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你可能说的是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
这两种矿物肉眼识别起来难度较大,颜色、条痕都相似。鉴别方法如下:
1、硬度差别不大,但辉石比角闪石稍硬一点,仔细一点、反复做多次试验也能区别。
2、最大区别在于解理。
角闪石和辉石都是短柱状矿物,发育两组解理,两组解理相交情况只有在短柱的横截面上才能看到。因为是中等解理,所以肉眼也不好区分,只能在显微镜下看,而且看有两组解理的颗粒。
角闪石的两组解理相交120多度,辉石两组解理相交大约是直角,非常清晰。
总结一下:如何鉴别呢?一是看硬度,二是磨制成薄片在显微镜下看解理
常见岩浆岩的描述实例
0 1
橄榄岩类
(1)手标本观察(标本号:Ia131;产地:张家口)
岩石呈暗深绿色-墨绿色,多具不等粒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是橄榄石、辉石,次要矿物为角闪石,副矿物为磁铁矿。
橄榄石:橄榄绿色,自形粒状,粒度1~4mm,含量55%。
辉石:灰绿色、翠绿色,短柱状,自形-半自形结构,粒度2~3mm,含量39%。
角闪石:灰绿色,长柱状,自形结构,粒度2~3mm,含量5%。
磁铁矿:黑色,立方体等。
岩石局部具有蛇纹石化,呈不均匀斑块状。
定名:根据岩石组合和结构特征,定名为深绿色辉石橄榄岩。
(2)薄片描述
岩石具不等粒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主要矿物为橄榄石和辉石,次要矿物为角闪石,副矿物为尖晶石、磁铁矿。
橄榄石:无色,正高突起,最高干涉色Ⅲ级绿,平行消光,自形粒状,粒度1~35mm,裂理发育,二轴晶2V(N g )=88°。沿裂理有蛇纹石化现象,蛇纹石中散乱分布的粉尘状磁铁矿,为橄榄石在蛇纹石化过程中析离的产物,橄榄石属镁橄榄石,含量55%~65%。橄榄石间呈线状接触,紧密嵌面,少数橄榄石具辉石反应边结构。
辉石包括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二者含量的比例在不同薄片中相差较大。
斜方辉石:无色、微粉色,自形粒状,呈短柱状-柱粒状,粒度2~25mm。具弱多色性,正高突起,具{110}完全解理,夹角近90°,最高干涉色Ⅰ级黄,平行消光,二轴晶2V(N g )=84°,主要为顽火辉石,含量约21%。
单斜辉石:无色,自形粒状,呈短柱状-柱粒状,粒度2~25mm。正高突起,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Ⅱ级蓝,斜消光,消光角41°左右,主要为普通辉石,含量约20%。
角闪石:绿色,具明显的多色性,呈柱状-长柱状,粒度3~35mm。正中突起,最高干涉色Ⅱ级蓝,含量3%左右。
铬尖晶石:蓝绿色,呈自形-半自形,呈菱形,均质体。
磁铁矿:不透明,呈自形立方体,或不规则他形。
次生矿物:蛇纹石,少量,分布在橄榄石颗粒间及裂隙中,无色,低突起,Ⅰ级灰白。
岩石具粒状镶嵌结构,少量辉石部分包含橄榄石,具反应边结构,自形尖晶石、粒状磁铁矿被橄榄石、辉石所包裹,因此,其结晶顺序为:尖晶石→磁铁矿→橄榄石→顽火辉石→普通辉石→角闪石。
岩石经受透闪石化及轻微蛇纹石化。透闪石化发育说明岩浆演化进入晚期,交代溶液的成分是富Si和Ca的。
定名:统计薄片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换算成100%,按相对含量并投影。
即定名为弱蛇纹石化中粒二辉橄榄岩。
0 2
辉长岩类
(1)手标本描述(标本号:Ib111)
岩石新鲜面深灰色,风化面暗褐色。中粒辉长结构,颗粒均匀,颗粒直径2~5mm。
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辉石和斜长石,次要矿物为橄榄石和黑云母。
辉石:呈绿黑色,呈近于短柱状的颗粒,有时可见解理,含量40%。
斜长石:呈长板状,白色至灰色,玻璃光泽,含量约50%。
