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扁石,无根石,皆千山奇石怎么对下联?

夹扁石,无根石,皆千山奇石怎么对下联?,第1张

尾字平声不能做上联,还是让这句话做下联吧!

上联:中秋月,七夕月,乃万家圆月

下联:夹扁石,无根石,皆千山奇石。

朱砂辟邪比无根砂原石要好。

都辟邪,但是原石的价格高些,建议有钱买原矿,经济实惠就买高含量压模,辟邪都有用,原矿朱砂不适合做雕件佩戴韧性差不便于雕刻佩戴也很容易破碎酥得很想象一下佩戴饼干的感觉虽然有点夸张一个道理。原石辟邪功效好一点,性价比高,但是还是得看自己的经济情况。

千山,以奇峰、岩松、古庙、梨花组成四大景观。按自然地形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西部四个景区。包括20个小景区和200余处风 景点,分布在几条沟谷内。景色秀丽,四季各异,是集寺庙、园林于一山的风景旅游胜地。盛夏时节,这里气候极为凉爽,空气特别清新,到千山避暑度假绝对是您的明智选择。 主峰 仙人台,又名观音峰,以丁令威成仙化鹤归来的传说而得名,位于南部游览区诸山脉之巅,大安、中会,香岩诸寺和五龙宫诸庙宇拱卫之中。海拔7083米,为千山风景区最高峰。登山远望,诸峰千姿百态,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古松参天迎风泻涛,怪石嶙峋星罗棋布,古洞宝塔云烟缭绕,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仙人台峰奇、地险,峰头似蛇背,长20余米,宽10米,峰头西端,撅起一巨大石柱,呈四棱形,高7米,直径约20米,由东稍北倾斜,状如鹅头,故俗称鹅头峰。西南北三面均为峭壁深渊,唯东一面可行。明朝初年,在峰顶大兴土木,将半球峰顶变成一平台,修建成仙人台。上面基石上刻有棋盘,周围安放八仙和南极寿星的石雕坐像,布陈为庆寿,奕棋行图。鹅头下峭壁上,有一佛龛,内浮雕一尊半身观音菩萨像。佛龛之上横刻“仙人台”三个篆字,系清光绪举人徐景涛所题。鹅头峰原名华表柱。 大佛 在众多的奇峰中,最为奇特的是千山大佛。千山弥勒大佛(石佛)位于千山风景区北部,是自然造化的全国特大石佛之一。佛像身高70米,体宽46米,头高99米,头宽118米,耳长48米,依山而坐,貌似弥勒,形象逼真,神态可掬,栩栩如生,端坐于千朵莲花山之中,为千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大佛地处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顶的东南方,距著名的庙宇南泉庵东南300米,海拔520米,整座大佛就是一座高耸的山峰。圆圆光亮的头部高如三层楼房,长满绿苔的浓眉之下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其五官摆放位置适宜,比例恰到好处。大佛左手分开放在膝盖上,右手握拳,手臂压在右腿上,右胳膊上方还端坐着一尊南极寿星,从整体看去是向右倾坐的姿态。在其胸前还天然形成一只捻珠,其长短比例及位置非常神奇,迎着阳光还可以看到圆圆的珠环。大佛的右手背上有人工凿刻的直径约3米的大圆环,其凹凸部分迎着阳光从远处看去自然形成一个明暗对比强烈的光环。有人说这个光环是个“八卦图”,种种说法不一。在大佛腹部中央有一个高2米、宽12米的椭园型的空洞,在其边缘还长着棵小松树,从远处看去宛如一丛长毛掩盖着大佛的“肚脐眼”。在大佛的最低部还长着两只宽大的脚。在对这尊大佛的挖掘考证中,竟然发现了许多历史上有人拜祭的痕迹。在距大佛对面200米,高约70米的峭壁上有一个人工凿刻的1米宽、6米长的古拜佛台,其花岗岩台面已经风化,据地质专家鉴定,花岗岩风化到如此程度,起码要有上千年时间。在古拜佛台的下方30米处,人们还发现曾有人焚香拜祭用的瓷质供碟和近尺厚的香灰。据考古学家考证发现,挖掘出来的供碟是明清时期的瓷制品。由此可见,大佛早在明清时期或者明清之前就已被高僧所识,并供奉膜拜。