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上的成长期。西周王朝建立后,以礼治国,《周礼》,规定不同等级玉器的质地、型制贺规格,对祭祀、礼仪等用玉也有成文规定。《周礼·考工记》也记载周王室设置玉作,管理专为王室制玉的奴隶,玉人。
周代礼学与和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有德的仁人君子都以玉饰标榜自己,用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大到天子公卿,小到士大夫,无不是从头到脚,佩戴一系列玉佩饰。
发展到后来,儒家更把与礼制有关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玉器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正所谓君子比德于玉。
正是周代在物质和思想领域的铺垫,为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是承前启后的中国七千年玉文化精神支柱所在……
儒家,那已经到东周了,我说的西周、西周,不是上周的事儿!在原一面抱头鼠窜,一面回嘴道:别急着打我,要说清楚这事儿,先要从被古人所认可的‘真玉’是什么说起。
上回在原曾经说过玉器肇始于细石器时代,是从远古先民们用于生产生活的石器发展而来。在先民们与自然斗争生存的过程中,一些能给人以美感的,数量相对稀少的美石被人们从普通的制作石器的材料中筛选出来,制作成脱离生产生活工具的装饰品,这些装饰品就是最早的玉器。这就是美石为玉之说的由来了。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多元的,而各地矿石物产不同,分布在神州大地的各个原始文化聚落也选择自己的文化圈里所能得到的不同美石,将其视为玉。比如四大名玉分别是只指新疆的和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湖北的荆山玉、及辽宁岫岩的岫玉,即和田角闪石,南阳辉石,湖北绿松石(如今,人们认可的荆山玉与古代的荆山玉不是一种玉料)、岫岩蛇纹石这几种石材(当然没这么简单,以后有找机会再容在原细说)。
但事实上正真被人们认可的玉,即真玉是指和田玉和近一两百年内异军突起的翡翠,其他品种的玉石则被称之为杂玉。
听听,光听到真玉、杂玉这些带有褒贬之誉的形容词就知道这质地不同的玉料在古人心中的地位有多不同了。
那么,真玉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能从真玉引申出周代(特别是西周时期)是玉器发展上的低谷之说呢?
从目前的发掘的文物可知,从直立人时代的北京猿人开始(约60-70万年前),人们逐渐认识到玉石与其他石材的不同,并选择出来制作成装饰品、礼器等非生产用途。
这个时期的玉器最大特点就是各地就地取材,用各种当地特有美石制作器具,但到了6000多年前的半坡仰韶文化时期,却出现了个例外:原本盛产蓝田玉的西安地区(注意这个盛字,下文在原会接着聊它),去出现了用产至千里之外的和田玉所制作的石斧。
这件玉器的出土,说明最早在6000多年前,和田玉已经开始进入关中平原,其意义不光说明原始社会玉器就地取材制作的惯例被打破,更标志着各个原始聚落、文化之间的交流物质、文化已经出现。
由于考古实例的欠缺,我们并不知道和田玉是如何被和田当地居民选择出来,成为代表当地特色的玉石材料,又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中原地区。
但我们大致可以想象到,其过程何其他原始文化圈发掘拥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玉料的过程相类似。而出土文物向我们证实一点:自6000多年前起,和田玉逐步从今天的新疆地区扩散到河西走廊,进入关中平原,进而推进到作为商王朝的核心势力范围的中原腹地。
考古学者从距今3300多年的商代妇好墓中出土了大量和田玉石雕刻的各种玉器(他杂玉的数量较少),这至少说明,在武丁时代,殷商贵族们认可和田玉料是等级规格较高的玉材,并有意识地主动获取万里之外的和田玉石。
我们尚不完全清楚殷商先民们通过何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获得了数量可观的和田玉石,但可以肯定的是,和田玉特有的一些性质征服了喜好美玉的殷商贵族,并成为了商王室的玉器原材料,并逐步成为被古人,特别是商代社会上层认可的真玉。
