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占领了高地,行动派的小法这次做了新决定

情感占领了高地,行动派的小法这次做了新决定,第1张

温格曾经说过,作为一名职业球员,你可以去你任何想去的地方。

布雷加斯又要去了。

和上一次离开伦敦,逐梦巴萨不同,这一次离开伦敦,是去给亨利搭台。

听到摩纳哥和法布雷加斯的传闻时,我心里就一直有一个疑问:如果不是亨利,法布雷加斯还有多少意愿赶赴摩纳哥?

如果不是老队长,老队友,如果不是那段曾经一起激情燃烧的岁月,法布雷加斯还有多少意愿赶赴如今千疮百孔的摩纳哥?

太难说得清楚了。

31岁的年纪了,说大还不大,说小早已不小。可以在英超继续发光发热,也可以去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挣一份大合同,摩纳哥怎么想都不是一个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应该还是让感情占领了制高点吧。

1

青训营和青训营是不一样的,因为进入豪门青训营的孩子大部分都只有一个梦想:

进入一线队。

这一点在法布雷加斯身上就显得更为强烈了,出生地距离拉玛西亚只有40Km,祖父是巴塞罗那俱乐部的工作人员,九个月大时就被抱到诺坎普去看球。

这种身份放在咱们这,就叫做大院子弟。

拉玛西亚的87一代星光熠熠,15、6岁时就吸引了全欧洲的豪门,但凡有点水平的俱乐部都想过来挖个墙角。

国际足联原则上是禁止18岁以下的球员进行国际间的转会,但是各个国家对于就业年限、工作合同的规定都不尽相同。在西班牙,年满18岁才能签订职业合同,而在英国,16岁就可以了。

对于球员和家长来说,青训合同再怎么样也是一颗心悬在嗓子眼,一旦孩子出现什么意外,多年的培养恐怕就要付诸东流,所以这个时候,英超俱乐部带着更有保障性的职业合同上门,很难不受诱惑。

哪怕放在投资学的角度,早早签订职业合同,同样也是一个好选择。

一场对阵帕尔马青训的交流赛上,法布雷加斯和梅西展现出来的能力震到了场边的观众,其中就包括阿森纳的球探卡吉高和罗利。

阿森纳本来的计划是打包87三杰:梅西、法布雷加斯和皮克。梅西的交易早早被巴萨否决,而耐克更想把皮克操作到曼联,只有法布雷加斯的交易进入到了实质接触阶段。

那时巴塞罗那对于法布雷加斯并不抱以十足的信心,球员本人也觉得自己的上升渠道有些狭窄,而阿森纳正处于兵强马壮的时代,温格的足球理念也很对小法的胃口。

一拍即合。

最终,法布雷加斯的妈妈陪着他来到了伦敦,见到温格,法布雷加斯说:巴塞罗那不相信我,我来这里是因为我知道你会信任我。

邢捕头第一次见到小六,后者尿了他一身,当时邢捕头就觉得这小子虎头虎脑,浓眉小眼,将来肯定有出息。

温格看到小法,也这么觉得。

后来温格在专栏里说,那时的他展现出的这种人格真的让教授不禁思考:他这魄力从哪来的?离开巴萨远赴他乡为阿森纳踢球的勇气,温格为此深深地感到佩服。

来到阿森纳之后,在教授的谆谆教诲之下,法布雷加斯逐渐成长为中场位置的潜力新星,为了培养小法,温格甚至拒绝了卡里克。

只是因为在04年夏天的社区盾杯上,年仅17岁的小法表现出色。

那时阿森纳副主席大卫-邓恩打给卡里克经纪人的电话里是这样说的:

“不好意思,温格说不需要卡里克了,因为法布雷加斯和他类型相似,真是不好意思哈。”

