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猪肉石是怎么做出来的?怎么识别真假?

假猪肉石是怎么做出来的?怎么识别真假?,第1张

肉石可分为天然肉石和工艺肉石。

1、系天然石种,多数属沉积岩,硅质岩或变质岩,是在地质运动过程中与其他矿物质接触色化而成。

2、天然肉石: 即具有天然形色的肉形石。

3、工艺肉石: 即以肉石为基底,人为参与切割、打磨、成型的肉石。

4、代表性肉石分别是:东坡肉石、蜜酱鸡腿、红烧肘子、同安封肉、五香牛肉。

扩展资料

康保县猪肉石,均出自内蒙草原戈壁滩,是天然的戈壁石(玉髓)。全县有肉形石,玛瑙石,风凌石,集古石,菊花石,红碧玉,玉石等各类观赏石。

这些奇石全部产自于康保境内,尤其是肉形石,它是一种隐晶质结构石英石矿物,密度为268克/立方厘米、摩氏硬度为70度,化学成分为Sio2,它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东坡肉“在石质和化学成分上完全相同。

参考资料 —肉石

通常把牛肉、羊肉和猪肉叫做红肉,而把鱼肉、禽肉叫做白肉。红肉的特点是肌肉纤维粗硬、脂肪含量较高,而白肉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较低,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红肉和白肉对人类慢性病的影响也不一样,最近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吃红肉的人群患结肠 癌、乳腺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危险性增高,而吃白肉可以降低患这些病的危险性,延长寿命。如果说“白肉”的定义的话,会有很多的。 下面细说下:第一个含义:白肉是一个营养学上的词。狭义上指家禽的肉,特别是鸡胸;之所以叫白肉,是因为鸡肉是白色的。这个概念在广义上还能扩展到红肉之外的肉类。 白肉可以包括鸟类(鸡、鸭、鹅、火鸡等)、鱼、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甲壳类动物(虾蟹等) 或双壳类动物(牡蛎、蛤蜊)等。虽然三文鱼、煮熟的虾蟹等都是红色,也不能算作红肉。 烹饪好后的食物的颜色不能作为判断是否为红肉或白肉的标准,如猪肉虽在烹饪时变为白色,也仍然是红肉(在美国铺天盖地的广告称其为白肉,仅是一种市场推广手法而已)。 第二个含义:非烹调意义上的:人大腿内侧的肉。第三个含义:在我国古代,确切说是在宋代,把肉食品叫做“白肉”。第四个含义:专指去油的肉,也泛指熟猪肉。第五个含义:专指人类白净的肌肤。最后一个含义: 一道沪菜名菜,叫“蒜泥白肉”

导语:东坡肉是我国十大名菜之一,那么东坡肉石又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玛瑙石种类繁多,其中就有一种长相类似肉的石头,俗称肉形石,玛瑙类矿物在大自然中,由于经过漫长岁月的累积,在不同的时间点,杂质影响乃至生成的颜色不同,呈现一层一层不同的色泽。制作此类肉形石的工匠,将原来质感丰富的石材加工琢磨,并将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毛孔和肌理都逼真展现的作品。

“东坡肉形石”、“翠玉白菜”、“毛公鼎”并称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三宝。台北60多万件文物,会基本按照3个月一次的频率更换展品,而这三件文物却不会进入轮换名单,一直在展厅永久向公众展出。

东坡肉形石出自内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时供入内府,现为中国四大奇石之一,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是一块天然形成的石头,属玛瑙质玉髓,其矿物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会把它当成硬邦邦的石头,都有一种想咬它一口的冲动,因为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东坡肉。无论是色彩还是纹理,都可以乱真。人们似乎都能闻到红烧肉的香味。

曾近在为期一周的海峡两岸交流会在台湾花莲县开展,张家口民间收藏爱好者于瑞军先生收藏的两块“红烧肉石”与游客一见面便引发千人争睹。在开幕式上,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在致辞中甚至将其与《富春山居图》相提并论。