至于是和田玉料的哪些特性确立了它的真玉地位,在原推测无怪乎这么几点:
其一是和田玉自身的固有的特殊美感,这一点稍后时代的孔子等先贤用了几种比附君子美德的玉德来总结了前人对和田玉特质的种种描述,发展到了战国至西汉时期终于成为一种属于中华民族的特有的玉文化符号。
其二是和田玉的稀缺性,这点在原就不多说了,就拿先前提到的半坡仰韶的和田玉斧的发现地西安说说事儿。西安当地特产的蓝田玉数量巨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古人甚至切割出蓝田玉的玉板材,用来制作玉棺玉椁,可以想象到蓝田玉的数量多到什么程度,显然不能让人们认为是足够珍贵的东西。
其三与其二正好互为表里,和田玉的数量稀有,但有足以支撑起贸易流通,不会像蓝田玉那么多,也不像田黄石之类的名贵石材那样数量稀少,缺乏流通性,难于让世人认知,得到古人的普遍认可。这一点,与黄金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等价物的过程相类似,在原也就不嗦了。
其四,和田玉料的产地远离中原,有一定的获取难度,让古人产生了慕其高远的神秘感。出土文物甚至可以证实在商代,中原地区和新疆地区甚至已经有了依靠和田玉料为纽带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所谓玉石之路,比后世著名的丝绸之路早了1000多年,又或者说最晚形成与殷商时代的玉石之路其实是丝绸之路的滥觞。
在原废话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至少从商代起,用被古人奉为真玉的和田玉料制成的玉器出现的数量多寡,是衡量一个时代的玉器制作使用是否昌盛的重要硬指标;比如后来玉器鼎盛的汉、清等朝代,和田玉雕精品就大量涌现。
而西周时期的出土玉器显示,当时的玉料质量不佳,材质多为各种杂玉,少有用和田玉料制作的玉器,以至于出现了考古学者所说的:已知存世的千余件西周玉器中和田玉玉器寥寥无几的现象。这与商代和田玉器大量出土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西周王朝的统治核心关中地区(今西安、咸阳一带)横亘在玉石之路上,且距离和田玉原产地更近,西周统治者理论上比殷商贵族更容易获得和田玉材,半坡和田玉斧就可以证明新石器时代的今天的西咸地区已有和田玉材的贸易或交流。
有研究玉器的学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目前未有西周王陵被发掘,如果发现西周王陵便有可能改写西周时期无和田玉的表象。
不过最新的历史和考古研究显示这一观点并不成立。因为西周早期贵族和王室还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传统,通过修建圆坛等纪念性建筑祭天敬祖,无须为祖先修建带有巨大封土埋和丰厚陪葬品的大墓。这就是我们一直没有发现西周早期王陵的原因,当然也就更别说发现大量陪葬的西周和田玉器了。
而与之相对的是,随着周人葬俗的逐渐中原化,到了战国时代,和田玉料再度成为主要的制玉原料——显然,除了民族习惯外,西周时期曾经发生什么,导致玉石之路暂时中断,这一点在原暂且按下不表,稍后再论。
最理想玉料的暂时缺失是西周玉器发展步入低谷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出土文物显示西周时期的玉器数量也明显少于商代,器型和品种也逐渐单一化,如前文提到的、s、玉人之类的,商代才用圆雕玉器逐渐扁平化为周代的浮雕和镂空雕刻,以各种玉佩的形式呈现给后人。
此外,在雕刻技法上,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当然,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而制玉工具的进步又让西周玉器的线条越发硬朗,更为复杂的镂空雕刻开始大量出现,但这点点技术的进步并不能掩饰其在艺术性上的退步。
