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金刚石钻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

津巴布韦金刚石钻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第1张

8841 津巴布韦金刚石/钻石的晶体形态和微形貌特征

津巴布韦金刚石原石具有较典型的形态和表面特征。本次研究样品如图845和图版Ⅶ8所示,这些样品代表了马朗金刚石的基本形态特征。晶体多数为磨圆的八面体和立方体两种形态。八面体晶体呈现不同程度的歪形,有的呈阶梯状八面体,有的呈曲面八面体,角顶和晶棱多被磨圆;立方体晶体的晶棱和角顶多被磨圆,部分角顶突出,晶面微凹,呈轻微骸晶状,且晶面粗糙。少数晶体为菱形十二面体,以及立方体和八面体的聚型,极少见八面体平行板状的接触双晶和立方体穿插双晶。

表813 本次研究的部分津巴布韦金刚石宝石学性质 Table 813 Gemological features of some Zimbabwean diamonds studied in this project

图845 津巴布韦马朗砂矿产出的金刚石晶体,重量为080 ~ 252ct

Figure 845 Diamond crystals produced by Marange alluvial deposit of Zimbabwe,weighing 080ct-252ct

金刚石立方体晶体在世界上多个产地,如扎伊尔、刚果等地均常见。区别于世界上其他产地的金刚石立方体晶体原石,马朗金刚石还具有独特的晶体形态特征。该产地的立方体晶体,角顶突出,晶面中心微凹,呈骸晶状,这是马朗金刚石所特有的。部分立方体晶体晶面可见“十字架”图形贯穿于整个晶面表面(图846a,图版Ⅶ10),“十字架”见于立方体面中间,呈下凹状。这种“十字架”图形结构目前在世界主要产地金刚石中均无报道,应属于极具产地鉴定意义的“指纹特征”。高倍率下观察,可见“十字架”线条由大量的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腐蚀坑沿晶体的[100]方向重叠排列而成(图846b)。“十字”的中心部最低,“十字”线条的内部可见平行排列的阶地状条纹,该条纹为正方形腐蚀坑的两边。

图846a 立方体金刚石晶面上见“十字架”熔蚀凹坑

Figure 846a Cross etched trench on cubic diamond crystal

图846b 微分干涉显微镜高倍率下“十字架 ”线条为由大量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腐蚀坑沿[100]方向折重叠排列而成,100×

Figure 846b High resolution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e showed that cross etched trench was composed of plenty,big or small and square etched pits overlapping along [100] direction,100×

此外,在该产地的金刚石晶体表面还能观察到其他独特的腐蚀图像,如复合多边形的熔蚀坑,以及多种次生矿物碎屑附着在晶体表面等现象。

8842 津巴布韦金刚石/钻石的颜色特征

津巴布韦马朗宝石级金刚石晶体颜色多呈淡绿色、黑色及深褐色。部分晶体表面可见带色的斑点,如绿色、黑色、褐色、红色的斑点。其中红色斑点或斑块为世界上主要金刚石产区所罕见。

(1)黑色斑点。黑色斑点为津巴布韦金刚石晶体表面最常见的斑点。斑点多呈不规则状、斑点大小不等,与周围边界清晰,拉曼光谱分析表明,黑色斑点为金刚石中黑色矿物在晶体表面的露头。黑色矿物主要为辉石类矿物。

(2)褐色斑点。褐色斑点较为常见,斑点大小不等,多呈不规则的近圆形,边界模糊过渡,为地质过程中发生的辐照斑点。斑点多集中在晶体表面很浅的部位。图847为常见的褐色斑点的分布形态。褐色斑点的直径多小于1mm,数量依样品而异,有些样品表面可见数十个褐色斑点。未见褐色斑点和绿色斑点共存的现象。

图847 褐色辐照斑点与倒三角腐蚀坑,斑点边界模糊,由中心向外颜色逐步变浅,100×

Figure 847 Brown irradiated spots and reverse triangular etched pits; the spots had fuzzy boundaries,and the color was gradually lighter from the center outward,100×

(3)绿色斑点。马朗产出的多数金刚石常带一点绿色色调,这种绿色色调多数仅见于表层或较浅部位(Hardy,1950;Collins,1982)。有时可清晰地观察到绿色斑点。斑点的形态、大小、边界模糊等微细特征都与褐色斑点极相似。颜色由中心向边缘多数情况下呈逐步减弱。整体带绿色调的晶体表面的绿色斑点颜色通常呈黑绿色,比其他晶体表面见到的斑点颜色深。

图848a 津巴布韦马朗金刚石晶体表面观察到的红色薄层和斑点

Figure 848a Red lamella and spots observed on crystal surface of Marange diamond

图848b 高倍率微分干涉显微镜观察显示津巴布韦金刚石晶体表面观察到的红色次生含铁质矿物沿熔蚀凹坑棱线分布,100×

Figure 848b High resolution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e showed that red and iron-containing secondary mineral was distributed along the etched trench on crystal surface of Zimbabwean diamond,100×

(4)红色斑点。天然红色金刚石极为罕见,晶体表面红色斑点也极少报道且没有被确认(Lu等,2008)。部分津巴布韦金刚石晶体表面粗糙,红色斑点或大面积红色薄层在一些晶面上可见。在金刚石晶体表面能观察到大面积红色薄层的现象为首次发现。图848a和图版Ⅶ9为典型的津巴布韦马朗金刚石立方体晶体表面常见的红色簿层及斑点。高倍率下观察发现红色次生含铁质矿物沿腐蚀凹坑棱线分布(图848b)。晶体表面的高低不平给这些次生矿物提供了沉淀或生长的有利位置。

为找出马朗晶体表面的红色次生矿物的可能的化学组成特征,我们对样品进行了X射线荧光分析,结果显示,红色次生矿物富集处铁含量很高(图849),其他元素主要为硅。拉曼光谱测试显示石英和铁质矿物峰值。由此可以推断,马朗金刚石晶体表面的次生红色矿物为氧化铁类矿物。换言之,红色斑点的形成与表面常见的褐色斑点和绿色斑点有本质差异,它与地质辐照作用没有关系,而是次生氧化铁类矿物的颜色。

图849 X射线紫外荧光光谱显示红色次生矿物为富铁矿物

Figure 849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a indicated the red secondary mineral was iron-rich

8843 津巴布韦金刚石/钻石的内部应力特征

金刚石内部矿物包裹体品种较多,主要为橄榄石、石榴子石、辉石、石墨、钛铁矿及硫化物矿物。由于研究样品未见大颗粒的矿物包裹体,加之也未见有关文献的详细报道,我们选择了2个金刚石样品,并将之沿(100)面切磨抛光,采用Renishaw专利的大面积快速扫描拉曼成像技术(StreamLine)对金刚石的晶体结晶度进行了定量扫描拉曼成像。图850为一颗津巴布韦金刚石(7448ct)在532nm激光光源激发下得到的拉曼成像。以金刚石的拉曼特征峰1332cm-1的半高宽为基准,对StreamLine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得在规定的成像范围内半高宽的变化。图标尺标颜色由红-红-绿-蓝-紫-黑的顺序,依次代表金刚石特征峰1332cm-1的半高宽由小至大的变化。结果显示,该晶体的特征峰1332cm-1的半高宽都在36cm-1以上,最高的区域在44~50cm-1,大部分区域为39~42cm-1。这一结果表明,该晶体的结晶度比我国主要产地产的金刚石的结晶度差。结晶度差的原因可能与内部应力集中分布和含有大量微细矿物包裹体有关。