据于瑞军介绍,自己的这块“红烧肉石”不论是皮、膘、肉,还是皮上毛孔,均是真正的红烧肉,肉皮呈焦**,层次分明而富有胶质感。皮下的脂肪层洁白细嫩,如白玉凝脂。瘦肉部分质地鲜嫩,色泽红润,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肉皮上的毛孔粒纹清晰平滑,呈地道的品字形或三角形状,排列有序,与猪肉真皮毛孔的特征完全吻合。他说,自己的与台北故宫的镇院三宝之一的“东坡肉石”均出自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其形状和石质相同,她们同根、同宗,血脉相通,堪称为一对儿“姊妹石”。

我们大中华的玉石玛瑙品种繁多,而肉形石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地位,

象形石的动感与色彩

奇石中的象形石,是最具特色的一种造型石,可谓是奇石中的骄子。象形石大多出现在山石中,其中以人物石为首选,其次为动物石等。它因形体生动、逼真传神和感染力强而深得收藏者的喜爱。

鉴赏象形石,首先要看其形体比例是否得当,厚薄是否适中,石身有无累赘之物或大的缺失。比例失恒、多余或凹缺的部位,极易造成奇石的畸形,不宜作为象形石收藏。

其次,一块好的象形石,其头面部应特别容易辨认。如果只是形体好,而无面部或面部根本无法确认的,最好不要作为象形石来收藏。因为,这样的奇石容易使人产生歧义,引不起观赏者的共鸣。对于“缺头少面”的奇石,如果一味采用“名姓”的手法来固定观赏者的思维,其后果将会适得其反。

再次,有无“眼睛”、“动感”和“色彩”,也是衡量象形石优劣的标准。眼睛,是象形石的“灵魂”,它除了能增加象形石的亮点外,还能弥补象形石形体或色彩等方面不足。它犹如一扇打开的窗户,给人一种“明亮”的感觉。虽说都是“眼睛”,但长的也不尽相同,有的突出,有的凹下,有的只是一个平点。而不同的眼睛又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突出的眼睛”呈现出一种渴望,“凹下的眼睛”流露出深沉,而“平点的眼睛”则显现着悠闲;它们或悲或喜或惊或忧,无论身处何地或面对何人,都能将“心灵”展露无遗。长眼睛的象形石向人们显示的,不仅仅是“活”的艺术,更是一种虽历千古而凝聚不散的灵气。

动感,可谓是象形石的“生命”。有动感的象形石,不仅表现在举手投足之间,更多的是体现在细微的变化之中,如:侧身、仰首、飘动的衣襟等。有动感与否,对象形石而言,是“生与死”、“灵与肉”的区别。但是,有些象形石是不能要求有动感的,如静坐观音、面壁高僧等。这一类象形石如有了动感,可能要破坏其整体视觉效果,其涵义也将会随之改变。然而,静态的观音和静态的鱼,却是不可相提并论的。观音尽管无动感,人们仍然认为她活着,因为她是神;而无动感的鱼,毋庸置疑地是失去了生命。

色彩,是象形石的“服装”。目前,单色的象形石较多,复色的较少,而复色的暖色象形石,更是凤毛麟角。暖色象形石,煽情性强,时时都能洋溢着吉祥和幸福的笑容,所以特别惹人喜爱。当然,有多种色彩、且又搭配协调的象形石,自然是奇石中的上品,其价值也不言自明。

另外,还要看象形石是以何种形式出现的。单体象形石较普遍,双体以上的象形石特别罕见,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之前,我们常常看到的所谓双体或群体象形石,其实大都是意象石。无论从哪个层面去欣赏,它都无法与象形石相提并论。

