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的资料

苗族银饰的资料,第1张

  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是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要在中国古代艺苑中寻觅一个完全脱离了现实主义框架的造型艺术品种,是比较困难的。因受两千年儒教文化的影响,历史上汉族的思维很难跳出写实的模式、封建等级的模式。谁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必定被视为异端另类而失去生存空间。苗族的巫文化则正好突破了儒教的羁绊,使得苗族银饰中充满了神性的张扬和想像力的自由驰骋。西班牙画家达利是当代超现实流派中最引起争论、也是学院派的技巧最熟练、模仿者最多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而在苗族古老的服饰、银饰图样造型中,便能寻到这样的扣人心弦的超现实的艺术脉络。苗族银饰具有以下特点:

  1.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这样,与苗族始祖有关的有四种图腾。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水牛是稻作农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牺牲。传说苗族的先祖蚩

  尤就是头有角的。据《述异记》记载:“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觚人,人不能向o”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雷山苗族常常会把牛称为“牛妈牛爹”,逢年过节也不会忘了款待牛,要给牛吃酒肉和糯米饭。他们从银匠那里取回新打制的银角时,除了付给工钱外,还要送糯米饭等,以示感谢银匠给自家制成了吉祥物。在把银角拿回家里时要说:“把门敞开,拉牛来了!”并备酒肉庆贺。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枫树也当然地在银饰上有所表现。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它也作为连结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当中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因而,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型。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银雀,中间的一只被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略。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因为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上述几种图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而期于的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则可以灵活搭配,给银匠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2.苗族银饰中的龙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这样写道:“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相传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龙却是蚩尤的对手。所以,苗族在古歌《十二个蛋》当中,“水龙”只是其中的一个蛋,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苗族的历史文化中,有的地区有招龙、接龙的习俗,把龙视为至尊。但也有好些地区并没有特殊的龙崇拜。

  施洞龙船节的传说很能代表苗族与龙的关系:很久很久以前,小河口住着一位老人,名叫保公。一天,他带着孙子九保下河打鱼,老人先上岸。老人离开了一会儿之后,突然乌云翻卷,不见了孙子。这时,老人不顾风狂浪急,潜下水去找孙子。老人在水下见到一个老洞,他悄悄进去一看,龙正枕着孙子的尸体在睡觉。老人愤怒至极,但他没有惊动龙,而是游回岸上,用火镰、火草扎猪尿泡里,又潜回龙洞,放火把龙洞烧了。但是烧龙洞的烟雾却弥漫着整个清水江的上空。一连七天七夜不见阳光,四下里漆黑一片。鸟不出窝,鸡不打鸣,牛不犁田,人也没法做活路。小孩位只有在屋檐的水口下用棒槌、包谷杆划着玩。嘴里无意中喊道:“咚咚多!咚咚多!”如打鼓声。这时,天竟然慢慢发亮,大家都兴奋极了。不久,江面上飘起了一条四丈长、水桶一般粗、花花绿绿的龙尸。在施秉县的胜秉寨,龙尸被捞了起来。各地的寨老被招呼去吃龙肉,后来各寨子的人都去抢着吃龙肉。不多久,就把整条龙都抢完了。胜秉寨分得龙头,平寨分得龙颈,塘龙寨分得龙身,榕山寨分得龙腰,施洞的人去得晚了点,分得龙尾,杨家寨去得最晚,只分了点龙肠子。当人们把龙肉分走后,夜里,龙的魂灵便给大家托梦说:“我害了老人的孙子,自已也赔了命,你们如果用杉树做成我的身子模样,在清水江里划上几天,让我又活起来,我就会保佑你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施洞一带便兴起了划龙船的习俗。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在施洞等地苗族服饰刺绣中,龙就是随处可见的、有善有恶的、善恶互换的、可以与各种动物“嫁接”的一个符号。但银饰比刺绣更多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苗族银饰中龙的图样,最多地是见于头饰。特别是女性戴的银角,大多为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样。项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而且与别的花样、动物搭配特别丰富,在这里,龙只是动物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它可以和各种动植物平等共处于一个项圈之上。如贵州黄平、凯里一带流行的:“龙凤抢宝单层响铃银项圈”,它单面浮雕双龙、双凤抢宝纹饰,中间是浮雕的龙纹圆盒,下部圈沿坠了猫、鹿、鱼和龙纹响铃吊饰。又如贵州施秉一带流行的一种响铃银项链,它的链身吊坠凤凰、蝙蝠、老虎、蟾蜍、鸡、马、鱼、人及一串响铃,项链正中坠一个圆盒,一面饰浮雕牛头纹,一面饰葵花纹,盒下坠刀、剑、挖耳勺等吊饰,就是在实用的短剑上,也錾有很简单的龙纹。这龙纹,是在最下层最不起眼的地方。它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龙在苗族心目中的寻常地位。苗族的龙有各种各样的,诸如牛龙、蛇龙、鱼龙、鸟龙、猪龙、羊龙、马龙、蚕龙、蜈蚣龙、蚯蚓龙、螺蛳龙、虾身龙、鸡头龙、双头龙、饕餮龙、狃龙、麒麟龙、穿山甲龙等等。不过,施洞地区龙的这种“寻常性”也是有条件的,比如小孩佩戴的银帽饰,就有菩萨、仙童以及狮、虎、麒麟珍稀猛兽,没有龙的图样,这似乎又体现了龙的不寻常性。因为孩子年幼,还承受不起这尊贵的龙。

