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蝉身古玉寓意

人面蝉身古玉寓意,第1张

人面蝉身古玉寓意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

蝉的别名是知了,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来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

玉的分类

依据亚洲宝石协会(GIG)的研究,玉有软玉、硬玉之分。软玉是中国传统的玉料,玉的名称就来自软玉,因以新疆和田地区的玉出产较佳,人们常把软玉称为和田玉。

软玉的硬度一般为56-65度,呈不透明或半透明状,按颜色分为以下几类:白玉、黄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花玉和瑭玉。

硬玉是指产于缅甸的翡翠。无论是软玉、硬玉,它们的质地都非常坚硬,颜色十分璀璨,故冠以“石中之王”的美誉。玉石价值本已不菲,再经过巧匠的加工雕琢,就变成了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宝物。玉器随着时代发展,就逐渐形成了玉的文化。

可以的。

给女生起名为玉蝉是没有很多说法的。

女生起名玉蝉,也可以象征聪明能干,因为蝉的另一个名字叫做“知了”,这往往代表着这个女生一听就会,头脑比较精明。

(毒)独霸天下和一鸣惊人!

以蝎子这个题材来说,在玉雕中不算罕见,蝎子是五毒之一,尾部有毒针。取独占之意。配合金钱,即旺财独占。结合一只蝉叫就是独霸天下一鸣惊人的意思。

但蝎子需要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才好佩戴,俗话说,叫压得住。或者说人的背景和蝎子的寓意,有契合,相称的意思。

蝉鸣止于深秋,玉蝉流传永久。

白露已过,蝉鸣渐止。但这次的止息,并不只是声音的消失,而是象征着生命的消逝

众所周知,蝉这种昆虫非常奇特,幼虫时期多年藏身于黑暗的泥土中,在经过多次蜕变之后,才终于生出双翼,达到曾经遥不可及的枝干,然后昼夜不停地奋力发声,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但对于蝉来说,这样痛快的时光,也不过一个夏天。

一个夏天过后,蝉的生命便如急流跃下险峰,重重地坠落于山石的嶙峋,只留下白色的水花,又迅速消失于无形。

永生

古人认识到这种昆虫奇特的习性,于是以此为据,在它身上堆垒出各种文化意义。

蝉从蛰伏到蜕变,从蜕变到死亡,土壤中又有新蝉继续着这样的历程,年复如此,生命虽短暂,这个群体却繁衍不止。古人却因此认为蝉会复生,轮回复活,即是永生。蝉之蜕正如人之身,灵魂不灭,便可再生。

而玉色泽莹润,又千年不朽,是神圣之物,古人常以玉作通灵神器,又以此殓尸,以求永生,譬如中山靖王穿着的玉衣,握于手中的玉握,堵住九窍的玉塞等等。

自然而然的,古人使两种象征生命长久无终的意象碰撞到一起,玉蝉因此而诞生,成为一种葬器,以保尸身无损,蜕而复生。早期道教神仙传记中便有不少“ 肉体不死,蜕而成仙 ”的传说。

这种认识最早或到新石器时代,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都有玉蝉的身影。而在青铜时代,青铜器上也往往能看到明晰的蝉纹,如下图举方鼎腿足上的纹饰。

据专家统计,仅殷墟妇好墓一座大墓,就出土了约20件蝉形和蝉纹玉器,这些玉蝉在工艺上已经有了极大发展,整体采用圆雕工艺,目翅分明。根据使用方法,可把蝉形玉器分为三类。

一类是配饰,玉蝉头部上常对钻成V型孔,便于佩戴。佩戴时要蝉头向上,蝉尾向下,这样才能使佩戴之人吸收到传说中的玉蝉之精。

一类是冠饰,常在蝉腹部两侧打通孔,方便装于冠上。

一类是玉琀,如《说文解字》释义:“琀,送死口中玉也。”在死者口中置物的传统,最早或到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不过当时放的东西主要是贝壳、石子、绿松石等物。

古人认为玉有奇效,如《汉书·杨王孙传》中记载:“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蜡,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

除此之外,还有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记录了周朝从天子到士口含之物不同的区别:周制“天子、诸侯饭粱含璧,卿大夫饭稷含珠,士饭稻含贝。”

用玉蝉作琀的做法盛行于商周和两汉时期,甚至两汉时这一做法几乎已经取代了配饰,因为墓葬中发现的玉蝉多不再穿孔,而是置放于墓主口中,以求永生与庇佑。

汉代玉蝉多用新疆青玉、白玉雕成,质地极佳。汉代玉器最为精妙的 “汉八刀” 手法即在玉蝉上表现最为典型,“汉八刀”所作玉蝉往往高额突眼,宽颈长翅,造型规整简明,极为生动。

