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品种

珊瑚品种,第1张

珊瑚:主要由碳酸钙组成,颜色多为白色。 蓝珊瑚:广泛分布在印度洋以及太平洋。 黑珊瑚:是柳珊瑚中比较特殊的品种。 红珊瑚:一种由珊瑚虫堆积而成的珊瑚品种。 金珊瑚:属于生长在太平洋海域的宝石珊瑚品种。

珊瑚有哪些品种

1、白珊瑚

白珊瑚是常见的珊瑚品种,其与红珊瑚一样,主要由碳酸钙组成,颜色为白色、灰色、乳白色或者瓷白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通常摆放在水中作观赏用。

2、蓝珊瑚

蓝珊瑚又名苍珊瑚,是苍珊瑚目下的唯一一种珊瑚,其外形硕大,骨骼由霰石所组成,个体直径在1毫米,具有宽阔的胃腔,而且蓝珊瑚广泛分布在印度洋以及太平洋。

3、黑珊瑚

黑珊瑚又名海 铁树 ,是柳珊瑚中比较特殊的品种,其原产于红海中部、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南海,颜色为褐黑色,横切面具有收缩状的树轮结构。

4、红珊瑚

红珊瑚是一种由珊瑚虫堆积而成的珊瑚品种,其生长速度缓慢,而且损伤后无法再生,此外红珊瑚目前只分布在中国台湾海峡、日本海峡以及波罗的海。

5、金珊瑚

金珊瑚为八方珊瑚亚纲、金树珊瑚科动物,是生长在太平洋海域的宝石珊瑚品种之一,其颜色为金**或者褐**,并带有晕彩与变彩等特殊光学现象。

一、红珊瑚种类:

1、死珊瑚,已完全停止生长,受侵害的程度重,蛀洞多。

2、倒珊瑚,已基本停止生长,受侵害的程度尚小

3、活珊瑚,此类珊瑚可在海底继续生长,表面有薄膜,磨光后光彩夺目、精美异常,是红珊瑚中最为名贵者。

二、红珊瑚介绍:

红珊瑚又称贵珊瑚,它们的骨骼呈红色或粉红色或白色,能长时间保存,常会用来制作珠宝。红珊瑚非常珍贵,其中有4种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Ⅲ中。

目前大陆、台湾、香港间的个人携带或贸易皆需申办CITES证书。目前台湾珊瑚渔船采捕之珊瑚以宝石珊瑚为限。珊瑚渔船限由宜兰县南方澳渔港、澎湖县马公第三渔港或高雄市旗津渔港进出。珊瑚渔船采获珊瑚之交易,应于苏澳区渔会以拍卖、议价、标价或投标方式公开为之。

扩展资料

1、死珊瑚:指打捞时早已死去的珊瑚。这种珊瑚因死后长期浸泡于海水之中,受海水的侵蚀,不仅失掉了滋润的油脂性,以致质干,出现锈蚀斑,光泽和韧性也都减弱,而且还会受到蚕食珊瑚的生物的侵害,留下众多的虫孔。所以,是质次的珊瑚料。

2、活珊瑚:珊瑚是一种腔肠动物,自然是活的,但宝石学中所述的活珊瑚是指打捞时仍活着的珊瑚。因此打捞出来后,表面有生物组织,骨髓富含油质,所以加工后,光泽明亮,质地致密,韧性也较好,可制作较高档的饰品。

-红珊瑚

-死珊瑚

-活珊瑚

  珊瑚在腔肠动物中是个统称,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珑透剔而来自海产的,珊瑚是重要的有机宝石之一,人们就冠以“珊瑚(coral)”,凡“红色者”,统统称之“红珊瑚”。珊瑚通常包括软珊瑚、柳珊瑚、红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苍珊瑚和笙珊瑚等。有人误把体软的海鳃类(Pennatulacea)和群体海葵(Zoantharian)也误称为“珊瑚”珊瑚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名叫“珊瑚虫”。在白色幼虫阶段便自动固定在先辈珊瑚的石灰质遗骨堆上。珊瑚的化学成分主要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体形式存在,成分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形态多呈树枝状,上面有纵条纹。每个单体珊瑚横断面有同心圆状和放射状条纹。颜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蓝色和黑色。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红色、橙红色。红色是由于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铁而形成的,黑色是由于含有有机质。具有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不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48-166。硬度35-4,密度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较低,为134g/cm3。性脆。遇盐酸强烈起泡。无荧光。

