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晚期的琉璃壁有什么特点?

战国晚期的琉璃壁有什么特点?,第1张

琉璃璧即为玉璧的仿制品。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周礼》有“以苍璧礼天”的记载。玉璧除作礼器外,还是佩玉,称为“系璧”;也作为礼仪或馈赠用品和随葬用品,是玉器中沿用时间最长的器形。

战国玉璧造型规矩,棱角分明,内外边沿犀利见锋。璧面图纹繁密复杂,常以去地隐起的谷纹、云纹等几何纹作装饰。

战国晚期是琉璃璧流行的高峰期,各地多有发现,如湖南省长沙杨家山发现的一件战国米**谷纹琉璃璧,即为此时仿玉品代表,直径113厘米,厚02厘米,璧呈米**,其形制、纹饰与周时期的玉璧相同,即为圆形扁平体,中有一圆孔,表面饰以谷纹。

此璧以模铸法成形,制作规整,色泽温润,显示了战国时期我国琉璃制造业的高水平成就,实为无价之宝。

长沙梅子山墓发现的战国青白谷纹琉璃璧,直径115厘米,孔径47厘米。青白色,圆形扁平体,中部有一圆孔,一面表面光滑。有突起的谷纹,另一面不光滑,谷纹仅有部分突起,整个器物及纹饰排列不很规整。此璧的纹饰一面突出,一面不突起,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琉璃的制作工艺。

湖南省湘潭县杨嘉桥镇蛟托村古墓葬群发现战国阳刻“卷云纹”琉璃璧,直径136厘米、内径45厘米,厚度为03厘米。

湖南省益阳天子坟村的战国晚期墓地共包括5座竖穴土坑墓葬,令人惊讶的是,其中的3座墓葬发现了3件琉璃璧,保存相对完好,呈浅绿色,且有白色衬底,惹人喜爱。这三件琉璃璧有可能是被死者枕在脑后,起辟邪的作用。

战国仿玉琉璃璧除安徽省寿县和福建省闽侯有少量发现外,绝大多数集中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市附近的楚墓中,因此推测,长沙一带可能为战国时期琉璃的主要产地之一。

  战国镶嵌玉琉璃镜,是中国的瑰宝,全世界也没有发现过比这个更好,更珍贵的古镜了可惜,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

  http://wwwfpe95com/Article/uploadfiles/pic2/nu140jpg

  古代闺房必备品——千姿百态的中华古镜

  镜子是古时女子的时髦用品,其上的雕刻也反映那个时代的艺术风格。

  新石器时代的七角星纹镜, 透露着人类远古的气息。

  战国的错金银蟠螭纹镜,与著名的龙凤帛画如出一辙。

  唐的螺钿高士宴乐镜,让人想起韩熙载夜宴图……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4/04/27/whwqy0427-057jpg

  每当我们每天使用玻璃镜子时,您是否会想到祖先使用的是什么镜子呢!现在的玻璃镜子是从明清年代才有的,在这之前祖先是用一铜盆(古称“鉴”)盛水照容,后来才有了铜镜和铁镜,铁镜是难以长期流传的,古铜镜是用铜、锡、铅合金铸成的青铜镜,传世和出土数量都很多,只要您去留意,可以发现大量的自战国时代开始,至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的铜镜,它们形状、纹饰各异,种类繁多,铸造精美。是古代青铜文化中得一朵奇葩,有着极高的考古和收藏价值。近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已形成了铜镜文化及古铜镜收藏热。

  镜的起源

  镜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必不可少的用具,流行了几千年,由远古时代映水照容而只使用(鉴)盛水照面整容,由于使用不方便,后发展为铸制青铜镜,中国的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是4000多年前齐家文化时代的,它的历史比青铜时代还要早,在殷商、西周以前青铜镜是王室勋戚、高级贵族的专用器具,平民百姓无缘享用,至春秋战国时,一般贵族可以使用,秦汉以降成为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用具,所以我们所见的古铜镜均是战国是明、清年代的,再往后便由玻璃镜子所取代。

