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发达的周代,为何会在西周时期出现玉器发展低谷?

玉文化发达的周代,为何会在西周时期出现玉器发展低谷?,第1张

西周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上的成长期。西周王朝建立后,以礼治国,《周礼》,规定不同等级玉器的质地、型制贺规格,对祭祀、礼仪等用玉也有成文规定。《周礼·考工记》也记载周王室设置玉作,管理专为王室制玉的奴隶,玉人。

周代礼学与和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有德的仁人君子都以玉饰标榜自己,用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大到天子公卿,小到士大夫,无不是从头到脚,佩戴一系列玉佩饰。

发展到后来,儒家更把与礼制有关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玉器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正所谓君子比德于玉。

正是周代在物质和思想领域的铺垫,为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是承前启后的中国七千年玉文化精神支柱所在……

儒家,那已经到东周了,我说的西周、西周,不是上周的事儿!在原一面抱头鼠窜,一面回嘴道:别急着打我,要说清楚这事儿,先要从被古人所认可的‘真玉’是什么说起。

上回在原曾经说过玉器肇始于细石器时代,是从远古先民们用于生产生活的石器发展而来。在先民们与自然斗争生存的过程中,一些能给人以美感的,数量相对稀少的美石被人们从普通的制作石器的材料中筛选出来,制作成脱离生产生活工具的装饰品,这些装饰品就是最早的玉器。这就是美石为玉之说的由来了。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多元的,而各地矿石物产不同,分布在神州大地的各个原始文化聚落也选择自己的文化圈里所能得到的不同美石,将其视为玉。比如四大名玉分别是只指新疆的和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湖北的荆山玉、及辽宁岫岩的岫玉,即和田角闪石,南阳辉石,湖北绿松石(如今,人们认可的荆山玉与古代的荆山玉不是一种玉料)、岫岩蛇纹石这几种石材(当然没这么简单,以后有找机会再容在原细说)。

但事实上正真被人们认可的玉,即真玉是指和田玉和近一两百年内异军突起的翡翠,其他品种的玉石则被称之为杂玉。

听听,光听到真玉、杂玉这些带有褒贬之誉的形容词就知道这质地不同的玉料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有多不同了。

那么,真玉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能从真玉引申出周代(特别是西周时期)是玉器发展上的低谷之说呢?

从目前的发掘的文物可知,从直立人时代的北京猿人开始(约60-70万年前),人们逐渐认识到玉石与其他石材的不同,并选择出来制作成装饰品、礼器等非生产用途。

这个时期的玉器最大特点就是各地就地取材,用各种当地特有美石制作器具,但到了6000多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时期,却出现了个例外:原本盛产蓝田玉的西安地区(注意这个盛字,下文在原会接着聊它),去出现了用产至千里之外的和田玉所制作的石斧。

这件玉器的出土,说明最早在6000多年前,和田玉已经开始进入关中平原,其意义不光说明原始社会玉器就地取材制作的惯例被打破,更标志着各个原始聚落、文化之间的交流物质、文化已经出现。

由于考古实例的欠缺,我们并不知道和田玉是如何被和田当地居民选择出来,成为代表当地特色的玉石材料,又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中原地区。

但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到,其过程何其他原始文化圈发掘拥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玉料的过程相类似。而出土文物向我们证实一点:自6000多年前起,和田玉逐步从今天的新疆地区扩散到河西走廊,进入关中平原,进而推进到作为商王朝的核心势力范围的中原腹地。

考古学者从距今3300多年的商代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和田玉石雕刻的各种玉器(他杂玉的数量较少),这至少说明,在武丁时代,殷商贵族们认可和田玉料是等级规格较高的玉材,并有意识地主动获取万里之外的和田玉石。

我们尚不完全清楚殷商先民们通过何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获得了数量可观的和田玉石,但可以肯定的是,和田玉特有的一些性质征服了喜好美玉的殷商贵族,并成为了商王室的玉器原材料,并逐步成为被古人,特别是商代社会上层认可的真玉。

至于是和田玉料的哪些特性确立了它的真玉地位,在原推测无怪乎这么几点:

其一是和田玉自身的固有的特殊美感,这一点稍后时代的孔子等先贤用了几种比附君子美德的玉德来总结了前人对和田玉特质的种种描述,发展到了战国至西汉时期终于成为一种属于中华民族的特有的玉文化符号。

其二是和田玉的稀缺性,这点在原就不多说了,就拿先前提到的半坡仰韶的和田玉斧的发现地西安说说事儿。西安当地特产的蓝田玉数量巨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古人甚至切割出蓝田玉的玉板材,用来制作玉棺玉椁,可以想象到蓝田玉的数量多到什么程度,显然不能让人们认为是足够珍贵的东西。

其三与其二正好互为表里,和田玉的数量稀有,但有足以支撑起贸易流通,不会像蓝田玉那么多,也不像田黄石之类的名贵石材那样数量稀少,缺乏流通性,难于让世人认知,得到古人的普遍认可。这一点,与黄金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等价物的过程相类似,在原也就不嗦了。

其四,和田玉料的产地远离中原,有一定的获取难度,让古人产生了慕其高远的神秘感。出土文物甚至可以证实在商代,中原地区和新疆地区甚至已经有了依靠和田玉料为纽带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所谓玉石之路,比后世著名的丝绸之路早了1000多年,又或者说最晚形成与殷商时代的玉石之路其实是丝绸之路的滥觞。

