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是怎么来的,它的来历是什么!

珍珠是怎么来的,它的来历是什么!,第1张

珍珠来源于软体动物,在几种软体动物中,由于在套膜里面或下面层层真珠质围绕不附着于外壳的外来粒子聚合而形成的稠密凝结物,具有各种形状,但最典型的是圆形和梨形呈现各种颜色,但通常是白色或浅色,且有不同程度的光泽,可做装饰或入药。

常见产珠贝类如下:

1、马氏珍珠贝/软体动物

马氏珍珠贝一种动物可入药,贝壳呈斜方形,壳质薄而脆。栖息于风浪较为平静的内湾;分布于中国南海。

贝壳呈斜方形,壳质薄而脆。壳顶位于前方,两侧有耳,前耳小,后耳大。背缘平直,腹缘圆。壳面同心生长线细密,呈片状,薄而脆,极易脱落,边缘的排列极密,延伸成小舌状,末端翘起。

2、三角帆蚌

三角帆蚌俗称河蚌、珍珠蚌、淡水珍珠蚌、三角蚌,学名Hyriopsis cumingii。淡水双壳类软体动物,属双壳纲、蚌科、帆蚌属。广泛分布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尤以我国洞庭湖以及中型湖泊分布较多。

壳大而扁平,壳面黑色或棕褐色,厚而坚硬。

扩展资料

根据地质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证明,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珍珠,在国际宝石界还将珍珠列为六月生辰的幸运石,结婚十三周年和三十周年的纪念石。具有瑰丽色彩和高雅气质的珍珠,象征着健康、纯洁、富有和幸福。

中国南海海水养殖珍珠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是20世纪80年代,产量已接近日本海水珍珠的水平。中国海水养殖珍珠主要来自广西的合浦和北海、广东的雷州半岛以及海南的三亚等地。

——珍珠

——马氏珍珠贝

——三角帆蚌

众所周知,珍珠是一种有机宝石,形成于贝类之内。按形成类型,珍珠分天然珍珠和人工珍珠,人工珍珠是根据珍珠形成的原理由人工养殖的。至于天然珍珠具体形成过程,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

蚌(音bang)在进食的时候,会将贝壳微微张开。而这时,水中一些异物,比如说砂砾、树枝、寄生虫等,会趁机和食物一同进入蚌的体内,也被称为 源。这些 源对蚌是有害无益的,所以为了保护自己,贝壳里的外套膜会分泌出一种比较特殊的物质——珍珠质。这些珍珠质会一层一层地将 物包裹起来,

最终形成了不太规则的圆球形,就是天然未经人工加工过的珍珠。

1天然珍珠的成因

对于天然珍珠的成因,近百年来有许多科学家进行过研究,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种。

(l)无核珍珠的内因说由于外套膜的病变,一部分上皮细胞,

从外套膜上脱落下来,陷入结缔组织之间,其增殖结果形成珍珠囊而产生珍珠。所形成的珍珠,质纯而形圆者多,均为无核珍珠。

(2)有核珍珠的外因说由于外来物质如沙粒、寄生虫或其他物质,偶然落入贝壳与外套膜之间,外来物带着一部分外套膜上皮细胞陷入结缔组织中,

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包被著外来物而成珍珠。这种珍珠都有一个核心,称为有核珍珠。

(3)畸形增殖说珍珠质分泌组织,由于受到外来 ,如机械的或化学的损伤之后,细胞发生变化,引起这一部分细胞的畸形增殖,并不需要外来物也能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结果产生珍珠。

从以上三种说法,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即珍珠是由外套膜的一部分细胞(上皮细胞),在结缔组织内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而产生珍珠。在自然条件下,沙粒等外来物质偶然侵入,给珍珠质分泌组织以有效的 ,引起该组织的畸形增殖,并在结缔组织内形成珍珠。

2人工养殖珍珠的成因

根据天然珍珠的成因理论,用人工的方法将贝类和外套膜切成小片,移植到另一贝类的组织中,被移植的外套膜小片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之后,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质而形成无核珍珠。此外,在移植外套膜小片的同时植入用蚌壳或其他原料制成的珠核,经过一系列变化,