  铜镜的形制

  古镜绝大多数为圆形,少数为方形、长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和带手柄的。圆在中国古代是丰满、完整、吉祥、美好、富足的象征,在汉语中团圆、圆满是祥和的词语。铜镜光亮的一面为镜面,反面中央设钮以穿绦带便于手执使用。镜背素面外,大多数铸有图案和铭文,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

  为方便使用,古镜尺寸大多小而薄,除特殊的外,一般为100至150毫米,大的在150至230毫米间,小的在100毫米以下;小于50毫米、大于300毫米为罕见镜种。重量一般在几十克至300~400克之间,极少数达700~800克。

  铜镜的铸制

  铜镜由红铜和锡、铅合金(即青铜)铸制,古代青铜称“金”,比较珍贵,史料或金文所讲的“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据唐《贞观政要》:“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门阁,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足可见青铜的珍贵,二十斤即可换人命一条。

  古代铸镜采用“范铸法”,即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镜背图案、铭文,阴干后在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位青铜镜成品。一面青铜镜是否采用“范铸法”铸制,使鉴定古井真伪的重要特征

近两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在成都市范围内发掘了多处规模较大的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包括青白江双元村墓地、蒲江飞虎村船棺墓等。 在这些墓葬的出土器物中,有一类数量不多但是很特别的器物——「 ”蜻蜓眼”玻璃珠。 双元村战国早中期「 ”蜻蜓眼”(钾钙玻璃) 通过对近年来成都市区域内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 ”蜻蜓眼”玻璃珠进行科学考古研究,考古专家发现这些器物为中国先民自己生产的玻璃制品。 蒲砚村战国晚期「 ”蜻蜓眼”(钾钙玻璃) 蜻蜓眼是古代一种饰物的俗称。蜻蜓眼为玻璃制成,玻璃又称琉璃。 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用途是制造珠饰,先是出现单色玻璃,1000年后又出现彩色玻璃。公元前15世纪玻璃珠上开始有彩斑条纹或点状图案。 世界上最早的蜻蜓眼珠应为埃及第十八王朝的「 ”鬼眼”或称「 ”通神灵的眼睛”。 当时普遍认为,人能够通过蓝色来表达自己对神的向往,所以人们往往将蓝色玻璃运用在饰品上,或是佩戴在身上,从而向天国传达自己的心愿。 他们认为人是神创造的,但是人又见不到神,「 ”蓝色精灵”蜻蜓眼珠能够带他们的灵魂见到神,从而去往天国。 这种镶了「 ”复合眼珠”的玻璃珠,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中国。 中国中原地区与西亚虽然相隔数万里,但在公元前二千年到一千年的铜器时代,东西文明之间活跃着许多游牧民族,他们往来于漫漫中西亚沙漠地带,玻璃色彩美丽,便于随身携带,游牧民族将这种镶嵌玻璃珠由西亚带入中国。 这种彩色缤纷、灿烂夺目的西亚玻璃珠受到当时中国王公贵族的极度喜爱。 研究发现,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 ”蜻蜓眼”等玻璃珠饰,并非完全都是西方的钠钙玻璃系统。 中国古代先民一直在利用当地资源技术条件学习和模仿玻璃制作,并进行自己的创造,制作出包括「 ”蜻蜓眼”在内的玻璃制品,即铅钡玻璃和钾钙玻璃。 蒲砚村铅钡釉砂管 目前初步可以判断这些玻璃珠是中国先民自己生产的玻璃制品。 其中「 ”蜻蜓眼”和部分绿色釉砂管全是钾钙玻璃,而部分灰黑色的釉砂管则是目前公认属于古代中国独有的铅钡玻璃种类。 出土的「 ”蜻蜓眼”玻璃珠 这些「 ”蜻蜓眼”玻璃珠及管饰在材质和造型上多与长沙和荆州等地出土的玻璃产品类似,推测它们可能具有相同的产地,或受楚文化影响而产生。 这类玻璃制品的最初创意仍然来自于西亚、埃及或地中海一带,反映了2000年之前古代先民的国际视野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意识。 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 ”蜻蜓眼”玻璃珠都有哪些特征?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玻璃眼珠多为类球形,并不规整,有的像扁方形或扁鼓形。尺寸比较小,绝大多数直径不足二厘米。 一般多在一到一点五厘米之间。珠地多为绿、蓝或**,母体均半透明。 其饰纹简单,采用西亚常用的几何图案,与同期中国玉器或金属器物上传统的云纹、蟠螭纹和龙、壁邪等图样大不相同。 蜻蜓眼珠的纹饰风格是独树一帜的,也可以说偏于西亚风味,其主题都只是同心圆。 同心圆一般为三层,也有多达五、六层的,以平嵌手法嵌入,中心点为深蓝色,外层则褐白相间或蓝白相间。 嵌入眼珠浑然一体,不突出也不易脱落。 战国晚期的蜻蜓眼珠有别于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尺寸稍大,直径大约二厘米,手工愈加精堪。 颜色虽没什么突破,仍为不透明白、蓝、褐、土**。 但其纹饰绚烂多姿,极富变化,圆圈纹或凸起或剔刻,造成鼓眼的效果;也有眼的白色轮廓以「 ”祈月”形成替同心圆,造成斜视的效果,使「 ”眼”更加生动传神。 近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轮台群巴克发掘了公元前八至九世纪的墓葬群,出土了不少蜻蜓眼珠,与伊朗吉兰州以及中国中原地区春秋战国的蜻蜓眼珠非常相似,进一步证明了公元前一千年或略早,蜻蜓眼珠由游牧民族从西亚经过漫长的一千年岁月,但中国的情况非如此,镶嵌玻璃与单色玻璃块同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期间并没有任何发展过程。 山西长治分山岭270号墓、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墓、洛阳中州西工路基、河南固始候古堆墓和湖北隋县曾候乙墓都出土过蜻蜓眼。 战国「 ”蜻蜓眼”作为中国玻璃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笔,也是古代珠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蜻蜓眼”其独有的魅力和文化内涵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藏家的追捧和青睐。 华豫之门线上鉴宝 同件藏品一次付费 线上线下两次鉴定 线上鉴宝 免您辛劳 声 明 《华豫之门》所发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处理;传播传统文化,分享鉴藏知识,弘扬正能量,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华豫之门官方 公众号ID:HNTVhuayuzhimen)。 觉得不错,请点赞↓↓↓

