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的驱使,会攒动人性。人性趋利,而古玩收藏又属于暴利行业,所以收藏行里便会生出很多幺蛾子,而造假做旧就是这些幺蛾子中最大的一只。就古玉造假而言,造假者无非是通过还原古人的制玉技艺、利用现代科技假造沁色等手法来实现。关于沁色造假我们已将讲过,所以在此不多赘述。今天我们就从还原古人制玉技艺即工痕方面来讲解。
商代玉器上的玄鸟工痕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制水平是不断提高的,而且这种提升速度已经远远的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甩在身后。所以要想对古玉进行鉴定光是从真品标本器入手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造伪者的角度去思考,从伪造品的身上去寻找伪造者留在伪造品身上的造假痕迹,了解伪造品制作工具的一些特性。很显然现有的伪造技术已经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更具挑战性的难题。从客观实际出发,古玉收藏的市场行情、造伪原料的价格,都是影响仿品成批生产的关键因素。所以要想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并不是简单的依靠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就能够搞定的,因为诸君须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阳刻神人面纹 商代
首先,要想了解古玉的工痕就必须了解玉石的硬度,毋庸置疑,玉是一种坚硬的矿石。要想将大自然中不规则的玉石变成规则的玉器,即使在切割、琢磨的电动工具如此发达的现代也是一件耗时费工的事情,而那些生活在5000多年前的原始先民又是如何攻克这道难题的呢?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在天然矿物中软玉具有仅次于黑金刚石的极高韧性,因此旧石器时代的打制技术(打制很难制作出规则的器形),新石器时期的磨制技术(因为玉石的韧性高、强度大,磨制简单的玉斧之类的东西倒有可能,但是要磨制带孔道和阴刻线的玉器的话不太可能)都不适合玉器的制作。所以切割就成为了玉器加工的充要条件。于是一种古老的切割技术便被发明了,它就是——砂绳切割。砂绳切割这种制玉工艺直到距今4000年前后才逐渐被锯片切割技术所取代。
商代玉器工痕
在对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进行细致分析后,学者发现不少玉器上都留有非常明显的切割痕迹。出土的大量良渚玉器就证明良渚文化时期的先民们已经能够很熟练的运用切割技术了。那么,我们就需要知道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先民们是如何将这些坚硬的玉器进行切割的呢?其切割痕又有哪些表现形式呢?关于良渚玉器的制作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先民们为了降低玉料的硬度会将玉料投入火中烧灼后淬水。经过火烧淬水的玉料虽然会降低硬度,但是切割这种玉料依旧是个难题。在未成形的玉器和切割下来的玉料我们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先民们是线切割和锯切割的方式来切割玉料。
良渚玉器线刻痕
那么,什么是线切割呢?首先线切割对于古人制玉是至关重要的步骤,因为线切割是制玉工艺的第一道工序,亦称之为“解玉”,这种解玉方式先会把玉料按照玉器成品的需要,划分成不同的形状。再根据事先的划分以绳子为载体,在绳子加上解玉砂和水,然后反复的用砂绳在玉器上来回摩擦,利用解玉砂的硬度大于玉料硬度的原理来切割玉料和加工玉器。锯切割是用片状的石器和竹片配合解玉砂做直线切割,用于玉器的开料和剖面。
文化期玉璋参差处细图
在了解了这种数千年前最原始的制玉工艺后,我们要从材料利用史来看,古玉工艺的两种方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以解玉砂为主要的解玉工具,利用解玉砂的硬度大于玉料的原理,来回反复的长年累月的琢磨玉器);其二为近代电动工具工艺及沙袋、沙箱抛光工艺(这种工艺我心很多人都有见过,所以在此我不想做过多的解释)。
文化期玉璋参差处细图
从上文中两种制玉工艺方法的年代划分我们可以看出,在长达八千年的制玉史中制玉工具,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清朝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没有实质性的进步的。因为从考古发掘可知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通过我们类似于良渚文化时期解玉的方法进行制玉了。
这种原始先民们制玉工艺的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原始时期制作的玉器,其工痕在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观察时其粗细不均,呈较顺畅的细凹线,也会有杂乱无章的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通过工痕或者观察玉器表面使用痕迹的鉴定方法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望大家在放大镜下多观察标本实物,多比较)。后来虽然在战国铁器发明后这种制玉技术有所改进,但是制玉的工艺依旧无法逃脱原始手工解玉的牢笼,这种改进现象表现为战国后期的玉器穿孔较以前规整,孔口崩裂硼碴现象减少。
汉代玉鸟 阴刻线
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玉器制作工具、碾琢工艺也会不断的演进。所以历代碾琢工艺各有特点,大量出土和传世玉器上较为清晰地展现出了不同时期工艺痕迹的时代特征。正确把握历代玉器的制作风格和工艺痕迹特点对于古玉的断代与辨伪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接下来我们就讲一种特别常见的制玉工痕“拉丝工”!