在原废话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至少从商代起,用被古人奉为真玉的和田玉料制成的玉器出现的数量多寡,是衡量一个时代的玉器制作使用是否昌盛的重要硬指标;比如后来玉器鼎盛的汉、清等朝代,和田玉雕精品就大量涌现。

而西周时期的出土玉器显示,当时的玉料质量不佳,材质多为各种杂玉,少有用和田玉料制作的玉器,以至于出现了考古学者所说的:已知存世的千余件西周玉器中和田玉玉器寥寥无几的现象。这与商代和田玉器大量出土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西周王朝的统治核心关中地区(今西安、咸阳一带)横亘在玉石之路上,且距离和田玉原产地更近,西周统治者理论上比殷商贵族更容易获得和田玉材,半坡和田玉斧就可以证明新石器时代的今天的西咸地区已有和田玉材的贸易或交流。

有研究玉器的学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目前未有西周王陵被发掘,如果发现西周王陵便有可能改写西周时期无和田玉的表象。

不过最新的历史和考古研究显示这一观点并不成立。因为西周早期贵族和王室还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传统,通过修建圆坛等纪念性建筑祭天敬祖,无须为祖先修建带有巨大封土埋和丰厚陪葬品的大墓。这就是我们一直没有发现西周早期王陵的原因,当然也就更别说发现大量陪葬的西周和田玉器了。

而与之相对的是,随着周人葬俗的逐渐中原化,到了战国时代,和田玉料再度成为主要的制玉原料——显然,除了民族习惯外,西周时期曾经发生什么,导致玉石之路暂时中断,这一点在原暂且按下不表,稍后再论。

最理想玉料的暂时缺失是西周玉器发展步入低谷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出土文物显示西周时期的玉器数量也明显少于商代,器型和品种也逐渐单一化,如前文提到的、s、玉人之类的,商代才用圆雕玉器逐渐扁平化为周代的浮雕和镂空雕刻,以各种玉佩的形式呈现给后人。

此外,在雕刻技法上,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当然,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而制玉工具的进步又让西周玉器的线条越发硬朗,更为复杂的镂空雕刻开始大量出现,但这点点技术的进步并不能掩饰其在艺术性上的退步。

这种退步的现象并不光体现在玉器上,西周青铜器的艺术水平也不如商代——当然,与玉器出现的情况相同,西周青铜的制作工艺更加精进,先进的冶炼技术让更轻薄坚固的簋、鼎、尊、爵,雕刻金文技艺也跟为成熟,大量铭文出现在那个时代的青铜器上。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很简单,曾经活跃于西北,文化上相对落后的周人占领文化昌盛,文明程度更高的中原地区后,一方面很难迅速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为己用,另一方面还要疲于应付被他们称为殷顽民的殷商遗民(比如后世横扫六国的秦人的祖先就是著名的殷顽民之一)的暴力反抗,难有时间、精力以及物质财富投入高雅的玉器生产和赏析。这样的现象,在后世鲜卑、蒙古、清等北方民族入侵并统治中原的初期也曾多次重复出现。

下面在回溯前问,西周时期和田玉为何稀少?稍微回顾西周的历史变可知,西周前期周人急于完成对中原地区的武装殖民,平定东方各个反对势力,稳定统治,显然没有骄奢*逸的闲情逸致,和花力气维持玉石之路的功夫。等到西周中后期,周人消化了中原地区后,回首西顾,犬戎等新兴势力已经做大,玉石之路已然断绝,难以恢复。

缺乏上等的制玉材料,反过了又倒逼玉器制作水平(主要是艺术性)的持续退步。当然有学者认为西周礼制的确立,也束缚了玉器发展,商代那些活泼多变,器型繁复的礼玉、饰玉不符合周人礼法而被弃之不用,也是导致西周玉器发展的空间被压缩的重要原因。

至于本文的题头周代玉文化发达但为何却在西周出现玉器发展低谷?

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出了端倪:由于西周玉器制作和欣赏水平的因为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较之于商代严重退步,到了战乱更加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纵然东周时期的玉器制作因礼崩乐坏而摆脱了礼法条律的桎梏,但也未能把之前欠的课全补上。那么,作为玉器发展史上的恢复期,东周为什么有能奠定中国玉文化的基础,甚至发展出堪称玉文化发达呢?我们有空再聊。

步骤

1

玉的功效——物理好处

中国人爱玉,因为人们都相信"人养玉、玉养人"。"玉能养人",就是玉对人体有好处的观点,现在已经被现代的科学证实了。经常佩戴玉石如玉镯、吊坠等,由于玉石摩擦皮肤刺激人体的穴位,能活络人体的经络和皮肤等,改善人体的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活跃细胞组织、从而增强人的免疫能力,达到防病健身之作用和防病治病效果。

2

在此要提醒一下,女士佩带玉镯一定要佩戴在左手,因为手腕是人体血液循环的末端,佩带手镯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左手离心脏距离较近,`玉镯对手腕上对"内关"穴位的刺激,可以平稳血压,减轻心脏的负担,对心脏会有好处。

3

玉石做化学成分分析,天然的玉石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锌、铜、锰、镁、铁、铬、钴等元素,而有些微量元素人体无法通过食物中获取。

因此佩戴玉石首饰,如玉镯、玉石吊坠等对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和摩擦,玉石中的微量元素进入人体且被人体吸收,

4

因此,长期佩带玉石,人体会慢慢吸收玉石中的微量元素,达到保健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医学名著《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都记载玉石有:"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功效;