高古玉器(汉代前)的取材,有的源于地方玉,有的来自新疆的和阗玉,大都取材于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这两种玉料因剥离矿床时间很久,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色。

但是古人制玉却认为皮和沁全是杂质而将其去掉只保留玉的精华部分、(商代的一些小动物留有玉皮及巧色) 高古玉器大部分都带有沁色。玉质的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的环境不同、埋藏的时间不同等因素造成玉的沁色也不同,有时一件玉器上会有几种沁色。分辨古玉的各种沁色可以断定古玉的真伪。我们如今看到真古玉的沁色都是成器后沁入的。

高古玉沁色种类凡多,有红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属沁、水银沁等等。所呈现的色彩主要有红色、**、黑色、白色、绿色、紫色、蓝色及过渡色。沁色一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应当是外界化学元素沁入玉中所呈现出的色彩变化和状态特征。色彩是有别于玉质本色的来自于外界的其他色素。非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色彩的相对独立性,没有与玉的分子结构产生互变。交互状态表现形式为外来原素与玉内原素产生互变,从而改变玉的本质结构变化,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研究古玉的沁色对鉴别真假古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质、形、工、沁是古玉鉴定的四大要素。随着科技的发展,造假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形和工本来就是人为的,五千年前的先人们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都能做出来的东西,现代人也同样做得出来,而且是可以乱真的。所以重点应集中在质与沁的研究上。质也有两种含意:一是玉本身的质地。玉本身的质地是指它的矿物属性及产地;二是指质的变化,这就和沁分不开了,有沁才能有质的变化,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古玉在地下埋藏几千年,不可避免地产生次生变化。其表现形式有:结晶体、竹叶状次生物、针状结晶、蚂蚁脚、霉点、鸡骨白、皮壳、蛀孔等。