明清玉器中典型的“拉丝工”
首先,“拉丝工”是古代玉器制作中一种以软性线具为主要工具进行拉切镂空或切割的技法的俗称(类似于上文中讲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线割法)。关于“拉丝工”在清人所著《玉作图》中有十二幅图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凡玉片宜作透花者,则先以金刚钻将玉片钻透圆孔后以弯弓并钢丝一条,用时则解钢丝一头,随将丝头穿过玉孔,复将结好丝头于弓头上,然后用浸水沙顺花样以搜之,如木作弯锯搜花一样。”
明清玉器中典型的“拉丝工”
文中的“弯弓”,又称“搜弓”,是古代镂雕的重要工具。其状如弓,以金属丝线为弦,利用弓型器的弹性势能将丝线拉的绷直,丝线也因此在切割方面变得锋利。弓型器的一端可以解系,镂雕时,将玉固定住,用手握住弓的一端反复拉锯。所以镂雕制作多选用片状玉料。其制作过程大致如下,先按构图设计,然后沿设计好的纹图边缘,反复拉动弓型器,在弓型器的丝线与玉器接触的地方往往会撒上解玉砂,在反复拉动时丝线会带动解玉砂进行切割和镂空。因此拉丝工有两种工艺痕迹存在,一为钻孔,另一为切割痕。在拉丝工首末两端和造型转角之处,多呈“U”形,孔壁有深浅不一、间隔不等的不规则螺纹。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 阴刻线工痕
在说完古代制玉的方法与工痕之后,我们来讲一下现代仿的工痕。现代仿的有以下特点:首先现代的这些仿造的工痕都是用高速均匀运转的合金钢钻进行的,利用高速运转的钻头对需要镂空的部位进行钻磨镂空。这样做会使钻头镂空部位边角多圆钝,缺少力度感,不及老玉的雕刻风格犀利,其痕迹很规则,间隔几乎相等,之间过渡线条很锐利、不自然,让人很不舒服。并且经高速运转工具镂空后的截面多呈锯齿状,痕迹较古玉粗且深。
汉代青白玉猪握
先秦时期玉鹿
总之,古玉工痕的鉴定需要研究者仔细的去品鉴。在其学习工程中没有任何捷径,只能通过一点一滴的悟才能慢慢成长!