8844 DiamondView™紫外荧光和生长特征

为找出马朗金刚石的内部缺陷特征和生长过程,我们对切磨后的样品进行了紫外荧光成像观察(DiamondView™,Christopher等,1996),结果显示:所有的样品均在紫外线(波长小于230nm)的激发下,都可发出可见光,其发光颜色以蓝色为主,并存在不发光区域及黄绿色发光区域。各样品发出的蓝色和黄绿色荧光强度不一。区别于其他产地的金刚石的紫外荧光特征,马朗金刚石显示了极为复杂的生长过程。以图851为例,晶体最初以小的立方体作为生长中心。从中心向外顺着生长条纹看,晶体生长至少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晶体由立方体发育成八面体,其间伴有菱形十二面体{110}生长区域的出现,生长速度相对较快,{110}生长区域荧光很弱,呈黑色;第二阶段为八面体平稳生长阶段,表现为蓝色荧光的{111}面环带匀称,在这阶段的后期,八面体角顶和晶棱生长加快,表明这阶段后期过饱和度较高;第三阶段为{11 0}面再度发育,晶体为八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的聚形。

图850 津巴布韦金刚石(7448ct)在 532nm 激光光源激发下采用快速扫描拉曼成像技术得到的金刚石特征峰1332cm-1半峰宽的拉曼成像图

Figure 850 A Zimbabwean diamond’s (7448ct) Raman image of diamond characteristic peak 1332cm–1FWHM obtained by fast Raman scanning technology under 532nm laser excitation light source

图851 DiamondView 紫外荧光图像显示马朗金刚石生长历史呈多阶段复合生长特征

Figure 851 DiamondView fluorescence image showed that Marange diamond went through multi-stage and compound growth

金刚石晶体生长的多阶段性及复杂性一直是科学家探讨的课题,并以此探索地球深部的地球化学环境特征(Stachel & Harris,2008;Sunagawa,1984)。相对于以八面体金刚石晶体中的晶格缺陷和生长特征等研究,对立方体晶体,特别是不透明立方体金刚石晶体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金刚石晶体的立方体外层(后期生长层)内的包裹体、显微包裹体(包括纳米级包裹体)特征、光谱特征和同位素等研究(Klein-BeDavid et al,2006;Weiss et al,2009;Welbourn et al,1989)。对立方体晶体所具有的特定晶格缺陷和生长特征的研究甚少。这主要是无色透明的金刚石立方体晶体极少见。反之,我们可以推断立方体金刚石晶体中存在不少鲜为人知的生长缺陷和结构。本次研究也未见无色透明的能用于研究立方体晶体内部生长特征的样品,具“十字架”溶蚀结构的晶体仅在不透明立方体金刚石晶体中见到。DiamondView观察这类样品,未见反应生长特征的荧光图像,由此推断“十字架”溶蚀结构的形成与该类晶体内存在的特定晶体生长缺陷有关。根据“十字架”是由大量的溶蚀坑沿[100]方向折重叠排列而成的观察事实,推断这类特定的缺陷可能与晶体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线状和面状缺陷,如位错线、位错束、氮杂质集合体等有关。这类缺陷在立方体{100}面上的露头为优先选择腐蚀部位,腐蚀作用沿露头开始形成腐蚀凹坑,在腐蚀作用继续进行时,这些腐蚀坑沿[100]方向连接排列成线状,形成“十字架”腐蚀结构。具体的晶格缺陷种类和性质有待进一步解析。

关于纳米比亚钻石宝石学特征的资料非常少见。部分研究者指出其钻石大部分是浅黄至浅褐色,具有特征的、熔蚀情况多变的、圆化的十二面体晶形(Phillips& Harris,2009)。2009年和2010年产出钻石的平均大小分别达056ct和059ct(Namdeb Financial Performance,2010)。

纳米比亚砂矿金刚石/钻石大部分为橄榄石共生序列和石榴子石共生序列,另外还发现有二辉岩型金刚石/钻石,以及一种不寻常的至今都“未确定”类型的金刚石/钻石。Loest等(2003)、Harris等(2004)、Pierre Cartigny等(2004)对纳米比亚Oranjemund北部至Elisabeth Bay沿海地带冲击砂矿产出的106颗带包裹体的金刚石/钻石进行研究,样本中有49颗金刚石/钻石(46%)为橄榄岩型,43颗金刚石/钻石(41%)为榴辉岩型,1颗金刚石/钻石为二辉岩型 (websteritic),13颗金刚石/钻石(12%)为“未确定”类型(表812)。虽然该样本容量太小,不能真正代表纳米比亚产出的不同金刚石/钻石类型的比例;并且为了有利于稀土元素和地质温压计分析,研究者在选择标本时对含石榴子石的金刚石/钻石有偏好,该样本的金刚石/钻石类型比不具代表性;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纳米比亚金刚石/钻石中出现的包裹体类型。

其中,“未确定”类型金刚石/钻石包裹体具有交互层状生长的辉石和一些常见于特殊交代变质地幔捕虏体的矿物,包括碳酸盐、金云母和钛酸钡。在这类金刚石/钻石中,原本均匀的单斜辉石包裹体又出溶了斜方辉石,由于SiO2饱和或者过饱和而无橄榄石,但仍有一些橄榄岩型的特征,如辉石和石榴子石高Ni和Cr,并发现富Cr的钛酸盐。“未确定”类型金刚石/钻石的其他特征包括低Mg,高K、Ba、Sr,可分成高Na和低Na的两个组。这类金刚石/钻石同时显示橄榄岩型和榴辉岩型(二辉岩型)的特征。另外还有CaCO3、MgCO3、金云母和钛钡铬石作为附属物出现,辉石中有SiO2出溶。

表812 纳米比亚金刚石/钻石的包裹体组合 Table 812 Diamond inclusion combination of Namibia

据 Loest et al,2003;Harris et al,2004;Pierre Cartigny et al,2004 文献整理

斜方辉石-单斜辉石交互生长呈“立方-八面体”形态,指示它们是同生包裹体,出溶作用发现在金刚石/钻石包裹事件之后。原来的包裹体是具Ca-Eskola成分的低Ca单斜辉石,含量更低的碳酸盐、钛钡铬石、金云母和石榴子石。它们与寄主金刚石/钻石在稍高于“正常”克拉通地温的平衡温度结晶,约为1300~1500℃,压力约为60~70Kbar(Loest et al,2003)。这样的温压条件是由富CO2(碳酸盐)的热熔体/流体与地幔橄榄岩的交互作用提供的,碳酸化作用使得体系中没有了橄榄石。目前看来,纳米比亚“未确定”类型金刚石/钻石的包裹体的层状出溶结构和混杂的属性是独一无二的。

据我了解,宝石的定义,是由自然界产出的,具有美观、耐久,稀少性,可加工成饰品的矿物的单晶体(可含双晶)

天然宝石的分类也是有说法的,大致分为四类。

1、高档宝石:指传统的历来被人们所珍视的,价值较高的宝石。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玉石(猫眼、变石)

2、中低档宝石:相对价值较低的宝石。水晶、石榴石、橄榄石等等

3、稀少宝石:产量少,不足以在市场上广泛流通的宝石。

4、观赏石。

望采纳

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无线共享性,永不枯竭性开发增值性应用实效性存在普遍性

情报的定义和属性是运用一定的媒体(载体),越过空间和时间传递给特定用户,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所需要的特定知识和信息。1、知识性(情报的本质是知识。没有一定的知识内容,就不能成为情报。知识性是情报最重要的属性。)2、传递性(知识若不进行传递交流,供人们利用,就不能构成情报。)3、效用性(情报为用户服务,用户需要情报,效用性是衡量情报工作的重要标志。)

信息源的类型按信息源存在的形式划分为个人信息源、组织机构信息源、实物型信息源、文献型信息源、电子型信息源五个类型。

信息源定义信息源: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的信息来源。

文献定义用一定的方式(文字,图像声音)记录在一定载体(纸张磁盘光盘等)上的知识都称之为文献。文献是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文献的四要素:信息内容(文献中所表达的思想意识和知识观念。是文献的内涵灵魂之所在,直接体现了文献精神产品的性能,具有知识和情报价值)、信息符号(符号系统是揭示文献信息内容的标识,表达知识情报的手段,记录和传播文献信息内容的媒介)、记录方式(将文献符号系统所代表的信息内容通过特定的人工记录手段和方法,使其附着于一定的文献载体材料上)、载体材料(可供记录信息符号的物质材料,是全部信息载体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信息源组成的三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