玉的表层沁色有其内在的原因,质地疏松、多孔缝隙的玉材比致密玉质有更大的表面积,经科学实验测定,表层透闪石(属链状硅酸盐矿物)基本次生变化成滑石(属层状硅酸盐矿物)而比链状硅酸盐矿物有更强的表面化学活性,这将加速表面吸附和表面化学反应。埋藏于潮湿偏酸性土壤中长达数千年的玉器,一方面自身材料中的活跃元素(主要为钙,包括杂质矿物方解石和透闪石次生成滑石后的剩余钙)会溶失,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元素及有机物也会吸附于玉器表面。表面较内部的铁含量增高并呈红褐色者,应为表面吸附了铁并生成赤铁矿和针铁矿所致,滑石粉片晶之上浮有针、柱状晶体(用40倍的放大镜可清晰看到),黑色表皮含铁比内部高,并且出现的元素往往与有机物相关,在红山古玉黑色皮壳的检测时,检测到30多种不同的化学元素,由此可初步推断黑色的表皮应该是腐殖质类的有机碳引起的(人工沁色的化学元素往往比较单一)。一些玉器的表层有绿色沁,这是铜器和玉器同时埋藏形成的。竹叶状纹和草叶纹应是斜黝石在玉表滑石化后显露出的特征。蚂蚁脚及霉点,在玉表层的出现应是含色的矿物或有机物沿玉的缝隙沁入而未与玉质发生交互作用的现象。

总之,古玉的受沁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为的染色有着本质的区别。经验是一种感知,真与假的认知,天然沁色应当是产生于偶然的。而在这种偶然产生的自然色中,我们却发现了一种偶然的色彩构成(这种色彩构成又有别于纯天然的色彩构成,因为它是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不可分的,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为造成的)——就是这种发现令人惊讶和愉悦。但是反之,对于一块具有相近色彩的人工染色的仿古玉,在审美上就不会令我们产生同样的惊叹与愉悦,反而让人生厌——因为在我们看来,它的色彩和形式是经过人工设计和加工的,它应当如此,因此是理所当然的。沁——让古玉变得千姿百态,她赋予古玉新的生命,让爱玉者如醉如痴。它让历史变得更神秘也更清晰