1993年3月19日,千山管理局曾接到盘锦卫校高级讲师张柳春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民国时期一个叫于文波的人曾在千山出家,那时曾有人指点,让于文波去拜祭大佛……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在民国时期一些出家人就知道弥勒大佛。 天上天景区  天上天景区位于千山风景名胜区北部,东起千山正门,西至,五佛顶,面积约5平方公里,海拔450―-550米,为千山第二高岭,山峰奇峭,怪石嶙峋,悬崖绝壁,苍松翠柏,错落其中,以峰奇,石奇,松奇而著称。是千山唯一一个高岭游览区,平均海拔520米,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乾隆等帝王曾游览过此景区。 相传唐王李世民,住大安寺到无量观“振衣冈”上抖过战袍;金代皇帝世宗完颜雍曾到千山灵岩寺探望其母贞懿太后;清代康熙,乾隆、嘉庆皇帝也都到或从辽阳古城望千山,并留下遗迹题词和诗文。王尔烈陪同嘉庆皇帝在千山找的那块“木鱼石”、即曹雪芹写的石头记(红楼梦)中那块有灵气石头,金世宗住的遗址、蛰龙亭、博爱树、贞懿太后住的遗址内出土的30多万枚铜钱均在景区范围内。 1996年在景区内建了索道,在索道下文建了御览殿,殿为高台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雕粱画栋,在,其后面又建了半月牙式迥廊, 内嵌青石板雕像千山著名传说:仙子绣莲、童子奕棋、令威化鹤、薛才征东、无佛五佛、御赐龙泉、伏虎禅师、香岩雪庵、全后修禅、敕建龙泉、梵腿煮石、剩人函可、无根奇石、太琳铸鼎、释道同源、康熙巡游、寓居龙泉、嘉庆寻石18幅,游览至此品佛、仙之悠,睹圣君、明主之奕彩、回顾历代珍闻,逐幅赏玩,体会中滋味、定能生悦意之快,至身佳境之愉。 天上天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以奇峰、怪石、古庙、岩松而著称。千山著名道观无量观和五大禅林之一的祖越寺位于此景区。景区由正门至御览峰为上段,至玉霞关为中段,至五佛顶为下段,上看怪石,中看秀峰,下看奇松。著名景点有天上天、七重天、.九重天、天外天、一线天、一字天、夹扁石、无根石、木鱼石、鹦鹉石、可怜松、探海松、望天蛙等100余处。乘座天上天索道您可以安全快捷地到达主峰天上天,尽览千山的秀美景色。 天上天景区有全国唯一、民间普遍信奉的喜神、财神、三星(福、禄、寿)、文昌帝君等民神为主的喜神殿、财神殿、文昌个阁。该景区每年举办的增福、添寿、发财的礼拜祭活动,其中文昌帝君更是人们求学进取的可禄之星。 正如古歌谣云: 福星高照把福施,禄星送印下祥云。 寿星骑鹿献蟠桃,吉星高照喜盈门。 百鸟园景区 千山百鸟园与午山第二高峰五佛顶彼邻,东南是天然弥勒大佛,西面是唐城古道关。四面环山、百齐鸣,园内尽展群鸟风姿。她是千山风景名胜的一枝独秀,也是亚洲第一大的鸟语世界。,为您感受人与自然、人与鸟类的种种情感,提供了一处自然、休闲、观赏和游览的圣地。 全国占地五万六千多平方米,由外园和内园两部分组成。外园与西海广场连接形成整体,由十几米高的水坝、蓄水池、草坪和刻有园名的工艺雕塑组成,内园由2万多平方米的人工湖、欧式建筑的服务设施和古典风格的桃花岛组成,占地二万四千平方米的天网式观赏鸟园形成一座“园中园”。 园内拥有鹤、鹭、鸵鸟、鸭子、小鸟、斑鸠、鸠鸽等七大类100多种近五千只鸟。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金雕、黑天鹅。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白天鹅、秃鹫、鸳鸯、苍鹰、红腹锦鸡等。此外,还有珍稀的巴哈马鸟,中美洲的“琉璃金刚”鹦鹉等。这些大自然的使者与熊猫、东北虎一样倍受人们的青睐。 还有精心为大家准备的人鸟对话、人鸟共处等驯化项目将令您耳目一新。仙鹤凌空展翅翱翔在青山白云之间的“丹顶鹤放飞”,随着几十只孔雀东南飞,鹦鹉“陶陶”拼字问候“大家好”。会骑自行车的“笨笨”悠然自得,走钢丝、升旗等精彩致公党准使您开怀一笑;看似温顺的猛禽出其不意的制服猎物又会让您大吃一惊!