主题语言:叙词、元词、标题词、关键词。

文献的类型按信息源内容深度划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1、零次文献:未经出版发行或未进入社会交流的最原始的文献。

2、一次文献:以作者本人取得的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论文、报告等经公开发表或出版的各种文献,习惯上成为原始文献。

3、二次文献:二次文献是按照特定目的对一定范围或学科领域的大量分散的、无组织的一次文献进行鉴别、筛选、分析、归纳和加工整理重组而成的系统的有序化的、方便查找使用的浓缩简化产物。

4、三次文献:根据二次文献提供的线索,选用大量一次文献的内容,经过筛选、分析、综合和浓缩而再度出版的文献。

文献型信息的类型:(1)、图书(2)期刊(3)学位论文(4)科技报告(5)专利文献(6)标准文献(7)产品样本(8)会议文献(9)政府出版物

狭义信息资源的概念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广义的概念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总体来说,信息资源就是人类信息社会活动中大量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设备、设施、资金等)的集合。

信息资源的构成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

信息源和信息资源的区别信息源不等于信息资源,信息源与信息资源既紧密相关又有区别。信息源是信息资源的源,是先于信息资源的,信息源可以不断的转化为信息资源;但信息源不等于信息资源,信息源是蕴含信息的一切事物,信息资源则是可利用的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可以是一种高质量、高纯度的信息源,但信息源不全是信息资源。

信息文化的特征数字化全球化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自治性自律性自由平等共享

医学信息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勇气、信息道德。

1、信息意识: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人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心理反映,反映人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对信息的认识、态度、价值趋向和一定需求。

2、信息知识: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3、信息勇气: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和交流新信息的能力。

4、信息道德:指在获取信息、使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

信息检索的类型,文献检索事实检索数据检索

信息检索的类型1、文献检索(是查找特定相关内容的文献,如查找某一专题或者找某一著作的文献,再从查找的文献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只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检索。)2、事实检索(是以特定事实为检索对象,检索的结果是有关某一事物的具体答案,因此事实检索是一种确定性检索。)3、数据检索(是以特定的数据为检索对象,检索的结果是经过测试、评价过的各种数据,可直接用于比较分析或定量分析,是一种确定性的检索。)信息检索系统的组成:一般由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及数据库三部分组成。

数据库:信息检索系统的信息源,是按一定方式存储磁盘、磁带或光盘上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的组成:文档、记录、字段。

数据库的类型:书目数据库、事实数据库、数值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图像数据库

世界上的检索语言有很多种,依其划分方法的不同,划分出不同类型。有表达文献外部特征的检索语言,也有表达文献内容特征的检索语言。

信息检索的语言:分类语言、主题语言。(标题词元词叙词,关键词)

分类语言:是运用逻辑分类原理,按文献内容的学科、专业集中文献、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揭示各类文献在内容上的区别和联系,将性质相同的文献聚集在一起,性质相近的联系在一起,性质不同的予以分开。

信息检索的途径:分类途径、主题途径、关键词途径、著者途径、题名途径、号码途径、其他途径。

分类途径分类途径是按文献内容所需的学科类别来检索文献的途径,通过分类号或类别进行检索。利用分类途径可以了解学科概念之间的隶属、并列、相关等关系,适用于回溯性检索和广义概念(类目概念较大)的检索,能够满足族性检索(按学科集中文献)的要求。查全率高,但查准率低。

信息检索技术:布尔逻辑检索、截词检索、位置检索、限定字段检索。

信息检索的策略:(1)、分析检索课题,明确目标和要求;(2)、检索系统和数据库的选择;(3)、选择检索途径,确定检索标识;(4)、编制检索表达式,调整检索策略;(5)、获取原始文献。

选择检索系统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专业要对口,报道文献数量多、信息量大,报道速度快、时差短,检索途径多。

查全率:是表示检出的相关文献与全部文献库中实际存储着的相关文献的比例。

查全率=检出的相关文献量\文献库中的相关文献总量100%

查准率:是表示检出的文献中所需要的相关文献所占的比例。

查准率=检准的相关文献量\检出的所有文献量100%

提高检索效果的措施:(1)、提高查全率的措施:a、尽量采取主题词与关键词相结合进行检索;b、主题词检索时要进行扩展检索和使用全部副主题词检索;c、分类检索时要进行扩展检索和全部复分检索;d、删除某个不甚重要的概念组面,减少AND运算;e、多用同义词进行“OR”运算检索;f、采用截词检索等。(2)、提高查准率的措施:a、采用规范化的主题词与副主题词组配进行检索,少用或不用自由词;b、采用限定主要概念主题词字段的加权方式检索;c、增加概念组面,用AND运算符进行连接;d、用NOT算符排除无关概念;e、限定检索字段,如文献类型、语种、作者、刊名等;f、运用放宽位置算符等。

搜索引擎:是Internet上具有

扩展资料

原因如下:

1、程序有重大bug,程序不能启动,或者中途退出。

2、绕过苹果的付费渠道,我们之前游戏里的用兑换码兑换金币。

3、游戏里有实物奖励的话,一定要说清楚,奖励由本公司负责,和苹果没有关系。

4、用到苹果的标志。(应用的设计和Apple的Logo风格太像了也会被拒)

5、网络功能不能正常访问。

6、图标不能点击,不能点击的图标要置灰,或者直接隐藏。

7、没有设置default页,启动画面为黑屏,有一定概率被拒绝。

8、一个应用在线,但你想在发一个豪华版之类的,再开一个应用也会被拒绝。

OS(苹果公司的移动操作系统)锁定iOS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苹果公司最早于2007年1月9日的Macworld大会上公布这个系统,最初是设计给iPhone使用的,后来陆续套用到iPodtouch、iPad以及AppleTV等产品上。

iOS与苹果的MacOSX操作系统一样,属于类Unix的商业操作系统。原本这个系统名为iPhoneOS,因为iPad,iPhone,iPodtouch都使用iPhoneOS,所以2010WWDC大会上宣布改名为iOS(iOS为美国Cisco公司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注册商标,苹果改名已获得Cisco公司授权)。

(一)祖母绿中常见的内部包体和生长特征

1固体包体

不同颜色、透明度、形状和大小的固体包体,是祖母绿最为常见的内部特征。合成祖母绿也可能含有固态包体,如硅铍石等,但是通常来说,合成祖母绿内部的固体包体没有天然祖母绿中的固体包体种类丰富。天然祖母绿中,产自变质片岩的祖母绿通常都含有丰富的固态包体,因为不能够像哥伦比亚或者尼日利亚的祖母绿一样在开放的空洞中自由生长,片岩型祖母绿只能在固态下将围岩矿物取代。

通过矿物包体的组合特征,可以区别天然和合成祖母绿,对确定其产地也具有很好的诊断意义。祖母绿中的云母包体不具有产地鉴定意义,因为世界上大多数祖母绿矿床位于不同的变质型片岩中,成矿最常见的围岩是云母片岩,主要表现为黑云母—金云母的组成,因此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黑云母—金云母晶体包体仅能证明祖母绿是天然的(图3-41)。

图3-41 坦桑尼亚祖母绿中的棕色片状云母

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伊塔比拉和新埃拉矿区、赞比亚恩多拉矿区、马达加斯加马南扎里矿区、坦桑尼亚曼亚拉矿区、俄罗斯乌拉尔矿区以及奥地利哈巴赫托矿区的祖母绿中均发现黑云母或金云母。尼日利亚中部产出的祖母绿中含有非常特殊的云母包体,颜色呈深棕色,成分很可能是在羟铁云母—铁叶云母或者铁锂云母的成分区间(图3-42),这些云母出现反映了尼日利亚祖母绿特殊的成因环境,即形成在中生代碱性环带花岗岩中的云英岩组合中。