2

俄罗斯世界杯,法布雷加斯以评论员的身份参与其中。

在异国他乡,他遇到了一位老熟人,大卫-邓恩。

小法在ins上po照,并且写道:和第一个给我提供职业合同的人共进晚餐的感觉非常棒。自从你离开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大卫-邓恩在2007年的董事会权斗中,抛售了股份离开了俱乐部,而他的离开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也代表着旧时代的结束。

实际上,大卫-邓恩和队内很多球员都保持着相当良好的关系,不仅仅是法布雷加斯。有一些球员甚至会把自己的收入拿出一部分交给邓恩来打理。

邓恩out,第二年亨利out。

新时代的阿森纳让小法感觉有些陌生,而家乡的巴塞罗那,却勾起了他儿时梦。

2005年,梅西开始在巴萨崭露头角,2008年,瓜迪奥拉成为一队主教练,与此同时,自己的好朋友皮克先行一步离开英伦,回到了巴塞罗那。

偶像成教练,好友成队员,只有自己还在外漂泊,思乡情一步步KO了他的坚守。

“有一天,你会披上巴萨的4号球衣。”当年瓜迪奥拉留给他的话言犹在耳。与传奇共事,与好友踢球。当年巴塞罗那对他的前景抱有疑虑,如今疑虑早已不复存在。

欧冠半决赛被国际米兰淘汰,巴塞罗那来信了。

瓜迪奥拉得知球员有心转会,向小法阐述了未来的战术思路,让他安心踢好剩余的比赛,转会开始进入官方流程。

呕心沥血大力培养的中场大将,教授当然不愿放人,虽然球员本人已经表达出了离队意愿,周围人也感觉转会即将成行,于是就出现了西班牙夺冠庆典上,法布雷加斯被众人套上巴萨球衣的一幕。

最终,教授的拖字诀收到奇效,巴塞罗那高层变动,新任主席罗塞尔对于前任未能完成的这笔转会不感兴趣。

或者说,在那个时间段不感兴趣。

最终转会失败,小法确认留队,但在发布会上他也表露了自己的心声:我甚至做梦都想为巴萨而战。

第二年,巴塞罗那卷土重来,小法为了转会可以成行,不惜自掏腰包增添筹码。温格心里十分清楚,也完全理解这种心情,于是他妥协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3

去年夏天温格离开阿森纳,最后一战打完哈镇,他开玩笑地说:早知道如此,我应该每周都宣布留队,因为自从宣布之后,人们对我太好了。

这倒是真的,最后一次率领阿森纳对阵曼联,连穆里尼奥对他都充满了温情。

2014年的夏天,穆里尼奥就没那么贴心了。

小法回归巴萨仅仅一个赛季之后,瓜迪奥拉就离开了。当年吸引小法最大的一块磁铁,失去了磁性。

虽然还有好友在旁,但他在队内却越来越尴尬。在场上他可以踢多个位置,但却始终无法成为某个位置的绝对主力。

长在英超的法布雷加斯坦言,回到巴萨遭到的文化冲击比当年他初到伦敦时还要大。

4月16日,巴萨在国王杯决赛输给了皇马,之后小法接到了来自苏比萨雷塔的电话。

“我明白他的意思,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我必须要离开了。这个决定不管是对他们还是对我自己来说,都是非常正确的。”

再次离队,已经无法避免,小法只有一个目标:回到伦敦。

新闻发布会上,麾下大将来投的穆里尼奥春光满面,直言法布雷加斯根本没想回到阿森纳。

让穆里尼奥抓到话柄,你就别指望他能嘴下留情,尤其是关于温格的。

阿森纳当年送走法布雷加斯时,实际上设置了一个回购条款,巴萨如果收到报价,需要告知阿森纳,后者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匹配报价。

然而阿森纳没有出手。

温格说过,他不后悔没有回购法布雷加斯,只是还在后悔当年放走他,看到他身上穿着蓝色球衣,感觉很怪。

而小法的目标非常明确,他一直都觉得,自己在英超还有未完成的任务。

虽然03年就已来到阿森纳,但那个赛季的他没有在联赛出场,所以不败夺冠跟他关系不大。

之后的蓝军生涯,法布雷加斯收获了两座英超冠军。

Mission accomplished!

