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网的宝丰名人

宝丰网的宝丰名人,第1张

白朗(1873~1914),字明心,又名六儿。县城西大刘村人。家有祖业地200亩,雇长短工耕种。朗身材不高,背微驼,性豪爽,好交游,喜救助贫苦人家。幼入私塾,长而务农,或开厂铸铁,亦曾往灵宝一带贩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朗被本村地主王真诬陷入狱,卖地百亩贿官始获释。

崔琦(Daniel Chee Tsui,1939年2月28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宝丰,1951年只身远赴香港,之后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学接受教育。毕业后在金文泰中学修读一年预备班,成功考入香港大学,但是他选择了教会的奖学金,赴美留学。

牛金星,(约1595~1652),字聚明,宝丰陂北里大牛庄(今石桥乡)人,后迁居县城。父名坰。为鲁府纪善,“先世由岁贡仕至县博士与王府官者数人”,故幼有教养,二十余岁中秀才,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为人质朴,性喜读书,通晓天官、凤角及孙、吴兵法。陂北里有田,平日设馆授徒,过着仅足衣食的生活。

杨淮(约1805~?),字笠舟,号澄波,县城南杨老庄村人。祖父岱,任布政司经历职,父名岸青,庠,祖母范氏、母亲丁氏皆通晓诗书,淹贯诸子。杨淮入学前,受家教,即能背诵诗数百首,受业于教廉李敬亭、学者潘业,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再聘牛芳为师。淮从小深得家学,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尤其在诗学方面,喜好韵律,造诣颇深,并长于品评诗篇。及冠,即入庠补廪,曾任长葛儒学训导,道光十九年(1839年),复任密县儒学训导。

白一德,(1857~1931),字咸有,号痴翁,原籍禹县大白庄村,光绪五年(1877年)迁住县城北葛庄村。一德幼入私塾,16岁中秀才,“戊戌变法”时,在本县创办“义学”,提倡兴科学、废八股。后受邑籍留日学生岳毓瑞、王治军影响,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经王治军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被选为汝州参议员常驻会,协助审理案件。时逢旱荒,一德和众议员敦促县长开仓赈灾,助饥民度过荒年。民国8年(1919年),白一德任宝丰女子小学堂堂长,积极倡导新文化,提倡男女平等。当时,女子参加社会活动被视为“逆道”,一德首先动员女儿入学。在其宣传影响下,入学女生达百余人。民国17年(1928年),女子小学堂改为县立第二小学,白一德任校长。民国20年(1931年)12月去世,终年74岁。

陈氏起源

1、陈姓最早出自姚姓或妫姓,舜帝的后裔。

舜,也称虞舜,黄帝八世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后人妫满,武王为笼络天下,特封妫满为诸侯,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封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称为胡公,在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舜帝的后裔妫满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以国为姓,受姓始祖是胡公满,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姚姓的后代。

舜在被选为尧的接班人前,尧为了考察他,让舜搬到妫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氏。

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

齐王田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

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

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

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

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

田轸复姓陈。

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

2、出自於陈国公族后裔。

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陈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

一是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镇)。

二是陈闵公之长子陈衍。

避居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县东北)。

三是陈闵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於固始(今河南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3、刘氏改姓陈,《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陵陈氏,实为刘氏.陈矫,东汉广陵东阳(今安徽天长)人,曹魏名臣,本姓刘氏,因过继与外祖父家为嗣而改姓陈. 4、隋朝时文帝杨坚有一心腹大臣陈茂,本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 5.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 6. 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于陈氏之家,改为陈姓; 7、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 8、明初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8.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龟兹王帛氏之后,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 9、元末明初,陈友谅与朱元璋逐鹿天下;陈友谅祖上原本姓谢,因赘于陈家,改姓陈。

10、陈姓疍民与堕民。

疍民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为姓。

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

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11、侯莫陈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孝文汉化改革,易胡姓为汉姓,於496年把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12、女真族陈氏,据陈述《汉姓女真姓的对照和说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颜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为陈氏。

13、明成祖时,出兵越南,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

14.瑶族陈氏,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有李、陈、邓三姓;麻雷洞瑶民有雷、蓝、陈三姓:圳源洞瑶民有杨、陈、蓝、匡四姓:汝城县瑶民有陈、李、张三姓。

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中有陈、李。

《过山榜》九姓中也有陈、李。

15、蒙古族陈氏。

据《续通志·氏族略四》载,陈氏,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 16、哈尼、侗、土家、布依、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畲、高山等民族均有陈姓。

17、满族陈氏,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八》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载:“陈氏,世居平壤地方,巴颜镶蓝旗包衣人。

天聪时来归,其曾孙二达色任护军。”其后多由高丽人(其祖上多为汉人)融入满族。

刘庆华《满族姓氏录》载,世居东北张当地方的陈佳氏,后改为陈氏。

其实陈佳氏因明代居于辽东,后为金国努尔哈赤所统治。

被逼改为双宇,满族姓陈佳,即陈家的同音宇。

陈氏迁徙史

先秦至晋代迁徙 陈国灭亡后,陈闵公的长子剑,为避亡国之祸,改名为衍,称陈衍,逃到阳武户牖(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娶谈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叫陈琏,次子叫陈鸡,都在齐国做官,其后裔有西汉名相陈平;陈闵公的二儿子全温,避祸逃到晋国(在今山西境),其后裔陈孟琏,任固始(今属河南)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孙陈引奇为信都别驾,有德政,无子,于是以东汉时颍川陈宴为嗣,陈宴裔孙陈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陈达信于南朝宋时迁往寿州固始县,以继承固始陈氏基业。

在陈姓的早期迁徙中,还有一支是因避难而移居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到了秦朝末年, 出了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作为屯长,奉命领着被征发的人去屯戍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依照法律,失期者当斩首。

