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化学研究的第一!

有关化学研究的第一!,第1张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化学科发明中,第一发明什么东西的例如:第一发现什幺元素的人

急!!!!!急!!!!!!!!!

解析:

化学之最

1、最轻的气体是氢气。

2、最小的分子是氢分子。

3、最简单的原子是氢原子。

4、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元素是氢元素。

5、最理想的气体燃料是氢气。

6、最早发现氢气的人是瑞士的帕拉塞斯。

7、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元素。

8、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9、最常用的溶剂是水。

10、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甲烷。

11、含氮量最高的化肥是尿素。

12、动植物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

13、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非气态物质是水。

14、除锈效果最好的物质是盐酸。

15、最不活泼的非金属是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得它的任何化合物。

16、熔点最低的单质是氦,为-272℃。

17、熔点最高的单质是石墨,为3652℃。

18、最硬的天地然物质是金刚石。

19、最容易“结冰”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0、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碳,目前已经知道的含碳化合物有近千万种之多。

21、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大然气。

2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

23、植物生长需要最多的元素是氮。

24、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2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约为486%,几乎占地壳质量的一半。

26、最早发现并制得氧气的是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

27、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28、生物细胞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29、海洋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30、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含量约为地壳质量的773%。

31、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氟,常温下几乎能与所有的元素直接化合。

32、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钫。

33、着火点最低的非金属元素是白磷,为40℃。

34、熔点最低的金属元素是汞,为-389℃,熔点最高的金属为钨,是3410℃。

35、最不活泼的金属是金。

36、导电性能最好的金属是银,其次为铜。

37、最富延展性的金属是金,一克金能拉成长达3000米的金丝,能压成厚约为00001毫米的金箔,其次是银。

38、目前提得最纯的物质是半导体材料高纯硅,其纯度达99 %。

39、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

4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41、最早炼铁,炼钢的国家是中国。

42、最早用湿法炼铜的国家是中国。

43、最早发现电子的人是英国科学家汤姆逊。

44、最早发现稀有气体的人是英国的雷利和拉塞姆。

45、最早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人是俄国的罗蒙诺索夫。

46、最早把天平用于化学研究的人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47、创立近代原子学说的人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48、最早提出分子概念的人是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

49、最大的科学仪器

最大的科学仪器为安置在瑞士日内瓦西尔恩的大正电子(LEP)存储环,其周长为27公里。该环本身的直径为38米。重量超过6万吨的科学仪器被安置在管道及8个工作区内。

50、最新的最重的元素

1991年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劳伦斯利物莫尔国家实验室和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联合学院的科学家,宣称发现了也许是世界上最新的最重的元素枣元素114。该元素包含114质子,据称比其他超重原子更为稳定50最强的酸性溶液

强酸碱溶液的Ph值分别趋向于0和14,但如果将该值作为标准来形容“强酸”是远远不够的。强酸之中最强者是5价氟化锑溶解量为80%的氢氟酸。该种酸性溶液的酸性尚未测定,但即使稍弱的溶解量为50%的溶液酸度也比浓硫酸溶液强1018倍。

51最致命的人工合成化学制品

在75种已知的二恶英中,最具致命性的是2、3、7、8-四氯二苯并P-二恶英,它比氰化物的毒性强15000倍。

52最具磁性的物质

钕铁硼化物Nd2Fe14B最大的能量产出为280千焦/立方米(所谓能量产出是在某一特定操作点,一块磁铁能够提供的最大能量)。

53最强有力的神经性毒气

1952年,英国位于威尔特郡波唐的化学防御实验基地开发出一种超强性毒气。该物质的毒性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使用的光气毒气的300倍。该物质空中密度达10毫克/立方米即可致命,口服致命的最小量为03毫克。

54最苦的物质

品味起来最苦的物质的基本构成为阳正离子,经商业开发被制造成为苯甲酸盐的糖化物。其检味标准可低至1/5亿。1/1亿的稀释溶液尚可留下长久的苦味。

55最甜的物质

有一种植物假种皮的提取物(所谓提取物是某些植物种子上的附属物)的甜度,相当于蔗糖甜度的6150倍。这种植物发现于西非部分地区。

56密度最大的元素

地球上密度最大物质为金属锇,其值为228克/立方厘米。据计算,黑洞核心的单一组成物的密度为无限大。

57密度最小的物质

固体物质中密度最低的是硅氧气凝胶。硅黏合在一起后组成极小的球体,与氧原子结合成长长的几串,串与串之间为气囊所分隔。气凝胶中最轻者密度仅为0005克/立方米,产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劳伦斯利物莫尔国家实验室。该物质将主要被应用于空间中收集微流星体及彗尾中的残余碎屑。

58最高的温度

人类所能产生的最高温度是51亿摄氏度枣约比太阳的中心热30倍,该温度是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等离子物理实验室中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利用氘和氚的等离子混合体于1994年5月27日创造出来的。

59最高的超导温度

1993年4月,在瑞士苏黎世的实验室,水银、钡、钙和铜氧化物的混合物HgBa2Ca23Cu3O1+X和HgBa2CaCu2O6+X产生了巨大超导性,伴随的最大转移温度为-1407°C。比其更高的温度皆未经证实。

60最富吸收性的物质

美国农业研究和服务部于1974年8月18日宣布:一种超级吸收物与铁一起处理后在水中可吸收自身重130倍的重量。该物质中淀粉提取物占50%,丙烯氨化物和丙烯酸各占25%。该物质长时间保持均衡温度的能力合其成为重复性使用冰袋的理想原料,这一点在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一次比赛中可以得到证实:该物质为一个14岁的的棒球降低体温。

。该元素产生于钙同位素对富含中子的钚同们素的轰击。

61最热的火焰

碱性氮化碳能够产生最热的火焰,在1个大气压下,该物质能够产生温度高达4988°C的火焰。

62最低的温度

绝对零温度-即绝对温标上的零开-相当于-27315°C,当达到这一温度时所有的原子的分子热量运动都将停止。所达到的最低温度为280微微开,该温度是1993年2月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低温实验室利用核去磁装置产生并宣布的。