这种退步的现象并不光体现在玉器上,西周青铜器的艺术水平也不如商代——当然,与玉器出现的情况相同,西周青铜的制作工艺更加精进,先进的冶炼技术让更轻薄坚固的簋、鼎、尊、爵,雕刻金文技艺也跟为成熟,大量铭文出现在那个时代的青铜器上。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很简单,曾经活跃于西北,文化上相对落后的周人占领文化昌盛,文明程度更高的中原地区后,一方面很难迅速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为己用,另一方面还要疲于应付被他们称为殷顽民的殷商遗民(比如后世横扫六国的秦人的祖先就是著名的殷顽民之一)的暴力反抗,难有时间、精力以及物质财富投入高雅的玉器生产和赏析。这样的现象,在后世鲜卑、蒙古、清等北方民族入侵并统治中原的初期也曾多次重复出现。
下面在回溯前问,西周时期和田玉为何稀少?稍微回顾西周的历史变可知,西周前期周人急于完成对中原地区的武装殖民,平定东方各个反对势力,稳定统治,显然没有骄奢*逸的闲情逸致,和花力气维持玉石之路的功夫。等到西周中后期,周人消化了中原地区后,回首西顾,犬戎等新兴势力已经做大,玉石之路已然断绝,难以恢复。
缺乏上等的制玉材料,反过了又倒逼玉器制作水平(主要是艺术性)的持续退步。当然有学者认为西周礼制的确立,也束缚了玉器发展,商代那些活泼多变,器型繁复的礼玉、饰玉不符合周人礼法而被弃之不用,也是导致西周玉器发展的空间被压缩的重要原因。
至于本文的题头周代玉文化发达但为何却在西周出现玉器发展低谷?
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出了端倪:由于西周玉器制作和欣赏水平的因为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较之于商代严重退步,到了战乱更加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纵然东周时期的玉器制作因礼崩乐坏而摆脱了礼法条律的桎梏,但也未能把之前欠的课全补上。那么,作为玉器发展史上的恢复期,东周为什么有能奠定中国玉文化的基础,甚至发展出堪称玉文化发达呢?我们有空再聊。
西周的玉器是玉器发展的颠峰时期,它影响了后世玉器的雕刻。西周最典型的玉器玉璜,雕刻精美,是装饰玉器类的精品。最典型的纹饰玉鸟,写实夸张,线条有力,玉鸟挺胸,气势非凡。那么,西周玉器的铸造有啥特点及特征?
1、从工艺上看西周玉器的特点周玉器装饰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粗线或细阴线缕刻的技艺。设立管玉的机构,使玉器琢制,走上规范化的道路。皇室及分封诸侯国都有属于自己的琢玉场。
西周适应当时分封的需要,呈现许多新的特点。
虽然琢玉从制石或其它手工业行动独立出来,出现很早,但从政治上对琢玉行业给予独立的地位并加以法律规定,应从西周开始。玉府是西周直接为王权政治服务的专职管玉用玉机构隶属于天官,玉府的管理范围相当广,管理的玉器有礼器、瑞器、丧葬器、服饰器和符节器。西周另一管玉机构是典瑞,隶属于春官,专门管理瑞玉和礼玉。典瑞中有17个管玉人员,他们负责王公大臣所执的瑞玉及礼玉的保管。典瑞与玉府的区别:法度之玉,点瑞掌之,量货又之玉,玉府掌之。
2、从纹饰上看西周玉器大多有纹饰和图案。综观其饰纹,颇具特色并与前后各期略有所别的,共有二式:一是纹饰相对简化,具体表现是在一件玉器上往往以数道阴线表示所需的主要纹图,有画龙点睛的特殊美感和效果,所谓简洁典雅者即指此;二是纹饰繁密布局式,其特点是凡要表现人物或象生时,其眉发、羽毛和足爪等,无不形象具体,一丝不苟,形如举物很近之处视物体的感觉。
西周玉器上饰纹的另一特点,是表示上述简繁两式,接目一看有如殷商期相似,既有单阴线,亦有双钩两种,但细加审视,其刻纹的表现手法是有差别的。如单阴线,多用斜砣琢饰,线条两侧深浅不同且呈坡状,形同斜刀剖刻而成。若为双钩线,其双线粗细不等,细者如商代相似,似用直立刀刻成,两边无深浅之感,而粗者,形如上述单阴线表现法,亦用斜砣琢饰。
西周玉器上的人身或象生器的眼睛,形式与商代特别是殷商时相似,亦惯用臣字目,唯此器的臣字目与目纹的两侧眼角,有一段延长线纹。此外,西周玉器饰纹,多以龙纹凤纹或人神纹为主,讲究纹饰的神秘威严,抽象变形和线条流畅等艺术效果。
