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田黄石

如何鉴别田黄石,第1张

其实鉴别田黄石的最主要的秘密:鉴别田黄石的最主要的标志要看血丝(红筋)。因为在世界上所有的石头里面,没有任何一个品种具有这一特征。红格、血丝是寿山石所独有的特征,但是红格在寿山石里的其他品种也可能有,而血丝则不仅其它石种没有,就连寿山石中的其他品种也没有,所以,是否具有血丝才是鉴定是否田黄是的最靠得住的特征。血丝越细密,有规则,是指也就越好。这一鉴定田黄石的秘密很多行家出于多种原因的考虑,往往都不肯说出来,希望后学者要特别加于注意。至于鉴定田黄石的标准,都可以参照其他资料上说的去做。

(1)形状 根据田黄石的地质形成和演变历史,一般的田黄石都保持其天然的形状,即鹅卵形状,但在上板坑头附近出产的田黄石,有时也有棱角,这是因为这里接近溪流的源头,田黄石缺少滚动、磨练的机会。此外,还有少部分田黄石,在埋藏地下的过程中,因地壳运动,石身裂碎,分成几瓣,形成棱角,虽然经过泥土的长期滋养,但断面的棱角并未被磨平,因此有时石农在挖掘发现这种断裂性田黄石时,通常还会继续在附近寻找它的“另一半”。

(2)石皮 除了少数田黄石外表无石皮外,一般情况下,田黄石外表都有皮层包裹,因此有无石皮是鉴定田黄石的一个重要依据。

田黄石的皮层,或极稀薄、或稍厚密,石皮颜色主要有黑、黄、白、绿,皮层有单层、双层和三层,皮质比其它掘性寿山石的石皮质地要细结柔嫩,用刀轻刮,刀感流畅而微沉,粉粒细腻均匀。,“石皮”是田黄石的主要标志之一,绝大多数田黄石外表都有皮层包裹,有无石皮是鉴定田黄石原石的一个重要依据;其皮质比其他寿山石或巴林石细嫩,用刀轻刮,刀感流畅而微沉,粉粒细腻均匀。

一般情况下,单层皮的田黄石颜色有黄、白、黑、绿,色泽有浓有淡,分布有的整体统一,有的两面不同,还有的呈块状组合,质地也有优劣之分。皮色纯如牙黄者,质地极为纯优,称为黄金黄田黄石;黄而灰绿者,质微硬结,色泽偏黝;黑而微绿,皮清一色者,也属优质;皮色灰白浅淡的色泽多深沉偏黝;黑中夹有小块黄绿或小块灰白的,纹路粗杂,通灵度差,多为硬田黄或杂田石。有的单层皮田黄石,一面为白皮,另一面却是黑皮,即一面为银裹金,另一面为乌鸦皮。

双层皮的田黄石,有的是乌鸦皮内又有一层薄黄皮,有的是乌鸦皮内又有一层半透明的白皮。这两种双层皮的田黄石,大部分属枇杷黄田黄石,外层皮质细腻,内层皮厚薄分布均匀,肌质纯佳,甚至凝灵如冻。而且,田黄石的肌理表皮组织比较有特点。表皮都会出现密如织网的细萝卜纹,而且疏密有致、条理不乱,如新出萝卜去皮,而青天石、巴林石等石头的纹理比较杂乱。同时,大部分田黄石或多或少都带有裂格,多呈现于表层,交叉状,如龟裂纹。

由于田黄石有一定的迁移性,再加上田土砂层酸碱度的变化,所以,有时还可见到三层皮田黄石。或乌鸦皮在外、黄皮居中、白皮居内;或黄皮在外、黑皮居中、黄皮在内。含多层石皮的田黄石,皮虽不透明,难以察看,但往往肌理色质极佳。

