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啥酸洗翡翠
酸洗翡翠手镯是指将种水比较差的翡翠用强酸浸泡,使得翡翠中比较薄弱的地方侵蚀溶解,从而使翡翠的内部结构松散,再进行注胶,使翡翠的透明度得到大大的改善。
酸洗翡翠是指将种水比较差的翡翠用强酸浸泡,使得翡翠中比较薄弱的地方侵蚀溶解,从而使翡翠的内部结构松散,再进行注胶,使翡翠的透明度得到大大的改善。
这个未必是酸洗的结果,这个在翡翠里叫“橘皮效应”,是翡翠的翠性之一,说到翠性,大家听到“苍蝇翅”比较多,“橘皮效应”是指通过观察抛光后的翡翠表面,可以看到类似橘皮凹凸不平的表面的现象。
翡翠酸洗主要是为了洗翡翠中的棉、藓和一些杂质等,翡翠中的棉和杂质大都是钠长石,密度小,这些物质在经过强酸碱性长期浸泡、腐蚀之后就可以融化。
掂量一下重量。假的东西即便是做的再好它也成不了真。酸洗翡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比真正的翡翠要轻,因此它的密度也更低。在同等条件下,可以通过重量来判断酸洗翡翠的真假。可以用灯光来判断。
橘皮效应是什么意思橘皮效应是翡翠在抛光平面上,通过反光才能观察到。是翡翠柱状、纤维状晶体面和解理面的硬度不同导致,硬度高的会凸起来,硬度低的会凹陷下去。这样的效应是翡翠特有的现象。
翡翠的所谓“橘皮效应”是指翡翠表皮出现的一种凸凹或波纹状结构的特征,一般是在翡翠经过抛光后,出现在翡翠表皮的一个现象。
“橘皮效应”是指通过观察抛光后的翡翠表面,可以看到类似橘皮凹凸不平的表面的现象。
翡翠经抛光后,会产生类似橘子皮的一个个大小和方向不同的凸起与凹陷或是波浪状的结构特点,这就是翡翠的橘皮效应。这是翡翠表面特有的现象,可以作为翡翠鉴定的根据之一。
翡翠橘皮效应介绍翡翠橘皮效应怎么看翡翠的所谓“橘皮效应”是指翡翠表皮出现的一种凸凹或波纹状结构的特征,一般是在翡翠经过抛光后,出现在翡翠表皮的一个现象。
因此,从翡翠的橘皮效应上可以看出硬玉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和相互组合关系。翡翠的橘皮效应通过反光就可以看到,而且在翡翠A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翡翠B货也会有橘皮效应,只不过并不明显,而且还有因强酸的浸蚀而产生的酸蚀纹。
翡翠的橘皮效应在翡翠A货中才表现得比较突出,并且凸起与凹陷之间的界线为逐渐平滑过渡,一些书籍中会有描述,橘皮效应是在翡翠B货中才看得出,这是一种概念性的错误,所以大家要多加认识。
桔皮效应是翡翠在抛光平面上,通过反光观察,会出现类似于桔子皮的一个个大小和方向不同的凸起与凹陷的特征。
一般来说,豆种翡翠的“橘皮效应”比较明显,而玻璃种翡翠、冰种翡翠的结晶颗粒细,很难看到橘皮效应,这就意味着,看不到“橘皮效应”的不一定不是翡翠,因此,“橘皮效应”不能作为判断翡翠真假的依据。
翡翠的桔皮效应主要是由于缅甸硬玉所包含的矿物硬度的各向异性引起的。桔皮效应的构成是由于翡翠中呈集合体状的硬玉矿物的相互取向不同,因此在进行抛光的时候,翡翠所呈现的软硬程度也不同。
这个是翡翠吗,表面有小坑1、翡翠手镯上有小坑可能是瑕疵,也可能是保养不当磕碰而导致的。翡翠手镯在佩戴的过程中,经常磕碰到硬物,会导致其表面变得坑坑洼洼。翡翠表面有小坑主要是本身材质的问题,种质较差,晶体结构疏松,就会出现小坑。
2、这是一款天然翡翠A货,写意雕,鱼形,如意吊坠,真品无疑问。寓意:年年有余,事事如意。种嫩,棉多,水头一般,局部晶体颗粒较粗,结构疏松,色泽平普,雕工不够精细,属于中低档的翡翠吊坠。
3、翡翠手镯上有小坑,有两个原因:一是种质较差,晶体结构疏松,导致的矿缺,这是本身材质的问题。二是加工处理不到位,导致玉体表面出现小坑,可以通过重新抛光去除掉,这是加工技术的问题。
4、这个情况有多种可能性,有可能种比较差,抛光不太好导致,也有可能是酸化过的翡翠,也会出现这种东西。要具体情况分析,仅供参考。