5

玉的功效——美化装饰

玉,石之美者,天然的玉石有着丰富多彩的颜色,色彩艳丽(如和田玉的颜色中,有绿色碧玉、白色白玉、青花、黄玉,墨玉、红色、青绿色等,翡翠的颜色中,有绿色翡翠、玻璃种翡翠、**,橙色等)

目前市场上用玉石做成的首饰深受人们喜爱,玉石首饰也俨然已经和钻石、蓝宝石等宝石一样,成为美化外表形象的装饰品,是美丽的象征。

6

此外,玉石有着较强的光泽与硬度,以及玉石的唯一性,

佩带玉石首饰可以体现出与众不同,也可以展示人们自我的个人魅力和独特、张扬的个性。

玉石首饰虽然没有钻石、红宝石的璀璨、闪耀,但玉石有着含蓄典雅的美,有着灵韵美。

7

另外,玉石也是人内心美的体现。

古人说:"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古人有"君子佩玉"、"君子必佩玉" 的说法,

孔子把"玉"看成为一种"德"的象征,所以人们佩带"玉"是用来体现自身的品格、气质或美德。

8

此外,"玉"可以给人带来内心、心灵上的宁静,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物质的社会,是个烦躁的社会,通过很长一段时间佩带"玉"和把玩"玉"后,人和"玉"相互间都有了浓厚的感情,"玉"成为人们永远信赖的朋友,成为人们精神上的寄托,人们可以达到心灵上的平静,内心的完美,

人们的品格、气质和品德不断地得到提高、升华。

9

黄金有价玉无价",玉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品质好的玉,也是价值不菲,佩带品质高的玉石首饰,自然而然地体现出雍容华贵、高庄典雅的气质。

高品质的玉石首饰价格高,一般只有经济条件好的成功人士都喜欢佩带玉首饰,展示自己成功的一面。玉也是一种美的象征,玉石有着一种含蓄美、高尚的美和自信的美,

选择佩带玉石的人都是有修养、品格高尚且有自信的人,因为"玉"恰恰能体现出他们的品格高尚和自信。

10

玉的功效——灵性

玉是有灵性的,所谓"人养玉,玉养人",玉佩带时间久了之后,人体能滋养玉,能让玉变得更加的通透、润泽,有灵性。反过来,"玉"也能养人,"玉"能提供一些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滋润人体,起到保健的作用,而且佩带"玉"时间久后。"玉"会有灵性,会护主。

11

人需要养玉,人养玉就是用身体去滋润玉,人养玉不需要做什么很复杂的事,只需要常常佩带在身上就行了,

经常佩带玉,能补充玉的水分,保持玉的润泽。时常佩带玉,人体内分泌的油脂等会慢慢的渗透入"玉"里,油脂填充"玉"内部的玉质,使"玉"的内部结构更加致密,油性也会越来越好“玉"也会变得更有灵气,有灵性。

12

玉的功效——玉石文化传载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崇尚玉的民族,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使用玉石的历史,在悠久的使用玉石的历史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玉石文化。

东方人借以玉石寄托传统思想和情感,把心灵的向往和对美好的期望寄托到具有万般灵性的玉石之中。

13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玉石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东方爱玉民族的精神依赖很信仰,是东方文化、文明的孕育之体。

玉石不仅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和骄傲,同时还担当"器以载道"、"传承文明" 承载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和田玉作为中国玉文化的主体一直备受大家的喜爱。要知道,中国的玉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那么在古代,它是怎么被命名的呢?而”玉“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玉”字的由来

昆仑山的先民们找到了美玉,当时叫什么名称,因为没有文字记载,现在已无法知道了。但在商代殷墟出现的甲骨文中就有玉字,可见,那时把玉石统称为玉,昆仑美玉也是以玉名之。在《二十五史》中,自司马迁的《史记》到清代《清史稿》,对昆仑美玉都有记载,均以“玉”称之,如《史记》中说:“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春秋战国时代管子、孔子所提出的玉德说中,以昆仑美玉来喻指道德品格,有“九德”“十一德”之说。

“真玉”名称的由来

玉是一个统称,中国有许多品种的玉,容易混淆不清,于是就有了“真玉”的名称,即把昆仑美玉(即和田玉)称之为“真玉”, 其他品种都称之为“非真玉”。“真玉”之名,宋人张邦基所撰的《墨庄说录》一书记载有对和田玉的描述:“其色温润,常如肥物所染,敲之其声清引,若金磐之余响,绝而复起,残声远沉,徐徐方尽,此真玉也。”据史书记载,唐玄宗天宝十年就下诏规定,礼玉一律用“真玉”,即用和田玉。

“玉”名称的演变

对昆仑产出的美玉命名,在中国历史上与其他地区的玉石一样,多是以产出地点名称来命名的,战国时期开始成为昆山玉,晋时期成为于阗玉,清代时称为和阗玉。1959年汉字简化改称为和田玉,一直沿用到今天。

战国和秦朝时期,把昆仑山产的美玉称之为“昆山之玉”, 这是以产玉的山----昆仑山来命名的。

“于阗玉”的名称,是以古代西域产玉的于阗国命名的。这一名称最早开始于何时,有待研究。比较早的古代文献是《晋书》和南北朝时期的《齐书》、《晋书》中说:“贵夫人,夫人,贵嫔三夫人佩于阗玉。”以后,这个名称传了下来,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产玉之处多矣独以于阗玉为贵。”于阗国是古代西域著名的大国之一。该国的建立充满了神奇的传说。从《史记》开始到《清史稿》都有于阗国产玉的记载,历代宫廷都求玉于该国。其中的“玉邑“,恰巧与当地产玉相吻合。玉邑说就是指于阗是以产玉得名,称为玉城或玉邑。