通常情况下,除部分三层皮的田黄石外,一般的田黄石,在灯光下都有良好的通透性,可以洞察其内在的肌理色质。

(3)色相 要辨识田黄石的本色,不能在灯光下观察,而要在太阳光下观察。善于鉴别田黄的行家,通常以色调的浓淡来形容田黄的“熟”“老”与否,借以推测田黄在地下沉睡的长短。田黄石色泽鲜而不俗,稳而不浊,不浮不沉,其最大的特点是毫无“火气”,并且以**为主。无论红田、黑田、白田,都有一层“帝王之气”,带有黄味,但不同的田黄石所含的主要色素及色彩纯度、浓度和肌质的通灵度是不尽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块田黄石,其内外色泽也不是一成不变。除白田黄石以外,大都是外浓而内渐黄淡,尤其是大而宽厚的田黄石,内外一色的极少,只有形状薄、体积小的,方能内外接近一色。萝卜纹理细致而颜色不重者为贵。确定田黄石的品相,一般要从四点入手。首先是颜色,黄石一般呈黄、白、红、黑等色,以黄为尊,**色泽越厚重纯正者价值越高。二者是手感,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光洁者价格为高。三是透明度,位于将透未透“中庸”状态的田黄石价值最高,而且,油滑透光中杂质越少越好,纯净者为上品。

通常人们所说的银裹金田黄,其实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介于白田黄石和黄田黄石之间,外具白田黄石肌质,内心近似黄金黄田黄石之质。白田黄石多数带有黄心。黄心多的,即属银裹金。另一种是白皮田黄石。还有一种“金裹银”田黄石,极为罕见。纹理也是决定田黄石价值的重要方面。萝卜纹理明显,切纹理细致有序的田黄石价格更高,“无皮不成田”、“无格不成田”的说法正来源于此。不过,萝卜纹理的颜色不能太重,不能影响田黄石以纯净为贵的总原则。

“绿田石”,世有传闻,迄今未见。

(4)肌理 田黄石的肌理基本上都隐有密如织网的细萝卜纹,而且疏密有致、条理不乱,如新出萝卜去皮,像鲜产橙柑剖瓤。田黄石的肌质愈细腻、色泽愈浅、愈透明,其萝卜纹就愈明显,所以白田石的萝卜纹,往往最为好看。也有一种田黄石,萝卜纹极隐、极细、极不显眼,色质也很纯优,是最凝灵的田黄石之一。

(5)格裂形态 寿山界古有“无格不成田”的说法,这是因为大部分田黄石或多或少都带有裂格。但裂格不是田黄石独有,只是田黄的裂格,其颜色和形状与众不同。

田黄石的裂格,有明格和暗格。明格多呈现于表层,多呈交叉状,如龟裂纹。坑头田黄石、碓下田黄石等居多。格线挺直而利落的,坑头田黄石等最常见。暗格则较多深藏于田黄石的肌理内。格粗大而深长的,石性多软,如白田黄石、上坂田黄石等。格纹若断若续、蜿蜒而长的田黄石,质较松嫩,时见之于上坂。格斜浅而短小的,质凝而嫩,中坂的居多,同时在上坂和下坂品质好的田黄石中,也较常见。

田里挖掘的田黄石类的红格,也称“红筋”,多呈褐黄或赭**。无皮的田黄石红格浓重。黑皮田黄石与白皮田黄石还常见其皮随格侵入,以致雕制时难以掩饰。

(6)手感 田黄石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质地温润、细腻、凝嫩。各色田黄石,即使是白田黄石或黑田黄石,在光线透照下,石心皆泛黄红之光,宝气灿烂,虽寒冬腊月,也感温存有情,入手可亲。田黄石在握,手感脂润,常年不上油,亦不燥不变,一经摩挲更觉油光欲滴。

(7)比重 26--265

常见的制假现象:

一种是利用色泽接近田黄石、肌理似有萝卜纹的石材,把它整成卵石状,并用硬器点凿或置于硬砂中翻滚,然后沾上土或着色,再加蒸煮,使其颜色外形与无皮的田黄石相似。这种假田黄乍看之下,酷似真品,但仔细观察,其外表凿痕密布,终不自然。只要透过外表悉察肌理,便知其为伪物。