63最难以捉摸的蛋白质

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化学家于1990年在有关蛋白质的行为牲取得了重大发现。长久以来人们一直相信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群体,只能由另外被称为角媒的蛋白质分解并重新组合。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对一种称为因蛋白的极微小的蛋白质进行监控,将其从较长的蛋白质链上分割下来然后再将该链条的两端切口重新连接,消除任何该蛋白质曾在链条中存在的迹象。人们预期该蛋白质独特的性质在对抗诸如结核、麻风等疾病的斗争中能助我们一臂之力。

64数量最少的物质

1997年,一种叫做西博格(Sg-106元素)的化学物质被制造出来,其数量只有7个原子。之所以这样命名,是为了纪念已故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钚的发现者——格林·西博格博士。

65最小的产品

扫描隧穿显微镜探针的终端为单一的一个原子组成世界上最小的人造金字塔的最后三层:7个原子、3个原子和1个原子。1990年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IBM阿莫登 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宣称:他们利用扫描隧穿显微镜移动并重新排列氙和镍表面的单个原

子以便出其公司的开头字母:IBM。其他实验室马曾对其他元素的单个原子采取过此类技术。

66最隔热的物质

1993年4月,莫里斯·渥德研制出一种复合物质并宣布其存在。该物质被称为NFAAR,能短期隔离子温度(1万度)。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67世界上最小的“化学实验室”

美国得克萨斯农机大学的科学家日前说,他们成功地使微米尺寸的液滴悬浮在微磁体之间,并操纵液滴互相融合发生反应,制成了世界上最小的“化学实验室”。

68 最昂贵的金属是锎,1克锎价值1000万美元,为黄金价格的50 多万倍。

69发现化学元素最多的化学家

目前,人类所掌握的化学元素,连同人工合成的元素一起已有109种。在寻找新元素的道路上,许多有才干的科学家贡献了毕生的精力。18、19世纪瑞典化学家席勒、伯齐利乌斯各发现4种元素,19世纪德国化学家拉姆塞发现5种元素,而独占螫头的应推英国大化学家戴维(1778~1829年)。戴维竟在短短的回年时间内发现7种新元素,它们是钾、钠、钙、鳃、钡、镁、硼。

70世界上第一位发现氧气的人

公元800年唐朝茅华是世界上第一位发现氧气的人。他比英国的普利斯特里(1774年)和瑞典的舍勒(1773年)发现氧气约早1000年。

71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铁技术的国家

公元前600年中国已掌握冶铁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公元前200年,中国炼出了球墨铸铁,比英美领先2000年。

72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的方法合成活性蛋白质的国家

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的方法合成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由于署名原因,诺贝尔化学奖与国人擦肩而过)。

73焰色反应

被称为“山中宰相”的我国南朝著名科学家陶弘景(公元454—536年)在实践中发现,硝石(硝酸钾)“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从而找到了鉴别外表极为相似的硝石与朴硝(硫酸钠)的最筒便方法。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焰色反应”。陶弘景发现“焰色反应”并应用于物质的鉴别,比欧洲最早发现者德国化学家马格拉夫早一千二百多年。

74最早发现碳酸气的人

碳酸气 西晋时期张华所著《博物志》一书中,已有烧白石作白灰有气体发生的记载。白石就是白石灰石,白灰就是石灰,所产生的气体就是碳酸气即二氧化碳。十七世纪后,才有比利时人地碳酸气作专门的研究。

75最早使用煤的国家

煤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已用煤炭雕刻成圆环和动物形状的艺术品。公元前200年左右的西汉,已用煤炭做燃料来冶炼铁。我国使用煤的历史悠久,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

76最早使用水银的国家

水银据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记载,用水银能治疗臃肿和皮肤病。由此可见,中国是水银疗法的最早发明者,比西方早了8个世纪。

77产盐最早的国家

制盐工艺 我国有着悠久的制盐历史是产盐最早的国家。相传在夏朝(公元前2140—前1711年),我们的祖先就会用海水煮盐。关于古代制盐工艺的记载,以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作咸篇》所叙述的最为详细。

完全胡说八道

1、1950-1978年中国共援越200多亿美元,兑换成黄金现在价值约五万多亿元人民币

从1950年胡志明向中方求助开始,到1978年两国交恶中方完全撤出援助止,中国对越南的援助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950-1954年援越抗法,期间以军事援助为主;1954-1964年援助越南独立后的建设;1965-1973年援越抗美,提供全面而巨额的援助;1973-1978年助其战后重建。在这近30年中,中方对越南的援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外交承认和支持:1950年1月18日,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率先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为此,中方不惜得罪法国,据刘少奇在北京接见黄文欢时说:“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相信法国会延缓承认中国,但我们不怕。”而在1964年美越进入全面战争前后,中方支持越南的态度更加坚决,比如1964年6月24日,毛泽东在接见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长文进勇时明确表态说:“用不着怕美国干涉,无非就是再来一次朝鲜战争。中国军队己经做好了准备,如果美国冒险打到北越,中国军队就开过去。我们的军队想打仗了。美国人要想想,中国人不是没有腿的,美国人能出兵,中国就不会出吗?我们去你们那里,跨一步就到了。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加入到反对共同敌人的战斗中去。”也正是在这种思路下,中国明确表示 “中国人民将给南越人民以一切必要的物质支援,包括武器和一切作战物资。”援助的原则是“你们不请,我们不去。你们请我们哪一部分,我们哪一部分去。这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你们手里”。

B、物资上的援助。从1950-1978年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和帮助其重建,中国共向越南提供的各种援助总额为2036845亿元(人民币)。其中:一般物资援助金额为1006742亿元,约占援助总额的50%,包括粮食500万吨、石油200万吨、汽车35万辆、船只600多艘;军事援助金额为496679亿元,占援助总额的24%,包括枪2138万支(挺),炮7万余门,枪弹124亿发,炮弹1807万发,舰艇176艘,中型和水陆坦克552辆,装甲输送车320艘,飞机170余架,炸药1824万吨,有线电机65万部,无线电机35万部,军服1117万套……可以装备200万人,约合人民币426亿元。成套项目援助为362619亿元,占援助总额的18%,建设项目为450项,己完成339项,包括轻重工业工厂、医院、研究所的成套设备;援助美元现汇635亿元,占总额的8%。特别是,中国在外汇紧缺的情况下还援助了几亿美元外汇供越南机动使用。

