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为什么会越戴越油润

和田玉为什么会越戴越油润,第1张

                                  这个问题追朔起来应当从一个个关于玉的故事开始

        在我们中国的玉石文化传承中,很多消费者都有个普遍的观点:“我曾经买了块玉,越戴越油润,越戴越透亮。”这是一句在销售中我们随处可以听到的一句发自内心的话,而且很真切,也很有感情,至于最后的结局是丢了、摔碎了、或者真的保佑主人平安了,每个故事都能让听者为之惋惜,而这个故事的当事人更是有更多的不舍,虽然我们没有见证每位故事主角的那块玉的变化,但是我们却深信她讲的真诚。听多了甚至有点人云亦云的感觉。

        就在前几天我一个老客户给我电话说“我上次帮我同事买的那个小的和田玉玉佛还有没?我同事的女儿戴了一段时间,感觉比之前买回来时都好看,被朋友看见了,死活都想要,说看看还有没、、、、、、”虽然是回头客的普通话术,甚至是千篇一律的套路,但是更能佐证消费者内心对和田玉越戴越润,越戴越好这一变化的事实。

        佩戴玉石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心有所望,必有所想。这种积极的思想总要有寄托的地方。

        人为保养:一块和田玉饰品,是需要保养的,自打磨成品后,在没有找到主人的时候,一般会用植物油或者玉石保养液涂抹一层(这属于正常保养,不要担心是人为处理等),因为玉石在破坏了生长环境和浆皮保护下玉石内部的水分会逐渐蒸发,通过保养液等油脂可以锁住玉石内部水分不外流。从而使和田玉可以更长久的保持油润的光泽。当然玉石保养液等也会为玉石润泽几分,所以在日常的消费中,很多消费者或多或少的有些误会,认为这是商家的一种误导行为。

        而当消费者选择购买后,这块和田玉也将有了新的主人,这时候“人养玉,玉养人”的桥段才真正开始!

消费保养:由于消费者的佩戴把玩,和田玉长期和佩戴者的肌肤接触,通过吸收人体分泌的油脂水分而保持共生。这也成就了很多消费者和玉的不舍情节和缘分。

        至于玉石真的变的更油润了,变得更水透了,变了吗?变了?没变?

        和田玉的油润感主要是受到和田玉内部矿物颗粒形态和排列方式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当光线照射到和田玉表面发生折射或反射时,和田玉的内部矿物颗粒的特征使得其反射的光会比照射的光线更加柔和,加上和田玉本身特殊的光泽就会形成一种弱于玻璃光泽、强于蜡状光泽的油脂光泽。而这种光泽,就会使得和田玉给人一种温润柔和的感觉!

        一般而言,和田玉的矿物颗粒结构越细小(致密度),油脂感越强,相反则越弱。和田玉自身的油润度主要是由内而外形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和田玉的油润度和玉石自身内部结构相关的事实。而这也是很多玩家选择和田玉最注重的地方,宁玩密度不玩白度。

        在加工过程中,不同的抛光工艺也会使得和田玉的油脂感不同,不同玉质的和田玉也需要选择性采用亚光和强光等抛光方式,才能够展现出和田玉温润的一面。尤其是在广义和田玉的的范畴内,各产地和田玉其特性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和田玉的后期加工和抛光工艺更需讲究。

        我个人认为后天的把玩对玉石油润度等影响不大,长期把玩就等于玉石保养,而对于消费者的各种故事,我想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鉴于对和田玉的热爱,从专业角度来讲,选择和田玉不需要做好“色”之徒,当然如果既有油脂的密度和白度那是最好不过的了,这也毕竟是少数。相较之下个人更推崇密度选择。

通读中国几千年历史,爱玉的人数不胜数,尤其是乾隆皇帝,被称为“玉痴”。

他不仅收藏许多玉,为玉赋诗,甚至给自己的儿子们取名也是和美玉有关,嘉庆皇帝名颙琰,而琰就是美玉的意思。

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玉的审美以“质、形、色、工”为主要标准。

一块玉最美的地方往往体现在它的“质”和“工”上。《礼记》上说:大圭不琢,美其质也。

可见在古代的玉器雕琢中,真正好的材质的玉器恰恰要采用“素”的方式雕琢,号召保持自然,简约之美,体现了一种艺术境界。

《庄子·天道》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唐司空图关于诗的艺术特征也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具在说明朴素简约之美是一种很高的美学境界,它要求创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美学感悟和艺术积累。

而这些在古玉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依据这样的审美标准,“和田玉”在一众美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年男性的最爱。

