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日本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杨贵妃当年并没有在安史之乱中被杀死。马嵬兵变,下级军官杀死了杨国忠,并逼迫唐玄宗赐死红颜祸水杨贵妃,玄宗不忍,遂找了一个和贵妃相似的宫女,缢死埋尸,谎称贵妃身故,暗地里派了心腹太监护送贵妃至山东菏泽一带,正好赶上一只日本遣唐使的船队回归日本,就达成遣唐使的船来到了日本。后续故事,我就知道不多了。
四种说法
杨贵妃命丧马帷驿,是史书上记载得明白无误的事。但是,对于杨贵妃的最后归宿,却有其他的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杨玉环死里逃生,削发为尼。唐玄宗从避居蜀地到返回长安,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等到要迁葬杨贵妃的时候,却看不到尸体的半分踪迹,说是“肌肤已坏,香囊仍在”。既然找不到她的尸体,就有可能死里逃生了。杨贵妃死里逃生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当时缢杀她的人有意或者是无意,让她气绝而未毙命。另一个是当时被缢杀的不是杨玉环,而是一位宫女。因为陈玄礼无缘近窥“娘娘”的玉容,辨不清杨贵妃的真正面目,很容易被蒙骗过去。杨贵妃出了马嵬坡后,换装隐逃南下,具体到了什么地方,后来终老何处,则又说不清了。想起杨玉环曾经做过女道士的经历,有人猜测她很可能隐匿于某个女道观。
第二种说法是杨玉环死于乱军之中。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李益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诗句,说明杨玉环死于乱刃。杜甫《哀江头》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血污”二字暗示非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有血的。然而刘禹锡《马嵬行》一诗却有如下诗句:“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说是吞全面死的。
第三种说法来自日本民间和学术界。这种说法认为,杨玉环逃亡日本,且说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仅是一个侍女。杨玉环被安排护送南逃,扬帆出海,经过海上的漂泊,最后远逃至山口县向津具半岛油谷町村。与此相呼应的是,日本当地的“二尊院”中还有杨贵妃的坟墓;大津郡的《郡志》上也有这样的记载:唐玄宗得知杨贵妃东渡扶桑,难舍旧情,派特使送来两尊佛像,并苦苦劝她回国,再享富贵。杨贵妃拔下一根玉簪答谢了玄宗,后在当地无疾而终,今日的“二尊院”即由此得名。
另据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中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这种说法更加离奇。
关于杨贵妃东渡到了日本,是最饶有趣味的一种说法。现在日本的山口县自称是杨贵妃的故里。有一位作家旅游经过那儿,发现那么一个偏僻的地方,路边都是杨贵妃商店、杨贵妃酒馆、杨贵妃宾馆等等之类。那儿的人声称杨贵妃在那儿还有后代,后代姓八木。作家问二尊院当时的长老,说杨贵妃在你们这儿埋着,有什么证据吗?长老拿出了两本书,说是二尊院五十五世长老慧学记录留下来的东西。上面讲:“天宝十五年七月,唐玄宗爱妃杨玉环乘空栌舟于久津唐渡口登岸,登岸后不久死去,里人相寄,葬于庙后。”又说:“六军既发,贵妃气息有所和缓,着人救之,造空栌舟,置数月粮食于舟内,放逐海中,任其漂流。”空栌舟是什么舟?就是没有橹的舟,没有船橹的舟,能从中国到日本吗?同时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渡了好几次,最后双目失明了,才渡过去。没橹的舟能渡过去,这有点神话了。