陈胜和吴广被迫铤而走险,袭杀押送戍卒的校尉,率900名戍卒揭竿起义,天下群起响应,声势迅速壮大。

进入陈县吟河南淮阳)时被部下推举为王,国号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

他派兵四处攻城克池,占领了很多地方。

后来秦军反扑,进逼张楚都城陈县,陈胜被迫率兵撤退,行至下 城父(今安徽涡阳县东南)时,被车夫庄贾杀死。

他的骸骨葬于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砀山西南麓。

刘邦建立汉朝后,曾拨30户为陈胜守墓,每年祭祀。

陈胜墓历经各代修葺,至今仍巍然屹立,周围松柏苍翠,墓前有郭沫若所题“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的墓碑,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频仍,各界人士纷纷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迁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陈氏。

陈氏与林、黄、郑、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进入福建者,此即《闽书》中所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隋唐五代迁徙 唐高宗总章二年 (669年),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攻城克池,斩将搴旗,把地方政权冲得七零八落,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朝廷。

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3000多人前往讨伐,陈政招架不住,只得据城固守。

高宗见不能取胜,加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固始58姓军校前去增援。

不料陈敏、陈敷不适应瘴疠之乡的恶劣气候,先后染疾死去。

一时军中无主,乱作一团,陈敏之母魏氏(据说是唐太宗宰相魏征之妹)适在军中,便挺身而出,统率军队,驻扎在福建云霄县。

陈政于仪凤二年(677年)死于军中, 由他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

当时元光正是Z0岁的青年,他博览群书,通晓文韬武略,指挥军事,得心应手。

经过9年苦战,终于平息战乱。

为了开发闽南这片沃土,他奏请朝廷设立漳州郡,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元光不惮辛劳,亲自经营擘(b6)画,选贤任能,开垦荒田,招徕流亡,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设置学校,使南大地上无烽火干戈之扰,百姓安居乐业,被人称为乐土,陈元光后来就长眠在这里。

他祖孙四代一直担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历时一个世纪之久,使这块荒凉偏僻之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陈元光的后裔也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当地的一支望族,分居在饶平、澄海等地,当地人称元光为“北庙”始祖,并尊称为开漳圣王,这个称呼是名副其实的。

陈元光的子孙称“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

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许多地方建有陈圣王庙,福建有一百多座,台湾有53座,南洋诸岛也有20多座。

闽南的几座“开漳圣王庙”,如燕翼宫、威惠庙等,其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不亚于内地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观。

唐朝中期,颍川陈宴后裔陈忠之子陈邕,为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玄宗时率家由京兆万年 (今陕西长安)迁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

陈邕的裔孙陈洪进,福建仙游人,在闽主王廷政手下任统军使,以才勇闻,屡立战功。

延政死后,陈洪进降南唐,并把延政之子绍镃送去做见面礼。

南唐后主李煜大为高兴,封陈洪进为泉南等州观察使。

不久,南唐被北宋攻灭,陈洪进自知无力与宋朝抗衡,于是去朝见宋太宗,主动献出漳、泉二州,封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宰相),留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陈洪进的两个儿子文福、文灏分别任泉州刺史和漳州刺史,子孙兴旺,后在闽南发展成为望族,以先祖陈邕官太子傅之故而称“太傅派”陈氏,并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公元313年,一个叫陈英的人来到莆田,此为陈姓入莆田的开始。

隋朝大业二年(616年),一个叫陈迈的人领兵镇守莆田,后来归唐,出任开莆县令,此为入莆田的第二个陈姓。

陈迈任县令期间多有惠政,因爱这里林壑优美,致仕后便卜居于此。

他逝世后当地百姓曾立庙祭祀。

他的后裔号称“十八陈”,已成为莆田著姓。

陈氏族人在今县政府东侧建有祠堂,命名为“崇功祠”,其主体建筑尚存,保留有明、清建筑风格。

五代时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王潮,在王绪部下为军正,随军至漳州,后任福建观察使等职,死后由其弟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

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

跟随王氏弟兄入闽的有2了姓军校,第一便是陈姓。

据刘球《陈公振行状》云:“陈之先,光州固始人,唐末之乱,有讳檄者,从王审知入闽。” 陈姓分之的迁徙 广东第一大姓陈姓 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为第5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53%,分布很广,以南方居多,除台湾外,以广东为最,广东陈姓约占全省人口的10%以上,广东、四川、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9省陈姓,约占全国汉族陈姓人口的67%。

陈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古今许多少数民族中亦有分布。

例如:宋代党项羌所建的西夏国有陈姓;金时女真人完颜氏,汉姓为陈;明、清时云南临安府落恐甸长官司副长官为陈,系哈尼族;世居沈阳、辽阳的清代满州人有陈姓;清代高丽人有陈姓;清代满州入旗姓陈佳氏,后改为陈氏;清代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中甸厅土守备,均为陈姓,系藏族;拉祜族瓷氏,汉姓为陈;云南芒人度旺氏,汉姓为陈;佤族斯木古氏,汉姓为陈;鄂伦春族卡格吉尔氏,汉姓为陈;台湾土著曾被迫使用志良、比野等日本姓,台湾光复后奉命废除日本姓,选择了汉族陈姓,朝鲜、哈尼、布依、土家、蒙古、僳僳、保安、东乡、京、黎、壮、侗、苗、瑶、彝、回、土、白、羌等民族中均有陈姓。

此外,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陈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颍川、东、东村、东泽、东田、安田、伊东、田中等,至1945年台湾光复,才奉命全部恢复陈姓。

台湾地区的第一大姓陈姓 据台湾当局“内政部”最新统计,台湾地区共有姓氏1989个,前10大姓氏依序为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占总人口数的53%。