于阗国2000多年历史中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到了清代康熙时,将于阗改为和阗,于阗玉也相应改为了和阗玉。乾隆时期平定了准噶尔,统一和阗,设和阗办事大臣。他多次在诗中赞誉和阗玉,如《御制和阗玉》诗中说:“和阗昔于阗,出玉素所称。”

1959年汉字简化将和阗改称为“和田”。所以,如从康熙时期算起,“和阗玉”这一名称已使用了340余年。

从“昆山之玉”经 “于阗玉”到 “和阗玉”“和田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和田玉名称的由来是凝结了先人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

通读中国几千年历史,爱玉的人数不胜数,尤其是乾隆皇帝,被称为“玉痴”。

他不仅收藏许多玉,为玉赋诗,甚至给自己的儿子们取名也是和美玉有关,嘉庆皇帝名颙琰,而琰就是美玉的意思。

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玉的审美以“质、形、色、工”为主要标准。

一块玉最美的地方往往体现在它的“质”和“工”上。《礼记》上说:大圭不琢,美其质也。

可见在古代的玉器雕琢中,真正好的材质的玉器恰恰要采用“素”的方式雕琢,号召保持自然,简约之美,体现了一种艺术境界。

《庄子·天道》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唐司空图关于诗的艺术特征也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具在说明朴素简约之美是一种很高的美学境界,它要求创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美学感悟和艺术积累。

而这些在古玉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依据这样的审美标准,“和田玉”在一众美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年男性的最爱。

到了中年的男性,会谜一般的喜欢上玉,而玩玉也成了他们是否迈入中年的一个标志。

在这些中年“油腻大叔”的眼中,和田玉之美,美在一种意境。

他们以和田玉喻人喻情:亭亭玉立、玉貌花容、玉洁冰清、温润如玉;

他们以和田玉喻事喻物:玉润珠圆、玉斧修月、金帛玉珠、玉粒桂薪;

他们以和田玉喻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不琢,不成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抛砖引玉。

对于他们来说,玉是有灵性的,方寸玉石间,烟霞具足。

他们在和田玉中看到了山的深情伟岸,海的热情澎湃,花草皆有故事,他们见到了云海翻腾,江潮汹涌,虫鸣鸟啼都暗藏情愫,他们赏的是玉,也是骨子里的世界和心性。

爱玉成痴的人数不胜数,除了我们提过的乾隆皇帝,孔子、管仲等古人,都是和田玉的忠实粉丝。

这些美玉简直散发着致命的香味吸引着文人雅士,“油腻大叔”也有权力追求美与艺术,甚至瞬间觉得爱玩玉的“油腻大叔”也因玩玉而褪去了油腻,高雅了起来。

郭德纲说过一句话,相声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

文玩爱好也是一样,刚开始可能是觉得好看、好玩,但玩到最后都是爱上它的内涵和文化。

所以上面这些东西玩的差不多了,很多人开始玩玉了。

不是说其他东西没有文化意义,而是玉的文化属性更强一些,内涵更丰富一些。

有人说,玩玉是个坑,掉下去就再也没上来过。

刚弄明白了啥是油糯细白,还有结构、老熟没弄懂,懂了怎么看一块玉,市场行情、玉种潜力却把握不清,还有文化、艺术、历史、美学,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但恐怕你也发现了吧,玩玉虽然占用了时间,但朋友更多了,生活更健康了;

虽然看不上其他玩意了,但玩玉这一个爱好,就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和生活;

看似是个坑,但比以前懂得更多了,历史、地理、文化、哲学……玩玉需要多重介入,这种打开丰富了我们的内在世界……

其实,文玩是种私人体验,在何处快乐,在何处有所得,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

而我们玩玉人,之所以选择和田玉,或许原因不同,但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却是一样的。

那么,你为什么选择和田玉呢?

喜欢玉石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和田玉,而且这种于是是越戴越黄,那么为什么和田玉会越戴越黄呢,和田玉有怎么鉴别呢,下面来看看吧。

为什么和田玉越戴越黄 

真正的玉石性质比较稳定,颜色一般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但是白玉变色是和田玉中最明显的,很多白玉把玩的时间久了都会发黄变黑,这是由错误的保养方法导致的。

人体分泌的汗液腐蚀了玉的表面等等,如果长期不清洁,也会让和田白玉慢慢变黄发黑,降低其品质。要防范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及时保持玉面干净,多拿清水清洗后,拿刷子把缝隙处的灰尘和油脂刷干净。还要注意最好不要将和田玉贴在脸面或鼻尖,因为这些部位的油脂最多。

和田玉怎么鉴别

1、矿物为透闪石,矿物粒度极细,具有毛毡状结构

世界上闪石玉有透闪石和阳起石两类。和田玉属透闪石类,矿物成分为透闪石。主要特点:一是透闪石含量极高,一般在95%以上,其中白玉为99%,青白玉为98%,青玉为97%(95%一99%),在国内外同类透闪石玉中和田玉透闪石含量是较高的。二是杂质矿物极少。一般为1%一3%,多在1%左右。三是矿物粒度极细,为显微晶质和隐晶质。透闪石矿物在偏光显微镜下见为纤维状、针状、叶片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为长柱状、短柱状纤维状。粒度之细在国内外同类透闪石玉中也是少有的。四是结构以毛毡状为典型,粒度均匀,交织成毡毯一般,这是质地细腻致密的重要原因,而这种结构为其他类玉石所少有。