  珊瑚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

  古罗马人认为珊瑚具有防止灾祸、给人智慧、止血和驱热的功能。它与佛教的关系密切,印度和中国西藏的佛教徒视红色珊瑚是如来佛的化身,他们把珊瑚作为祭佛的吉祥物,多用来做佛珠,或用于装饰神像,是极受珍视的首饰宝石品种。

  一般珊瑚水螅体的剖面图

  刺胞动物门(Cnidaria)珊瑚虫纲(Anthozoa)海生无脊椎动物。特点为具有石灰质、角质或革质的内骨骼或外骨骼。珊瑚一词也指这些动物的骨骼,尤其是石灰质者。

  石珊瑚(石珊瑚目〔Madreporaria或Scleractinia〕)约有1,000种;黑珊瑚和刺珊瑚(角珊瑚目〔Antipatharia〕)约100种;柳珊瑚(或角珊瑚,柳珊瑚目〔Gorgonacea〕)约1,200种;而蓝珊瑚(蓝珊瑚目〔Coenothecalia〕)仅存一种。

  珊瑚虫只有水螅型的个体,成中空的圆柱形,下端附著在物体的表面上,顶端有口,围以一圈或多圈触手。触手用以收集食物,可做石珊瑚(Diploria属)一定程度的伸展,上有特化的细胞(刺细胞),刺细胞受刺激时翻出刺丝囊,以刺丝麻痹猎物。

  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产生,经口排入海水中。受精通常发生于海水中,有时亦发生于胃循环腔内。通常受精仅发生于来自不同个体的卵和精子之间。受精卵发育为覆以纤毛的浮浪幼虫,能游动。数日至数周后固著于固体的表面上发育成水螅体。亦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后不与原来的水螅体分离。新芽不断形成并生长,于是繁衍成群体。新的水螅体生长发育时,其下方的老水螅体死亡,但骨骼仍留在群体上。

  软珊瑚、柳珊瑚及蓝珊瑚为群体生活。群体中的每个水螅体各有8条触手,胃循环腔内有8个隔膜,其中6个隔膜的纤毛用以将水流引入胃循环腔,另两个隔膜的纤毛用以将水流引出胃循环腔。骨骼为内骨骼。软珊瑚分布广泛,其骨骼由互相分离的含钙骨针组成。一些种类呈盘状,另一些有指状的突出物(如海鸡冠属〔Alcyonium〕的种类,俗称死人指)。角珊瑚在热带浅海中数量丰富,外形呈带状或分枝状,长度可达3公尺(10呎)。角珊瑚包括所谓贵珊瑚(亦称红珊瑚、玫瑰珊瑚),可用作饰物,其中常见的种类有地中海的赤珊瑚(Corallium rubrum)。蓝珊瑚(Heliopora coerula, 深绿苍珊瑚)见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石珊瑚形成的珊瑚礁上,形成直径可达2公尺的块状。

  石珊瑚是最为蓝珊瑚(Heliopora属人熟知、分布最广泛的种类,单体或群体生活。与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样,隔膜数为6或6的倍数,触手较简单而不呈羽状。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与有亲缘关系的海葵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有外骨骼。石珊瑚见于所有海洋,从潮带到6,000公尺(约20,000呎)深处。营群体生活的种类,其水螅体直径1�6�530公釐(004�6�512吋)。大多数活体石珊瑚为浅**、淡褐色或橄榄色,依生活在珊瑚上的藻类而定。但其骨骼恒为白色。最大的营单体生活的石珊瑚为一种石芝属(Fungia)动物,直径可达25公分(10吋)左右。

  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状,包住水螅体,其成分几乎纯为碳酸钙。其生长率取决于年龄、食物供应、水温以及种类的不同。环状珊瑚岛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速率平均每年约05�6�528公分。常见的石珊瑚种类包括瑙珊瑚、蘑菇珊瑚、星珊瑚和鹿角珊瑚等,均以其形态命名。

  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状、羽状、树状或形如瓶刷,分布于地中海、西印度群岛以及巴拿马沿岸海域。

  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空气中一种使珊瑚易死的成分,出现在一些珊瑚区 ,因此,全球珊瑚种类及数量急剧减少。