橄榄石:呈黄绿色、暗绿色,断口油脂光泽,含量7%。
黑云母:呈黑褐色,片状,具珍珠光泽,含量3%左右。
定名:深灰色中粒含橄榄石辉长岩。
(2)薄片描述
岩石中主要矿物是辉石、斜长石,次要矿物为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副矿物为磁铁矿、磷灰石等,具辉长结构。
辉石:短柱状,半自形,粒径2~3mm,单偏光下微带淡绿或淡褐**调。两组完全解理,夹角近90°,柱状切面见一组解理,最高干涉色Ⅱ级绿,N g ∧c=38°~44°,具简单双晶及聚片双晶,部分辉石内部具席列构造,含量40%。按消光角判断为普通辉石(N g ∧c>43°)及透辉石(N g ∧c=38°~40°)。
紫苏辉石:他形-半自形粒状-短柱状,具多色性,N g —淡绿色,N p —淡玫瑰红,可见两组正交解理,二轴晶(-),短柱状面平行消光,最高干涉色I级橙红,含量5%。
斜长石:半自形,板柱状,大小为2~37mm,无色透明,正低突起,具完全解理,聚片双晶发育,用卡钠联晶法测得长石牌号An≈56,为拉长石,含量45%。
橄榄石:他形粒状,正高突起,有不规则裂纹,最高干涉色Ⅲ级蓝绿,部分与辉石构成反应边结构,含量5%。
黑云母:片状,一组完全解理,多色性及吸收性强,N g —绿褐色,N p —淡**,平行消光,最高干涉色II级红,含量3%。
角闪石:绿黄-褐绿,多色性明显,两组完全解理,夹角56°,含量1%。
磁铁矿:黑色,不透明,正方形,可呈现包裹体出现,含量少许。
磷灰石:无色透明,正中突起,干涉色Ⅰ级灰,可呈包裹体,含量少许。
结构特征:半自形中粒等粒结构,平均粒径2~3m。普通辉石与斜长石粒径近等,同为半自形,含量相近,构成典型的辉长结构,局部具反应边结构,辉石构成了橄榄石的反应边,显微均一构造。
矿物生成顺序:橄榄石→紫苏辉石→单斜辉石与拉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磷灰石-磁铁矿。
岩石定名:深灰色中粒含橄榄石辉长岩。
0 3
辉绿岩
(1)手标本描述(标本号:Ib211)
岩石呈暗绿色,辉绿结构,颗粒直径1~4mm。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辉石、斜长石,次要矿物为角闪石,副矿物为磁铁矿。
辉石:呈绿黑色,呈他形粒状的颗粒,有时可见解理,粒径1~3mm,含量45%。
斜长石:灰白色至蓝灰色,自形长板状,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粒径2~4mm,含量约50%。
角闪石:呈黑绿色,长柱状,玻璃光泽,粒径1~2mm,含量5%
岩石具有弱的钠黝帘石化,使岩石呈暗绿色。
定名:暗绿色辉绿岩。
(2)薄片描述
岩石中主要矿物为辉石、斜长石,次要矿物为角闪石,副矿物为磁铁矿、磷灰石等。具辉绿结构。
斜长石:无色透明,自形板状,粒径2~5mm,正低突起,具完全解理,有聚片双晶、卡钠复合双晶。局部斜长石周围被蚀变为绿帘石、绿泥石等矿物组合,含量55%。
普通辉石:无色,他形粒状,粒径1~3mm,两组完全解理,夹角近90°,最高干涉色II级蓝,消光角N g ∧c=40°,沿解理缝或周围具绿泥石化,含量30%。
透辉石:无色,他形粒状,粒径1~3mm,两组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II级黄,消光角N g ∧c=38°,含量10%。
橄榄石:他形粒状,正高突起,有不规则裂纹,最高干涉色Ⅲ级蓝绿,部分与辉石构成反应边结构,含量1%。
角闪石:绿黄-褐绿,多色性明显,两组完全解理,含量3%。
磁铁矿:黑色,不透明,自形粒状,含量少许。
磷灰石:无色透明,正中突起,干涉色Ⅰ级灰,可呈包裹体,含量少许。
斜长石结晶较好,呈自形状,辉石结构较差,呈他形粒状,表现了辉绿结构特征。岩石具有弱的蚀变,主要为斜长石的钠黝帘石化和辉石的绿泥石化。根据矿物的特征分析,岩石的结晶顺序为:橄榄石→斜长石→普通辉石→透辉石→角闪石→磷灰石和磁铁矿,之后为绿泥石等蚀变矿物。
定名:根据结构特征和矿物组合及含量,综合命名为:暗绿色辉绿岩。
0 4
玄武岩类