观音阁 各位请看,在白云观的后面有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山峰之上高高矗立着一块巨石,在山峰与巨石结合处,嵌夹着一些小的圆形石头,就象是一片片莲花的花瓣。这就是当年观音菩萨降下用来镇住恶龙尾巴的那朵莲花。从远处看,这处拔地而起的山峰再叠上高大的巨石,就象是悬在半空的观音菩萨的莲花宝座。巨石上面,十分平坦,面积大约有30余平方米,古时候上面有砖瓦构建的“观音阁”,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由于年代久远,原先的“观音阁”早已荡然无存。现在那上面有一尊石雕的滴水观音站像,香火依然很盛。

朋友们,观音阁上面风光无限。当然了,您若想登上它,必须再鼓一把劲儿,也需要有一定的胆量。通向观音阁的道路是一条曲折、盘旋、向上的狭窄石踁,共有29级。拾级而上,在快要到达顶点的地方,有一株苍劲挺拔的“迎客松”,它那四外伸展的虬枝,仿佛张开的手臂,欢迎每一位游客的到来。在“迎客松”的下面,有一张古老的石凳,供游人歇脚小憩。

离开石凳,再转一个弯,我们就来到了那块巨石下面,观音阁就在巨石上面。这里原来有一架木梯,为了永久和安全起见,现在已经架起了铁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登上观音阁,去领略那里的无限风光吧!

东北小黄山 登上观音阁,头道沟全景尽收眼底。很多游客都说在这里可以领略到黄山之美,因此人们便称这里为“东北小黄山”。

首先请大家向东面看,远远可见有两个“无根石”矗立在山峰间,遥遥相对,被人们称为“将军石”,它们就象是两位把守山门的将军,永远站在那里忠于职守。

我们再向南望,一片苍茫葱郁间,可以隐约看到洒脱的奇松、突兀的怪石和嶙峋的奇崖,在飞云流瀑间时隐时现。

我们再向西看,那里山势陡峭,石骨玲珑,异峰突起,石笋插天,奇松挺拔,疏影横斜。

向北望,依次可以看到一对靠头并肩的“情侣石”、庄严虔诚的“石坐佛”、惟妙惟肖的“石鸽”、伸出脖子爬行的“石龟”。

站在这里东南西北依次数去,正好有7个较大的山峰,被称作“七女峰”,相传七仙女每次到清凉山石湖瀑布沐浴之前,首先要落脚在这7个山头上。

石林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离开白云观,去游“石林”。这里的石林虽然无法与云南的石林相比,但也颇具特色。游石林首先得通过“夹扁石”,然后再登“仙人台”,必须在仙人台上面休息一下,再沿着第二个夹扁石下去,石林就算游完了。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是另一回事,因为这一段路程比较险峻,没有一定的胆量和身手是上不去的。所以有人说:“仙人台,仙人台,仙人上去下不来。”实际上并不是上去就下不来了,而是由于又劳累又紧张,上去后必须在上面停顿一会儿,稍事休息,怎么能立刻下来呢?

塔林 在白云观下面稍南的山坡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几座石塔,人们称这里为“塔林”。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些塔建于唐代。所谓塔,实际上是僧人的墓葬,有的是用石头凿刻,有的是用砖砌建。我们看到的那种方形塔是男僧人的墓葬,圆形塔是女僧人的墓葬。

清幽谷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清幽谷”,清幽谷俗称“二道沟”,以山高谷长、清静幽深而得名,是清凉山的又一个重要景点,目前它正在开发建设中。“清幽谷”有3个主要特点:一是石崖陡峭,壁立千仞;二是巨石嶙峋,千姿百态;三是木兰遍山,幽谷飘香。进了“清幽谷”,您就会一步步体会到那里的确是一处世外桃源、人间胜境。但是由于清幽谷的开发刚刚起步,游览路还没有修到峰顶,所以有许多景点我们目前还观赏不到,未免有点遗憾。

二佛遥对 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清幽谷,首先我们看到刚进沟口不太远的这个地方,有一尊汉白玉雕的圣水观音站像。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把观音菩萨请

于此地呢?大家请看,我们现在所在的清幽谷,谷口正对着东面的辽南第一高峰“帽盔山”,而自古以来人们对帽盔山就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的说法,从远处看,帽盔山就是一座天然弥勒大佛。之所以把观音菩萨请于此处,与帽盔山的弥勒大佛遥遥相对,是这里的人们祈愿二佛庇佑清凉山这一方土地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寄托了美好的愿望。

天女木兰 我们现在在谷口看到的这一片盛开着白色花朵、散发出阵阵诱人清香的林子,叫“牡丹园”。园子里的这种花叫“天女木兰”,俗称“山牡丹”,因此当地人称这片园子为“牡丹园”。天女木兰是花卉中的活化石,它是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植物珍稀物种,在昆明世博会上被评为金奖花卉。天女木兰在清凉山随处可见,但以清幽谷最多。“牡丹园”是景区管理者为了让游客更好地观赏,而集中移栽形成的。天女木兰的花以白色居多,也有一些粉白色,盛花期近一个月,其花雍容华贵,艳而不媚,香气袭人。正当花朵盛开的时候,那种沁人心脾的香味在很远就能闻到。天女木兰花的果实还是一种名贵香料的原料。