  珊瑚目录

  简介

  珊瑚的基本结构

  珊瑚在腔肠动物门中的分类

  珊瑚礁

  石珊瑚的生态特点

  造礁石珊瑚的常见科属

  药材

  同名词条

  珊瑚之人物篇

  珊瑚的保养

  珊瑚颂

  珊瑚之人物篇

  珊瑚的保养

  珊瑚颂

  [编辑本段]简介

  珊瑚在腔肠动物中是个统称,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珑透剔而来自海产的,珊瑚是重要的有机宝石之一,人们就冠以“珊瑚(coral)”,凡“红色者”,统统称之“红珊瑚”。珊瑚通常包括软珊瑚、柳珊瑚、红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苍珊瑚和笙珊瑚等。有人误把体软的海鳃类(Pennatulacea)和群体海葵(Zoantharian)也误称为“珊瑚”珊瑚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名叫“珊瑚虫”。在白色幼虫阶段便自动固定在先辈珊瑚的石灰质遗骨堆上。珊瑚的化学成分主要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体形式存在,成分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形态多呈树枝状,上面有纵条纹。每个单体珊瑚横断面有同心圆状和放射状条纹。颜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蓝色和黑色。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红色、橙红色。红色是由于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铁而形成的,黑色是由于含有有机质。具有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不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48-166。硬度35-4,密度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较低,为134g/cm3。性脆。遇盐酸强烈起泡。无荧光。

  珊瑚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

  古罗马人认为珊瑚具有防止灾祸、给人智慧、止血和驱热的功能。它与佛教的关系密切,印度和中国西藏的佛教徒视红色珊瑚是如来佛的化身,他们把珊瑚作为祭佛的吉祥物,多用来做佛珠,或用于装饰神像,是极受珍视的首饰宝石品种。

  一般珊瑚水螅体的剖面图

  刺胞动物门(Cnidaria)珊瑚虫纲(Anthozoa)海生无脊椎动物。特点为具有石灰质、角质或革质的内骨骼或外骨骼。珊瑚一词也指这些动物的骨骼,尤其是石灰质者。

  石珊瑚(石珊瑚目〔Madreporaria或Scleractinia〕)约有1,000种;黑珊瑚和刺珊瑚(角珊瑚目〔Antipatharia〕)约100种;柳珊瑚(或角珊瑚,柳珊瑚目〔Gorgonacea〕)约1,200种;而蓝珊瑚(蓝珊瑚目〔Coenothecalia〕)仅存一种。

  珊瑚虫只有水螅型的个体,成中空的圆柱形,下端附著在物体的表面上,顶端有口,围以一圈或多圈触手。触手用以收集食物,可做石珊瑚(Diploria属)一定程度的伸展,上有特化的细胞(刺细胞),刺细胞受刺激时翻出刺丝囊,以刺丝麻痹猎物。

  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产生,经口排入海水中。受精通常发生于海水中,有时亦发生于胃循环腔内。通常受精仅发生于来自不同个体的卵和精子之间。受精卵发育为覆以纤毛的浮浪幼虫,能游动。数日至数周后固著于固体的表面上发育成水螅体。亦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后不与原来的水螅体分离。新芽不断形成并生长,于是繁衍成群体。新的水螅体生长发育时,其下方的老水螅体死亡,但骨骼仍留在群体上。

  软珊瑚、柳珊瑚及蓝珊瑚为群体生活。群体中的每个水螅体各有8条触手,胃循环腔内有8个隔膜,其中6个隔膜的纤毛用以将水流引入胃循环腔,另两个隔膜的纤毛用以将水流引出胃循环腔。骨骼为内骨骼。软珊瑚分布广泛,其骨骼由互相分离的含钙骨针组成。一些种类呈盘状,另一些有指状的突出物(如海鸡冠属〔Alcyonium〕的种类,俗称死人指)。角珊瑚在热带浅海中数量丰富,外形呈带状或分枝状,长度可达3公尺(10呎)。角珊瑚包括所谓贵珊瑚(亦称红珊瑚、玫瑰珊瑚),可用作饰物,其中常见的种类有地中海的赤珊瑚(Corallium rubrum)。蓝珊瑚(Heliopora coerula, 深绿苍珊瑚)见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石珊瑚形成的珊瑚礁上,形成直径可达2公尺的块状。