第二种是假造石皮。或用颜料涂染,或用胶水调石粉涂抹其表,或泡药水高压加温,再经磨制,就像紧裹着石皮的田黄石。然而,这种假石皮松而脆,颗粒粗大,浑浊不透,干结如疤,难以受刀。辨认时,一经摸或加油,不久,其图文均不见。雕刻时也只能刻制组线条景物,而不能精雕细刻。

第三种是改变别的石种色泽,使它类似田黄石,又“巧妙”地使表层肌质变换成田黄石的“裹皮”,伪造成乌鸦皮田黄石,但其皮层浅薄如纸,这种假品,因皮色过于透明,皮质也过于细柔,所以易于识别。

第四种是利用某些质地与田黄石相似的石种进行冒充。这种冒品的识别,要求鉴别者必须熟悉几种与田黄相似的石种的特性,以便进行比较和鉴别。如掘性高山石与掘性都成坑石,通常都有萝卜纹,但前者石性较松,后者石质微坚,都不如田黄石温润。又如鲎箕石也属掘性高山,质松性燥,且外形多不呈卵状。再如旧洞善伯的**结晶体,虽可与田黄相比美,但没有石皮与萝卜纹,而且肌理时有金属砂点,有时还有“花生糕”浑点,与田黄相比,相去甚远。此外,**荔枝冻石因偶有石皮和萝卜纹,也常被石贾制成方章,冒称田黄冻,这种冒品要价极高,且因为没有人工痕迹,所以若非行家,不好识别,但细察之下,还是可以发现这种荔枝冻质地过于通灵,萝卜纹也较粗,缺乏田黄的稳重感。

近年,有关部门在研究田黄的内部成份中,用某种科学的方法,改变一些石材的分子结构,使其色泽与内部结构接近于田黄石,但终不能温润其质、丝纹其体,由此可见田黄石的天生丽质并非人工所能牵强达到。