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石英结晶体矿物。它的主要化学 是二氧化硅,跟普通砂子是“同出娘胎”的一种物质。当二氧化硅结晶完美时就是水晶;二氧化硅胶化脱水后就是玛瑙;二氧化硅含水的胶体凝固后就成为蛋白石;二氧化硅晶粒小于几微米时,就组成玉髓、燧石、次生石英岩。 结晶完美的水晶晶体属六方晶系,常呈六棱柱状,柱体为一头尖或两头尖,多条长柱体连结在一块,通称晶族,美丽而壮观。二氧化硅结晶不完整,形状可谓是千姿百态。当你到海南水晶陈列馆去瞧一瞧,可以大开眼界:除了常见的长柱状外,还有似宝剑形,有的若板状,有的如短柱形,有的像双锥。有的小如手指,有的大如巨石;有的不足半两,有的重达300多公斤。 水晶为什么能经受得起一般性摔打?这是因为它有强健的“筋骨”,宝石学称之硬度,硬度是指宝石抵抗力刻划的强度。 水晶的硬度如何测得? 很早以前,当铺的老板对他们认为可疑的水晶仿制品,利用一个硬的尖或钢锉在不明显的翻面作硬度检测,他们在面上刻划,留下一点不显眼有痕迹,以便提醒其它典当同行注意。很显然这是一种最原始、最笨拙的测试手段,它有可能导致水晶破损。 1824年,一位叫弗里希摩斯的奥地利矿物学家,从许多矿物中抽出10个品种,经过科学实验测出它们的相对硬度,由此得出水晶硬度为摩氏7。尽管后来美国国家标准局使用、推广更科学的诺普硬度测试器,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珠宝商,仍习惯于摩氏硬度表。 水晶的硬度相当于钢锉一般坚硬,这使得脆且易碎的黄玉、钻石、欧泊石、祖母绿之类的宝石相形见拙。 水晶解理:无。 解理,俗称辟开。某些宝石(如黄玉、钻石)在外力敲打、挤压或碰撞后,会沿着一个平面裂开,宝石的这种性质称为解理。 水晶破口:贝壳状。 破口,矿物学称为断口。它是指宝石在一定外力撞击下,不按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而是形成一个断开的面。换一种解释,是说宝石的裂口可以沿着任何方向延伸,而不是沿着解理而发展。 结晶完好的水晶,常有好的平行脊的人字形断口;在紫晶和热处理的黄晶中,多呈不平坦到薄片状破口。 水晶比重:256-266克/立方厘米。 这意味着一定体积水晶的重量,是相同体积水的重量的256-266倍。块状变种水晶密度可能稍高些。 水晶条痕:无色。 条痕,通常说的颜色,是人眼对一定波长的光线感觉的结果。 水晶透明度与透过它的光的质与量有关。透明标准为:光线透明过厚度为1厘米以上的水晶碎片或薄片时,可以清晰地看到映出的图像。如是底像不够清楚,仅见轮廓,那便中半透明。 水晶光泽:玻璃光泽。无论在抛光面上还是在破口,都是如此。 光泽,指宝石表面对光线反射的一种光学性质。水晶既不像星光蓝宝石和星光宝石那样反射出绮丽的星光形条纹,又不像月光石那样发出淡蓝色波形光彩,更不像乘欧泊石那样闪烁着五颜六色。 观察水晶的光泽,可用手握着它,以灯光或窗户投进来的光线看表面反射,透明水晶亮度与光泽强弱有关。 水晶折射率:1544-1553,几乎不超出此范围。 折射率,是当光由空气中透入宝石晶体,并产生折射现象,其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值。 水晶重折射率:0009(最大),此值非常稳定。 水晶光性特征:一轴晶正光性。 水晶色散:0013。 色散是说宝石的折射率随照明光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变化。例如钻石对红光折射为2405;对绿光为2427;紫光为2449。 水晶熔点为1713摄氏度。其受热易碎的特性,是在实验时发现的。将水晶放在喷焰器的烈焰燃烤,除非有很好的保护,且慢慢冷却,否则晶体容易碎裂碎裂。这一脾性,古人已摸透。?博物要览>提醒道:“凡用水晶器物,不可用热汤滚水注之,即粉裂如击破者。” 水晶另一脾性就是怕碱不怕酸(气氟酸除外),这是由于氧化硅特性所决定的。 像玛瑙一类宝石,当受热、摩擦、吹气或受打击时,往往散发一种特殊气味,使人联想到大蒜、马肉、萝卜、松香味儿,然而,水晶在上述情况下,绝无异味。 附: 水晶的化学成分及性质: 化学式为SiO2。纯净的无色透明的水晶是石英的变种。化学成分中含Si—467%,O—533%。 由于含有不同的混入物或机械混入的而呈多种颜色。紫色和绿色是由铁(Fe2+)离子致色,紫色也可由钛(Ti4+)所致,其他颜色由色心所致色。