  3.苗族银饰中独特的迁徙文化。苗族的银饰虽然出现较晚,但由于苗族口传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在已经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他们依然铭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回忆着迁徙途中的风物,崇拜着祖先的勇敢顽强。所以,他们银饰上对苗族长期的征战、迁徙历程、迁徙文化多有反映。比如在台江和雷山丹江和的银花头围上,都有武士执刀棍骑马奔驰的造型。施洞妇女佩戴的一种制作精细的银马围帕,中间是珠宝嵌镜面,左右两边各7名剽悍的男子头挽高髻手执兵器立于马背之上,相向而驰,造型生动。这都是先祖们驰骋疆场不断西迁的征战场面,表现了施洞人对先祖的缅怀纪念。施洞苗族妇女的衣背饰物 - 银衣片上,也有男子骑马的纹样。卢山还有一种兵器银吊饰,将各种刀、剑、挖耳勺等挂在妇女的腰间,这都是当年征战迁徙的印痕。另外,狮子这种猛兽和牡丹花卉在贵州苗族地区从未有过,但台江、施洞一代的妇女胸饰挂牌、镂刻有狮子和牡丹花的银衣片,刻有牡丹狮纹的银手镯、小孩银帽,花溪一带未婚女子佩戴的银锁胸饰,黎平的双龙双狮银饰吊牌……都离不了狮子,银饰中也常有牡丹花纹,这可以看作是苗族先民在中原地区生活,并吸纳了汉文化因子的写照。鱼是苗族东方江边、海边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鱼除了多子的生殖崇拜含义之外,《苗放古歌》中唱道:“榜生下来要吃鱼……鱼儿多着呢!穿枋般大的鲤鱼。在这儿得鱼给她吃,榜略好欢喜。”苗族迁徙到西部山区以后,不仅在水田里养鱼延续了在东方吃鱼的习惯,而且在银饰上有充分的反映,鱼是苗族从头到脚各种银饰少不了的纹样和造型。苗族银饰中还有一种独特的饰物是响铃,不论是项圈还是挂牌、吊牌、围腰吊饰,都常常佩有响铃,这也是一种迁徙的遗风。在响铃声中,人们走过了一道道山水,前呼手应,永不失散。

  4.苗族银饰中可以透视出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最为缺乏的平等观念。苗族银饰产生于明代以后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明、清时代人们的衣着首饰都是有一定等级规则的。这从明朝末年的重要画家陈洪绶的《夔龙补衮图》中可以看出。画面共三个仕女,前面一个年事稍大的是穿着华丽的贵妇,另外两上年龄幼小,为宫女身份。贵妇的发髻之上还插有簪钗头饰,宫女的据打扮则一眼可见出差别。至了清朝,宫廷中上至皇太后,下至贵妇的正式官样服装的具体规定和配套的各种珠宝饰物,在《大清会典》图卷和《大清通礼》卷中都有记载,任何人不得逾越。但同样生活在明、清时代的苗族,在银饰的佩戴上却与服饰一样,无等级区分的。不论你是寨老,理老,土司、鼓藏头及其家属还是普通百姓,只要在一个社区生活,人人都可穿着佩戴一样的银饰。比如前文提到的黄平苗族姑娘出嫁时的盛装头饰,极其雍容华贵,但它却并非贵妇人的专有,那一带的苗家姑娘出嫁时都可佩戴。西江苗族姑娘出嫁时必须佩戴银角,如果家里没有,可以去向亲朋借用,人们都乐于相借。这也体现了古代苗族社会传承下来的原始平等的民族精神。