图3-42尼日利亚祖母绿中的云母包体

产自云母片岩中的祖母绿,角闪石族矿物是其主要的固态包体。津巴布韦桑达瓦纳矿区所产出的祖母绿虽然小,却以鲜艳的绿色而出名。这一地区产出的祖母绿具有的典型内部特征是透明且无色的或者带有浅绿色或棕色色调的棒状、针状或者轻微弯曲的透闪石晶体(图3-43)。产自马钦韦区域的祖母绿中部分包体是纤维蛇纹石。

图3-43 坦桑尼亚祖母绿中的柱状透闪石晶体

哥伦比亚境内科迪勒拉山脉黑色页岩矿区产出的祖母绿内部最常见的固体包体有碳酸盐(图3-44)、石英、钠长石、黄铁矿(图3-45)、白云母和碳酸盐质的母岩颗粒。巴西戈亚斯州矿区的祖母绿形成于剪切带的变质片岩中,祖母绿内部主要的矿物包体为碳酸盐、滑石、云母等,所以碳酸盐、黄铁矿等矿物的出现不具产地意义。

图3-44 哥伦比亚祖母绿中的碳酸盐包体

图3-45 哥伦比亚祖母绿中可见黄铁矿包体

2空洞或流体包体

宝石生长过程中,构造通道形成空洞,当这些空洞与晶体同时形成时,被称为原生空洞。当晶体长成之后形成的空洞称为次生空洞,并且可能含有次生流体包体,这些空洞一般来说是由部分愈合裂隙形成的。原生和次生空洞常呈不规则状,也可以发育成晶形完整的负晶。

流体包体是空洞中的填充物,它反映了晶体生长过程中的物理条件和化学环境。祖母绿中的流体包体有气—液两相包体(图3-46)、气—液—固三相包体,还有多相包体,例如气—液—固—固四相包体。

图3-46 尼日利亚祖母绿中可见空洞中充填流体包体

祖母绿中流体包体的主要成分是H2O(80~96mol/oml)、CO2(25~10mol/mol)、N2(08~12mol/mol)、CH4(005~08mol/mol)、有机成分(<005mo/mol)以及惰性气体(<01mol/mol)。无论祖母绿的形成时间和环境如何不同,它们都由相似成分的流体组成。流体包体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气液两相包体,所以它在鉴定祖母绿的产地时并不是很有用。有些流体包体可能显示一些特殊的外观,如哥伦比亚祖母绿中经典的气液固三相包体(图3-47)。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三相包体被认为是哥伦比亚祖母绿的产地鉴定特征。但是,后来发现来自尼日利亚中部、阿富汗潘杰希尔以及中国云南的祖母绿中的流体包体看起来与哥伦比亚的三相包体非常相似。所以气液固三相包体已经不能作为鉴定产地的依据了。

图3-47 尼日利亚祖母绿中的气液固三相包体

祖母绿中的很多原生包体都是平行于c轴生长的管状包体(图3-48)。这些管状包体很少是空的,大多数捕获了各种流体,并常有一个可以移动的气泡,即原生两相包体。

图3-48 尼日利亚祖母绿中可见平行于c轴的管状包体

图3-49 尼日利亚祖母绿中的裂隙部分愈合

相是指具有一定化学和物理性质的范围或空间。流体包体可以由多于三相的物质组成,例如,一个四相包体,空洞内包含两种不相溶的液体、一个气泡和一个固态晶体。当液体包体的组成中包含固态晶体是不同的矿物种类时,每种矿物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相。在实践工作中,很难利用宝石显微镜辨别一共有多少个矿物种类出现,所以这些包体常被称为多相包体。曾有过流体包体中含有五六种矿物的报道。这种多相包体在阿富汗的潘杰希尔矿区产出的祖母绿中尤为多见。

3部分愈合裂隙

祖母绿在不稳定的地质环境中生长时可出现天然裂隙,当富含矿物的溶液渗透到天然裂隙中并且持续结晶,可导致部分天然裂隙愈合。残余溶液被空洞捕获并形成各种组成的流体包体,如次生的两相或三相包体(图3-49)。

4外来的物质

祖母绿的裂隙如果延伸至晶体的表面,就有可能被各种性质的外来物质填充(图3-50)。实验室中可以人工向祖母绿裂隙中填充各种物质,以提高祖母绿的透明度和颜色。

图3-50 赞比亚祖母绿中的裂隙延伸至晶体表面,裂隙中常含有外来的铁质物质

5生长结构

祖母绿中的生长结构主要分布在沿底面、柱面或者锥面方向。色带是很重要的一种生长结构,经常平行于晶体的柱面生长(图3-51)。生长结构颜色的饱和度取决于生长环境,如温度和矿化溶液的供给等。

图3-51 阿富汗祖母绿沿c轴方向观察可见六边形色带

(二)主要产地祖母绿的包体和生长特征

1南美洲

1)哥伦比亚

(1)固态包体。白云母、滑石、长石、绿柱石、黄铁矿(图3-52,图3-53)、磁黄铁矿、闪锌矿、石英(图3-54)、针铁矿、褐铁矿、碳酸盐(图3-55)、磷灰石(图3-56)。黑色页岩与碳酸盐的组合是哥伦比亚祖母绿的典型产地特征(图3-57)。

图3-52 哥伦比亚祖母绿中观察到的黄铁矿包体

图3-53 哥伦比亚祖母绿中观察到的黄铁矿包体

图3-54 哥伦比亚祖母绿中可见无色透明柱状石英晶体包体

图3-55 哥伦比亚祖母绿中可见碳酸盐包体

图3-56 哥伦比亚祖母绿中可见柱状磷灰石晶体包体

图3-57 来自母岩的细小黑色页岩碎屑和粒状碳酸盐,石英或长石等组合包体

(2)空洞或流体包体。气液固三相包体(图3-58,图3-59,图3-60)。三相包体的相组合有:液—液—固组合,为岩盐晶体+水溶液+液态的碳氢化合物;气—液—固态组合,为岩盐+水溶液+液态的CO2+液态的碳氢化合物+气体。

图3-58 哥伦比亚祖母绿中可见空洞内充填气—液—固三相包体

图3-59 哥伦比亚祖母绿中可见空洞内充填多相包体

图3-60 哥伦比亚祖母绿中可见三相包体群

(3)生长特征。线状、带状生长裂隙在不同的方向定向排列。哥伦比亚祖母绿的色带有以下现象:晶体具有无色或者浅绿色的中心区以及深色的边缘区域;集中的颜色环带围绕一个几乎没有颜色的核心,从内向外颜色逐渐加深,这个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产地祖母绿的一个有力证据(图3-61);独特的绿色中心区以及几乎无色的边缘区域,生长带由阶段性生长造成,包体沿生长环带分布(图3-62)。

图3-61 哥伦比亚祖母绿的颜色环带围绕一个几乎没有颜色的核心

图3-62 哥伦比亚祖母绿中常见多期生长环带结构,包体常沿生长环带分布

(4)裂隙。裂隙包括愈合裂隙和未愈合裂隙。愈合裂隙包含典型的气液固三相包体,有些未愈合含有外来物质。

图3-63 巴西祖母绿中常见大量棕色不规则浑圆状云母晶体包体呈片状不定向分布

2)巴西

(1)固态包体。对比巴西不同地区祖母绿的地质环境发现,它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巴西不同地区祖母绿的宝石学性质十分相似,仅有少量特征具有独特性。

巴西不同地区的祖母绿几乎都有多种矿物包体,唯一例外的是米纳斯吉拉斯州的伊塔比拉和新埃拉区域产出的祖母绿,多数情况下,该区域产出的祖母绿只含有云母晶体。其他地区常见的矿物包体有云母(图3-63)、角闪石、碳酸盐(图3-64)、黄铁矿(图3-65)、磷灰石和长石(图3-66)。这些矿物是祖母绿围岩中主要或者次要的成分,它们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稳定。与流体包体和生长结构不同的是,固体包体在鉴定产地特征方面价值有限,因为高质量的祖母绿内部固体包体并不常见。巴西祖母绿中的多数矿物包体并没有产地鉴别特征,但是,戈亚斯州的祖母绿有明确的产地特征,是黑色尖晶石(图3-67)与各种矿物包体的组合,如滑石+云母(图3-68)。

