣有花边的尖角头帕,套上一条红带子垂在背后,显出与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的非常不同。
银饰特征
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 苗族银饰
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
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为美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
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
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
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
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
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
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
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
足见追求繁缚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
值得一提的是,从贵州省博物馆所藏不同时期的银饰比较情况看,苗族银饰追求大、重、多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苗族银饰的发展速度更为空前。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编辑本段银饰历史
在明代以后的数百年里,苗族银饰经历了一个为服从民族审美定势需要,而演绎、 苗族银饰
组合、变异的民族化过程。
其一,所有的银饰原有品种在苗族审美标准的取舍下,有的根本末被接纳,有的引入后即被淘汰,有的屡经改造l]而面目全非,当然,也有的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特征。
其实,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其二,苗族银饰的民族化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毋庸置疑,人类的需要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源泉,群体的审美观念是艺术创造的规范。
苗族银饰的创新正是遵循这一逻辑而发生、发展的。
由于对银饰的需求,苗族对服装的审美意识逐渐同实用意识分离开来,由物质需要的依存关系衍化成审美的主客体关系。
由于群体审美观念的规范,在艺术创新的过程中,苗族银饰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
影响和规定苗族银饰造型的审美观点很多,那么,其中最根本的是什么呢苗族从古至今都有“以钱为饰”的习俗, 史料也显示,“钱”饰与银饰是同时步入苗族服饰领域的。
这种通过“以饯为饰”所流露出来的夸富心态,对于苗族银饰的审美价值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银饰最基本的三大艺术特征,即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
编辑本段银饰工艺
加工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
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
另一方面,作为支系成员,也为了在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苗族银匠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
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不触动银饰的整体造型为前提。
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
苗族女性饰银,爱其洁白,珍其无瑕。
因此,苗族银匠除了加工银饰,还要负责给银饰除污去垢,俗称"洗银"。
他们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迸紫铜锅里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原料
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
也就是说,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经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
正因为如此,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流行的银币为准。
譬如民国时期黔东南境内是以雷山为界,其北边银料来自大洋,纯度较高,南边来自贰毫,银饰成色较差。