陈姓是台湾地区的第一大姓,占总人口数的11%,除宜兰县和云林县外,陈姓是其余县市的第一大姓。

台湾地区的姓氏中,71%是单姓,占总人口数的99%;27%是复姓,前五大为张简、欧阳、陈黄、范姜、张陈,以高雄县分布最多;其余为三字姓以上或其他。

有些姓氏非常罕见,包括一、胖、头、某、鸡。

台湾媒体引述台湾当局“内政部”的分析说,出现这些罕见姓氏的原因包括姓氏分化更改、文字形变音转衍生新姓、边疆民族用汉化姓氏、原住民恢复传统姓名等。

陈姓在广东、浙江、福建、台湾、香港、澳门都是第一大姓,,在上海排第二或第三,在广西排第三,在海南排第二,在江西是第三,在湖南排第四,江苏、安徽、湖北第五,四川第五或第六 长沙陈姓:有的说是陈朝陈宣帝陈顼之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

叔明因陈朝灭亡,迁居江州。

他的九世孙陈旺又迁到义门地。

陈旺的七世孙为陈崇、陈端。

唐僖宗时,陈端与蒋良杰起兵招讨平寇有功,加封威烈将军,敕镇潭州(长沙市)。

同光二年 (924年),陈端年老辞官,卜居于长沙务阳乡(即清泰都)的大墉塘。

江州义门分支时,陈端的后裔也迁到长沙大塘、金铿梅薮、敛田沧浪、税河力头、花灰浮潭、桑田庙、田师村;继而分迁到大埠田、檀山、青山、萤火桥、菖蒲塘、官桥西北市、本府烟雾巷、碧湘街;再迁水渡河,黄泥冲、洲湖、韶塘;又迁往赤条河、平塘、清塘湾等地。

到了陈端的八世孙陈团这一代,生有 11个儿子,分房时,大致徒居长沙、平江、浏阳、湘阴等县,而长沙仍居首位。

也有人根据其他长沙的陈氏支谱说,长沙的陈姓并非都来自陈端一脉,有来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的,有来自浙江仁和县(杭州市)的,有来自浙江会稽(绍兴市)的—…·但这都出自陈姓的支派,万支归宗,仍然要追溯到陈姓家族史的源头上去。

历史朝代

陈(公元557—589年) 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

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

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

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梁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陈的统治被局限于长江以南,宜昌以东的地方。

公元五八三年,陈宣帝卒。

其子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全国的统一也已指日可待。

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陈武帝 陈霸先 (503-559) 字兴国,汉族,南朝陈吴兴下若里(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

初仕梁,曾辅佐王僧辩讨平侯景之乱。

天成元年(公元555年),杀僧辩,立敬帝,自为相国,封陈王。

败北齐,排僧辩馀党,受百姓所拥戴,后受禅称帝,国号陈,都建康,在位三年,谥武皇帝,庙号高祖。

陈霸先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开国皇帝,志度弘远,恭俭勤劳。

中国众多的封建皇帝,贤明君主不多,陈霸先却属于其中的一代英主。

下面的地址里还有陈姓家谱介绍

baikebaidu/view/662525

一九三九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 ,齐子修打博平沙区的阚庄(阚读:kàn阚庄今属菜屯镇)。

富庶的沙区,出产小麦和棉花,野坡里修齐的棘针点缀着平沙峰起的沙区,纵横交织形成天然的阡陌,树林遍地,春夏天南北二十里、东三十里常是一片葱绿。这是常庄、杨槐庄、阚庄三十多个村庄人民美丽的家乡。

为保卫这美丽的家乡,沙区一带的村庄自动组织的有抗日自卫队。他们的口号是:“鬼子来了打鬼子,汉奸来了杀汉奸。”齐子修向阚庄进攻,事先他们用国民党的名义通知阚庄,说自卫队是非法组织,限三天把枪和***一律交到十一旅旅部;并且每亩地要摊十元伪钞的抗日捐,没有伪钞要用粮抵。老百姓说:“缴枪就是送死,要粮就是要命”。阚庄对国民党的通知没理,这样齐子修的队伍就来了。

这次他们打的是日伪“治安军”旗号,穿的是草绿色军装。

两个营夜半包围,拂晓进攻,阚庄的自卫队都在寨墙子上迎战。但因武器不济,被敌人突破东北面,战斗很快就转成了巷战,“治安军”第一营营长李秉贵,带人跑到最前头,在村当中正想找一个立功的机会,远远看见二三十个自卫队员,恰巧零零落落地跪在一座场园的围墙外边,都两手平举着枪。他不禁大声骂道:“妈那个×,不打不拉,早投降不完啦,一定要叫大爹们辛苦这一趟”。但他心里是高兴的,不费一粒子弹就缴获二三十杆钢枪。于是他丝毫没有迟疑,笑嘻嘻地带两个连过去收枪。

自卫队这边二三十杆钢枪的主人,的确都跪在地上,领头跪的是二中队长葛长环。葛长环为人爽直,遇事说干就干,他又精明细心,每次干的事都有他的盘算。他叫大家平举了枪跪下,枪里却都压上顶膛火。所以当李秉贵全连人走到跪放距离刚刚合适的时候,一排枪就哗的声响了。李秉贵的队伍仿佛不是去收枪,而是去迎接子弹,一下就撩倒了二十多个。

李秉贵没倒,他领着他那一群,像受惊的老鼠一样乱窜呢,但是窜了几步,刚抹过场园的拐角,只听原来鸦雀无声的场园里边,忽然哇的一声拥出了黑鸦鸦一大群人,响起了像海涛一样的怒吼:“拚也要死,不拚也要死,全村的兄弟爷们!谁要是不拚到底,谁就不是他爷养的呀!”五个、十个一百个…有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有撅着胡子的老头,也有尖锐的喊声里还带些童气的十四五岁的孩子,凡是拿得动武器的男子都来了。横竖摆动的红枪,像狂风吹动的一地高粱,明晃晃的切菜刀,结结实实的白腊杆子,凡是摸得起来杀得敌人的武器都使用了。