包围珠核形成珍珠囊,再分泌珍珠质,沉积在珠核的周围而形成人工珍珠。

1珍珠囊的形成

被移植的外套膜表皮细胞小片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其四周边缘与育珠贝的组织愈合(无核),或细胞小片沿着珠核的表面裂殖逐渐将珠核包围,最后形成珍珠。珍珠囊形成之后,其表皮细胞的形态由高柱状逐渐变成扁平状,并开始分泌珍珠质。

从细胞小片植入至珍珠囊形成所需时间与育珠贝的年龄、生理状况和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适温范围内,温度愈高,珍珠囊形成愈决;反之,温度愈低,珍珠囊形成愈慢。一般在水温15℃时约15天形成珍珠囊,20℃时约12天,25℃时约8天,30℃时约6天。

2珍珠质的分泌

珍珠囊形成后开始分泌珍珠质。初期珍珠囊内分泌的是有机质(壳角蛋白),呈酸性;接着分泌棱柱质,呈碱性;最后分泌珍珠质,呈中性。

3珍珠的形成

珍珠质分泌细胞所分泌出来的黏液基质通过一系列的生化作用后,转变为具有一定硬度的壳质蛋白。

珍珠囊的表皮细胞含有核糖核酸(RNA)、碳酸脱水酶、多糖类和活性钙,其排出的钙,通过碳酸脱水酶的作用与来自贝体的二氧化碳结合,沉淀为碳酸钙,壳角蛋白再和碳酸钙结合而成为霰石结晶的珍珠。

4珍珠的成长

珍珠初步形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珍珠囊的表皮细胞分泌珍珠质渐多,珍珠质结晶范围扩大,在其周边渐次层覆一层地被珍珠层包围起来,珍珠层不断增厚,珠体直径也随着增大。珍珠的成长与珍珠囊分泌珍珠质的速度有关,而珍珠囊分泌珍珠质的量是受贝体的生理状况和一系列环境因素影响的,其中主要因素是温度。在适温范围以内,珍珠的成长速度,即珍珠质的沉积量,与水温的关系基本上成正比。水温愈高,珍珠质分泌的速度愈快,沉积愈多,珍珠生成就愈决;反之,则慢而少。

有人将无核珍珠的形成分为七个时期,即伤口愈合期、囊袋形成期、珠胚形成期、珍珠形成期、珍珠增厚期、珍珠成圆期和珍珠衰老期。对于珍珠衰老,是指养殖的珍珠若不及时采收,除了珍珠过大破膜脱落外,还可能由于育珠蚌的变化,分泌机能衰退,分泌棱柱层增加,珠光也逐渐开始变成粉状白色、锈斑状**、暗淡无光。因此,褶纹冠蚌育珠2年左右,三角帆蚌育珠3年左右,要及时采收珍珠,以保证珍珠的品质。

上面过程形成的珍珠是有核珍珠,还有另一种情况:外套膜在部分表皮细胞自身发生病变或是受到外界伤害等条件下,会逐渐分裂脱落进入到结缔组织中,增值而形成了珍珠囊。它包裹的是自己分泌的有机物,没有 物作为内核,所以称作“无核珍珠”。

其排出的钙,通过碳酸脱水酶的作用与来自贝体的二氧化碳结合,沉淀为碳酸钙,壳角蛋白再和碳酸钙结合而成为霰石结晶的珍珠。

4珍珠的成长

珍珠初步形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珍珠囊的表皮细胞分泌珍珠质渐多,珍珠质结晶范围扩大,在其周边渐次层覆一层地被珍珠层包围起来,珍珠层不断增厚,珠体直径也随着增大。珍珠的成长与珍珠囊分泌珍珠质的速度有关,而珍珠囊分泌珍珠质的量是受贝体的生理状况和一系列环境因素影响的,其中主要因素是温度。在适温范围以内,珍珠的成长速度,即珍珠质的沉积量,与水温的关系基本上成正比。水温愈高,珍珠质分泌的速度愈快,沉积愈多,珍珠生成就愈决;反之,则慢而少。

有人将无核珍珠的形成分为七个时期,即伤口愈合期、囊袋形成期、珠胚形成期、珍珠形成期、珍珠增厚期、珍珠成圆期和珍珠衰老期。对于珍珠衰老,是指养殖的珍珠若不及时采收,除了珍珠过大破膜脱落外,还可能由于育珠蚌的变化,分泌机能衰退,分泌棱柱层增加,珠光也逐渐开始变成粉状白色、锈斑状**、暗淡无光。因此,褶纹冠蚌育珠2年左右,三角帆蚌育珠3年左右,要及时采收珍珠,以保证珍珠的品质。