  石珊瑚是最为蓝珊瑚(Heliopora属人熟知、分布最广泛的种类,单体或群体生活。与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样,隔膜数为6或6的倍数,触手较简单而不呈羽状。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与有亲缘关系的海葵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有外骨骼。石珊瑚见于所有海洋,从潮带到6,000公尺(约20,000呎)深处。营群体生活的种类,其水螅体直径1∼30公厘(004∼12吋)。大多数活体石珊瑚为浅**、淡褐色或橄榄色,依生活在珊瑚上的藻类而定。但其骨骼恒为白色。最大的营单体生活的石珊瑚为一种石芝属(Fungia)动物,直径可达25公分(10吋)左右。

  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状,包住水螅体,其成分几乎纯为碳酸钙。其生长率取决于年龄、食物供应、水温以及种类的不同。环状珊瑚岛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速率平均每年约05∼28公分。常见的石珊瑚种类包括瑙珊瑚、蘑菇珊瑚、星珊瑚和鹿角珊瑚等,均以其形态命名。

  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状、羽状、树状或形如瓶刷,分布于地中海、西印度群岛以及巴拿马沿岸海域。

  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空气中一种使珊瑚易死的成分,出现在一些珊瑚区 ,因此,全球珊瑚种类及数量急剧减少。

  [编辑本段]珊瑚的基本结构

  珊瑚的身体由2个胚层组成:位于外面的细胞层称外胚层;里面的细胞层称内胚层。内外两胚层之间有很薄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这类动物无头与躯干之分,没有神经中枢,只有弥散神经系统。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整个动物体都有反应。其生活方式为自由漂浮或固着底层栖息地。现生的珊瑚,生活在海洋中。

  [编辑本段]珊瑚在腔肠动物门中的分类

  珊瑚纲(Anthozoa)

  珊瑚纲是腔肠动物门最大的一个纲, 全部海产。

  全部是水螅型的单体或群体动物,生活史中没有水母型世代。珊瑚纲的水螅型结构较水螅纲复杂, 身体为两辐射对称。

  常见种类如红珊瑚(Corallium rubrum )、细指海葵(Metridium )、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

  已知腔肠动物门约有9000余种,通常分成3个纲,即水螅虫纲(Hydrozoa),约2700种;钵水母纲(Scyphozoa),只有200余种;而珊瑚虫纲(Anthozoa)有 6100多种。

  珊瑚在腔肠动物中是个统称,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珑透剔而来自海产的,人们就冠以“珊瑚(coral)”,凡“红色者”,统统称之“红珊瑚”。珊瑚通常包括软珊瑚、柳珊瑚、红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苍珊瑚和笙珊瑚等。有人误把体软的海鳃类(Pennatulacea)和群体海葵(Zoantharian)也误称为“珊瑚”。

  [编辑本段]珊瑚礁

  珊瑚礁的主体是由珊瑚虫组成的。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由于珊瑚虫具有附着性,许多珊瑚礁的底部常常会附着大量的珊瑚虫。

  珊瑚是非生物,属刺胞动物门,当中也包括水母、水螅、软珊瑚、海葵等动物。珊瑚由很多珊瑚虫造成。每一珊瑚虫都有一个中空而底部密封的柱型身体,它的肠腔与四周的珊瑚虫连接,而位于身体中央的口部,四周长满触手我们通常把珊瑚分为石珊瑚,八放珊瑚及水螅珊瑚,它们有不同的形态特征。除了生物学分类外,我们亦可按生态功能,把珊瑚分为两大组。那些有共生藻(即虫黄藻) 的珊瑚称为可造礁珊瑚,而那些没有共生藻的则称为不可造礁珊瑚。

  [编辑本段]石珊瑚的生态特点

  珊瑚

  根据石珊瑚生长的生态环境和特点(表2),又可分为造礁石珊瑚;非造礁石珊瑚(或深水石珊瑚)2类。

  石珊瑚中的深水石珊瑚,顾名思义它们栖息在深海。已知栖息最深的记录是在阿留申海沟6296~6328m处发现阿留申对称菌杯珊瑚(Fungiacyathus symmetricus aleuticus)。深水石珊瑚一般以单体为主,少数群体,且个体小,色泽单调。用拖网、采泥器在海洋不同深度的海底都可以采到。

  石珊瑚中的浅水石珊瑚分布在浅水区,一般从水表层到水深40m处,个别种类分布可深达60m。绝大多数是群体。在热带海区生长繁盛。它们在水中生活时色彩鲜艳,五光十色,把热带海滨点缀得分外耀眼,故浅水石珊瑚区有海底花园的美称。