“我叫你缴枪!”首先向窜过来的敌人动手的是一位六十来岁的老人。他只把红枪使劲一戳,又带劲一搅就把一个“治安军”桶死了。那老人苍白胡子,精神很饱满,不太瘦,一副很慈祥的面相,提起来沙区一带没有人不爱戴他尊敬他的。灾早年很多人都受过他的赈济,荒乱年他也常领大家守寨子打土匪,他是老贡生,历来办团练的老团总葛富生老先生。

那个被桶死的是谁呢就是那个穿草绿军装的营长李秉贵。阚庄的钢枪和红枪,自卫队和老百姓密切的配合起来。一个瞄准了敌人的下身,勾一下枪机:“这是他娘的粮食!”敌人跟着骂声就倒下去。又一杆红枪向敌人的心窝一指:“送你一笔款子!”敌人就是不死,也离死不远了。

最剧烈的战斗时间并不久,只三袋烟的工夫就结束了。阚庄也不是没有伤亡,但溃退的是治安军,留下了七八十具尸首,百十来条枪。

天气已经很凉了,村里几棵古老的槐树也只剩了稀疏疏几片枯黄的叶子,西风一次,树叶就悉索抖动,阚庄巡夜的兄弟们也不觉打一个寒噤。

10月27日这一夜倒还平静,风沙不大,狗咬的不厉害,村里的妇孺老少都好好睡了一霎安稳觉。可是,鸡叫了两遍快天亮的时候,邻村狗都狂吠起来,阚庄也跟着惊醒了,巡夜的人都上了寨墙,警惕地监视着四方。

慢慢天色乳白了,亮了,注意望着的草绿色的敌人并没来,倒是从东、北、南三面等来了三路穿灰色军装的队伍。队伍不整齐,但装备很像样,轻重机枪不算,从南面来的那一股还拖着一门钢炮。“这是什么队伍呢”很少离开过沙区的阚庄自卫队员们怀疑起来。

“不管什么队伍,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先打驴操的再说”。莽撞一点的自卫队员沉不住气了。“别忙”,队长葛长环连忙制止说:“别打错了人”。

正犹豫着,“嘿!青天白日…”,有人看见了走在最前面尖兵的帽花。

“我说别打,是国民党的队伍嘛!”

自卫队员们提着的心轻轻放了一下,但他们不敢大意,因为瓦灰色的队伍还在继续向寨墙移动,并且和草绿色的队伍一样逐渐把阚庄包围了。自卫队员们随着包围圈的步步紧缩,心情也步步紧张起来。可是他们不敢先开枪,怕错,也存着一个唯一的希望:“误会吧国民党不打咱们吧”一边悄悄地通知全村准备,一边向围寨队伍问讯:“老总!谁的队伍呀”

没有回响…,一种突然的沉默,倒使在墙顶上的葛长环有些着慌,他拚命地再向下大问一声:“你们到底是谁的队伍”紧跟着这句和一句回答:“刘旅长的”,轰隆一声,南路的钢炮已响了,炮弹飞过寨,落到西北角去。

“我操你的祖宗!”葛长环怒吼了。“兄弟爷们,拚呀!”他气愤得喊声里含着热泪。

经过几次失败,齐子修恼羞成怒了。这次他请求日寇粟井的配合,来再打阚庄。博平全部的鬼子都出动了,穿的是和“保安十一旅”同样的瓦灰色军装,钢炮也是博平拉来的。好威风的一面“中国国民党保安十一旅”的大旗下,一群日本强盗和中国强盗呼唤指使的走狗正奔走叫嚣,想趁着天色还没有大亮的时候,来偷偷地像贼一样的消灭这个善良的爱国的中国村庄。

阚庄受骗了,东西没有埋藏,连一百四十几支枪和使用这些枪的自卫队员都没来得及撤退。当他们知道死亡正笼罩在头上的时候,全村曾发生了一阵慌乱,妇女和小孩有的哭了。但等他们已经知道非死不可的时候,全村反而又平静起来。他们没有胆怯,他们还是迎敌了。

但是寨子被钢炮轰开,他们被俘了。

“俘虏”们受的是这样的待遇:女的,十二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妇女都被集合在那座打过埋伏的场园里,没出嫁的闺女、新娶来的媳妇、生过孩子的母亲和年迈衰颓的老婆婆,被分成四类,分成了四堆。那些强盗也按军官、连排长、士兵、伙马夫的等级,由特务团团长单福生指挥着进行奸污,单福生站在一个矮矮的草垛上,脸上挂了一种猥亵兽性的狞笑,用无耻到只有他那样的畜生才能够说得出来的话,像讲演似的说:“你们肚子里都是八路军,到现在我们来给你们换换国民党的种……”。闺女和媳妇有的被拉去四次、五次。

老贡生葛富生的孙女才十五岁,一个汉奸排长硬要把她拉去强奸,小闺女的母亲跪着求饶:“老总!她还小……”,“小…用刺刀割割”。(后来,“谁要当十一旅的兵,谁家的闺女就是刺刀割过的。”成了这一带老百姓中间最流行的警语和誓言。)

男的,青年壮丁都被逼到东边,那里摆了四把钢铡,没有审问,不要供词,凡是使用钢枪的结实些的小伙子,都一律上了铡,劈腰两断,一连铡了八十二个。

鲜血流在大路上,直流了半里路长。头、五脏不让埋,被血淋淋的挂在那一带光秃的枣树上,凄凉的西风里,任苍鹰和乌鸦争着啄食。“十一旅”的政训处长张占鳌在强迫召集来的群众大会上,用鞭子逼着呜呜咽咽的老百姓参观,宣扬他们的“功德”,威吓附近的人民。

唉!老百姓就真的这样战败了吗老百姓没有败!