除此之外,象形石还是一种天然的圆雕艺术品。水石中的象形石,大多圆润、古拙而富有韵律感。而山石中的象形石,大多呈现了粗朴、雄浑和苍劲,其阳刚之势十分抢眼,尤如“秦汉”圆雕风格再生。无论是水石象形石或山石象形石,其鲜明的个性和立体视觉效果都特别强烈。尤其它那多个“可视点”的优势,就足以让其他造型的奇石望尘莫及。因为,你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它,都不会有脱离主题的感觉,反而能使你增添一些新意和美感。这即是象形石的魅力所在,也是山石最具代表的特征之一。

动物象形石贵在灵气

在奇石的自然造型中,动物象形石较为常见。它以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某种动物形象,具有再现与表现的意味。动物象形石以其各具特征的造势,表现出瞬间的勇猛、顽强、恬静的形神美。因此,鉴赏此类奇石只要捕捉到它的灵气,便可获得较好的审美效果。

根据动物象形石常见的形体结构,一般不苛求其躯体完整,四肢齐全,而是主要看它是否具备“活相”,即所谓的灵气。动物象形石中有一种造型,头部清晰,躯体完整,四肢齐全,变化显著。另一种造型虽然头部清晰,但肢体模糊。从审美角度上讲,无论鉴赏何种形态的造型石,只要它形神皆备,焕发灵气,具有表现力度,一般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

有的动物象形石,它的躯体、四肢完整,但是由于某些结构缺少变化,必然会显得呆滞、木纳和缺乏灵气,难以激发起人的审美情趣。有的动物象形石,它的躯体、四肢不完整,较难反映出类似动物的全貌。因此,其头部构造的完整和局部变化的适度就成了整体造型的关键。

总之,这类奇石必须要有逼真的形态、生动的灵气。让人一见就能将其与现实世界中的某种动物联系起来。鉴赏时要有宽容的心态,不计较它隐身藏足,只要头像真实且有灵气,能够表现出典型的瞬间动作或状态,就可获得满意的审美效果。

鉴赏动物象形石,还应注意石体厚度是否达到一定要求。有些动物象形石,正视时轮廓清朗、形象鲜明,每一部位的结构都较合理,十分逼真。但是,侧视时由于石体偏平、单薄,往往给人一种失真的感觉,大大降低其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为此,奇石爱好者在收藏动物象形石时一定要对它进行全方位鉴别判断,遇上“势单力薄”的造型,宁可舍弃。按照奇石的评审标准,石体饱满、构造和谐是放在第一位的,它直接关系到动物造型是否真实,也关系到其整体形象是否丰满,以及所能产生的生命力量。

总而言之,鉴赏动物象形石,必须掌握其头部特征、轮廓线条、体态变化、形神意蕴等方面,其中头部特征居首位。我们可以通过这类奇石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多维多寓的艺术意蕴,感受其灵动的魅力,挖掘其含蓄的内涵。收藏奇石不但是收藏一种眼光,而且是收藏一种雅趣。因此,缺乏生命力的动物象形石必然难以激发起人的审美情趣。我们与石对话,就是要从它的灵气中去感悟生命的价值,创造生命的奇迹,从而提升自己赏石的审美境界。

人物象形石的线条美:集藏各种状如动物、人物、器物、植物等天然造型的奇石

当今奇石收藏热中又出现了一股“象形热”。所谓“象形热”,就是指奇石爱好者钟情于集藏各种状如动物、人物、器物、植物等天然造型的奇石。在各类象形石中,人物象形石倍加受宠,这是因为这种奇石的出形率极少,尤其是形体完整、造型生动的人物象形石,更是可欲而不可求。

虽然奇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但它的鬼斧神工却超过了人的创造能力而胜似艺术品。所以,我们在甄别鉴赏人物象形石时,一定要用艺术的眼光去衡量,切莫见“好”就收。