2、质地细腻、温润

质地是玉石质量的综合表现,包括形状、滋润程度、裂纹、杂质等等。和田玉由于其矿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质地优良。

3、硬度较大

硬度是玉石质量重要标准之一,硬度大,则玉器抛光性好,亮度好,且能长期保存。因此,工艺界以往在划分低、高档玉中,硬度是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说来,高档玉硬度较大,低档玉硬度较小。

4、韧度极大

韧度是研磨硬度,和田玉属透闪石玉,韧度大是其特色。据世界上宝玉石的韧度资料显示,黑金刚石为10,透闪石玉为9,翡翠、红宝石、蓝宝石为8,金刚石、水晶、海蓝宝石为7。7 5,橄榄石为6,祖母绿为55,黄晶、月光石为5,猫眼石为3,萤石为2。如以透闪石玉韧度为1 000,其他玉石或矿物相对韧度为:翡翠500,蛇纹石(如岫玉)250,石英岩10。20,石英5,刚玉2~3,云母2。可见,透闪石玉的韧度在玉石中是最大的,这是和田玉最重要的特色,是其他玉石不能比拟的。

5、颜色纯正

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纯净度,比如白玉,含闪透石95%以上,颜色洁白、质地纯净、细腻、光泽莹润,为和田玉中的优良品种。在汉代、宋代、清代几个制玉的繁荣期,都极重视选材,优质白玉往往被精雕细刻为“重器”。

6、声音优美

玉受打击后发出的声音,这是古人鉴别玉石的重要性质。和田玉制成的玉磬,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越绵长,如金磬之余响,绝而复起,残音沉远,徐徐方尽。这就是玉德中所说的:“叩这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这一特性,其他非闪石玉是不及的。

和田玉会氧化吗

和田白玉越戴越黄的原因有很多,先说说玉石上的问题,有些玉石质地疏松,容易变黄变黑,比如说和田玉中的俄料就是如此,因为它结构粗糙,盘玩佩戴久了,自然会慢慢变黄。所以这种需要我们在选择玉石时,尽管选购新疆的和田籽玉,因为它性质相对比较稳定,不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

关于玉石的氧化作用,和田玉中或多或少会含有铁元素,这些元素在与空气接触过程中,这种铁离子与发生氧化作用,形成氧化铁,玉石的颜色也会呈现出氧化铁的**。尤其是山料和田玉,因为开采出来后切开后才开始接触空气,氧化得也就更快了。

和田玉为什么受欢迎

1、历史文化价值

和田玉一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人格精神,体现了物质美与精神美的高度统一,宛如一部美轮美奂的儒家典籍,和田玉镌刻了人类的道德诉求。不论是管子的“九德”论,还是孔子的“十一德论”,以及许慎概括的“五德”论,都是儒家学者借玉载德的完美体现。

2、和田玉的色泽美

和田玉从色泽上讲也是很美的,在现代色彩学中,白色也是永远流行的主色调,羊脂玉的白本身就不是那种苍白,干白,而是一种具有油润感的脂白,白得有底蕴,有内涵,非常耐看。包括西方人也非常喜欢白色,他们也视白色为高贵圣洁静雅纯真的象征。正是这种独特的美才使得羊脂玉举世闻名。

3、和田玉的耐久性

和田玉是世界上柔韧性最好的玉种,和田玉的柔韧性决定其饰品在佩戴过程中不易损毁外,还为玉雕大师们展现技艺和才华提供了良好条件。这就使和田玉除了自然美外,又增添了一种艺术美,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完整美,更加提高了和田玉的收藏价值。

4、物以稀为贵

和田玉价格昂贵的主要是羊脂玉,其原因就是材料稀有,物以稀为贵,市场需求量在不断增大,而资源是不会再生的,只能是越来越少,因此价格自然就会上涨。

和田玉的颜色与国内外其它地区的软玉相比,色调较多,自成系列。世界上透闪石玉颜色基本上为白、青、黄、黑、碧(绿)5种颜色,还有一些中间过渡色,由于含铁量很低。

和田玉属于微透明体,在一般进取度下,能透过光,但看不清透过物像。一般来讲透明度高的也叫作水头足,虽然水头足可以烘托玉石的质地、颜色,但并非所有透明度高的就是好玉。

和田玉光泽属油脂光泽,这种光泽很柔和,不强也是不弱,即没有强光的晶灵感,也没有弱光的蜡质感。古人称和田玉“温润而泽”,就是它的光泽带有很旨的油脂性,给人以滋润的感觉,特别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玉就是因为有着像羊的脂肪一样滋润的光泽而闻名。

扩展资料:

和田玉的文化

1、政治文化

玉器刚刚出现之时,只是作为生产工具和原始装饰品。随着生产的发展,产生了贫富分化,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等级观念也随之产生,慢慢地这种产量稀少,美丽耐久的玉器就成为统治阶级专门享有的器物,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2、道德品质

道德赋予玉文化从产生之时,就用玉赋予了道德观,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等都是对玉进行人格化。

玉的道德内涵在西周初年就已产生,从那时起,发展了一整套用玉道德观,将其理念化、系统化是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后,儒家的用玉观一直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儒家道德以其涵盖仁、义、礼、智、信而著称。