但二尊院的长老却说这不是神话,他建议作家到油谷町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唐渡口去看一看。据说,杨贵妃是在唐渡口登陆的。在唐渡口,作家看到了令她吃惊的一幕,海滩上遍布着中国的垃圾,还有韩国漂来的东西。据当地人说,这些是一股从中国来的海流带来的。杨贵妃是借助这股海流漂到这儿来的。谷町村这个小渔村是一个海流的回旋,所以在这里登陆了。
贵妃必死 那么,杨贵妃究竟是丧命马嵬驿,还是死里逃生去了别地?通过分析当时的形势,我们可以得出大致的结论。
前面已经说过,杨贵妃能死里逃生,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缢而不死,二是用掉包计。兵变首领陈玄礼无缘近窥“娘娘”的玉容,辨不清杨贵妃的真正面目,很容易被蒙骗过去。而且,陈玄礼强迫皇帝处死了杨贵妃,心里也非常胆怯。据史书记载,“六军将士闻杨贵妃死讯,即欢呼,陈玄礼免甲胃而拜”。因为杀杨贵妃实在有损于皇帝的尊严,是犯上,大不敬。在这种情况下,陈玄礼再去仔细验看杨贵妃遗体,应该是更大的不敬。所以,陈玄礼验明正身很有可能只是走了一下过场。
陈玄礼走了过场,并不意味着执行缢杀杨贵妃任务的内侍敢走过场。有人认为当时至少有三个人可以帮助杨贵妃逃过这一难:一是杨贵妃的前夫寿王李瑁,此人当时是调节唐玄宗和军队及各方面关系的主要人物。二是高力士,高力士和杨贵妃的关系更不必说,这个高力士设计杨贵妃先当女道士,再改嫁唐玄宗,从表面上看,他似乎不可能忍心把她勒死。三是杨贵妃的侄子杨暄。杨贵妃的其他几个侄子都被士兵杀死了,只有这个杨暄没死。杨暄的职务是鸿胪卿,相当于外交部长,危难之中侄儿救姑姑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所有的推测都忽略了兵变最重要的起因。须知当时的兵变是太子李亨一手策划的,他煽动士兵诛杀杨氏,矛头是指向玄宗的。也就是说,他有可能借诸士兵之手危及玄宗的人身安全。兵变发生后,玄宗亲自告谕军士,令各归本队,并加以慰劳。嘈杂的禁军队伍集于驿站之外,仍不散去,不时传来刀枪的撞击声。局势已经不是玄宗以及他的支持者所能控制的了,他们当时的惟一愿望是保证玄宗的人身安全,根本无法顾及到杨贵妃。
当玄宗犹豫不决,舍不得赐杨贵妃死时,和杨贵妃关系好的高力士却劝说玄宗接受陈玄礼的要求,“将士心安才能确保陛下的平安”,认为如果拒绝,后果将难以想像。在这种情况下,玄宗是没有心思和时间去想办法弄虚作假或掉包的,因为这是极端危险的。只有验明死尸之后,军士们的愤怒才会平息,才会继续拥护唐玄宗西奔人蜀。当时士兵的愤怒,如熊熊烈火,任何小手腕都会被认为是在欺骗他们,他们的怒火会更盛,可能会做出过激的行为。陈玄礼身为臣子,从道理上讲,不会仔细检查,但如果太子李亨想借此事做文章,挑动士兵们起哄要求仔细验身证明,如果缢死的不是杨贵妃本人,便以此为借口危及玄宗生命,这并不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救杨贵妃的行为都是拿玄宗的生命开玩笑,玄宗一方只能选择缢死杨贵妃。杨暄虽是杨贵妃的侄儿,也会以玄宗为重。杨贵妃的前夫李瑁也无可奈何,因为他这个调节玄宗与军队和各方面关系的人,只有在玄宗接受并真正实施了军队的要求才能顺利调节,以保证父皇的安全。杨贵妃作为牺牲品,就不得不死了。
就唐玄宗来说,杨国忠的被杀,尚可容忍,甚至还出来“慰劳”军士;而要杀杨贵妃,就非经过一番激烈的痛苦的思想斗争不可。他和高力士一样明白,“贵妃诚无罪”。贵妃深居内宫,不涉朝政,不是政治性人物;堂兄的种种专权误国的罪行,不能由她来承担。然而,在“众怒难犯”的情况下,要对被激怒了的局外人讲清这一切,又谈何容易!即使有谁出来解释,又怎么能获得谅解呢!可悲的是,没有一个人包括玄宗自己敢于辩护一下。外有将士们与陈玄礼的威迫,内有高力士与韦谔的劝说,唐玄宗只能作出赐贵妃死的决定。当天傍晚,杨贵妃的尸体被草草地埋葬在驿亭西一里左右的路旁土坡下。
当军士们的愤怒平息后,玄宗与陈玄礼等将士有一场谈话,其中只谈到杨国忠的被诛,一字不涉及杨贵妃之死,可见玄宗心中隐藏着多么难言的痛苦与悲哀!谈话结束,陈玄礼等“皆呼万岁”,再拜而出,此时此刻的唐玄宗绝不会有一丝喜悦的。有力量统治盛唐帝国达40多年的天子,竟没有能力保住一个爱妃的生命!
