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方很多民族为何都有野猪崇拜呢?

古代东方很多民族为何都有野猪崇拜呢?,第1张

关于野猪崇拜,我们先看一个有意思的事儿,《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路出场时很有气质——“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就是说子路这个人比较粗鄙,喜欢打打杀杀的,头戴模仿雄鸡的冠,身上佩戴豭豚,欺负孔子。关于这里的豭豚,本意是公猪,有人将其解释为雄性野猪牙齿制成的装饰物,也有人认为是野猪形的装饰物,总之这玩意儿是跟野猪有关的。

为何子路这般奇装异服呢?跟他的雄鸡宝冠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他选的“图腾”都是些好斗、勇猛的动物。因为好斗,所以更加衬托自己的尚武气质。

对野猪的崇拜,远远早于子路和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末期。早在史前时代,这种崇拜就已经出现了。在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当中,考古学家或是发现了以野猪骨骼随葬的情况,或是在器物上发现了野猪的形象。下面来看几个典型的例子:

下图是来自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一件黑陶钵,距今有7000年左右。什么是钵呢?说白了就碗,日常使用的容器。这件钵高度只有116厘米,造型也并不独特,但是上面的猪纹特别引人注目。这头猪嘴部长而突出,从头顶到脊背都有很明显的鬃毛。关于它是家猪还是野猪,我们很难判断,但是这样的外形特征是明显偏向于野猪的。

下图是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一件圆雕玉猪,距今约5500年。这件玉猪最显明的特征在于口部伸出的獠牙,獠牙很大,向上弯曲,同样很有野猪的外貌特征。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猪

说到这个,必须要补充一点,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最早驯化了猪,也就是从野猪变为家猪,但是那时候的家猪跟今天白白胖胖圆滚滚的形象还是有很大不同,更多地是保留了野猪的特征和习性,甚至到了汉晋时期,我们从图像中看到的猪也还是颇似野猪的。

嘉峪关魏晋画像砖墓里的杀猪场景

那么问题来了,先民们喜欢野猪的形象究竟是为什么?除了因为它好斗勇敢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有不少学者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些研究者指出,史前时代用野猪獠牙随葬(如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是为了借助野猪的力量,让死者战胜死亡,达到复生的目的。到了后来,这种文化寓意逐渐减淡,代之而起的是将猪作为一种财富的思想。被驯化的野猪繁殖力强,能够给人们提供充足的肉食,因此也被人所喜爱。在猪肉价格越来越贵的这段日子里,想必大家对此很容易产生共情吧。

从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王朝,至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220),历时400多年。汉代的历史经过西汉(前206~8)、新莽(9~25)与东汉(光武帝至献帝,25~220)三个阶段。从西汉开始,玉雕就进入一个“自我”的领域,除部分器物形制相同外,还大胆地创造出独特的雕琢风格。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汉代刀法,其刀法苍劲有力,粗犷流畅;其次是动物造型优美,转折有序,大有慑人魂魄之势,故又称之为“真浮雕”。 玉材和玉色:汉代玉器材质基本属于透闪石软玉,其中新疆和田玉和玛纳斯玉占很大比重。和田玉中又多见水料中的籽玉、羊脂玉。其他玉石有玛瑙、水晶、滑石、琥珀、绿松石等。玉材颜色有白玉、青玉、黄玉、绿玉、褐玉等,还有一部分玉器是用蛇纹石玉制造的。造型:汉代玉器器物造型可分为几何形和人物动物形两大类。几何形有璧、环、珠、管、圭、戈、琮、璋等;人物动物形有舞人佩、凤形佩、龙凤佩、螭纹佩、玉猪、玉蝉、玉马、玉熊等。