3、文化价值

和田玉用来比喻君子的美好品德,还常常当作情人间表示爱慕的信物。

“籽”一般而言主要是针对植物来说,指的是植物所结的种籽,同时包含有孕育的含义,是植物生命的一个过程。“仔”主要是指动物,根据读音来看有两层意思:在读作“zi”的时候,指的是幼小的意思;读“zai”的时候泛指幼小的人或动物。

-和田玉

和田玉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

1、在新时期时代,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先民们已经发现了和田玉,其具体年代尚有待研究。和田玉发现以后,当地先民开拓了一条运输和田玉的路线即“玉石之路” 据研究,这条“玉石之路”向中原输出和田玉的时间大约有5000—6000年之久。这条路为后来的丝绸之路打下了基础,这一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一的。

2、在中国众多玉石中,经过先民长期的使用和鉴别,认为和田玉是众多玉石中的佼佼者。因此,从夏代开始到周代,和田玉已成为宫廷玉器的主要玉材。从殷商妇好墓出土的大量玉器表明,我国在商代后期使用和田玉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3、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仁爱为中心,在传统文化中有重要作用。春秋时期,管子、孔子以和田玉的物理性质比附于道德,提出了“九德”、“十一德”之说,使玉的道德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为中国人民爱玉提供了精神支柱,造就了爱玉是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之一。据学者研究,当时不仅完成了玉的道德化,而且完成了玉的政治化和宗教化。值得提出的是传统玉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有重要意义。

4、秦始皇开始,中国实行皇帝制,一直到清代,和田玉成为帝王玉。皇宫的玉器多是和田玉制成。特别是象征皇权的玉玺,多用玉制作的,其中绝大多数是和田玉,如清代两百多年用的玉玺,现存故宫皇极殿的25方,其中除2方分别用的木和金外,其余都是用的玉石,其中绝大多数是和田玉。

5、从汉代的《史记》开始,一直到清代编年正史,合称二十五史。在这些光辉历史文献中,记录了和田玉,这为其他玉石所难见。这一历史事实,已为历代所公认。正如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所说:“凡玉,贵用者尽出于阗。”药学家李时珍也说:“产玉之处亦多矣,独以于阗玉为贵。”

6、中国玉器玉材,品种甚多,群芳争艳。然而早从商、西周时期,我国玉器就由原始社会的彩石玉器时代进入了以和田玉为主体的时期“。中国玉器在世界上被称为独树一帜的“东方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和田玉在中国玉器玉材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和田玉,中国就没有如此光辉灿烂的中国玉器,也没有如此光辉灿烂的中国玉文化。

  中国玉器之美

  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个美丽的字眼,仅《说文解字》所收的玉部字就达100余个,而由它组成的词汇则更是不计其数,并多含有高贵、美好、坚贞等文化意义。时至今日,我们也常用冰清玉洁、金玉满堂、玉颜、玉体等来称谓那些美好的事物,就连起名字也常用玉字或玉部首的字,可见炎黄子孙对玉的喜爱和崇拜。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物体被人喜爱、尊崇,大概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这种物体的材料和外在的形式使人产生审美上的愉悦,再者是这种物体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使人产生认同和喜爱。中国玉器则是二者最完美的结合,它不但有着优美的质地和造型,而且也深具人文的观念、情感和民族的精神。英国李约瑟博士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赞许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近代著名学者章鸿钊先生也曾感叹道:“玉与吾民族愈相与团结而有不可分离之观,凡研究中国民族史者必详玉之始末”。可以说,中国玉器不但包含着民族的好尚、积累着民族的智慧,寄托着民族的感情,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哲理思想,而且在中国政治、宗教、文化、思想等方面亦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所不能替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同时,尚玉、贵玉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社会风尚,中国玉器也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受到世人的青睐和珍爱。

  一、材料美

  在古代,玉是美石的同义词。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 “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杨伯达先生认为:“玉之美的发现者应是寻找玉石、打造玉石器的人,这两件事起初往往由一人承担,他们在寻找和磨治玉石工具当中逐步发现和领悟了玉之美,并形成了玉之美感和概念。这种美感是玉的色彩、光泽及其硬度、韧度在头脑中的反映,并形成感觉和认识。承认并喜爱玉之美的人便将其加工成块、珠、管等装饰品用以打扮自己”。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新石器时代古人对玉的认知已具相当高的水平,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其他史前文化所出土的玉器,经检测鉴定,均属矿物学中透闪石玉材。透闪石,无色,是一种含水和氟的钙镁硅酸盐,其成分不含铁或含铁量很少。硬度为6-6.5度,因其单晶多作纤维状细密交错的聚合,故其质地均呈现出温润细腻的半透明感。我国新疆和田玉是世界上最好的透闪石玉料,常见的颜色主要有白、青、黄、碧、墨等。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优质的和田玉开始输入中原,春秋战国,尤其是汉代之后,和田玉成为帝王贵族千方百计索求的宝物。到了清代,由于乾隆皇帝爱玉成癖,从而使和田玉用量达到历史的高峰,每年仅宫廷用玉就达几十吨,为当时玉器制作提供了优良的材料。

  由于和田玉料质地细腻,光泽柔和而不炫丽,通体呈现出一种含蓄而柔和的美感,所以古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甚至将玉人格化。《礼记聘义》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碈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在这里孔子根据玉的物理属性和社会需要十分巧妙地将融天地之精华的宝玉,赋予了十一种德行,从而使玉发展成一种具有伦理政治价值观(孝亲忠君)的“德”化玉,成为真善美的载体和化身。玉的这一光辉形象,数千年来,对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性格的塑造,道德观念的培养,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楷模作用和促进作用。