至德二年(757)九月,长安光复;十月,收复洛阳;十二月,玄宗在离开长安一年半以后又回到了兴庆宫。只不过他离开的时候是大唐天子,再次回来已经是太上皇了。地位的变化让玄宗十分失落,而杨贵妃的逝去则令他感伤不已。野史《开元天宝轶事》中记载了许多玄宗思念杨贵妃的故事。
至德二年收复西京,玄宗自成都回长安当了太上皇。他派人祭奠杨贵妃,后来想要改葬,李辅国等人不允许。玄宗便悄悄命人移葬到别处,当初埋杨贵妃的时候用紫褥裹着,移葬的时候肌肤都寻不见了,胸前的锦香囊还在。中官葬完后将锦香囊献给玄宗,玄宗藏在袖子里。他又令画工描绘杨贵妃的图像,朝夕看着叹息。
玄宗住在南内,夜深的时候登上勤政楼凭栏南望,忽然听见里坊中隐隐有歌声,回头对高力士说:“难道是梨园旧人吗?明日为我找来。”第二天,高力士果然找到了这些旧日的梨园弟子。杨贵妃的侍者红桃也在,她唱杨贵妮所制的《凉州》词,玄宗吹玉笛为之伴曲。唱曲完毕相视掩泣。至德年间玄宗又一次来到华清宫,从官嫔御都不是旧人。玄宗在望京楼下命张野狐奏《雨霖铃》曲,曲子演奏到一半他四顾凄凉,不觉泪流满面。左右见了也十分伤感。 有个叫杨通的道士从蜀地来,知道上皇因想念杨贵妃而不能释怀,就对玄宗推荐方士李少君。李少君竭其术寻找杨贵妃的灵魂没有找到,他出天界、入地府也都找不见。又在四虚上下寻找,到了东海的边际,登上蓬莱山,忽见最高山上有许多楼阁。到了西厢下朝东的门口,门匾上写着“玉妃太真院”。他上前拍打门环,有梳着双鬟的童女出来开门,方士还没有来得及说话,童女又进去了。不久一个穿碧衣的侍女出来问李少君从什么地方来,李少君说是天子的使者。碧衣侍女说:“玉妃刚睡下,请稍待一会儿。”
过了一个时辰,碧衣侍女将李少君请进去,杨贵妃戴着金莲,穿着紫绡,身上佩红玉,脚上穿凤鞋,左右侍女七八人。杨贵妃问皇帝怎么样,又问天宝十四年以后的事。李少君一一叙说。杨贵妃悯然无言,她命碧衣侍女取来一个金钗钿合,折成两半,一半交给李少君说:“为我谢太上皇,将这件东西交给他。”李少君要走的时候跪在地上说:“请妃子告诉臣当时的一件秘事,否则陛下恐怕不信臣所说的。”杨贵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慢慢地说:“在天宝十年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的夜里,皇上仰天感叹织女事,密相誓心说‘愿世世为夫妇’。说完了执手各自呜咽。这件事只有君王一个人知道。”又悲伤地说:“叫由此一念,犯了私欲之罪,恐怕不能再住在这里,又要堕落下界,希望与他再结来生缘。”李少君说:“太上皇也不久于人间,希望妃子自爱,不要这样自寻苦楚。”
李少君回来回奏玄宗,玄宗震悼不已。移入大内甘露殿后每天悲悼杨贵妃。他玩紫玉笛,吹了几声便有双鹤飞下庭院,徘徊良久才离开。玄宗命人准备沐浴的东西,并说:“假如我就枕,你们不要惊醒我。”他睡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当然,玄宗离世并不是完全因为思念杨贵妃所致。从乾元三年被逼迁往西内太极宫之后,玄宗就失去了往日在兴庆宫的自由,每日只靠观看宫人扫除庭院、修剪草木来打发时光。不久,高力士被削职除名,流放到距京师3000里外的巫洲。旧日的宫人都不得留左右,玄宗在与外界隔绝的西内之中,完全成为孤家寡人。风云一生的玄宗在政治生命终结后,精神郁闷,百无聊赖,身体也迅速垮掉。上元三年(762)四月初五,78岁的太上皇玄宗在西内太极宫神龙殿驾崩。
玉石的地位在我国一直是至高无上的,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喜欢佩戴玉石制品,以求平安好运。关于戴玉的典故也是有孔子的“君子如玉”、杨贵妃口含小玉鱼儿消暑等。
01、女娲补天散落“千样玛瑙万种玉”
关于上古时期女娲补天的这个传统故事,也是衍生了很多相关传说,在文学小说之中,女娲补天之后剩余的这些石头变成了孙悟空、贾宝玉、石矶娘娘等各种人物,也有传说那些补天石化成了玛瑙石还有各类玉石,所以玉石蕴含着非常神奇的功效,佩戴玉佩、玉手镯、玉吊坠等物品,均有辟邪、转运、养生、聚财等功效。
02、孔子言:君子如玉。玉石代表着君子之风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非常推崇玉石,他随身佩戴玉石来警醒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内心所思,以求自身的品格和道德修养能够更上一层楼,最终达到完美无瑕的玉石一般。
由于孔子的影响,古代的文人和各类知识分子,特别喜欢佩戴玉石,他们坚守着“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的原则,来严格的要求自我。因此,这些君子也获得了很多称赞,“陌上颜如玉,公子世无双”就是对他们的最高褒奖。
03、杨贵妃利用玉石消暑、静心
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可谓是人尽皆知,唐玄宗为了博美人欢心,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杨贵妃想吃荔枝,他就下令用最高等级的千里加急运送荔枝,杨贵妃夏天酷暑难耐,他就让杨贵妃口含小玉鱼儿消暑。
一个小玉鱼儿不够清凉,唐玄宗就为她找来玉床、玉枕、玉镯、玉挂件等一系列玉石制品,让她在炎热夏季也可以享受透心凉的快感,这些玉石不仅可以消暑,还可以静心、养生,深受杨贵妃的喜欢,民间的人也就效仿佩戴玉石制品,大家买不起昂贵的玉床,买个玉手镯总是可以的,并且玉石收藏价值高,质地坚硬,还可以当个传家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