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的兑换与汇率 由于黄金充当了世界货币,就产生了货币的兑换与汇率以及黄金的国际流通问题。货币兑换成了国际贸易中的必要因素。为了在对外贸易中进行支付,就要将本币与外币相兑换,或用各种货币同充当世界货币的黄金相交换。由于货币作为世界货币时失去其地方性,都归结为一定的黄金量,因而一国的货币可以用另一国的货币来表现。各国货币以它们相互的黄金含量之比为基础,形成一定的兑换比例,即货币汇率。一国货币对黄金以及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率的稳定,是国际贸易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要求各国货币对世界货币维持一个稳定的比价,而且可以自由兑换,即本币能够随时兑换一定量的黄金。
黄金的国际流通 世界货币在国与国之间进行支付,引起了黄金的国际流通。它随着各国国际收支与汇价的变动而不断地从一个国家转到另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是自发的,取决于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状况和各个国家对外政治、经济联系的状况。前者是后者的反映,又受后者影响。但黄金作为世界货币在国际上的流通同它作为商品在国家之间的移动性质不同。例如,产金国把它所生产的黄金出售到国外时,黄金是作为商品输出,而不是作为世界货币发挥作用的。
为了实现黄金的国际流通,每个国家必须保有一定的黄金储备。一个国家的黄金储备既是它的世界货币的准备金,又是国内流通和银行券兑现的准备金。黄金储备的上述两种机能之间互相矛盾,当它用于国内流通时,就会影响它作为世界货币准备金的机能;当它用于国际流通时,又会影响其国内准备金的机能。当资本主义国家停止黄金在国内流通之后,黄金储备就只执行世界货币准备金的机能。
黄金调节汇价和经济的机制 在金本位制下,黄金作为世界货币而输出输入,对汇价起着自发调节的作用。这种机制使汇价的波动被限制在一定幅度之内。由于本币可以按固定比价自由兑换黄金,并可将黄金自由输出输入,当汇价上涨到一定程度,以致购买外汇所付费用超过输出黄金的费用(等于金价加运费),人们就会直接输出黄金对外支付,而不再购买外汇;反之,汇价下跌也不会过低。因此,汇价虽有波动,但能保持相对稳定。
黄金的输出输入,也会对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联系产生影响。黄金储备是整个货币信用制度的支柱,当黄金输出使国内的黄金储备减少到一定限度时,为阻止黄金的继续流失,货币当局就要提高利率,收缩信贷,从而使经济增长减缓甚至下降,使商品输入和对外支付减少;反之,黄金的流入和黄金储备增加,就会促使利率下降,信贷扩大。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金的王朝,据史书记载,其黄金存有量为历朝之最,达500多吨。如此多的黄金发现使学者想起来一个多年悬而未决的西汉巨量黄金之谜“西汉这些黄金从何而来,有什么用途,又为何在东汉年间突然消失?”
著名史学家彭信威在他的著作《中国货币史》中统计,仅以西汉在位皇帝所赏赐的黄金数量达百万斤之多,折合今天的250吨黄金,据中国黄金协会统计,截止2015年底,我国的黄金储备是1700多吨,这就是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帝后赏赐用的黄金就接近现在黄金国库储备的15%,史书中记载西汉赏赐黄金万斤、几十万斤的例子不在少数,最早的记载,在两千多年前楚汉争霸,汉王刘邦听从谋士陈平计策,派陈平携带4万斤黄金到楚国实施反间计,结果收到了奇效,致使西楚霸王项羽离间了义父项增,心灰意冷的范增最后告老还乡,客死他乡,之后不久有了乌江之别。
在西汉,黄金还赏赐给有功之臣,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之乱四十余年间赏赐大量黄金给有功将士,《史记·平准书》记载,“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余万斤”,直到西汉末年,国库中还留有大量黄金,汉书王莽传,时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黄门、钩盾、臧府、中尚方处处各有数匮,按六十匮计算,折合现在150吨左右。
西汉巨量黄金缘何突然消失?
西汉之后,黄金突然退出流通领域,不但在商品交易重难觅踪影,而且赏金之事也很少发生,2000多年来学者一直在探索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迷,有几种观点:
1 以金币的形式窖藏,如1999年陕西西安发现的219枚金饼,重达50千克的窖藏。
2 以随葬品形式深藏地下。
3东汉之后,佛寺的兴起,大量黄金背用来涂贴佛像,泥金写经。
4东汉的黄金散落民间,王莽之后,长安的几次战乱,国库中的黄金被起义军夺走散入民间,东汉之后,政局动荡,官吏都窖藏黄金,流通中的金铸币就越来越少,黄金不在是王侯贵族专属之物,成了普通百姓家的首饰用品。
而货币史学家彭信威先生认为,东汉黄金数量的减少是因为黄金的外流即赏赐外人,经济史学家傅筑夫则认为,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主要是因为汉朝用于向西域地区购买汗血宝马、珍贵琉璃珠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