这个应该不是马,是鹿。童子献寿。很吉祥的图案。
最后一张上看,料子很细润,有淡淡的包浆,也是有年头的玩意了。无沁有包浆,单纯包浆上感觉应该是清中时期。宋代玉雕童子的下巴较短,雕刻得非常细致,后脑较大,手脚细小,这个雕刻不符合宋时童子人物特点。
这样的玩意御窑还是看玉质,这件玉质算是很好了,价格应该在小5左右合理。毕竟雕工差了一点。
不过上述是看图说话,说错勿怪。
一、西周玉器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用料和制作简况
周王朝建立初期,史学上称为西周。其时中国奴隶社会已进入第三王朝,都城在今陕西地区,名镐京,与此同时又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建为东都。
西周专门制作并供王室贵族享用的玉器,已进入自殷商起的第二个高峰的后期,并取得了新的成就,制作出一大批精美佳作。其中近年来各处墓葬发掘物令人瞩目,重要的玉器出土地有陕西省宝鸡市的强国墓地,浚县辛村墓地,平顶山应县墓地,三门峡虢国墓地,山西省曲沃北赵晋侯墓地,北京市房山黄土坡燕国墓地等。此外,自山东等地亦有零星发现。上述墓地、遗址和一部分早年出土,但出土时间和年代不详。从传世玉器情况看,西周玉器有如下一些基本情况:所用的玉料较前期略讲究质地美,所见大多用新疆产昆仑系玉和少量用辽宁产的岫玉。西周玉器的制作,除大量用最坚硬的昆仑山玉料所表现、所用工具较前期先进和琢玉技艺大大提高外,在其他方面则与殷商时期基本相似。
二、西周玉器的品种及其变化西周玉器的最大变化,是表现在玉器品种上。新石器时期至商代盛行的实用或不实用的玉制工具,至此时已逐渐消失;仿实战武器而作的玉制仪仗器中,玉刀、玉戚等至少在中原地区已不能见到;玉戈、玉戚已步入衰亡期,具体表现是不仅数量不多,且器形也向小型化发展,大多从以往数十厘米长减缩至10厘米长左右,其用途也变为象征性的,主要作珍宝和财产品收藏;礼器中的玉琮,在西周王室所在地,特别是今陕西省周原一带,有大批发现,玉璧多已趋向小型化,玉璜、玉琥(即写实的玉虎型器)突然增多,玉圭首次在玉器群体中出现,玉璋则仍未见实物;此期的玉佩,一个重大的变化是突破以往多为单个为佩的习惯,而向成组并有一定规格及组佩方向发展。其形式多由若干件玉璜和甚多不同质色的管珠等成组串缀而成,佩挂在胸前至腿足,给人一种光彩夺目和富丽堂皇的新鲜感。此外,以兽面为本摹作的嵌饰品和专供死者陪葬用的缀玉覆面(又名玉面罩)首次出现也给人深刻印象。
此时玉制人神器,除少量的整形直立式写实人器外,尚见众多形作蹲地式,通体有若干龙或作某部器官或作佩饰穿戴,呈侧身侧视或个别呈正视状的人龙复合形器。其制奇特,极富时代感。玉制写实性动物形器,虽数量极可观,但品种较殷商时期为少,即由殷商期的数十余种减至十余种,常见有牛、羊、猪、兔、鸟、虎、鹿、龟、蝉、蚕、鱼、螳螂等。非写实性的神鸟神兽,新石器时期开始出现的凤,经夏商一度中断后,复又出现,且突然多起来。此期的凤形作头顶有棒槌式高冠呈直立或向前倾弯,鹰勾嘴,圆目,尾从背侧上翘至头顶。龙之形亦有很大的发展变化,除一部分保留殷商间瓶形角和双足龙外,还新出现了两龙或多条龙相互交接盘结式和口吐长舌的无足龙。这些神鸟神兽的突然增多和更加变态神秘,说明当时的人们从早期崇奉自然和写实动物为主转向崇奉神灵为主。
三秦文化·玉器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玉器的国家,更是唯一将玉与人性紧密结合而形成悠远丰富的玉文化的国度。在古代中国,玉器作为一种物质,以其质坚、性温、色美而被广泛应用于祭祀、礼仪、丧葬、装饰等领域。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以其“温润而泽”、“廉而不刿”、“瑜不掩瑕”、“气如白虹”,合于儒家崇尚,为君子仁人所爱。