上面过程形成的珍珠是有核珍珠,还有另一种情况:外套膜在部分表皮细胞自身发生病变或是受到外界伤害等条件下,会逐渐分裂脱落进入到结缔组织中,增值而形成了珍珠囊。它包裹的是自己分泌的有机物,没有 物作为内核,所以称作“无核珍珠”。

天然珍珠是在偶然条件下,外界有刺激性的细小杂质进入到某些贝类的外套膜内,此时,贝类软体为了保护自己而分泌出一种珍珠质,层层包裹异物形成赘生物,日久就形成了珍珠。

育珠母蚌种类

淡水育珠母蚌主要有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海水育珠母蚌主要有白蝶贝、黑蝶贝等;诸暨淡水珍珠

人工插种技术

无核插种:多用于淡水育珠,其珠核是按要求切成3-4mm见方的小块活细胞膜片,它取自小片蚌的外套膜。有核插种:多用于海水育珠,其珠核是蚌壳材料或其它材料加工成的圆球。

育珠环境选择: 水质清新、水流畅通、酸碱度适中,藻类和物性元素丰富受惊扰程度小的优良水域。 淡水珠的养殖时间一般要达到3年以上才能有质量上等的珍珠出现。海水珠的养殖时间一般要一年以上,其外覆的珍珠层才不至于太薄而剥落。

天然珍珠选购与评价

作为宝石用的珍珠,一般可从四个方面去评价和删选: 1、光泽,占价格比重的40%; 2、形状,占价格比重的30%; 3、大小,占价格比重的20%; 4、颜色,占价格比重的10%;

(一)、珍珠光泽在珍珠的评价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它是决定珍珠品质的关键。珍珠按光泽中该强度大致可分为三种:

1、强光泽:出现在一级珍珠中,该珠表面晶莹润泽、虹彩清晰,能照见物体。

2、中等光泽:出现在二级珍珠中,该珠表面基本 透净,能照见或部分照见物体。

3、弱光泽:出现在三级珍珠中,该珠表面呈珍珠光泽或弱珠光。

(二)、根椐形状不同,珍珠又可分为以下四类:

1、正圆珠:又称走盘珠、滚盘珠、精圆珠。长短直径差小于1%。

2、圆珠:长短直径差小于1-10%

3、椭圆珠:长短直径差小于10-20%

4、畸形珠:以称异形珠,长短直径差大于20%。畸形珠有馒头珠、坠形珠、双子珠、 母子珠、马牙珠、椭形珠、艺术珠等。

(三)、珍珠因颗粒大小相差悬殊,其价格也天差地别,珍珠越大其价值越高。

(四)、珍珠颜色包括体色和伴色两部分。体色是珍珠本身固有的颜色,它是由珍 珠所含的微量金属元素所决定。伴色是由珍珠表面与内部对光的反射、干涉等综合 作用形成的,其迭加在珍珠本色之上。伴色一般有晕色。 一般来说,越亮越圆越大表面越光滑珍珠越珍贵(除艺术珠外)。

我们都知道,在珠宝市场上面,珍珠可以说是一种天然的饰品了,珍珠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喜爱,也有不少人会养殖河蚌来取得珍珠,但是很多人依然不解珍珠这一个东西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在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分析一下珍珠形成的原理,天然的珍珠形成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有核珍珠,这样的珍珠最早是由一颗沙子,或者是其他的异物,比如说寄生虫进入了蚌壳的身体里面,这个时候珍珠蚌内部也会受到外来异物的刺激,然后会分泌出珍珠细胞,也就是珍珠质将这个异物给包住,慢慢的就形成了有核珍珠,还有一种叫做无核珍珠,这个并不是因为外来的异物进入蚌壳内部造成的。

无核珍珠形成的方式是因为蚌的表皮组织因为受伤或者其他的原因,一些东西脱离了原来的位置,然后掉入肉体当中,这个时候蚌的内部同样也会分泌出物质,形成了珍珠囊进行包住,最后就变成了无核的珍珠,所以说这两种就是天然珍珠的形成方式。