20世纪50年代后,党和 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
银饰文化
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
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
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
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
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
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
这样,与苗族始祖有关的有四种图腾。
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
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
水牛是稻作农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牺牲。
传说苗族的先祖蚩 尤就是头有角的。
据《述异记》记载:“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觚人,人不能向o”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
雷山苗族常常会把牛称为“牛妈牛爹”,逢年过节也不会忘了款待牛,要给牛吃酒肉和糯米饭。
他们从银匠那里取回新打制的银角时,除了付给工钱外,还要送糯米饭等,以示感谢银匠给自家制成了吉祥物。
在把银角拿回家里时要说:“把门敞开,拉牛来了!”并备酒肉庆贺。
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
枫树也当然地在银饰上有所表现。
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它也作为连结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
苗族古歌当中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
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的。
因而,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型。
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银雀,中间的一只被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略。
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
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因为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
上述几种图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
而期于的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则可以灵活搭配,给银匠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这样写道:“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相传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龙却是蚩尤的对手。
所以,苗族在古歌《十二个蛋》当中,“水龙”只是其中的一个蛋,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苗族的历史文化中,有的地区有招龙、接龙的习俗,把龙视为至尊。
但也有好些地区并没有特殊的龙崇拜。
施洞龙船节的传说很能代表苗族与龙的关系:很久很久以前,小河口住着一位老人,名叫保公。
一天,他带着孙子九保下河打鱼,老人先上岸。
老人离开了一会儿之后,突然乌云翻卷,不见了孙子。
这时,老人不顾风狂浪急,潜下水去找孙子。
老人在水下见到一个老洞,他悄悄进去一看,龙正枕着孙子的尸体在睡觉。
老人愤怒至极,但他没有惊动龙,而是游回岸上,用火镰、火草扎猪尿泡里,又潜回龙洞,放火把龙洞烧了。
但是烧龙洞的烟雾却弥漫着整个清水江的上空。
一连七天七夜不见阳光,四下里漆黑一片。
鸟不出窝,鸡不打鸣,牛不犁田,人也没法做活路。
小孩位只有在屋檐的水口下用棒槌、包谷杆划着玩。
嘴里无意中喊道:“咚咚多!咚咚多!”如打鼓声。
这时,天竟然慢慢发亮,大家都兴奋极了。
不久,江面上飘起了一条四丈长、水桶一般粗、花花绿绿的龙尸。
在施秉县的胜秉寨,龙尸被捞了起来。
各地的寨老被招呼去吃龙肉,后来各寨子的人都去抢着吃龙肉。
不多久,就把整条龙都抢完了。
胜秉寨分得龙头,平寨分得龙颈,塘龙寨分得龙身,榕山寨分得龙腰,施洞的人去得晚了点,分得龙尾,杨家寨去得最晚,只分了点龙肠子。