  5.苗族银饰具有一种展示性。汉族的首饰只是一种点缀,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愈更简化。大多数妇女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佩戴首饰,更少佩戴银饰。而苗族在过节或婚嫁等人生的重要时刻,都要把银饰佩戴起来盛装相配,而且是以多为美。苗族民谚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些人家在女儿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一年积一点,存放在专门的木箱里珍藏。等女儿长到十多岁了,在盛大节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就会装扮起来,向同胞们展示。西江苗族要在全套银饰备齐之后,才能制作银角,而在节日期间有无银角展示,则能折射出姑娘的社会地位,没有佩戴银角的姑娘,跳芦笙舞时只能排在佩戴银角者的后面。雷山丹江的苗族银花头围,要使佩戴者的整个额头都有银花环绕。施洞姑娘的一种藤形银饰圈常常戴得把嘴都遮掩了,耳环也挂三四只的,最重的一只就有4两。一件镂空的银衣由44枚银片缝缀在衣裳的前身后背。黄平的一副银凤冠重达2公斤多。从江西山的一副13件银排圈将近2公斤重。好些地方苗族女子全身的盛装银饰加起来有二三百两重。这是一种美的展示、力量的展示、财富的展示。这种展示导致了银饰艺术的交流,使得苗族的艺术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银饰艺术的不断繁荣。

  6.苗族银饰特别注重与服饰的搭配。节日里和人生重大喜庆日子里着盛装服饰,并搭配全套盛装银饰,有一种珠联璧合的效果,更显得雍容华贵,烘托了欢快热烈的节日喜庆气氛。日常生活中着便装服饰搭配便装银饰,这样方便、简洁、大方,便于日常劳作。西江和丹江的苗族便装,头饰只用一支焊有四粒小银珠的银簪,既作装饰也作固定发髻用。只要梳苗族发髻的以上两地女子,都必用这种银髻。还有围腰牌和围腰链,都不仅有装饰作用,还用于固定围腰。耳柱过去也配便装,但现在日常佩戴耳柱的年轻女子比较少。在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的施洞地区还有次盛装,于一些礼仪场合穿着,并搭配相应的银饰,这样既庄重得体,又方便行动。另外,在银饰自身的图案搭配上,一般讲究对称。例如背部银衣的银片,各种动物图样都是一边一只,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是左右对称的。但在发簪上,也常常有不对称的造型出现,这种不对称使银饰显得更加灵动、更加呈现出生命的自然状态。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族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少数民族的饰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还有各式各样的色彩和多种多样的饰品款式。不同的民族饰品同时也具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代表着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比如苗族的饰品以苗银为主做成帽子和各种饰品;瑶族的银饰大多表现在小的配件上面;藏族的饰品更加的古朴和神圣等等。

一、苗银是苗族财富的象征

在苗饰银饰是财富的标志。尤其是在节日或喜事的时候,整个苗寨就成了银的海洋,也正是因为这种现象形成了苗族独特的“银饰文化”。苗银饰品的做工十分精致,花样繁多。光是项圈和手镯就有几百种花样。苗银饰品有银角、银帽、银冠,带上这些是非常雍容华贵。而且苗家人喜欢动物,银饰上也有许多花、鸟动物的图案,这些图案代表着美好幸福的寓意。

二、瑶族戴的越多代表越有钱

瑶族的饰品大多以银饰为主,也有以黄金、铜、竹子、木材做的饰品。瑶族的饰品是以小配件为主,比如头钗、耳环、戒指、铃铛等等。不但女人会佩戴饰品,男士也会佩耳环、银牌等小饰品作为装饰。关于饰品的数量和长度也十分讲究,过山瑶的妇女胸口会戴8-16块刻有纹理的方形银牌,男子的衣服纽扣会用16对银质的扣子,而银链需要佩戴长条形;而排瑶男女需要佩戴大型的项圈。饰品戴的越多就代表着拥有越多的财富。

三、藏族带有神圣和野性

藏族的饰品的魅力主要是通过宝石和银饰等不同材质的物品组成。在藏族的饰品中找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饰品。藏族人特别重视饰品镶嵌的功能性,藏民们佩戴的藏刀和盒子都会镶嵌银饰。而且藏族饰品受宗教的影响带有很浓郁的佛教色彩。饰品当中的绿松石代表着净化;而各种颜色的的珊瑚和玛瑙代表着对宗教的信仰。

