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是什么哪五毒 指的是五种有毒动物(其中毒蛇伤人最多)

五毒是什么哪五毒 指的是五种有毒动物(其中毒蛇伤人最多),第1张

我们知道自然界中有许多有毒的动物,其中在中国传统民间传说中就有“五毒”之说,它指的是五种带有毒性的动物,不过不同版本的传说,所包含的“五毒”并不相同,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其中熟知度最高的五毒吧。

“五毒”来源于端午节: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风俗各异所以对于“五毒”的定义并不相同,许多人不知道五毒是哪五毒,我们一般常说的五毒蜈分别指的是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有毒动物,其他版本中,将壁虎换成了蜘蛛,这主要是因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五毒教”。

而有关“五毒”之说,最早起源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们都知道端午机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这个时节刚好是各种动物孽生的时候,其中就以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为代表,而恰好这五种动物都带有毒性,对于人会产生威胁,所以人们就将其称之为“五毒”,而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也就有了去五毒之说。

在一些地方有民谣“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人们会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张贴在门、窗、墙上,有的还会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每到端午节,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知道了五毒是什么,许多人并不了解五毒的毒性,在五毒之中,蜈蚣的毒性和蝎子差不多,但量不足蝎子,而毒蛇种类不同毒性不同,但人被毒蛇咬伤的例子较多。

而古人之所将壁虎列为“五毒”之一,主要是认为壁虎逃到耳朵里致聋,但实际上不会;蟾蜍它分泌的蟾酥可以致盲、致命,毒性大于普通的蛇,但攻击性比较的差,所以不想毒蛇那样具有攻击性。

五毒,民间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有毒动物的合称;佛教讲的五毒是指贪、嗔、痴、慢、疑五种习性;另有种说法是指石胆、丹砂、雄黄、慈石(也就是磁石)和矾石。

五毒的由来:

“五毒”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天官》,曰:“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并不是指动物,而是五种矿产药材,即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石胆主金创和邪毒;丹砂养精神,安魂益气明目,主风湿与各种肿毒;雄黄主鼠瘘恶疮;矾石主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慈石主治风湿麻痹。虽称“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譬如丹砂、慈石并无太大毒性。

民间传说动物界的“五毒”,即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百姓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因此,端午节驱“五毒”,妨害防病。每到端午节,民间会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

佛教认为贪、嗔、痴、慢、疑五种习性,这五种习性会像五种毒药一样,障碍我们的本性,使我们产生无边无尽的烦恼,让我们承受种种的痛苦。修行,就是为了对治这五种习性,铲除我们的烦恼根源。

五种毒矿石:

1石胆:

胆矾的别名。《本草经·玉石部·石胆》:“石胆,味酸小寒。主明目,目痛金创诸癎痉……一名毕石。” 晋张华 《博物志》卷九:“ 魏文帝黄初 三年, 武都 西部都尉 王褒 献石胆二十斤。”《北史·宕昌传》:“ 孝文 时,遣使 子桥 表贡朱砂、雌黄、白石胆各一百斤。”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四·石胆》:“石胆出 蒲州 山穴中,鸭觜色者为上,俗呼胆矾。”

2丹砂:

是硫化汞(HgS)矿物。含汞862%,是炼汞最主要的矿物原料;其晶体可作为激光技术的重要材料。还是中药材,具镇静、安神和杀菌等功效。中国古代用它作为炼丹的重要原料。过去以产在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的品质最佳而得名。晶体属三方晶系,与等轴晶系的黑辰砂成同质多象。常呈菱面体或短柱形;常见贯穿双晶。具平行柱面的完全解理。集合体呈粒状、块状或皮膜状。摩氏硬度25,比重810。纯净辰砂为金刚光泽,朱红色;含杂质时光泽暗淡,褐红色。是典型的低温热液矿物,成因上与近代火山作用有关。

3雄黄:

雄黄是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雄黄为温性药,味辛。归肝、大肠经。有毒。雄黄的成分包括二硫化二砷、三氧化二砷、五氧化二砷等。其中,二硫化二砷是主要活性成分。

4慈石:

慈石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或略带方形,多具棱角。灰黑色或棕褐色,条痕黑色,具金属光泽。体重,质坚硬,断面不整齐。具磁性。有土腥气,无味。是氧化物类矿物尖晶石族磁铁矿。磁石药性寒,味咸。归心、肾、肝经。慈石的化学成分包括含四氧化三铁、磷、锰、钙、铬、钡、铁、镁、硅、铅、钛、砷等。

5矾石:

矾石为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主要化学成分为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外用能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用止血,止泻,化痰。

民间五毒:

1蜈蚣:

很多人看到蜈蚣就会浑身起鸡皮疙瘩,这不光是因为蜈蚣有毒,还有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蜈蚣的腿多,在民间也叫他“百脚虫”。农村常见到的蜈蚣主要有黑头、青头和红头这三种,它们均是有毒的,并且个头越大的毒性越强。大家可不要小看,蜈蚣虽然不大,但是却是一种肉食性的动物,一般在晚上出来觅食,主要是以各种昆虫为食。