  在热带或亚热带区的印度-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加勒比海区都有浅水石珊瑚生长。但是由于地理障碍(巴拿马地峡在600万年前已形成)这两个海区的浅水石珊瑚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区系。

  事实也证明两个海区的石珊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有显著的差别。已知印度-太平洋区系石珊瑚有86个属1000余种(亦有人说是500种、800种),而大西洋-加勒比海区系有26个属68种(或25属50余种)。

  浅水石珊瑚正常生长的海水盐度为27~42‰,而且要求水质清洁,又需坚硬底质。在河口,由于大陆径流奔泻入海,携带大量陆源性沉积物质,因而不宜浅水石珊瑚生长。所以,要在河口寻找浅水石珊瑚是徒劳的。

  [编辑本段]造礁石珊瑚的常见科属

  造礁石珊瑚的鉴定主要根据其骨骼的外形,无性生殖的方式及骨骼表面的形貌,珊瑚体隔片发育的轮数,隔片的大小及其附属装饰结构、轴柱的有无等特征来分类定种,而现代生存的石珊瑚科以上的分类阶元则是根据骨骼的微细结构确定它们的归宿(需切片、磨片、镜检)。所以石珊瑚高阶元的分类及其演化是诸家百说。本文采用Veron根据现代石珊瑚的形态分类、动物地理学,结合古生物学修正了Wells的六放(射)珊瑚演化系统。现得知我国的造礁石珊瑚有14科54属174种,现只介绍4个科。

  1、杯形珊瑚科Pocilloporidag 群体分枝,珊瑚群体呈笙形或融合形,珊瑚杯径0.5~2mm,群体由外触手芽形成,很少超过二轮隔片,甚至退化无隔片。轴柱针状或无。常见的有柱形珊瑚属Stylophora、排孔珊瑚属Seriatopora和杯形珊瑚属Pocillopora。在海南岛有杯形珊瑚属,珊瑚杯小,杯径小于lmm,隔片发育不全,或退化成刺状,或无。轴柱无或稍突起,珊瑚骼固实,在海南岛民间称为“海花”。常见的种类有鹿角杯形珊瑚P.damicornis和疣状杯形珊瑚P.verru-cosa等。在广东、广西沿岸找不到杯形珊瑚。

  2、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外触手芽形成块状、叶状或分枝状群体。珊瑚体笙状,直径一般小于2mm,有围鞘。共骨表面有刺或槽。无轴柱或轴柱小、弱。该科常见有鹿角珊瑚属Acrop- ora、蔷薇珊瑚属Montipora和星孔珊瑚属As- treopora。

  21 鹿角珊瑚属 群体分枝状,有些分枝吻合,极少数短分枝块状或皮壳状。在分枝或小枝顶端有一个大的轴珊瑚体(axial corallite)和众多的辐射珊瑚体(radial corallites)。辐射珊瑚体有管形、鼻形、管鼻形、唇形、半斜口管形等,这是区分种的特点之一。围鞘网状或假珊瑚肋(pseudo-costate)状,无轴柱,该属是印度- 太平洋区系中的优势属,种类和数量最多,而且随环境的变异也最大。如粗野鹿角珊瑚A.humilis在流急风大的环境,群体基部皮壳甚大,分枝矮而粗壮;在浪小较稳定的环境,分枝发育充分,长笋似挺拔有力。美丽鹿角珊瑚A.formosa是印度- 太平洋区的优势种。

  22 蔷薇珊瑚属 群体块状、叶状、多枝状或皮壳状。珊瑚杯小,直径小于1mm,无轴珊瑚体,壁多孔,无轴柱。共骨网状,状饰有多种形状竖立的小骨刺。该属在珊瑚礁中较为普通,在礁平台潮间带区指状蔷薇珊瑚 Montipora digitata是优势种。常见的还有叶状蔷薇珊瑚M.foliosa等。

  3、菌珊瑚科 Agariciidae群体由内外触手芽形成,壁是合隔桁壁(synapticulothecate),有孔或无孔。轴柱由小梁组成,圆形或长形;有些属无轴柱。该科常见的属有牡丹珊瑚属Pavona和厚丝珊瑚属Pachyseris。

  31 牡丹珊瑚属 群体由圆、凹的边缘芽形成。呈水平板状、波纹单面状、皮壳状、柱状或两面叶状群体。隔生珊瑚肋(septocostae)形成脊塍(colline),由合隔桁(synapticulae)相联或不联。轴柱由扁平小梁突起或无。该属常见的有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叶状牡丹珊瑚P.frondifera 和易变牡丹珊瑚P.varians。