图3-64 巴西祖母绿中可见无色透明薄片状或鳞片状碳酸盐晶体包体

图3-65 巴西祖母绿中可见黄铁矿晶体包体

图3-66 巴西祖母绿中可见无色透明棱柱状钠长石晶体包体

图3-67 巴西戈亚斯州祖母绿中可见大量小而不透明的褐色—黑色颗粒状尖晶石晶体包体

图3-68 巴西戈亚斯州祖母绿中可见大量滑石和云母包体

(2)空洞或流体包体。对于巴西祖母绿来说,空洞或流体包体不是其典型的鉴别特征(图3-69)。巴西的祖母绿中,伊塔比拉和新埃拉区域产出的祖母绿流体包体变化最丰富,它们以不计其数的原生空洞为特征,空洞中有各种填充物,并在裂隙面上有各种次生空洞或流体包体(图3-70)。圣特雷济尼亚祖母绿内部含有极少量非常小的流体包体(<10μm),甚至缺失。

图3-69 巴西祖母绿中可见大量流体包体

图3-70 巴西祖母绿中可见两相包体

(3)生长特征。巴西祖母绿的生长特征通常来说并不是非常发育。线状或带状生长纹理平行于晶体的底面、锥面或柱面。但是,六边形的生长环带和六边形的色区相当明显(图3-71)。

图3-71 巴西祖母绿中可见平行于底面的六边形生长环带

2亚洲

1)巴基斯坦

(1)固态包体。巴基斯坦斯瓦特山谷产出的祖母绿矿物包体与巴西戈亚斯州的矿物包体类似,最常见的包体矿物是尖晶石(图3-72)、碳酸盐(图3-73)、云母、角闪石和滑石。罕见的矿物包体有镍黄铁矿、磁黄铁矿、金红石(图3-74)、赤铁矿、长石、叶蛇纹石、绿泥石、辉钼矿以及辉砷镍矿。

图3-72 巴基斯坦祖母绿中可见无色透明菱面体碳酸盐晶体包体、黑色不透明尖晶石粒状包体及外形不规则的黄铁矿包体

图3-73 巴基斯坦祖母绿中的无色透明碳酸盐晶体包体

图3-74 巴基斯坦祖母绿中可见**—橙色短柱状金红石晶体包体

(2)空洞或流体包体。各种形状的空洞中有不同类型的原生和次生流体包体,通常发育为负晶或者矩形、锯齿状或者拉长状的管状空洞。

(3)生长特征。六边形的生长纹理平行于柱面,当垂直于c轴观察时,可以看到一个“Z”字形的生长纹(图3-75)。生长管可能起源于白云石包体,通常来说,这些生长管包含液体填充物。薄的愈合裂隙和面纱状裂隙平行于底面。

图3-75 巴基斯坦祖母绿中可见“z”字形图案沿晶体的锥面分布

图3-76 阿富汗祖母绿中可见气液固三相包体

2)阿富汗

(1)固态包体。潘杰希尔祖母绿中最常见到的矿物包体是碳酸盐、石英、黄铁矿和电气石。

(2)空洞或流体包体。阿富汗潘杰希尔矿区祖母绿含有不同类型的流体包体,如两相包体、三相包体和多相包体。这类包体大多是原生的且定向平行于c轴,它们可能会与哥伦比亚祖母绿中观察到的典型的三相包体非常相似(图3-76),管状包体也很常见(图3-77)。

(3)愈合裂隙。愈合裂隙平行于底面分布,但是更多的情况下,它们并不定向并且显示类似于面纱状。

(4)生长特征。潘杰希尔祖母绿的生长结构多数情况下非常明显,通常平行于底面或者以六边形生长环带的形式出现,且每一段都平行于柱面(图3-78)。

图3-77 阿富汗祖母绿中可见管状空洞

图3-78 阿富汗祖母绿中可见六边形同心生长环带

3)中国

(1)空洞或流体包体。中国云南祖母绿中常见呈现锯齿状的三相包体,与哥伦比亚祖母绿相似,常见的管状包体与潘杰希尔祖母绿非常相似(图3-79)。通常情况下,多相包体出现在不规则的圆形空洞中。

(2)生长特征。生长良好的线状结构平行于c轴,可能会显示为接近“百叶窗”的外观。

(3)固态包体。几乎没有发现矿物包体,迄今为止只有在拉曼分析中检测到了斜长石。

图3-79 中国云南祖母绿中可见管状包体

4)俄罗斯乌拉尔山脉

(1)固态包体。经常出现各种类型矿物包体,密集成群或不规则分布的棕色晶体,圆形的片状或者板状云母晶体(图3-80),有时会出现针状、管状的矿物包体(图3-81),如阳起石(图3-82)、电气石(图3-83)。竹节状的阳起石是乌拉尔祖母绿中的特有包体。

图3-80 俄罗斯乌拉尔山脉祖母绿中可见不规则片状云母包体

图3-81 俄罗斯乌拉尔山脉祖母绿中管状包体沿c轴排列

图3-82 俄罗斯乌拉尔山脉祖母绿中可见竹节状阳起石包体

图3-83 俄罗斯乌拉尔山脉祖母绿中可见棕色柱状电气石包体

(2)空洞或流体包体。俄罗斯乌拉尔祖母绿最有趣的现象是薄而扁平的愈合裂隙在平面上定向排列且平行于底面,当垂直于祖母绿c轴观察时,愈合裂隙看起来像小线条(图3-84),这是俄罗斯乌拉尔祖母绿的典型特征。

(3)愈合裂隙。愈合裂隙有时横穿主晶,这些裂隙由流体包体组成,有时是两相甚至三相的包体。愈合裂隙中包含多相填充物的空洞少见(图3-85)。

(4)生长特征。平行于柱面的生长结构常见于 两个方向(图3-86)。比较罕见的情况是一种马赛克状的生长结构,是由上述两组晶面交替生长造成的。平行于(0001)面的生长结构少见。

图3-84 俄罗斯乌拉尔山脉祖母绿中可见平行于底面的愈合裂隙,垂直于c轴观察,愈合裂隙呈线状

图3-85 俄罗斯乌拉尔山脉祖母绿中可见平整的愈合裂隙,平行于底面

图3-86 俄罗斯乌拉尔山脉祖母绿中常见颜色深浅变化的色带

3非洲

1)津巴布韦

(1)固态包体。无序分布的针状、柱状阳起石和镁铁闪石(图3-87,图3-88)、钠长石、磷灰石、云母(图3-89)、方解石、白云石、石英、锆石、黑金红石、辉砷镍矿。

(2)空洞或流体包体。长方形的流体包体,这些包体是原生CO2包体的残留。

(3)愈合裂隙。常见半愈合裂隙中包含细小的包体。

(4)生长特征。大多数祖母绿的颜色均匀分布,几乎没有色带。

图3-87 津巴布韦祖母绿中可见柱状角闪石晶体包体

图3-88 津巴布韦祖母绿中可见大量针状—柱状角闪石

图3-89 津巴布韦祖母绿中可见棕色片状云母晶体包体

2)坦桑尼亚

(1)固态包体。坦桑尼亚祖母绿主要的特征是丰富的矿物包体。矿物包体通常由石英(图3-90)、祖母绿、蓝柱石组成,常呈线性排列或者随机分布。另一种常见的固体包体的类型是小片状或者针状的硅铍石或蓝柱石,呈细粒的集合体。有时还会出现富钛的铝云母、伊利石、日光榴石。