C、派兵入越参与后勤保障和作战。1965年5月16日,胡志明与毛泽东在长沙进行会谈,胡志明告诉毛泽东越南政府已经决定从后方抽调更多的兵力到前线,这样一来,后方后勤保障工作就要受到影响。他向毛泽东提出请求:中国方面能不能把越南后方一些地区的后勤保障工作包下来,这样越南就可以调动兵力上前线。毛泽东当即表示同意。1965年6月9日,根据越方的要求,中国陆续派出了防空、工程、铁道、后勤等部队入越执行军事任务,至1968年3月止,先后入越的部队共23个支队、95个大队另83个小队,计32万余人,最高年份为17万余人。中国支援部队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其中防空作战部队共对空作战2150余次,击落敌机1707架,击伤敌机1608架。工程保障部队修筑坑道256万余米、各种工事300余个;新建、改建公路7条,长1206公里;新建铁路117公里,改建铁路362公里,抢建便线便桥98公里;修建机场1个,修建飞机洞库2个,架设陆地通信线路330杆公里;铺设海底通信电缆90余公里。

D、免费帮越南运输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援助。越南抗美战争期间,通过中国铁路转运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越物资达179列火车5750个车皮,共63万吨,中方免收运费(过境)8300万元人民币。

据统计核算,中国向越南直接提供的物资和中国部队赴越的军费开支,按当时国际价格计算,总额在200亿美元以上,如果按照当时的价格兑换成黄金,现在价值5万多亿元人民币(编者注:1971年之前美元兑黄金价格为35美元/盎司黄金,72-78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后按200元/盎司黄金换算,现在的价格是1600美元/盎司黄金。当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1美元=62人民币元)。在上述援助总额中,除无息贷款约14亿元人民币外,其他均为无偿援助。即便是有偿的援助和贷款,中方也是能减免的就减免,以减轻越方的负担。比如1965年7月中越签订《中国给予越南经济技术援助的协定》时,中国将1963年借给越南粮食10万吨和1963-1965年为越南代购粮食19万6500吨、化肥88600吨,除己归还粮食3400吨、化肥18600吨以外的其余部分,全部赠送给越南,金额为人民币106亿元。…[详细]

2、中国还把夜莺岛秘密“移交”给了越南,成了越南的白龙尾岛

2020年7月27日,时隔9年,现货黄金价格再次站上历史高点,突破2011年9月6日历史最高价192024美元,现报192088美元/盎司,较年内低点大涨470美元,年内涨幅26%。

主要原因:一个是在过去一两周的时间里,全球这种疫情的逐步继续扩散,另外,从美国包括欧盟相对地出台了近万亿的这种经济复苏的刺激计划,导致金价的进一步上涨。

同时我们也看到短期的一些外交的,包括地缘政治的一个升级,包括全球ETF持续增仓,各项因素皆利好黄金短期的一个上涨。

世界黄金协会最新数据显示,黄金市场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以黄金ETF为例,一年前全球规模仅为1180亿美元,现在已经几乎翻番至2150亿美元。

扩展资料:

黄金历史最高价也并非没有利空因素

尽管西方投资者一直在买进黄金,但亚洲的需求大幅下降,一些人甚至卖出黄金。黄金过快的涨势可能意味着一旦出现任何利好的消息就会出现回调的风险。同时,所有利好黄金的因素,都是在假设目前全球低利率环境不变的前提下。

这也意味着,曾经被视作对冲经济过热的黄金,如今倒被用于押注全球经济不会重回增长,央行利率不会重新走高。

但在渣打银行贵金属研究负责人Suki Cooper看来,金价面临的主要下行风险,就是利率可能不会长期保持低位,但是,如果经济复苏意外强劲,就会推升利率,从而打击金价。

如果近期美国披露出较为乐观的经济数据,或者美元短期内出现了修正性的回升,黄金价格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大幅回调。

人民网-金价创历史新高 投资还是“黄金时刻”吗

看着文件上显示出来的潘烈华已经结婚的信息,李显斌的心里就像是有一万只蚂蚁在爬。他用自己带着手铐的死死地抓住警察的衣服,浑身颤抖着怒吼:“ 是假的!你们一定是编了一个错误的信息来骗我!”

警察冷冷地抚掉了李显斌的手,又抽走了他手中的档案: “我们没必要骗你,只是向你证明,你妻子潘烈华所犯的重婚罪,是事实。”

听到了这句话的李显斌无力地瘫倒在了座椅上,眼泪划过他布满皱纹的面庞,好半天,他才对站在自己面前的警察说出了一句话: “我坦白,关于当年叛逃的细节,我都坦白!”

这一年,是1991年,距离1965年李显斌驾机叛逃,已经过去了26年。此时的李显斌,感觉自己仿佛做了一场长达26年的噩梦,如今“黄粱梦醒”,留给他的,只有当年的恶果。

李显斌出生于1937年的山东, 那一年,侵华日军在北京策划了“卢沟桥事变”,进而侵略全中国。那一年,出身贫寒的李显斌父母,抱着自己尚在襁褓的儿子,过上了东躲西藏的生活。

李显斌出生没多久之后,侵华日军的铁蹄就踏上了山东的土壤。即便李显斌的家在山东省阳新县银高乡这个并不富裕的小村落,但是日本人掠夺、残害的手段一点都没减轻。李显斌的父母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家里为数不多的小米,也是母亲用来给李显斌熬米汤用的。

或许是因为儿子从小就跟着自己受了不少苦,也或许是因为这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即便李显斌的父母日子过得再苦再难,也从未亏待过儿子半分。尤其是等到侵华日军被赶出中国之后,李显斌更是被父母送进了学堂读书。