(1)手标本描述(标本号:Ib331)
岩石呈灰黑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基质为隐晶质。
橄榄石:已蚀变为伊丁石,呈褐红色,他形粒状,粒度05~2mm,不规则分布在岩石之中,含量5%左右。
辉石:呈蓝绿色,他形粒状的颗粒,粒径1~2mm,部分已绿泥石化,含量6%。
斜长石:灰白色,半自形长板状,玻璃光泽,粒径1~3mm,含量约15%。
基质:为灰黑色,隐晶质,成分肉眼不易区别,含量74%左右。
定名:灰黑色伊丁石玄武岩。
(2)薄片描述
岩石具斑状结构,基质具间隐间粒结构,斑晶主要为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基质主要由斜长石、辉石等矿物和隐晶质物质组成,次生矿物为伊丁石、绿泥石。
橄榄石:他形粒状,粒度05~3mm,正高突起,最高干涉色Ⅲ级蓝绿,橄榄石蚀变强烈,沿裂理发生伊丁石化,仅有部分残留,大部分颗粒均已伊丁石化,并在伊丁石外围形成铁质边缘,含量10%。
普通辉石:无色,他形粒状,粒径06~2mm,两组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II级绿,沿解理缝或周围具弱绿泥石化,含量10%。
斜长石:无色透明,自形板状,粒径11~3mm,正低突起,具完全解理,有聚片双晶、卡钠复合双晶,具有不均匀的钠黝帘石化,含量15%。
基质:普通辉石粒径002~02mm,含量20%;斜长石粒径01~03mm,含量35%。岩中斜长石呈自形板状,杂乱分布,之中充填有他形粒状辉石和显微隐晶质物质,后者含量10%左右。组成间隐间粒结构。
岩石次生变化明显,主要为橄榄石的伊丁石化、斜长石的钠黝帘石化和辉石的绿泥石化。根据矿物的特征分析,岩石的结晶顺序为:橄榄石→斜长石→辉石→磁铁矿,之后为绿泥石绿帘石、伊丁石等蚀变矿物。
定名:根据结构特征和矿物组合及含量,综合命名为:灰黑色伊丁石玄武岩。
0 5
闪长岩类
(1)手标本描述(标本号:Ic111)
岩石呈灰白色。具细粒结构,斑杂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角闪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石英。
角闪石:黑绿色,长柱状,硬度大于小刀,粒径1~3mm,含量35%左右。
斜长石:灰白色,板状、粒状,粒径1~2mm,有时见解理,含量60%左右。
石英:无色,粒状,断口油脂光泽,硬度大于小刀,粒径2mm左右,含量2%。
黑云母:黑褐色,片状,硬度小于小刀,含量3%左右。常包含辉石或形成反应边结构。
岩石中局部暗色矿物富集,黑云母及角闪石富集,呈团块状分布不均匀。
定名:灰白色闪长岩
(2)薄片描述
岩石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主要矿物为长石、角闪石,次要矿物为石英、黑云母,副矿物为磷灰石、磁铁矿、榍石。
斜长石:无色,自形板状,粒状,粒径05~2mm,部分风化后显浑浊板柱状,一组解理正低突起,干涉色Ⅰ级灰,斜消光,N p ∧a=8°,具聚片双晶、卡钠复合双晶,环带状构造常见,主要为中长石,含量65%。
角闪石:黄绿,强多色性,N g —深绿色,N m —黄绿色,N p —淡绿色,长条状,横切面六边形及菱形、自形,两组完全解理,夹角56°,粒径07~22mm,正中突起,最高干涉色Ⅱ级蓝,平行消光、斜消光,N g ∧c=18°,含量20%。
石英:透明洁净,他形粒状,粒径02~1mm,无解理,正低突起,干涉色Ⅰ级灰白,含量6%。
黑云母:不规则片状,分布角闪石边部,与石英共生,吸收性明显,N g 、N m —深褐色,N p —淡褐色,极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Ⅱ级绿,含量4%。
磷灰石:无色透明,细粒自形,无解理,正中突起,平行消光,干涉色Ⅰ级灰,粒径01mm,含量少许。
榍石:褐色,粒状,正极高突起,粒径01mm,高级白干涉色,含量少许。
磁铁矿:粒状,黑色不透明,含量少许。