中华民族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文明文化,不同民族的饰品也各不相同,各俱特色,每一件佩饰都带有特别的寓意。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民族风格,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的多元化。

在古代,人类就对银有了认识,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西南亚一代的两河流域文明里便发现了有银制的器皿。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开采银矿,由于当时人们获得的白银产量很小,使得它的价值比金还贵。埃及王朝的法典还规定,银的价格为金的2倍,甚至一直到了17世纪,日本金、银的价值还是相等的。银最早用来做装饰品和餐具,后来才作为货币。白银在中国古代就是富贵的象征,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

正是由于银的历史悠久,质地贵重,并且光泽柔和明亮等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苗族的银饰举世闻名。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

最负盛名的银饰是台江、雷山两地的苗族女子盛装头饰雍容华贵,此地苗族少女节日所戴的银冠,银角和银凤雀,连小姑娘都头戴华丽的银冠。

最古老的银饰是雷山县达落村苗族少女佩载山字形头饰和柱式拧花项饰,传说这种装束同芦笙一样古老。

最重的银饰是雷山县西江地区的苗族姑娘银衣盛装时,全身前后和头上都缀以精美银饰品,同时佩戴链式项饰和龙骨项圈,胸佩银锁,衣后背满饰錾花银片、缀银链和银铃,全身银饰品重达10多公斤,十分华丽

佩戴银饰最多的是台江施洞苗族姑娘,全身披挂银饰,她们同时戴数个链式银项圈和片饰项圈,胸前戴重大银锁,手腕戴着几对不同样式的银手镯。她们是苗族中佩戴银饰最多的一支

我国少数民族居多,而且不同民族都有他们各自的文化习俗,而且在这背后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展示民族文化,而是经过了数千年甚至更久的年头淬炼而成的,而贵州的苗族就是其中一个,苗族女性经常佩戴着一些银饰品,非常美观,只不过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是由于“人走则财随”的这一说法。

首先就是和他们自古以来的迁徙历程离不开关系。这个过程对他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身上佩戴的银饰品的图案、形状等也都不断发生着变化,那么苗族人最一开始对于银饰可能还是没那么在意的,但是在迁移过程中,他们把银饰品当成了自己的文化信仰,甚至一种财富来看待,毕竟在行走过程中,总要有一些资产,否则自己怎么管理自己的衣食住行呢?由此苗族人开始了他们佩戴银饰的旅程,虽现实但也是真实的写照,到了今天,这种思想对他们来说也是根深蒂固了。

另外,他们身上佩戴的银饰品形状各有千秋,而且符号也有所不同,去市面上或者是网上查找的话,能看到众多款式,让自己挑花了眼。其实这也和他们的文化有关,苗族人自行走世间各个角落,导致族人非常崇拜自然,而且相信世间万物皆有灵,由此设计出了许多蝴蝶、枫树等形象,并且还有其他动物的图案,比如说龙,在他们心里也是神圣的存在。

女性通常佩戴的银饰都是发簪、项链、耳环和银衣片等,走动的时候身上也会作响,异常好听,只不过这门手艺随着时间的发展,很少有年轻人还愿意去学习了,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愿意在这门手艺里融入创新思想,渴望能让苗族银饰再次得到传承。

苗族是少数民族之一。苗族服饰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苗族的银饰特别多,有帽饰,耳环,手圈,腰带等等。那么苗族苗服的配饰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些配饰?

一、苗服的产生

苗族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学,但仅凭强烈的认同感,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二、苗服的配饰

苗服的配饰多为苗族银饰,一般家庭近年来都为新娘送银都要一二百两,还要制成头饰、项圈、手镯、戒指、耳环、扣链、银腰带、牙签、披肩等饰品,总之,“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成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三、苗族配饰的产生

银饰萌芽于苗族社会早期的巫术图腾活动之中,产生于汉代,成熟于唐代,丰富于明清两代,发展于现当代。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银饰成为族群的识别符号。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巫术器物,它又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植根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

苗族人对银饰如此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其精美,还认为银饰有驱邪和保值等功能。苗族人相信,带上银饰能够驱邪消灾获得健康平安;而银子作为天然货币,本身具有流通的价值。