纹饰: 汉代玉器纹饰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几何纹,另一类是动物纹。汉代玉器上的几何纹以涡纹、谷纹和蒲纹最为常见。谷纹和蒲纹主要是刻在玉璧上。涡纹和卷云纹有的可能是由蟠虺纹发展而来的。动物纹又可分为写实和图案化两种。汉中期的玉器特色比较明显,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别是这时期的动物形态的圆雕作品、丧葬玉、佩饰玉大量流行。汉代玉器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影响在汉玉中是根深蒂固的。汉早期的玉器同战国晚期的玉器如果不是出自墓葬玉之中,是很难判断其是战国还是汉,只有出自战国的墓葬才能明确其真实身份,即使是出自汉的墓葬,也有战国晚期器物的可能。汉中期的玉器特色比较明显,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别是这时期的动物形态的圆雕作品、丧葬玉、佩饰玉大量流行。汉代的玉雕动物多为圆雕动物,动物的造型一改抽象的图案为并非全貌的写实图案,非常生动优美,幻想与写实;绘画与文字;外来的影响与中土文化的融合,一切都是两个极端的调和,同时并进。用写实的方法刻划出动物充沛的生命力和动物生动的神态,用自然主义的表现风格体现出特征化的精神刻画,而并非是靠玉器本身品貌的逼真写实。战国时期的谷纹转化为汉时期的乳钉纹,玉璧出现了多层分区,浮雕螭纹更为挺拔,都是站立形态。牛的刻画只是以结实憨厚为特征;狗的刻画是表现其忠实俏皮的一面;龟的刻画则表现出其铠甲的坚实感。在汉代的玉器中,艺术价值较高的应属于圆雕和高浮雕的陈设艺术品,往往这类作品玉质极好,琢磨精细,造型优美,在中国的玉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丧葬玉则是汉玉器中较有特色的品种,主要有九窍玉、握豚、玉衣、棺璧,其完善、齐全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作为装饰玉类型的玉蝉、冈卯、司南佩、翁仲都是表达当时的人们向往祥和、太平的美好愿望。汉玉的雕琢技法中,有的雕工是明显的“汉八刀”。“汉八刀”的刻法是起脚浅落脚深,线条简练明快,干净利索,棱角线分叉,表现方法对称,形似神往。汉代的玉蝉就是“汉八刀”的典型作品。西汉的蝉翼是伸展形的二边分开,顶端非常尖,扎手的;而东汉的蝉翼是并在一起不分的,顶端圆浑不扎手的。汉代的组佩由于儒家思想的流行,佩玉成为象征身份和品德的“德佩”,而多用腰带的玉印和玉刚卯,仅是佩戴的装饰品。玉印比较流行,都是刻有文字,无论是隶书还是篆书,大多方起方收,一气呵成,且转折自然,方中富圆,线条笔画同战国有明显的区别,不再是中间粗两头尖的“柳叶形”了。汉印在千百年来对后人的影响深远,清代印坛名师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事实上,汉印在形制与钮式上的多样,即字体的雕琢,章法的变化等方面已成为宗师,被历代雕刻家公认为唯一法门和楷模。刚卯是汉代人佩带在身,用以驱逐疫鬼之物,是柱形的,中空穿孔,四面都刻有辟邪的四字句,字体多为篆或隶书,文字均为阴线刻划,草率不很规整,卯面也无纹饰,后仿的刚卯刻的都数是楷书。司南佩因为佩带者都是有身份的士大夫,所以一般都是用价值很高的和阗玉料雕制而成。司南佩的造型很奇怪,顶上像把钥匙,中间穿孔,上下两截,下面有钮。翁仲也是汉代佩玉之一,既有装饰性,也有辟邪的作用,翁仲的形象源于秦时的一位阮姓的勇士,身高13丈(秦量),神勇非常,匈奴人闻风丧胆,称他为石将军。翁仲的纹饰很简单,几道线条表现出鼻、眼、耳,脸部很长,身着长袍,宽袖,两手插在宽袖之中,无手脚可见,有上下通天钻孔德,也有横腰穿孔的。在汉代的人物雕刻中,除了翁仲外,还有著名的东汉舞人。东汉舞人的造型一般是单面工,动态的舞人刻画其衣姿和舞姿都是顺一致方向的,如是相背的方向的话,那肯定是后仿的,舞人的衣饰上有很细的纹饰,舞人腰部显得很柔很美。汉代玉器有比较多的纹饰,特点是很多的玉璧出廓,谷璧、蒲璧的外边有加添螭龙、螭虎、卧蝉、雷云纹等装饰,而且比较成功。龙头是背对背的出廓较多,不是一头一尾相互追逐的,头尾相互追逐是后仿的。龙的尾部雕刻有很细的旋纹,像绳索纹。螭龙的头部是扁形的,龙身扭曲,尾巴是甩过来的。玉璧除了出廓的特点外,还出现了吉祥语,如“宜子孙”,这是玉璧雕刻技法上具有语言内涵的装饰内容,首现于东汉。高古玉的造型简单,拙朴,材料来源比较广泛,同时市场交易利润偏高,就使得自清代以来,高古玉仿品极多,高古玉埋于地下,几千年受地气的浸浊,熏蒸,变色变质,自有其辨识的特点:首先,从沁色来辨识。高古玉受沁变化的颜色比较丰富,有地火沁、血沁、水银沁、土沁、寿衣沁等,有的跟陪葬物也有关,其如果长期接触金银器、铜器、铁器,就会受沁变色,形成红、黄、蓝、白、青、绿、紫、褐、黑等不同的杂色外表。如果用现代化学的方法加工处理出来的沁色,易变色,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真品高古玉沁色自然渗入纹理内部;伪品高古玉沁色呆板,无渗透性,入色较浅,颜色刺目,不柔和,有人为作伪的痕迹,因其产生的是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其次,纹饰鉴定也是很重要的。真高古玉的纹饰,不论是蒲纹、谷纹,它们的平地、勾线、碾轧、镂空都是生动而又规整、洒脱的整型,所呈现出的是装束美的效果,不是现代人按葫芦画瓢仿制出来的。固然有的仿品几可乱真,但不会没有一点破绽可寻,有的把玉器上本是加工留下的痕迹改为对称的纹饰,有的形似但无神似,有的加工技艺特点不对。

玉猪龙是新石器时期的玉器。

新石器时期又称为红山文化,玉猪龙又名玉兽块。在红山地区出土的玉猪龙外形特殊,像龙、像猪也像熊,形状各不相同,玉猪龙还曾与许多动物以及四肢动物的玉器出土,也因此认为玉猪龙并非是某一种特定的动物。

玉猪龙是古代对发现在红山等地区的玉器的一种称呼,玉猪龙又名玉兽块,最早被认为是龙的雏形,但由于外形特殊,考古界对玉猪龙该定义为猪还是为龙争议颇多,还有的认为玉猪龙的外形像熊,多认为是宗教的礼器。

相关信息

在红山地区发现的玉猪龙还和许多类似于动物、鸟、鸭嘴兽、鱼、龟以及四肢动物一起出现,代表了玉猪龙是各种动物最早的胚胎,其中也包含了人类,是人类和动物最早期的胚胎,因此也代表了玉猪龙并非是某一种特定的动物。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南部和河北北部,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文化时代,其中以玉器的制作和使用出名。在红山文化的墓葬中又大批量出土的玉器,出土的玉猪龙玉器,有的怒目圆睁、有的长牙舞爪、有的紧闭双眼,形态各不相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760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