根据矿物之间的关系和结晶程度分析,矿物结晶顺序为:角闪石→斜长石→磷灰石→榍石→黑云母→石英→磁铁矿。
定名:根据矿物间的相对含量,结合手标本特征,定名为灰白色细粒闪长岩。
0 6
闪长玢岩
(1)手标本描述(标本号:Ic232)
岩石呈黄褐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角闪石,基质为隐晶质或微晶质。
斜长石:呈灰白色,宽板状,自形-半自形,由单晶或聚斑组成,粒度3~5mm,含量20%左右。
角闪石:呈灰黑色,长柱状,粒度3~4mm,含量10%左右。
基质:黄褐色,隐晶质、微晶质,瓷状断口,含量70%左右。
定名:据岩石的长石的聚斑结构和斑晶成分及基质特征,初步定名为黄褐色安山玢岩。
(2)薄片描述
岩石具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或微晶质。斑晶主要由斜长石及角闪石组成,基质由长石等微晶和隐晶质物质组成,具隐晶质-微晶结构。
斜长石:中部较浑浊,边部较新鲜,由3~5个长石晶体组成聚斑,聚斑边缘由长石晶体形态呈锯齿状,单个晶体呈自形板状。正低突起,粒度2~5mm,干涉色Ⅰ级灰,具卡钠复合双晶,有时具环带构造,中部由绢云母、高岭土等蚀变矿物组成,含量30%左右。
角闪石:自形-他形长柱状,粒度3~4mm。黄褐色,多色性强,N g —黄褐色,N p —淡**,含量8%左右。
基质主要由微晶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粒径01~015mm,斜长石及角闪石杂乱分布,在角闪石和斜长石之间分布少量的隐晶质物质,含量62%。
岩石蚀变主要为斜长石的绢云母化、高岭土化,以及岩石的碳酸盐化,形成方解石细脉或局部出现方解石颗粒。
定名:根据岩石的结构特征及矿物组合,定名为黄褐色闪长玢岩。
0 7
安山岩类
(1)手标本描述(标本号:Ic312)
岩石呈灰紫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角闪石。
斜长石:呈灰白色,宽板状,自形,具有明显的两个粒级,粒度1~2mm和3~5mm,较细小的长石呈交织结构,含量13%左右。
角闪石:呈灰黑色,长柱状,粒度3~5mm,含量7%左右。
基质:紫红色,隐晶质,致密,瓷状断口,含量80%左右。
定名:据岩石的结构和斑晶成分,初步定名为灰紫色角闪石安山岩。
(2)薄片描述
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具熔蚀、暗化边结构,斑晶主要为由斜长石及角闪石组成,含量20%;基质由长石和隐晶质玻璃质物质组成,具玻晶交织结构,即安山结构。
斜长石:表明浑浊,半自形板状,可见熔蚀现象。正低突起,粒度1~5mm,干涉色Ⅰ级灰,卡钠复合双晶,以⊥[010]晶带最大消光角法测得N p ′∧(010)=33°,斜长石牌号An=52,为拉长石。蚀变较强,表面分布绢云母、高岭土、碳酸盐矿物等,含量12%左右。
角闪石:自形-他形长柱状,粒径2~4mm。黄褐色,多色性强,N g —黄褐色,N p —淡**,Z∧N g =15°,边缘多具暗化边,部分颗粒熔蚀较强,成港湾状边缘,含量8%左右。
基质主要为大致平行排列的斜长石微晶及其间充填的玻璃质,构成安山结构,含量约80%。斜长石为板条状,粒径015~02mm,蚀变轻微,正低突起,以微晶法测得N p ′∧a=5°,An35,为中长石,斜长石微晶近定向排列,含量约30%。隐晶质基质,分布于微晶斜长石之间,原岩为玻璃质,大部分已脱玻化成为隐晶质集合体。另外岩石分布有少量暗红色赤铁矿,含量45%左右。
岩石蚀变主要为斜长石的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及碳酸盐化,以及斑晶的溶蚀和暗化边特征。
定名:根据岩石呈紫红色、斑状结构,基质具安山结构,矿物成分主要为角闪石、斜长石,属中性岩类,定名为紫红色角闪安山岩。
0 8
花岗岩类
(1)手标本描述(标本号:If111)
