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古代,由于开发技术的限制,金银并不多,但是作为货币使用和富贵人家炫富,所以还是比较常见的。现在,由于开发技术的发展,金银开采大大高于古代。但金虽是货币,但不直接作为货币使用,而是使用货币符号--纸币。现在国家规定除了金饰品之外的金是不能再市场上流通的,所以比较少见到。 另外,在秦汉以前,那是叫金的,其实是铜。
古代的黄金有些被流传了下来,有些则因为各种原因流失或流散了。中国并不是产金大国,不过几千年下来,开采出来的和从国外流入的黄金数量也不少。其中有相当部分流传至今。相信很多人家里都有祖传的金戒指或其他金首饰,土豪一点的可能还会有金条、金元宝,这些就是流传下来的黄金。
另外有些古代的黄金也可能被政府或者银行收购,被重新熔铸,成为储备黄金。不过在历史上,因为各种原因流失的黄金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殉葬在地下:古代人下葬的时候很讲究,往往会有很多殉葬品。而帝王、达官贵族、富豪人家,他们在下葬的时候就会有包括黄金在内的各种殉葬品,以供他们在阴间享乐之用。像很有名的海昏侯墓,自2015年考古发掘以来,就陆续发现了大量的黄金,包括马蹄金、麒趾金、金饼、金板等各种金器478件,重量达115公斤,这还没有算铜器上的错金装饰。
海昏侯墓的主人是汉废帝刘贺,刘贺在位仅27天就被霍光所废。后来被汉宣帝所忌惮,一直派人监视,可以说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但是就这么一个海昏侯,墓葬里就有上百公斤的黄金,可想而知在历代帝王、王公贵族的墓葬里会有多少黄金了。当然,有些墓葬因为后来被盗墓者所盗,黄金可能重新流通于世,不过肯定也有相当部分未被发现,至今还在墓穴之中。
海昏侯墓中金饼
二、私人藏匿以后遗忘:中国古代大部分时候使用的货币是以铜钱为主,但是金银作为贵重金,因此有钱人家也喜欢储备一些。而古代没有银行,宋代以后虽然有钱庄,但是毕竟有风险,所以很多人会把钱埋藏在地下。还有一种情况是战乱时期,怕被人抢走,也会埋藏起来。有时候埋藏久了忘了,或者是事主因故未能把埋藏地点告诉后人,那么这些钱币、金银就可能长埋于地下。
这些财富有时候会被其他人偶尔发现,像《大冶县志》记载,在万历三十六年,乡民徐鼐在吕文德宅基劚地时,发现“黄金一窟”。还有像之前发现的张献忠沉银,其中也有大量黄金。但是也有一些则一直没被人发现,从此不为人知。
张献忠沉银里的50两金锭
三、流失国外:流失国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清朝后期,因为列强侵略,清政府经常割地赔款。为了筹集赔款,清政府也是搜刮了大量的民间金银,这些很多就流入了列强之手。二是列强在侵略过程中的掠夺。侵略往往伴随着烧杀劫掠,黄金作为贵金属,侵略者自然也不会放过。
像甲午战争期间,根据日方资料,在朝鲜和中国就掠夺了价值2000万两白银的各种货币和贵金属,其中有不少就是黄金。相比黄金,古代书籍就难保存的多了,相当部分因为各种因素损毁,只有极少部分留存下来:无论是古代的竹简,还是后来的纸质书籍,一旦保存不善,都容易发霉起粉,或者被虫咬蚁蛀。
如果说在盛世还有人注意保存书籍,修建藏书楼保存书籍的话,乱世里书籍就太容易损毁了。另外书籍很容易毁于火灾,像宋代词人叶梦得是著名的藏书家,家中藏书10万卷,家中,修建了紬书阁用来藏书。可惜绍兴十七年紬书阁失火,所有藏书化为灰烬。
天一阁藏书楼除了各种意外之外,还有一些毁书事件,比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等等,也人为的造成了大量书籍损毁。所以有很多古书在历史上就多次失传。像有名的《尚书》,因为失传,在西汉时期由学者伏生凭记忆口述,记录了二十八篇《尚书》,被称为今文《尚书》
后来有人在孔子故宅发现也有一部《尚书》,被称为古文《尚书》。但是有时候在考古时也会有意外惊喜,像清华大学在2008年7月收藏的2388枚战国竹简,其中就有很多失传的古代文献,可谓非常珍贵。
清华简
是的。就是在清晚期,连续的不平等条约使清政府大量的对外赔款,政府的库银也是勉强可以支付的。最大的辛丑条约,清政府需支付赔款38亿两,大致相当于清政府七年的财政收入。可见,清晚期在那么腐朽的情况下,其造钱功能也是没有丧失的。
而在清乾隆以前,依靠大量的瓷器、茶叶、丝绸的出口,中国的黄金白银拥有量是惊人的。而且中国到建国初期以前,一进是银本位的币制,其巨大的含金量是无法用常理估量的。
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马靖红
据《史记·平淮书》“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馀万斤”。汉武帝对于寻常斩杀敌人首领的士兵都封赏黄金二十多万金,而汉武帝在位时是对匈奴作战的高频率时期,大大小小的对外战争打了不计其数场。
这样算下来,汉武帝要赏出去的黄金简直不可估量。而这只是汉武帝这一个汉朝帝王,赏赐出去的数目,那纵观整个汉王朝该花出去多少黄金啊。
是黄金还是铜?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规定秦半两为法定货币开始,一直到明朝,这期间铜钱是最主要使用的货币。虽然不同的朝代铜钱的形制不一样,有的时候朝廷也采用实物货币,但最主要的还是铜,汉朝也是如此。那么以铜钱为主要货币的汉朝,真的有那么多黄金吗?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些“黄金”并不是真正的黄金,只是铜钱而已,汉朝并没有非常数额巨大的黄金。为什么这么说呢?