形体变化大的人物象形石多数出自碳酸盐岩、石灰岩和泥质灰岩的山地石,质地疏松,易受水渍侵蚀,容易出形。形体变化小,或者结构不完整的人物象形石,以江河中、沙漠里的硅质岩、石夹岩、粉砂岩、玛瑙岩等水冲石、玛瑙石为主,质地坚硬,经常受力滚动,较难出形。因此,我们在鉴赏人物象形石时,应当根据其各自特征,从不同方面加以区别。

山地石类的人物象形石,一般石表嶙峋,形体变化较大,造型结构较完整。鉴赏此类奇石,要求人体比例合适,线条勾勒流畅,轮廓显现清晰,性别身份显著,造型形神皆备。只有达到上述审美条件者,才可视为上品石。由于这类奇石埋藏于地下,背面多为扁平状,因此,鉴赏时不能忽视石体的厚薄体积,否则会致使人物形象失真。

水冲石类、玛瑙石类的人物象形石,石体大多圆鼓,形状顽拙,变化拘谨,线条呆滞,轮廓简约,难以与山地石的夸张造型相比。鉴赏时只须要求其人物头部与躯体自如地连结,肩身过渡合理流畅,形象结构和谐,即可视为上品石。

在奇石收藏群体中,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素养各不相同,审美能力自然也就存在着差异。有些奇石爱好者出于求真求实的`审美标准,一味追求形似,鉴别人物象形石时,总是刻意寻找石体上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对人物造型的头部,更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把本来“无意味”的纹理或石表变化,当作是“有意味”的结构因素,背离了赏石艺术“似与不似”的审美原则。其实,对于自然美造就的“再现”形象而言,过份真实反而变得不真实。笔者认为,鉴赏人物造型的奇石,应避免在头部五官上下功夫。因为它们的自然造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鉴赏人物象形石贵在感受它线条轮廓的别样美。

在此,笔者告诉一些喜爱狩奇猎怪的奇石爱好者,当你鉴赏人物象形石时,首先看人物头部是否清晰,人物的站、蹲、坐姿是否与整体比例协调,然后再按照它的外形轮廓所勾勒出的不同曲线,确定它属哪一类人物造型。另外,还可以从头部特征中确定是哪位特定形象人物,通过丰富联想,将自己意象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对,最终取得满意的审美效果。

罕见的唐代青灰色石质的船形石砚

船是水运工具,古称为“舟”。《诗北风》:“二子乘舟,泛泛其逝”。《史记夏纪》:“陆行乘车,水行乘船。”

船,是人类最熟悉不过的交通工具,可是把船作为砚的形体,确不常见。这件青灰色石质的船形石砚,长方椭圆船底为砚堂,砚底部为鱼腹形,为平稳置放,下有三只柱形圆腿。造形典雅而优美。砚长19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出土于福建浦城地区。浦城,后汉为侯官县地。建安初置汉兴县,三国吴改吴兴,唐改唐兴,又改武宁。天宝元年,更名浦城,以城临浦而名。明清属建宁府。浦城县的浮盖山,是闽北的一个风景名胜区,山上有个仙坛洞,是古代道人修炼的地方,仙坛洞附近出产这种砚材。从唐代开始即用来制砚。曾起名“仙石砚”。我们知道,古代做各种实用工具的原料,多是就地取材。用这种石料做的石砚,亦流行于福建及周边地区。各地的工匠,在创作实用器物的艺术取向,也是随所居地区民族的风俗习惯。南方河道纵横,虽有山区,但多为水乡。在某些地区船是渔家的居室和获取经济来源的工具。这位制砚工匠,以船作为砚的形体,设计的非常巧妙艺术。

磨墨的砚堂,根据当时人们书写坐姿的情况,采用前低后高的形式。当时磨墨有两种方法:一是手持墨锭,旋转研磨;一是手持墨锭,推拉研磨。这种砚即符合后一种研磨方法(推拉研墨的方法,曾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现在很多人,还沿用这种方法)。研出的墨汁,流向船头和船帮结合的最低处,供书写之用。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闲暇无事,静坐书房东窗之下,展玩心爱宝砚,闻着砚上飘出的墨香,这可是人间别有情味的一种享受。虽研墨而不动笔,这也是我向大家介绍的另一种不同的玩砚方法。