西周玉器,在俏色方面也较殷商有了新的突破,如这里选入的一件玉鱼鹰鲫鱼器,不仅在一块玉料上饰作两种动物方面很新颖,而且是用一块玉料的两种不同颜色造就两物,且生动逼真,恰到好处,令人叫绝。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商周时期玉璧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这时的玉璧尺寸小于新石器时代,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同,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孔,一般都很规整。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周代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纹饰题材主要为龙、凤、鸟纹。刻法常用宽细阴线加隐起阳纹相结合的手法,宽阴线斜挖而成,极具特色。周代纹饰弧线较多,线条自然流畅,动物造型柔美。
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该造型很少见。
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说文》中称的“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今日所见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 5至20厘米。
玉璋的形状,和玉圭相似,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西周的玉璋比较少见,器形与商代相近,器身窄长,尺寸较小,中略内凹,三角形端刃一尖长,一尖短,长方柄,扉牙之间亦饰平行阴线。春秋玉璋形状较多,或呈扁平条形,素面无纹;或端刃内凹,作弧形;或首端呈斜角;或上、下端皆微作斜角,身两侧一边微弧,一边似斜刃。
玉璜是一种弧形片状玉器。璜在“六器”中被作为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玄璜礼北方。”但在考古发掘中,多发现于人的胸腹部,挂系一种佩饰,并往往是组玉佩饰中的佩件。资料表明,各个时代的玉璜除具有圆弧形的特征外,其形制的变化非常大,只有少数是规整的半璧形。商、西周时期,玉璜仍普遍地使用。从现今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看,此时绝大多数的玉璜,仍是作为典型的装饰品使用,关于璜的礼器用途,还有待于今后的研究。
玉琥,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和传世的虎形玉器,有圆雕、浮雕和平面线刻的虎纹,多作为佩饰之用。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圆雕和浮雕玉琥各4件,都有孔,称为虎形玉佩,属于装饰品类,并不作为发兵或祷旱之用,也不是仪礼中使用的瑞玉。因此有人认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命名,前加“虎纹”二字;对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可称为玉琥。西周玉琥为扁平体,昂首,圆口,身细长,装饰简朴。
玉钺自新石器晚期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玉钺仍然沿用,此时玉钺形制较之新石器时代有了较大的变化。钺形式仍呈“风”字形,但中央孔洞加大,使整个器物看起来如环状,刃部亦由弧形变成折刃。商代玉钺有的在刃两侧饰扉牙。此时玉钺的用途也是仪仗用,周以后玉钺不再使用。
玉戈形制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二里头文化期和早商二里岗期。第二个阶段为殷墟时期即商代晚期,玉戈尺寸变小,殷墟前期的尺寸多在15至20厘米;殷墟后期长度在1 5厘米以内,小的仅4至5厘米。戈有直身、弯身两种,皆有中脊或三脊。内上饰平行的粗阳纹,或者在内及援上阴刻兽面纹和变形云纹。部分戈内直接雕成鸟头状。传世品中亦常见以玉为援,用铜铸成鸟头状内嵌接而成的铜内玉戈。西周玉戈形制与商晚期相似,普遍不饰纹饰,制作不及商代精细。
西周时期的玉佩,一个重大的变化是突破以往多为单个为佩的习惯,而向成组并有一定规格及组佩方向发展。其形式多由若干件玉璜和甚多不同质色的管珠等成组串縀而成,佩挂在胸前至腿足,给人一种光彩夺目和富丽堂皇的新鲜感。
因为假货非常多!现代作假手段太多,作假工具也非常多!如果不是专业人士,一般人无法辨别真伪!
