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藏量极广。据《山海经》记载,中国的 产玉地点有200多处,一些著名的玉矿至今仍在开采,为中国玉雕艺术的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中国最著名的 玉石是新疆和田玉,它和河南独山玉,辽宁的岫岩玉和湖北的绿松石,称为中国的四大玉石。 [和田玉]和田玉分布于新疆莎东——塔什库尔干,和田——玉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和田 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矿等。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 色等不同色泽。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质状光泽,硬度55——65度。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5000米高的山 岩中。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中开采的为山料。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依据是颜色与质地之纯净度。 其主要品种有: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糖玉、墨玉。 [独玉]独玉的矿区地处南阳市北郊的“独山”,又称“南阳玉”。独玉为斜长石类玉石,质地细腻纯净,具有 油脂或玻璃光泽,抛光性能好,透明及三种以上的色调组成多色玉,颜色艳,硬度大于65。品种主要有:白玉,绿 玉、绿白玉、紫玉、黄玉、芙蓉红玉、墨玉及杂色玉等。独玉开采历史悠久,陕西神木石茆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 化玉斧及现陈列于北京市北海公园团城内的元代“渎山大玉海”都是独玉琢成的。独玉的开采在汉代已有相当的规 模,至今南阳独山还有一千多个古代采玉的矿坑,可见独玉的开采历史悠久,规模之盛,品类之丰,至今仍可形成规 模生产。 [岫玉] 因主要产地在辽宁岫岩县而得名。岫玉形成于镁质碳酸岩的变质大理石中,我国这种玉种的矿床很多。 岫玉外观呈青绿、黄绿、和淡白色,半透明,抛光后呈蜡状光泽,硬度为35-5度。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所用的玉材产 于岫岩县境内的细玉沟,俗称老玉,为透闪石软玉。商代妇好墓种出土玉器多数玉材与岫岩瓦沟矿产岫玉相似。瓦沟 矿岫玉开采历史悠久,储量丰富。为我国当前主要的产玉矿区,岫玉产量占全国60%左右。 [绿松石] 绿松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早在古埃及已被人所知,把它视为神秘之物。甘肃永靖出土有距今3800年 前的绿松石珠子20枚。古有“荆州石”或“襄阳甸子”之称绿松石为铜的氧化物隐晶质块体。或结核体,深浅不同的 蓝、绿等颜色,常含有铁线,硬度为5-6,蜡状光泽。湖北产优质绿松石,中外著名,其工艺品甚的人民喜爱,畅销世界各国。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
青玉鸟形佩 商代晚期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进,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西周 玉戈
北京房山琉璃河黄土坡西周墓出土。
直援尖首,援上、下皆双面刃,中间起脊,脊线不明显。内长方形,上有七组直线纹,每组两侧用斜刀起线,中间平行走一道阴线,至后缘出牙。近栏处有圆形穿,栏部有一道用细阴线组成的三角雷纹装饰带。器型大而薄却切割得平直均匀,纹饰简练而又精致典雅;整齐规矩的造型,无微不至的碾磨,无不体现出该器作为礼器的特质。
西周 玉鱼 此玉为乳白色通闪石玉,有灰色斑痕。以单线雕出鱼头、鱼睛、鱼腹,嘴上有一小孔,是周朝玉中的极品。