《汉书》里说,“凡言黄金,真金也。不言黄,谓钱也”。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史书里说赏赐的时候,只有明确写了是黄金多少多少的才是真正地赏赐了黄金,没有说黄金,只说多少多少金的,就是指钱,也就是通用的铜币。
比如《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里的“大将军既还,赐千金”。这里的“千金”就不是黄金,只是铜币而已。
除此之外,赏赐的真正的黄金其实也有“水分”。古代生产力不发达,采集到的黄金不会很多,冶炼和锻造技术水平也有限,冶炼出来的黄金肯定有赤金,但是数量定然也不会很多,大部分的还是含量低的并且混有铜等金属在内的黄金。
不仅如此,汉朝时期的“一斤黄金”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一斤黄金。西汉时一斤黄金大约是248克,所以“黄金二十馀万斤”可不是真真正正的有二十万斤那么多。
学者龚鹏九认为,西汉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黄金,只是因为全国大部分黄金都集中在统治阶层或者富商大贾手上,并且习惯用黄金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才显得黄金很多。
前者很好理解,黄金都握在社会上次人士手中,自然就显得他们有很多黄金。而以黄金作为价值尺度是什么意思呢?以刚刚说的“赐千金”为例,“千”是数词,“金”就相当于量词。在汉朝,“一金”等于“万钱”。就好像你说一百不会说十个十,说一石来表示一百斤一样。
所以汉朝时期的黄金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
如何看待汉王朝的“土豪”行为
不管汉武帝有没有赏赐将士二十万斤黄金,前线将士作为抗击匈奴的功臣。至于为什么赏赐这么多,一方面肯定是皇帝因为击退匈奴而开心,另一方面也是让臣子明白,他是一个赏罚分明的君主。这样的做法确实很明智,既稳住功臣的心,也彰显了汉王朝的大气。
其实关于汉朝到底有没有那么多黄金的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在争论当中。基于上文的论述,笔者个人认为西汉时期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的黄金,但是远远达不到十分吓人的地步。就像吕思勉所说的那样,“史传所载汉室黄金之多,亦不可尽信”。
参考资料:
刘瑞.海昏侯刘贺墓中多黄金的原因探析[J].唐都学刊,2016,32(3).
张准 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中多黄金与西汉黄金问题再探讨[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22-27,61
在古代中国,虽然不像西方那样频频发生因抢夺黄金而引发的战争,但历代统治者对于黄金储备同样很重视。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后,设有大府、玉府、内府、外府等专司府库之职,专门负责管理各种财务的出纳,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国库雏形。
史书中,西汉时期向来有“多金”的记载,当今有种比较激进的观点认为,西汉的黄金储备已经等于中国2003年的414%,那时“金子论斤赏赐,买卖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罚款用的都是黄金”。虽然古籍中的“金”并不一定指黄金,但从当代出土大量汉代黄金制品来看(例如陕西博物馆中的大量金饼),似乎也能从侧面印证“西汉多金”的说法。
由于古代国库中的黄金主要来源于金矿的开发,至少可以推断,“多金”的西汉是我国进行黄金开采的一个高峰期。此外,近年来古玩界传得沸沸扬扬的唐朝“黄金蛙”“黄金龟”据说出自唐朝金库,但在史料中并未找到明文记载,汉、唐毕竟时代久远,当时国库中的黄金储备究竟如何已不可考。
唐代的黄金产量与储备虽难以考证,但当时广西与湖南金矿的开发却是南方金矿开始得到利用的标志。到北宋王朝,西部大片国土丢失,山东半岛金矿成为金矿开发的主要来源。蒙元王朝时期,黄金峰值年产量突破1吨(3万余两),有关东北金矿的记载开始出现在史书中。到了明朝,云南丽江与四川北部成为黄金产量最高的地区,峰值年产量为125吨(4万余两)。
到了清朝前期,因受战乱等因素影响,黄金产量一度进入低谷。晚清之际,东北及内外蒙古金矿产量比重大增,“1888-1890年,晚清时期年平均产量达135吨左右”,但至“1901年逐年下滑至451吨,仅及前期峰值的1/3。1911年恢复至15吨以上(48万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