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田黄是地球上第二珍稀宝石,已绝产几十年了,已按克计算单价了。出不了多久定会超过南非钻石。在全国都不可能在各大玉石批发城找到。只能去专业的收藏品市场才有正品、真品,专业收藏品市场都有管理和监督。比较可靠的地方是:
一,福州石农手上,福州古玩城,福州寿山石专卖店及各种专业印章店
二,全国三大收藏品市场:广州市海珠中路纵原收藏品市场、北京马甸收藏品市场、上油卢工收藏品专业市场。
黄玉即**的软玉,是软玉中的一个品种,矿物成分为非常纯净的透闪石,其成因与白玉相同。黄玉的标识性特征为**,即从浅**到绿**,常呈现浅黄、纯黄、绿**、黄红色等色调。 黄玉产于我国新疆若羌、青海、辽宁岫岩等地。不同产地的黄玉又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颜色差异、玉的温润度等方面。从出产状况来看,黄玉既有籽料,也有山料。同时也有戈壁料。 如今黄玉籽料已是可遇不可求。山料黄玉的产量相对较大,主产地为新疆的若羌。辽宁的岫岩也出产两种黄玉,第一种是老河磨玉中的黄玉,出产于10多年前。河磨黄玉有这自身鲜明的特点。它们原始的体量大,从几公斤到数百公斤,磨圆程度差,外皮有红色的皮壳或者皮层,红色皮层之下是一层颜色非常纯正的**软玉,但是内部常常变浅,呈现白色。严格来说,这些河磨黄玉的**是沁染所形成的次生色。河磨黄玉现在已基本不出产,其价值日益显然。
田黄石产于福建寿山溪田中,多为独石,形似新疆和田仔玉。因为无根之璞,挖掘困难,稀有而显珍贵。它质地细洁温润,呈微透明或半透明状,内蕴萝卜纹,号称“石帝”、“石中之王”。从古至今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清朝皇室将其作为玺印的专用印材,以取“年年福(建)寿(山)田(黄)丰”的吉兆。
田**泽以**为基调,有一种“帝王之气”,毫无“火气”,鲜而不俗,稳而不浊,不浮不沉。但不同的田黄所含主要色素及色彩纯度、浓度和肌质通灵度不一样,又可分为“黄金黄”、“桔皮黄”、“桂花黄”、“桐油黄”、“金包银”、“银包金”、“红田”、“白田”等等。
印石中古来只有田黄以重量论价。田黄是天生独石,大不过拳,重量过两(30克)即称大料,又以方形印章为贵。因为田黄发现早期得石多裁割为方章,往往成印仅十得其三四,后因惜其材不忍损失,只能随石形状在其表面雕刻薄意以后遂无方章。
这对“金包银”田黄对章(18×18×8cm),重皆过两,黄白相间,熠熠生辉。值得一提的是这对田黄方章四面都精心雕刻美轮美奂的山水薄意,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可推断为此薄意是一代雕刻大师、西门派鼻祖林清卿(1876——1948年)之作。他的作品以中国画构图为法则,刀法多以圆刀为主,捉刀如笔,虚实多变,超逸不凡。该对印章上的山水薄意流云飞动、栩栩如生,一派行云流水之韵。人物生动,形神具备,谈笑间传神达意历历在目。两方印章上的薄意可分可合,分可单独成画,合则融为一幅。珍贵的印材,大师的精心创作,堪称绝妙。
呵呵,不知道有没用。
田黄石的矿物成份,目前地矿学界认为是由高岭石族矿物组成,其中以地开石、高岭石为主,还含有石英、黄铁矿、辉锑矿等。它与寿山石的矿物成份基本相同,是由寿山石“进化”而成。它的成因,目前学术界基本达到了共识,即认为属寿山村南面矿系的原生寿山石因受长期的风雨剥蚀,自矿床分离散落于山坡下,经溪水冲刷搬运至溪旁及附近,逐渐被砂土层复盖,在田中沉积下来,埋藏于田底,形成了“冲积型寿山石砂矿藏⑧”。该砂矿受周围土壤、水份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长期表生作用下,辉锑矿便会转化为锑的氧化物。这种锑的氧化物和氧化铁在田底地下水的作用下,对地开石浸润,使地开石集合体染色。使其颜色往往显得外浓而向内渐淡。质地变得格外的晶莹、温润,并在表面产生了石皮,肌理出现了隐约有致的萝卜纹,红格纹等特征,仿佛能散发出光彩。这些田黄石的化学成份,生成的原因,以及它的萝卜纹、石皮、格纹等特征,都是田石鉴赏者普遍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对于田黄石或称为“上坂”、“中坂”、“下坂”的,过去人们一直不能甚解,尤其是外地人,在概念上总是空泛的,为此,笔者曾于72年、87年、98年三次到寿山田黄产地进行了考察。98年在那次考察,在友人的带领下,可谓详尽。在寿山村南面的内外洋隔界的高山山麓中,一股小清流从溪口流出,此溪当地人称为坑头溪。从溪口流出大约五、六百米间和从高山西侧流下的大段溪汇合,汇合后的溪流就是寿山溪。沿溪而下,弯弯曲曲,从寿山村内外洋绕过,又与发源旗山的大洋溪交汇。交汇处,溪中有一巨石,溪面突然狭窄,水流湍急,人们原先在此处设置水车碓米,故称“碓下”。经廻龙、双溪、带下及结门潭后缓缓流入连江县境内。人们将产田石的沿溪水田分为上、中、下三个地段,俗称以“坂”。对于这个“坂”字,外地人多不解其意,或认为有什么奥妙,其实是地段和地点的意思。将田黄产区分为上坂、中坂、下坂,这也是当地人的习惯称谓。文人们根据“地名从当地”的习惯原则,著之于书,公之于世,遂成为田黄产地的正式称谓。前人将坑头溪与大段溪交汇的大段以上的水田,称为上坂,大段到大洋溪交汇处这一段的水田称为中坂,此后至碓下的水田称为下坂,从碓下到结门潭称碓下坂。近年来寿山石农根据近二十年来所产田黄质地和生意需要又习惯地将中坂、下坂合称中坂,碓下坂称下坂。各坂所产田石分别称之为上板田、中板田和下板田。
就产田石而言,据记载,在这“从坑头发源地到下游的结门潭,总长大约七、八公里。数百年来,就在这溪旁或宽或窄、总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水田中曾产过不少珍贵的田黄宝石”。但是,也就是在这样小的产地里,经过人们数百年的挖掘,在民国时期就有“久不产石”的传闻。我国改革开放后,寿山村民为“寻宝”又掀起了二十年的扫尾挖掘,在这二十年的挖掘中,可以说是把所有能挖到的田土又重翻了数遍。有时是全村男女老幼齐出动,不分昼夜的挖掘。目前的状况是:除中坂地段的二亩四分地,由当地政府用石砌起加以保护禁止再挖外,其它田中就连小指头大小的“田黄仔”也遍挖殆尽。当地石农仍在不停地挖掘,他们将地段扩展到上坂的山边,偶尔能挖到质差的小块田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