此时的李显斌父母一心想将儿子培养成人中龙凤,不仅一切吃穿用度都按照最好的来,还为他张罗了一个童养媳,帮李显斌料理一切家务。 尽管李显斌的家境并不富裕,但是他从小过得都是养尊处优的生活,一点都不比那些有钱人家的少爷差。

不过,年幼时期的李显斌也的确争气,不仅学习好,长得也算得上是一表人才, 因此在1955年3月的征兵当中,有学问且身高合格的李显斌很快就被空军选中,并将他送进了航空学校学习。

这个消息传回李显斌老家的时候,别说是整个银高乡,就连整个阳信县的人都知道,有个叫“李显斌”的后生成不仅为了解放军空军的一员,更是“飞”到了天上,变成了一只“金凤凰”。

此刻,所有人都在夸李显斌的家人运气好,更是调笑李显斌的童养媳,苦尽甘来,也算是有了好日子。

可是,这帮老实憨厚的农民们,谁也想不到,李显斌竟是“当代陈世美”。 尽管在航空学校成绩一塌糊涂,从航空学校毕业时,所有的同学都被授予了少尉军衔,而李显斌只被授予了准少尉军衔,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喜新厌旧。

被分配到了战斗部队、有了军衔和飞行员身份的李显斌,第一件事,就是同自己的结发妻子离婚。 此时的李显斌已经顾不上妻子为自己奉献了许多年的青春,并为自己生下一女的贡献,态度十分坚决地将妻子撵回了娘家,并且很快的迎娶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李显斌抛妻弃子的行为,其实充分地展现了这个人内心的薄情寡义和自私自利,更表现出了他难成大器的本质。作为一个连自己的结发妻子都无法尊重的人,很明显李显斌的身上没有什么担当和责任感,这也为他此后的叛国行为,埋下了伏笔。

进入了飞行大队之后,李显斌就像嫌弃自己的“糟糠之妻”一样,一会儿用绝食要挟领导给自己的新婚妻子安排工作,让她随军;一会儿觉得领导讲话时故意针对自己;一会儿嫌弃部队的训练任务太过繁重;一会儿又哭诉重要的飞行任务不安排给他,是对他这个农村娃有歧视。

要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后,全民受教育水平并不高,像李显斌这样受过航空学校高等教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面对李显斌这样的行为,部队领导一直念在他是个“人才”的份上对他网开一面,并且不断让李显斌所在连队的领导给李显斌做思想工作。

李显斌因为小时候的营养不良,经常性的骨头疼、头疼、胃疼,得知了这一消息的领导还专门安排组织上给李显斌做系统的全身性检查,并在生活方面给予了李显斌非常多的帮助,甚至还指定了党支部委员廉宝生等人定期对他进行心理疏导。

然而,廉宝生等人的努力并没有产生多大的作用。 自1959年到1965年的年初,从小被娇生惯养的李显斌将人类自私的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管廉宝生怎么劝,李显斌始终不能领会解放军战士们为国为民的真正思想,一心只想着自己哪哪不顺心、不如意。

甚至时间长了,李显斌还和一心想要帮助自己的廉宝生产生了矛盾,搞得两个人在日常训练当中,常常说不了三句话就吵了起来。

而李显斌这样的情况,在1965年的下半年,忽然有了深刻的改变。

根据李显斌战友们后来的回忆,大家都是在1965年8月左右察觉到李显斌的变化的。 这个时期的李显斌不仅不再挑刺,更是十分积极地参与各种训练,到处向战友们请教飞行问题,甚至经常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研究飞行理论。

战友们一心觉得李显斌是突然“开窍”了,就连廉宝生也觉得是他这几年来锲而不舍地谈心起了作用。可是没有人知道,此时的李显斌正在酝酿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原来, 李显斌在1965年7月的时候,因为身体不适错过了一次飞行训练。而就是在战友们外出训练的这段时间,李显斌从广播里听到了民航发生了一起飞行员驾机叛逃至南朝鲜的消息。

一向将自己视为“天之骄子”的李显斌忽然就想到,像自己这么优秀的人要是驾机叛逃到台湾,会不会受到国民党政府的厚待呢?

打定了主意的李显斌决定准备自己的叛逃计划,研究飞行问题,无非是想知道自己飞到台湾的可能性有多大,而去图书馆,李显斌主要看得也还是有关台湾的地图。

从1965年7月月末到11月,李显斌足足准备了三个多月,一百多天的努力,就是为了在11月11日这天,驾驶着我军的轰炸机叛逃到台湾,背弃祖国和人民。

尽管李显斌驾驶的轰炸机上有三个飞行员,分别是身处机尾后舱的通信射击员廉宝生和位于驾驶舱正下方的领航员李才旺。但是李显斌早就做好了准备, 身处机尾后舱的廉宝生看不到飞行方向,而尽管身为领航员的李才旺有手枪,李显斌也早早地就将手枪里的复进簧给拆除了。

因此,早就做好了一切准备的李显斌在1965年11月11日,拖着李才旺和廉宝生二人降落在了台湾桃园机场。

此时的李才旺已经因为在机舱内阻止李显斌的叛逃行为而被李显斌的手枪打伤,而廉宝生却因为身处机尾后舱而对外边的事情一无所知。

当飞机落地的一刹那,李显斌、李才旺和廉宝生三人先后走出了这架轰炸机,神情却存在巨大差异。

此时的李显斌因为顺利抵达台湾,丝毫顾不上自己胳膊上的伤口,兴奋地走到了台湾兵的身边宣布自己是来“投诚”的。

而李才旺则因为被李显斌用枪打伤失了很多血,没有任何力气地趴在了飞机旁的地上。

最后走出机舱门的廉宝生看到眼前的景象,显得十分困惑,他不明白明明起飞前还在大陆,怎么再出舱门就在台湾了。他看着眼前飘扬着的青天白日旗,只觉得头晕眼花,站都站不稳。

廉宝生踉踉跄跄地走到了李才旺的身边,询问着发生了什么事情。当听到李才旺说出那句 “我们被李显斌这个王八蛋挟持着叛逃了! ”的时候,廉宝生只觉得眼前一黑,差点栽倒在地。

廉宝生明白,自己是回不去大陆了。只见他回身向着大陆敬了个礼,掏出了自己的手枪。 看到这一幕,围困着他们的台湾兵迅速举起了手中的长枪,对准了在场的三个人。

李显斌被这阵势吓了一跳,以为廉宝生是要朝着自己开枪,立马下意识地捂住了自己的头部。可是没想到,廉宝生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

“砰”的一声枪响,廉宝生直直地倒在了地上,鲜血从他的太阳穴流出,浸染了他身下的大地。此刻, 廉宝生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仰 。徒留李显斌气得直跺脚: “他还想着用自己带回来两个战友邀功呢!”