2毒蛇:

农村里的蛇很多,其中多数是无毒的,但是也有一些是有毒的,像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等,而五毒中所指的并不是某一种蛇,凡是在农村比较常见的有毒的蛇,均是五毒之一。

3蝎子:

在民间,像蜈蚣、毒蛇、蝎子这些都是常用来泡酒喝的主要食材,以前很多的老农民就喜欢去抓这些动物来泡酒喝。而蝎子相比于其他几种动物而言,其是伤人最频繁的一种了。这在动物很喜欢在在一些比较潮湿、阴暗的地方,以前农村的很多老房子里就比较常见。而且蝎子也是肉食性的动物,其不仅吃蜘蛛、蟋蟀等多种昆虫,而且就连一些蜈蚣也吃。相比于蜈蚣而已,蝎子的毒性也更强!

4壁虎:

古人认为壁虎尿甚毒,入眼则瞎,入耳则聋,滴到人身上就会引起溃烂,吃了壁虎爬过的东西便会中毒死亡。当壁虎爬到人的耳朵里,尾巴脱落会致聋。但实际壁虎确实小毒,但可以祛风定惊、解毒散结,用于治疗破伤风、中风惊痫、瘰疬、疼痛不可忍等。

5蟾蜍:

蟾蜍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的癞蛤蟆,在民间还有着“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俗语。这种动物虽然和青蛙长得很相似,但是却表皮有很多坑坑洼洼的疙瘩,看起来非常的难看。其实虽然癞蛤蟆不好看,但它却和青蛙一样专吃害虫的有益动物,而且癞蛤蟆入药的用途也比较广,它全身都是宝。从其身上提取出来的蟾酥以及蟾衣,对于多种疾病都有疗效,特别是治疗癌症方面。

佛教五毒:

1贪:

贪爱、贪着,贪恋,贪婪。对于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物质享受,过分的贪恋,悭吝不舍,不肯施惠于人,甚至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惜损害他人,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贪吃、贪睡、贪喝、贪玩、贪名、贪利、贪乐等等,说之不尽,都是贪毒的具体表现。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带有贪的习气,只是贪的对象和程度不同罢了。就算修行的,学佛的,名闻利养都放下了,但是还会贪恋亲情,贪恋儿孙,甚至贪恋佛法,也是贪。看世间多少痛苦烦恼,多少悲欢离合,无非就是源于一个“贪”字!所以,学佛修行,第一个要对治的对象就是“贪”。

2嗔:

嗔恚、嗔恨。遇到逆境、困境、挫折,或者被冤枉受委屈,不能忍受,心生愤怒,或者发脾气骂人、打人,伤害他人,都是嗔恚心的表现。我们平常说的“冲动是魔鬼”,就是这个嗔心在作怪,嗔心一生,往往酿成可怕的后果。佛教中常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人一旦起了嗔恨心,头脑就很容易失去理智,本来具有的智慧统统消失不见,而做出令人惋惜的愚蠢行为。

佛法常讲“火烧功德林”,这个“嗔恚”就像一把大火,以往积累的所有功德,一把火就全部烧完。这个很好理解,比如你在单位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但有一天,为了一点小事,与老板发生争吵,闹得很凶,结果就是,你以前所有的辛苦付出,就全部付诸东流,直接被老板开除了。

3痴:

愚痴蒙昧,没有智慧。不明事理,不辨是非,诽谤圣贤,常生邪见,就是愚痴。世间人最大的愚痴,就是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把自己的痴心妄想当作真理,觉得历代圣贤,都不如他有智慧,喜欢把自己扮成一个裁判的角色,对圣贤的教导评头论足,吹毛求疵。:也正因为愚痴,增长了对世间的各种贪求,求之又不得,便生嗔恨心,所以说贪嗔痴三毒,是人产生烦恼的根源所在。

4慢:

傲慢,看不起人。正因为愚痴,就更容易目中无人,夜郎自大,贡高我慢。看到别人不如自己的,或者程度和自己相等的,甚至超过自己的,都会表现出轻慢不屑的态度。这种人眼里只有自己,永远都能找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借口,也总能找到自己强过别人的理由,总之,无论怎么样,他都是世间第一,他失败是有理由的,别人成功都是侥幸的。

5疑:

怀疑,不相信。因为愚蠢、傲慢,便对任何人、事物都产生怀疑,对任何圣贤的理论,佛法的真理,乃至世间一切事实真理,他都会用怀疑的目光去看待。这样一来,就更加障碍了本性,闭塞了视听,更容易滋生邪见,造出无尽的是非恶业。

1、蜈蚣排第一。

2、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蟾蜍,这五种有毒动物合毒。由于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影响,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古代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于是便有了避五毒的习俗。

3、蜈蚣的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124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