当人们把龙肉分走后,夜里,龙的魂灵便给大家托梦说:“我害了老人的孙子,自己也赔了命,你们如果用杉树做成我的身子模样,在清水江里划上几天,让我又活起来,我就会保佑你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施洞一带便兴起了划龙船的习俗。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在施洞等地苗族服饰刺绣中,龙就是随处可见的、有善有恶的、善恶互换的、可以与各种动物“嫁接”的一个符号。
但银饰比刺绣更多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苗族银饰中龙的图样,最多地是见于头饰。
特别是女性戴的银角,大多为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样。
项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而且与别的花样、动物搭配特别丰富,在这里,龙只是动物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它可以和各种动植物平等共处于一个项圈之上。
如贵州黄平、凯里一带流行的:“龙凤抢宝单层响铃银项圈”,它单面浮雕双龙、双凤抢宝纹饰,中间是浮雕的龙纹圆盒,下部圈沿坠了猫、鹿、鱼和龙纹响铃吊饰。
又如贵州施秉一带流行的一种响铃银项链,它的链身吊坠凤凰、蝙蝠、老虎、蟾蜍、鸡、马、鱼、人及一串响铃,项链正中坠一个圆盒,一面饰浮雕牛头纹,一面饰葵花纹,盒下坠刀、剑、挖耳勺等吊饰,就是在实用的短剑上,也錾有很简单的龙纹。
这龙纹,是在最下层最不起眼的地方。
它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龙在苗族心目中的寻常地位。
苗族的龙有各种各样的,诸如牛龙、蛇龙、鱼龙、鸟龙、猪龙、羊龙、马龙、蚕龙、蜈蚣龙、蚯蚓龙、螺蛳龙、虾身龙、鸡头龙、双头龙、饕餮龙、狃龙、麒麟龙、穿山甲龙等等。
不过,施洞地区龙的这种“寻常性”也是有条件的,比如小孩佩戴的银帽饰,就有菩萨、仙童以及狮、虎、麒麟珍稀猛兽,没有龙的图样,这似乎又体现了龙的不寻常性。
因为孩子年幼,还承受不起这尊贵的龙。
苗族银饰中独特的迁徙文化
苗族的银饰虽然出现较晚,但由于苗族口传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在已经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他们依然铭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回忆着迁徙途中的风物,崇拜着祖先的勇敢顽强。
所以,他们银饰上对苗族长期的征战、迁徙历程、迁徙文化多有反映。
比如在台江和雷山丹江和的银花头围上,都有武士执刀棍骑马奔驰的造型。
施洞妇女佩戴的一种制作精细的银马围帕,中间是珠宝嵌镜面,左右两边各7名剽悍的男子头挽高髻手执兵器立于马背之上,相向而驰,造型生动。
这都是先祖们驰骋疆场不断西迁的征战场面,表现了施洞人对先祖的缅怀纪念。
施洞苗族妇女的衣背饰物 - 银衣片上,也有男子骑马的纹样。
卢山还有一种兵器银吊饰,将各种刀、剑、挖耳勺等挂在妇女的腰间,这都是当年征战迁徙的印痕。
另外,狮子这种猛兽和牡丹花卉在贵州苗族地区从未有过,但台江、施洞一代的妇女胸饰挂牌、镂刻有狮子和牡丹花的银衣片,刻有牡丹狮纹的银手镯、小孩银帽,花溪一带未婚女子佩戴的银锁胸饰,黎平的双龙双狮银饰吊牌……都离不了狮子,银饰中也常有牡丹花纹,这可以看作是苗族先民在中原地区生活,并吸纳了汉文化因子的写照。
鱼是苗族东方江边、海边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
鱼除了多子的生殖崇拜含义之外,《苗放古歌》中唱道:“榜生下来要吃鱼……鱼儿多着呢!穿枋般大的鲤鱼。
在这儿得鱼给她吃,榜略好欢喜。”苗族迁徙到西部山区以后,不仅在水田里养鱼延续了在东方吃鱼的习惯,而且在银饰上有充分的反映,鱼是苗族从头到脚各种银饰少不了的纹样和造型。
苗族银饰中还有一种独特的饰物是响铃,不论是项圈还是挂牌、吊牌、围腰吊饰,都常常佩有响铃,这也是一种迁徙的遗风。
在响 中,人们走过了一道道山水,前呼手应,永不失散。
透视出封建社会中缺乏的平等观念
苗族银饰产生于明代以后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
明、清时代人们的衣着首饰都是有一定等级规则的。
这从明朝末年的重要画家陈洪绶的《夔龙补衮图》中可以看出。
画面共三个仕女,前面一个年事稍大的是穿着华丽的贵妇,另外两上年龄幼小,为宫女身份。
贵妇的发髻之上还插有簪钗头饰,宫女的据打扮则一眼可见出差别。
至了清朝,宫廷中上至皇太后,下至贵妇的正式官样服装的具体规定和配套的各种珠宝饰物,在《大清会典》图卷和《大清通礼》卷中都有记载,任何人不得逾越。
但同样生活在明、清时代的苗族,在银饰的佩戴上却与服饰一样,无等级区分的。
不论你是寨老,理老,土司、鼓藏头及其家属还是普通百姓,只要在一个社区生活,人人都可穿着佩戴一样的银饰。
比如前文提到的黄平苗族姑娘出嫁时的盛装头饰,极其雍容华贵,但它却并非贵妇人的专有,那一带的苗家姑娘出嫁时都可佩戴。
西江苗族姑娘出嫁时必须佩戴银角,如果家里没有,可以去向亲朋借用,人们都乐于相借。
这也体现了古代苗族社会传承下来的原始平等的民族精神。
苗族银饰具有一种展示性
汉族的首饰只是一种点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更简化。
大多数妇女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佩戴首饰,更少佩戴银饰。
而苗族在过节或婚嫁等人生的重要时刻,都要把银饰佩戴起来盛装相配,而且是以多为美。