此刻的李显斌丝毫没有觉得是自己将廉宝生逼上了绝路,他只觉得廉宝生这人不厚道,死得太不是时候,怎么不让自己和这边的长官谈好奖赏再死呢?

李显斌显然将一切想得太过简单了。像他们这种背叛了大陆的叛徒,国民党政府也不想重用,更不要提给什么赏赐了。

尽管在台湾对大陆进行“策反”的电台里,国民党军队承诺对架机过去的给 4000两黄金 ,按照当时 黄金一两2200多台币的市价 ,折合台币应该是 880多万 。但是实际上,台湾政府却 一两黄金1400台币 的价格,折合了 560万元台币 颁发给李显斌。

可惜,到最后实际给了李显斌的,只有260万台币。 并且这260万台币也并不是当场就兑现给了李显斌,而是给了他一张存单,并且台湾政府还规定了这张存单只有两年之后才能兑换。

得知了这一消息的李显斌无论怎么都不愿意, 他认为台湾政府背弃了他这个“反共投诚”的“义士”,甚至还在1988年的时候向台湾立法院递交了一份请愿书,请求支付自己剩下的奖金。 不过这件事,除了为大家增添了一丝笑柄,并未改变李显斌的生活。

不仅如此,到达了台湾的李显斌,生活上处处有人监视,工作上,升迁从来都轮不到他。自己新娶的太太除了会败家和帮助台湾政府监视自己,什么也不会做,就连他在台湾生的两个儿子,都要因为他的身份,而被学校里的同学欺负,被老师看不起。

此时的李显斌在台湾,就如同一条丧家之犬,处处受人排挤,就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为继。甚至到了1990年,李显斌的妻子还将赔偿给他的黄金全部拿去做了投资,最后赔的一毛钱都不剩。

得知了这个消息的李显斌在家里对着妻子拳打脚踢,伴随着李显斌一下又一下落在妻子身上的拳头,他破口大骂: “就连你也要背叛我!大陆对不起我!国民党也对不起我,现在,就连你也要背弃我!”

李显斌的妻子实在承受不了李显斌的家暴,只能慌乱地选择了和李显斌离婚。可是李显斌还是不肯放过她,一纸诉状就将自己曾经的妻子告上了法庭,让她赔偿自己的损失。

在一辈子都自私自利的李显斌眼里,从来都是别人背弃自己,却不是自己伤害了别人。解放军不能满足他各种无理取闹的要求,就是背弃了他。战友不同意叛变选择自杀,就是背弃他。国民党欠他黄金,也是背弃他。如今就连妻子花完了他的黄金,也是背弃了他。

或许在李显斌的眼里,他就是全世界的中心,应该所有人都围着他转才对。 而当能做到他所有要求的潘烈华出现的时候,李显斌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潘烈华,一个出生于中国大陆的女人,早年偷渡到台湾,一直漂泊不定。直到1987年和已经结婚的李显斌勾搭在了一起,才算是给自己找了一个落脚点。

潘烈华告诉李显斌,自己32岁,是个黄花大闺女,是跟着父母逃难来到台湾的。可是实际上, 潘烈华和李显斌认识的时候,已经38岁,早在大陆就结过婚,还生了两个孩子,最大的都20岁了。她之所以选择和李显斌在一起,无非是想要通过李显斌的特殊身份,拿到去加拿大的护照。

1990年,成功离婚的李显斌选择了退伍,带着潘烈华和自己的两个儿子远走加拿大。 此时的他一心沉浸在潘烈华给自己营造的温柔乡里,两个人在加拿大的生活虽然不太容易,但是好歹还过得去。

直到1991年,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日渐缓和。 得知了自己母亲重病的李显斌想着自己叛逃的事情已经过去了30年,应该没事了,所以在1991年的12月16日,带着自己的妻子潘烈华踏上了回到祖国大陆的飞机。

1991年12月26日,探亲完毕的李显斌、潘烈华二人打算从青岛机场飞往香港,再从香港转机回到加拿大的时候,公安部门将李显斌扣留在了机场。

尽管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被扣留的,但是李显斌十分不配合警方对于当年案情的调查,死活不肯吐口李才旺和廉宝生二人是否是受自己胁迫才到台湾的,甚至还污蔑起了这两个战友。

眼见李显斌整天向警察打探潘烈华的情况,警察意识到潘烈华或许是个突破口,于是就将潘烈华在大陆的资料全部调了出来,拿到了李显斌的面前。

当李显斌看到,潘烈华和自己在一起,就是为了帮自己的老公和孩子争取去加拿大的机票时,李显斌内心的防线全部倒塌了。

这些年,他一直在逃避自己所犯下的错事,他将自己所有的不顺心全部归结到了别人身上。可是到头来,却是他自己害了自己。

叛变国家和人民这件事,更是像一场噩梦一样。自己的女儿(李显斌原配所生)因为压力过大而精神错乱,自己的父母老无所依,枕边人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而他最爱的人却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骗子。

李显斌忽然就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他作孽的恶果。而为了减轻自己的罪孽,他终于承认,当年的叛逃事件和另外两名战友没有任何关系,都是他一人策划的。

2002年,原本被判了15年有期徒刑的李显斌因为胃癌晚期,被国家假释出狱。可惜此时的他只剩下了孤家寡人一个,孤苦伶仃的病死在了上海冬日的冷风里。 而这一切,都是他作为叛徒,应该有的下场!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与美元霸权