汉以后,薄葬之风盛行,曹丕称帝后甚至废除了汉代用金缕玉衣陪葬这一规定,且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些认识到了蝉等于永生这一说法实属无稽。譬如《论衡·道虚》中便有这样一段文字:

蛴螬化为复育,复育转而为蝉;蝉生两翼,不类蛴螬。凡诸命蠕蜚之类,多变其形,易其体。至人独不变者,禀得正也。生为婴儿,长为丈夫,老为父翁。从生至死,未尝变更者,天性然也。天性不变者,不可令复变;变者,不可不变。若夫变者之寿,不若不变者。人欲变其形,辄增益其年,可也;如徒变其形而年不增,则蝉之类也,何谓人愿之

意思是有些昆虫天生会变形,但人天生是不变的,不能强求人像虫一样变形,况且变形并不一定能增长寿命,因为即便变了,变后的寿命可能还不如变之前的寿命。

总而言之,玉蝉象征永生作为明器这一做法已经逐渐减少,但并未彻底消失,明清时仍有发现把玉蝉作为玉琀的现象,据一些考古记载称,乾隆帝死后口中即含有一枚和田玉玉蝉。

玉蝉之所以在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并不仅因为这一意义,而是因其形状和附着于上的其他文化意义,在配饰与诗文中,成为了别样经典。

高洁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早至春秋战国,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蝉生于污秽之中,却能通过蜕变脱离浊泥,登上高处,这一点正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相同,蝉因此受到了儒家士人的青睐。

而且蝉不像别的昆虫以虫为食,而是吸吮植物汁液,古人认为它喝风饮露,不染俗世纤尘,正合修道辟谷之行,是修道得成之典范,蝉又得到了道家的认可。晋代郭璞甚至作《蝉赞》:“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以蝉为题抒发心志,骆宾王下狱时也以其为主题作文并赋诗一首,以表达自己不屈之忠心: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当然,咏蝉诗中,最负盛名的还是唐朝虞世南所作的《咏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君子如玉,玉蝉自然更是君子宝爱之物。徐渭就曾以巾侧玉蝉为诗:玉蝉谁作俑,取饰鬓眉稍。

玉蝉在士人文化昌盛发展的明清时得以再兴。与前代不同,明清玉蝉较为写实,崇尚仿古,尤其是乾隆朝,不仅用料讲究,多用籽料,且蝉身还要用回纹等纹样作装饰,以显蝉之华贵精美,可以说乾隆朝的玉蝉最得玉蝉汉时之古韵。

鸣声

《吕氏春秋·纪部·仲夏》中载: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夏季正是蝉鸣的舞台,蝉鸣之噪往往让人不堪其扰。

韦应物曾作《始闻夏蝉》:徂夏暑未晏,蝉鸣景已曛。一听知何处,高树但侵云。可见即便是从已经几乎抵达云端的高处传来,也丝毫不减少蝉声对人的烦扰。

有些声音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生能得几回闻”,而蝉声则是像360°环绕声大喇叭,从天到地,无一处放过,故而观鸟捕蝉也是生活画中的一景。

亦有欣赏蝉鸣的,因为蝉鸣声往往存在于山林之间,在一些诗人眼中,蝉鸣就是自然之声,如王维眼光独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鸣声越大,就证明与大自然越是亲近。

还有一些人囿于蝉的高洁形象,戴上了极厚的“粉丝滤镜”,认为蝉声也分外好听,是高士之声。譬如曹植咏蝉“实淡泊而寡欲兮,独始乐而长吟;声激激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

因此,若将玉蝉佩挂于胸,即有“ 一鸣惊人 ”之寓意,才华得以施展,正如夏蝉初声,一朝而天下皆闻,声名大噪。

而炎夏之后,如《吕氏春秋·纪部·孟秋》中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夏季的热烈喧闹过去,人们已经认识到蝉并非能复生,其生命不过一夏,从“永生”到“短寿”,蝉的意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秋蝉的叫声亦是打造秋季寂寥氛围的一大助力,秋蝉数量不多,又拖着长声,不知何时便会戛然而止,达到生命尽头,颇似悲切哀鸣,正是“夏蝉秋始悲”。

故而诗中寒蝉秋蝉一出,往往暗指盛年难再逢,故友不再见的悲苦之情,譬如柳永作《雨霖铃》: 寒蝉 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白写《代秋情》: 寒蝉 聒梧桐,日夕长鸣悲。