在水晶中含有砂状、碎片状针铁矿、赤铁矿、金红石、磁铁矿、石榴石、绿泥石等包裹体;发晶中则含有肉眼可见的似头发状的针状矿物的包裹体形成。含锰和铁者称紫水晶;含铁者( 呈金**或柠檬色 )称黄水晶;含锰和钛呈玫瑰色者称蔷薇石英;烟色者称烟水晶;褐色者称茶晶;黑色透明者称为墨晶;呈浅绿色者称为石髓。 水晶晶体结构及形态: 属三方晶系。晶体呈棱柱状并带六边形锥,柱面有横纹,紫水晶中常有角状色带。在自然界中,水晶常呈晶簇产出,造型美观。。 水晶的物理性质: 水晶呈无色、紫色、**、绿色及烟色等。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7。性脆。比重265。 无解理。贝壳状断口,也有好的平等脊的人字形断口。紫水晶具有清楚的二色性,黄水晶和茶水晶具有弱的二色性。发光水晶具有强烈的磷光性。带绿色的砂金水晶在长、短波紫外线照射下发灰绿色荧光。具有猫眼、虹彩和砂金效应。水晶具压电性 琉璃最早出现在什么年代? 中国琉璃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年代。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为了比拟珠玉、宝石就创造出晶莹剔透、湿润光滑的琉璃艺术精品。唐朝元稹《咏琉璃》中描写"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就传达出琉璃灿烂夺目的诱人风采。而世界其它国家的琉璃也艺术有其历史传统和独特魅力。19世纪法国人重现3000年前古埃及失传的脱腊玻璃铸造技法,曾经制作出许多风靡全球的艺术精品。 琉璃是什么材质做成的? 琉璃的原料叫人造水晶玻璃,是一种化学物质。它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氧化铝和矽加助溶剂氧化铅,用这种特殊的即冷且热的神奇材质做出的产品,极具穿透性,表现力极强,空灵高贵、细腻含蓄、静谥从容且极其脆弱,可以吸纳华彩又晶莹透明,可以美艳惊世却又霎间毁灭,可以化身万象却又亘古安静。 琉璃是如何制成的? 琉璃产品是运用PATE-DE-VERRE水晶粉脱腊铸造作为基本创造技巧,分工细腻且精密,需要有极大的耐性。首先从构思设计开始,经过制模、灌石膏、脱腊、高温淬炼、后处理等20多道繁琐工序才能完成其特点之一为一只模具只可烧制一只产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每道工序均有不定的变数,必须具备十分娴熟高超的操作技巧,一丝不苟,严谨认真才能完成。稍一不慎,则功亏一篑,前功尽弃。这样一件费尽心力的作品诞生了。 玻璃与琉璃有什么不同? 玻璃名称的转变,反映了我国玻璃生产的兴衰,也反映了历史上对玻璃材质认识与重视。早期即以琉璃指玻璃,宋代后逐渐以玻璃的名词为主,到了元明琉璃则专指以低温烧制的釉陶砖瓦。现代人误以为只有便宜低廉的透明材质称为玻璃,殊不知有些珍贵精致的彩色水晶艺术品也是玻璃的呈现之一。目前所称的琉璃,事实上是以脱蜡铸造法创作,融合各种颜色混合烧制的氧化铅水晶玻璃。总之,玻璃是种材质,而艺术的价值来自于创意。 玻璃的成份与颜色的形成? 玻璃的主要成份为二氧化硅,一般玻璃制品多半添加稳定物质来增强化学耐久性、或添加助熔物质降低熔融温度。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可使玻璃呈现不同颜色,例如十六世纪的欧洲森林玻璃,其独特的绿色即来自于内含的氧化铁成份,其它如氧化铜成份能使玻璃呈现蓝绿色、氧化钴产生蓝色、氧化锰产生紫色等变化。一般说来,金属氧化物对玻璃的成色作用,会因玻璃类型不同而产生差异。 英语中,含氧化铅的玻璃,因其透射度与澄重感似天然水晶,故称为水晶或水晶玻璃(crystal)。各国对水晶玻璃的氧化铅比率规定不同,如欧盟的10%、捷克的24%等,氧化铅可使玻璃制品折射率高,看来通透晶亮,目前用于创作的制品多有10%以上含量。而琉园脱蜡铸造作品的氧化铅含量多在24~48%,因此亦称水晶或水晶玻璃。 玻璃为什么会有气泡? 一般玻璃原料或机械压模的量产制品因在1400~1300℃高温烧制,玻璃在液体状态下,内含的空气已浮出表面,所以 少有或无气泡产生。但多数铸造的玻璃艺术品多以850℃低温烧制,热玻璃膏流动缓慢,玻璃块之间的空 气,因无法浮出表面而自然形成气泡,艺术家们多以气泡表现玻璃的生命质感,并成为欣赏玻璃艺术的一部份。