  [编者按]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认真研究二战遗产,本刊在2005年第8期、第9期设立专栏,旨在对二战后国际体系的变迁、战争与和平理念的演进、国际机制与国际关系伦理的构建等重大问题进行政治透析。文章刊后,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鉴于此,本期特选登了一篇探究二战后国际金融体系变迁与美元霸权之关系的文章,意在从经济层面来分析二战遗产,现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内容提要] 与19世纪英国主导的金本位制相比,二战之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组织结构、运行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其运行结果尽管保证了一段时期内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最终维护的是美元霸权。因此,即使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国际金融体系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仍然使美元霸权得以继续维持。

  [关键词]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全球经济失衡

  [作者简介] 李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北京 邮编:100732)

  [中图分类号] F11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9550(2005)10—0014—06

  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完全结束,美国已经开始着手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即在国际贸易领域创建国际贸易组织(后演化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国际金融领域创建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由美国主导建立的这种国际经济体系客观上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稳定,避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领域出现的权力真空。①另一方面,任何制度和规则都不可能是中性的,制度与规则的制定者将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就布雷顿森林体系而言,美国最直接的收益就是确立了美元霸权。本文所使用的“美元霸权”概念并不限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带给美国的铸币税收益,而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概念,即由于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作为“中心国”),美国可以从“外围国家”获取一系列资本流动收益。这些收益包括:弥补国内储蓄缺口,其他国家承担美国经济调整的负担(财政赤字、泡沫经济、经常项目收支赤字)等。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础的美元霸权并没有随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的瓦解而终结。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最重要的遗产,美元霸权仍然是当今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面对目前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调整,美元霸权正在面临新的挑战。有关布雷顿森林体系“重生”的争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元霸权仍将会继续得以维持。

  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宣告了金本位制垮台的同时,也宣告了英国作为世界经济领导者的终结。然而,同为战胜国和前世界经济领导者,英国自然不甘心被排除在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制定过程之外。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凯恩斯计划”与“怀特计戈IJ”之争。虽然最终结果是以“怀特计划”为蓝本,但英国的努力也没有完全白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某些方面还是体现了“凯恩斯计划”的立场。和战前的金本位制相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些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的客观要求,如黄金供给量的有限性与国际经济活动扩张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更多反映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绝对霸主地位和利益。

  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是大国之间的一项联合行为。具体地说,是在美国主导下的一项联合行动,而不像国际金本位制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有44个国家参加,所签署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于1946年正式生效。而在金本位制的形成过程中,曾作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英国并没有能够把各国召集起来宣布在某一特定时期推行金本位制。1816~1821年间英国就已经完成了向金本位制的转变,但直到1870年只有葡萄牙、加拿大、澳大利亚采纳了金本位制。186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金融会议是金本位制在国际范围内实施的转折点,来自欧洲、美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最终决定实施金本位制。但英国并不是巴黎会议的代表,只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并且拒绝把英制单位与国际通行的十进制单位统一起来。如果把1867年的巴黎会议作为国际金本位制的起点,到1897年在世界主要大国(俄国与日本正式实施金本位制)内完成,这一过程持续了30年的时间。②

  第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不仅拥有一整套规则,而且还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实施这些规则,这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终目标是为商品、服务贸易自由化或取消国际收支管制创造一种环境。为此,它的具体目标包括:首先,通过废除外汇管制建立以世界性货币自由兑换为基础的多边支付体制。

  其次,以一种有序的方式做到维持合理的汇率稳定,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以及进行必要的汇率调整。最后,促使成员国财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汇率稳定的有机结合。③这些都是国际金本位制所无法比拟的。

  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尽管是美、英两国立场的妥协结果,④但基本上反映了美国的利益。首先,作为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度,“凯恩斯计划”力图降低黄金在未来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怀特计划”则主张未来世界货币与黄金之间的可兑换性。其结果是确立了1盎司黄金=35美元的平价,但同时黄金与美元之间只能在中央银行层次上自由兑换。英国的这种要求客观上也符合了美国的利益。其次,与国际金本位制的汇率决定机制不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保持固定汇率。同时,为照顾英国的利益,协议规定了在“未具体说明的条件下”,成员国可以调整汇率,从而形成了“可调整的”固定汇率机制。最后,与此相联系的是第三种妥协,英国要求对货币可兑换加以控制,美国则要求货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协议结果是:成员国资本项目下货币兑换可以加以控制,但经常项目下必须保持可自由兑换。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

  从形式上看,这和战前英镑的地位很相似,然而它们的维持机制却不完全相同。在金本位制下,英镑是以黄金为基础的,人们不会怀疑英镑的真实价值。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只是与黄金保持一种固定的官价。一旦人们不再相信美国有能力维持黄金的美元官价,对美元的信心就会丧失,从而诱发兑换黄金的浪潮。

  通过确立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元在为全球贸易提供交易与储备手段的同时,美国也从中获得了美元霸权的巨大收益。首先,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处在世界银行家的地位上,因此其对外投资是一种自然的结果。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的经常账户一直保持顺差状态,为满足其他国家对美元的巨大需求,对外直接投资就成为美元输出的一个主要渠道。由本国发行的价值被高估的货币购买其他国家的资产,其收益是不言自明的。其次,美元被人为高估使美国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它可以入不敷出,保持经常账户的赤字,而不用担心美元的贬值。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基本上是一个资本与商品市场不受控制的中心地区。欧洲与日本的资本由于受战争的破坏,构成了新兴的外围地区。处于外围的日本与欧洲国家为了保持在美国商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需要不断地买人美元,以避免本币对美元的升值。它们选择低估本币,控制资本流动和贸易,积累外汇储备,运用中心地区(美国)作为金融中介融资。20世纪50—60年代期间,日元和主要欧洲货币被严重低估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种经济发展战略的理念:压低本国的工资水平,进而也是限制消费,以扩大投资(表现为出口的增加)。实际上,汇率低估和压低工资就像硬币的正反面。计算这一时期日元和欧洲货币实际汇率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把日本与欧洲国家的工资折合成美元进行比较。⑤反过来,美国主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向外围地区提供长期信贷。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后期,美国的经常账户开始出现赤字,但上述格局仍能继续维持。原因之一是外围国家愿意把积累的美元储备重新投入到美国(如购买美国国债);原因之二是由于美国成熟高效的资本市场,它可以进口短期资本,出口长期资本,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金融中介服务;原因之三,与上述格局相联系,在这一体系中,美国感受不到需要调整经济失衡的压力。对美国而言,它不需要在黄油与大炮之间进行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冷战时期美苏军备竞赛中美国能够最终获胜的原因之一)。以美元计价的有价证券源源不断地被外围国家中央银行所吸纳,其结果是美元的坚挺与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并存。美联储无须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做出选择(像菲利普斯曲线所预测的那样)。当然,美国政府也不需要刻意约束其财政支出,它可以在不需要增税的前提下,享受廉价的海外资本。