(2)空洞或流体包体。流体包体主要与愈合裂隙有关。可以发现一些小的成群原生包体。原生和假次生的流体包体主要是由CO2组成,有时也出现液相(图3-91)。

图3-90 坦桑尼亚祖母绿中可见浑圆状石英包体

图3-91 坦桑尼亚祖母绿中可见两组呈定向分布的流体包体

图3-92 尼日利亚祖母绿常见多期生长结构,有时可见生长间断

图3-93 尼日利亚祖母绿中可见氟化物包体

图3-94 尼日利亚祖母绿中的萤石包体

3)尼日利亚

(1)生长特征。尼日利亚祖母绿中的生长结构常见,异常发育的生长带平行于底面、柱面和椎面。多数晶体在生长过程中将大量矿物和流体包裹起来,生长面上不同矿物包体的堆积反映了晶体生长过程中的间断情况,造成了幻影般的现象,称为“幻晶”。在明显而又独特的核心晶体周围可见扁平状的祖母绿多期次生长结构(图3-92)。在不同的生长期间,蚀变现象通常发生在早期形成的晶面上,当晶体再次开始生长时,大量的流体包体被困在各个平面上。独特的色带是晶体多阶段、不稳定和不连续生长的证据。

(2)固态包体。特殊的地质背景和成因环境造成了尼日利亚中部祖母绿具有独特的宝石学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可以将其与世界上其他主要矿区的祖母绿区分出来,氟化物—独居石—富铁云母矿物包体组合特征是其他矿区祖母绿所没有的。

尼日利亚祖母绿中的矿物包体并不很常见,观察过的样品中只有大约20%含有矿物包体。据报道,最常见的包体矿物是萤石、氟化物(图3-93)和钠长石,电气石和钾长石比较少见。

以下具体介绍尼日利亚祖母绿中的矿物包体品种。

钠长石:以无色、透明、棱角状到不规则的颗粒形式出现。在显微镜下用反射光观察通常表现为半透明的白色细小包体。在很多其他地区的祖母绿中已经见过了长石包体,所以这种矿物的鉴定对于祖母绿产地的确定没有指示意义。

萤石:萤石是尼日利亚祖母绿中最常见的矿物包体。大多数萤石晶体发育为完美的八面体,也有一些为立方体,还有一些为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状,有时以集合体的形式出现(图3-94)。萤石相对其他产地来说不是常见矿物包体,马达加斯加、巴基斯坦、俄罗斯(乌拉尔山脉)、澳大利亚产出的祖母绿中可出现少量萤石。

云母:云母包体在其他产地的祖母绿中也很常见,但尼日利亚祖母绿中的云母外观具有一种独有的特征。云母矿物呈现薄片或书册状的外观,颜色呈现深棕色或红色,具有多色性和解理(图3-95)。

图3-95 尼日利亚祖母绿中的深棕色云母包体

图3-96 尼日利亚祖母绿中可见钛铁矿包体

图3-97 尼日利亚祖母绿中可见密集的片状黑色晶体包体

图3-98 尼日利亚祖母绿中可见氟化物包体

钛铁矿:钛铁矿以黑色小片状、集合体或者以不规则形状出现,不透明具有金属光泽。这种矿物已经在很多不同矿区的祖母绿中出现(图3-96,图3-97)。

氟化物矿物:不同的氟化物矿物在常光下无法与萤石区分开来,因为它们的结晶习性和折射率都非常相似(图3-98)。

独居石:独居石包体表现出独特的凸起,以透明的棱柱形晶体或者集合体出现,集合体为透明无色或者微弱的**。通常情况下,独居石是祖母绿中一种非常少见的矿物包体,之前仅在奥地利哈巴赫托和巴西戈亚斯州伊塔贝阿矿区产出的祖母绿中发现过。

石英:石英晶体无色透明,呈棱柱状、拉长状或圆形。石英是多数矿区祖母绿中的常见包体,所以在鉴别祖母绿产地方面没有意义。

钾长石:钾长石是尼日利亚祖母绿中较为少见的包体。它通常以无色的不规则粒状形态出现。钾长石在其他不同产地的祖母绿中也有发现。

电气石:电气石是尼日利亚祖母绿中异常少见的晶体,因为电气石在较年轻的花岗岩中不会出现,但是在基底伟晶岩中常见。如果祖母绿中出现电气石包体可以说明该祖母绿的成矿物质来源。

绿柱石:绿柱石晶体或晶体碎屑在一般照明条件下几乎不可见,它除了在尼日利亚祖母绿中被发现,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祖母绿中也有所发现。

(3)空洞或流体包体。尼日利亚祖母绿中含有各种各样的流体包体,它们的原生空洞为管状、钉状或不规则形状,有时也显示“锯齿”状的轮廓(图3-99)。大多数尼日利亚祖母绿中的流体包体的可见度较高(图3-100),这是因为空洞填充物与祖母绿折射率的差异或者是空洞壁不平整造成的。尼日利亚中部祖母绿中常见气液固三相包体,与哥伦比亚的三相包体相似,因而不能作为产地特征。

图3-99 尼日利亚祖母绿中的锯齿状气液固三相包体

图3-100 尼日利亚祖母绿中可见空洞内充填两相或三相包体

(4)愈合裂隙。尼日利亚祖母绿中常见愈合裂隙。愈合裂隙常呈现波浪状、面纱状、网状。

4)赞比亚

(1)固态包体。赞比亚恩多拉地区的祖母绿含有柱状透闪石(图3-101)、浅到中等棕色的小片状云母(图3-102)、稀有的绿色绿泥石、柱状镁电气石、磷灰石、磁铁矿、赤铁矿(图3-103)、石英、萤石、碳酸盐、黄铁矿等。

(2)空洞或流体包体。被流体填充的空管定向平行于c轴(图3-104),愈合裂隙由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假次生流体包体组成,每一个包体包含两相或三相包体(图3-105)。

(3)生长特征。色带具有六边形薄片状的外观,浅绿色—深绿色的中等到强的窄带平直交替出现,且平行于柱面(图3-106)。

图3-101 赞比亚恩多拉矿区的祖母绿中可见柱状透闪石晶体包体

图3-102 赞比亚恩多拉矿区的祖母绿中可见棕色片状云母包体

图3-103 赞比亚恩多拉矿区的祖母绿中可见红色的赤铁矿包体

图3-104 赞比亚恩多拉矿区的祖母绿中可见平整的裂隙,流体包体在裂隙上定向排列

图3-105 赞比亚恩多拉矿区的祖母绿中可见定向排列的空洞,空洞中充填气液两相包体

图3-106 赞比亚恩多拉矿区的祖母绿中可见多期生长六边形环带

5)马达加斯加

(1)固态包体。石英、云母、角闪石、碳酸盐、长石、滑石、绿柱石、绿泥石、辉钼矿、黄铁矿、重晶石、电气石。

(2)愈合裂隙。愈合裂隙中包含无数细小的固体或流体包体,大的流体或者固体包体伴随黑色的球面一同出现,原生流体包体发育完好,各种形状的愈合裂隙与未愈合裂隙。

(3)生长特征。色带通常为一个浅色的核心和一个深色的外部区域,生长条纹平行于柱而。

  宝石学是矿物学的分支,特别是对非金属矿物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宝石学的研究范围包括: 宝玉石史、宝石的鉴定特征及矿物学特征、宝石的生成条件及产地、宝石的分级与评估、宝石的加工、改善及合成和首饰设计等。

  我国是使用宝石很早的国家,但由于种种原因,宝石业的发展极其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宝石才又在市场上活跃起来,并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与喜欢。

  爱,宝石市场开始繁荣,但从事宝石业的专业人员数量很少,宝石市场缺乏规范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从1991年起设置了宝石学研究生专业,随即成为众学子瞩目与向往的焦点。

  福州的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之一。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

  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涓涓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黄田石是田石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石种。田黄的共同特点是石皮多呈微透明,肌理玲珑剔透,且有细密清晰的萝卜纹,尤其黄金黄、橘皮黄为上佳,枇杷黄、桂花黄稍次,桐油黄是田黄中的下品。田黄石中有称田黄冻者,是一种极为通灵澄澈的灵石,色如碎蛋黄,产于中坂,十分稀罕,历史上列为贡品。