琉璃历史:三千多年前西施泪 相传古越时期的天工坊琉璃古制法为范蠡所创,当初也赠给了越王,西施与范蠡荡气回肠的爱情典故,让古法琉璃如同西施的一滴泪,平添了一种凄美的气韵。 其实中国的琉璃艺术有三千多年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年代。早在西周和东汉时期,古人为了比拟珠玉、宝石就创造出晶莹剔透、温润光滑的琉璃艺术精品。它是从两河流域经中亚传入甘肃的,在甘肃的平凉、天水等地,就出土了战国时代的铅钡玻璃珠。考古发掘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琉璃艺术已达到很高的成就,在古代世界工艺美术中别具一格。自汉代起,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融,中国的琉璃艺术获得新的发展。公元前138年,西汉出土的玻璃谷纹璧,是汉代时流行的样式,证明汉王朝已经制作较大的玻璃器。在河北省博物馆内,就阵列着与举世闻名的“金缕玉衣”一起出土的西汉琉璃耳杯,这应该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用脱蜡铸造法制作的琉璃成品。其淡淡的湖绿色透出幽暗的光,而这便是来自2100年前那个时代琉璃艺术的曼妙之光。公元前166年,出于经济和外交上的需要,东汉王朝决意谋求,和罗马的直接建交,在中国出土的罗马碧琉璃杯(器皿),是汉朝和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元代以来,颜神镇一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琉璃生产中心,那里出产马牙石、紫石、凌子石、硝及丹铅、铜铁等多种矿石,具备生产琉璃的天然条件。 到了清代康熙、乾隆时期,设立宫廷造办处,邀请了西方的技术人员入宫交流,使琉璃制作一度得到复兴。其中“套料”装饰艺术是清代的创新,形式及装饰已有多种风貌,其格调越趋精致华美。在之后的300年间,琉璃又受到冷落,直到1987年,由于杨惠姗、张毅的努力,中国的琉璃创作在世界工艺史上开启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局面。 而世界其他国家的琉璃艺术也有其历史传统和独特魅力。19世纪的法国人就以“PATE-DE-VERRE水晶粉脱蜡铸造”的名称,重现三千多年前古埃及失传的脱蜡玻璃铸造技法,曾经制作出风靡全球的艺术品。中国的琉璃温润光滑、呈半透明状,是用人造水晶为原料,以脱蜡精铸法制造的艺术品。 诗中琉璃:身如琉璃,内外明澈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这是出自佛教书《药师琉璃光本愿经》的经典佛语,琉璃也成为了中国佛家的七宝之一。 唐朝元稹《咏琉璃》中描写“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就传达出琉璃璀璨夺目的诱人风采。 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有一首《琉璃瓶歌赠晁二》:万金明珠络如绳,白衣夜明非缟缯。以有易无百货倾,室中开橐光出楹。非石非玉色绀青,昆吾宝铁雕春冰。表里洞彻中虚明,宛然而深是为瓶。陀真人一铢衣,攀膝夜坐花雨飞。兜罗宝手亲挈携,杨枝取露救渴饥„„其中“陀”即普陀,“兜罗”,兜罗绵也,此形容持瓶之手,设想琉璃瓶曾是观音手中的杨枝瓶。“雕春冰”,形容琉璃瓶以刻花为装饰;“包以百袭”云云,见其薄也,“非石非玉色绀青”,“表里洞彻中虚明”,则其质莹彻而微泛天青。 北宋孔平仲《海南碧琉璃瓶》:“手持苍翠玉,终日看无足。秋天常在眼,春水忽盈掬。莹然无尘埃,可以清心曲。有酒自此倾,金樽莫相渎。” 五代徐夤《郡侯坐上观琉璃瓶中游鱼》,句有“宝器一泓银汉水,锦鳞才动即先知。似涵明月波宁隔,欲上轻冰律未移。雾薄罩来分咫尺,碧绡笼处较毫厘”。 可见,古人以诗句书颂着琉璃清透的质地,融合了佛家清心的闲情。