新年刚过,1月3日,天空 体育 爆出消息,法布雷加斯接近转会摩纳哥。

前半句不惊人,后半句很惊人。

孔蒂时代,法布雷加斯还是中场位置的后手。尤其是夺冠赛季的后半段,随着343阵型逐渐被对手摸透,孔蒂利用小法拿下了不少三分。

然而到了萨里时代,法布雷加斯彻底沦为了边缘人。

赛季前半程,法布雷加斯只在联赛里出场5次,其中只有1次首发,加起来只有175分钟。只能在欧联杯、联赛杯发挥自己的作用,这让刚刚31岁的法布雷加斯心生去意。

虽然萨里在没有替代人选的时候,并不想放走后腰位置上这个替补,但萨里的特点决定了,即便留下法布雷加斯,也无法给他分配更多的出场时间。

然而,此时转会摩纳哥,的确是一个非常大胆的选择。

亨利接手球队已经三个多月,但摩纳哥依旧身处降级区无法自拔,必须要说,他们正在慢慢验证着我当初的看法。

其实小法的实力在英超尚可一战,也有AC米兰这样的豪门向他抛出橄榄枝,所以这个时候支援如坐针毡的老队长和困难重重的摩纳哥, 情感 上当然令人敬佩。

但老队长还能不能撑到赛季末,现在都是一个未知数。

此番到了摩纳哥,技术扶贫,经验扶贫,年龄扶贫,三大扶贫任务都压在了身上。

时间紧、任务重。

以前都是亨利单骑救主,这回轮到老法了。

我们常会在视频、地铁、微信上看到一些引起内心共鸣的文案,让人不由感叹“哇,怎么和我想的一样!”“哇,真懂我!”。不仅会瞬间产生认同与好感,甚至念念不忘,自发传播。这样的文案,我们通常会认为很走心。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文案才叫走心文案?

首先,拥有用户视角(视觉化)。用户对一个产品的认知通常是:先不了解产品,然后建立对产品的了解,最后才产生心动。走心的文案需要进行用户画像和场景画像,始终站在用户视角去分析问题。而文案中常见的误区就是自嗨视角,认为自己的产品用户已经了解,感觉良好的自嗨其中。

就像下面这个文案,以用户画像和具象化情景更具用户视角,大多数上班族经历过或见过的场景,似成相似的熟悉感,因此能第一时间吸引大众关注,引起共鸣。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利用李叫兽用户视角三大定律来思考:先假设用户不愿意关注;先假设用户不愿意行动;先假设广告是无效的。切记:以用户看到的理解的去写文案,写出他们想看的,而非只是你所想说的。结合以上三点,才能拥有正确的用户视角,这也是走心文案的第一要素。

第二,拥有超强的洞察力(了解用户需求,直击痛点与利益)。有些文案善于利用大量华丽词语,但写出来的东西却指意不明,令人费解。要知道,没有洞察力的文案是很难触及用户痛点,因此不会让用户产生任何感觉,更别说留下印象了。

走心的文案是一定具有很强洞察力,能了解用户需求,找到他们的痛点,直击利益(直接利益、心理利益或价值观),从而深深打动他们。

第三,提出出色的解决方案(简单的行动)。优秀的走心的文案不只是在于能引起共鸣,更重要的是还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无论文案写了多少情怀,懂你,引共鸣,最后还是需要落到产品上,给予行动指导,从心动到行动,形成一个完整的走心文案。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行动要符合最小改变成本,不能让用户觉得需要付出很大改变,否则会影响对文案的共鸣感和好感度。