苗族民谚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些人家在女儿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一年积一点,存放在专门的木箱里珍藏。
等女儿长到十多岁了,在盛大节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就会装扮起来,向同胞们展示。
西江苗族要在全套银饰备齐之后,才能制作银角,而在节日期间有无银角展示,则能折射出姑娘的社会地位,没有佩戴银角的姑娘,跳芦笙舞时只能排在佩戴银角者的后面。
雷山丹江的苗族银花头围,要使佩戴者的整个额头都有银花环绕。
施洞姑娘的一种藤形银饰圈常常戴得把嘴都遮掩了,耳环也挂三四只的,最重的一只就有4两。
一件镂空的银衣由44枚银片缝缀在衣裳的前身后背。
黄平的一副银凤冠重达2公斤多。
从江西山的一副13件银排圈将近2公斤重。
好些地方苗族女子全身的盛装银饰加起来有二三百两重。
这是一种美的展示、力量的展示、财富的展示。
这种展示导致了银饰艺术的交流,使得苗族的艺术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银饰艺术的不断繁荣。
苗族银饰特别注重与服饰的搭配
节日里和人生重大喜庆日子里着盛装服饰,并搭配全套盛装银饰,有一种珠联璧合的效果,更显得雍容华贵,烘托了欢快热烈的节日喜庆气氛。
日常生活中着便装服饰搭配便装银饰,这样方便、简洁、大方,便于日常劳作。
西江和丹江的苗族便装,头饰只用一支焊有四粒小银珠的银簪,既作装饰也作固定发髻用。
只要梳苗族发髻的以上两地女子,都必用这种银髻。
还有围腰牌和围腰链,都不仅有装饰作用,还用于固定围腰。
耳柱过去也配便装,但现在日常佩戴耳柱的年轻女子比较少。
在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的施洞地区还有次盛装,于一些礼仪场合穿着,并搭配相应的银饰,这样既庄重得体,又方便行动。
另外,在银饰自身的图案搭配上,一般讲究对称。
例如背部银衣的银片,各种动物图样都是一边一只,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是左右对称的。
但在发簪上,也常常有不对称的造型出现,这种不对称使银饰显得更加灵动、更加呈现出生命的自然状态。
去了凤凰古城三次,前两次尽是走马观花,眼里只有沱江汤汤的流水,古色古香的景致和条条巷子里令人眼花缭乱的特色小商品,而这一次在大巴车上碰到的一个免费导游,令我大开眼界。
据她讲,凤凰古城的少数民族中,苗族人口占据了60%,而苗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历经苦难的民族。他们的生存能力极强,当初被汉族部落驱赶至贫瘠荒芜、环境恶劣的湘西一带,眼见此地不宜生存,也就没有继续赶尽杀绝,让他们在此自生自灭。谁知,他们中的一部分竟然就地安家落户,逐渐克服了自然条件的艰难险阻,一步步安营扎寨,一代代繁衍生息下来。而让他们得以存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银这种金属。
苗族人爱银,几乎人尽皆知,他们吃银,穿银,戴银,就连他们嫁娶时的彩礼也是以银论斤给。在外人看来,他们对银的热爱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或许,不明就里的人会认为这是一种拜金行为。然而,非也,如果你知道了银与苗族人的生存渊源,就会发现这种想法错得多么离谱了。
苗族的祖先是蚩尤部落,汉人的祖先是炎黄部落,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联合,大败蚩尤于涿鹿之野,擒杀蚩尤,从此占据了黄河流域宜于生存的广大地区。自此,苗人便开始了他们的迁徙与流亡生涯。这也是为什么苗族是中国唯一一个不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的民族的原因。因为他们的祖先是蚩尤——那个战败身死的部落首领。在苗族的神话里,蚩尤是正义的化身——虽然他战败了,而炎帝和黄帝则扮演了反面角色,与我们汉族的神话正好相反。这些是是非非时隔久远,也不是能说得清的,我们不必寻根究底。
苗族历史上一共发生了五次大迁徙,从炎黄二帝大败蚩尤开始,苗族便逐渐由黄河流域向南、向西迁徙,途中不断有部落留下,其他部落便继续迁徙,甚至有一部分迁徙至东南亚一带乃至远渡海外,由此导致了苗人的大分散。在此期间,苗人与汉人之间的战争一直持续着。
据导游讲,当初的南方(比如湘西)是一片蛮荒之地,除了强禽猛兽,还遍布毒虫毒草,苗人历经艰辛,战胜了种种磨难,才逐渐生存下来。而在此过程中,银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正是这种在中国封建社会被当做货币的金属,一次又一次救了苗人的生命,并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如今的人几乎都知道,银是重金属,直接食用会导致中毒,然而,银的一种重要功能便是验毒。第三次大迁徙后,一部分苗人在湘西一带生存下来,且日益壮大,引起了汉族部落的警惕。除了战场上的交锋,汉族部落还派人一次次往河里下毒,污染他们的水源,试图将他们驱赶向更偏远的地带。因此,苗人便用银来验毒。这便形成了苗族人“吃银”的习惯。
所谓的“吃银”并不是真的“吃”,而是在食用食物之前要取出银器来验毒,以保证食物的安全性。除此之外,他们还将银器放入水中煮沸,或者泡茶时使用银器或放入银器,用以杀毒。这种方法便是银离子杀毒法。银离子可以杀死650多种细菌,即便在当下,也是最有效的杀毒方法。中国的苗族人最先使用了这种杀毒方法,但发明专利却在德国。