药师珠”一名的由来,据说若在密封的小空间中,将药师珠握于手掌中心,令其珠体温度升高,一段时间后开启,则会自然散发出一股药香味道,因而得名。 而传说中,药师珠还有疗病与避邪的功效。一线药师珠药师珠的年代大约属于公元前2000 ~ 4000年时期,考古学家们陆续在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家找到此类天然的珠子。也许是由于贸易互相来往的因素,在喜玛拉雅山脉群周围的国度,过去与现在也持续大量地发现药师珠的踪迹。 西藏供药师一般是火供。药师珠的功能药师珠过去是一种吉祥物而且具有贸易珠及避邪作用的功能。由于外形呈圆形,很适宜用来当念珠使用,尤其是佛教弟子以药师珠来修持药师法门,更可达到心神合一的效果,吉祥如意,所求愿满。但要注意的是,药师珠串成项链或手链使用时,最好在中间放置软质的隔珠,以免磨损。药师珠又称圆线珠,外形多为扁豆型的珠身,而珠身中间有一条白色的条纹,每颗药师珠的纹路都是天然形成的,属于天珠族群的一种。“药师珠”一名的由来,据说若在密封的小空间中,将药师珠握于手掌中心,令其珠体温度升高,一段时间后开启,则会自然散发出一股药香味道,因而得名。 而传说中,药师珠还有疗病与避邪的功效。药师珠又称西亚圆线珠,藏语称lu mei或 ra mei外形多为扁豆型的珠身,从出土资料来看制作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药师珠为缠丝玛瑙类,珠身中间有一条白色的条纹,又称为圆线珠,每颗药师珠的纹路都是天然形成的,属于天珠族群的一种。以笔直一线为绝佳上品!古代波斯国和萨珊王朝的贵族们对此类珠子情有独钟。 “药师珠”一名的由来,据说若在密封的小空间中,将药师珠握于手掌中心,令其珠体温度升高,一段时间后开启,则会自然散发出一股药香味道,因而得名。而传说中,药师珠还有疗病与避邪的功效。是供养和修持药师佛的必备品。 药师珠的年代大约属于公元前2000 ~ 4000年时期,考古学家们陆续在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家找到此类天然的珠子。也许是由于贸易互相来往的因素,在喜玛拉雅山脉群周围的国度,过去与现在也持续大量地发现药师珠的踪迹。 1388年, 明洪武二十一年曹昭撰著《格古要论》,共3卷。上卷分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四论,中卷分古琴、古砚、珍奇(包括玉器、玛瑙、珍珠、犀角、象牙等)、金铁四论,下卷分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异石五论,共13论。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物鉴定专论。《格古要录》书中所详细的记载了合子玛瑙和截子玛瑙。此类珠子确切说应该叫圆线珠,真正的药师珠俗称腰缠玉带。 标准的药师应该是黑色或深褐色底色的玛瑙上,居中一条白线。药师珠应该以底色深、白线规整而粗,颜色对比强烈,个头大为好。药师珠就是玛瑙珠,所以可以按照鉴别老玛瑙珠的方法看药师珠。药师珠过去是一种吉祥物而且具有贸易珠及避邪作用的功能。由于外形呈圆形,很适宜用来当念珠使用,尤其是佛教弟子以药师珠来修持药师法门,更可达到心神合一的效果,吉祥如意,所求愿满。但要注意的是,药师珠串成项链或手链使用时,最好在中间放置软质的隔珠,以免磨损。 另外说法此类珠子是药师佛手执之念珠, 药师珠代表药师佛的佛眼庇佑。因药师佛修法选用此珠,故而得名。可当做念珠使用,尤其在修药师法门时使用,在藏传佛教的宗教用品中有着重要得地位,深受信徒与收藏家得青睐,在古老得藏医学中,品质上乘得药师珠还可以做入药之用。老藏医认为借助一些大自然神秘得力量可以达到驱邪避讳得作用。药师佛手持之念珠,让人少烦恼,增福寿、解除烦忧、消除恶气、平安顺心,增福增寿,具有财源广进事业顺利平安吉祥健康的意义,适合各种生相大德。药师佛又叫做药师如来、大医王佛、十二愿王。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等称号。据《药师琉璃如来本愿功德经》载,日光遍照菩萨与月光遍照菩萨同为药师佛的二大胁士。月光菩萨和日光菩萨同为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依次递补佛位,悉能持药师如来之正法宝藏。 药师佛面相慈善,仪态庄严,身呈蓝色,乌发肉髻,双耳垂肩,身穿佛衣,坦胸露右臂,右手膝前执尊胜诃子果枝,左手脐前捧佛钵,双足跏趺于莲花宝座中央。身后有光环、祥云、远山。药师佛之形像,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念诵仪轨供养法载,左手执持药器(又作无价珠),右手结三界印,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将。此十二神将誓愿护持药师法门,各率七千药叉眷属,在各地护佑受持药师佛名号之众生。又一般流传之像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施无畏印(或与愿印),日光、月光二菩萨胁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我国古书有关玛瑙的记载很多,汉代以前的史书,玛瑙被称作“琼玉”或“赤玉”。据说玛瑙一语来源于佛经,梵语本名“阿斯玛加波”,意为“玛瑙”。佛教传入我国后,“琼玉”或“赤玉”才在我国改称“玛瑙”。因而玛瑙也是佛教七宝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装饰和佩戴的珍品,也被当做辟邪物、护身符使用。 玛瑙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宝石材料之一。它主要产于火山岩裂隙及空洞中,也产于沉积岩层中,用化学名词讲是二氧化硅的胶体凝聚物。从矿物学的角度,玛瑙与水晶、碧玉等一样,是石英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在我国和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出产。 有意思的是,在古代关于玛瑙的属性一直争论不休,直到明代曹昭《格古要论》里还认为它“非石非玉”。