岩石呈浅肉红色,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是石英、钾长石、斜长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副矿物为磁铁矿。
石英:无色、略发暗的白色,油脂光泽,他形粒状,不规则粒状,无解理,硬度大于小刀,粒径2~4mm,含量25%左右。
钾长石:浅肉红色,板状,具完全解理,解理面具玻璃光泽,对光晃动可见卡式双晶,硬度大于小刀,粒度3~8mm,含量50%左右。
斜长石:灰白色,板状,解理面具玻璃光泽,对光晃动可见聚片双晶,小刀难刻划,粒度2~3mm,含量15%。
黑云母:深黑褐色,聚片柱状,用小刀易揭成薄片,珍珠光泽,有弹性,粒度1~25mm,含量9%。
磁铁矿:黑色,立方体,含量1%左右。
定名:根据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组合矿物,结合结构特征,初步定名为浅褐色中粗粒不等粒黑云母花岗岩。
(2)薄片描述
具中粗粒花岗结构。主要矿物是钾长石、斜长石、石英;次要矿物为黑云母;副矿物为磷灰石、锆石、磁铁矿等。
钾长石:无色透明,半自形粒状,粒径25~60mm,表面常风化成高岭土,负低突起,干涉色Ⅰ级灰,具格子状双晶者为微斜长石,具条纹构造者为条纹长石,局部可见长石的出溶现象,呈现出文象结构。含量48%。
斜长石:无色,自形板状,粒度1~25mm,以正突起为主,干涉色Ⅰ级灰,两组完全解理,可见卡钠复合双晶、钠长石双晶。斜长石牌号An5~20,为更长石。含量20%。
石英:无色透明,洁净,他形粒状,粒度2~4mm,无解理,干涉色Ⅰ级灰,正低突起,含量23%。
黑云母:黄褐色,片状,粒度12~25mm,一组完全解理,多色性极强,干涉色被本色覆盖,平行消光,含量7%。
磷灰石:无色,自形六方柱状,正中突起,干涉色Ⅰ级灰,含量少许。
锆石:无色,自形粒状,正高突起,干涉色Ⅲ级红,含量少许。
磁铁矿:不透明,立方体,含量少许。
定名:岩石具中细粒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黑云母较自形,但因被熔蚀而使晶形不完整,更长石呈半自形柱粒状,微斜长石和石英呈他形不规则粒状。主要矿物成分的统计含量及换算:Q(石英)=25%;A(碱性长石-微斜长石)=53%;P(斜长石-更长石)=22%,Q+A+P=100%。在QAP图中投影在3a区,即正长花岗岩。结合结构(中细粒花岗结构)和次要矿物(黑云母含量7%),定名为浅褐色中细粒黑云母正长花岗岩。
0 9
花岗闪长岩
(1)手标本描述(标本号:Ia131)
岩石呈浅灰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角闪石。
石英:无色,粒状,粒度1~2mm,局部聚集成3~4mm的聚晶状,含量约为20%。
斜长石:主要为酸性或中性斜长石,灰白色,板状、粒状,粒度3~5mm,见解理面,玻璃光泽,含量45%。
钾长石:灰白色,板状,粒度2~5mm,含量小于20%。
黑云母:黑色,片状,解理发育,含量10%左右。
角闪石:黑色、墨绿色,柱状,粒度3~5mm,解理面呈玻璃光泽,含量5%。
定名:据岩石中含斜长石和暗色矿物比一般花岗岩多,颜色稍深,呈灰绿色或暗灰色等特征,定名为浅灰色中粒花岗闪长岩。
(2)薄片描述
岩石具半自形中粒结构,矿物粒度在2~3mm之间,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次要矿物为黑云母、角闪石;副矿物为榍石、磷灰石、磁铁矿等。
斜长石:半自形长板状,粒度2~4mm,正低突起、干涉色Ⅰ级灰、负延性,聚片双晶和环带结构发育,可见蠕虫结构,用垂直[010]晶带最大消光角法测得N p ′∧(010)=13°,为An=30的更中长石,含量45%。钾长石:半自形-他形,粒度2~4mm,个别颗粒较粗大,可达85mm,具条纹构造,正条纹,较规则,为条纹长石,少量具格子状双晶为微斜长石,含量20%。
石英:干净透明,不规则他形粒状,粒度1~2mm,部分颗粒具波状消光,含量20%。
黑云母:半自形、片状,深褐-浅**,多色性明显,一组极完全解理,含量10%左右。
角闪石:半自形-自形,柱状,深绿-黄绿色,多色性明显,含量5%。