葛长环也是被俘了的,他没有被当场开铡,被拉到博平城里去,要大卸八块。村里凑四万元把他赎回来,左膀子却已经被砍掉了,人是半死。砍伤医好,他丝毫没有迟疑,带了几个未死的阚庄青年,他们参加了八路军。

“用右膀子替左膀子报仇”,是他的誓言。

葛富生老先生在那个最悲惨的日子里,瞅机会用一个白瓷坛子装了满满一坛子血,焚了香,磕了头,把它放在葛家祠堂里。每逢初一、十五,他便虔诚地去祠堂看看,多皱的肃穆的脸上每每是老泪纵横。

1940年秋天,阚庄悲惨的日子过了快一年了,八路军到沙区一带开辟工作,一个漆黑的夜里,偶然路过阚庄,老百姓不知队伍走那条路,他们半夜里就在漫坡里等着。有担着酒壶的,有拿着点心的,有篮子里挎着包子馒头的。两旁都是敌人的据点,队伍岔着漫地走,老百姓问明白了的确是八路军,便纷纷摸索着拉住那些战士的手,往战士怀里揣包子,拾点心,小声地但满腔热忱地说:“你们怎么才来,盼您盼得好苦哇!”

那夜,葛老先生把八路军请到家里,开了祠堂,集合了全村子侄老少,他焚了香,虔诚地搬出那一坛子血来,告诉他们说:“这是去年10月28日咱庄里老百姓淌的血,咱们都记着报仇,可是仇还没有报!”稍稍一停,忽然他矍铄光彩的两眼注视着白瓷坛子,提高了声音,嗓子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着:“兄弟爷们!你们的仇能报了,救苦救难的八路军来了!……”。

又是满脸纵横的老泪,但是,泪里含着的是兴奋感激和喜悦。

老百姓最终是要胜!从那以后,博平沙区慢慢由游击区发展成了八路军和老百姓的抗日根据地,而齐子修则公开投敌,成了死心塌地的汉奸。他活着被日寇像狗一样使唤,最终也像狗一样地死去了。

tiebabaidu/fkz=69353847

《钟氏族谱》所载钟姓名人

此册《钟氏族谱》为大清宣统三年辛亥春由四川中江县钟氏后裔修撰,原谱不知现在何处,1987年春,家住中江县小西街九十五号杰兴乡觉慧坝的钟氏后人钟翔德先生,恐后人数典忘祖,自行抄印数十份,以传后世子孙。

关于钟氏起源,据《钟氏族谱》记载:春秋时,宋襄公(公元前650~637年在位)派遣他的弟弟子敖出使晋国。

子敖在晋国为官,生子改姓伯名扈,伯扈的儿子伯宗为晋国大夫。

《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云:“伯宗,晋之贤者也,为郤氏所谮被杀,子州犁奔楚,邑于钟离,今之濠州也,子孙以邑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钟氏出自子姓,与宗氏皆晋伯宗之后也。

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钟离,因以为姓。

楚汉时有钟离昧为项羽将。

”;宋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钟氏。

”。

钟离郡在后齐时改为西楚州,隋开皇二年(582)改称濠州。

治所在今天的安徽省凤阳县部。

钟离黎(即州黎)被多数钟姓人奉为得姓始祖。

钟姓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宫廷乐师中,按周礼规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负责钟吕等打击乐器的属官,称钟师。

担任钟师的人,其职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故世代相袭。

乐器中以“钟”为十二律之首,郧公钟仪的先祖以职业为姓姓钟。

钟姓名人辈出,最有名的在此册《钟氏族谱》记载有:

钟离乃钟千之六代孙,为东汉金吾左卫大将军,后封兴邦荣国公,食邑三千,在东汉即为上八洞神仙,即道教八仙之一,人称“汉钟离”。

元代为道教全真派奉为“正阳祖师”,北五祖之一。

其说始于五代、宋初。

相传姓钟离名权,号“正阳子”,又号“云房先生”。

钟繇字元常,颍川人。

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三国时封东武亭候,人称钟太傅。

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

与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

“舞鹤飞鸿”典出钟繇。

钟会乃 钟繇之孙。

伐蜀其间,钟会为严军法,处死名将许禇的儿子许仪,又攻下阳安关,姜维时与邓艾交恶。

灭蜀后,钟会打压邓艾,又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但事情败露,姜维用一计害死三贤,包括邓艾父子和钟会三人。

钟会有一子名钟元。

钟子期乃钟元之子,钟会之孙,洞悉音律,“高山流水”典出钟子期。

俞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意在高山,子期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荡荡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钟馗乃是钟子期第十七代孙,据族谱记臷他考上状元,皇帝因他长得丑陋为终南进士,分发到湖广酃县当县令,后封他为奉直大夫。

而《钟馗传》里讲他因赴长安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殿前阶石而死。

到阎王那里被封为斩妖除魔大将军,斩杀世间一切鬼怪。

从此“钟馗打鬼”的故事几乎人人熟知。

钟馗像贴于门户是镇鬼尅邪的门神,悬在中堂是禳灾祛魅的灵符。

钟 林 重工业部副部长 湖南双峰人

钟增亚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国画家 湖南衡阳人

钟纬剑 中央军委纵队参谋长、烈士 湖南醴陵人

钟期光 上将 湖南平江人

钟赤兵 中将 湖南平江人

钟 伟 少将 湖南平江人

钟明彪 少将 湖南平江人

钟发平 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湖南桃源人

钟志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 掘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设计与理论专家