所以,苗人无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银,银仿佛成了他们民族的信仰与图腾。他们将银打造成首饰或者装饰性的物件随身携带,方便随时随地取用。苗人的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银,逐渐形成了我们如今所见到的景象:头上的银冠、银簪,服饰上精美的银饰,耳朵上沉重的银耳环,脖子上大朵大朵的银项链、银项圈,手腕上成排的银镯子,居家使用的银器(比如银壶、银碗、银盘等)……如果你看到这样的苗族人,请不要嘲笑他们,也不要觉得他们土里土气,这是他们根深蒂固的文化与信念,也是他们曾经那些荆天棘地的生存历史的烙印。
从没有一个民族,像苗人这样热爱和崇拜银,只因他们的生存生涯中曾遍布毒害。那些流徙岁月中所经历的种种,如今已无人知晓,唯有像伤疤一样烙印在他们生命中对银的热爱,让我们得以对他们的过去窥见一斑。
导游说,我们如今能吃饱饭,最应该感谢的不是袁隆平,而是苗族人,因为苗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如果没有苗人将水稻种植带到这个世界,又何来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呢?
苗族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稻种植、巫医(中医的前身)和金属冶炼,其中金属冶炼以银的拉丝工艺最为独特突出。食物,医药和饰物,从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到审美的精神追求,这浓缩了一个民族的生存史与发展史,他们把自己在艰苦卓绝的生存历程中锻造出来的生存本领,全部贡献给了中华民族,贡献给了这个世界。
导游讲起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宋祖英,“她是我们苗族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歌唱家,大家知道她当时穿的是什么衣服吗?不是礼服,不是汉服,不是旗袍,而是我们的苗族服装,这套集心血与工艺于一身的服装由七位苗族大师共同打造,将拉丝工艺发挥到了极致。最后,这套服装被美国以350万元的价格拍走,保存在了他们的博物馆里。”导游满脸都是掩饰不住的骄傲。
如今已不再是原始社会,没有部落之间的战争,汉人和苗人之间也不再针锋相对,我们也不必争论有关历史的孰是孰非,毕竟,过去的一切早已烟消云散。
我看着导游手上叮叮当当乱撞的银镯子,心里有些暖意,就为了这一刻我能坐在这辆大巴车上听她讲这些,我也应该感谢这个时代。
就像人生到最后,我们能留下的实际上都是生命中点滴幸福的记忆,而非痛苦与仇恨,历史亦是如此。历史发展的终极意义,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活着。
是考试问题还是您自己的疑问 其实不止白族人戴银装饰 很多少数民族都采用 白族人服饰特点主要是以白色为喜好 比如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 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 下穿白色长裤 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 妇女多穿白色上衣 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 下着蓝色宽裤 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 白族饰品主要是披星戴月 喜欢把星星 月亮身在身上 可能是银饰比较好表达这样的意义 还有就是从古时起考量 大多数少数民族普遍认为银用辟邪 然后携带方便 可用装饰换卖钱 要知道 白族饰品的特点不是在于用银装饰 而是白族姑娘的头饰喔 白族姑娘的头饰上 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 风花雪月 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 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 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 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桂林多耶古寨的银饰品不是侗族人纯手工制作的。
侗族(侗语: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信仰多神。
银饰是用银制成的各种各样的装饰品,银为贵金属之一,银白色,银饰采用各种加工工艺,加工成的银饰品种类繁多,基本分为耳饰、颈饰、手饰、足饰和服饰5个大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银饰,走近千家万户,仍然受到许多人的喜爱,特别是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银饰,如苗族的银匠业就极为发达。
苗银饰品比较精致,但是其实苗银也是白铜,不过就是表面镀了银,看上去差不多。但是问题是,它一般洗几次之后,就会被腐蚀掉。
现在泰银非常流行,它是把银和硫混合,并以玻璃质状态形成覆盖层的一种东西,其颜色疏松乌黑,和白银(1428,0,000%)形成神奇的对比,非常有特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