到了中年的男性,会谜一般的喜欢上玉,而玩玉也成了他们是否迈入中年的一个标志。

在这些中年“油腻大叔”的眼中,和田玉之美,美在一种意境。

他们以和田玉喻人喻情:亭亭玉立、玉貌花容、玉洁冰清、温润如玉;

他们以和田玉喻事喻物:玉润珠圆、玉斧修月、金帛玉珠、玉粒桂薪;

他们以和田玉喻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不琢,不成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抛砖引玉。

对于他们来说,玉是有灵性的,方寸玉石间,烟霞具足。

他们在和田玉中看到了山的深情伟岸,海的热情澎湃,花草皆有故事,他们见到了云海翻腾,江潮汹涌,虫鸣鸟啼都暗藏情愫,他们赏的是玉,也是骨子里的世界和心性。

爱玉成痴的人数不胜数,除了我们提过的乾隆皇帝,孔子、管仲等古人,都是和田玉的忠实粉丝。

这些美玉简直散发着致命的香味吸引着文人雅士,“油腻大叔”也有权力追求美与艺术,甚至瞬间觉得爱玩玉的“油腻大叔”也因玩玉而褪去了油腻,高雅了起来。

郭德纲说过一句话,相声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

文玩爱好也是一样,刚开始可能是觉得好看、好玩,但玩到最后都是爱上它的内涵和文化。

所以上面这些东西玩的差不多了,很多人开始玩玉了。

不是说其他东西没有文化意义,而是玉的文化属性更强一些,内涵更丰富一些。

有人说,玩玉是个坑,掉下去就再也没上来过。

刚弄明白了啥是油糯细白,还有结构、老熟没弄懂,懂了怎么看一块玉,市场行情、玉种潜力却把握不清,还有文化、艺术、历史、美学,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但恐怕你也发现了吧,玩玉虽然占用了时间,但朋友更多了,生活更健康了;

虽然看不上其他玩意了,但玩玉这一个爱好,就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和生活;

看似是个坑,但比以前懂得更多了,历史、地理、文化、哲学……玩玉需要多重介入,这种打开丰富了我们的内在世界……

其实,文玩是种私人体验,在何处快乐,在何处有所得,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

而我们玩玉人,之所以选择和田玉,或许原因不同,但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却是一样的。

那么,你为什么选择和田玉呢?

中国人因为骨子里崇尚天然、独一无二的民族性格,所以更钟情天然的且世间没有两块相同的和田玉。

君子如玉:中国人借物言志

正所谓君子如玉,人淡如竹。

在外国人看来,和田玉只是中国人手上的一件玉饰品,但在中国人心中,远非如此。

玉,表面上看是一种饰品,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文化的代表,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传承的是中国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

它代表的是中国人“君子比德于玉”的风骨;

它更象征的是中国人“玉,石之美者”的卓尔不群的锐意进取之精神。

所以,中国人青睐和田玉,有着更深层次的灵魂思考和精神追寻。

家无玉不富:中国人以玉为贵

自古民间有云:男无玉不壮,女无玉不美。

几千年来,和田玉作为一种文化,从神灵、到权贵再到民间,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中国人始终坚信,国无玉不盛,家无玉不富,人无玉不贵。

中国人佩戴和田玉,不仅仅是因为和田玉是尊贵、有品位的身份象征,还因为它贵重,有着良好的投资收藏潜力。

所以,和田玉既代表身份的尊贵,品位的优雅,还代表财富的实力。

玉保平安:中国人的祝福信物

和田玉,成于天地之精华,凝聚了日月之灵气。

它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吉祥物,一切美好的祈愿都和其息息相关。

玉,代表美好,它寓意着平安、吉祥、幸福、富贵、安康、团员、心想事成,等等。

凡是我们能想象到的美好,它都涵盖其中。

以身佩玉,保自己平安顺遂幸福安康;

以玉赠人,玉中深藏着自己寄予对方的种种美好祝福。

所以,中国人喜欢和田玉,是一种热爱美好生活的态度。

精光内蕴:中国人的内敛自信

饰物,是一个人性格的外化。

和田玉,是中国人民族性格的诠释。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就是内敛含蓄,不喜张扬,低调中又不失自信和智慧。

这一点,与和田玉的品质简直是天作之合。

温润雅致、凝滑如脂的和田玉,看似柔美实则至坚至强,它于朴实无华中彰显着磅礴大气之感。

所以,中国人爱和田玉,爱的是它谦逊、坚贞、内敛的精魂。

传家之宝:中国人以玉传家

家训传家久,家风继世长。

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个民族,比中国人更有家族荣誉感,更在乎家风的建设和培养。

而正所谓:以玉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中国人在给子女后辈传承家风和财富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以德传家,以物传家。