钟训正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武冈人

钟渭贤 联勤部政委 湖南桃江人

钟向群 中国银行科技部总工

钟耀辉 海关总署加工贸易监管司办公室副主任

钟期荣 香港树仁学院院长、法学专家 湖南长沙人

钟理明 贵州省军区司令员。

1990年晋升少将军衔 湖南邵阳人

钟宜淳 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

钟生林 湖南武陵集团董事长

钟存仁 湖南智成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钟时益 台湾省财政厅长和 中央财政委员会主任 湖南桃源人

hnmrw/Html/qtxs/qtx r/9966

钟姓名人

中华钟氏网 2008年11月5日 中华万家姓

1 钟兴:诏定春秋章句以授皇太子及诸藩王子地,敕封阁内侯,谥好曰:颖川公,原配杜氏浩封夫人,子二:文昌、文荣。

2 钟皓:字季明,汉建和年间举为孝廉,迁颖川郡功曹越数年诏授司徒府九辟不就,生平喜读经史子书谈琴乐道啸傲林壑以陈实等齐名,当时号称颖川四长。

配刘氏, 子一: 繇。

3 钟繇(151一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书法家。

颖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

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

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

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

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

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 一家,尤精于隶、楷。

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

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配吴氏,子二: 毓、会。

4 钟毓:字秉衷,智慧机敏,议论侃匕,颇有文风,为魏青龙间中书令,车骑将军。

配荀氏,子一:司顗。

5 钟会,生于公元二二五年,死于公元二 年,魏国儒将。

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 东)人,曹魏大臣钟繇的第二子。

少年时博览群书,有才艺,志向远大,是司马昭的重要谋 士、儒将,通晓兵法,机谋深远,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二年)与邓艾分兵灭蜀。

谋做西川王时,事发败漏,为司马昭所害。

6 钟司顗:字异常,晋泰始六年主薄。

配王氏,子三:熹,焘,照。

7 钟熹:字日晖,晋大康无年召为司隶校尉。

配晏氏,子一: 颖。

8 钟焘:字星曜,西晋建兴二年为焦州刺史。

配司马氏后裔颛迁居山西太原府。

9 钟照:字容光,东晋永昌元年授司隶校尉。

配陶氏,子二: 颜 项。

10 钟颖:字超群,晋永嘉六年召为侍中。

配王氏,子二: 昭 晖。

11 钟颜:字惟渊,东晋建武四年为江州司马。

配陶氏,后裔明迁居成都。

12 钟项:字继祖,为东晋大宁三年荆州别驾,配谢氏,子一: 晟。

13 钟昭:字纪明,晋建武二年授陈留太守,配刘氏,子一: 雅。

14 钟晖:字孔光,东晋大宁三年召为俆州刺史,配司马氏,子一: 稚。

迁居江夏。

15 钟雅:字彦胄仕,东晋咸和五年侍中累官至大中大夫。

配刘氏,封夫人。

子二: 隆英 隆武。

隆武迁居青州。

16 钟隆英:字崇高,东晋隆和三年授散骑常侍。

配董氏。

子四: 景仁 景冬 景纯 景贤。

17 钟景冬 为东晋安帝元年柳州长史。

配徐氏。

后嗣志尧迁居云南大理府。

18 钟志学:字尚书东晋咸兴八年授琅琊郡刺史,配阮氏迁居滇南昆阳州。

19 钟志淳:字以朴宋文帝时官授中郎将。

配张氏。

子一: 辅。

20 钟朝:字维斗仕,宋武帝永初元年豫章太守。

配宋氏,子一: 辐。

21 钟辐:字士衡,号靖节,博通经史学富二酉,为金陵才士,孝建间登高第官至今紫光禄大夫,见时政日下遂致仕归田隐居于终南山。

配梁氏。

子一: 嵘。

22 钟嵘:字仲伟,号陶恭,少思理敏慧,工于词赋比齐,建武初年授记室掌文翰内史,后勒枢密史。

配齐氏子一: 宿宗。

23 钟宿宗:字继先,性恬静寡,欲不愿仕进,惟陶情于山水间,号为林泉逸叟。

配甘氏,子二: 世翰 世藩。

24 钟世翰:字绂堂,陈大建二年辟为国子祭酒不就,隐居桃源之阳,自号葛天逸士。

配汤氏,子五: 国珍、国宝、国器、国栋、国翰。

25 钟世藩:字牧之,隋大业二年举为镇江太守。

配杨氏,子一: 国桢。

26 钟国珍:字上选,公性潇洒,高尚其志不仕王侯,克绍祖父之风,隋炀帝屡征不起。

配宇文氏,子二: 开、泰。

后开秦迁居柳州。

27 钟国器:字君选,唐武德元年授中书舍人。

配李氏,子一: 开和 迁居晋州之赵城。

28 钟国翰:字良材,唐永徽二年举为国子监正,配唐氏,子一: 开祥 迁居汀州之清流。

29 钟士廉:字介夫,唐贞观乙已年以人材选授侍中。

配高氏,子一:侗。

30 钟侗:字思愿。

唐永微间征为博士不就。

配张氏,子二:嘉谟 嘉猷。

31 钟嘉谟:字对扬。

唐景龙年间举文儒优等者,公学富才优名冠多士擢高第官至秘书郎中。

配周氏,子一: 绍京。

32 钟绍京:字可大。

号静轩。

公性至孝事亲以礼,有宗圣养志之风,且善书法有右军铁书银钩之美。

唐开元乙卯年受枢密省直,学士后值玄宗有内患之忧,公竭力以平定之,诏封公为越国公。

配裴氏,封越国夫人。

子一:羡。

33 钟羡:字洪乔。

唐至德丁酉年登第授侍中。

配李氏。

子四: 文柄 文灿 文煜 文耀。

(文煜迁居西安府)

34 钟文柄:字慧然。

唐永泰乙己年国子监。

配朱氏。

子二: 霖 雰。

35 钟文灿:字焕采。

唐永泰戊申年以明经登第累官给事中。

配许氏。

子一: 雱。

迁居山西太原府乐平县。

36 钟文耀:字徽烈 唐永泰戊申年同兄文灿以明经全部第授江州通判。

子二: 雯 垅。

37 钟霖:字宇瑞。

唐大历间证为侍读不就。

配裴氏。

子一: 秉联。

38 钟雰:字雨兴。

唐大历壬子年间授铜陵尹。

配刘氏。

子一: 秉达。

迁居山东临淄县,即济南府。

39 钟茂松:字长青。

唐元和丙戊年以明经书擢进士第。

配马氏,字一: 一鸣。

其弟茂柏 茂林 茂梓迁居印州蒲江县。

茂椿迁居岳州府巴陵县。

茂楠迁居荆州公安县。

40 钟一鸣:字翔飞。

唐大和戊申年国子监。

配秦氏。

子一: 绅。

41 钟传:字继先。

公少业负贩,唐僖宗中和二年因王仙芝冠掠江西,聚众万人依山为堡与义兵讨仙芝后抚州诏为州刺史,进江西观察史后以讨黄巢屡陷贼锋巢诛,拜受镇南节度使检校太保中书令爵颖川公,郡王余详邑乘传,唐僖宗赐宅产于袁郡化石岩,今址仍存平实钤阳康乐县置有产。