琉璃也成为一种代表心清玉洁的时尚饰物,或赠送朋友,或观赏把玩。 琉璃工艺:火焰里来,水波里去 与外国琉璃不同,中国的琉璃温润光滑、呈半透明状,是用人造水晶为原料,以脱蜡精铸法制造的艺术品。这个制作过程冗长,从构思、设计图稿、雕塑立体原型至作品完成,需经过数十道工艺严格把关方可完成,全过程约两个月以上。 “火里来、水里去”,昂贵的有色水晶材料历经烈火的焚烧,在水中有数十步精巧的打磨工序,达到晶莹剔透、柔和润洁的表层质感。 前期制模非常繁复,而且必须是一模一品。一只模具只能烧制一件作品,无法二次使用,大型复杂作品甚至需要多次开模、烧制才能完成。低成功率,使作品更为可贵可珍。作品全球限量发行,使每件作品更具有收藏价值。 在手工制作上,工人必须掌握精湛技术方能操作,每道工艺均有各自不定的变化因素,且在工艺过程中需经反复实验,作品色彩无一雷同,制作难度极高。 然后是高温烧制,将精选原料以1400℃以上高温熔制成各种彩色水晶玻璃,并经过多次精选清洗后,按作品用料比例置于模具中,并设定严格的升、降温曲线,炉温必须控制在1000℃±5℃以内。小件作品需要烧1至2个星期,大件作品甚至需要数月时间。其间融化的液态有色水晶体的流动很难控制,但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一个个形态各异却又有统一风格的琉璃作品。 琉璃出炉后,需要有不亚于珠宝制作的一系列打磨、抛光等工艺,一件琉璃成品的出现需要近20天的时间来精雕细琢。 气泡是琉璃的呼吸,这是琉璃艺术领域的共识。有些制作者为了体现琉璃蕴涵的生命气息,故意在手法上使气泡更多地产生,有一种流动的气韵。其实琉璃制作过程中,要经过突然降温,加上很多工序手工完成,气泡不可避免,而这反而成了琉璃的独特魅力。存在于作品中的气泡,更具想象空间,更具灵气。 这期间的数十道手工都需精心操作方能完成,稍有疏忽即可造成失败或瑕疵。因些琉璃烧制的成品率就只剩70%左右了。而且因为琉璃只能烧制一次,无法回炉,一旦失败就无可挽回,所以从艺术制作上说,琉璃是真正的贵比黄金。 当代琉璃:艺术家眼中的“第五元素” 琉璃不同于其它任何宝石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能融合各种色彩,色彩变化万千,依然通透,而且千年不变。甚至不同色彩的搭配,还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绿色琉璃报平安,紫色琉璃可催情,搭配的色彩也有说法,比如琥珀色和蓝色一起有助事业和催财。琉璃这一“无形而成万形,无态而成变媚”的本色,令中外艺术家们有了更开阔的创作空间。 而在国外,琉璃体现出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新建的上海琉璃工房琉璃艺术博物馆内,展出了欧洲新艺术时期最重要的设计师Emile Galle (艾米尔·加勒)的作品。这位出生在法国工艺重镇Nancy的艺术家,将大自然里的植物生命的美丽画面融入琉璃作品的设计中。此还,还展出了来自英国、美国、法国、捷克等地的10位艺术家33件琉璃作品,他们几乎是活跃在现代世界琉璃艺术领域里最有代表性的群体。其中美国作家占斯基的“琉璃丝带”,将20多种不同颜色的玻璃丝,排列淬炼而成鸟巢的造型;另一位法国当代最著名的琉璃作家安东尼·勒彼里耶继承了其祖父脱蜡铸造的家传技法,发展出变化多样的半透明质感,使用大量的文字与具体的历史文化图像做成组合,使他的作品看起来像一部历史,充满了对历史的感怀。 如今琉璃艺术精品层出不穷,从小件的项链,大件的摆设,到屏风到灯具,琉璃已成为艺家们表达心境、装点生活的“第五元素”,琉璃精品也成为广为流传的生活时尚。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的形色,仿佛闪动着五千年的东方智慧和“无形无色,万形万色”的清透思想境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273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