先秦时代秦代虽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兵马俑,但是秦人的玉器遗物发现的数量比较有限,其面貌特征不很鲜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玉器与山东诸国玉器,秦代玉器与战国、汉初玉器都难以清楚地区分,这在玉器研究界是有共识的。
汉代是我国大一统的封建盛世,强大的国力促使其手工业生产亦相当繁盛,玉器在当时也攀上了古代玉器发展前期的最高水平。
汉代玉器的材质主要是软玉。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遐迩闻名的“丝绸之路”,新疆和田美玉沿着“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进入中原,使得玉器制作业得到极大的物质保证,开创了和田玉主导后代玉器材质的历史潮流;同时,也改变了汉代以前玉器不少就地取材、使用当地较次玉材的境况,从而使得汉代玉器的质量有了根本提高。
汉代出现了玉衣、玉握、玉枕、玉 剑,此类玉剑有剑首、剑格、剑 心、剑 、佩玉中出现玉舞人、玉鹰、玉熊、玉仙人、骑马、玉避邪、玉玺印、玉鸠首杖、“九窍”玉器(眼盖、鼻塞、耳塞、口含、肛门塞、生殖器塞)、仕女形在汉代佩玉俱多。玉雕动物在汉代也常见。汉代玉器写实,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毛雕”)。“汉八刀”反映的汉代玉雕的简洁明快。
辟邪是传说中的神兽,汉代始流行于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前常有大型石刻辟邪守护,汉代玉器中也出现了辟邪形象。展品中的东汉青玉辟邪来自陕西宝鸡,它举首怒吼,挺胸突臀,两翼内合,前足直伸,后足直立,威武凶猛,似有拔天撼地的驱邪逐魅之气概,将大汉帝国气宇轩昂的一代精神本质表露无遗。
汉代 玉仙人奔马
唐代玉器有显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玉料的精美化,工用的文玩上,装饰鉴赏化。
唐代玉料以和阗青白玉为主,其它玉料少见。除此之外,大量的杂玛瑙、透明水晶等,多数不见於国内矿藏,可能从西域输入。 功用文玩化,是说唐代玉器比起周汉玉器更亲切可爱,更具玩赏性。周代玉器以礼仪玉器为主,不能随便玩瓮。汉代丧葬、辟邪玉主宰世界,把玩受到限制。 唐代以前玉器装饰有的也相当精美,但神味太浓,礼性太足。然而,唐代则摆脱此,在装饰上鉴赏化。
导致唐代玉器从上古风格向中古时期转变,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原因为何?
(1) 唐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玉器发展。
(2)朝廷对玉器需求日益增长的依赖程度,促进了唐代朝庭玉器的发展。
(3) 唐代文化艺术的繁荣,是唐代玉器得以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环境。
a唐代玉器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虽是一个小小的艺术门类,但同样得到了发展,并且受其它艺术门类的影响。
b唐代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再度凿通和繁荣不仅确保隋唐五代玉料的输入而且使唐代玉器染上了异域文化的情调。
c长安当时是一国际商业大都会。
唐代朝廷玉器有祭祀及礼仪两大系列,前者主要是封禅用玉册,帝王盖棺论定
的玉哀册;後者有玉带板,玉步摇等。
唐代玉器造型与用途的新特点:
(1)其玉器造型与用途趋於统一,功能明显,这与早期玉器造型与用途有时相脱
离,一器多用明显不同。
(2)唐代玉器旧的礼仪玉退出舞台,出现新的礼仪玉,丧葬玉几乎绝迹,佛教玉
器、实用玉器皿、摆饰玉大行其道。
唐五代的礼仪玉,已不用周代的琮、璧等“元器” ,目前所知只有禅地玉册与哀册两种。
禅地玉册,呈简牍状,多五简为一排,以银丝连贯,册文作隶书。玉哀册是帝王下葬时的最後一篇悼文,是称颂帝王功绩的文辞。玉哀册呈扁平片状,但均较宽长,表面磨平,正面刻楷书文字,字内填金,背後顺序编号。唐代佛教玉器主要有玉佛和玉飞天两种。玉飞天在传世玉中较多,多作女性形象,其形体可与敦煌壁画飞天相媲美。