  与巨大的美元霸权收益相对应,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美国付出的成本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和同一时期多边贸易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为了确立战后的多边贸易体制,美国曾经倡议建立国际贸易组织,并以《哈瓦那宪章》的形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是美国国会却以损害美国立法权限为由否决了这一方案,最终不得不演化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美元的霸权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霸主地位为基础的,其自身存在着难以持续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特立芬难题”。按照特立芬的说法,如果美元与黄金要保持固定官价,其他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机制,美国的经常账户就必须保持顺差或维持平衡,否则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就会丧失。同时,为了维持全球经济与贸易的扩张,把美元输送到世界各地,满足世界对美元的需求,美国的经常账户又必须是逆差。这种“两难困境”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不可持续的。尽管在它的早期阶段,美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输出美元,但全球范围内仍然呈现出“美元荒”的局面。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得不使用成员国所交纳的黄金购买美元和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发行美元债务筹集美元。

  尽管存在“特立芬难题”,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60年以前的运转还是正常的。美国经常账户真正出现问题是在1959年,加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肯尼迪在竞选过程中所持有的有关美元地位的模糊立场,国际社会对美元汇率的走势发生了质疑,由此引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参见图1)。1959年10月,美国大选前伦敦黄金市场的黄金价格曾经一度升至40美元/盎司。黄金官价与市场价格的分离进一步诱发各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于是1961年美国与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士一起出资共同组建了“黄金总库”,以平抑黄金价格的波动。1965年以后因越南战争爆发,美国的海外军事支出大幅上升,经常账户盈余也随之迅速消失,致使1968年爆发了第二次美元危机。黄金总库也随之崩溃,黄金的双价制成为现实。到197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十国集团”通过签署《史密森协议》,宣布黄金官价从35美元/盎司降低为38美元/盎司,同时其他货币也相应对美元升值。即便如此,美元危机的势头仍然无法被遏制。到1973年,运行近30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事实上宣告瓦解。至于1976年的《牙买加协定》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一事实的事后确认。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是其自身固有矛盾的体现。

  对美国而言,这既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从上述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后期阶段,美国从中所能获得的美元霸权收益呈下降趋势。换句话说,维持黄金官价的成本越来越高。

  第一,其他国家对美元地位的信心已不再基于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而是越来越多地关注美元的实际含金量。因此,美国国内政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直接诱发外国中央银行向美联储兑现黄金。美国于1947年前后持有全球70%的黄金储备,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这一比例已经降到50%以下,受“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影响,1958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出现了大幅下降。⑥到1968年这一比例进一步下降到25%。

  第二,协调发达国家集体行动的难度越来越大。美国组建黄金总库的初衷是希望其他国家分担维持黄金官价的成本。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协调集体行为并没有完全取得成功。美国之外的黄金总库成员国只拿出其黄金储备的不足1/3部分投入到黄金总库,并且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仍然有权向美联储兑换黄金。事实上,在黄金总库存在的整个时期,这些国家持有的黄金储备不仅没有减少,而且在不断增加。法国的情况最为突出。1965年法国从美国购买了884亿美元的黄金,而其当年的经常账户顺差为619亿美元;1966年两者分别为601亿美元和390亿美元。⑦法国兑换的黄金数量越多,其他国家中央银行向美联储兑换黄金的动力也就越大。1968年黄金总库崩溃以后,成员国之间不得不签署一个“君子协定(Gentleman's Agreement)”,规定其他国家中央银行向美联储兑换黄金的额度只限于新增加的美元储备,而不允许把原先积累的美元储备来兑换。即便如此,当对美元的信心在1970年全面丧失时,这一“君子协定”也最终失去了仅有的一点约束力。

  第三,国内财政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开始受到挑战。美元霸权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美国可以无须考虑对外经济失衡而自主决定国内经济政策。然而,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后期,美国的这种特权已经得不到其他国家的认同。当美元发生危机时,其他国家已经不愿意分担美国的责任,而是要求美国实施紧缩性的财政金融政策,通过通货紧缩提高美元的价值。1968年法国就公开向美国提出了这一要求,在得不到允诺的情况下,法国宣布退出黄金总库,并致使黄金总库垮台。

  第四,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开始受到了挑战。作为世界货币,美元一直是各国外汇储备的主体币种。虽然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爆发了两次美元危机,但没有任何一种货币能够替代美元的主导地位。:1968年法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首次提出创立一种新的世界货币来取代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后来演变为特别提款权(SDR)。特别提款权并非一种真实的货币,它只是用于成员国官方结算的一种单位。然而,它却标志着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受到了挑战。

  鉴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无法继续维护美元霸权地位,放弃它就成为美国的一种自然选择。

  三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的美元霸权

  对美国而言,建立与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要获取美元霸权的收益。因而,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如何继续保持美元霸权就成为美国如何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基础。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0年期间是美元霸权的低谷,也是美国经济的低谷。伴随日本与欧洲经济的崛起,其货币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进入80年代以后,里根政府的经济改革在为美国经济重新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使美国经济出现了新一轮的失衡,经常账户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了4%。对这次失衡的调整再次展示出美元霸权的地位: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和主要欧洲货币大幅升值。结果是美国的经常账户得到了改善,到90年代初期基本上实现了平衡。自那时起,伴随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常账户再次陷入失衡。2004年经常账户赤字与GDP之比达到了6%,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占全球经常账户盈余的75%,这也就是为什么把美国对外经济失衡称之为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所在。⑧目前,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方向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运行模式相比,目前的全球经济失衡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的特点,但它反映了一个基本的趋势,这就是美国仍然在获取美元霸权的收益。