自然丹青绘就象形石:“奇石不厌千番读”

有人说:“奇石不厌千番读。”的确,这三方奇石,每当我凝视它们的时候,总能感受到它们的奇妙和耐人寻味。

这三方奇石皆得于江苏仪征境内江边或河滩。一方名为“母子情深”(图1),该方巧夺天工、景出自然的奇石,高8厘米,宽5厘米,厚35厘米,石体大小适中,土黄质地上间以褐白斑点。该石主体画面状如用画笔勾勒出两头形态逼真的母子鹿。那母鹿竖起尾巴,正回头张口长鸣,似在抒发幸福之感;子鹿仰头伸颈,似欲吃奶。两鹿的神态皆表现得惟妙惟肖。另一方“虔诚”(图2),石高9厘米,宽55厘米,厚4厘米。此石画面、造型独特,难见与之相似者,称得上是奇中之奇。石皮土**,石面上一位黑人男子呈朝拜状,全部人物画面由黑线勾勒而出,轮廓分明,线条清晰,惟妙惟肖。人物周围有一圈黑线,似有被黑暗所包围之寓意,这位青年男子祈求上帝保佑,希望得到自由和好运。惟有造物主的神奇之手方能创造出这样的杰作。第三方“列车车徽”(图3),石高75厘米,宽7厘米,厚55厘米。质地苍黑色,该石主体画面酷似列车车徽,是大自然这位丹青能手用它那饱蘸**颜料的画笔勾勒而出。面对画面,在反复品味之余,不由得联想起《红灯记》中李玉和手提红灯为列车引路的场景来。此石质地坚硬、形态逼真、色彩鲜明,整体画面富有立体感,具有一种耐人寻味之美。

天地之间,万物通灵。亿万年前上苍就在石头上打造出如此美妙动人的画面,怎不令今人感叹!

我国自古以来便崇尚玉器,在人们眼中玉代表着高贵与坚强。宋代诗人晏殊曾在诗中写道:“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来赞美玉器的优雅。这种爱玉的传统一直流传到如今,现代依然有许多收藏家乐于收藏各种古玩玉器。

玉器的鉴赏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随着事件发展更是形成了许多相关文化,古人们经常用玉石来形容品德兼优的君子,同时也把玉石当作身份高贵的象征,一般来说古代只有显赫之人才能随身佩戴。到了今天玉石同样备受关注,近年来便出现了许多古文物鉴赏类节目,这类节目专门鉴别百姓手中的藏品,并且给这些藏品定上相应的价值,有些玉石的价格更是骇人听闻。

有些玉石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多年前便有一名老汉偶然捡到了一块“猪肉石”,有人曾出价十万元希望购买被拒绝,最后老人拿去进行鉴定,结果怎么样呢?

宝玉在日常生活中极其罕见,想要在路边捡到更是天方夜谭,不过就像中**一样万事都有可能,这位捡到宝玉的河南老人便是一位幸运儿。据老人回忆当时他正准备前往山中采集一些野果,走到路上时才发现这里早已布满了足迹,显然此处已经有其他人来过,此时老人心中有一些失落,这次行程落空了。

就在他准备继续深入山中时,突然发现旁边的丛林中躺着一块巨大的“猪肉”,要知道猪肉是我国主要的肉食,任何家庭都不大可能把猪肉随意丢在路边,这一幕也引起了老人的好奇心,他连忙走过去一探究竟。走近一看老人发现整块“猪肉”几乎都被埋在土中,用手摸上去才发现这竟然是一块石头,这让老人十分兴奋,他认为这块石头必然是宝物。