玲珑湖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沿谷而上,前面不远处就是“玲珑湖”,玲珑湖是人工建成的,湖水碧绿清澈,是由涧水蓄积而成。因为它规模较小,玲珑清秀,所以命名为“玲珑湖”。

凌波路 大家再往上走,就会踏上“凌波路”。为什么叫“凌波路”呢?因为它是在涧水经过的路线上,巧妙地修建了无数级微小的阶梯,使涧水逐级平缓地流淌,从而构筑出“水”与“路”和谐共存的亮丽风景。

我们此时在这里悠闲地迈着“凌波微步”,看着汩汩流下的清澈涧水,听着叮咚作响的悦耳水声,呼吸着清新凉爽的空气,似乎我们自己就是“凌波仙子”。

三友石 过了凌波路,有3个怪石出现在路边山坡上,这3块石头,一个叫“海豚石”,一个叫“鳄鱼石”,一个叫“乌龟石”,顾名思义,它们的名字都是根据它的天然形状而来。因为海豚、鳄鱼和乌龟都来自水中,因此人们称它们为“水中三友”,合称“三友石”。

泼墨岩 我们现在站在“三友石”这里向沟谷远处望去,可以看到那里有一处高矗于云宵之中的黑色壁垒,在壁垒上面,自上而下悬垂着一道道深黑色的条沟,颇有“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境,极象是一幅泼墨大写意的山水画卷。这片崖壁也因此而被人们命名为“泼墨岩”。

大明崖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大明崖”,大明崖俗称“大明砬子”。让人称奇的是:它完全是由一整块巨大的岩石组成的。它高近80余米,宽50余米,虽称不上“壁立千仞”,但也算是“屏藩独峙”。在它的崖壁表面,有的地方水平如镜,有的地方突兀隆起,既象抽象的壁画,又象高浮雕作品。

在大明崖上,基本没有土壤,然而却顽强地生长着为数不少的松树,也间生着一些杂树。很多去过千山的人都知道,在千山的一处石壁上,也生长着一棵扎根于岩石的松树,那棵松树被人们命名为“可怜松”,并由此而名声大噪。然而在清凉山,这样的“可怜松”何止万千!由此可见清凉山的生命万物是多么旺盛而顽强!

据说“大明崖”还有一个神秘的现象:曾经有人在阳光明媚的时候,在岩面上看见过佛的头像,因此人们又称它为“佛光崖”。

清凉寺 从大明崖继续前行,前面就是“清凉寺”,这是清凉山较大的一座

寺庙。它地处山谷之中,苍松环绕,青山四合,殿宇依山临涧,金碧错落,与峰壑浑然一体,颇有点“深山藏古寺”的意境。

清凉台 “清凉台”位于清凉寺不太远的一处山凹中,周围古树蔽日,老藤缠绕。它是清凉山中最大的一块天然巨石,据行家估算,其重量至少在5万吨以上。从远处底部看,“清凉台”好象一个大元宝;到了跟前看,其实是一块长方形的大块石,它的四面如刀劈斧削般方方正正,令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绕过“清凉台”,从它的后面可以登到上面去。“清凉台”上面十分平坦,面积大约有20余平方米。不过由于它是顺卧在山坡上,与大地成10几度的坡度,因此大家在上面一定要多加小心,不要滑落下去。

传说“清凉台”是仙人憩息之所,据说上面冬暖夏凉,是躲风避暑的好去处,所以在过去,凡是进山打围的猎人、砍柴的樵夫、劈石头的匠人,只要经过此处,都要到这里休息。就是今天,也常有一些游客慕名而来,到“清凉台”上躺一会儿。躺在那上面,闭上眼睛,你会感到清静无比,飘飘欲仙,似乎所有的烦恼都随风而去,所有的愿望都心想事成。所以在当地流传着“清凉寺上清凉台,世人上去不下来”。这句顺口溜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意境吧。

龙门 从“清凉台”上下来,我们就要过“龙门”了。趁着还没有到达“龙门之前,在这段路上我们可以体会一下清幽谷的清幽。峰廻路转,古木成荫,小桥流水,空谷鸟语,空气清新,十里花香。这就是我们体会的“清幽谷”。古诗中有“鸟鸣山更幽”的诗句,也有人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到底是哪一种更清幽,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前面马上就到“龙门”了。所谓“龙门”,是这条通往山里的小路上最为狭窄之处,两侧石壁夹立,如同关口门楣。据说从这里“跳”过的人,可以求学学业有成,从政一帆风顺,经商生意兴隆。这话是真是假,谁也没有考证过。但是近几年,专程来这里“跳龙门”的人的确不少,特别是每年高考前夕,都有一些

“望子成龙”的家长,带着自己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到这里来“跳龙门”,以求“金榜题名”。