后来,同意它是玉器原料的逐渐占了上风,“玛瑙”的“玉属”才算尘埃落定。这一“玉属”的宽泛定论,与今天矿物学的界定大体上也算是一种合流。 玛瑙饰品与器物一直颇受皇家喜爱。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一件兽首玛瑙杯,如今陈列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里。这只兽首玛瑙杯由红色缠丝玛瑙琢成,采用圆雕技法,造型、制作堪称精绝。一侧雕成兽首,杯身仿佛飞驰奔腾的瞬间,栩栩如生。这件来自中亚的佳作可在《唐书·德宗纪》里“倭国献玛瑙,大如王斗器”的记载中觅得踪迹。可见当时的玛瑙器物,无论中外都是难得的奢侈品。而元代皇家则专设玛瑙玉局,明清两代存世至今的玛瑙珍品更是屡见不鲜。 在辽宁省阜新市,玛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历史悠久,早有“玛瑙之乡”的美称。从清代起,当地就有采拾玛瑙的记载。清代紫禁城玛瑙用品也大都是土默特左旗(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供应,包括乾隆一生佩戴、死后陪葬的玛瑙朝珠。清朝廷对玛瑙的认可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阜新玛瑙采掘及加工历史源远流长,阜新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已经从事玛瑙采掘加工了,辽代和清代乾隆年间已相当繁荣。2004年开采出的“玛瑙王”和2005年发掘出的“玛瑙长城”,轰动一时。2006年,“阜新玛瑙雕”被正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推动这一优势特色产业大发展,阜新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玛瑙特色产业办公室,同时成立了市玛瑙协会,建立了行业公约,实施文化滋润、品牌提升、人才培养三大战略。玛瑙产业列入了《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纲要》,每年举办的玛瑙博览会,不时盛况空前。玛瑙种类千变万化 色彩变幻、天生丽质的玛瑙,千百年来对人类一直保持着神秘的吸引力。 俗语有“千种玛瑙万种玉”之说。从玛瑙石切开的剖面可以看到由灰、白、红、绿、淡褐、淡蓝等多种不同颜色组成的同心圆状、波纹状、层状或平行条带状。宝石界将这些具有同心层状和不规则带状、缠丝构造的隐晶质块体石英称作玛瑙。严格地说,没有纹带特征,不能称玛瑙,只能称玉髓。玉髓与玛瑙虽然在主要化学成分上很相似,但其细微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纹带。现在市场上一些没有纹带的玉髓也被当成“玛瑙”,这与古代玛瑙的含义及传统习惯上的认知是不相符的。 按照纹带的粗细和形态、颜色,玛瑙分为许多品种:纹带呈“缟”状者称“缟玛瑙”,其中有红色纹带者最为珍贵,称为“红缟玛瑙”。此外还有“缠丝玛瑙”、“带状玛瑙”、“苔藓玛瑙”、“锦红玛瑙”等品种,而更稀少昂贵的当数“水胆玛瑙”。水胆玛瑙中具有封闭的空洞,内含水溶液,摇晃时有汩汩的水声,可以看到玛瑙中水流动的样子。 玛瑙的颜色非常丰富,从主色调上区分就有红、蓝、紫、绿、黄、白、胆青(鬼头青)等诸多品种。优质的天然玛瑙有玻璃和油质的光泽,光洁细润,最主要的是玛瑙上有渐变色,层次感强,条带明显。 通常玛瑙的颜色决定了它的升值潜力。各种级别的天然玛瑙,都以红、蓝、紫、粉红为最好,颜色透亮,无杂质、无沙心、无裂纹者为佳。由于天然的蓝、紫、绿色玛瑙极其少见,目前出现在市场上的大多为染色而成。 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传统,红玛瑙总是备受尊宠。自古就有“玛瑙无红一世穷”的说法,可见传统审美习俗一直持续地影响着玛瑙的市场价值。玛瑙收藏行情走俏 除了在珠宝行业用来制作首饰外,在目前的收藏及工艺品范围内,玛瑙的踪影越来越多了:佩饰、鼻烟壶、陈设摆件、实用器皿,甚至念珠、山子、巧雕杂玩等种类繁多。近两年,玛瑙的收藏也呈逐步升温之势。那么,在今天看来已很常见的玛瑙,其收藏和投资价值在哪儿呢? 目前最受藏家青睐的是老玛瑙。明清以来,当年的殷实人家基本上都会有玛瑙手链、项链、戒指、摆件等。近年来,老玛瑙爱好者越来越多,有收藏的,有送亲朋好友的,也有打算留给后代的。这些带着历史传奇、人文遗韵的老物件儿,或寄托怀古情思,或想给家族留下一份温馨的记忆,或想在生活的闲暇时刻有个温润的把件儿……这份清韵于心,润泽后世的东方情怀,就这样代代传承。尽管关于老玛瑙品种、历史的研究还有诸多空白,可供参考的资料也有限,但从收藏市场来看,老玛瑙确已成为藏家的新宠。2007年,在纽约佳士得春拍上,一件清代的玛瑙卧鹿形鼻烟壶,外形雕刻栩栩如生,最终的成交价高达129万余元。像这种有特点的老玛瑙制品无疑很具收藏价值。 当然,玛瑙不是年代越久就越值钱,主要还是看玛瑙的天然颜色、质地、大小、花纹、图案、造型,以及是否形成山水、人物、动物、故事等因素。一般而言,现代雕刻摆件因体量大小、材质选择、雕工优劣、创意高下以及工艺师的名气等因素在价格上差异很大,目前这部分雕刻件总的价格还不高,有眼光的收藏者可以选择这类“潜力股”,既享受了玛瑙之美,也有升值的空间。 从造型上,一般外形有特点的玛瑙藏品收藏价值较高。玛瑙的质地很硬,制作起来需要有几十道工序,所以,造型、工艺越是精美,造价也就越高昂,自然,它的价值也就越高。 从色泽上,收藏者对老玛瑙的偏好除了红色外,据有关收藏人士介绍,最好的白色玛瑙——俗称“荔枝冻”也价格不菲。而老红玛瑙中首推南红玛瑙。老的南红玛瑙据说产自云南,但也有人认为产自海南岛。虽然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老的南红玛瑙身价不菲却是不争的事实。 从历史角度来看,由于当时上流社会更注重玉器和翡翠,对玛瑙关注较少,所以现在很难找到老玛瑙的系统资料。普通收藏者如果对老玛瑙感兴趣,就要注意辨别老玛瑙的真假和新旧,在材质、工艺、包浆、打孔等诸多细节方面都要仔细研究鉴别,方能去伪存真,汰“新”识“旧”,藏有所得,藏有所学。 更重要的是,追高的现象也在玛瑙收藏中充分体现,难道一定要等到玛瑙如和田玉般,身价千倍万倍时才趋之若鹜吗?

