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戴戒指的习俗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

结婚戴戒指的习俗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第1张

指环的产生以及来历,并非只是西方结婚指环为最早。在东方,戒指有着同西方同样久远的历史。在著名的《创世纪》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说埃及法老任命约瑟为首相,"法老就摘下手上打印的戒指,戴在约瑟的手上。"在《以斯贴记》一书中,也多次提及波斯王以戒指为印记及授戒指于他人,表示授以权柄。说明在古老的东方,戒指不仅是女子的装饰品,同时也是帝王权利的象征及授权的符信。

指环在我国的产生,据杂史家的推测,认为指环创始于商代末期。但一些考古学家发现,商周两代,还处于铜器时代,而金的发现与应用,稍晚于铜。炼金需要十分复杂的技术。那么,铜器时代如何有那么多的金供后妃群妾作指环呢?实际上,古人所谓的"金",并非今日之"金"的概念。金有类名和专名两种用法。类名,是指金属或五金的通称。银子叫做"白金",黄铜等**的金属叫做"黄金",就是铁,也属于金属类,叫做"重金"。因此,商周两代的所谓的金指环,并不是指用黄金制作的指环,很有可能是铜之类的金属。

对于指环的历史,也有许多的推测和传说,很难有一个十分准确的证据来论证戒指的发明出自哪个时期或哪个人物。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戒指的历史同文化的历史一样的悠久。

指环为何有称之为戒指呢?"戒"禁戒之意,将指环戴于手指间,以示禁戒。故曰"戒指"。然而,要"禁戒"的又是什么呢?在《五经要义》中有这样的记载:"古者后妃群妾御于君,作当御者,以银环进之,娠则以金环退之,进之著右手,退者著左手,本三代之制,即今之戒指也。"《三余赘笔》亦根据《诗经》之注,而断言戒指为上古的遗志:"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按《诗》注:古者后妃群妾以礼进御于君,女史书其月日,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按月辰,经期也)以金环退之;不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者著于右手。事无大小,经以成法。既世俗之名戒指者,有自来矣。"这就是说,皇帝的宾嫔妃们在经期和妊娠期,戒绝天子的亲近。这种行为,并非古人具有科学的、开明的见解,而是古人认为怀孕及经期中的女人,身体不洁,如男人与之接触会有晦气。这种出于迷信的动机,倒是在现代科学认为妊娠和经期应当避免性生活的行为有某种暗合。

在今日,戒指的这种禁戒意义虽已不复存在,但是从某种程度上看,依然存在禁戒的性质。比如,戒指的佩戴历来有约定俗成的规则,订婚或结婚戒要戴在无名指上,这表明该女子已被别人占有,禁戒别的男子再向她求爱。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防止第三者插足。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戒指已有了更多的含义。比如,已戒指作为订婚和结婚的纪念;相互赠戒指作为男女之间表达爱情的一种信物或表示对亲人的一种纪念;也有人佩戴戒是为了图吉祥、求好运,或是求得某种心理上的平衡;更有许多人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以及表示某种身份。当然,用戒指作为整体美的一种装饰,已被许多人所接受。作为点缀,作为装饰,作为一种个性与风度的表现,戒指也同其他首饰一样,扮演着一个新的角色。

>>>>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戴法是:

食指——想结婚,表示未婚;

中指——已经在恋爱中;

无名指——表示已经订婚或结婚;

小指——表示独身。

至于右手,在传统上也有一个说法:那就是戴在无名指上。据说戴在这里,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当然,还有一种戒指,无论你戴在那里都不具备任何意义,这种戒指就是一般的花戒,它只起到一种装饰的作用,可以戴在任何你想戴的手指上,没有任何拘束。

订婚戒指的来历

有关订婚、结婚戒指的由来,据说是古代抢婚演绎的结果,当时,男子抢来其他部落的妇女就给她戴上枷锁。经过多少年的演变,枷锁变成了订婚、结婚戒指,男子给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归我所有。