  当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之后,又有管子的“玉有九德”、苟子的“玉有七德”等说法,其核心内容也多是以孔子提倡的仁义道德为基础的。到了汉代,统治者“独尊儒术”,使得“玉德”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提炼和强化。许慎《说文解字》释玉曰:“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若将其释译成白话,即“具有湿润的色泽,有如君子的仁德;表里如一,毫不虚假,有如君子的义德;敲击时声音舒扬悦耳,传播到远方,有如君子的智德;宁碎断而不弯曲,有如君子的勇德;切磨的棱角方正而不伤人,有如君子的絜德。”可见古人极为重视玉的质地与特性,尤其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备受古人的喜爱推崇,长期以来成为品德高尚,心灵纯洁的象征。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在玉之诸自然属性中,温润是其突出的特点,这一点正与中华大地先民追求的道德准则和民族性格相吻合。这样玉之美与和善结合起来,以象征仁爱、和平、和谐。玉之温润特点,表达出了中华先民的美好心愿,并使之成为炎黄子孙最为钟爱之物。

  二、工艺美

  优美的玉料令人心醉,精湛的工艺更加令人赞叹。历史上无论哪一件玉器作品,都是工艺大师用心血和汗水浇成,都是琢玉工人聪明智慧的结晶。为了琢制一件玉器,真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操劳、奔忙。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禹治水玉山”,从选料设计到最后刻字完工,全部工程用了整整十年时间,耗银两更不计其数。即便是琢制一件小型玉器,也是要经过艺人们反复思索勾画,根据材料限定的条件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琢磨,才能完成。因此,一件成功的作品,不但需要有工艺师的高度工艺技巧,而且还要有艺术家的思维和创作才能,可以说,它是一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

  玉器的工艺源于石器的制作,但又有别于石器,并较之石器更加细腻、复杂。首先要选材,因为只有选材得当,才能加工出好的玉器。二要设计,玉器的设计必须绝对服从材料本身所给予的特定条件,尽量使作品成为材料美和造型美的有机结合体。三要琢磨,这是玉器制作最关键的一环,也是玉器制作最独特的技术。工艺大师们必须根据设计要求,通过砣具实施切割、勾撤、去地、钻孔、镂空等各种工艺,一点一滴的细心琢磨,从而达到器物造型逼真、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最后则是抛光,抛光就是为了使玉器更加光亮,但决不能有丝毫损伤、破坏玉器造型和纹饰的现象出现。清代李澄瑶所著《古玉图说》曾记载了当时治玉中国玉器之荚的全过程,从备料到成型大致要经过13道工序,同时由于玉料质地坚硬,而且韧性较大,所以作工的艰难程度是其他材料所不可同日而语的。

  此外,中国玉器工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创新,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京作(北京)、苏作(苏州)、番作(西域)为代表的玉作风格,特别是因色施艺的巧作玉器,更为玉器工艺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1.京作

  京作玉器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玉作工艺风格,也可以说是北方玉器的代表。京作玉器造型浑厚、庄重。圆雕和浮雕的作品较多,图纹工艺亦比较复杂。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各类仿古玉和时作玉,均呈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悠然洒脱、落落大方的京城风貌。尤其是动物形圆雕,无论是兽类,还是禽类,大都丰满圆润,刻划的敦实健壮。器皿类则较为厚重、平稳。虽然有时也作花草缠绕,盘根错枝的艺术处理,但仍不失其淳朴、端庄的地方特点和舒展开朗的北方风格。

  2.苏作

  苏作是指以苏州为代表的玉作工艺。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曾载: “凡玉由彼缠头回或溯河舟,或驾橐驼,经庄浪人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之,东人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显而易见,在明代,苏州的琢玉工艺,已被推为全国之首。而著名的琢玉艺人陆子冈,就是苏州玉作高手之一。

  苏作玉器一般小件较多,图纹则以江南景色和文人画为主,工艺精细,奇巧玲珑。据载,道光年间,苏州著名琢玉艺人徐鸿,除善琢小件玉器外,又精于雕镂象牙。他能以一寸大小的象牙,雕成葫芦和桃实,宛然如真。技艺的纤巧,令人叹为鬼斧神工,这类器物常用来作为佩饰。另一艺人朱宏晋,能在玉石、象牙、玳瑁、玛瑙、螺壳等薄片上,雕成极精细的花鸟、楼台、亭桥、山水等镂空图景,惟妙惟肖。从而可知,苏作玉器擅长一个巧字,它多在小料和简单的造型上,利用镂空、勾撒等工艺,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特长,把人们常见的事物、景物、描绘琢磨得栩栩如生,具有轻柔温和的江南情调和优美俊秀的瑰丽风貌,不失为明清玉作中的一朵奇葩。

  3.番作

  番作亦称西番作。是指中国西部边陲及其接壤邻国的玉器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北印度、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等地的玉器,又曰痕都斯坦玉器。由于该地区与中国内地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玉器的制作,带有浓郁的异国情调。

  乾隆二十年左右,番作玉器开始进入中原,并受到了皇帝的青睐,因此,番作玉器渐兴。其工艺一般都比较规矩、精巧,造型多为盘、碗、盒等生活日用器皿。但壁薄如纸,晶莹细润,装饰手法常常以镶嵌为主。不仅有嵌金、银丝,贴金箔,而且还有嵌各色宝石和玻璃等,从而使温润的玉器更显得华贵和绚丽多姿。同时器面上的花纹多以饱满丰厚的西番莲为主,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

