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问一下:龙头龟身,龙尾,并且龟身上还有一个小乌龟的,是什么东西啊? 它适合放在哪里?

那个,问一下:龙头龟身,龙尾,并且龟身上还有一个小乌龟的,是什么东西啊? 它适合放在哪里?,第1张

古代传说中的瑞兽 龙龟 亦称“赑屃”(bi xi),霸下,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瑞兽,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头是龙,身为龟,为纯阳之神兽,能辟邪、制煞、化冲、解厄、镇宅、招财、聚财,是权力和长寿的象征。有说由四大神兽中「玄武」演化而来,也有说由图腾直接结合而来。龙龟主要还是辟邪、制煞用的 摆床头或小一点的带身上都可以。

他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六。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老二叫睚眦(ya zi),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老三叫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五子狻猊(suan ni),形如狮,喜烟好坐,倚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六子霸下,又名XX(bi xi),似龟有齿,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七子狴犴(bi ga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八子负质,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老九螭(chi)吻,又名鸱尾或鸱(chi)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在《大千传统图案网》中解释比较详尽:

  龙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龙生九子之二·睚眦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龙生九子之三·嘲风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龙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龙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龙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龙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龙生九子之八·负屃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灸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龙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鼋头渚中的鼋,实际上是一种神兽。据《国语周语》记载,鼋又名“天鼋”,是轩辕黄帝的始祖。鼋是龙和神龟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凤爪鹰尾。所以在中国神话传说中,鼋头其实是龙头,鼋不是龟,而是“龟儿子”。可是鼋头渚的门票上就翻译得就更经典了,鼋头渚:Turtle Head Peninsula,让人笑得简直岔气。Turtle是龟,head是头,peninsula是半岛。连起来读是什么呢?这不是糟蹋中国文化么,这样的翻译不要说达和雅,连信都算不上。我就搞不懂了,老老实实翻译成Yuantou peninsula不行吗?

车开到太湖,一跳下车就感觉不妙,当时那天气简直风雨交加。雨伞撑着很费力,狂风经常把雨伞吹翻了去,让人游兴大减。当时在景区气温最多15度,加之狂风肆虐犹如钢刀刺骨,我就穿着一件单衣外加一马甲,冷得我直呼凉快。忽然发现同行中人更有猛者,穿一清凉短袖T恤,迎风而立照样气度不凡不打半点哆嗦,遂打起精神赶路。

天气状况确实令人及其不爽,游艇迎风踏浪艰难前行。

坐了大概十几分钟游艇就到了小岛上,这时候风雨更加猖狂。如果说刚才的雨还可以忍受,这样的雨就已经算倾盆了。出了游艇急忙撑伞前行,雨水打在裤腿上,才走了几十米路裤腿全部浸湿。我想这老天还真给面子,越下越来劲了。只能自我安慰道:这真是一次别致的出游经历,记忆终生。

下了船后,迎面而来的就是一望无际的水面,雨中太湖烟波浩淼,峰峦隐现,如此苍茫浩瀚之景令所有人兴奋不已,大家游兴大增,索性将伞甩作一旁,闪光灯此起彼伏。

沿道路一气往上走就到了天街,这条街建设在岛的高处,所以叫天街。街上尽是些商店饭店等落脚之处,没什么好看,加之天雨不绝,我们匆匆走过,没什么印象。

天街附近最有名的就是灵霄宫了。这里面住着的就是玉皇大帝,灵霄宫建筑高约二十米,里面最大的塑像就是玉皇大帝,塑像也有十米高,只玉帝一个塑像就把灵霄宫装满了。在玉帝周围拥坐着几十尊塑像,分别为天宫中各路神仙,包括太白金星,寿星等高官,还有火官水官,还包括夜游神,瘟神,城隍神等神仙,想必上海的城隍庙里供奉的就是这城隍神了。各路神仙按爵位高低排座次,并且官位越高权力越大,其塑像也越大。所以从排位和塑像大小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道教中各路神仙之间的等级关系。在灵霄宫内不准照相,所以无奈出来补照一张。

从灵霄宫下来,到了湖边的开阔地,这里有很多道教石像。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尊**的老子像。据记载这座老子雕像是根据福建泉州“玄元洞天”的宋代老君岩石雕像摹塑的,略为放大。它高71米,宽8米,重达20吨,端坐在高16米,直径12米的塑石基座上。雕像面朝东方,寓“紫气东来”之意。