据说过“龙门”不能四平八稳地走过去,必须象“三级跳远”一样,先助跑一段,到了“龙门”前再纵身飞起,连跨三大步,越过“龙门”。否则就不灵验了。好趣的朋友,既然来到了这里,您也不妨一试。

过了龙门,就是财神庙。在财神庙下,我们会看到“玉女峰”,玉女凌风欲动,玉带飘浮。玉女峰下是“回音谷”,站在它的下面大喊一声,立即就会引来幽谷空鸣,久久回响。

帽盔山的传说 游客朋友们,请大家向东面看,远远可以看到那里有一座高峰矗逼宵汉,那就是著名的“帽盔山”。因为从远处看,它很象一顶古代武士的头盔,所以得名“帽盔山”。

关于帽盔山名字的由来,在当地有一个传说。传说当年唐王征东时,有一次打了败仗,逃至帽盔山上,由于鞍马劳顿,在山顶上睡着了。唐王睡得正香的时候,忽然感到皮肤发痒,好象有只虫子在叮咬,就本能地用手在发痒处掐了一下,但却觉得心血来潮,再也睡不着了,他睁眼一看,敌兵已追到山下,唐王大惊,慌乱中顾不得戴上头盔,率领将士从山的另一侧逃走了。由于唐王的头盔遗落在山顶上,后来帽盔山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人们就开始叫它“帽盔山”了。

唐王摆脱了追兵,到了安全地带后,想起原是那只虫子救了自己,于是派士兵前去寻找。士兵找回所掐之物,原来是只蚂蚁,已经被掐成两段死去了。唐王觉得这只蚂蚁是为救自己而死,后悔不已,于是细心地将那只被自己用手掐断的蚂蚁接上,没想到接上后的蚂蚁竟然活了,并且变成了现在这种中间细、两头粗的样子。

帽盔山风光 帽盔山海拔11415米,是辽南地区第一高峰。它是岫岩与凤城两县的界山,东、北、南三面临凤城,西面临岫岩汤沟镇清凉山村境地,东西南北跨越5平方公里。

帽盔山的西、南、北三面山势十分险峻,东北面坡度较小略缓,有两条羊肠小道可以上山,接近主峰时只剩下一条单人可以攀登的险峻小路通至峰顶。自古以来登山者一般走的都是这两条路线。

近年来,随着清凉山旅游的开发,有一些勇敢的登山者,从西面北侧开辟了一条比较险要的登山路线。

新开辟的这条登山路本身是一个天然的大裂谷,两侧石壁陡峭,高约百米,直逼宵汉。路途中间最窄处仅可容一人侧身而过,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向上看只能看见一线青天,向两边看是悬崖峭壁,森然逼人,向下看如临深渊,令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从险处登帽盔山,必须有向导,必须有专用工具,否则是十分危险的。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它路径走,但是就没有那种惊心动魄的体验,也体会不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喜悦了。“到清凉山来,不登帽盔山等于白来”,不过若想登上这座险山,领略那里的无限风光,可不是件容易事儿。辽宁第一险山、辽南第一高峰帽盔山随时都在迎接勇敢者的挑战。

帽盔山峰顶面积约100平方米左右,平坦处原有一处清泉,现已洇没,无处寻觅了。

站在峰顶向东望,与帽盔山遥相对应的那座山峰是凤城境内的“牛心山”;再向东南方向遥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辽宁的另一座名山“凤凰山”依稀可见;向北、向南望,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其中百年树龄的白桦树随处可见;向西望可看到锋芒毕露的“大刀刃石”,不由得会令人想起义勇军砍向鬼子头上的大刀;向下看是万丈绝壁,令人毛骨悚然,倒吸凉气,绝不敢再看第二眼。

帽盔山中自然山洞较多,比较大的有3个,其中最大的是五道沟的“老道洞”,洞内面积8平方米左右,可容四五个人睡觉,解放前曾有道人在此修炼。

从帽盔山下山最好是选择相对好走一些的另一条路线。在下山途中随处可以看到天女木兰。农历六月份,在清凉山其它景区天女木兰花旱已谢去的时候,这里的木兰花却正在绽开怒放,这和帽盔山海拔高度有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说的不正是这种意境吗?。

下山途中,我们将路经昔日伐木人的作业道。当年伐木工人就是在这里进行伐木作业的。他们将牛和马赶上山,将牛车和马车分解扛上山后再装配起来。作业期间,连续数月在山上吃住,生活和劳动之艰辛可见一斑。作业道两边被当地人称之为“老参窝子”,因为这里常可挖到珍贵的人参。而今人参已很少见了,但是党参、细辛等名贵中药材却依然漫山遍野,随处可见。