  第一,美国可以无须承担汇率稳定的责任而选择自主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布雷顿森林体制下,“双挂钩”机制要求美国有义务维持美元汇率的稳定。而在浮动汇率制时代,美国已经免除了这项义务。面对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增加的对外债务,美国仍然可以实施低利率政策,并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实施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政策。

  第二,美国仍然可以利用外围国家实施“追赶型”发展模式的特点推行“入不敷出”的经济政策。由于经济发展和金融自由化,日本、欧洲国家已经完成了经济追赶的任务,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外围”阵营“毕业”,而亚洲、拉美等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加入到了“外围”阵营之列(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它们要么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要么在全球市场上微不足道)。为了完成经济追赶目标,它们选择了20世纪50~60年代日本与欧洲的发展模式:高估本币、钉住美元、促进出口、积累美元储备,反过来把积累的美元储备重新投入到美国(从IT泡沫崩溃之前投资于美国资本市场转向IT泡沫崩溃之后投资于美国国债)。同时,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进一步促进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在这个循环中,美国再次获得了美元霸权所带来的收益:低储蓄率、高消费率、低利率、低通货膨胀率与高经济增长率并存。这种模式也被某些经济学家称之为“新布雷顿森林体系”。⑨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同的是,即使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断增加,但美元实际汇率却在不断升值,甚至在美国沦为净债务国,对外债务金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这一趋势仍然没有改变。

  第三,美国可以把调整经济失衡的负担转嫁给其他国家。从2001年开始,美国政府对美元贬值采取了“善意忽略”的政策(实为自由放任)。结果是美元实际汇率一直呈现下跌之势,其中主要是对欧元和其他发达国家货币的贬值。与20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之后的情况不同,迄今为止的美元贬值不仅没有使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缩小,反而继续恶化。

  对于未来的调整方式,经济学家尽管有不同的看法,但多数人认为最终仍然是由全球来承担调整的压力。⑩第一种可选择的方式,也是最理想的方式,即在既定的汇率水平下消除经常账户赤字。这要求美国贸易伙伴的增长率高于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只有贸易伙伴实现更高的增长率才能吸纳更多的美国出口。1990~2004年间,美国经济累计增长幅度为45%,欧洲和日本分别为29%和25%,而其他贸易伙伴的增长率都高于美国。在美国经济增长率不变的条件下,欧洲和日本要弥补这种增长缺口是很困难的。即使能够做到,它们也只占美国出口的35%,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经常账户收支不平衡问题。与此相关的另一种出路是美国降低消费,提高储蓄率,减少进口,这将有可能引发美国与全球的经济衰退。第二种方式是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发生变化,更多投向美国资产,即外国投资者购买更多的美国债券和股票,增加美元储备。这只会带来美元暂时的升值,长期内是更大规模的调整。第三种方式是美国提高利率。同样的逻辑,如果仅提高利率,美国将会积累更多的债务和需要支付更多的投资收益。面对“双赤字”,美国需要提高利率与降低财政赤字并举。需要说明的是,减少经常账户赤字需要降低财政赤字,但降低财政赤字本身并不足以解决经常账户收支不平衡问题。第四种方式是亚洲国家的中央银行改变决策,停止购买美元,降低持有美元的比例。这将是全球范围内对美元需求的重大调整,其中,如果人民币不再钉住美元,在美元大幅贬值的同时,欧洲货币将会大幅升值。很显然,在美国看来,解决其对外失衡的根本出路是外部世界。与此相联系的最后一种方式,也是美国最希望的,就是签署第二个“广场协议”:美元贬值。这既不会触发美国经济衰退,又能够解决经常账户失衡问题。考虑到美国已经成为一个净债务国,美元大幅贬值客观上还将减轻其债务负担,正像美国泡沫经济崩溃由全世界共同分担损失一样。

  可以预见,此轮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布雷顿森林体系留给美国的美元霸权遗产仍然会持续下去。

  注释:

  ①查尔斯金德伯格在分析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时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已经丧失了领导全球经济的能力,继而为美国所替代。由于英国没有能力,美国又不愿意承担稳定国际经济体系的责任,致使该体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些责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跌价出售的商品提供开放的市场;二是提供反经济周期的长期贷款;三是在危机时期实行贴现。“当每个国家都转而保护它自己国家私利的时候,全世界的公共利益就遭受到抛弃、被损害的命运,而这时所有国家的私利也就随之受到了损害”。参见[美]查尔斯金德伯格著,宋承先、洪文达译:《。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48页。

  ② CMMeissner,“A New World Order:Explain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Classical Gold Standard,”NBER Working Paper Serie,No9233,2002

  ③[澳]AG肯伍德、AL洛赫德著,王春法译:《国际经济成长:1820~1990》,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④BEichengreen,“Global Imbalances and the Leasons of Bretton Woods,”NBER WorkingPaper Series,No10497,2004

  ⑤ BEichengreen,“Global Imbalancs and the of Bretton Woods,”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10497,2004

  ⑥在1956年的“苏伊士危机”中,美国对法国、英国、以色列的军事行为采取了强硬的立场,迫使它们撤出苏伊士运河。这是随后导致法国反对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⑦BEichengreen,“Global Imbalancs and the of Bretton Woods,”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10497,2004

  ⑧Obsffeld,Mand KRogoff,“Global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and Exchange Rate Adjustments”Paper prepared for the Brookings Panel on Economic Activity2005

  ⑨按照这种观点,目前的全球经济失衡本身并不构成问题。只要外围地区继续实施现行的发展战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上述循环就能够继续良好地运转下去。参见MPDooley,“et al 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9971;MPDooley,“et al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ollateral for a Total Return Swap,”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10727,2004

  ⑩OBlanehard,“et al The USCurrent Account and The Dollar”NBER Working Parer SeriesNo11137200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51428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30
下一篇2023-08-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