  32 厚丝珊瑚属 群体叶状或不规划块状,叶状群体由隔片珊瑚肋形成的脊塍长而与边缘相平行;块状群体脊塍长短不一。该属常见有皱纹厚丝珊瑚P.rugosa。

  4、石芝珊瑚科Fungiidae 群体或单体,幼体时有一附着柄,成体时游离自由生活,圆盘形或长卵形。群体单口道或多口道。合隔桁壁。隔片多,幼片期隔片透明。珊瑚肋连续或断续成刺状突起。小梁组成轴柱或不发育。隔片齿和背刺的类型是定种的重要特征。该科常见的属有石芝珊瑚属Fungia、圆饼珊瑚属Cycloseris、双裂珊瑚属Diaseris、石叶珊瑚属Lithophyllon、多叶珊瑚属 Polyphyllia、绕石珊瑚属 Herpolitha、帽状珊瑚属Halomitra、履形珊瑚属Sandalolitha和足柄珊瑚属Podabacia等。石芝珊瑚属为单体,盘形或椭圆形,平或凸,随幼体所在环境而变化。成体体壁有孔。珊瑚肋绝大部分蜕减成背刺,隔片无孔。隔片边缘齿和背刺是分类的重要特征。生活大部分为**,少数边缘有一圈玫瑰红色。常见有石芝珊瑚F.fungites,刺石芝珊瑚F.echinata等。

  5、造礁石珊瑚是海洋中的濒危动物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 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ed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附录 Ⅰ、Ⅱ中明确指出石珊瑚目的所有种都属二级濒危野生动物。1997年是国际珊瑚礁年,号召全人类保护濒临严重退化的珊瑚礁,珊瑚礁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使蓝色荒漠中的绿洲变成了真正的荒漠。据“九七全球珊瑚礁考察”证实全球范围的珊瑚礁普遍遭受到破坏,其中95%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他们呼吁救救珊瑚礁。恢复珊瑚礁破坏了的生态系统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因为现代珊瑚礁的骨干(或框架)是造礁石珊瑚,首先是造礁石珊瑚的死亡。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也就是造礁石珊瑚群落的繁盛发育、生长。为此,为了人类自己,为了子孙后代,应该自觉爱护自然,保护造礁石珊瑚的物种。严格禁止卖买、贸易,通过各级政府立法,加大力度保护造礁石珊瑚,使造礁石珊瑚能持续发展,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供人类持续利用。

  珊瑚是由海中一种腔肠动物所分泌的石灰质壳堆积而成,这种腔肠动物被称为珊瑚虫。珊瑚的形状似树枝,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不透明或微透明,质地细腻,油脂状。珊瑚产于温暖的海洋地区,主要产地有两个:一是从日本到台湾一线;一是地中海沿岸地带。珊瑚的硬度类似青金石,性脆易断裂,有红、粉红、白、黑等色,以红色为上品,红珊瑚红艳如火,古代称“火树”。红珊瑚多数生活在100米以下深海处。我国台湾及厦门附近海域有出产,色彩呈粉红,肢体较小。世界闻名的红珊瑚产地是地中海和大西洋深海海底。红珊瑚主要用于首饰制品(制成项链。戒指或别针等),大者用于雕刻人物、花乌等工艺品。目前我国市场上所见红珊瑚,主要从日本进口,货源紧缺,价格昂贵。

  珊瑚属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它们体态玲珑,色泽鲜艳非常好看。珊瑚是由许多 珊瑚虫(水螅体)聚合生长的一种群体生物(但有少数珊瑚为单一水螅体)。生活 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中的珊瑚,称为造礁珊瑚,或浅水珊瑚;另一种生活在深海中, 是非造礁珊瑚。若依其骨骼特性又可分为石珊瑚及软珊瑚类。石珊瑚类具分泌碳酸 钙形成坚硬群体的能力,绝大部分为造礁珊瑚;软珊瑚不分泌大量的钙质骨骼,但代之以钙质骨针束支撑身体。

  珊瑚的生殖可分为无性及有性生殖。至于生长季节, 一般认为排放精卵的时机和光线强弱、温度高低、月亮盈亏、潮汐等环境因子有关,由于珊瑚的种类太多,而每种的生殖季节皆不大相同,所以并没有固定的生殖季节。

  [编辑本段]药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666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