三秦大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之时,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已发现少量质粗工劣的玉坠饰和佩饰。工艺水平低于同期山东大汶口文化的玉器。到距今4500至2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陕西玉器异军突起,形成以刀、戈等象征性武器工具为代表的陕西石峁龙山文化玉“礼兵”、以玉龙、兽形饰为代表的东北红山文化动物形玉饰和以大型琮、璧为代表的东南良渚文化玉礼器三种不同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下各据一方鼎足而三的玉文化。
神木石峁龙山文化遗址位于陕西北部。70年代初曾出土过四百至五百件玉器。可惜其中上佳者已作玉料出卖。其中百余件70年代末幸为考古学家戴应新所识,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石峁玉器制作精美,种类丰富。玉料经鉴定有墨玉、玉髓、石英岩、大理石岩、蛇纹石岩、基性超基变质岩和酸性硅酸岩等,属软玉类,硬度在六至七度之间。玉料来源当在陕北当地及附近的关中、内蒙、甘肃一带。其种类主要是璧、璜等礼器和斧、钺、刀、戚、戈等象征性武器工具,还有极少量动物形象,装饰品几乎不见。器表碾磨光滑,多光素无纹。饰纹者阴刻线条流畅自如。这是石峁玉器区别于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西周是中国奴隶制发展的顶峰时期,大量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又证明西周是我国古代用玉制度初步完善和发展的时期,而且最早赋予玉以道德内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西周“郁郁乎文哉”的各种礼仪活动中,玉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陕西是周人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西周玉器发现最多的地区,足以代表西周玉器发展的水平。目前陕西西周玉器重点发现于宝鸡 国墓地、扶风强家西周墓地,长安沣镐遗址等处。其中仅宝鸡茹家庄 伯及其妾井姬墓就出土各类玉器一千三百多件,周原强家一号西周墓中也出土有五百五十多件。数量之巨,实属罕见。西周玉器在形制和品类上主要继承了商代传统。大致可分为礼器仪仗和装饰艺术品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璧、琮、璜、戈、斧、锛、凿等,后者主要有串饰、佩饰和鱼、鹿、鸟等各种动物形象。
西周玉器在造型纹饰雕刻手法上承袭商代晚期作风而趋于简化。多为平面片雕,圆雕作品较少且多为小件。纹饰常以简练刚劲的线条来表现,纯熟精练。阴线或双钩阳线的夔纹、凤纹是其代表性图案。
西周礼玉已基本从石器时代为原始巫术服务,商代为祖先神祈祷,发展到祭祀自然神。《周礼·春官》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王、公、侯、伯、子、男分持不同的圭或璧以标示其等级差别。上层贵族集团还用玉器作为信物用于婚聘、军事调动等。丧葬中玉器也是必不可少之物。有时玉器还可作为货币使用。1975年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西周裘卫四器中的卫盉就记录了以玉抵贝(币)的情况。
秦人进入关中地区之后,继承了周人使用制造玉器的传统与风格,而且在雕刻技术和种类数量上都有所发展。