建议你拿去本地的博物馆做个初步鉴定。
如果是真的,这个价值起码是几千万!并不“低迷”!
一、西周玉器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用料和制作简况
周王朝建立初期,史学上称为西周。其时中国奴隶社会已进入第三王朝,都城在今陕西地区,名镐京,与此同时又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建为东都。
西周专门制作并供王室贵族享用的玉器,已进入自殷商起的第二个高峰的后期,并取得了新的成就,制作出一大批精美佳作。其中近年来各处墓葬发掘物令人瞩目,重要的玉器出土地有陕西省宝鸡市的强国墓地,浚县辛村墓地,平顶山应县墓地,三门峡虢国墓地,山西省曲沃北赵晋侯墓地,北京市房山黄土坡燕国墓地等。此外,自山东等地亦有零星发现。上述墓地、遗址和一部分早年出土,但出土时间和年代不详。从传世玉器情况看,西周玉器有如下一些基本情况:所用的玉料较前期略讲究质地美,所见大多用新疆产昆仑系玉和少量用辽宁产的岫玉。西周玉器的制作,除大量用最坚硬的昆仑山玉料所表现、所用工具较前期先进和琢玉技艺大大提高外,在其他方面则与殷商时期基本相似。
二、西周玉器的品种及其变化西周玉器的最大变化,是表现在玉器品种上。新石器时期至商代盛行的实用或不实用的玉制工具,至此时已逐渐消失;仿实战武器而作的玉制仪仗器中,玉刀、玉戚等至少在中原地区已不能见到;玉戈、玉戚已步入衰亡期,具体表现是不仅数量不多,且器形也向小型化发展,大多从以往数十厘米长减缩至10厘米长左右,其用途也变为象征性的,主要作珍宝和财产品收藏;礼器中的玉琮,在西周王室所在地,特别是今陕西省周原一带,有大批发现,玉璧多已趋向小型化,玉璜、玉琥(即写实的玉虎型器)突然增多,玉圭首次在玉器群体中出现,玉璋则仍未见实物;此期的玉佩,一个重大的变化是突破以往多为单个为佩的习惯,而向成组并有一定规格及组佩方向发展。其形式多由若干件玉璜和甚多不同质色的管珠等成组串缀而成,佩挂在胸前至腿足,给人一种光彩夺目和富丽堂皇的新鲜感。此外,以兽面为本摹作的嵌饰品和专供死者陪葬用的缀玉覆面(又名玉面罩)首次出现也给人深刻印象。
此时玉制人神器,除少量的整形直立式写实人器外,尚见众多形作蹲地式,通体有若干龙或作某部器官或作佩饰穿戴,呈侧身侧视或个别呈正视状的人龙复合形器。其制奇特,极富时代感。玉制写实性动物形器,虽数量极可观,但品种较殷商时期为少,即由殷商期的数十余种减至十余种,常见有牛、羊、猪、兔、鸟、虎、鹿、龟、蝉、蚕、鱼、螳螂等。非写实性的神鸟神兽,新石器时期开始出现的凤,经夏商一度中断后,复又出现,且突然多起来。此期的凤形作头顶有棒槌式高冠呈直立或向前倾弯,鹰勾嘴,圆目,尾从背侧上翘至头顶。龙之形亦有很大的发展变化,除一部分保留殷商间瓶形角和双足龙外,还新出现了两龙或多条龙相互交接盘结式和口吐长舌的无足龙。这些神鸟神兽的突然增多和更加变态神秘,说明当时的人们从早期崇奉自然和写实动物为主转向崇奉神灵为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