于是他马上拿起手边的工具进行挖掘,不一会儿便将整块石头从土中挖出,这才发现这石头全长竟然达到了一米多,老人此时的体力已不足以将其搬回家中,无奈之下他只得先用一些树枝杂草将石头隐藏起来,然后回到村中呼叫了一些年轻人前来帮忙,最后在众人合力之下终于将石头搬回了老人家中。

如此兴师动众,石头的消息自然也隐瞒不住,全村人都知道了老人家中有一块类似猪肉的巨大石头,他们纷纷赶到老人家中进行参观。这块“猪肉石”与其他石头迥然不同,它的表面十分光滑如同美玉一般,而且整体色泽也很圆润,村民们纷纷认为这必然不是寻常之物。

随后消息从村里传到外地,很快便有一些玉石的收藏家闻讯赶来,其中有一位直接出价十万希望能购买老人的这块石头,不过老人此刻非常清醒,他认为这石头既然是宝物,那么肯定有确定的价值,如果远高于十万,现在卖了肯定不合适,如果低于十万再来售卖也不迟,于是他果断拒绝了对方的购买要求。

无论怎样老人毕竟不是行家,并不能判断出猪肉石的准确价值,为了后续的估价,老人决定参加电视上火爆的鉴宝节目,来对自己的石头进行价格鉴定。节目上老人刚刚将猪肉石抬上舞台观众便纷纷惊呼,这样的石头十分少见,甚至节目组专家们也没有见过。后来几位专家现场进行讨论,也给老人分析了这种石头的成分。

原来肉石本身分为很多种,主要种类就是天然肉石和人工肉石,而猪肉石更是有着富贵肉的称号。老人的这块肉石规格极大,自然界中难以找寻,不过几位专家纷纷上前确定这块猪肉石就是天然形成。

确定了猪肉石成分之后老人最关心的便是它的价格,专家们自然也看出老人心思,直接告诉他天然猪肉石非常难的,曾经有一块类似的肉石交易价格高达一百六十万。听到这里老人十分高兴,他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十万块钱卖掉石头。不过专家马上又说虽然之前价格很高,但是这块石头到在当时的市场交易价应该在十多万左右。

老人对此感到很疑惑,即便价值减少,怎么会减少十余倍呢,专家马上解释道近年来不管是人工肉石还是自然肉石都大量涌入市场,总量早已经饱和,早些年那种天价肉石恐怕再也不可能出现了,后来价格只会逐年降低。节目最后专家还打算出钱购买老人手中的石头以作收藏,不过被老人拒绝了。

回到家后曾有记者前来采访老人,询问他为何不将猪肉石卖给节目专家。老人对此表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块石头与自己有缘,留在家中对整个家庭气运有所提升,因此不愿轻易出售。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认为目前的肉石市场并不稳定,自己手中这块肉石依然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多年后价格也会得到提升,自己愿意等待。于是这块奇特的石头便作为吉祥物一直收藏在老人家中。

肉石值钱。

肉石,也称肉形石,顾名思义就是外观像肉的石头。肉石可分为天然肉石和工艺肉石。系天然石种,多数属沉积岩,硅质岩或变质岩,是在地质运动过程中与其他矿物质接触色化而成。

肉石多数属沉积岩,硅质岩或变质岩,是在地质运动过程中与其他矿物质接触色化而成。

国内出产肉石的产地不少,例如内蒙古、河北、山东、浙江、江西、广西、安徽等地。出产的肉石基本是硅质岩石,不管材质是玛瑙、碧玉,还是黄蜡石,其主要成分都是以二氧化硅为主。单从成分上考虑,大自然中能满足成为肉石的石头并不少。但是地表出产的天然肉石却少之又少,能称得上象形精品的,更是凤毛麟角。