(1)豆—粒状特征:粒状特征是翡翠的鉴定标志之一。当翡翠颗粒粗大,晶粒间镶嵌不紧密,边界平直,其晶粒间界线明显则出现“豆”,豆状特征多出现在透明度不好的翡翠中。重结晶等作用可使颗粒粗大、能分辨粒状晶粒的翡翠,颗粒间结合紧密,边界模糊,透明度提高。
(2)翠性:组成翡翠的硬玉或其他辉石矿物晶体的两组完全解理闪光面即翠性。由于解理面平整光滑对光线产生镜面反射,即可看到形同蚊子翅的闪闪发光小面。翡翠的翠性可帮助了解组成翡翠的硬玉颗粒大小和形态特征,而且是翡翠独有的特征,可与相似的玉石和仿冒品区别。在翡翠切开面或未抛光的表面,翠性非常明显,硬玉颗粒越大闪光面越大,反之闪光面越小。根据翡翠解理闪光面的大小和形态,翠性分为:雪片(片状的较为明显的闪光面,通常由粗粒、短柱状硬玉颗粒造成)、蚊子翅(狭长状的小闪光面,由中粗粒柱状到长柱状的硬玉颗粒造成)、沙星(点状的细小闪光面,由中细粒长柱状或纤维状的硬玉颗粒造成)。
翡翠经抛光和上蜡等工序后,翠性就不易看到,尤其是沙星状翠性更难观察。当抛光不彻底时,雪片状的解理面可形成许多小凹坑,与周围边界清楚,在某一方向上仍可见到一致反光的略为下凹的表面,进一步抛光则会形成橘皮状的表面。
(3)橘皮效应:如图3-23 翡翠抛光表面上形似橘皮状的起伏。由于翡翠表面出露的硬玉颗粒方向不一致,产生硬度差异,垂直柱面出露的颗粒硬度最大,平行柱面出露的颗粒硬度小(解理发育),斜交者介于两者之间,传统的抛光技术使较软的颗粒被更多的磨蚀而形成下凹的表面。
图3-23 橘皮效应示意图
橘皮效应的明显程度决定于翡翠结构的性质,组成翡翠的硬玉粒度越小,结构越紧密,橘皮效应越不明显;翡翠抛光方法和质量,软盘抛光的橘皮效应明显,硬盘抛光则不明显。抛光粉的硬度越高,橘皮效应越不明显;抛光越充分,橘皮效应愈明显。
橘皮效应明显时,在柔和的光线下肉眼直接观察翡翠抛光表面的反射光即可见橘皮效应。一般须用10倍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抛光表面的反光部分。
对翡翠表面特征的观察和识别,可区别翡翠B货,也可区别相似的玉石和仿冒品。
(4)翡翠的光泽:抛光良好、质地致密的翡翠,为玻璃光泽。质地粗且疏松的翡翠,由于粒间间隙、橘皮效应的影响,光泽较弱,为亚玻璃光泽—油脂光泽。某些酸洗充填或酸洗的翡翠,抛光工艺不当,橘皮效应和微裂隙发育,会出现更弱的蜡状光泽。
观察翡翠光泽的方法是在正常照明条件下,肉眼观察翡翠表面的反光程度和影像的清晰程度。具玻璃光泽的翡翠,能形成清楚的影像,蜡状光泽的翡翠只能出现模糊的影像。
(5)相对密度:硬玉的相对密度一般在320~340间,多数在333以上,铬透辉石玉仅为250~32 (铬透辉石可达350),绿辉石玉为330~338。
(6)折射率:翡翠是多晶质集合体,一般只测定平均折射率。翡翠的折射率比较稳定,多在166左右;钠铬辉石玉的折射率变化大,可从169~152。
测定折射率是鉴定翡翠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使用折光仪应用点测法测定翡翠的折射率。
(7)吸收光谱:翡翠的吸收光谱是鉴别天然与染绿色翡翠最重要的特征,各种绿色的翡翠都有典型的吸收光谱。翠绿色的翡翠在红光区有3条明显的由铬引起的吸收线,并具“阶梯状”特征,中间660 nm的吸收线最明显;绿至浅绿色的翡翠在红光区的铬吸收线可能不明显,一般只看到660 nm的吸收线,但在紫光区可看到437 nm吸收线。墨绿色的绿辉石玉看不见红区的吸收线,只具437 nm的吸收线。钠铬辉石玉由于不透明,常观察不到有意义的吸收光谱。
翡翠的吸收光谱可用分光镜(最好是棱镜式分光镜)进行观察。观察时,分光镜要对准通过样品的光线,尽量地让光线进入分光镜。采用带有刻度的分光镜,还能测定吸收谱线的波长。
(8)紫外荧光:翡翠基本没有紫外荧光,尤其是翠绿色、绿色、墨绿色、黑色和红色翡翠,在长波和短波紫外光下都不发荧光,只有部分白色的翡翠,在长波紫外光下有弱的橙色荧光。翡翠上蜡后会出现弱的蓝白色荧光,若翡翠结构不致密,有较多的蜡浸入内部,蓝白色的荧光会随之增强。少数染绿色的翡翠会有极强的紫外荧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