而兼具品德和财富双重标准的,当首选和田玉。所以,中国人的传家宝往往是传家玉。

传一块好玉给子女,就是传承良善、仁义等精神财富,也是传承历久弥贵的物质财富。

中国人爱和田玉,

不仅仅爱它唯美的饰品艺术,

更它爱代表的朗逸贵气的翰林文苑之风,

风骨峥嵘的君子人文之质。

和田玉,中国人……

自从玉石的国标区分了软玉硬玉,“南翡翠,北和玉”就划分了南北分立的格局,唯一类似的就是翡翠与和田玉的好料价格都不便宜,可是大部分的内地玉友都不知道,和田玉的价格究竟是怎么样发展到今天的,和玉大叔就来和大家讲讲和田地区与和田玉的发展故事。

在之前大叔文章的普及中,很多玉友已经慢慢了解,和田玉的历史可比中国文明有历史记载的文化都要久远,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比不上和田玉七千多年的历史,可这些历史从未走进寻常百姓家,一直到明清时代,和田玉都是王公贵族的玩具,那可是宫廷的物件,普通人是不可能随便把玩的,当然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哪怕是建国以后,和田玉也并没有大规模进入市场,在那个红色初生年代虽然有玉雕行业,不过更多的是一种国有单位的概念,只是一份工作,没有什么买卖。

和田玉第一次开始有市场性的概念要追溯到七八十年代,说起那个年代,和田的老乡一般是拿和田玉来干嘛呢?答案是砌家里的围墙,因为籽料厚重紧实,拿来和泥巴打土坯垒家里的围墙非常的合适,一直到前几年,还有部分偏远村的当地老乡家围墙有籽料基石(当然现在有没有就不知道了)

我们说回到那个市场初开的年代,和田玉的出产更多是为了新疆玉雕厂搞的一些大件,有山水,也有人物和新疆特色造型之类的,主要是面向港澳台,以及英法这些国家出口,那个特殊年代时髦的名词叫“创汇”,像新疆工艺进出口公司也会送到广交会去参参展之类的。

至于和田玉什么时候突然开始涨价了呢?这个就要说起1999年的国石评选了,这个评选是当时的国家地矿部(现已撤销)和中国宝玉石协会联合一起做的,没想到因为各地踊跃参与,光确认入选名单就用了四年,要知道那个年代全国的各个地区都非常看中这种国家级的“名号”,一旦争取到手可以获得不少经济利益,拉动当地的发展,所以这个评选竟然拉锯评选了六年,最终新疆和田玉胜出,成为了“中国国石”。

要知道99年的时候,和田玉可是论堆卖的,很好的一堆料子,卖几千块,还要来回讨价还价才会成交,当“中国国石”的名号下来之后,特别好的料就已经开始论个卖了,哪怕是在活动评选初期和田玉呼声最高,众望所归,所以一下就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成为全国皆知的“中国宝贝”。

从那时起,和田玉就开始慢慢走上了火箭一样的飙升之路,在2004年,和田地区开始研究和田玉作为一个产业,先是搞了个和田玉石旅游文化节,后来又组织了两届和田玉文化学术研讨会,效果非常显著,当年和田地区的GDP就上升了10%,财政收入更是大涨了六成,这些推介活动的成功,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和田玉是个宝贝疙瘩,最终彻底市场化,这个全民高潮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都不曾停息,当年的奥运会奖牌选取了和田玉镶嵌其中,经济和文化的结合终于有了出口,从此和田玉的身价开始坐上火箭扶摇直上。

现在我们走进和田,街上几乎到处都能看到玉石店,当地最热闹的巴扎就是夜市和玉石市场(现在是有了顶棚有了安保的封闭式,不再是以前的那种散摊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个做玉石的亲戚,就连你随便坐上了出租车,搞不好司机都会从哪个犄角旮旯掏出几块宝贝故作神秘请你品鉴,玉石文化深刻的影响了和田,也改变了这座边陲城市。

时光如梭,靠和田玉发财的人越来越多,玉龙喀什河上慢慢有了大量挖掘机的身影,伴随着城市里的霸道、宝马车越来越多,GDP随着沙尘暴和洪水一起在增加,环境的破坏开始困扰着曾经安静的“南疆明珠”,几年前只要你交一些费用,就可以包一块地掘地三尺,以挖矿之名采掘籽料,这种破坏式的挖掘给河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现在的管理日趋严格,机械慢慢少了,但只要有籽玉出产的一天,这条河流的人与自然竞争就不会消失。

和田玉的市场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会逐渐的完善,就像那些为了暴富而热闹的日日夜夜,雪山孕育了流水的籽料,不变的,是和田玉的传奇故事仍在继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9432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8
下一篇2023-08-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