  1、外形

  包括形状、棱角、皮相。如:田坑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呈自然块状,无明显棱角,有明显色皮。山坑石分布于寿山、月洋两个山村,石质因脉系及产地不同,各具特色,所以山坑石的名目特别丰富。凡坑头各洞出产的矿石,统称“水坑石”,由于矿体地下水丰富,矿石受其浸蚀,多呈透明状,寿山石中各种“晶”、“冻”多出于此。

  2、色彩

  主要看色相色彩的分布情况,色彩结聚状态的表里情况。寿山石色彩多样,各种颜色均有,每个石种颜色都有规律可循。

  3、质感

  眼睛看的感觉(观察石质表面和内部的纹理),上手摸的感觉(体会表面的质感),上手掂的感觉(体会重坠感,如水坑、老坑的石品手感发重),刀刻的感觉(吃刀难易,流畅与否,涩阻度等;寿山石吃刀流畅)。

  4、肌理

  包括纹理、裂格(裂是有明显或不明显的缝隙,格是石本身固有的分隔线或纹线)。寿山石大部分都存在着格,有些石种有漂亮的纹理,如荔枝洞石的萝卜丝纹,大山石的波涛形纹理,山秀园的斑斓色块等等。具备了基本的鉴别方法后,可对寿山石雕进行鉴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247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