石湖瀑布景区

老鳖山 石湖风景区位于清凉山南麓的岫岩朝阳乡境内,与清凉山仅一岭之隔。若想去石湖景区,有两条路线可选:一是从清凉山北麓的四道沟沟口向上步行大约3个钟头,翻过山岗,就可以到达石湖瀑布,由于这段游览路还没有修好,所以走起来还是有些艰辛。二是走清凉山南部的朝阳乡,自瀑布最底处向上攀登,人走景变,情随景移,那是别有一种情调的。

现在我们是从朝阳乡出发,先到石湖瀑布所在的荒地村。首先可以看到其形酷似老鳖的一座山峰,当地人管它叫“老鳖山”。从远处看去,还真象一只缓慢爬行、步履维艰、让人忍俊不止的老鳖。

寿星岩 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石湖沟口。请大家看远处山上的那块岩石,那就是被称为“寿星岩”的老寿星石像。说是石像,却不是人工雕琢而是天然形成的,但它眉目清晰,前额突起,酷似寿星头上的那个大“奔娄头”,实在是令人叫绝。

老寿星,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南极仙翁”。在封神榜中,南极仙翁是元始天尊的徒弟,元始天尊又是洪钧老祖的徒弟,洪钧老祖当然是最历害的了。民间传说元始收南极时非常喜爱他,那时南极还是一个小孩,元始抱南极给洪钧老祖看,洪钧老祖闭眼笑说好。元始再求,洪钧就瞅了一下,就这一下,就把南极的额头瞅化了。慌乱之中,元始拿出百宝囊捂住南极的额头,虽然止住了流血,但南极的前额却变成了大“奔娄头”,也就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那么南极仙翁怎么会在这里呢?当地民间也有一个传说。老鳖山附近的村子原来土地十分肥沃,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但是有一年,这里瘟疫横行,恶瘴变地,百姓纷纷逃往他乡,方圆几十里内荒无人烟,士地全部荒芜,“荒地村”因此得名。天庭知道这一情况后,派南极前来考察,这么小的地方,南极怎么找啊?于是他就在云头上找烟筒不冒烟的村庄。就这样果然找到了荒地村,并查出并治理了瘟疫的根源,荒地村重新兴旺起来。南极仙翁治好了瘟疫后想走,但是这里感激涕零的人们苦苦挽留,南极无奈,只好将手杖化成自己的石像,留下来保佑这里的人们。至今,人们每逢年节,仍然拜谒南极仙翁,感谢他当年的恩泽。

烟筒砬子 请大家再看“寿星岩”上面那座象烟囱似的山峰。那上面有个古洞,每日清晨都烟气冲天,所以人们管它叫“烟囱砬子”。过去传说洞里面住着“狐”、“蝉”和“大虫”三仙,这种传说虽不可信,但它却给“烟囱砬子”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烟囱砬子”又是怎么来的呢?这里面也有一个传说。传说石湖瀑布是天上七仙女沐浴的地方,七仙女嫌石湖水凉,于是就在石锅下点火烧水,可是总也点不着火,就向土地佬请教。土地佬说没有烟囱怎么能点着火呢?于是七仙女顺手捡起两块石板搭成烟囱,火才生了起来。这就是“烟囱砬子”的由来。

石湖石柱子 现在我们来到了石湖瀑布下,在这条峡谷沟口的北侧,并列

竖立着两根长条形的石柱子。这就是有名的“石湖石柱子”,它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根石柱子都是用当地的青色花岗岩打制而成,表面不很规则,宽28厘米,高出地面部分为276米,埋入地面部分不详,两柱间距18米。

这两根石柱子是干什么用的呢?当地民间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是七仙女下凡到石湖锅沐浴时用来挂衣物的,叫“霓裳石”;另一种说是是唐王征东时拴马用的,叫“拴马石”。传说终归是传说,并不可信。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两根石柱子属于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遗物,但用途不详。这两根神秘的石柱子究竟作何功用,至今仍然是个不解之迷。

石湖瀑布 石湖瀑布位于清凉山南麓,是清凉山的精华所在。石湖瀑布所在的“石湖沟”,沟长约1000米,峡谷两侧峭壁危岩,草木葱茏;中间断崖层层,巨石卧谷。发源于清凉山岱王庙的泉水,流至石湖沟后,突遇断崖,骤然跌落,清流触石,回流激注,不知几许万年,在多处断崖下冲击出一处处石潭。这些石潭的边缘多呈圆形,底部略尖,形状似锅,所以当地人称它“石湖锅”。