而很多养殖珍珠蚌的人,也是通过了这一个原理,培育了很多珍珠蚌来生产珍珠,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个产业,像我国的天然珍珠一般都是产于海南岛和其他南海沿岸的城市,珍珠不仅仅有黑色和白色,现在的珍珠还有很多种颜色,可以说是五彩斑斓的都有,但是大多数的珍珠都是不透明的。

1、当蚌的贝壳张开时,外界的泥沙,寄生虫等异物偶尔掉进去。

2、外套膜受到刺激,它就会分泌出珍珠质。

3、把掉进去的异物裹住,逐渐形成珍珠囊。

4、这样,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就会变成晶莹圆润,细腻光滑的珍珠。

5、珍珠的成分是碳酸钙。

珍珠形成的原理

早期理论:早期人类对珍珠成形的原因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当一滴掉进海里的露水,刚好被张开口的贝壳接住,便形成一颗闪亮的珍珠。当天气好时,生成的珠子会益发漂亮;如天气坏,生成的珠子会较暗色--好一个有趣而罗曼蒂克的理论!后来科学开始发达,便演绎成较真实的理论。1671年,科学家认为珍珠的形成是由沙子走进贝壳类体内而变成珍珠。19世纪中,研究学家将珍珠切成两边作观察实验,发现寄生虫及卵。1904年,法国科学家Boutane发现当一只寄生虫进入贝壳内,外套膜的一部分会分离而变成一颗珍珠。

形成过程:明白软体动物的构造后,便不难了解珍珠如何形成。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分两边或两页,将内脏包着。外套膜有能力分泌一种角质物体,叫贝壳底质(Conchiolin)和碳化钙(Calcium Carbonate)。这两种物质化为晶体而组成外壳。外壳分为三层,每层的形成都在同一时间进行。这三层分别:

外骨膜:是贝壳最表面的一层角质叫贝壳底质,由外套膜边缘部分生产。

碳化钙层:这层较厚,也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组成,有方解石及文石在内。

珍珠质:是由无数珠母层构成,由外套膜的其他部分分泌而成,含有碳化钙。

当一些刺激物如沙粒、寄生虫、珍珠核走进软体动物体内,皮膜层细胞便包围该刺激物,并开始围着它分泌贝壳底质,然后分泌珍珠质,很微小的珍珠质一层层地重叠,正如屋檐的瓦片一样,这个构造令它产生变幻色彩及绕射作用(Diffraction),形成我们常见到的珍珠光泽、伴色和天虹色彩,英文又叫Orient

珍珠层的生长速度因气候及水质而变化,也与产珠的软体动物有关。研究发现珍珠质只可以在摄氏15度以上才可生长,日本蚝每天平均可分泌3至4层,所以要约1年才可生出1000层。养珠的珍珠层最少应有035毫米,普遍应有04至05毫米;核子珠的体积是养珠的直径减1毫米的珍珠层(每边厚05毫米的珍珠层),所以一颗6毫米的珍珠层应有一颗5毫米的核子珠。珍珠质约有1000层。

养珠的培殖方法

培殖养珠,并非易事。需要技巧、耐心、时间、金钱,还要靠天后娘娘的庇佑才可,因为一场大风雨,可以杀掉很多蚝。一个红潮也可以令养珠的商人损失惨重,这些不可预料的事,间中都会发生。平均来说,每培殖16只蚝才有一颗有宝石价值的养珠。

繁殖蚝类:要经营出产养珠,只靠潜入海底打蚝是不可能的,一定要自己繁殖,才可肯定供应量。小型的养珠农最少都有10万只蚝,而大规模的可能有成百万只!在日本,每年由初夏开始,水质转暖,雄性蚝的精子和雌性蚝的卵子在水中结合,做出蚝婴,它们长大得很快,几个星期内便成形,喜欢抓牢水中的树枝、网绳子等东西做支持。在11月左右,工人便拿出蚝婴,将它们放入笼子里,再放下海中饲养。笼用网织成,目的是保护蚝,免受八爪鱼、星鱼等敌人入侵袭。这些蚝大部分的生命都在这些人造的笼中度过!每隔一段时间,工人便会将笼子升起,将网清洗,也会替蚝大扫除,将它身上附生的微生物刮去,好让它们健康地生活,也让水中的食物容易地流到蚝到身体内。繁殖蚝类的农夫,间中也会放入维他命、食物及消炎药,务求蚝儿身体强壮。可惜,通常只有一部分的蚝婴能活到"成人"的阶段,它们要长大到3岁,才可以接受养珠核子的种植。当蚝愈来愈大的时候,工人便把它们移到较大的笼,好让它们能呼吸无阻。有些急功近利的农夫,养殖蚝到2岁时便试做养珠手术,但大部分的蚝到会死掉,而成功的都是插入较细小的核子。