后裔散居四邑让宜阳集二百篇祥郡志。

生唐太中丁卯二月初十辰。

公甍后,唐天成丙戊年,御葬洪都映霞楼墓表详通志。

配吴氏,浩封颖川夫人。

子三: 名儒 名俊 名杰。

传公弟芹,兰,芷,蕙迁居浙江绍兴。

荃迁居叙州府兴文县。

42 钟英:字奇彦。

唐光启已酉以明经擢进士芜湖刺史后,致仕逐留籍而家于芜湖。

配刘氏。

43 钟名儒:字匡昭。

号博齐。

嗜读古史书经传怡情林壑之间,不荣怀于富贵自为契皇居士。

配伍氏。

子三:金声、金亮、金扬。

金亮迁居咸宁县。

金扬迁居辰州府泸溪县。

44 钟名俊:字匡时。

号承动。

唐光化二年勒授豫章所参军后,湖南马殷陷其旁邑将有并吞时,遣将克复,封洪都侯。

光化间赐宅产于南昌西山映霞楼后传卒于此。

配裴氏,子三: 金怡 金情 金博。

45 钟名杰。

:字匡雄。

袭父爵仍镇江西。

配陆氏。

46 钟名宁:字安行。

唐光启初年擢高第累官给事中。

配江氏,子二: 金凤、金凰。

金凤迁居常德府龙阳县。

金凰迁居河南府陕州。

47 钟金怡:字干谋。

官至吉州刺史官籍于吉州。

48 钟金情:字上友。

后唐时授永丰县令,仍居西山。

49 钟金博:字能文。

唐时以明经登第官至御史。

居南昌。

怡 情 博三公后裔具祥南昌谱。

50 钟艺古:字多才。

后汉乾佑年间授淮安抚史参军。

配石氏,子一: 建。

51 钟振纶:字经初。

宋祥符初以明经擢进士。

治平二年授池州铜陵刺史后解组而家于斯。

配谢氏,子二:流、源。

源后裔迁居江宁府上元县。

52 钟清:字濂溪。

宋治平丁末明经选授中书令,熙宁初后迁为给事中。

配文氏,子一: 鏐。

53 钟澄:字莹川。

宋元丰庚申年为处州尹。

配苏氏。

子二: 镛 钤。

镛随父任家于处州。

钤贬于徽州。

54 钟流:字文明。

宋元丰甲子明经擢第。

配鲁氏。

子一: 镗。

55 钟奭:字周良。

宋宝元年间为陕西招讨副史。

配程氏,子一:玮。

随父任命而家于沔县龙门山。

56 钟铉:字弘量。

宋嘉裕戊戍年间为吉州刺史。

配欧阳氏,子一: 峦。

随父任家于吉州。

57 钟鏐:字良玉。

宋熙宁壬子擢为国子监正。

配贾氏,子一: 峰。

58 钟镗:字声远。

宋绍圣初年以明经擢为进士累官至汀州司马,性至孝友治家以义方抚下,以慈爱一堂上下和睦肃然一十余世,内外毫无异议无分家之意,,乡党称之曰:义宋淳熙二年帝旌表其门曰:义门钟氏。

配田氏。

淑慎温恭幽间贞静妇道无惭姆仪可师事舅姑以孝相夫子以敬课子有孟母之风宾媲庐妮之美处妯娌以慈惠待族邻无怨无恫。

当时称之曰贤。

子三: 秀芝、廷芝、瑞芝。

59 钟峰:字九我。

宋绍圣甲戍擢高第拱授豫章太守,后任满致仕逐卜地于洪都之西山开疆启族而为江西钟氏始祖。

配朱氏,子五: 友忠、友仁、友义、友智、友信。

60 钟友仁:字善长 性浑厚质朴实掏情于坞遣兴于山水觅形挹胜遨游至南安之上犹,见其山川美丽,逐携妻与子卜筑家焉而为上犹之始祖。

配张氏,子二: 鼎 爵。

61 钟友信:字敦实。

宋建中靖国年间登第授泗州主薄。

配江氏。

子一:受。

62 钟鼎:字名器。

宋建炎年间以明经擢进士第公天性孝友第爵殜年早侄日新幼公抚养成立及日新长凡爵所余留产尽付之毫无偏曲后与侄倡置义产并构书院廷师以教乡族子弟俊秀者侄亦唯命是从乡党称公为一乡善士。

配张氏。

子一: 日贞。

63 钟希和:字永叔。

宋靖康末年授临川教谕。

子一:存敬。

64 钟日贞:字德耀。

号阳明。

宋元裕年间选授淮安节度副使。

配赵氏,子三: 维寅、 维处、维恭。

65 钟日新:字汤明。

宋元裕年间明经登第累官至侍中。

配欧氏,子二: 维清、维祺。

66 钟存敬:字惟直。

宋建炎年间为蔡相中书。

配罗氏。

子二: 杰、俊。

二人仍居西山。

67 钟伯琮:字巷璧。

公少而颖慧,智略过人,凡诸子百家,以及经传稗官史书无不博览,而志向尚怡静不愿仕进,且性辟山水,潇洒若陶处士,而磊落过之不以方隅自囿。

好遍览名山大川,遨游至袁州之分,宜见一山突兀峥嵘,不知其名,受询此地老者,曰此山之得名为钟山。

亦自有由余祖父相传,晋时雨后大钟山流出验其铭仍秦时所造,公闻言维匕既而叹。

曰此山名钟予亦姓钟,想钟氏其将兴祥于此,涉其岭恍惚登天溯,其愿头若蜿蜒之积蓄,其下之长江若天河长堑,波澜不惊,澄澈潆回。

有斯地之灵秀,何患不出人杰?逐携家而卜筑启宇于斯山之原,凡袁郡钤阳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也。