石湖瀑布共有七叠,也就是说它有“七瀑七潭(锅)”,首尾相连长约500米,总落差约100米,是辽宁省内最大的天然瀑布。瀑布两侧山上植被茂盛,树木葱茏,花草芳香。

石湖瀑布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上天王母娘娘不慎将一串玉链遗落人间,这串玉链有7颗玉珠,用银线穿缀,掉到石湖沟后,7颗玉珠变成石潭,银线变成了飞瀑,就成了现在的“石湖锅”。七仙女听说王母娘娘的玉链遗落人间后,主动请缨到凡间去寻找,找到玉链后,发现玉链已经变成了“石湖锅”。七姐妹见“石湖锅”里碧水清澈,四周景色迷人,于是就“一人一锅”下到水中沐浴嬉水,后来相沿成习,每隔一段时间便来一次。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先看第一个“锅”:它形成于约300平方米的岩石上,直径大约有7米,潭深约4米,四壁光滑,潭水碧绿,清澈见底,潭水在“锅”中溢满后,流至断崖飞泻而下,落差16米,形成第一道瀑布。以下各“锅”依此类推。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再来仔细看一下第三道瀑布。第三道瀑布最为壮观,它的落差是28米。每当夏季盛水期,这里激浪排空,幽谷轰鸣,犹如千军万马奔腾,气势宏伟异常。若逆光望去,水如银链,倒卷珠帘;色如彩虹,五光十色。即使是酷暑,在此观瀑,周身亦觉寒彻。

石湖景区的“三高” 石瀑瀑布风景区有“三高”:“高山流水”、“高峡平湖”、“高山湿地”。

“高山流水”说的是石湖瀑布飞流直下,接连不断形成“七瀑七潭”。这种山水风光实不多见。

“高峡平湖”说的是瀑布最上端的“石湖水库”,水面波平如镜,百鸟飞嬉,水中锦鳞游泳,波光跃金,又是一处佳景。也是休闲者游泳、荡桨、垂钓的好去处。

“高山湿地”说的是清凉山南麓,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处有一湿地,这种“高山有湿地”的特殊地貌,在辽宁省内也是绝无仅有。这里水草丰美,遍地黄花,两山合抱入口,周围青山笼绕,犹如“世外桃源”,鲜为人知。在“高山湿地”两边建有“珍稀林木种子园”,园内育有果松、刺楸等地方名贵树种。

岱王庙 在高山湿地上面的岱王顶,原来有一座古庙,叫“岱王庙”。相传当年唐王征东时被困于此,经一李姓山大王解救,才得以突围脱逃。后来唐王下昭封其为“岱王”,实际上仍是“山大(代)王”的意思。岱王死后,唐王又下旨为其修建了“岱王庙”,纪念这位“救驾有功”的山大王。

寿山石品种名目繁多,并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有新品种被发现。1997年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公布的《寿山石三坑主要品种表》中有102个品种,经补充,现约为165个品种。寿山石品种由其质地、颜色、形象和所产地点、矿洞、开发者以及其他约定俗成诸因素决定。

1田坑石类田坑石类亦称田石类,主要品种为田黄石、田黄冻石、金裹银田石、白田石、红田石、灰田石、黑田石、花田石、硬田石、溪管田石、搁溜田石、银裹金田黄石、乌鸦皮田黄石,此外还有煨红田石、牛蛋黄田石、寺坪田石等。有人把所有田坑石都统称为田黄石(图88)。

田坑石无根而璞,无脉可寻,乃掘性独石,呈自然形状,无明显棱角,沉积于1~2m深的田地底层,多有外皮。红筋成格,有萝卜纹肌理。质地脂润,温柔可爱,其中以**者最为珍贵,称田黄石。田黄石按产地不同,有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之分。上坂所产田黄石,色淡而质灵;中坂所产田黄石,色浓质嫩,品质最佳;下坂所产田黄石,色如桐油,质地凝腻;碓下坂田中偶有田黄石,多质硬而粗且色暗。

名石历史:田黄石其实,田黄石被发现的“历史”是很短的。在明代早中期还没有为人们所认识。它的被发现纯属偶然,据清人施鸿宝《闽杂记》记载,起因竟然是一位进城卖谷的老农,因为担子一头轻一头重,他就顺手拿了块从田里挖出来的黄石头,放在轻的一头,在路过致仕在家的著名文学家曹学佺门前时,被曹学佺发现买了下来,开始“遂著于时”。但从那时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好像还是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人们喜爱寿山石的风气空前高涨,“名流学士,怀瑾握瑜,穷日达旦,讲论辨识”,甚至达到了“心目既荡,嗜好为移”的境地。康熙年间闽侯(今福州)人高兆撰《观石录》对他在十余位朋友家中见到的140余枚寿山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摹,并将其分为“神品”、“逸品”、“妙品”。但是从文字上看像是田黄的恐怕只有“甘黄无瑕者”、“黄如蒸栗”、“如数百年前琥珀”、“血浸甘黄”、“黄柑巽手”,“秀色通理者”、“新黄如秋葵者”这么几块。