即便如此,我们亦可发现,蝉将积蓄多年的生命力全数爆发在了夏之一季,才成为人们绝不可忽视的夏季物象之一,才在繁盛之夏的舞台上成为了主角。

厚积而乍发,正如流星刺破夜空,那光华才能耀眼到刺目,才不算辜负自己多年的蛰伏。

故而一鸣,才足以惊人。

吉祥

玉蝉这一配饰因为其形象生动可爱,还一直是贵族妇女的经典头饰之一,唐代王建所作宫词之中便有一句:“ 玉蝉 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至元代时宫词中还有“宝雀 玉蝉 簪翠髻,银鹅金凤踏文茵。”

宫廷豪奢,玉蝉往往和金雀金貂等金饰搭伴儿出现,或者以金玉结合作蝉形饰品,才配得上宫廷贵女的地位,衬得出她们的花颜,如此件金蝉玉叶,蝉又名知了,即成“ 金知玉叶 ”,合“金枝玉叶”一说。

到了清代,美人仍然以此为饰,如徐石麒作《美人词》:“得意春来分外姿。 玉蝉 娇趁海棠丝。翠勾红引步迟迟。”可见玉蝉是衬托美人秀色必不可少的物件。甚至现代首饰设计中,亦不乏玉蝉佳作。

除了美人,士人雅客商人无不爱蝉。蝉因其名字、形状、习性,在人们的不同部位作配饰,也有着不同的寓意,如帽子上带蝉,则称“ 蝉冠 ”。

蝉冠本是汉代侍从官的冠冕,除了蝉饰亦有貂尾,也叫 貂蝉冠 ,因为侍从官权力渐大,后来便泛指高官厚禄。虽然唐以后官员已经不再戴此冠,但诗文中仍有此说,宋代范纯仁作《司马温公(即司马光)挽辞》中还有:“翠辇亲临后,蝉冠锡命尊。”甚至有些佛教造像中,菩萨也戴着蝉冠。

而腰间佩蝉,则谐音“腰缠万贯”,寓意家财丰厚;几蝉并行,即名蝉联,意指荣誉家产传承不绝,《梁书》中即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一句盛赞王氏家族的鼎盛。

生时佩玉蝉以显高洁,死后衔玉蝉以求重生,玉蝉以其丰富的寓意跨越了生死吉凶的界限,成为古人在任何一个阶段都珍惜宝爱的物件。

放眼如今,我们能从千年不朽的玉蝉中听到的,其实是超脱生死、寻求精神不朽的天籁。

材质是蛇纹石玉,也叫岫玉,不是新疆和田玉,这个皮色明显是强酸强碱侵蚀做旧的,不是老玉。

蛇纹石玉,也叫岫岩玉,多产自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而得名,与和田玉、蓝田玉、独山玉并称为中国四大明玉。蛇纹石玉(岫玉)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因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玉石名称,如广东的信宜玉、广西的陆川玉、甘肃的酒泉玉、新疆的昆仑玉,以及美国、新西兰和阿富汗的鲍文玉等等。

 玉蝉最早是一种装饰 到了西周早期的时候发展为贵族死亡后嘴里含的东西

  旧俗死人入殓时,于其口中置一铜钱(富贵人家或用金或者玉),谓之口含

  蝉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己出现,商代至战国墓葬中常有出土,此时的玉蝉大多是悬挂佩戴用的装饰品。玉蝉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其后未见流行,直至汉代才发展成为普遍的习俗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商周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简单的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汉代玉蝉除少数尺寸略大,头上有穿孔的属佩饰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两汉玉蝉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蝉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简明概括,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寥寥数刀即成。蝉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汉代玉蝉造型规整,变化较少。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

  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明代玉蝉的纹饰线条雕工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阴线刻得很密。在蝉的反面采用单撤刀法,使两翅与腹部分开,两翼张开,腹部凸起,增加立体感。腹部的皮纹从颈部开始,而前几个时代玉蝉的皮纹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清代玉蝉也有圆身蝉和片状蝉。清代玉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这是清代的特征。清代后期开始造假,民国时更为盛行。

  “复活”的玉蝉

  古玉的文化内涵,古玉的气韵神采,只有盘玩才能细细领悟,这种爱玉而“盘”的心境,给收藏人带来的欢愉和喜悦,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湖南有位收藏者获得一只汉代玉蝉,“八刀”简朴,土头土脑,拙朴木讷,但他却钟爱至极,清洁一番后目口挂在脖子上日夜不离身。七八个月后,这只玉蝉慢慢现出了原身,原来是一件和田玉雕品,大部分呈乳白色,只有头部一团碧绿,像是白石岩上的一汪碧水。再看这只玉蝉玉色温润酥莹,柔丽鲜活,充满了活力,仿佛焕发了生命之光,真是人见人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9202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8
下一篇2023-08-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