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很感兴趣,故而对老子更是敬仰得不行,照相是必然的了,在我身后的石像就是老子像了。但这个老子像修成这个样子,令我十分不满,虽然老子长得没孔子帅,但也不能搞得跟个猴子一样吧。当时正值倾盆大雨狂风大作,冷得我不行,马甲几乎湿透。仔细看照片还可以看出密密的雨线。

看来大家对这尊老子像很感兴趣,在此开阔地徘徊了很久。无奈此时风雨太大,不一会儿大家均被浇个通透,加之气温较低,不少人冷得犹如风中枯叶,若再这么玩下去怕是把小命也给玩没了。一伙人合计着找个地儿歇脚吃饭,忽然想起刚才路过的天街貌似有饭店来着,于是马不停蹄赶往天街。

如狼似虎的我们找了一家饭店就冲了进去,暖风扑面而来,原来房间里开着空调,本来已经被冰冻的心获得复苏,大家高呼“终于得救了”,充分享受空调提供的春风般的温暖。赶紧将外衣脱下放在空调处晾着,那些只穿一件单衣的人只好把自己搁在空调处晾着了。我也赶紧把吉他拿出来晾着,提起吉他一看发现雨水从吉他共鸣箱中渗出,形成一缕细线缠在地面。

本来想点一些太湖特色,谁知这些特色也贵得离谱,对于我们这种钱包没什么特色的人也就放弃特色菜了。传说中的太湖莼菜和太湖三白什么印象中好像没吃到。三白即银鱼、白鱼、白虾,拍了一张照片,是太湖三白中的白虾。

请注意桌上有两只瓷碗,那就是吃饭用得碗,口径之小让我们汗颜。这就是所谓江南的秀气了。对于我们这群被寒冷、饥饿、疲乏困扰的人们来说,管他秀不秀气,一口一碗饭,吃了五碗之后腹内才有点底气。

点菜,上菜,觥筹交错。风卷残云倾刻间,狼藉一片。大家吃饱喝足后发现窗外雨势有所减小,这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发现。在如此利好消息的刺激下,我们打起精神乘船返回大岛,继续我们的旅程。

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地,我们来到了湖边一片岩石上。在这片岩石上放眼瞭望苍茫湖面,大有直抒胸臆之感。站在岩石上,身后波浪滚滚踏来,湖风劲舞,指点江山,怎一个酷字了得?

郭沫若有句诗:“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下面这张照片就是这“太湖佳绝处”的牌坊了。

据记载,“太湖佳绝处”牌坊原为“横云山庄”门楼,始建于1931年,结构古典,北式风格,斗拱连接,琉璃顶、飞檐翘角。1975年根据郭沫若诗句并集其手迹制额。牌坊右侧,有砖彻拱门,正反面有砖刻“利涉”、“问津”。1934年前的鼋头渚,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停泊,故称“利涉”。渡船将游人送到这里,不知“桃花源”在何处,就得“问津”。进牌坊,立以照壁,饰以凤穿牡丹。壁后临水而筑“涵万轩”水榭,轩内悬挂“湖山罨画”一额,系乾隆手笔。

传说鼋头渚是纵观太湖山水组合最佳处。登上鼋头,极目远眺,浩渺湖水,涤尽人间的嚣尘,远山如黛,直舒胸臆。明华云吟有“瑶台倒映参差树,玉镜屏开远近山”之句。可惜我们这次天空实在不作美,不能看到传说中的鼋头美景,也不能体会到“天浮一鼋出,山挟万龙趋”之豪迈之气。

我所站的位置就是鼋头渚所在了,背倚鼋头渚刻石,高2米余。正面刻“鼋头渚”三字,为光绪间无锡举人秦敦世所书。背面题刻“鼋渚春涛”,原为清末状元刘春霖所书,毁于“十年动乱”。后集唐驼为“花神庙”所书联句“春色斗燕支,天教万紫千红,都归主宰;涛声吼鼋渚,地胜十洲三岛,合住神仙”中的“鼋渚春涛”四字,补刻于石上。

在鼋头渚刻石一旁就是传说中的鼋了,就是那龙头龟身的家伙。

呵呵,楼主你好,此铜雕名称为:三代龟。龟与龙一样,均属于吉祥的“四圣”之一,而且又是长寿的象征。龟能吸取山川灵气,所以特别长寿,因此,在老人家的睡房里摆放龟形装饰物品,甚为适宜,因为象征健康长寿。你的铜雕也应有此意!如果想了解更多请参考 http://wwwxianfengtdco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922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