战国晚期之前秦玉主要见于凤翔和宝鸡郊区的一批秦墓和遗址中,其中尤以秦公一号大墓、姚家岗建筑遗址和宝鸡益门堡春秋晚期秦墓为最。典型器类有谷璧、玉璧、玦、各类佩饰、琮、戈、璋、蝉、觿、耳匙、玉环和带钩等。这些玉器雕工精湛,大部分器表饰有细密匀称的蟠螭纹、卷云纹和兽面纹,或阴线刻或浅浮雕,是秦制玉业的突出代表。战国晚期的秦王朝统治时期,也许由于石雕兴起之故,制玉的规模和数量较前有所减少。
西汉玉器是在继承战国玉器传统特色上发展起来的。艺术风格上更多吸取了楚文化玉器清逸脱俗、自由浪漫的特点,形成汉代玉器特有的洗炼流畅、雄朴磅礴的艺术风格。无论在种类、数量、制作工艺等方面都较前代有极大的发展,成为红山与良渚文化、殷商晚期以来制玉业第三个辉煌高峰。
汉代玉器依其型制、用途大致可分为礼玉、装饰品、葬玉和陈设艺术品四大类。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当属圆雕和高浮雕的陈设艺术品。而这其中偶然发现于西汉元帝渭陵陵寝建筑遗址的一批圆雕玉器堪称汉玉翘楚。这批玉器包括白玉仙人奔马、玉辟邪、玉熊、玉鹰、玉俑头等。而玉仙人奔马以构思新颖、雕琢洗炼精湛,为楚汉浪漫主义的杰作,也是整个古代玉器中屈指可数的艺术精品之一。作品系羊脂玉雕成。高七厘米、长八点九厘米。马昂首前视,腹饰双翼,足踏祥云,腾空飞驰。背骑双翅羽人。羽人一手扶马颈,一手拿灵芝,神态自若,心游万仞。迄今西汉玉器佳品多集中大批出土于如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广州南越王赵昧墓等未被盗掘的西汉大墓中。可以想见,如不被盗陕西关中众多的西汉帝公大臣墓必然会出土更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汉玉极品。
西周玉器没有商朝玉器活泼多样,略显呆板。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制有关。但是,西周玉器所用的玉料讲究质地美,大多用新疆所产昆仑系玉料,只有少量用辽宁产的岫玉。另外,西周制玉工具较商朝先进,琢玉技艺也大大提高了。
西周玉器的最大变化表现在玉器品种上,新石器时期至商朝盛行的实用或不实用的玉制工具已逐渐消失,仿实战武器而作为仪仗器的玉刀、玉戚等在中原地区已不再见到:玉戈、玉戚已步入衰亡期,数量不多,器形也向小型化发展,大多从数十厘米长减至10厘米左右。
西周时期,玉制写实性动物形器品种较商朝为少,由商朝的数十种减至十余种,常见有牛、羊、猪、兔、鸟、虎、鹿、龟、蝉、蚕、鱼,螳螂等。而非写实性的神鸟、神兽和新石器时期开始出现的凤,经夏商一度中断后重又出现,而且多了起来。这说明周人从早期崇奉自然和写实动物为主转向崇奉神灵了。
西周时期,除保留一部分传统玉器品种外,还出现一些新的品种,主要的有成组佩玉和专供死者戴的玉面罩。玉面罩由近似人面部五官形状的若干件玉器缝缀在布料上,使用时戴在死者的面部。玉圭最早见于新石器早期,是由石斧演变而来的。石斧是在狩猎、劳作和部落战争中使用的工具和武器。西周玉圭是朝廷祭祀的一种礼器,后来又成为权力的象征。朝廷在分封诸侯时,常常赐以玉圭,作为统治地方的权杖。获得玉圭的诸侯在封地内握有生杀大权。
西周制造玉器时,在俏色方面较商朝有了新的突破,如“鱼鹰鲫鱼器”利用一块玉料的两种不同颜色制成,白色部分作白鱼鹰,黑色部分作黑鲫鱼,生动逼真,恰到好处,令人惊叹。
俏色是玉器行业中一个通用的专业名词,是指利用玉石本来颜色加工玉器的一种技巧。例如,有五块通体为白色的玉石,上面带有一些红点和黑点,经过玉雕艺人的精心设计,可加工成五只生动活泼的鹅,用玉上的红点作鹅的脑门,黑点作为鹅的眼睛。如果其中一块玉上只有一个黑点,无法制成两只眼睛,艺人就让这只鹅的头向一侧稍歪,做成正在争食状态,只让人看到一只黑眼珠。于是,这件作品便巧妙地运用了玉石本身的颜色。这样制出的玉器被称为俏色玉器,也称巧色玉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