代表性肉石

分别是:东坡肉石、蜜酱鸡腿、红烧肘子、同安封肉、五香牛肉。石友称为大肉、鸡腿和肘子、封肉、牛肉。

东坡肉石也称红烧肉石,是台北故宫三大镇店之宝之一,高573公分,宽66公分,原型是一块天然的玉石。该石产自内蒙古阿拉善。

清宫旧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被称之为镇馆之宝 。东坡肉是在清朝康熙年间供入内府,此奇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泽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看上去完全是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肌理也相当逼真,现它与翠玉白菜、毛公鼎并称台北故宫的“镇馆三宝”。

虽说表皮经过“琥珀烫”方式的轻微染色,但也不失为国宝珍品。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其它石头难以望其项背的。有石龄的石友若不知何为“东坡肉”,就好比木匠不知谁是鲁班。

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猪肉,蔬菜频繁出现在大家饭桌上。对于那些喜欢荤菜朋友来讲,若是一天不吃肉,真的好不难受,经常吃肉能够补充营养物质,同时填饱肚皮。因为物价上涨,很多人只能“望肉兴叹”,毕竟一斤价格为三四十元,很多人直呼快吃不起。不知道大家是否见过一种“猪肉”,有人出价10万元想买,持有者还不肯,到底为什么?大爷上山捡到大型“猪肉石”,有人开价10万没卖,鉴宝结果怎样?

01

这块猪肉被主人收藏8年,若是普通猪肉被放8年,早就腐烂不堪。至于它为什么不坏,只因是一个“猪肉石”,如果仔细看,让人有想吃的欲望。猪肉石的收藏者坦言,这个宝贝是自己上山偶然间发现。最初还挺纳闷,到底是谁掉的,怎么没人捡?结果走近一看,这哪里猪肉,分明就是一个猪肉石。

话说这个东西,真是天然艺术品,若是不仔细看,能够达到以假乱真地步。因为石头太重,老汉还叫好几个壮汉帮忙才弄回去。大爷捡回之后,经过仔细勘察,发现猪肉石很奇妙。上面还有那种白色纹理,就是一个五花肉,触感光滑细腻。

02

很快捡到猪肉石消息迅速传开,更让大爷诧异的是,有人慕名而来想要花10万块钱买走猪肉石。不过他也不傻,这款石头肯定价值不菲,算是一个稀罕物件,怎么可能卖呢?婉拒人家心意。但是他想要知道猪肉石价格,那个时候有个很火鉴宝节目,于是带着这块石头来鉴宝。大爷上山捡到大型“猪肉石”,有人开价10万没卖,鉴宝结果怎样?

鉴宝专家看到这块猪肉石的时候同样很感兴趣,因为它体积很庞大,这种本身并不多见,给人感觉价值十几万不成问题。大爷听到很是高兴,算是发一笔小财。观众见到此物,也觉得十分罕见,毕竟生活中不容易见到,这次算是大开眼界。专家说,它过去还有一个好听名字,叫做富贵肉。过去在地质运动过程中形成,属于天然石材,经过长时间和矿物质沉积,形成这种沉积岩。

03

如今这种猪肉石在市面上有好坏之分,并不是所有都好。譬如有皮有肉那种,属于上等石材,否则一切免谈。据相关记载,过去上好的猪肉石曾经卖出160万元天价。我国猪肉石产地主要是广西柳州市,优质石材都来源于此地。因为该地地质活动比较频繁,譬如喀斯特地形,就是一个证明。

至于是否能卖出一个好价钱,专家表示,如今猪肉石市场鱼目混杂,无形中拉低价格。就算优质石材,恐怕价格依然不会特别高。当事人倒是没觉得什么,猪肉石潜力还是很大。物以稀为贵,尤其天然猪肉石,哪里会那么容易就碰到。若是放置几年,没准依然能卖一个好价格,高高兴兴离开。

总结

这位收藏者心态蛮好,不会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判断。毕竟懂得等待时机,如果价格不好,就好好珍藏这块石头,说不定以后会带来巨大财富。所以人不要太过贪婪,总是要往前看,别只局限于眼前利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006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