唐代宫廷用玉实际都是装饰玉,不过这种高贵的装饰玉不流行於民间,而在宫廷使用,所以我们归入宫廷玉器类,主要有玉带板和玉首饰两大类。器皿玉器始见於商代,由於社会及技术方面的原因,直到唐代才有长足发展。唐代的摆饰玉器,实际多半是肖生玉器,形象多为动物形象,其用途则为摆饰用。唐代摆饰玉以人物、动物居多,既有中原人、中原物,更有西域人、西域物。
唐代玉器常见的装饰手法有:
(1)隋唐玉器在装饰材料上,金玉并用,色泽互补,金相玉质,形成隋唐玉器绚丽
多彩的面貌。在玉器上出现黄金饰件,始见於战国至汉代,当时的黄金饰件主
要起垂勾之用,如金链串玉佩金玉带钩等。隋唐用黄金饰玉,虽亦起特殊的功
能作用,但主要起装饰之用。
(2)唐代玉器在装饰图案纹样上,广泛采用花卉纹,这要比绘画先行一步,因为绘
画史上花鸟科的形成要在元代以後。花卉图案非常完整,花蕾、花叶、花茎一
应俱全。唐代玉器装饰样的花卉形,有造型与装饰两种形式。与花卉纹同时流
行的还有如意云纹,常饰於人体、花、鸟旁
(3)唐代玉器在装饰手法上,主要采用细密阴线与网状细阴线,表现图案的方法。 唐以前的玉器装饰,主要通过线条来展示纹样,表达艺术主题。
特点:
(1)衣纹、发丝、花叶、羽翎均用平行细阴线。花蕾、动物鳞衣,均用网状细阴线绘就。
(2)所有线纹均用铊琢出,落脚深,中间粗直,收笔细尖,线纹走向非常明显。常见的人纹、花纹图像外缘,都有一条粗弦纹边框,框内地子内凹,在内凹的地子上用浮突及阴线描绘的手法,琢出人纹、花纹、禽鸟纹等图案。
唐龙纹璧
收藏手记·文房杂项篇·按图索骥买炉顶
青玉松鹿炉顶 (元)
古代熏炉盖的顶端一般都有炉顶,炉顶也可称为炉盖之钮,在整器上起着“点睛”的作用。炉顶有与炉盖连体的,也有炉盖与炉顶分体的。分体的炉顶多为玉质镂雕,也有珊瑚、青金石所制。玉炉顶在宋、元、明、清各代均有所见,镂雕题材包括鹭卧莲、云龙等。玉炉顶艺术性和观赏性极强,这种器物便从炉里分离出来,单独成为古玉的一个品类。
我对玉炉顶没做过深入研究,也极少接触实物,不了解它的真正面目和工艺特点,只是从书本上和拍卖图录中见到一些。我曾目睹天津文物公司拍出一件元代白玉镂雕荷花鹭鸶炉顶,高 33 厘米,上面镂雕九只鹭鸶,与茂密的枝叶穿插自如,繁而不乱,浑然天成,此物标价 6 万元。有了这类先例,我深感小小玉炉顶价值不菲。
有道是“想啥有啥”,忽然有一天机会来了。2005 年春在一次小型拍卖会的预展中,我见到一件颇显古旧的玉炉顶,不禁眼前一亮。此物标为“青玉鹿纹炉顶”,与一“青玉巧雕连年有余摆件”合在一起,两件物品底价才 1000 元。
这件“青玉鹿纹炉顶”与我往日在上看到的元代炉顶实在太像了,不但玉质老,表面还有受沁的迹象。而且雕琢的纹饰也是元代玉炉顶常见的题材。器呈椭圆形,镂雕四只鹿并秋桐之类纹饰。我一向很少在拍卖会上竞拍玉器和杂项,这次却一反常态,铆足了劲儿,决定为这件炉顶在拍卖场上搏一搏。拍卖会上,我对别的拍品均不屑一顾,唯独朝那炉顶下手。两个物件从 1000 元叫起,连连上升,我则志在必得,终以 2000 元归于我手。
此后,这件炉顶一直放在家中。一次偶然遇见了沙立增老先生。沙老曾在文物公司供职数十年,是鉴定珠宝玉器的老前辈,眼力过人,何不请沙老看上一眼。转天,我带着炉顶拜访了沙老先生。沙先生接过炉顶,一个劲儿地摇头。他说:“这炉顶貌似元代的东西,但这镂雕的部位却是现代手法,是用现代手法钻出的小孔,只是外表像镂雕,里面并不是镂空的。”他还说:“这东西沁是假的,玉质也不太好,因为作假的人是不会用上等和田玉料制作假货的。”沙老的结论是“这是件现代仿品”。
按照沙老的提示,我又数次穿梭于博物馆和大型拍卖会观察炉顶实物,反复推敲对照,逐渐发现,原来元、明、清炉顶真品的透雕工艺十分精细与传神,一些作品真是达到玲珑剔透、惟妙惟肖的效果。我买的那件东西与真品相去甚远,哪够得上元代作品?至此,我对炉顶这种器物也算琢磨透了。
“唐三千,宋八百”,古玩的品类千千万万,无论收藏者选择哪个品类,都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和对这一品类理论知识和鉴定手法的把握。而实践经验则尤其重要。作为收藏家,不能仅靠书本和图册买东西,因为造假者也是照着书的样子造假的。真东西见得少,就无法识别假东西。“按图索骥买炉顶”不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作者在拍卖会上购得的“青玉鹿纹炉顶”和“青玉巧雕连年有余摆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