  白田石是指田石中白色者,质地细腻如凝脂,微透明,其色有的纯白,有的白中带嫩黄或淡青。石皮如羊脂玉一般温润,越往里层,色地越淡,而萝卜纹、红筋、格纹却越加明显,似鲜血储于白绫缎间。石品以通灵、纹细、少格者为佳,质地不逊于优质田黄石。

  红田石:田石中色红者称为红田石。生为红田有两种原因,一为自然生成一身原红色;一为人工煅烧而成后天红,天生的红田石称为橘皮红,是稀有石种。

  寿山村东南有山名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依山傍水有坑头洞和水晶洞,是出产水坑石的地方。因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称“溪中洞石”。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质尤罕,因此今日市场上所见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旧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冻”之说。水坑石是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主要品种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鱼冻、环冻、坑头冻及掘性坑头等,色泽多黄、白、灰、蓝诸色。

  山坑石,是寿山石中的大宗,是高中档寿山石印章和石雕艺术品的主要原料来源。高山系是山坑石的总代表。

  高山石通灵莹丽,唯石品多达百种,石质优劣各异,命名多不规范,以色、以相、以产地、以始掘者命名现象都有。以色分类的有红高山、白高山、黄高山、虾背青、巧色高山。以相分类的有高山冻、高山环冻、高山晶、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冻、高山牛角冻、高山鱼脑冻、高山鱼鳞冻。以产洞命名的有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玛瑙洞高山、油白洞高山、大健洞高山等等。

  在高山东北2公里处的杜陵山中,出产一族相对独立的石材,统称杜陵坑石。杜陵坑石品种繁多,亦有以石色、以开采人名和开采方式来区别命名石种的习惯,如白杜陵、红杜陵、黄杜陵、杜陵晶、棋源洞杜陵等。

  源于杜陵坑山临溪处的善伯洞,从质地来讲,此石温腻脂润、半透明、性微坚,肌理多含金砂点和粉白点,杜陵坑石则无。从颜色上看,色多鲜艳。1989年以来,屡出佳石,其石分为红善伯洞、黄善伯洞、白善伯洞、善伯晶、银裹金善伯洞、善伯尾等。

  在寿山村东南8公里处有月洋村,有座山称月洋山,其周遭所产寿山石统称月洋系石。月洋系产石仅十余种,其中最佳丽的神品,要称芙蓉石,芙蓉石被称为中国“印石三宝”(田黄、芙蓉、鸡血)之一。芙蓉石洞在月洋山顶峰,石质极为温润,凝脂,细腻,虽不甚透明,然雍雅尽在其中。同时,芙蓉石亦是寿山石中一大石族,以色划类,分为红芙蓉、白芙蓉、黄芙蓉、芙蓉青、红花冻芙蓉;又有以洞分类者,称将军洞芙蓉、上洞芙蓉等。

  旗山系寿山石矿藏丰富,品种繁多,是仅次于高山系的第二大系。旗降石石质结实,温润,坚细,凝腻,微透明或不透明,实有光泽,色彩丰富,以红、黄、紫、白等两色及多色相间者常见,是寿山石中一大家族,如黄旗降、红旗降等。

  寿山石除了大量用来生产千姿百态的印章外,还广泛用以雕刻人物、动物、花鸟、山水风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种艺术品。这种供艺术雕刻用的寿山石主要产于寿山及峨嵋、东仔、湖潭、石碧头等矿床,其矿物成分以地开石、高岭石为主,叶腊石次之。

  优美的寿山石艺术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仅有助于物质文明,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精神文明事业的发展。它可以使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益寿延年。例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用旗降石为材料所创作的“曲水流觞”就描绘了公元353年(永和九年)的兰亭盛会。正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所赞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所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作品布局合理,境界旷远,富有诗情画意。其他如高山石“竹林七贤”亦为郭功森的佳作。冯久和的高山石“鸟鸣花果艳”则展现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生机永存。陈敬祥以高山石为材料所创作的“求偶鸡”,在寿山石雕中首创了镂空雕技法(1956年),刻有一只母鸡在鸡笼内扑翅欲出,笼外几只公鸡跳跃求欢,真实可爱。林亨云以高山石为材料所创作的“海底世界”广泛采用了镂空雕的技法,不仅红、黄、赭、白、黑、灰等各色艺术形象布局合理、协调一致,而且同一颜色中还有浓淡或深浅之分,使作品显得别有风韵。特别是原来重达65公斤以上的高山石石料,经过他精心雕镂,最后只剩下不足20公斤。由此而使作品更显得色彩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虚实结合,玲珑剔透。各种鱼类游弋于水中,怡然自得。

  那些色泽暗淡、质地较差的寿山石则不能用作石雕材料,可大量用于工业生产,如耐火材料、造纸、橡胶、塑料、涂料、油漆、陶瓷、水泥、化学工业等生产即用之。

  赏寿山石重在“三看”

  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雕制成工艺品的寿山石有非常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寿山石的原石,因为它的质地、颜色、光泽和纹路等,也自有它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寿山石原石的收藏早在明朝初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因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建于唐光启三年(887年)的寿山村“寿山广应院”被焚于火。火后在“广应院”的故址留有许多寿山石,以后被称为“寺坪石”。所以明•徐火勃的《游寿山寺》诗写:“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断珉”指被“广应院”僧人收藏过的“寿山石”。但其时收藏“寿山石”原石可能不是为艺术欣赏,而是为了雕琢之后制造器具。明末,曹学铨发现并开始收藏田黄石,至清代,“寿山石热”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于是在收藏寿山石雕品的同时,也掀起收藏寿山石原石的热潮。寿山石原石除了可以加工成价值连城的寿山石工艺品外,其本身的质地、纹理、颜色以及所派生的文化都极具收藏的价值。比如说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因为有“易金十倍”的价值,收藏一块田黄石,便是一个资产的“保险箱”,也可以说是财产数量的象征。因此从古至今不断有“千金买田黄”或是“万金买田黄”的例子,但更多的收藏是为了艺术的欣赏。现代寿山石收藏家仍有许多热衷于原石的收藏。1982年,美国—个教授“万金买田黄”,便是买了一块2两重的田黄原石材。台湾有一个收藏家,专门收藏寿山石中的“芙蓉石”。中国画家齐白石有“百石富翁”的佳话。他则穷搜广采,收藏了一千颗,而且是质量上乘的“中国三大印石”之一的“芙蓉石”,被人戏称为“千石王子”。

  寿山石雕品始见于南朝的石俑,但雕技粗糙,除了作石俑殉葬外,不见有收藏的例子。梁克家的《三山志》说,宋代寿山石开始大量开采,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运汴梁,成为宫廷的玩物。大者为达官贵人陈列于几案欣赏,小者则为文人雅士手中的玩赏品。宋代的寿山石雕艺术已经达到可以供玩赏的水平了。于是便有了“收藏”的历史。但大多数为宫廷及达官贵人所收藏。元末,开始用寿山石刻印,并因此有寿山石印钮艺术的产生,收藏寿山石印材和寿山石印钮,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专利”,并一直影响到现在,成为一种历史性的社会风气。

  寿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造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收藏鉴赏寿山石雕,应该有以下三看:

  一看“因材施艺”是否恰当。寿山石雕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泽,雕刻出造型和色泽相适应的作品。我们在鉴赏和选购寿山石雕作品时要看雕刻艺人在“因材施艺”方面的独到功力。看看是否充分利用石质、石形、石色、石纹来确定相应的题材与造型,而不是牵强附会。

  二看技法是否合理。寿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极为简练的技法,发展为现代精细的高浮雕、透花雕和圆雕等。一件寿山石雕精品往往综合应用各种传统技法。

  三看刀法是否充分。寿山石雕的技法,是通过运刀的刀法来体现的。寿山石雕的刀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简练的刀法,有朴茂的刀法,有浑厚的刀法,有秀凌的刀法。如薄意雕刻,花鸟雕刻,多用秀凌的刀法;如人物圆雕、古兽印钮等雕刻则多用朴茂的刀法,它适于收藏家、鉴赏家拿在手上“把玩”,而不刺手,另有一番情趣。