榍石:多呈晶形完好的菱形或信封状晶体,极正高突起,干涉色高级白,含量少许。
磷灰石:自形,六方柱状,横切面正六边形,全消光,纵切面长条状,干涉色Ⅰ级灰,平行消光,含量少许。
磁铁矿:不规则状,不透明,含量少许。
次生变化不明显,仅在斜长石中有微弱的绢云母化。
定名:据岩石以斜长石为主,石英20%左右,暗色矿物较高等特征,定名为浅灰色中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10
流纹岩类
(1)手标本描述(标本号:If312)
岩石呈紫红色,斑状结构,基质隐晶-玻璃质结构,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斑晶成分为石英、正长石、透长石。
石英:为不规则浑圆粒状,无色,粒度1~2mm,油脂光泽,贝壳状断口,含量约10%。
正长石:为灰白色,自形板状,玻璃光泽,两组解理发育,粒度2~3mm,含量约5%。
透长石:为自形粒状,无色透明,玻璃光泽,可见解理,粒度1~25mm,含量约8%。
基质为浅紫色,隐晶质或玻璃质,由粉红和白色条带相间分布,具有拉长的气孔和斑晶的定向排列,局部见杏仁构造。
定名:紫红色流纹岩。
(2)薄片描述
具斑状结构,斑晶为透长石、正长石和石英,基质由红褐色玻璃质,以及石英和长石的微晶集合体组成,玻璃质结构、微晶结构,流纹状构造。
石英:无色透明,洁净,自形-半自形粒状,粒度05~22mm,负低突起,无解理,干涉色Ⅰ级灰白,常被溶蚀成港湾状,含量15%。
透长石:无色透明,表明干净,多呈正方形、长方形,自形粒状,粒度05~15mm,一组解理,干涉色Ⅰ级灰,具有卡式双晶,有时可见溶蚀现象形成的圆滑不规则港湾状,含量10%。
正长石:无色透明,表面可见高岭土化,多呈板状,自形粒状,粒度1~2mm,一组解理,干涉色Ⅰ级灰,具有卡式双晶及巴温诺双晶,含量10%。
基质由玻璃质和微晶条纹组成。玻璃质,浅红褐色,均质体全消光;微晶条纹由石英、长石微晶组成,粒度01~025mm。另外基质中可见磁铁矿微晶和气孔构造等特征,基质含量65%。
岩石蚀变较弱,仅见正长石的高岭土化,斑状结构,气孔构造、流纹构造,并出现高温矿物,基质具玻璃质,反映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定名:紫红色流纹
岩浆岩,特别是其中的花岗岩类岩石,不仅分布广泛,而且与绝大多数的金属矿床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
在岩浆岩中,除了超基性岩之外,长石矿物几乎是所有其余岩浆岩不可缺少和唯一主要的矿物成分。尤其是斜长石类,由于它们广泛的并按自己成分的变化 ( Ca 与 Na 含量比例的变化) ,而有规律性地出现在酸性到基性岩浆岩中,因而就成了鉴定岩浆岩 ( 包括肉眼和镜下) 唯一重要的标志了。所以,在野外能用肉眼熟练而又迅速地鉴别长石类矿物,对解决在野外一向甚感困难的岩石定名问题,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
鉴于上述,作者欲在这篇短文里,介绍几种在野外用肉眼或放大镜鉴别长石的简便方法。仅供在野外工作的同志们参考。
1 钾长石类与斜长石类的鉴别
在野外用肉眼或放大镜鉴别钾长石与斜长石类矿物可根据以下几个标志:
( 1) 根据双晶构造: 这个方法是基于双晶解理面上的肉眼观察,一般比较准确而可靠。其方法是拿一块要进行鉴定的标本,在日光照射下缓慢地向各个不同方向倾斜,当到某一定角度时 ( 即当观察到从长石晶体上反射出来的光线时) ,便可以看到所要鉴定的矿物呈条状的程度不等地发光。则该面就是双晶解理面。在这个面上,假如有两个以上的明暗程度不同的光亮带,而且这些光亮带彼此间的界线是笔直的,则不论其颜色如何,都应是斜长石类长石 ( 图 1) 。如果仅仅有两个光亮程度不同的条带 ( 图 2) ,而且二者之间的界线是弯曲的,则该矿物应是钾长石类长石———正长石。
图 1 斜长石双晶解理面 ( 示意图)
图 2 钾长石双晶解理面 ( 示意图)
图 3 斜长石的环带构造
图 4 钾长石的巴文诺双晶解理面