配袁氏,子二: 大海、大用。

68 钟大海:字钜瞻,宋隆兴年间明经登第擢九江主薄。

配严氏,子三: 悫、慧、恕。

69 钟大用:字宏深 宋隆兴年间以人材选授云间教谕。

配卢氏。

子二: 思、意。

意迁居赣州信丰县之香山下。

70 钟恕:字守安 宋乾道年间以人才选授淮安刺史。

配袁氏。

子二: 明德、明善。

71 钟道:字步端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吉州教谕。

配郑氏,子二: 日尧、日舜。

72 钟明善:字本初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维扬主薄。

配梁氏,子二: 日文、日武。

73 钟明经:字博知 宋绍熙年间选授长宁主薄。

配林氏。

子七: 日诰、日诏、日咏 日诗、日谆、日志、日询。

74 钟日禹:字夏基, 宋绍熙末年明经擢国子监。

配林氏,子二: 芳型、芳升。

75 钟芳杶:字步程,宋庆元年间为龙泉教谕。

配黄氏,子一: 颢。

76 钟世杰:字硕彦,公生平忠厚,秉性钢柔相济严以持身慈以接物尤好读左史公彀等书不求文达惟乐情于林泉自号为葛天氏之遗民。

配严氏,子二: 箕范、丹书。

77 钟丹书:字昌言 公自幼才志不群博览子史有济世之略,而卒不得其怀及明大祖遣大将军常遇春征友谅,余党至于康因军中乏粮,是时公家富厚储积丰裕,见军士张惶仍出其困栗千余石以抒其急,后于太祖嘉公之义封公为中宪大夫以酬其捐栗之功。

配梁氏,封夫人。

子三: 应 庭 庠。

庠迁居攸县,后又迁居于萍川大安乡宣风渡。

78 钟伯琰:字肇盛 号发基。

公性豪迈智略过人,遍觅山川与堂兄伯琮遨游至袁郡见袁之有钤阳山水秀丽文峰叠障兄伯琮携家肇基于钤阳后不数年遨游至康城教授生徒,见邑中风俗淳朴文薮严集公思此地必有发祥于兹,公由钤阳而开基于斯,即今之万载邑西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

生宋宣和丙午三月初五晨,殁宋庆元庚申八月十六已葬邑西石板段龟形。

配尚氏生宋建炎丁末四月十九已殁宋庆元壬戍八月初二末葬邑西毛家坑凤形。

子三: 大鲲 大程 大智 女一: 适蓝。

79 钟华:字华兴,号松轩。

性至孝友,治家有义,慈爱一堂上下雍睦,居住邑西见隅坊差遥甚重置庄田于牟村。

子二: 禧 受。

80 钟宪鼎:字玉铉 任南京应天府高淳县训导,生明弘治辛酉年八月初十寅,葬社山象形。

配彭喜香,胥秋兰。

子三: 栋 楷 相。

81 钟美 号念泉 由选贡任饶州府余干县教谕,生平好学,凡诸子史书无不密观,公年十八游泮次年岁试补入郡廪屡战棘闱文以呈堂后应选廷试考授余干教谕以致仕归家悬车筑室于刘家市名曰守庐堂潇洒林泉弄孙自乐邑中绅士称之钟博学者即公之别号寿至七十有三无疾而终生明嘉靖辛亥十一月初八子,殁明天启癸亥九月初六辰。

配宋氏。

子一: 宗廷 女一: 适张。

82 钟梧 号白崖。

由选贡任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教谕,生明嘉靖庚寅三月十八末。

配周安英,龙戴贞。

子一:广 女一: 适宋。

以上江西万载县双桥牟村钟氏族谱。

文公世系。

万公始世辈次排列顺序(万代久兴,树焕增锦。

善维良基,明选朝庭,泰正嘉升,长发其祥,宏德辉英,盛昌寿龄)。

在明末以后万载钟氏就很少做官的族人了,实为可惜,也许各位在这里能找到过去祖先的名字,本人水平有限,在列出族谱一些历史名人,难免有错字。

见凉! 此次修谱是1993年冬续修。

83 钟荣光:广东香山人,清光绪二十二年加入兴中会,并创办宣传革命的报纸。

1928年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任第一校长。

次年改任岭南大学荣誉校长。

84 钟世铭:直隶天津人,字蕙生。

清光绪进士。

光绪三十二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充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英语教员、教务主任。

1921至1925年间,先后任北洋 盐务署署长、财务处长及总代长。

后调任奉天交涉员,未几辞职。

85 钟芳礼:清代广西人,一说广东花县人。

一说原名芳球。

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为御林侍卫。

咸丰三年,在天京被封为丞相。

86 钟颖:清代满州正黄旗人,爱额觉罗氏。

曾充四川陆军小学工程处提调〉光绪三十三年继任四川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统,兼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总办。

辛亥革命后奉调入藏,为办事长官。

数年后回川。

87 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人。

精音律。

相传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为知音。

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弹了一次琴后就不复鼓琴。

88 钟离春:战国时期齐国人,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才取胜的皇后。

本来就是齐国人,相貌奇丑无比,40岁了还没有嫁人。

于是她自己去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的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被齐宣王采纳,并立为王后。

89 钟天纬:江苏华亭人,清代著名翻译家,译书数十种,著有《则足集》。

90 钟人杰:道光年间湖北崇阳农民起义领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50983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30
下一篇2023-08-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