总的来说,走心文案就是拥有用户视角,超强的洞察力以及出色的解决方案。它能第一时间引起用户关注,引发共鸣与好感,让用户为之心动,并且愿意为其产生行动。

『每天原创一篇,教你写文案』,关注微信公众号『营销航班』,By格子YI

走心文案,就是能够让人记住,又愿意传播的文案,我们通常叫做有附着力的文案。又叫有粘性。这样的文案往往跟谣言很相似。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广告创意有黏性?既然说营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那必然有迹可循,没错,这里有6个秘方,让你的创意更有黏性。它们分别是:

1、简单:精炼核心信息

2、意外:吸引维持注意

3、具体:帮人理解记忆

4、可信:让人愿意相信

5、情感:使人关心在乎

6、故事:促人起而行动

1、简单:精炼核心信息

先看这两句话:

A、给一只退休的狗灌输革命性的行动是无效的

B、老狗学不了新把戏

你觉得哪句话更容易让你记住?显然是B。

在营销中的“简单”,往往是抽丝剥茧拧出最核心的那个东西,换句话说,简单=精炼+核心。

一名成功的辩护律师指出:“10个角度去辩护,即使每条论点都有理有据,但陪审团进入休息室后,一条也记不住。”要让它剥去层层外壳,就像李叫兽说的,策略的第一步就是放弃,如何放弃掉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提炼出最核心的那条信息?

有个很简单的检测工具: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只有一个,那么这个是——。

举个栗子,如果要做一个产品的广告,产品的卖点很多,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只能强调一个卖点,那么这个是———。

类似的句子还有:如果只能做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是——,如果只能完成一项工作,那么这个工作是——等,可以很快的拧出最核心的信息。

当然,提炼出核心信息后,还需去分享。

这里有个案例,作为一个本地的报纸,大部分的报纸都在强调本地化,但却很少有做的非常成功的案例,美国北卡罗莱纳州邓恩镇的《邓恩日报》却凭借着聚焦本地新闻的策略在当地城市的覆盖率达112%,位居美国全美报纸的本地占有率之冠。

《邓恩日报》创办人亚当斯和其他本地报纸一样都是强调聚焦本地新闻的运营核心,但是特别提炼出来的一句话“人名,人名,还是人名”,

他说“如果记者能搜集到更多的人名,他就愿意雇用更多的排版工人”“小镇镇长和纽约市长对于小镇居民来说都具有一样的影响力”对他来说“人名”胜过成本,胜过一切。这个观点非常的具体(参见本文第3点“具体”),报社里的人都能够理解,并且付诸行动。

关于简单,再强调一次:简单=精炼+核心。如果要更好的落实,还需不断的分享,加强,比如亚当斯的做法。

2、意外:吸引维持注意

在现在注意力泛滥的时代,要吸引注意,已经越来越难了。最基本的办法就是打破常规。一说到意外,我会特别想起一个香港的**院播放的公益片:在**院,观众都入席,按照常例,**播放前都会播放广告,镜头视角是一个开车的人的视角,一直在开着,这时候**院的工作人员给全体的观众发送了一条短信,很多人都低头看手机,忽然”砰!“广告片里的车子出车祸了,车窗玻璃碎了,大家抬头看屏幕,出现字幕:开车时使用手机已成为当今社会车祸的主因之一,提醒大家看路。

一开始,观众一定都觉得这是个车的广告,但是看完手机短信再抬头看屏幕上的意外的车祸时“开车是不要用手机”这个观念一定深入大脑久久回响了。

“意外的事件往往黏性很强,因为惊讶让我们集中注意力思考,惊讶能使我们去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去想象其他的可能,去设法避免今后再发生同类的事情。”

那么怎么做会让人惊讶?让人感觉到意外?这里有3个要点:

1、确定你所要传达的中心信息(找到核心);

2、找到信息中违反直觉的部分(核心信息中令人意外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事情现在并没有照此发展?)