晶核形成:第一步骤是选择体型够大、年纪够的蚝来接受放入核子(Nuclei)的手术。手术的过程并不简单,而不同的软体贝壳对手术的反应也不一。蚝最喜爱在深海生长,所以未到手术日期,都不会将它们拿到陆上。在进行手术那天,蚝便会被带去较浅的地方,而在做手术半小时之前便拿出来放在空气中。蚝类在空气中因要呼吸,被逼将壳打开。不张开壳的蚝会被送回水中,等待一天再尝试。通常蚝壳都张开得不够大,技工便强行把壳张开1厘米阔,用夹子固定位置,用利刀在肉部割一个小伤口(通常在蚝的脚部,因为这部分最易康复,又不会影响它的生命),再在伤口上放入它牺牲了的同伴的一块外套膜时,要留意将它的外部向出(即在旧蚝体内对着内壳的一面),因为只有外套膜的外面部分才能分泌出珍珠质。接着是将核子放在外套膜上面,喂少许消炎药,放回水中休息一会,再移往笼里入住一个月,一个月过后,再拿出来检查,看看手术是否成功,不成功的蚝便会死掉,平均每3只蚝中只有2只康复。康复也不等于能生产养珠,普通只有25%的蚝会生珠,而4颗珠之中只有1颗具有可以出口的质素(Export Quality),所以说,平均饲养16只蚝才能得到一颗珍珠。

这手术需要一流技术,技工被称为插核者(Pearl Pusher),日文为tama-ire-san,在日本颇受人尊重。技术熟练的插核者可以在18至30秒内完成一只蚝的手术,手术的速度和技巧对蚝的痊愈有很大的影响,故必须审慎进行。因为蚝不能在陆上逗留太久,手术后要赶快放回水中休养。如将蚝强制张开两小时以上,会令它过度疲劳,导致手术后死亡率高,移植入蚝体内的外套膜几乎立刻生长,约7天后便做成一个珍珠囊(Pearl-sac)将核子包围,立刻开始分泌珍珠质,每天可以分泌3至4层之多,水温愈暖,分泌愈快。大自然协助护理受伤的蚝,整个过程都十分奇妙。

核珠(核子):培殖养珠的人,尝试用不同质地的东西来做核珠。研究发现成功率最高的是用做一种叫猪蹄蛤(Pigtoe Clam)。猪蹄蛤色白,所以在珍珠质包围之下,不易看到闪光(Blinking),如果用有色的核珠,在灯光集中照射下,可以看到核珠的反光及颜色,对于珍珠层薄的养珠,尤其不雅。猪蹄蛤的密度与天然珍珠差不多,比重接近。其壳也够厚,可以用来做较大的核珠(8至9厘米)。大部分的蚝对猪蹄蛤做出来的核珠都可以接受,可能是贝壳的质地相似吧!猪蹄蛤的外壳首先被磨滑,成长成条状,再分成四方形小粒,将小粒再磨成圆珠状,才可用来做核珠,核珠大小不一,由2至9毫米不等。美国的俄亥洲、Wabash、田纳西洲是出产猪蹄蛤最多的地方,而政府也立例不能出口或杀害大量的蛤子,因这种贝壳的供应近年一直下降,故现在的情形是供不应求。中国也有出产这种蛤,但产量不多。日本现正研究用其他的人造贝壳来代替愈来愈少的猪蹄蛤。

60年前,日本出产的养珠普遍只有3毫米的直径,现在的日本珠大至10毫米,其中的成功因素是适当地选择核珠。早期日本人用玻璃珠、胶珠、铅珠,都不为蚝类接受,后期才发现它们对贝壳物体的排斥较少。中国出产的淡水天津贝也能用来做核珠。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人才选择猪蹄蛤做主要的核珠材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426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