另外在偶然难得的机会中,尚可见到长石具环带构造(图3)及横切面上的以笔直的对角线为分界的两个近直角三角形之光亮程度不同的双晶解理面时,则前者为斜长石(最可能为中长石),后者为钾长石(并多为正长石)(图4)。
( 2) 根据解理断口面( По поверхностн спайных изломов) : 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解理断口面时,常常会见到两种不同的情况。其一,断口面呈微细的直的或不规则的叶片状,并且较浑浊和无光泽。其二,断口面粗糙,呈参差状或贝壳状,并往往有较强的珍珠或玻璃光泽 ( 在有次生变化的情况下例外) 。前者是斜长石类的特征,而后者则是钾长石类的特征。
( 3) 根据颜色: 钾长石类长石通常是 ( 不全是) 肉红色、浅灰褐色、浅褐色或褐灰色。而斜长石类长石几乎经常是白色,灰色,灰白色,浅绿灰色。长石的颜色特征,虽不总是绝对可靠的,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有上述规律性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区分钾长石类与斜长石类长石颜色仍不失为一个比较有效的特征标志。特别是当在同一标本上,上述两种颜色的长石同时存在时: 肉红色者是钾长石类长石,而灰白色者是斜长石类长石。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规律已屡见不鲜了。
( 4) 根据形状: 斜长石类比钾长石类有较好的半自形或自形晶,因此斜长石类多呈柱状或长板状,而钾长石类则多为他形柱状。特别是在同一岩石中,这个规律性就更一目了然了。
( 5) 根据共生矿物: 除了在绝无仅有的场合下之外,钾长石类长石密切地与石英,其次是酸性斜长石,白云母和黑云母共生。当然有时在正长闪长岩等岩石中也有钾长石 ( 特别是正长石) 和角闪石、中长石等矿物共生的情况,但这毕竟是不常见的情况。斜长石类长石不仅可以与上述矿物共生,而且经常与角闪石、辉石等主要岩浆岩造岩矿物共生。
( 6) 根据次生变化: 钾长石类在发生次生变化时几乎总是被粘土质点覆盖着,即列文生一列星格所谓的 “泥化作用”的结果,很少或不可能生成绢云母,血斜长石类长石在发生次生变化时,主要是被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交代而覆盖着。这种现象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时,从颜色等特点上是可以觉察的。
2斜长石类长石之间的区别
由于斜长石类长石是NaAlSi3O8和CaAl2Si2O8因含Na和Ca的比例不同而构成的类质同相混合物。因此,即便是在显微镜下区别斜长石类长石也并不容易。在要求精度不高的场合下,根据下列标志尚可用肉眼对斜长石类长石进行粗略的区分。
( 1) 根据相对的自形程度。一般越偏于基性斜长石相对自形程度越好。同时越是基性,斜长石晶体越长,即长∶宽之值越大。这是因为酸性斜长石的 C 轴比基性斜长石的 C轴短的缘故。
( 2) 根据共生矿物。根据鲍文反应系列可知,基性斜长石经常与辉石共生,中性斜长石则与角闪石共生,而酸性斜长石则与钠更长石共生。因此,知道了岩石中的暗色矿物,就不难知道斜长石的最可能的属性了。
( 3) 根据次生变化。因为矿物所发生的次生变化与其化学成分有密切关系,因而在斜长石中的次生变化几乎总有这样一个规律性: 即较酸性的斜长石多被绢云母,其次是绿泥石交代; 而较基性的斜长石多次生为绿帘石、黝帘石、方解石等富含钙质的次生矿物集合体。正因为如此,当在有次生变化的斜长石上加一滴 1∶ 10HCl 时,常常可以看到发泡 ( 很轻微) 或听到沙沙声。因此,这就很容易与较酸性的斜长石区别了。当然,在进行这个实验时,尚须考虑到岩石的碳酸盐化等许多其他条件。
总而言之,当在野外以肉眼鉴别长石时,如能灵活地、综合地应用上述方法,再考虑岩石所处的具体的地质环境及其他因素,基本上是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