苗族人口众多,分布区域广阔,服饰的区域性差异很大。仅从大的差异看,即可分为黔东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湘

中国奇特女子风情录 直通财富,一键直达 旅途权益,携手关注 旅途安全应急小手册 西型和海南型等五大类别480余种。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在女盛装中,银饰是必不可少的饰物。苗族银饰无论是品种、数量、造型风格,还是制作工艺,都在中国民族服饰中名列前茅。

苗族的银饰主要有银冠、银角、银梳、银耳环、耳柱、耳坠、项圈、项链、亚领、手镯、戒指等。这些银饰多为苗族银匠手工制作。结构上有对称式、均衡式、连接式和放射式等。工艺方法有铸炼、捶打、编结、刻花、雕纹等。图案多系龙凤花鸟等动植物纹样,其造型生动,玲珑精美。

银饰种类最多的当首推贵州黔东南地区;其次是湘西地区,西部的川、黔、滇较少。黔东南地区的革一式、施洞式、黄平式、西江式、大塘式服饰的银饰配件最多。就拿革一式为例;妇女全身银饰重约300余两。施洞式,妇女从头到脚有银饰30余件。苗族服饰不仅品种多,而且与服装一样,在各地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尤其是苗族银头饰更为一绝。

银冠帽

银冠帽是苗族支系革一式和黄平式必不可少的银饰之一。湖南湘西型凤凰松桃式也有银帽,但不普遍,只有极少数富有人家才必备,一般仅在“接龙”等重大仪式中才穿戴,故又称“接龙帽”。黄平式银帽由三层结构组成。里层叫帽窝,按人头大小用粗银丝或铁丝、竹条扎成框架,一般直径为24厘米左右;第二层称叶层,由方形银叶片造型为朵朵雷纹或图案组成,用银丝弹簧与帽窝相连;第三层为花层;用细如发丝的银丝做成弹簧柄,将百余朵用银箔做成的苦菜花、菜银花与叶层相连;柄长约3至4厘米,银花密布于帽的外层,犹如古代宫妃嫔娥戴的花冠。冠顶中央用银片做成表面看似鸟笼的齿形饰片,高16厘米;形若凤冠,压线字纹或涡漩纹图案。中间窗孔有一只神若踏枝的银凤鸟,凤鸟两侧插有二至四只形状不同的小银鸟。冠的正面,从上至下挂三块长短不一的银牌。上面的银牌长,至两眉梢为宜;银牌上的花纹是双凤朝阳;有的是两鸟中间嵌一圆镜;第二块银牌略长,至两鬓;银牌上的花纹是双龙戏珠或因花、鸟纹;第三块银牌最长,至两耳后与凤冠后的尾带相连。银牌上的花纹为圈花。三块银牌的宽度大致一样,均为一寸五左右。每块银牌下都缀有小银喇叭或银菱角,随着头部的转动;它们会发出悦耳的响声。银冠后有三层冠尾银带,形似凤的尾;外面一层冠尾银带有八片,可遮住银冠中的铁丝架中间一层冠尾银带有十二片,吊长或延至肩部,可遮住颈部;最里层的冠尾银带有五片,吊长可延长至腰部。三层冠尾带均沿冠后沿排列,组成凤尾;每片银带上刻有三个距离相当的“寿’形纹,以示长寿富贵。银冠帽净重在一公斤以下。革一式银冠帽基本与黄平银冠帽结构相似,只是花形为细杜鹃;帽沿以雕马银片装饰,帽顶另插银角。

水牛角银冠

银冠

凯里苗族盛装也以银饰为主。施洞的银冠是在高高的发髻上直插一银牛角。牛角用薄银片制成,其外形像双角。两角备雕一龙,头朝下向中;尾沿角尖上翘,中为一宝珠,为二龙戏珠状。两角间有十五片左右一指宽的银片,作放射状排列,好似那宝珠发出的光芒。银角是银饰中的,高可达0.8米,最宽可达1米,重约1公斤。通常装置在帽子上,并与其它银线、银牌配用。《清平县南》有“挽高髻,插银角” 之记载。发髻用银链缠绕,插上银牛角梳,梳背吊一排小银叶牌和银瓜子牌。脑门及后脑各用一棱形片勒住;银片上雕有蝶、龙、花.草等。银耳环、银项圈也是必备之饰物。姑娘出嫁时,所有银饰都为她终身占有,丈夫是无权处理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436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