  总之,成功的作品是作者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雕刻技艺和实践经验等诸多综合能力及水平的反映。美的表现是和艺术家所能获得的思想力量成正比的,寿山石雕艺术正是如此。

  寿山石印章形制

  寿山石印章有四方章、立字章、扁方章、引首章、椭圆章(“鸭蛋章”)、圆形章和随形章(天然章或自然章)等,其中以四方章最为常见和应用广泛。

  印钮形制繁多,技艺精湛,闻名中外。大致可以分为七类:

  ①古兽类,俗称“兽头”,在寿山石石章的钮饰中占主要地位。艺术造型甚多,其中以古狮、螭虎最为常见。其他还有龙、凤、鳌、蛟、熊等。

  ②动物类,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常见的野兽、家畜,如龟、蛇、虎、象、熊、豹等,以及用十二生肖为题材的“生肖钮”。

  ③翎毛类,如鸡、鸭、鹅、鹰、鹤、喜鹊等。

  ④鱼虫类,如鲤鱼、金鱼、螃蟹、蝉等。

  ⑤人物类,多以仙佛形象为主,如弥勒、罗汉、寿星、八仙等。也可以人兽结合,如伏兽罗汉、刘海戏蟾等。

  ⑥花果类,如牡丹、玉兰、荷莲、菊花、水仙、梅花、桃子、南瓜、佛手、石榴、葡萄等。

  ⑦博古图案类,平顶印章多刻博古图案钮,如夔龙、夔凤等,其技法为浮雕、阴刻、麻花(即“线刻”)三种。另外,还有钟鼎彝器、古钱、瓦当、斗台、寿字、亭如楼阁等钮饰。

  印台有平台、覆斗台、坛台、天然台等四种。平台寿山石印章又有刻边与不刻边之分。“刻边”就是在台下的四周施加阴刻或浮雕的纹饰,如夔龙、蟠龙纹、凤纹、鸟纹、兽纹、云纹雷纹等,多仿效古代青铜器上的图案。印面一般不加装饰。但在近代也有人在其上加刻薄意、浮雕或阴刻花纹、文字(俗称“麻花”)等。

  有道是:深山之灵石,巧匠有所钟。自古人皆爱,只因其趣浓。

  寿山石文化:

  由于寿山石“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于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区北郊五凤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两只寿山石猪俑,这说明,寿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被作为雕刻的材料。元代篆刻家以叶蜡石作印材,使寿山石名冠“印石三宝”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加上明、清帝王将相的百般青睐,从而形成寿山石雕刻艺术从萌芽到发展到鼎盛的一脉独特的民间工艺文化史,寿山石雕也成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爱的文化艺术珍品。

  当今,作为艺术的寿山石雕本身,可以说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见载于典籍的文字史料却又如此缺乏。毋庸忌言,寿山石文化是在严重的“缺血”状态下发育起来的。这是一种文化的错位。

  寿山石雕的地位十分特别:一开始便被作为雕刻粗用器具的原材料,寿山上的僧侣,闲时就地取材,用寿山石雕香炉、念珠、佛像等,还被广泛作为殉葬的石俑。这些最早的雕件绝大多数都石质粗劣,雕工粗陋。现在很难见到明朝以前,工好材优的寿山石圆雕,甚至,连质地粗劣,雕工简陋的圆雕也难见到。显然寿山石雕在当时只被当作一种廉价粗俗的日常品。缺乏可作为考据的实物,无疑给寿山石文化史的考证增加了难度。

  元明以降,寿山石的“身分”开始“两极分化”,这种“分化”在清朝表现得最为充分:或贵为天子身边的宠物,或贱比民间的粗杂之物。宋元明以来,偶有极个别材质较精的“幸运儿”巧遇青睐,被精雕细琢,摆进文豪权贵的案几之上,一时身价百倍。除此以外,绝大多数石雕仍然逃不开“贫贱”的地位。

  任你随意审视一种诸如“茶文化”、“鬼文化”、“才子文化”等,动辄都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典籍卷帙浩瀚,与此相比,在寿山石艺术的文化坐标上,有一个特殊的“盲区”:就是“书面文化”的严重“缺血”。被称为寿山石文化的第一部专著的出现晚在清朝,高兆的《观石录》,全文2700字。书中对寿山石进行了“山坑”、“水坑”的简单分类,对140余枚寿山石作了描述和评价,分神、妙、逸三品,并言及石雕名人潘子和、谢奕、杨玉璇等人的艺术技巧,总结了他们雕刻寿山石“相石”、“解石”及磨光的经验。其实,《观石录》只是一本薄薄的寿山石的“文化品玩”杂感,难称“理论”。稍后,毛奇龄著《后观石录》,全文也只有3600多字,对49枚寿山石作“品玩”式的记录。文中较有历史意义的是对寿山石分类上首次提出“山、水、田”三坑之说,至今仍普遍被人们接受。“前后观石录”被后世誉为“双璧”。乾隆年间,藏石家郑杰编写《寿山石谱》,一反高、毛“因相命名,随色取号”的定名法,提出以产地命名石种的观点,被后人普遍采纳。

  所谓文化,狭义地讲,就是文人对事物文化的介入。“前后观石录”的面世,标志着文人从文字上对寿山石艺术的真正介入,但“两录”充其量只是带有欣赏性质的文化随笔而已,真正较为完整、全面且理论性较强的寿山石专著应该是龚纶对寿山石的名品、产地、征故和雕冶作系统的评价的《寿山石谱》,全文一万余字。而后,还有张宗果的《寿山石考》、陈子奋的《寿山石印石小志》、潘主兰的《寿山石刻史话》、方宗王圭 的《寿山石志》及《寿山石全书》、陈石的《寿山石雕艺术》、施宝霖的《印钮艺术》、陈石和王植伦合著的《寿山石文化》等。这,大约就是几千年历史中有关寿山石雕艺少得可怜的一点“专著”文字的“代表作”了。此外,还有一点历代名人吟咏寿山石的诗句、散文等文学作品。与卷帙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相比,数量上少得可怜。

  石农们的寿山石“文化”是几个全世界“通用”的“传说”,诸如女娲补天、凤凰下蛋之类,既可用在铁马冰河的北方,又可用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只要故事的地点改换一下就行。艺人们的“理论文化”通常是“一相抵九工”之类的“经验谈”,往往只是“口头文化”,需帮闲的墨客整理成文,才能得以留传。真正占踞文坛的文人雅士常“惜墨如金”,不屑为这“下里巴人”“浪费”笔墨。

  19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一直沉陷于烽火战乱的严重侵扰之中,诸业俱废,民不聊生。寿山石雕行业也难于幸免。解放后,星移斗转,沧海桑田,百废俱兴,寿山石雕艺人的身分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他们从卑微的社会底层一下子变为受人尊敬的民间艺术家。寿山石雕艺人们自发组织了雕刻组,不久,东、西两大门派又屏弃宗派之见,联合成立了合作社,并发展为后来有数百人的工艺石雕厂,结束了长期以来寿山石雕刻界“各自为战”的“单干”局面。新老艺人们一起创作、研究,互相取长补短,大大地拓宽了创作的路子及思想的境界。揉诸派于一堂,结合薄意、镂雕、透雕、链雕等技法,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其他美术的长处,扩大了题材内容的领域,技艺与素养都大有长进,形成一种技艺上的知识回环。政府选送艺人到美术院校深造,艺人们在美院中接受艺术熏陶,艺术境界得到提升。数十年来,每日刻苦练就的“基本功”,和许多零碎的“经验”与靠长期的实践得来的潜在的艺术观有了理论高度的涵盖,使寿山石雕艺产生突破性的进展,寿山石“实践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实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文字文化”“缺血”的“贫瘠”局面仍然一时难于改观,文化是需要时间长久的“温养”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031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