另一个说法,世界上第一个把戒指用作订婚信物的人是奥地利王麦士米尼。1477年,麦士米尼在一次公开场合认识了一位叫做玛丽的公主。她的美丽容貌和优雅的举止使麦士米尼为之倾倒。麦士米尼虽然知道玛丽早已许婚于当时的法国王储,但是为了赢得她的爱情,麦士米尼还是决定试试运气。他命人专门打造了一枚珍贵的钻石戒指,送给玛丽。面对这只精雕细刻、闪闪发光的钻石戒指和麦士米尼的热烈追求,玛丽终于改变了初衷,与麦士米尼幸福地结合了。从此,以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便成为西方人士的一种传统。

在当代中国的婚宴喜礼之上,新郎、新娘为对方戴上一枚戒指作为结婚的信物,已经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不过,这个程序原本属于举办在肃穆教堂中的西方婚礼,把它搬到咱们中国人热闹的婚礼宴席上,只能算是中西结合的产物。而当我们揭开中国戒指的历史,却发现了另一些有趣的故事……

  戒指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古埃及的法老们喜欢将代表权力的印章随时带在身上,但总拿在手里很麻烦,于是一个聪明的侍从制作了一个圆环,这样就可以把印章戴在手指上,那大概是公元前32世纪时的事。20多个世纪过去后,直到古罗马时期,官员们还把刻着肖像画的印章戒指当作权力的象征来佩戴。而且戒指在西方很早就有了确定婚姻关系的功能。公元前8世纪时的罗马人认为,结婚戒指应戴在左手无名指上,因为这根手指上有一条血管直通心脏。不管这些说法是否有考据支持,反正古罗马庞贝城壁画中的已婚妇女,已经将戒指戴在无名指上了。

  在西方,戒指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装饰品,也与它的最初用途-用印有关。据说王公大臣们觉得法老的印章戒指挺好看,纷纷效仿,此后便逐渐演变成女人们的饰品。后来,希腊人在埃及戒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选用黄金宝石制作,设计美妙的形式和图案,这种精美的首饰很快风靡四方。

  那么,同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戒指,为什么没有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装饰习俗呢?我们翻开一部庞大的“中国服饰史”,似乎只有原始时期先民们的骨质、石质、角质等古朴材质的指环最为醒目,与众多古老的装饰物一起,共同体现着古人类的智慧。而此后,中国服饰史上最显华彩的篇章,就属于历朝历代不断发展的女子头饰、男人带饰了。自秦汉始,女子的头部就盛加装饰,比如著名的“步摇”头饰,是将黄金翡翠等珠宝做成凤凰、孔雀等式样繁多的花式饰品,装饰在高大的假髻上,让女子每行一步都流金溢彩;而中国自古有“君子必佩玉”之礼,男子宽衣博带之上被精心调配出的各式带钩、佩玉,组成了一部样式丰富、工艺精美的带饰史。而作为中国传统饰品的指环的历史则显得单薄许多。或许,是因为看重华美的头饰和雅致的佩玉,中国人忽略了大袖深衣下手指上的戒指装饰?另外,如果汉代《五经要义》中的记录确实,戒指自古具有避忌帝王御幸的特殊意义,那么,“戴戒指”的确是个应该谨慎而为的事,也就不会成为流行的服饰风俗。

  如果魏晋时传入中原的戒指的婚恋功能得到普及,相信有着那么高超的首饰加工工艺水平的中国人,也会创造出一片同样华丽多彩的戒指风景。然而,这个“胡俗”并没有像胡舞、胡乐等其他西域文化那样融入中原文化,发展成一种延续不断的婚姻习俗。因为在古代中国,它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我们来看一个唐代的故事,相传唐时有一位名叫于佑的书生,在皇城外的御河旁拾到一片从宫墙内漂出的红叶,上有诗一首:“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红叶谢,好去到人间。”于佑如获至宝,也拾起一片落叶,回了两句诗:“曾闻叶上红怨题,叶上诗题寄于谁?”放在河里漂回。于佑最后终于娶到了那位写诗的宫女,传为千古佳话。这片红叶便成了书生与女子之间的定情信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年男女之间的定情物要么是浪漫的红叶、红豆,要么是随身的佩玉、香囊,一旦交予对方手中,这本是寻常的物品便不再平凡,倘若香囊内还装有一缕割下的青丝,那便是寄托终身最笃定的誓言。