2水坑石类水坑石类有13个品种,分别为水晶冻石、牛角冻石、鱼脑冻石、黄冻石、鳝草冻石、天蓝冻石、环冻石、桃花冻石、玛瑙冻石、冻油石、坑头冻石、坑头石和掘性坑头石,产自寿山村东南约2 km的坑头占山。其山麓溪流的发源地有一矿脉,东西走向,长期受地下水的浸渍,矿石质地特别莹澈通灵,透明度很高。颜色柔和纯粹,浓淡相宜,少有杂质,但一般块度比较小。清代黄任的《寿山石》诗曰:“神骨每凝秋涧水,精华多射暮山虹。”便指水坑石而言。水坑石类中以水晶冻石、牛角冻石和掘性坑头石最为典型(图89)。

从矿层分布看,水坑石与山坑石中的高山石同属一个矿脉,因此所生成的冻石都具有质地晶莹、石性纯洁、颜色鲜艳等特点,但由于矿石生成的后天环境不同,又有所区别。一般来说水坑冻石长期得到水的浸润,石质更坚、石性更细、纹理更为隐密、色泽更清澈;而高山的山坑冻石,石质松、石性粗、纹理现、颜色黯淡。水坑的水晶冻石,石性致密且纹理细密;而山坑冻石则石性松软,石体里混杂白色团,纹理粗糙显露。

3山坑石类山坑石一般指产于寿山山地岩石里的原生矿石,呈脉状结构,夹在岩石的缝隙里。因此采矿必须砸开岩石,凿洞而取。一般矿脉的海拔较高,没有太多的地下水浸灌,其石质稍逊水坑石。此外还有少数散落在山坡旱地的寿山独石,也属山坑类石。山坑类石的产量最大,分布范围也最广。由于各个山头矿脉的内外环境都不相同,因此山坑石的石质也都有所区别。山坑石主要有高山石矿脉、都成坑石矿脉、善伯洞石矿脉、加良山石矿脉、旗降石矿脉和其他石矿脉,加上人为变异石,共计137个品种。其中以仅次于田黄石的加良山芙蓉石最为珍贵,被称为石中皇后。

(1)高山石矿脉:位于寿山村的主轴山,产有30余个品种。其颜色丰富多彩,质地通彻透明,惟质稍松,含水分较多,容易干裂,须用油保养。高山石矿脉的寿山石品种最多,藏量最大,开采最早,石材最巨。质地洁净的纯黄、纯红、纯白高山石,为其主要品种(图810)。

(2)都成坑石矿脉:位于高山之东,产出20余个品种,多夹在坚硬的围岩中,可成难得的大块石材。质地较坚硬,透明度高且富有光泽,肌理常有并列的弯曲条纹,若水波荡漾,并常有灰色的石皮或色斑,称都成屎。都成坑石线较薄,一般不超过20cm,但五色斑斓,温纯柔润。都成坑石中以白、红、黄、黑为著名品种(图811)。

(3)善伯洞石矿脉:位于寿山村东南面,与都成坑山隔溪相望,同月尾峰相邻。产出10多个品种,明显特征是质地晶莹脂润,半透明或微透明,蜡性较强,富有光泽,色彩丰富,有黄、红、白、灰、紫、黑等色。善伯洞石以老性、新性为著名的品种。单色或多色交融,色界分明(图812)。

(4)加良山石矿脉:旧称月洋山,所产芙蓉石质地极为温润、细腻,其中以白为贵,为石中上品。芙蓉石一大特点是含砂多,还常有粉白色的斑点,俗称老虎屎。此外还有黄、红等色。

(5)旗降石矿脉:旗降山原名奇艮山,位于猴柴潭山的东面,所产品种石质坚细而温润,微透明而富有光泽。雕刻时受刀处,石粉若卷状。色以黄、红、白者最多,偶有紫色。

(6)其他石矿脉:包括虎岗、吊笕、金狮公山、旗山、老岭、柳坪、猴柴潭、黄巢山、山仔濑等9个矿点,其中以老岭青石开发最早,料块最大。宋代的石俑大多由老岭青石雕制而成。

(7)煨乌石:为以煨锻之法改变石性成新石种的统称。明末清初以来,寿山石常选猴柴潭、墩洋、柳坪、高山和旗降石中的粗石,埋于稻谷壳中,用火爆烧,其外表色如黑漆,然后用水砂纸磨光,使之光耀夺目,称为煨乌石。

(8)掘性石:指掘于水坑石或山坑石矿洞附近的松软砂土层或拾于溪水中的块状独石。按其具体产地可划分为掘性坑头石、掘性高山石、掘性都成石、掘性旗降石、寺坪石和溪蛋6类。

答案:ABCDE

黄山的“猴子观海”、三清山的“司春女神”、千山“无根石”、盘山“风动石”、太平山“飞来石”、海南岛“天涯海角”等都属于典型的球状风化怪石景观。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E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048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