  4.巧作

  巧作,也称俏色。它是玉工依玉材之自然色泽纹理,巧妙地加以设计运用,施以适合玉材的琢磨技法,使作品的造型与颜色达到自然完美的艺术效果的一种特殊工艺。

  以现有的资料可知,早在商代古人就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技巧,如安阳殷墟出土的两件玉鳖,便是利用材料色泽的不同而精心设计琢磨出来的巧妙之作。唐代以后的巧作玉器更加成熟,何家村出土的玛瑙牛首杯、元代的秋山玉、清代的“桐荫仕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翡翠白菜等,均称得上是绝世精晶。

  由此可见,中国玉器工艺,既是一种具有浓郁东方艺术特点的特殊工艺技术,又是数千年来中国人聪明智慧的体现,它那巧夺天工的技巧和所饱含的那种妙不可言的、动人的生活情趣,使中国玉器艺术更加五彩缤纷。

  三、寓意美

  中国玉器之所以深入人心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使炎黄子孙爱玉、贵玉传统经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玉器材料本身的魅力处,更重要的还是人们所赋予它的种种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

  (1)玉是宗教神灵的象征:古人认为玉是山石之精,具有灵性,并视作神物,人们不仅使玉器在原始宗教中充当着沟通人与神的角色,用来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神灵,而且还深信玉具有祛疫辟邪,攘除灾祸的特殊功能。从而,长期以来,玉器一直成为炎黄子孙的保护神,同时也是庇佑自己生命的灵物。佩玉辟邪的观念,长期以来深植中国人的心底。

  (2)玉是政治权力的象征:随着阶级的出现,中国玉器又赋予了新的含义,并形成了系统的用玉制度,根据玉的品类、尺寸、纹饰、色泽、质地、数量等来表明体现其身份的高低,使玉成了一种明辨贵,标志地位的象征,深具权力和政治的意义。

  (3)玉是品格道德的象征:玉在传统文化中,还是一种儒家思想中美德的体现,“玉之美,有五德者”奠定了儒家用玉的理论基础,成为君子为人处世、洁身自爱的标准,所以历代都以佩玉为时尚,无论天子还是士庶,皆把佩玉作为人格完美、品德高尚的象征。

  (4)玉是珍宝财富的象征:玉不仅在宗教、政治领域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经济上也具有极高的地位。由于玉的质地优良,产量稀少,所以自古以来就被视作珍宝。管子曾曰:“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商代甲骨文的“宝”字,即为屋内藏有贝(货币)和玉,战国时期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加说明了上好的玉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玉之为宝的观念,不仅刺激了玉器的发展,而且在古代社会的政治交往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5)玉是吉祥福瑞的象征:中国玉器不仅质地优良,而且内涵丰富、寓意美好。特别是明清时期,大多作品“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有的反映了古人升仙得道的思想,有的体现了企求再生的观念,而更多的则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即吉祥的祝福。如大猴背上爬一小猴,寓意为“辈辈封侯”;莲花与鱼合雕在一起,则为“连年有余”。此外那些丰富多彩、包含吉祥寓意的图案画面,如喜上眉梢、松鹤延年、五福捧寿、五子登科等,更是道出了人们企盼吉祥、憧憬未来的思想感情。在这里它们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心灵的写照,同时还流露着美好的愿望和乐观的情绪,具有无言的魅力和一切词句均替代不了的功能。可以说,它带着社会的和声,凝结成谐音、符号、象征等中国特有的吉祥寓意性的艺术语言,使创作者和欣赏者从中得到享受和满足,并跃出造型和画面,进入到一个立体的、更饱满、更充实的世界。尤其是当玉器步人百姓之家并与乡土文化紧密结合后,它更加成为一种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象征物了,从而使得尊玉、爱玉的传统观念深植中国人的心里。

  《考工记》曾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其中材美工巧一直成为古人乃至今人治玉的原则,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试观历代玉器作品,尽管它们各自的功用不同,形制也有差异,但皆以灿烂的光芒照耀着玉器发展史的每一篇章。那坚密细润的材料,别具一格的造型,精湛卓越的技巧,怎能不令人迷恋赞叹,拍手叫绝同时它们还以其瑰丽的身姿,体现着时代的特色和民族的个性,有的浑厚庄严,有的玲珑剔透,有的虽说质材无华,制作欠精颇带刀斧痕,却也显示出了大巧若拙的气质。

  此外,中国玉器的装饰图纹同样也显露着历代玉工的聪明才智和创作能力。器物画面上无论是几何纹、自然写实纹、还是抽象的神话动物纹等,均表现得笔触灵活、线条生动,简练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趣,矫健中表现出生动的灵性,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然而如上所述,中国玉器所引起的美感,并不仅仅来自于形式,其主要的应来自于构成它的特定因素,即人的因素。是人赋予了它种种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这样才使得天才的艺术大师们把自然美、精神美巧妙地汇集于一体,把人文观念与社会功用渗透于玉器之中,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含蓄地综合体现在乎凡的艺术作品里。同时也正是这种比自然物象更生动、更有魅力的人文观念,使人们在领略和玩赏中,从心底激起一股精神,激起一种比生活更加色彩斑斓的憧憬,并诱发出希望和情爱。也就是说,玉器之美,早已超出了单纯的造型、工艺和材料之美,它是一种再生的美,升华了的美。这种美像春雨渗入大地似的,在人的精神里埋下了价值和能量。因此,它不但博得了人们对玉器不可割舍的爱,而且也显示出牵心动魂的艺术魅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9435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8
下一篇2023-08-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