  不过,中国古代的青年男女很少有直接表达自己情爱的机会。《诗经·豳风·伐柯》中有诗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想娶妻结婚没有媒人可不行。在古代礼仪著作《仪礼》中,对结婚过程已经有了明确规定,即“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每一礼,都需要中间人来完成,并不给新婚男女直接见面的机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并不是男女个人的私事,而是家族、宗族的大事,男女两家要交换的重要“信物”则是婚书和聘礼。也正因为这样强大的、顽固的婚姻礼制,使古代人对爱情一向隐晦,不事张扬,即使男女双方有情,也是极私密的事,那些以贴身的玉佩、荷包、绢帕作信物联系一双恋人的故事,我们也只能在戏曲中有所见识,这些故事可以说都是古代中国人对男女自由恋爱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生活中婚姻状况的无奈。黄正建先生认为,“戒指与婚姻的联系是以男女之间的自由交往、自由恋爱为基础的,只要中国古代的社会不允许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只要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没有根本的改变,具有定婚意义的戒指的使用就不会发展起来”,因此,“戒指归根结底属于外国文化范畴,不能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直到近代,自由恋爱的观念伴着汹涌的西风进入中国,西方的婚姻形式、婚恋文化影响了中国人,教堂式的婚礼、在神父主持下戴上神圣的戒指表示终生相爱相依的程序,才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戒指,这枚小巧精美的金石饰品取代了玉佩、香囊,逐渐成为中国人光明正大的婚恋的信物。

戒指在古代多称为“指环”,而“戒指”之名的出现,则是元代的事情。戒指传至民间,其作用就不仅是简单的装饰品了。男女互爱,互相赠送,山盟海誓,以此为证。它起源于实用,而后逐渐转向审美和财富的统一,并逐渐被赋予不同的文化意义。

戒指这种饰品,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到如今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并且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一个不小的角色。或作为装饰,或作为婚姻的信物,或纯粹用来显富。就是这种常见的饰物,人们对它的研究似乎却并不多,只是散见于服饰、风俗方面的书籍。

扩展资料:

戒指分类:

1、文字戒

我国清代有文字戒,诸如“福”、“禄”、“寿”、“喜”、“发”、“吉祥”等。类似的文字戒在古代欧洲被称为“签名戒”,戒指面又宽又大,刻上主人的姓名字母简写或家族徽号。还有是在宽面的戒指上刻有如阿拉伯祈祷的祷文或赞美文字等,这类文字戒与宗教和民族信仰相关联。

2、镶嵌戒

以金银等金属为戒托,镶上各类珠宝的戒指。早在十七世纪,欧洲人便从皇冠上镶宝石得到启示,也在结婚戒指上镶宝石。这类戒指已极为普通,但在过去,是特权阶层的专利。在英国亨利二世时代,不少权贵将对方的肖像镌刻于戒面上互赠戒指,以增友情。

十八世纪,欧洲人喜爱用光玉髓雕刻肖像,作为戒面。到了二十世纪,欧洲大陆流行“装饰艺术”,则更加注重戒面和戒指整体款式的设计。及至今日,以祖母绿、翡翠、水晶等各类宝石镶嵌而成的戒指,将其纪念意义和装饰性融于戒指的款式中,而非单纯依赖具像的雕刻。

其实,当今的镶嵌戒已包容了诸如文字戒、婚戒、花戒等其它类型戒指的表达形式,综合使用了各种装饰手段。这种概念的延展得益于文化的发展和镶嵌工艺的进步。

—戒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0299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