3、在重要而又违反直觉的层面上破坏听众的预测基模,从而传递信息。然后,一旦基模预测失效,就帮助他们修好基模。

3、具体:帮人理解记忆

以下每个句子,请花5-10秒钟,不要赶时间,当你从上一句转换到下一句时,你会发现,每当想起不同事物时,唤起的感觉也各不相同:

*想起广东的省会城市;

*想起蒙娜丽莎的画面;

*想起小时候住的最久的房子;

*想起“真理”的定义;

*想起“西瓜”的定义;

美国杜克大学认知心理学家David Rubin就借用类似的联系来阐明记忆的本质。上面每一句记忆指令都会触发不同的大脑活动。广东的省会城市是一种抽象的练习,除非你就住在广州,相反,蒙娜丽莎的画面唤起的是那个著名的神秘的微笑的视觉形象,而想起小时候住的最久的房子,唤起的会是一连串的记忆:气味,声音,影像,你甚至可能回忆起自己一路小跑穿过的那条小路,想起爸爸妈妈常坐的地方,但是“真理”的定义就比较难被召唤出什么记忆,你可能还要临时编造一下自己对于真理认知的一个定义。而西瓜的定义唤起一定是西瓜的条纹的瓜皮,红色的瓜瓤,香甜的味道,沉甸甸的重量等,接着呢可能感觉到自己切换到另一个模式,试图把这些感官记忆浓缩成一句话定义。

我们的大脑中装有数量众多的小环套,某个观点带的小勾子越多,就越容易粘附在记忆中。所谓记忆的魔术贴。

就像上面“简单”的段落中《邓恩日报》创办人亚当斯把“聚焦本地新闻”这样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人名,人名,还是人名”一样,让他的运营策略变的更好记忆。

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大部分做的比较成功的广告,都会以具体的点来帮助受众来记忆,比如Uber为了体现自己的有趣,就用了一系列具体的故事来。(除了具体,还有故事,故事相关详细见下篇)

这样的文案,也像一个勾子,拉出极具画面感的记忆画面。

4、可信:让人愿意相信

如果是一个减肥产品,一个保健产品,遇见的关键挑战一定是:如何让人信服。其实不管是什么产品,服务,都需要让受众感觉到可信,否则绝对不会买单。那么,如何让人信服?这里有两个方法:外部证据(权威,反权威),内部证据(生动的细节,统计数据)。

这里有个非常棒的故事:可以吃的布料。1993年,麦克多诺和德国化学家迈克尔·不劳恩加特要为Steelcase牌高级座椅使用的布料创造出一套完全不用有毒化学原料的生产程序。这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纺织业经常会用到危险性的化学药品,大部分染料都含有有毒物质。结果被60多家化学厂家拒之门外,表述无法做到,而只有一家制药公司表示没有问题,他们研究了8000种化学物质,采用一套安全标准来检测每一种化学物质,结果7962种化学物质没达标,只剩下38种—而那38种,按照麦克多诺的说法,可真是到了“安全到可以吃”

想不到的是,他们竟然只用那38种化学物质制造了所有的纺织品,当政府派人来检测排出的废水是否达标的时候,麦克多诺说:“检测员还以为测试仪出问题了,然后又检测来一下流入的自来水,发现生产过程中布料反而进一步净化过滤了那些水”

发现了没有以上就包含了可信的内部证据(权威的检测员,权威的麦克多诺和德国化学家迈克尔·不劳恩加特)和外部证据(“安全到可以吃”的细节,还有从8000种化学物质选择了38种的统计数据)。

说到这,你一定会说:是哦,那内部证据中的反权威是什么?反权威当然就是不用权威的形象,而用类似真实的故事来说明了,就好比买家秀。

关于可信,这里其实和《销售脑》中的证明受益的部分很像:买家秀(外部证据)、展示效果(内部证据),展示数据(内部证据),展示愿景(内部证据)

5、情感:使人关心在乎

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如果我看到的是人群,我绝不会有行动;如果我看到的是个人,我就会。”为了研究其他人是不是和特蕾莎一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些研究人员开展试验,准备了两个版本的关于非洲的募捐信,摘录如下:

版本A:

*马拉维的食物短缺问题波及300多万名儿童;

*赞比亚严重的干旱问题导致2000年起玉米产量下降42%。据估计,300万赞比亚人面临饥荒。

版本B:

*您全部捐款将转交给Rokia,非洲马里的一个7岁小女孩。罗基娅极度贫困,正面临严重饥饿。您的倾囊相助将会改善她的生活。有了您和其他爱心人士的支持,“救助儿童会”将可以协助Rokia的家人和社区成员,并为Rokia提供食物,教育,基本医疗和卫生知识。

结果发现阅读版本A的平均捐款为114美元,而阅读版本B的捐款为238元,高出两倍多呢,经过进一步试验验证,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进入分析型思考时,就不太容易感情用事,而当人们用情感思考的时候,会更容易被打动让人关心起来。

还记得那个公益的半瓶水么?现在你一定知道为什么上面要放具体的孩子照片在上面吧?

关于“情感”这两个字,其实我个人更原因理解为“情绪”是要勾起别人什么样子的情绪,类似Rokia的故事,半瓶水包装上的孩子的照片,要勾起的情绪都是同情的情绪。王老吉的“怕上火,喝王老吉”运用的是人害怕的情绪。

那么,如何勾起人的情感,使人关心在乎?人最关心的是自己,所以自然,与自身相关的利益,更能够勾起情感,让人付诸行动。约翰·卡普尔斯就非常的精于此道,看看以下几个他常用的做法就知道了:

*若能照此简单计划行事,包您远离金钱烦恼。

*给我5天时间,还您一个活力四射的个性让我证明给您看,完全免费!

*快速增高秘诀,助您步步高升。

*55岁就退休

几乎每一条都融入了自身的利益,让人不得不在乎,并且勾起人们对于做更好的自己的美好情绪。

当然,有时候个人利益相关也不一定能够通用,比如,当涉及到道德,涉及到政治的时候,这个就暂时不展开了。

6、故事:促人起而行动

有没有发现,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会议上,只要一旦有人讲小故事或者讲个人经历等,大部分人都会马上竖起耳朵听。那么,哪些故事具有黏性?答案是:所有的故事都有黏性。

也许,你没发现,其实故事也有类型的:挑战情节、联系情节、创造情节。

挑战情节:往往讲述的是自我突破类型,比如麻雀变凤凰、反败为胜、身残志坚的故事,主要用来鼓舞人,启发人去接受更多挑战。

联系情节:比如一个屌丝遇到一个美女,一瓶可乐把他们联系到一起;往往讲述的是社会关系;

创造情节:类似苹果打到牛顿启发了万有引力定律,一般是解开了人们长久的迷思或是以打破常识和创新革新的办法处理问题。

那么,应该在什么时候讲什么类型的故事呢?在公司年终晚会上,讲联系情节准没错,而在项目启动大会上讲挑战情节准保没错。其实了解以上三个故事类型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学会讲故事,而是要学会收集识别好的故事,以方便我们在广告创意中运用。

故事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模拟和启发,比如,A是专业人士,B是业余人士,A演示给B看自己的专业工具运用原理,B一定一脸蒙逼了,此时此刻A如果一个说明原理的故事来解说的话,B一定能够懂了,这会让两个认识不一致的人能够在相对一致的基础上对同一个事物有所了解。

关于故事,其实本篇已经有了好几个了,你能找到他们的作用么?

小结:

让创意更有黏性的6个点,可以简称为:简、奇、具、信、情、事,故事永远都是具体的,大部分的故事也都具备“情感”和“意外”的因素,关键是,要想有效的传达出故事,必须要保证一个前提,就是简单,确定故事反映出你的核心信息。你一定听过偷肾的故事吧,你觉得这个故事符合了以上六点的哪些点呢?

叶小鱼,《新媒体文案创作与传播》作者,微信公众号:叶小鱼跑跑跑(talkto52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14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